python中的使用
① 萬字干貨,python語法大合集,一篇文章帶你入門
這份資料非常純粹,只有Python的基礎語法,專門針對想要學習Python的小白。
Python中用#表示單行注釋,#之後的同行的內容都會被注釋掉。
使用三個連續的雙引號表示多行注釋,兩個多行注釋標識之間內容會被視作是注釋。
Python當中的數字定義和其他語言一樣:
我們分別使用+, -, *, /表示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符。
這里要注意的是,在Python2當中,10/3這個操作會得到3,而不是3.33333。因為除數和被除數都是整數,所以Python會自動執行整數的計算,幫我們把得到的商取整。如果是10.0 / 3,就會得到3.33333。目前Python2已經不再維護了,可以不用關心其中的細節。
但問題是Python是一個 弱類型 的語言,如果我們在一個函數當中得到兩個變數,是無法直接判斷它們的類型的。這就導致了同樣的計算符可能會得到不同的結果,這非常蛋疼。以至於程序員在運算除法的時候,往往都需要手工加上類型轉化符,將被除數轉成浮點數。
在Python3當中撥亂反正,修正了這個問題,即使是兩個整數相除,並且可以整除的情況下,得到的結果也一定是浮點數。
如果我們想要得到整數,我們可以這么操作:
兩個除號表示 取整除 ,Python會為我們保留去除余數的結果。
除了取整除操作之外還有取余數操作,數學上稱為取模,Python中用%表示。
Python中支持 乘方運算 ,我們可以不用調用額外的函數,而使用**符號來完成:
當運算比較復雜的時候,我們可以用括弧來強制改變運算順序。
Python中用首字母大寫的True和False表示真和假。
用and表示與操作,or表示或操作,not表示非操作。而不是C++或者是Java當中的&&, || 和!。
在Python底層, True和False其實是1和0 ,所以如果我們執行以下操作,是不會報錯的,但是在邏輯上毫無意義。
我們用==判斷相等的操作,可以看出來True==1, False == 0.
我們要小心Python當中的bool()這個函數,它並不是轉成bool類型的意思。如果我們執行這個函數,那麼 只有0會被視作是False,其他所有數值都是True :
Python中用==判斷相等,>表示大於,>=表示大於等於, <表示小於,<=表示小於等於,!=表示不等。
我們可以用and和or拼裝各個邏輯運算:
注意not,and,or之間的優先順序,其中not > and > or。如果分不清楚的話,可以用括弧強行改變運行順序。
關於list的判斷,我們常用的判斷有兩種,一種是剛才介紹的==,還有一種是is。我們有時候也會簡單實用is來判斷,那麼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呢?我們來看下面的例子:
Python是全引用的語言,其中的對象都使用引用來表示。is判斷的就是 兩個引用是否指向同一個對象 ,而==則是判斷兩個引用指向的具體內容是否相等。舉個例子,如果我們把引用比喻成地址的話,is就是判斷兩個變數的是否指向同一個地址,比如說都是沿河東路XX號。而==則是判斷這兩個地址的收件人是否都叫張三。
顯然,住在同一個地址的人一定都叫張三,但是住在不同地址的兩個人也可以都叫張三,也可以叫不同的名字。所以如果a is b,那麼a == b一定成立,反之則不然。
Python當中對字元串的限制比較松, 雙引號和單引號都可以表示字元串 ,看個人喜好使用單引號或者是雙引號。我個人比較喜歡單引號,因為寫起來方便。
字元串也支持+操作,表示兩個字元串相連。除此之外,我們把兩個字元串寫在一起,即使沒有+,Python也會為我們拼接:
我們可以使用[]來查找字元串當中某個位置的字元,用 len 來計算字元串的長度。
我們可以在字元串前面 加上f表示格式操作 ,並且在格式操作當中也支持運算,比如可以嵌套上len函數等。不過要注意,只有Python3.6以上的版本支持f操作。
最後是None的判斷,在Python當中None也是一個對象, 所有為None的變數都會指向這個對象 。根據我們前面所說的,既然所有的None都指向同一個地址,我們需要判斷一個變數是否是None的時候,可以使用is來進行判斷,當然用==也是可以的,不過我們通常使用is。
理解了None之後,我們再回到之前介紹過的bool()函數,它的用途其實就是判斷值是否是空。所有類型的 默認空值會被返回False ,否則都是True。比如0,"",[], {}, ()等。
除了上面這些值以外的所有值傳入都會得到True。
Python當中的標准輸入輸出是 input和print 。
print會輸出一個字元串,如果傳入的不是字元串會自動調用__str__方法轉成字元串進行輸出。 默認輸出會自動換行 ,如果想要以不同的字元結尾代替換行,可以傳入end參數:
使用input時,Python會在命令行接收一行字元串作為輸入。可以在input當中傳入字元串,會被當成提示輸出:
Python支持 三元表達式 ,但是語法和C++不同,使用if else結構,寫成:
上段代碼等價於:
Python中用[]表示空的list,我們也可以直接在其中填充元素進行初始化:
使用append和pop可以在list的末尾插入或者刪除元素:
list可以通過[]加上下標訪問指定位置的元素,如果是負數,則表示 倒序訪問 。-1表示最後一個元素,-2表示倒數第二個,以此類推。如果訪問的元素超過數組長度,則會出發 IndexError 的錯誤。
list支持切片操作,所謂的切片則是從原list當中 拷貝 出指定的一段。我們用start: end的格式來獲取切片,注意,這是一個 左閉右開區間 。如果留空表示全部獲取,我們也可以額外再加入一個參數表示步長,比如[1:5:2]表示從1號位置開始,步長為2獲取元素。得到的結果為[1, 3]。如果步長設置成-1則代表反向遍歷。
如果我們要指定一段區間倒序,則前面的start和end也需要反過來,例如我想要獲取[3: 6]區間的倒序,應該寫成[6:3:-1]。
只寫一個:,表示全部拷貝,如果用is判斷拷貝前後的list會得到False。可以使用del刪除指定位置的元素,或者可以使用remove方法。
insert方法可以 指定位置插入元素 ,index方法可以查詢某個元素第一次出現的下標。
list可以進行加法運算,兩個list相加表示list當中的元素合並。 等價於使用extend 方法:
我們想要判斷元素是否在list中出現,可以使用 in關鍵字 ,通過使用len計算list的長度:
tuple和list非常接近,tuple通過()初始化。和list不同, tuple是不可變對象 。也就是說tuple一旦生成不可以改變。如果我們修改tuple,會引發TypeError異常。
由於小括弧是有改變優先順序的含義,所以我們定義單個元素的tuple, 末尾必須加上逗號 ,否則會被當成是單個元素:
tuple支持list當中絕大部分操作:
我們可以用多個變數來解壓一個tuple:
解釋一下這行代碼:
我們在b的前面加上了星號, 表示這是一個list 。所以Python會在將其他變數對應上值的情況下,將剩下的元素都賦值給b。
補充一點,tuple本身雖然是不可變的,但是 tuple當中的可變元素是可以改變的 。比如我們有這樣一個tuple:
我們雖然不能往a當中添加或者刪除元素,但是a當中含有一個list,我們可以改變這個list類型的元素,這並不會觸發tuple的異常:
dict也是Python當中經常使用的容器,它等價於C++當中的map,即 存儲key和value的鍵值對 。我們用{}表示一個dict,用:分隔key和value。
對 。我們用{}表示一個dict,用:分隔key和value。
dict的key必須為不可變對象,所以 list、set和dict不可以作為另一個dict的key ,否則會拋出異常:
我們同樣用[]查找dict當中的元素,我們傳入key,獲得value,等價於get方法。
我們可以call dict當中的keys和values方法,獲取dict當中的所有key和value的集合,會得到一個list。在Python3.7以下版本當中,返回的結果的順序可能和插入順序不同,在Python3.7及以上版本中,Python會保證返回的順序和插入順序一致:
我們也可以用in判斷一個key是否在dict當中,注意只能判斷key。
如果使用[]查找不存在的key,會引發KeyError的異常。如果使用 get方法則不會引起異常,只會得到一個None :
setdefault方法可以 為不存在的key 插入一個value,如果key已經存在,則不會覆蓋它:
我們可以使用update方法用另外一個dict來更新當前dict,比如a.update(b)。對於a和b交集的key會被b覆蓋,a當中不存在的key會被插入進來:
我們一樣可以使用del刪除dict當中的元素,同樣只能傳入key。
Python3.5以上的版本支持使用**來解壓一個dict:
set是用來存儲 不重復元素 的容器,當中的元素都是不同的,相同的元素會被刪除。我們可以通過set(),或者通過{}來進行初始化。注意當我們使用{}的時候,必須要傳入數據,否則Python會將它和dict弄混。
set當中的元素也必須是不可變對象,因此list不能傳入set。
可以調用add方法為set插入元素:
set還可以被認為是集合,所以它還支持一些集合交叉並補的操作。
set還支持 超集和子集的判斷 ,我們可以用大於等於和小於等於號判斷一個set是不是另一個的超集或子集:
和dict一樣,我們可以使用in判斷元素在不在set當中。用可以拷貝一個set。
Python當中的判斷語句非常簡單,並且Python不支持switch,所以即使是多個條件,我們也只能 羅列if-else 。
我們可以用in來循環迭代一個list當中的內容,這也是Python當中基本的循環方式。
如果我們要循環一個范圍,可以使用range。range加上一個參數表示從0開始的序列,比如range(10),表示[0, 10)區間內的所有整數:
如果我們傳入兩個參數,則 代表迭代區間的首尾 。
如果我們傳入第三個元素,表示每次 循環變數自增的步長 。
如果使用enumerate函數,可以 同時迭代一個list的下標和元素 :
while循環和C++類似,當條件為True時執行,為false時退出。並且判斷條件不需要加上括弧:
Python當中使用 try和except捕獲異常 ,我們可以在except後面限制異常的類型。如果有多個類型可以寫多個except,還可以使用else語句表示其他所有的類型。finally語句內的語法 無論是否會觸發異常都必定執行 :
在Python當中我們經常會使用資源,最常見的就是open打開一個文件。我們 打開了文件句柄就一定要關閉 ,但是如果我們手動來編碼,經常會忘記執行close操作。並且如果文件異常,還會觸發異常。這個時候我們可以使用with語句來代替這部分處理,使用with會 自動在with塊執行結束或者是觸發異常時關閉打開的資源 。
以下是with的幾種用法和功能:
凡是可以使用in語句來迭代的對象都叫做 可迭代對象 ,它和迭代器不是一個含義。這里只有可迭代對象的介紹,想要了解迭代器的具體內容,請移步傳送門:
Python——五分鍾帶你弄懂迭代器與生成器,夯實代碼能力
當我們調用dict當中的keys方法的時候,返回的結果就是一個可迭代對象。
我們 不能使用下標來訪問 可迭代對象,但我們可以用iter將它轉化成迭代器,使用next關鍵字來獲取下一個元素。也可以將它轉化成list類型,變成一個list。
使用def關鍵字來定義函數,我們在傳參的時候如果指定函數內的參數名, 可以不按照函數定義的順序 傳參:
可以在參數名之前加上*表示任意長度的參數,參數會被轉化成list:
也可以指定任意長度的關鍵字參數,在參數前加上**表示接受一個dict:
當然我們也可以兩個都用上,這樣可以接受任何參數:
傳入參數的時候我們也可以使用*和**來解壓list或者是dict:
Python中的參數 可以返回多個值 :
函數內部定義的變數即使和全局變數重名,也 不會覆蓋全局變數的值 。想要在函數內部使用全局變數,需要加上 global 關鍵字,表示這是一個全局變數:
Python支持 函數式編程 ,我們可以在一個函數內部返回一個函數:
Python中可以使用lambda表示 匿名函數 ,使用:作為分隔,:前面表示匿名函數的參數,:後面的是函數的返回值:
我們還可以將函數作為參數使用map和filter,實現元素的批量處理和過濾。關於Python中map、rece和filter的使用,具體可以查看之前的文章:
五分鍾帶你了解map、rece和filter
我們還可以結合循環和判斷語來給list或者是dict進行初始化:
使用 import語句引入一個Python模塊 ,我們可以用.來訪問模塊中的函數或者是類。
我們也可以使用from import的語句,單獨引入模塊內的函數或者是類,而不再需要寫出完整路徑。使用from import *可以引入模塊內所有內容(不推薦這么干)
可以使用as給模塊內的方法或者類起別名:
我們可以使用dir查看我們用的模塊的路徑:
這么做的原因是如果我們當前的路徑下也有一個叫做math的Python文件,那麼 會覆蓋系統自帶的math的模塊 。這是尤其需要注意的,不小心會導致很多奇怪的bug。
我們來看一個完整的類,相關的介紹都在注釋當中
以上內容的詳細介紹之前也有過相關文章,可以查看:
Python—— slots ,property和對象命名規范
下面我們來看看Python當中類的使用:
這里解釋一下,實例和對象可以理解成一個概念,實例的英文是instance,對象的英文是object。都是指類經過實例化之後得到的對象。
繼承可以讓子類 繼承父類的變數以及方法 ,並且我們還可以在子類當中指定一些屬於自己的特性,並且還可以重寫父類的一些方法。一般我們會將不同的類放在不同的文件當中,使用import引入,一樣可以實現繼承。
我們創建一個蝙蝠類:
我們再創建一個蝙蝠俠的類,同時繼承Superhero和Bat:
執行這個類:
我們可以通過yield關鍵字創建一個生成器,每次我們調用的時候執行到yield關鍵字處則停止。下次再次調用則還是從yield處開始往下執行:
除了yield之外,我們還可以使用()小括弧來生成一個生成器:
關於生成器和迭代器更多的內容,可以查看下面這篇文章:
五分鍾帶你弄懂迭代器與生成器,夯實代碼能力
我們引入functools當中的wraps之後,可以創建一個裝飾器。裝飾器可以在不修改函數內部代碼的前提下,在外麵包裝一層其他的邏輯:
裝飾器之前也有專門的文章詳細介紹,可以移步下面的傳送門:
一文搞定Python裝飾器,看完面試不再慌
不知道有多少小夥伴可以看到結束,原作者的確非常厲害,把Python的基本操作基本上都囊括在裡面了。如果都能讀懂並且理解的話,那麼Python這門語言就算是入門了。
如果你之前就有其他語言的語言基礎,我想本文讀完應該不用30分鍾。當然在30分鍾內學會一門語言是不可能的,也不是我所提倡的。但至少通過本文我們可以做到熟悉Python的語法,知道大概有哪些操作,剩下的就要我們親自去寫代碼的時候去體會和運用了。
根據我的經驗,在學習一門新語言的前期,不停地查閱資料是免不了的。希望本文可以作為你在使用Python時候的查閱文檔。
最後,我這里有各種免費的編程類資料,有需要的及時私聊我,回復"學習",分享給大家,正在發放中............
② 在 Python 中使用二維數組
如果你需要使用二維數組,在 Python 中,除了 numpy 這個包之外,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使用 list 了。你可能認為可以這樣構建:
但是請你再仔細想一想,這樣做真的沒有問題嗎?
不要忘記了, Python 一切都是對象 這個問題,對象肯定存在引用的問題,尤其是可變對象。我們試著來改變其中一個元素:
很不幸,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它改變了多個元素。
來看一看 [ [0] * m ] * n 這個表達式,它首先創建 a = [ [0] * 4] ,然後構造 array = [a] * 3 ,這里 array 裡面是 a 的 3 個引用。
正確的構造,應該使用 列表推導式 ,而且非常 Pythonic :
③ python怎麼使用
Python是一種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也是人工智慧時代的語言,初的時候是被設計用於編寫自動化腳本,但是現在隨著版本的不斷更新以及其他功能的添加,現在 Python已經被廣泛的應用於ー些大型開發上面。在少兒編程領域,Python也逐漸成為孩子們深入系統學習編程的基礎語言。
④ python編程中/與//如何使用有什麼不同
在學習Python或者使用Python進行工作的時候,大家應該都看到過「/」和「//」,它們是Python算術運算符中比較常用的兩個運算符,那麼Python語言中/與//的區別是什麼?如果你還不清楚,這篇文章千萬不要錯過。
Python語言中/與//的區別是什麼?
在Python中/表示浮點整除法,返回浮點結果,也就是結果為浮點數;而//在Python中表示整數除法,返回大於結果的一個最大的整數,意思就是除法結果向下取整。
舉例:
print("6 // 4 = " + str(6 // 4))
print("6 / 4 =" + str(6 / 4))
結果:
6 // 4 = 1
6 / 4 =1.5
Python算術運算符
以下假設變數a=10,變數b=21:
運算符+:加-兩個對象相加,實例a+b輸出結果31。
運算符-:減-得到負數或是一個數減去另一個數,實例a-b輸出結果-11。
運算符*:乘-兩個數相乘或是返回一個被重復若干次的字元串,實例a*b輸出結果210。
運算符/:除-x除以y,實例b/a輸出結果2.1。
運算符%:取模-返回除法的余數,b%a輸出結果1。
運算符**:冪-返回x的y次冪,a**b為10的21次方。
運算符//:取整除-向下取接近商的整數,實例>>> 9//2 4 >>> -9//2 -5。
⑤ python中字典的使用方法怎麼樣的
dict全稱dictionary,使用鍵-值(key-value)存儲,具有極快的查找速度。
舉個例子,假設要根據同學的名字查找對應的成績,如果用list實現,需要兩個list:
names = ['Michael', 'Bob', 'Tracy']
scores = [95, 75, 85]
給定一個名字,要查找對應的成績,就先要在names中找到對應的位置,再從scores取出對應的成績,list越長,耗時越長。
如果用dict實現,只需要一個「名字」-「成績」的對照表,直接根據名字查找成績,無論這個表有多大,查找速度都不會變慢。用Python寫一個dict如下:
>>> d = {'Michael': 95, 'Bob': 75, 'Tracy': 85}
>>> d['Michael']
95
把數據放入dict的方法,除了初始化時指定外,還可以通過key放入:
>>> d['Adam'] = 67
>>> d['Adam']
67
由於一個key只能對應一個value,所以,多次對一個key放入value,後面的值會把前面的值沖掉:
>>> d['Jack'] = 90
>>> d['Jack']
90
>>> d['Jack'] = 88
>>> d['Jack']
88
如果key不存在,dict就會報錯:
>>> d['Thomas']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 line 1, in KeyError: 'Thomas'
要避免key不存在的錯誤,有兩種辦法,一是通過in判斷key是否存在:
>>> 'Thomas' in dFalse
二是通過dict提供的get()方法,如果key不存在,可以返回None,或者自己指定的value:
>>> d.get('Thomas')
>>> d.get('Thomas', -1)
-1
要刪除一個key,用pop(key)方法,對應的value也會從dict中刪除:
>>> d.pop('Bob')
75
>>> d
{'Michael': 95, 'Tracy': 85}
⑥ python類的定義與使用是什麼
1、類概念的引入
如果了解了面向對象之後,接下來由客觀世界中的對象拓展到計算機中的對象,再對客觀世界中的對象進行特徵和行為的提取,從而拓展到計算機中對象的屬性和方法的提取,最終採用抽象提取計算機中對象的共同屬性和方法,形成類。
在客觀世界中,對象是指人們在行動或思考時作為目標的事物。例如,買車、買房、買包,這些都具有購買的目標,這些目標就是購買對象。萬事萬物皆是對象,對象分為有形對象和無形對象。有形對象是人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對象。無形對象是人們看不見、摸不著的對象,但它也是人們行動或思考的目標,也屬於對象,如記憶、計劃等。
在計算機中,對象是客觀世界中的對象在計算機中的映射。例如,一條狗是客觀世界中的對象,它有品種、名字和年齡等數據信息。但是在計算機軟體開發研究的過程中,注重的是它的品種、年齡等信息。由此可見,客觀世界中的對象要映射到計算機中需要進行篩選。
計算機中對象的內涵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①對象具有唯一性。每個對象都有自身唯一的標識,並且它的標識在其整個生命周期中都不會改變。不同的對象有不同的標識。
②對象是構成軟體系統的一個基本單位。面向對象編程是以對象為導向,以對象為目標的,也就是說,軟體系統是基於對象的。
③對象是屬性和方法的統一體。描述一個人,姓名、年齡是描述他的屬性數據,跳舞、唱歌是他的操作方法,屬性和方法構成了計算機中的對象。
由上文可知,客觀世界中的對象的特徵映射為計算機中的對象的屬性,行為映射為方法。
2、由抽象獲得類
抽象是一個提取各種對象共同特徵和行為的一個過程。例如,兩支筆,它們有共同的顏色、材質,它們都能寫字、畫畫,即有共同的特徵和行為。提取共同特徵和行為之後,就可以總結出筆的概念。拓展到計算機中的對象,就是用抽象提取對象的共同屬性和方法,從而形成類。
類是具有相同屬性和方法的一組對象的集合。在Python中,對象是類的實例,類是對象的抽象。
3、定義類
定義類的語法和定義函數的語法類似,定義函數使用的關鍵字是def,而定義類使用的關鍵字是class。定義類的基本語法格式如下:
class 類名:
pass
以定義一個最簡單的類為例,這里定義了一個類名為Cat的類,它是「空」的,僅僅展示了定義類的基本語法:
>>>classCat:
...pass
...
以上就是Python中類的概念,更多關於Python的基礎性知識點可以看下這個更加直觀視頻教程:網頁鏈接,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⑦ python中def怎麼用
python中def意思是聲明函數。
Python 使用def 開始函數定義,緊接著是函數名,括弧內部為函數的參數,內部為函數的 具體功能實現代碼,如果想要函數有返回值, 在expressions 中的邏輯代碼中用 return 返回。
expressions
實例def function():
print('This is a function')
a = 1+2
print(a)
相關內容:
function 的函數,函數沒有不接受參數,所以括弧內部為空,緊接著就是 函數的功能代碼。如果執行該腳本,發現並沒有輸出任何輸出,因為我們只定義了函數,而並沒有執行函數。 這時我們在 Python 命令提示符中輸入函數調用 function(), 注意這里調用函數的括弧不能省略。
那麼函數內部的功能代碼將會執行,輸出結果:This is a function。
⑧ python 可以怎麼使用
Python屬於工具類語言,在Linux系統下安裝Python工具,就可以進行使用:
1.下載Python安裝包。
2.解壓Python安裝包。
tar -xzf Python-2.7.3.tgz
3.在Python-2.7.3 根目錄下運行。
./configure
#configure 命令執行完之後,會生成一個 Makefile 文件,這個 Makefile主要是被下一步的 make 命令所使用。
4.編譯Python源代碼並安裝。
make&&make install
5.安裝完之後,執行python命令。
[admin@bej301441 bin]$ which python
/usr/local/bin/python
6.執行which python 命令,默認的python是在/usr/local/bin/python目錄下。
⑨ Python中定義函數的使用方法
4.6. 定義函數
我們可以創建一個用來生成指定邊界的斐波那契數列的函數:
>>> def fib(n): # write Fibonacci series up to n
... """Print a Fibonacci series up to n."""
... a, b = 0, 1
... while a < n:
... print(a, end=' ')
... a, b = b, a+b
... print()
...
>>> # Now call the function we just defined:
... fib(2000)
0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44 233 377 610 987 1597
關鍵字 def 引入了一個函數 定義。在其後必須跟有函數名和包括形式參數的圓括弧。函數體語句從下一行開始,必須是縮進的。
函數體的第一行語句可以是可選的字元串文本,這個字元串是函數的文檔字元串,或者稱為 docstring。(更多關於 docstrings 的信息請參考 文檔字元串) 有些工具通過 docstrings 自動生成在線的或可列印的文檔,或者讓用戶通過代碼交互瀏覽;在你的代碼中包含 docstrings 是一個好的實踐,讓它成為習慣吧。
函數 調用 會為函數局部變數生成一個新的符號表。確切的說,所有函數中的變數賦值都是將值存儲在局部符號表。變數引用首先在局部符號表中查找,然後是包含函數的局部符號表,然後是全局符號表,最後是內置名字表。因此,全局變數不能在函數中直接賦值(除非用 global 語句命名),盡管他們可以被引用。
函數引用的實際參數在函數調用時引入局部符號表,因此,實參總是 傳值調用 (這里的 值 總是一個對象 引用 ,而不是該對象的值)。[1] 一個函數被另一個函數調用時,一個新的局部符號表在調用過程中被創建。
一個函數定義會在當前符號表內引入函數名。函數名指代的值(即函數體)有一個被 Python 解釋器認定為 用戶自定義函數 的類型。 這個值可以賦予其他的名字(即變數名),然後它也可以被當作函數使用。這可以作為通用的重命名機制:
>>> fib
>>> f = fib
>>> f(100)
0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如果你使用過其他語言,你可能會反對說:fib 不是一個函數,而是一個方法,因為它並不返回任何值。事實上,沒有 return 語句的函數確實會返回一個值,雖然是一個相當令人厭煩的值(指 None )。這個值被稱為 None (這是一個內建名稱)。如果 None 值是唯一被書寫的值,那麼在寫的時候通常會被解釋器忽略(即不輸出任何內容)。如果你確實想看到這個值的輸出內容,請使用 print() 函數:
⑩ python中re.compile函數的使用
python通過re模塊提供對正則表達式的支持。使用re的一般步驟是
1.先使用re.compile()函數,將正則表達式的字元串形式編譯成Pattern實例。
2.然後使用Pattern實例處理文本並獲得匹配結果(一個match實例),最後使用Match實例獲得信息,進行其他的操作。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尋找一個字元串中所有的英文字元:
import re
pattern = re.compile(『[a-zA-Z]')
result = pattern.findall('as3SiOP')
print res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