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中國地圖
❶ 我國36條重要地理分界線,附大量中國地圖
推薦:
1、 最新基於MATLAB科研數據可視化實踐技術應用
2、 最新基於Python科研數據可視化實踐技術應用 地理界線可能是山脈、河流 也可能是人為劃定的一些標准 這些地理界線把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勾勒出了不同的色彩 人的居所要尋求良好的自然條件 因為其兩側存在巨大的環境差異 造就了百年不變的胡煥庸線
1935年,地理學家胡煥庸發現並提出從黑龍江璦琿(今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區)至雲南騰沖之間的連線,是我國人口分布的分界線。 這條線與多條自然地理界線有諸多關聯之處比如地勢階梯分界線
第一、二級階梯分界線:西起昆侖山脈,經祁連山向東南到橫斷山脈; 第二、三級階梯分界線:由東北向西南依次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當尺度縮小時地勢階梯的分野也自然影響了不同地形區之間的聯系成為地形區分界線 例如昆侖山就橫亘在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之間一面黃沙,一面雪山
穿過祁連山和阿爾金山之間的當金山口就從柴達木盆地來到了河西走廊
橫斷山脈則橫斷了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以及四川盆地之間的聯系
二、三級階梯分界線上的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則依次構成了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 四川盆地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的界線
隆起的山脈也阻擋了風的前進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由此而生
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風在攜帶著水汽往內陸挺進的過程中不斷消耗形成了一條條近乎平行的等降水量線
進而形成了以降水量為劃分依據的干濕分區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界線):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淮河一線。 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濕潤區和半乾旱區界線):從大興安嶺西坡經過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脈東部。 2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乾旱區與乾旱區界線):大致過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到岡底斯山一線。 地形和降水的分野 最終也影響了河水的終歸處 內流區和外流區由此產生 一邊奔流入海,一邊湮沒黃沙
當我們把尺度縮小 山脈還影響了各地區徑流流向 最終成為了不同水系之間的分水嶺
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分水嶺:巴顏喀拉山脈-秦嶺 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南嶺 長江流域與東南沿海諸河流域的分水嶺:武夷山 黃河水系與海河水系的分水嶺:太行山 漢江與渭河的分水嶺:秦嶺 水有變化 「熱」當然也會有變化 從南到北,各個溫度帶依次登場
熱帶蜷縮在雷州半島、海南島、雲南和台灣南部 亞熱帶和暖溫帶以秦嶺-淮河為界 暖溫帶和中溫帶分界線則從鴨綠江口出發,沿著長城一路向西一直到祁連山和天山一線 寒溫帶則在黑龍江北部保留著最後的倔強 水和熱的組合最終又決定了不同氣候分區的界線
秦嶺-淮河以南主要以熱量決定了氣候區界線 秦淮淮河以北則主要考慮了降水的因素 青藏高原則一直是個特殊的存在 氣候又影響了不同農業地域類型的分布
三大牧區大致位於400毫米等降水量線西北,東南一側則主要為耕地,再以秦嶺淮河為界,以南主要為水田,以北主要為旱地 地形、氣候以及其影響下的植被、土壤、水文差異最終形成了我國三大自然區
在東部季風區內,由於秦嶺淮河一線南北差異明顯,便一分為二最終形成了我國四大地理區域
在上述界線劃分中,我們會發現一些山脈和河流出鏡率非常之高,堪稱「劃界界的小能手」,常提到的是秦嶺-淮河線和大興安嶺
以秦嶺-淮河線為例,它是一月份0℃等溫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亞熱帶和暖溫帶分界線,濕潤區和半濕潤區分界線,河流有無結冰期的分界線、旱地與水田分界線長江水系和黃河水系,分界線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分界線……
大興安嶺兩側的景觀也多有差異,它是地勢二、三級階梯分界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季風和非季風區分界線,內流區和外流區分界線,森林和草原植被景觀分界線 有些界線在較長時間周期內很難變化,有的界線則變化很快 例如:隨著農業技術的進步和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一年兩熟的界線北移以秦嶺-淮河為界已經不符合事實
這些地理界線往往是我們分析地理背景的主要抓手 掌握地理界線及其形成背景在不同時空尺度運用它至關重要 附圖
本文來源:網路,水土保持之點滴,內容僅用於學術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