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遞歸排列
冒泡排序
(1)基本思想:在要排序的一組數中,對當前還未排好序的范圍內的全部數,自上而下對相鄰的兩個數依次進行比較和調整,讓較大的數往下沉,較小的往上冒。即:每當兩相鄰的數比較後發現它們的排序與排序要求相反時,就將它們互換。
(2)用java實現
ublicclassbubbleSort{
publicbubbleSort(){
inta[]={1,54,6,3,78,34,12,45};
inttemp=0;
for(inti=0;i<a.length;i++){
for(intj=i+1;j<a.length;j++){
if(a[i]>a[j]){
temp=a[i];
a[i]=a[j];
a[j]=temp;
}
}
}
for(inti=0;i<a.length;i++)
System.out.println(a[i]);
}
}
遞歸
遞歸演算法,就是程序的自身調用。表現在一段程序中往往會遇到調用自身的那樣一種coding策略,可以利用大道至簡的思想,把一個大的復雜的問題層層轉換為一個小的和原問題相似的問題來求解的這樣一種策略。能看到我們會用很少的語句解決了非常大的問題,所以遞歸策略的最主要體現就是小的代碼量解決了非常復雜的問題。
java代碼:
packagecom.cjq.filedown;
publicclassFab{
publicstaticvoidmain(Stringargs[]){
System.out.println(fab(5));
}
privatestaticintfab(intindex){
if(index==1||index==2){
return1;
}else{
returnfab(index-1)+fab(index-2);
}
}
}
2. java中遞歸演算法是什麼怎麼算的
一、遞歸演算法基本思路:
Java遞歸演算法是基於Java語言實現的遞歸演算法。遞歸演算法是一種直接或者間接調用自身函數或者方法的演算法。遞歸演算法實質是把問題分解成規模縮小的同類問題的子問題,然後遞歸調用方法表示問題的解。遞歸往往能給我們帶來非常簡潔非常直觀的代碼形式,從而使我們的編碼大大簡化,然而遞歸的思維確實跟我們的常規思維相逆的,通常都是從上而下的思維問題,而遞歸趨勢從下往上的進行思維。
二、遞歸演算法解決問題的特點:
【1】遞歸就是方法里調用自身。
【2】在使用遞歸策略時,必須有一個明確的遞歸結束條件,稱為遞歸出口。
【3】遞歸演算法代碼顯得很簡潔,但遞歸演算法解題的運行效率較低。所以不提倡用遞歸設計程序。
【4】在遞歸調用的過程中系統為每一層的返回點、局部量等開辟了棧來存儲。遞歸次數過多容易造成棧溢出等,所以一般不提倡用遞歸演算法設計程序。
【5】在做遞歸演算法的時候,一定把握出口,也就是做遞歸演算法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遞歸結束條件。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其實這個出口就是一個條件,當滿足了這個條件的時候我們就不再遞歸了。
三、代碼示例:
publicclassFactorial{
//thisisarecursivefunction
intfact(intn){
if(n==1)return1;
returnfact(n-1)*n;
}}
publicclassTestFactorial{publicstaticvoidmain(String[]args){
//TODOAuto-generatedmethodstub
Factorialfactorial=newFactorial();
System.out.println("factorial(5)="+factorial.fact(5));
}
}
代碼執行流程圖如下:
此程序中n=5就是程序的出口。
3. JAVA程序經常用到「遞歸」,「遞歸」的基本思想是
遞歸的核心思想是分解。把一個很復雜的問題使用同一個策略將其分解為較簡單的問題,如果這個的問題仍然不能解決則再次分解,直到問題能被直接處理為止。
比如求 1+1/2+1/3+...+1/n的和,如果按照我們正常的思維,就會使用一個循環,把所有的表示式的值加起來,這是最直接的辦法。如果使用遞歸的思維,過程就是這樣的,要求1+1/2+1/3+...+1/n的值,可以先求s1=1+1/2+1/3+...+1/(n-1)的值,再用s1加上1/n就是所求的值,而求s1的過程又可以使用上面的分解策略繼續分解,最終分解到求1+1/2的值,而這個問題簡單到我們可以直接解決,自此問題得到解決。
遞歸強調的分治的策略,再舉個例子,有一種排序演算法叫歸並排序,其思想是這樣的:要對一個無序的數組進行排序,可以將這個數組分解為2個小數組,然後對這兩個數組分別排序,再把排好序的兩個數組合並。而這一過程中只有「對兩個數組分別排序」不是我們能解決的,但是這個問題可以使用上面的策略進行再次的分解,最後這個問題就被分解到對2個元素的數組進行排序,而這個問題簡單到我們可以直接處理。
上面提到的分解的策略,或者說演算法,抽象出來就是我們的函數,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不同的使用這個策略來不斷的分解問題,所以代碼上就體現為這個函數會不斷的調用自身。還有一點,並不是所有的遞歸都是可以實現的,或者說有意義的。如果在分解的過程中,問題最終不能分解到一個可以直接解決的問題,則這個過程是沒有意義,也就是無限的循環。
具體的代碼都不貼了,有興趣可以網路看看。
4. java的遞歸是如何執行的,順序是如何執行的
factest(8)進入factest函數,if(n==1) return 1; // 不成立,執行else else return n*factest(n-1); // 返回值為8*factest(7)factest(7)進入factest函數,if(n==1) return 1; // 不成立,執行else else return n*factest(n-1); // 返回值為7*factest(6)……一直到N=1,此時if(n==1) return 1; // 成立,返回值為1,即1!=1 然後計算出factest(2)返回值為:2*factest(1) = 2接著繼續計算出factest(3)返回值為:3*factest(2) = 6……一直到N=8,得到factest(8) = 8*factest(7) = 4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