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文件格式編碼
⑴ python # -*- coding: cp936 -*- # -*- coding: utf-8 -*- 是做什麼用的
這種格式是對python源文件編碼方式的聲明。
它表示你的源文件(當前執行的python腳本)的編碼表,如果指定,則python解釋器會按照指定的編碼來對腳本內容進行解碼。
你在windows中創建的文本文件如無意外都應該是預設的中國地區ANSI編碼即GBK編碼。而cp936編碼能夠與GBK兼容,但少幾十個字元,而utf8編碼不與GBK編碼兼容。
所以你用GBK編碼寫出的python腳本,卻向解釋器聲明它是由utf8寫成,當然會出錯。實際上你刪掉編碼的聲明,python解釋器能夠自行判斷編碼表。
另外你也可以嘗試將python腳本轉換編碼為utf8,具體操作為使用記事本打開,然後另存為,選擇編碼,utf8。如使用其他IDE,請自行摸索。
⑵ 【Python】解釋器讀取文件編碼問題以及文本輸出問題,提示報錯utf-8 codec can『t decode
在Python編程中,初學者常常會遇到文件編碼和文本輸出的報錯。Python默認使用Unicode編碼,print語句中的內容需要為字元串,否則會引發錯誤。文件如果非UTF-8編碼,運行時會報錯。
解決方法是確保Python腳本以UTF-8編碼保存,並確保編輯器或終端支持Unicode處理。在腳本開頭添加UTF-8編碼注釋,如`# coding: utf-8`,可指定解釋器使用此編碼讀取文件。編輯器打開文件時,也要選擇UTF-8編碼。
在輸出文本時,遇到'can only concatenate str (not "int") to str'這樣的錯誤,是因為嘗試將字元串和整數直接拼接。正確的做法是先將整數轉換為字元串,如`str(10) + "hello"`。Python中,字元串拼接時需要遵循類型兼容性原則。
在Python編碼概念中,重要的是區分str(Unicode字元串)和bytes(位元組字元串)。Unicode是字元集,UTF-8、UTF-16等是編碼規則。Python 3中默認str類型為Unicode,推薦UTF-8編碼。字元串拼接時,不能直接將不同類型混合,要確保操作對象都是字元串。
處理文件時,保持UTF-8編碼可以支持更多字元。遇到編碼相關異常時,應預先指定編碼或確保環境支持。Python提供了多種字元串格式化方法,如format(), f-string, 和%操作符,通過類型轉換可以避免直接拼接不同類型的值。
總結,理解Python的編碼規則,正確處理字元串類型和文件編碼,以及熟練掌握字元串格式化方法,能夠有效避免和解決編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