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密碼管理 » 潮汕訪問

潮汕訪問

發布時間: 2022-07-04 17:09:01

A. 80年代那麼多潮汕人去海南

汕人的第二故鄉。據海南有關史料記載,早在宋代元代的時候,就有潮汕人到海南經商,並先後成立了「潮汕行」以及「興潮會館」和」潮州會館」等,由興寧、潮州、澄海、汕頭等地的商人開設的商號組成。他們從潮汕地區運去陶瓷、菜種、茶葉、錫箔、棉紗、布匹等,又從海南運回赤糖、檳榔、葯材,商務活動十分活躍。會館還開辦了一間「潮海小學」,吸收潮籍商人子女及當地人一些子女入學讀書.每逢新春佳節,神公誕期,會館還聘請戲班,演出潮劇,往往一演就三五天。這些活動對兩地的經濟、文化的交流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全國解放以後,海南汕頭兩地在政治、經濟、文化之間的聯系更加廣泛,更加緊密。五、六十年代,隨著國家開發和建設祖國寶島的進軍令下,—大批潮籍黨政領導幹部,先後奔赴海南,他們肩負祖國和人民的重託,帶領海南人民一起艱苦奮斗,為開發和建設祖國的寶島費盡心血.接著一批又一批潮汕老農跨洋過海,相繼來到了五指山下。給海南人民帶來了潮汕精耕細作的生產技術,種植蔬菜的經驗,使海南人民開始逐步擺脫刀耕火種的落後狀況,六、七十年代,又有一大批潮汕知識青年和復退軍人相繼加入了海南生產建設兵團的行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特別是中央關於建立海南省和建設大特區的決定公布以後,更有一大批有識之土,他們帶著潮汕人的聰明才智。帶著潮汕人的刻苦耐勞,精明靈活,爭先登島。參加當地的經濟建設.
汕頭市人民政府駐海口辦事處副主任胡隆昌同志告訴我們,據統計,目前,在海南的潮汕人,常住人口就達六十萬人,加上流動人口,估計超過一百萬人,大約佔全海南省總人口的六分之一。多少年來,這些潮汕人同當地人民和睦相處,友好合作,為建設祖國的寶島,灑血流汗。如今,海南已經成為他們的第二故鄉,他們也成為建設新寶島和大特區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我們在海南采訪、參觀訪問,到處都可以聽到熟悉的鄉音,到處都可以聽到對潮汕人的贊許,到處都可以看到潮汕人堅實的足跡.這也正是潮汕人可引以為自豪和驕傲的。

B. 潮汕的民風民俗和傳統文化

■潮汕人外出習俗
穿著——城鄉人們外出辦事、做客,都注意穿戴齊整。若做新客或參加節日盛會,要穿上最漂亮最適時質地最好的衣服,農村人叫「做皮衫褲」。60年代以前,農民上圩市做買賣,多赤足。80年代以後穿鞋著襪上圩市做買賣的日多。青年男女兒童,出門走親戚則多有穿新衣習俗。

攜帶——舊時,人們上圩市多帶市籃、籮筐;走親戚帶裝禮品的花籃、藤籃,如遠行攜帶衣物,平民用包袱,有的用水布作包袱,有錢人用藤莢、皮箱。解放後,人們時尚用軍干用的背包、皮包,女人多花布手提袋、塑皮袋;80年代後,各式各樣手袋、背包、皮箱,隨人喜好。

交通工具——解放前人們外出多步行,遠途坐船為多。計算路途遠近,以10華里為一鋪,通常走一小時。轎是富貴人家的交通工具,城鎮多有專供僱用的轎鋪,官貴者坐四人大轎,一般有錢人坐二人抬竹轎,新娘出嫁坐花轎。轎在解放後已棄用。本地極少有牛車,沒有馬車。解放後,駐軍曾有馬車,後也為汽車代替。

20世紀以前,內河近海交通靠木帆船、篷船,上蘇杭、下海南及出遠洋靠雙桅紅頭船。汕頭開埠後,門戶開放,外國輪船紛紛到來,外資、華僑、內資輪船公司甚多,內河也行小輪船。至30年代水運發達,人們出洋南下北上做生意,多坐輪船,紅頭船退位。潮汕鐵路1904年動工,1906年建成通車,成為汕頭與潮州人們交通的主動脈。20年代末至30年代,潮汕各市縣普遍築汽車公路,1933年築汕頭飛機場;至此,海陸空交通全面暢通,有錢人、生意人,多以此為交通工具。清末民國初人力車(黃包車)成為市區路面的重要交通工具;但無論城鄉,短途仍靠步行。解放後,大量單車出現,市區腳踏三輪車也多,至六七十年代,汕頭成為單車密度最高地區。80年代後,汕頭海陸交通全面發展,摩托車也成為全國密度最高地區;公路交通和市區公共汽車,也逐步發展。出門坐車、坐船、搭飛機,不管長途短途,已成為人們外出的習慣。平原地區過河,舊時多靠渡船,解放以來多已建橋,農村的小渡船,也已是鳳毛麟角。

辭送——凡親人摯友遠行,必有辭送。潮人出洋謀生者眾,遠離故土,未知何日回歸,親情惜別,往往纏綿悱惻,或互贈禮品留念,或送錢財作盤纏,或煮雞蛋甜丸送順風,千叮嚀,萬囑咐,世俗人情,至善至禮。舊時有「父母在,不遠游」觀念,今交通便利,人皆以事業為重,觀念漸變。

宜忌——舊時遠行者,路途艱險,多有求神問卜,選擇吉日之俗。動身之時,宜說吉利話,忌說跌、沉、翻、倒一類詞語。近年交通事故頻生,司機和旅客,也還有求神保佑和摜珓者。

■潮汕人待客送客習俗
待客

迎客。客人到來,主人要上前迎接。客人若是生客,主人要向家人介紹客人身份、稱謂,要招呼客人坐在適當位置。遠道來客,還有遞巾洗臉之禮。
敬煙茶。敬煙茶是潮人最普遍禮俗,在家待客更少不了。不吸煙的人,客人到來,也會很熱切買煙。潮人好臉子,敬煙要用高級煙,若無高級煙,常向客人道聲「對不起」。舊時,在農村,農民用煙筒吸煙,客人到來,為客人裝煙點火,遞煙筒時,常用手掌擦煙筒嘴,然後遞與客人。後來,有了紙煙,就給客人卷紙煙。在清代,潮人還有敬檳榔風俗。乾隆《潮州府志》載:「蔞葉檳榔,無時釋口,親朋往來,不具酒茗,勿以為嫌,不設檳榔,便稱簡慢。」後來,檳榔蔞葉,少有,旱煙卷煙普及,敬檳榔禮俗,遂為敬煙茶代替。

送客

農村送客較為熱情,凡客人有帶禮品來者,主人只收一部分,另送禮物回敬,他們尊守古訓:「來而不往非禮也。」送客也必送至巷口、村外。在城市,也有這種風俗,但不若農村之講究。

■從潮汕俗語看潮人的飲食習俗

蠟 筆

潮汕俗語是潮人日常口頭交流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是潮人對生活經歷和經驗的高度概括和歸納,蘊涵著潮人的生活哲理和處事原則。而飲食,作為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頭等大事,自然在潮汕俗語中有著廣泛的反映,其內容涉及到潮汕的小吃、特產,潮人的飲食偏好、飲食戒忌、烹調講究等等,潮人的飲食習俗在詼諧幽默的潮汕俗語中表現得更為具體生動、活潑有趣。可以這么說潮汕俗語也是探索潮人飲食習俗與文化一個不可多得的重要途徑。下面就將有關潮人飲食習俗的潮汕俗語歸納如下,以請教於方家。

一.見諸潮汕俗語的潮汕小吃、特產

潮汕小吃是潮汕飲食文化的一朵奇芭,歷代民間點心師傅博採眾家之長,搜盡地方之特產,精心製作,逐步積累形成豐富多彩,獨具地方特色的美食藝術品。更以品種多樣、用料講究、製作精細、配料獨特、味道可口而聞名遐邇。其中的著名品牌在潮汕俗語中都有所表現:

1.老媽宮粽球—食定正知

老媽宮粽球指汕頭市昇平路頭媽祖宮(即老媽宮)附近的順德號的粽球。由於粽是用竹葉包裹,要打開吃了才知道味道,於是有此俗語。喻事久見人心。由於潮人有五月初五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而且在南方過了端午節,氣候開始轉熱,故俗語中還有「五月未食粽,破裘唔敢放」的諺語。

2.蘇南薄餅—嘴甜舌滑

蘇南薄餅汕頭市澄海區名產小吃,以入口即化,酥香可口為上品。以此喻某人能言善道,善於吹捧。

3.靖海豆楫—好著喉衰著齒

靖海豆楫揭陽市惠來縣名產小吃,香甜可口,但因質地柔韌,牙齒不好的人容易粘在牙縫中。俗語以此喻有所好必有所損。

4.意溪餅—大塊厚

意溪餅潮州市意溪鎮名產—酥皮潮式月餅,比其他地方所產的月餅較大塊,也較厚。以此喻較好的機會或較豐厚的收入。

5.棉湖酥糖—無粕

棉湖酥糖現揭陽市揭西縣棉湖的名產,入口即化,不留余渣。以此喻無根據的亂講一通。

6.老君堂香腐—楞楞

老君堂香腐潮州市下東平路老君堂所產姑蘇香腐。質地硬韌,需慢吞細嚼。喻堅韌。

7.海山蝦米—大插

海山蝦米揭陽市饒平縣三百門盛產的對插大蝦干。以此喻有大的收入來源。

8.獅頭鵝—大隻雅

獅頭鵝汕頭市澄海區名產,個頭大,體態優雅,肉質鮮美。俗語以此喻高大健美之人。

9.潮州柑—碰桶

潮州柑潮汕名產,個頭大,汁多肉美,以前長期為出口外銷產品。

10.赤內琵琶鴨背柿

赤內、鴨背地屬潮州市潮安縣的歸湖鎮,是有名的水果之鄉,一個盛產琵琶,一個盛產柿子。

11.陳橋阿媽驚吊瓜溪東老爺畏麥

陳橋、溪東都屬潮州市,一個盛產青瓜,一個盛產麥子,大家久食生厭。

12.南畔洲菜頭—痛窟

南畔洲菜頭汕頭市澄海區盛產的良種蘿卜,個頭大。傳說某農民一天早上下地,發現蘿卜被盜,地里只剩下一個個的大窟窿,面對如此場景,老農只能對著窟窿心疼被盜的蘿卜咋那麼大個。由此喻損失慘重。

13.豬腸脹糯米

豬腸脹糯米即糯米香腸,潮汕有名小吃。用糯米和各種餡料塞入豬腸製作而成,皮薄,餡飽,圓鼓鼓的。俗語以其外形喻某人衣著太過緊束身肢。

14.棉湖豆乾—熱單畔

棉湖豆乾揭陽市揭西縣棉湖鎮的名產。吃時把豆乾放入油鍋中煎,只煎一面,使其半邊焦黃味道香脆,另半邊仍然乳白鮮嫩,吃起來別有風味。俗語使用同音相關的手法,喻單相思。

15.無可奈何舂甜

甜,潮人用糯米和紅糖蒸成的一種糯米年糕。由於不易變質,方便保存,同時又耐消化,能吃飽肚子。是過去坐紅頭船到海外打工者必備的食品。由於飄洋過海,出外打工,是事出無奈,故有此嘆。

二、潮汕俗語所反映出來的潮人飲食偏好

俗話說「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類對食物的選擇不僅取決於其個人的機體特徵、時代條件、周圍的自然環境等,而且更取決於其文化特點。不同的文化,對食物有不同的標准和消費方式。地處海濱的潮汕人對於食物更是有自己的一方見解和偏好。

1.年夜尖頭冬節烏

尖頭:江海交匯處的一種魚。烏:烏魚,一種淡水養殖魚。冬節:冬至。在冬節至年關,此兩種魚最肥美。烏魚是潮汕人較喜歡食用,也是比較值錢的一種淡水魚,在潮汕俗語中有廣泛的反映。與之相關的俗語還有「寒烏熱鱸」(冬天的烏魚、夏天的鱸魚最為肥美),「烏魚鰓,唔甘分厝邊」(烏魚味美,就連不能吃的魚鰓都不與別人),到了六月,烏魚不當令了,但這時苦瓜、勒魚開始新鮮上市,於是又有「六月烏魚存個嘴,苦瓜上市勒魚肥」一諺。

2. 鯉姑喉吃贏草魚頭

潮人謂鯉姑魚的頭部與肚子之間的部位最好吃,比草魚頭還美味。鯉姑魚到六月最為肥美,是趁時好貨。故還有俗語「六月鯉姑」一說。

3.立冬蔗食病痛

立冬的甘蔗已經成熟,吃了不上火。

4.夜昏東,眠起北,赤鬃魚,鮮薄殼

晚刮東風,早刮北風,正是赤鬃魚和短齒貽貝當令的季節。薄殼為潮汕特產,生長在江河的入海口,六月天的時候,生長得最為飽滿,故有「六月薄殼—假大頭」一說。

5.錢螺蚌仔—食酸嘴

錢螺、蚌仔兩種貝殼類食物,個小肉少,不方便進食,同時也沒有什麼吃頭。

6.三四賣梅,五六刮草

每年的三、四月楊梅當令,市面上就開始有人賣楊梅了。但「一粒楊梅,三斗火」,楊梅有熱氣,容易上火,不能夠多吃。由於楊梅不易保存,過了端午節,市面上就沒有楊梅賣了。即「水梅唔過四月八,楊梅唔過五月節」。

每年的五、六月天氣熱,街上開始有人賣草(涼份)。草,是三伏天潮汕民間小販所賣的一種清熱小食。一般都用一個大缸盛之,當有人購買時,用勺子從缸中一塊一塊的刮出裝碗,並同時在碗中切割幾下,撒上砂糖即可食用,與之相仿的消暑食物還有豆腐花。這些都是本小利大的生意。故人稱「草豆花,砍參割」(本小利大)。相關的俗語還有「別人草,別人糖」(別人的東西,可以任意揮霍浪費)、「草熬熟,天時變局」(夏天的天氣變化無常)、「南肚浮烏雲,草賣有存」(下雨天,草果賣不出去)等等。

7.三四桃李柰,七八猶甘柿

三、四月桃、李、柰成熟,七、八月份猶甘和柿子當令。

8.霜降,橄欖落瓮

霜降時,橄欖成熟可以收獲。要用瓮來裝是因為橄欖見風就起皺,需裝入瓮中密封保存才長久。

9.食魚愛食馬鮫鯧,看戲愛看《蘇六娘》

謂馬鮫魚和鯧魚是好魚,潮劇《蘇六娘》是好戲。潮人特別愛好吃鯧魚頭,愛食到什麼程度呢,有俗語「賣田賣地買鯧魚鼻」以誇張手法極言鯧魚頭的美味。

10.食蠐試身份

蠐,蟹類的一種,殼的兩端成錐狀,大足瘦長,潮人喜用生蠐腌制生食,味極鮮美,但腸胃不好,易引起腹瀉。

三、從潮汕俗語看潮人的烹調講究。

潮人的烹調技術,注重色、香、味俱全,其悠久的烹調文化,通過散布在國內外的大小潮州菜館,早就在國內和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特別是潮州菜以海鮮見長,烹調用料,多姿多彩,採用魚翅、燕窩、禽畜內臟和某些蔬菜,都是世界各國很少使用的。

1.潮州菜的製作方法

「煎炒烙」潮菜烹調中的三種主要炒盤工藝。炒盤時講究「猛火厚香魚露」。「燉」 潮菜烹調中四種清湯的製法。:就是用生魚菜在滾燙的湯中泡熟,就象現在的吃火鍋。潮菜中以湯泡類最為特色。特點是清甜可口,而且能保持原味。

2.潮州菜的「彩盤」藝術

潮州菜在裝盤的時候,廚師用竹筍、蘿卜、薯類等,精工雕刻成各色各樣的花鳥之類或放上蔬菜,置於盤中做點綴之用。所以俗語有「莞荽姐疊盤頭」之說。莞荽,是潮汕地區特有的一種香菜,做為盤頭配用。「姐」字純粹是一種擬人化的尊稱,並不意味就是女的。此俗語比喻走在前頭的人和事。

3.潮菜烹調配料的講究

有「嫩姜陳醋」、「生蔥熟蒜」之說。調味用的姜要用嫩的,醋要用陳釀的。用蔥時只需切碎無需炒熟,用蒜時就需炒熟。這些都是潮汕廚師們經驗的高度總結。潮州菜還很重視調料,每樣大菜上席時,必配上「醬碟」,有時是甜醬、有時是梅膏醬、有時是桔汁等等。這都要根據上什麼菜而定。蘸上各種「醬碟」,吃起來風味更加獨特。

4.潮菜宴席菜式的講究

潮菜宴席菜式講究飲食多樣化,葷素結合。故有「食魚食肉,還著菜甲」一諺。

C. 潮汕七日紅

《七日紅》是反映1927年南昌起義後,趙義軍於9月從大埔抵達潮州,並與潮汕地方黨委在潮州,汕頭、揭陽、澄海等地建立工農革命政權。不久,國民黨的錢大鈞、黃紹 、陳濟棠等,進攻潮州、汕頭;革命軍被迫撤出潮汕,地方革命政權建立也僅七天,群眾稱為「七日紅」。潮劇《七日紅》由李英群、謝逸、劉管耀、賴揚芬、袁穆倫編劇,潮安潮劇團演出。劇本寫: 「八一起義後,部隊揮師南下,9月23日佔領潮安縣,成立了工農政權,軍民聯歡,慶祝勝利,賀總指揮(賀龍)親自給赤衛隊員發槍,極大的鼓舞了工農群眾的革命鬥志。反動民團總局局長顧鵬程逃到鄉下老巢,負隅反抗,賀總指揮派教導隊參謀李韓生闖虎穴,探虛實,軍民協力,一舉解放了顧隴村,救出了被捕的農運負責人宋冰雲。宋冰雲等工農代表受到周書記(周恩來)親切接見,鬥志倍增,9月30日,留守潮州城的起義軍在竹竿山英勇抗敵,終因眾寡 殊,撤離潮州,人民送別了賀總指揮,送別了起義軍,高舉紅旗繼續沿著武裝斗爭的道路前進。 劇中的一些人物和情節是虛構的,但全劇以史實為依據,如周恩來、賀龍等曾駐扎潮州,指揮戰斗,幫助建立地方革命政權,都有歷史事實的依據,保存了歷史的真實。

D. 潮汕愛國人士

抗日戰爭時期,海外潮人愛國熱情空前高漲,通過各種形式、各個渠道,從財力、物力、人力等方面,大力支持祖國的抗日斗爭。 抗日戰爭爆發後,各地潮僑紛紛團結在原來的各種社團和新成立的救亡團體周圍,積極開展愛國活動。例如泰國的潮州會館、報德善堂,以及由澄海籍僑領蟻光炎擔任主席的中華總商會、曼谷的普寧同鄉會等,當時都是組織僑眾的重要團體。特別要指出的是,泰國僑胞在蟻光炎提出的「反抗侵略,全力救亡」的號召下,紛紛行動起來,掀起抗日救亡愛國熱潮。1937年8月間,在新加坡召開「新馬華僑籌賑祖國傷兵難民大會」,翌年正式成立了「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隨後南洋各地華僑相繼成立大大小小的籌賑會,捐款捐物支援祖國抗戰。 創辦報刊學校宣傳抗日救亡 泰國是潮人比較集中的僑居地,在文化新聞界涌現一批愛國分子,由於他們的努力,創辦了不少抗日救國報刊,如《中國報》、《曼穀日報》、《國民日報》、《真話報》等,在僑胞中影響較大,深受歡迎。此外,有些愛國團體還組織讀書會、報告會,以及歌詠、舞獅、潮劇演出等,向各地僑眾進行愛國宣傳。新加坡的「嶺東讀書會」通過組織閱讀書報,集結了一批愛國青年。越南潮僑張易生在春節期間組織潮州樂隊到各地「走唱」。泰國的潮劇團,將抗日救國的真人真事改編成劇本,搬上舞台義演。 另外,僑校也是當時宣傳抗日愛國思想的重要陣地,在泰國的新民、崇實、啟明學校,越南的新中、南僑等學校,潮人愛國分子許宜陶、方明生、庄世平、蘇惠、王貫一等人,都先後在這些學校任職任教,培養出一批愛國僑生,相繼回國參加新四軍、八路軍、東江縱隊等抗日隊伍。 慷慨捐款捐物支持抗日大業 抗日戰爭爆發後,海外華僑對祖國最大的援助,是在僑胞各個階層發動大規模的捐款捐物運動,廣大僑胞慷慨解囊,踴躍捐助,向國內同胞表示海外赤子愛國心願。泰國華僑在中國總商會倡導下,成立了籌捐賑款和勸募愛國公債的機構,由潮人著名愛國僑領蟻光炎、陳景川、廖公圃、鄭子彬、餘子亮等人擔任正副會長。各個僑團和愛國團體,紛紛組織了募捐隊和義演隊,很快在曼谷等地掀起一個集募賑款,捐獻葯品,徵集寒衣的熱潮。除僑商獻出巨款外,廣大華僑群眾也月月認捐,小學生自覺節省零花錢,樂意捐助祖國。從1938年11月到1939年4月,半年之內泰國華僑就捐出240萬元以上。據統計,抗戰開始後,泰國僑胞的捐款竟達600萬元以上,這筆巨款還不包括推銷愛國公債和捐獻大批抗日物資在內。 在個人捐助方面,蟻光炎多次將自己的捐款匯寄到廣東、香港,另又出資購買大批葯品和兩輛汽車。愛國華僑陳子谷在泰國募捐6萬元,連同個人分得的遺產總共20餘萬,全部捐出。這筆捐款解決了新四軍2個月的糧餉及當年的寒衣,葉挺軍長稱贊他「富貴於我如浮雲」。新加坡潮州八邑會館在1937年和1940年發動募捐活動,分別募集到國幣35萬元,叻幣47萬余元,此外,又動員僑胞購買愛國公債65萬元。潮人愛國女飛行家李霞卿在1939年到1940年間,多次飛行訪問美洲各地,宣傳抗日募款,在一次飛行表演中不幸失事,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抗日期間,泰國、新加坡、越南、柬埔寨以及香港等地潮人,不只一次捐出巨款,購運大米賑濟內地同胞和梓里鄉親,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日寇統治造成的嚴重飢荒問題。此外,泰國陳守明、蟻光炎等人,曾相繼到祖國西南各地進行考察,號召僑商在雲南和潮汕地區興辦實業,振興中華。陳守明與蟻光炎分別在西南投資100萬元和10萬元,實現了投資救國,實業興邦的愛國願望。 歸國奮勇殺敵事跡可歌可泣 日寇入侵,大敵當前。海外華僑認為「國家興亡,華僑有責」,不少華僑青年紛紛離開僑居地,踏上國土,自願參軍。當時在南洋各地出現了許多拋棄優裕生活離別親人回國殺敵,以身許國的可歌可泣動人事例。 從抗戰開始,泰國、越南等地潮僑先後分批回國,組成潮僑回鄉服務團,機工回鄉服務團,歸國殺敵義勇軍。越南第三批回國服務團33人,全部是潮籍青年。越南華僑青年童軍戰地服務團全體戰士74人,被分派到潮汕各地參加戰斗。香港潮州同鄉會於1937年也組織服務團回鄉開展工作。一部分從泰國被驅逐出境的華僑,回到潮汕後組織了抗敵同志會。與此同時,僑胞還組織華僑救護隊和華僑西葯服務隊到前線救護傷兵,在潮安縣當時就有一個「暹邏華僑救護隊」。蟻光炎先生在為國內輸送抗日青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在報德善堂設立一個救護隊,為祖國培養一批救護員。對於華僑青年回國的愛國舉動,他也竭力支持。據不完全統計,抗日時期泰國回國獻身抗戰事業的學生、工人等總共2000人以上。不少潮籍青年如楊仰仁、陳庭禹、張興、張輝、許英、王麗等人,在抗日時期壯烈犧牲,獻身祖國。 在偉大的抗日民族戰爭中,海外潮僑發揚愛國愛鄉光榮傳統,以高昂的愛國熱情,從各個方面支援祖國抗戰,他們在當時海外華僑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突出的貢獻,將永遠載入潮汕華僑的愛國史冊。 相關資料:部分潮僑抗日救國團體 抗日戰爭時期,潮籍海外華僑特別是東南亞的華僑,組成許多抗日救國團體,開展抗日救亡活動。主要有: 暹羅華僑抗日救國聯合會。簡稱「抗聯」。1937年7月,暹羅華僑文化界抗日救國會在曼谷成立。在其影響下,工人、學生、婦女、商人等各界的抗日救國會也先後成立,並進一步組成暹羅華僑抗日救國聯合會。會址在曼谷。主要領導人有許一新、吳曼琳(吳敬業)、許俠等。「抗聯」成立後,大規模為中國大陸抗日將士募捐寒衣,募集款項支援八路軍、新四軍、陝北公學和抗日軍政大學。 新加坡韓江青年勵志社。簡稱「韓江」。1937年底成立於新加坡首都,召集人陳正賢,會長洪正雄,會員400多人。「韓江」領導社員群眾堅持長時間的賣花籌賑,把所得的款項逐月交由新加坡「援四援八委員會」匯寄駐香港八路軍辦事處廖承志收轉八路軍和新四軍;鼓勵社員秘密回國投奔新四軍,參加抗日戰爭。1940年初,「韓江」被新加坡當局查封。洪正雄在日軍攻佔新加坡時被捕犧牲。 越南南圻華僑救國總會。簡稱「救總」。1938年春在越南南方堤岸市(今胡志明市)成立,總幹事吳曼琳。下轄越南南方20個省、市的華僑救國分會,會員30萬人。「救總」成立後,廣泛開展義賣義捐義演活動,把籌集到的錢物支援祖國抗日救國事業。(摘自《特區晚報》,羅惠芳 陳佳娜 李煥明 黃瑞燕整理)

E. 潮汕話跟客家話有什麼關系

潮汕話即潮州話,客家話即客家語,二者皆屬於漢藏語系-漢語族,在廣東、福建皆有廣泛運用。

客家方言又稱客 方言,客話,客家話,屬於漢語七大言之一。從分布上看,主要在福建、廣東、江西,湖南,台灣,四川 等7個省,海外有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地。具體說,國內主要分布:福建、閩西地區的長汀縣,寧化,連城,上杭等8個縣;廣東梅州,惠州,蕉嶺等16縣市;江西南部寧都,瑞金,興國等14縣市。

潮州話是廣東潮汕民系使用的語言,是潮汕人的母語,為廣東三大漢語方言之一,也是現今全國最古遠、最特殊的方言之一。

(5)潮汕訪問擴展閱讀:

潮州話古樸典雅,詞彙豐富,音韻獨特、古語義多,保留較多古語音,古語法和古語匯,潮州話也成為聯結海內外潮人的最強大的紐帶。瑞典著名漢學家高本漢認為:「潮州話是現今中國方言最古遠、最特殊的。」

汕頭民間信仰濃厚,多神崇拜,宗教與民間信仰交織特徵明顯;佛、道教交織信仰且歷史悠久。汕頭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齊全。

F. 潮汕的特產有什麼

1,潮州茶

潮州茶的種植和製作歷史長、品種多。潮州茶的品種,主要有鳳凰單叢鳳凰水仙、福建水仙、烏龍、石古烏龍、梅占、名花、奇蘭、黃旦、鐵觀音、本山、大紅、黃金香、肉桂等10多個。

其中鳳凰水仙最多,為潮州的當家茶。據林業部門統計,潮州市現有茶園85000多畝,擁有中小型初、精製茶葉加工廠120家。

2,潮州陶瓷製品

潮州陶瓷製品遠銷世界五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瓷塑通花和瓷花,是最具特色的傳統美術工藝。

1978年10月,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訪問朝鮮時,便以楓溪產的1.2米高的層鏤空「友誼」通花瓶作為珍貴禮品送給金日成主席。建於楓溪鎮的「南國瓷鄉陳列館」,陳列的產品集中了大部分楓溪陶瓷的精品,是楓溪陶瓷傳統藝術的縮影。

3,抽紗

潮州抽紗是傳統的潮州刺綉與歐洲抽紗相結合的產物,有著百年的歷史,以其技藝精巧、輕盈淡雅見長,被譽為「南國名花」。潮州抽紗的主要品種有手巾、檯布、綉衣、床罩、被枕套、靠墊、餐套等。

4,香包

香包是潮州民間獨特的傳統工藝品。傳統香包有香囊、粽球、針包、瓜子雞、紐絨、結帶等,造型美觀,品種多樣。香包主要用於佩帶或作為吊墜飾物。

5,潮州麥桿畫

潮州麥桿畫是一種洋溢著濃郁鄉士氣息的民間藝術,麥桿畫利用麥桿的反光作用,產生特殊的藝術意境。

G. 潮汕話「飛絲」究竟是什麼、要怎麼解決

「飛絲」不是病毒,也不是細菌,其實就是一種創傷性口炎,類似於粘膜血皰,遇到這個立刻雙腳站到水中,等血泡消失就好了。

也可以拿牙簽或者是針,給他捅破讓血流出來,馬上用牙簽或插水果的那種竹簽比較長有力捅破讓血包的血流掉。

不然會像吹氣球一長大被上呼吸道卡屎斷氣走人,然後上醫院消炎打點滴。


潮話介紹:

潮語,過去稱為「潮州話」,現在一般稱做「潮汕方言」,亦稱潮汕話,簡稱為「潮語」。是閩南話的一個支系,以汕頭方言為標准音。也是現今全國最古遠、最特殊的方言之一。

流行於粵東地區的閩方言,潮語使用人數約1000萬人左右,加上華僑和港澳同胞,使用潮語人數約2500萬人以上。

H. 潮汕有什麼節日活動

潮汕地區便有 著許多既同於中原地區又異於中原地區的習俗活動。
一、貼門神、春聯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每當大年三十日(或者是廿 九),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 宅子里里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
門神,傳說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壘。東漢應劭的《風俗通》中引《黃 帝書》說:上古的時候,有神荼郁壘倆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 一棵桃樹,樹蔭如蓋。每天早上,他們便在這樹下撿閱百鬼。如果有惡鬼 為害人間,便將其綁了喂老虎。後來,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荼、郁 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避邪。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 中記載:正月一小「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 右郁壘,俗謂門神。」然而,真正史書記載的門神,卻不是神荼、郁壘, 而是古代的一個勇士叫做成慶的。在班固的《漢書.廣川王傳》中記載: 廣川王(去疾)的殿門上曾畫有古勇士成慶的畫像,短衣大褲長劍。到廠 唐代,門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
《西遊記》中的敘述就更加詳細了:涇河龍王為了和一個算卜先生打 賭,結果犯了天條,罪該問斬。玉帝任命魏徵為監斬官。涇河龍王為求活 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應了,到了斬龍的那個時辰,便宣召魏徵與之 對弈。沒想到魏徵下著下著,打了一個盹兒,就魂靈升天,將龍王斬了。 龍王抱怨太宗言而無信,日夜在宮外呼號討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將秦叔 寶奏道:願同尉遲敬德戎裝立門外以待。太宗應允。那一夜果然無事。太 宗因不忍二將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畫二將真容,貼於門上。後代人相沿 下來,於是,這兩員大將便成為千家萬戶的守門神了。在今天潮汕一些舊 式門樓的兩扇大門上,我們還可以見到神荼、郁壘或兩員雄赳赳的戰將, 形象似乎一樣,但是仔細觀察,其中一位手執鋼鞭,另一位手執鐵鐧。執 鞭者是尉遲敬德,執鐧者是秦瓊。
門聯同樣也是從桃符發展而來的。原來人們用桃木板畫神荼、郁壘畫 像,掛在兩扇門上。後來,畫像又改成只寫字的「門目」。但門目上兩邊 各寫兩字,表達內容有限,人們覺得不過癮,便又在大門兩側再掛上兩塊 桃木板(後改用紙);寫上了字數較多、能充分反映心願的對子。據《宋史 ·蜀世家》載:蜀後主孟旭命學士為題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 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據說這便是我國最早的一對春聯。明代朱元 璋建都南京後,曾令各家貼對聯,並將門聯改名為春聯一律用紅紙書寫。 傳說有一次,朱元璋親自到民間察看,只一戶人家沒貼春聯。一問,原來 這人家是閹豬的,不識字,於是親自動筆為他寫了一聯:「雙手劈開生死 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由於歷代大力提倡,使春聯成為我國一種特殊的 民間文藝形式,長盛不衰。潮汕人對春聯更是重視,買一副春聯,往往要 琢磨很久。
從各家各戶所貼的春聯看,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 其中較多的是反映出潮汕人勤勞上進、團結和睦的特點,像「和睦一家添 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勤生產五穀豐登,善治家六畜興旺」等等。 潮汕對聯最有名的莫過於明朝潮州才子林大欽撰寫的「天增歲月人增壽, 春滿乾坤福滿堂」一聯。傳說,林大欽早年曾當過私塾先生。有一年正月 初一日,東家夫人過生日,請來先生撰寫春聯、壽聯。只見林大欽提筆沾墨,不假思索便寫出此聯。
在潮汕的春聯中,經常還看到單扇門兒上或谷簟、福龕上貼著斗大的 一個「春」字。「春」字在這里有兩層含義:一層表示春回大地,萬象更 新;一層巧借「春」與「存」潮音的相諧,表示年年有餘的良好願望。這 跟北方人喜筵上吃魚,諧音「余」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吃團年飯 家家戶戶的住宅打扮得煥然一新後,除夕將至。於是,主婦們便忙著 准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
團年飯,顧名思義是一家在過年時歡聚在一起吃飯,連故去的老祖宗 也不忘記的。因此,家家戶戶做好團年飯之後,首先必須「拜老公」(祭 祀祖宗)。祭祖時應該將代表祖宗的香爐從神龕上請下來安放在供桌上, 然後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然後長幼依序跪拜,這充分表現出潮人慎終 追遠、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祭畢,將祭祖用的飯菜重新熱過,設大桌 於大廳,一家人入團團圍坐,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一家人不論平時天各一方,或者平時有多少疙瘩,這個時候也應該歡聲笑語,不能說傷心事或吵鬧。
用過晚餐,家中主婦就忙著收拾飯桌,於是,一場大清掃活動便開始了。這一次清掃不用很講究,純粹是為了清潔衛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 場必須用松枝菝草掃刷。然後便生爐起火,開始准備明天祭神的供品—— 齋菜。
齋菜的種類很多,有芋頭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棗子做的,有的則是用花生米、芋頭與番薯合起來做的。做齋菜的料都應該在下午時 就准備完畢,讓其晾乾。炸齋菜時,等爐火生好的時候,放上一口鐵鍋, 註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時,用這些料子拌以粉漿往鍋里一放,它就在油鍋里吱吱地冒氣泡。熟時,黃澄澄、香噴噴地格外誘人。這時,家中若有 客人,女主人就會獻上新炸齋菜一盤,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讓你嘗嘗遐邇聞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三、迎財神,放鞭炮
近年來興起的一項民俗活動,就是在子夜時分拜財神。按說,臘月二十四日諸神上天,人間的諸路神仙都上天「匯報工作」去了。但人們寧願相信財神仍然不忘造福人間,會在這新春腳步來臨之際將財氣送到人間,所以各家各戶要在這時候拜祭。於是,子夜鍾響,鞭炮喧天,煙霧裊裊,彷彿是一團團瑞雲祥氣,再有那「財神到」的吆喊聲,更給這子夜增添了不少熱鬧。關於鞭炮,不少書已經有過詳細介紹,它原來是人們用來避邪祛災的。《荊楚歲時記)中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惡鬼。」宗懍所載,似乎是承西漢東方朔《神異經·西荒經》之說: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長尺余,袒身,捕蝦蟹,性不畏人。見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蝦蟹。伺人不在,而盜人鹽,以食蝦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嘗以竹著火中,爆而出,臊皆驚憚。犯之令人寒熱。此雖人形而變化,然亦鬼魅之類,今所在山中皆有之。東方朔所提的,即使有那麼一回事,也恐怕只是一種動物而已,後代人以訛傳訛,於是爆竹便具有了避邪怯災的功能。不過,隨著落後意識的逐漸淡化,潮汕人放爆竹一俗,已經很少包含驅鬼成分,而僅僅是為節日增添歡樂氣氛罷了。而伴隨著現代文明的到來,許多大中小城市都開始在節日禁燃鞭炮了。

熱點內容
雙面警長第一季ftp 發布:2025-05-16 11:41:20 瀏覽:663
php取數組第一個 發布:2025-05-16 11:30:58 瀏覽:423
解調演算法 發布:2025-05-16 11:21:09 瀏覽:136
python密碼暴力破解 發布:2025-05-16 11:13:28 瀏覽:592
倒角刀編程 發布:2025-05-16 11:12:55 瀏覽:350
資料庫的酸性 發布:2025-05-16 11:03:17 瀏覽:124
phpmysql長連接 發布:2025-05-16 10:51:50 瀏覽:734
android橫屏全屏 發布:2025-05-16 10:47:43 瀏覽:475
伺服器直鏈下載搭建 發布:2025-05-16 10:47:38 瀏覽:176
編譯不成功怎麼辦 發布:2025-05-16 10:35:54 瀏覽: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