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編程軟體 » 蓽升編譯器

蓽升編譯器

發布時間: 2022-09-25 00:49:15

㈠ 美國人發明了哪些東西中國人發明了哪些東西

美國人發明了電燈,中國人發明了火葯

㈡ 畢升發明了活版印刷的方法。

譯文
(譯文選自北宋·沈括著、景菲編譯、支旭仲主編,2018年5月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夢溪筆談》)
雕版印刷書籍,唐朝人還沒有廣泛使用。從五代時馮道雕版印《五經》開始,以後的典籍,就都採用刻版印刷了。
慶歷年間,有個平民畢升又創造了活版印刷。他的方法是用膠泥刻字,像銅錢的邊緣那樣厚薄,每一個字做成一個印,用火燒使它堅硬。先准備一塊鐵板,在上面用松脂、蠟和紙灰之類的東西覆蓋,要印的時候就把一個鐵框放在鐵板上,將字密密地排上。排滿一鐵框為一板,拿著放在火上烘烤,待松脂、蠟等逐漸熔化,就用一塊平板按在上面,這樣鐵板上的字印就像磨刀石一般平整了。如果只印兩三本的話,還不算簡便,如果印數十、成百上千本,就極為神速了。通常准備兩塊鐵板,一塊板在印刷,一塊板進行排字,這塊板剛剛印完,第二塊板已經排好。兩塊板交互使用,瞬息之間就可以完成。每一個字都有好幾個印,例如「之」「也」等字,每個字有二十多個印,是為了准備一塊板內有重復的字。不用的時候,就用紙貼好標簽,每一個韻的字作為一個標簽,用木格把字印儲存起來。遇到平時未曾准備的生僻字,就馬上刻制,用草火燒,轉眼間就能用了。不用木材製作字印,是因為木材紋理有疏密,沾上水就高低不平,同時木材和葯料相粘,難以取下來。不如燒泥制印,用完以後再用火烤使葯熔化,用手拂拭,字印就自然落下來,完全不沾葯料。
畢升死後,他的字印被我的子侄們得到了,至今珍藏著。

㈢ 中國古代發明

太陽風暴——最早發現的太陽黑子
有星孛入於北斗——彗星的觀測
朔月辛卯 日有食之——日食記錄
日月星辰——陰陽合歷
世界最古老的星表——石氏星表
現存最早最完整的歷法著作——《太初歷》
土圭測日影
星隕如雨——流星群的觀測
演示天體視運動的儀器——渾天儀
我國最古老的記時儀器——壺漏
大地測量——子午線的測定
歷法革命——沈括的《十二氣歷》
科苑奇葩——郭守敬發明和研製的天文儀器
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歷法——郭守敬的《授時歷》
周公觀景——天文台的設置
我國最早的數學專著——《周髀算經》
精推細算——《九章算術》
運籌帷幄——零與籌算
十進制記數法
中國剩餘定理——大衍求一術
祖沖之和圓周率
賈憲三角
一元高次方乘——天元術
朱世傑和他的《四元玉鑒》
雙假設法——盈不足術
級數與垛積術的應用
中國——算盤的故鄉
磁石的魔力——指南針的發明
《墨經》與第一運動定律
被中香爐與常平架
磁偏角和磁傾角
測量工具——游標卡尺
投影 幻燈——走馬燈

㈣ 急求王選 畢升的簡介或故事

王選1937年2月5日出生於上海,少年時代就讀於上海南洋模範學校。1954年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1958年畢業留校在無線電系任教,參與北大自行開發的中型計算機━━紅旗機的研製工作。1961年,他開始從事軟、硬體相結合的研究,探索軟體對未來計算機體系結構的影響。1964年承擔了國內較早的高級語言編譯系統━━DJS21機的ALGOL60編譯系統的研製。1975年投入到「漢字精密照排系統」項目的研究中。1981年,他主持研製成功中國第一台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原理性樣機華光I型。1985年至1993年,他又先後主持研製成功並推出了華光II型到方正93系統共五代產品,以及方正彩色出版系統。他歷任北京大學計算機研究所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副所長、所長,文字信息處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3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994年後任電子出版新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大方正技術研究院院長,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首席科技顧問,中國科協副主席,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總體戰略顧問專家組成員,中國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中國國際經濟合作促進會理事長,中國印刷技術協會名譽會長,中國專利保護協會名譽會長,中國發明協會名譽理事長,中國青少年網路協會名譽會長。1995年後擔任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2003年當選為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他是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http://ke..com/pic/1/11500745818262999_small.jpg
畢升(?- 1051)中國古代發明家。北宋淮南路蘄州蘄水縣直河鄉(今湖北省英山縣草盤地鎮五桂墩村)人。在唐代發明雕版印刷術的基礎上,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年),平民畢升創造了活字印刷術。這是中國對於世界文明的發展所作出的又一偉大貢獻。畢升用一種細膠泥刻成單個反體字,一字一印,字的筆劃凸出的高度像銅錢的邊緣那樣厚薄,字刻好後,把印泥放入火中燒硬。然後取一塊鐵板,在上面塗一層松脂、黃蠟和紙灰等製成的固著劑,再將一個鐵框放在鐵板上,把要印的文字一個個有序地排列在鐵框放在鐵板上,把要印的文字一個個有序地排列在鐵框內。排滿了字的鐵框就為一版,放到火上烘烤,等脂蠟稍稍熔化,就用另一塊很平的鐵板壓在字面上,字面即被壓平,待其冷卻後,泥活字便粘在一起,成為活字版了。這樣的活字版即可施墨鋪紙印刷。印完之後,再經烘烤,取下活字,又可再用。
1990年秋,湖北省英山縣草盤地鎮五桂墩村睡獅山麓出土了一方墓碑,據考證為畢升的墓碑。
http://ke..com/pic/4/114584208859624_small.jpg

㈤ 誰能給我畢升和王選的資料。急啊!!!

畢升(?-約1051)北宋發明家。徽州(今安徽歙縣)人。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

我國是最早發明印刷術的國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圖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

的,現在的木板水印畫仍用此法,統稱為「刻版印刷術」。刻版印刷術的前身是

公元前流行的印章捺印和五世紀出現的拓印碑石等方法。造紙和制墨等生產技術

出現以後,逐漸發明了刻板印刷術。到了唐代,刻板印刷在我國已非常盛行,並

先後傳至朝鮮、日本、越南、菲律賓、伊朗等國,影響到非州和歐州。公元十一

世紀以後,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印刷術出現了許多重大的改革和發明。宋代慶

歷(公元1041年)間,畢升首創泥活字版,使書籍印刷更為方便。據沈括的《夢

溪筆談》記載,畢升發明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為燒硬後,便成活字。

排版前,先在置有鐵框的鐵框的鐵板上敷一層攙和紙灰的松脂蠟,活字依次排在

上面,加熱,使蠟稍溶化,以平板壓平字面,泥字即因著在鐵板上,可以象雕板

一樣印刷。此外,他還研究過木活字排版。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比整版雕刻經濟

方便。
王選同志(1937-2006)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科學家、中國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技術創始人,傑出的社會活動家,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出生於上海,生前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

獻身科學 勇於創新

出生在知識分子家庭的王選,自小熱愛科學,他的理想是成為一名祖國和人民需要的科學工作者。1954年,王選考入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1956年分專業時,由於堅信計算技術在未來將大有作為,他毅然決定攻讀當時「冷門」的計算數學專業。
1961年,王選參與北大自行研製的中型計算機「紅旗機」的邏輯設計和系統調試任務。緊張的工作和嚴重營養不良使他患上重病。 但是,王選沒有消沉,他撐著虛弱的身子,從事ALGOL60高級語言編譯系統研究,終於在1967年和同事們一起完成了這一大型軟體,為在我國推廣計算機高級語言發揮了積極作用。
1975年春,王選開始著手漢字精密照排系統的研究。在充分研究國際技術發展方向後,大膽提出了跳過正在攻關的第二代、第三代照排機,直接研製尚無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統。這在當時是一個令世人震驚的大膽決策,充滿了創新精神,許多人對此很難理解,甚至開始非議他。但是,王選和他的夫人陳堃銶沒有氣餒。經過多次嚴密科學的論證,最終贏得了北京大學和電子部、新華社等部門以及協作單位的支持。
1979年到1984年,是王選科研道路最艱難的時期。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發展,英、美、日等國的著名廠商大舉進入中國,爭奪漢字照排印刷領域這塊巨大市場。我國產品在市場上受到猛烈沖擊,專家論證會也作出了主張引進國外產品的論斷。這時,幾乎身臨絕境的王選毅然作出了決戰市場的選擇。他和同事們排除干擾,不分晝夜,埋頭苦幹。1979年7月,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原理性樣機研製成功。後來,王選稱自己從1975年到1993年這18年的研發過程,「逆潮流而上」,「九死一生」。
正是這種勇氣和精神,王選和他的團隊才有了漢字激光照排系統、方正彩色出版系統的相繼推出和大規模應用,從而實現了中國出版印刷行業「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的技術革命,成為我國自主創新和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傑出典範。
王選對科研項目的市場前景有著敏銳的洞察力,積極倡導產學研相結合,在北大方正集團中建立起中遠期的研發和銷售服務的一條龍體制,還力主由北京大學計算機研究所與北大方正集團共同成立方正技術研究院,走出了一條科研成果產業化的成功道路。他的努力,引發報業和印刷業三次技術革新,使得漢字激光照排技術佔領99%的國內報業市場以及90%的海外華文報業市場。
取得這些驚人成就後,王選並不滿足。他認為,只有開發出非中文領域的出版系統打入發達國家,才算真正國際化。在他的策劃和組織下,1997年,一個運用了獨特的軟插件技術、高集成度、擴展性強的新型日文出版系統面世。該系統應用後,被認為是日本同類系統中最先進的產品,並在日本報社、雜志社、印刷業和廣告製作業推廣。不僅如此,以柵格圖像處理器RIP為核心的產品已銷往世界各地,包括歐、美、日等發達國家。

淡泊名利 甘為人梯

在科研成果和榮譽面前,王選始終強調成就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他實事求是,謙虛謹慎,從不以學術權威自居。他曾說,「老驥伏櫪」,最好是用「扶植新秀、甘做人梯」的精神實現自己「志在千里」的雄心壯志,今後衡量自己貢獻大小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發現了多少年輕才俊。
王選深刻認識到,經濟競爭在於科技競爭,而科技競爭在於人才競爭。他認為,在計算機信息技術這類新興學科領域內,技術發展十分迅速,年輕人容易接受新事物,思維敏捷,具有明顯優勢,應大力支持。
作為一名計算機應用專業的博士生導師,王選十分注重通過教學和實踐鍛煉學生能力。他特別重視為學生選擇好正確的科研方向和技術路線,鼓勵和幫助他們選擇國內從未做過、具有挑戰性且未來應用前景光明的課題。在成果署名上,王選一直提倡:工作具體誰做就署誰的名,導師不要拿學生的成果當作自己的成績。
王選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他在56歲時,就決定退出科研第一線,放手給年輕人。平時只要一有時間,他會走進機房和大家聊天,隨手帶著個筆記本,上面記著他了解到的情況和問題。他的抽屜里有一個花名冊,每個學生和員工都附有照片,他不但能說出他們的名字,還把了解到的每個人的科研和學習情況,甚至家庭背景寫在旁邊,雖然只有寥寥數語,但都是經過深入調查和接觸後才抓住的個性特點。
王選最推崇的一句話是:「獻身於科學研究就沒有權力再像普通人那樣活法,必然會失掉常人所能享受到的不少樂趣,但也會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很多樂趣。」 他說:「一個有成就的科學家,他最初的動力,決不是想要拿個什麼獎,或者得到什麼樣的名和利。他之所以狂熱地去追求,是因為熱愛和一心想對未知領域進行探索的緣故。」他曾堅持自己不申請院士,後來因北京大學積極推薦,他才去填表。
2000年,王選身為兩院院士、北大方正控股董事局主席,但始終不願搬入院士樓,仍然居住在北大分配的70平米的單元房裡,地上鋪著地板革,最主要的傢具是書櫃,沒有什麼 擺設。
他夏天一身白衫黑褲,冬天外罩一件夾克,為數不多的幾套西裝只在正式場合穿,很長時間領帶也只有一條。他寫字列印的紙張都是兩面使用,他的手稿大多寫在廢紙背面,而且寫得密密麻麻,不留空白,一些內部文件傳送使用的也是舊信封。
王選對學校和方正,對科研事業,卻慷慨大方,一擲千金。2002年,王選用獲得的國家最高科技獎獎金及學校的獎勵金共900萬元,設立「王選科技創新基金」。他在海內外獲得的其他獎金,也捐贈給了北大。
他心裡總是想著別人,對他人、對同志充滿了關愛。在他患病期間,還自費幫同事患病的愛人從國外買葯,每月2萬元,並勸慰患者和家屬不要在意費用。這件事他一直堅持,除了幾個當事人,知道的人很少。
王選心裡惦記的總是別人,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要求「安樂死」,不給國家和醫生添麻煩,並提出去世後捐獻角膜,捐獻遺體。

肝膽相照 真誠合作

作為全國政協副主席,王選關心人民政協事業的發展,支持人民政協的工作,帶病積極參政議政。到逝世前,他有近30次全國政協的有關會議和活動是在做化療、放療或熱療期間出席的。
作為九三學社重要的領導人,王選十分關心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事業。2005年,王選病情惡化,腿腫得厲害,行走困難,但他強忍病痛,盡最後的力氣,寫下了2萬余字的文章,把自己多年來自主創新和科學研究的經驗和方法毫無保留地留給世人,奉獻國家。
2006年1月3日,在生命快要走到盡頭的時候,王選咬緊牙關拿起筆,顫抖著寫下「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八個字。這是他為《科技日報》成立20周年的題詞,也成了他的絕筆!
王選十分關心九三學社的工作,他真誠地支持九三學社中央主席韓啟德同志的工作,積極參加九三學社組織的活動,對九三學社的建設和發展提出了許多很好的意見。在北大九三學社同志們的眼裡,他是一位和藹可親的長者,一位平易近人、值得信賴的朋友。
王選在遺願中表示:「我將盡我最大努力,像當年攻克科研難關那樣,頑強地與疾病斗爭,為國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希望年輕一代務必「超越王選, 走向世界」。他深情地表示:「我對國家的前途充滿信心,21世紀中葉中國必將成為世界強國,我能

熱點內容
安卓70能用什麼軟體 發布:2025-05-16 01:45:09 瀏覽:480
編程發展史 發布:2025-05-16 01:38:52 瀏覽:528
android圖片氣泡 發布:2025-05-16 01:38:40 瀏覽:885
文件加密編輯器下載 發布:2025-05-16 01:30:41 瀏覽:343
linuxapacheyum安裝 發布:2025-05-16 01:30:31 瀏覽:476
大連賓利浴池wifi密碼是多少 發布:2025-05-16 01:25:36 瀏覽:172
緩存數據生產服務 發布:2025-05-16 01:08:58 瀏覽:584
普通電腦伺服器圖片 發布:2025-05-16 01:04:02 瀏覽:971
伺服器地址和埠如何區分 發布:2025-05-16 01:03:17 瀏覽:834
重新編目資料庫 發布:2025-05-16 00:54:34 瀏覽: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