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味料展會視頻腳本
『壹』 您如何製作調味料
通過辣椒和醋製作調味料。首先把辣椒切成段。然後鍋中放油,放入辣椒段,小火炸出香味。最後把辣椒油倒到碗中,倒入適量醋,食鹽,白糖即可。
『貳』 調味料的應用差別
不同國家和同一國內不同地區的烹飪流派,一般都有自己的特色調味料為標志。例如興渠僅在印度部分地區使用。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區和文化中最常見的調味料是食鹽。
各個地區可以用不同的調味料達到異曲同工的結果,例如東亞的蔥和歐洲的洋蔥、中國古代的醋和西方古代的酸葡萄汁(verjuice)。
同一種調味料在不同地區的用途可以截然不同。肉桂類香料在東南亞(以及義大利某些菜餚中)用來給肉類調味,在歐美則是加入甜品中。
在歷史上,各地區之間的物產和文化交流也會改變上述習俗。在15世紀之前,中國菜調味的辣味主要靠花椒,歐洲烹飪主要靠胡椒、芥末。地理大發現將原產美洲的辣椒傳播到其他地方,成為主要的辣味調味料。
『叄』 魚露是什麼樣的調味料
在我國的廣東一些地方和福建都有吃魚露的習慣 。在東南亞的泰國、越南和馬來等都有大量使用魚露。其實他們用魚露就相當於我們用的醬油。
將魚露原汁運回家,裝入大桶或大瓮中,放在炎熱的日光之下曝曬20天左右,就成魚露了。將魚露分裝到玻璃或瓷瓶中,密封,打上商標,留以食用或拿到市場上出售。
魚露的整個製造過程,共需五六個月之久。魚露置於陰涼乾燥處,妥善保存,常年不壞。
『肆』 怎麼放調味料
准備材料:白蔻 一小把,桂皮 一塊,八角 5個,草果 4個,香葉 十來片,冰糖 一把,小茴香 一把,白芷 6片,山奈 6片,陳皮 二十多片,沙姜 4塊,辛夷花 四五個,辣椒 適量,姜 一塊
1、准備好所有調料,洗凈後放在盤中備用。
2、鍋內放油,油熱後放入冰糖炒糖色。
3、冰糖炒到變色冒泡的時候,加入熱水。
4、加入熱水後,把准備好的所有調料放入鍋內。
5、調料煮開一會後,放入需要鹵的食材就可以了。
『伍』 調味料的用途,與方法。
烹飪常識(調料):
鹹味調料
鹹味自古就被列為五味之一.烹飪應用中鹹味是主味是絕大多數復合味 的基礎味.有[百味之主"之說.不僅一般菜品離不開鹹味.就是糖醋 味.酸辣味等也要加入適量的鹹味.才能使其滋味濃郁.適口.人類認 識並利用鹹味的歷史以相分泌當悠久.文獻記載中國最早利用食鹽約在 5千年前的黃帝時期鹹味調料包括:醬油.食鹽.醬甜味調料
甜味古稱甘.為五味之一.
甜味在烹飪中可單獨用於調制甜味食品,也 可以參與調劑多種復合味型.使食品甘美可口.還可用於矯味.去苦. 去腥等.並有一定的解膩作用.在中國烹飪中.南方應用甜味較多.以 江蘇的無錫菜用甜味最重.素有[甜出頭.咸收口.濃油赤醬"之說. 自然界存在蜂蜜等天然甜味物.早已為人類所食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中已有[蜜"字.至東漢已有用甘蔗蔗汁製成的糖.
甜味調料包括:蜂蜜.食糖.飴糖
酸味調料
酸味為五味之一.在烹飪中應用十分廣泛.但一般不宜單獨使用.酸有 收斂.固澀的效用.可助腸胃消化,還能去魚腥..解油膩.提味增 鮮.生香發色.開胃爽口.增強食慾.尤宜春季食用.
酸味調料包括:醋.番茄醬
辣味調料
辣味實際上是觸覺痛感而非味覺.不過由於習慣.也把它當作一[味 ".
辣味調料包括:花椒.辣椒.姜.蔥.蒜
鮮味調料
鮮味是人們飲食中努力追求的一種美味.它能使人產生一種舒服愉快的
感覺.鮮味主要來自氨基酸.核苷酸和琥珀酸.大多存在於肉畜.魚 鮮.禽蛋等主料中.味精.蝦籽.魚露.蚝油.鮮筍.等食物也可以提 鮮.鮮味不能單獨存在.只有同其他味配用.方可烘雲托月交相生輝. 故有[無咸不鮮".[無甜不鮮"的說法.
鮮味調料包括:魚露.味精.蚝油
各種調料
※ 醬油
是由豆麥發酵後加鹽釀造而成.其味以咸為主.兼具鮮香.醬油入饌.可使菜餚增味.生鮮.添香.潤色.並能補充養分.醬油的品種很多.按風味可分為紅醬油.白醬油.生抽.老抽等.
醬油以色澤紅褐.鮮艷透明.香氣濃郁滋味鮮美醇為佳.
-- 返回 --
※ 食鹽
主要成分是氯化鈉.是鹹味的載體.各種鹹味調制.突出鮮味.解膩.殺菌防腐等作用.食鹽種類很多.按產地分為海鹽.井鹽.湖鹽.礦鹽等到.按加工精度可分為粗鹽.精鹽.加料復全鹽等.精鹽適宜日常烹飪.粗鹽適宜腌制.各種加料復合鹽如加碘鹽.花椒鹽.大蝦鹽則具有各種風味及人體所需微量元素.
優質精鹽色澤潔白.結晶小.疏鬆而不結塊.無苦澀味.
-- 返回 --
※ 蜂蜜
是蜜蜂採集的花蜜釀造加工而成的一種濃稠狀透明或半透明液體.富有葡萄糖.果糖.多種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蜂蜜入饌.多作甜味菜點.也適用於鹹味菜點.多見於蜜汁.蜜蠟類菜餚.在烹調中可用於矯味.調味.增色.
蜂蜜以透明或半透明.香氣濃郁.凝固如脂.甜味醇正為佳.
-- 返回 --
※ 食糖
以蔗糖為主要成分.具有使菜餚甜美.提高營養.使成品表面光滑.加熱後呈金黃或棕黃色等作用.主要分為白砂糖.綿白糖.冰糖.紅糖等幾種.
食糖以色潔白.味甜.無雜質.無異味為佳.
-- 返回 --
※ 飴糖
為米.麥.粟或玉蜀黍等糧食經發酵糖化製成的一種濃稠狀的調味品.飴糖在烹飪中廣泛應用於糕點中.能起增加製品甜香.光澤色彩.滋潤性.彈性.抗蔗糖結晶等作用.還是發酵製品麵筋的改良劑.
-- 返回 --
※ 醋
以含澱粉類的糧食為主料.谷糠.稻皮等為輔料.經發酵釀造而成.醋主要起增加酸味.香味.鮮味及和味解膩.去腥除異味的作用.是調製糖醋味.荔枝味.魚香味.酸辣味等復合味的重要原料.同時又有抑制殺滅細菌的功用.
名特產品有:山西老陳醋.江蘇鎮香醋.板浦醋.四川保寧醋.浙江玫瑰醋等.以醋味醇正.香味濃郁.色澤鮮明為佳.
-- 返回 --
※ 番茄醬
使用紅色素含量高的新鮮番茄果實.加工成的一種醬狀調味料.色澤紅艷.汁液滋潤.味酸鮮香.番茄醬是從西餐引進的.經中國烹飪的應用.有一定的發展和變化.廣泛應用於冷盤.熱炒大菜.湯羹.麵食.小吃中.在烹調上.番茄醬主要用於甜酸味.在炒.熘.煎.烹.扒.烤等烹調方法中常加應用.還可用饅頭.麵包等夾食.
-- 返回 --
※ 辣椒
辣椒是辣味調料的代表.作調味者多為辣味較重的干辣椒.川.湘菜中使用甚廣.川菜的紅油味.麻辣味.魚香味等均離不開辣椒.並可製成辣椒粉.辣椒油.辣醬.泡辣椒.辣椒汁等.烹調中廣泛應用.原產南美洲的秘魯.在墨西哥馴化為栽培種.15世紀傳入歐洲.明代傳入中國.西北.西南.中南華南等省均有栽培.
-- 返回 --
※ 花椒
花椒在烹調中多作調料.具有去腥味.去異味.增香味的作用.川菜運用最廣.與胡椒.辣椒並稱為[川味三椒".花椒與鹽炒熟可製成椒鹽.和蔥末.鹽可拌製成蔥椒鹽.用油炸可製成花椒油.常用於涼拌菜餚中.還常與大.小茴香.丁香.桂皮一起配製成[五香粉".烹調中運用更廣.主產於山東.河北.山西.陝西.四川.河南等省山東產量居全國首位.
花椒以果實乾燥.不含籽粒.無椒柄.大而均勻.香味濃.麻辣味足為上品.
-- 返回 --
※ 姜
又稱生薑.有獨特的辛辣味.與蔥.蒜辣椒並稱"四辣[.用於烹調時.一般按肉質根的成熟度和貯藏時間分為老薑.嫩姜.老薑質地老而有渣.味較辣.多用於矯味.調味,嫩姜又稱芽姜.子姜.紫薑.質地脆嫩無渣.辣味較輕.多用作菜餚配料.或作腌醬原料.姜是中葯材之一.民間有"上床蘿卜下床姜.[早吃三片姜.賽過喝參湯"之說.原產於中國和東南亞等熱帶地區.後相繼傳入地中海地區和日本.英格蘭.美洲現廣泛栽培於世界各溫帶.亞熱帶地區.
-- 返回 --
※ 蒜
以蒜入饌用法頗多.可單用.配用.調味.裝飾等.蒜瓣整用.可配腥味重的動物性原料,蒜瓣切片.粒後多用於炒爆菜的調料.蒜泥用以調拌成菜.蒜頭還可腌漬成醋蒜.糖蒜.泡蒜等.大蒜原產於歐洲南部和中亞.最早在古埃及.古羅馬.古希臘等地中海沿岸國家栽培.漢代由張騫從西域引入中國陝西關中地區.後遍及全國.中國是世界上大蒜栽培面積和產量最多的國家之一.
-- 返回 --
※ 蔥
烹調中大蔥多作輔料.選大蔥段或片與馬.牛.羊肉等動物性原料相烹.有去腥膻氣味的功效.蔥段.可用於燒菜,蔥節.可用燉.燜.煨.焐菜,蔥花.多用於爆.炒.熘菜,蔥絲多用於清蒸菜.原產於中國西部和蘇聯西伯利亞.是由野生種在中國馴化選育而成.後經朝鮮.日本傳至歐洲.
-- 返回 --
※ 魚露
以鰻魚及其他小雜魚經發酵曬煉而成.又稱魚醬油.蝦油.膠東稱為魚湯.有數百年歷史.加工整胩周期至少一年.有的可達三年以上.魚露的烹調應用和醬油相同.具有提鮮.調味的作用.魚露含氨基酸17種.特別是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
魚露以無苦.澀異味.澄清透明.不渾濁者為佳.
-- 返回 --
※ 味精
以小麥.大豆等含蛋白質較多的原料經水解法製得或以澱粉為原料經發酵法製得的一種粉末狀或結晶體狀的調味品.主要成分為谷氨酸鈉.味精易溶於水.味道極為鮮美.溶於3千倍的水中仍具有鮮味.味精用於烹調主要用味淡清寡菜餚的增鮮劑.使用時須與食鹽搭配才能起作用.故適用於咸鮮味型類的菜餚.味精的用量應恰當.不可掩蓋菜餚主味和原料本味.
-- 返回 --
※ 蚝油
用牡蠣汁製成.又稱牡蠣油.因廣東稱牡蠣為蚝而得名.蚝油味鮮美而稍甜.有特殊的芳香氣.主要用於咸鮮味菜餚.在廣東菜系中形成一備戰獨特風味的蚝油菜式.蚝油含有多種氨基酸.有與牡蠣相近的營養價值.蚝油不宜加熱過度.否則鮮味降低.
蚝油以無焦.苦.澀等異味和霉味.無渣粒雜質為佳.
『陸』 炒菜常用的調味料有哪些都有些什麼作用
一般情況下,所有的炒菜都需要鹽,但是現在用無碘鹽好點;
味精或者雞精--提鮮味的;
老抽、生抽--老抽做紅燒菜,生抽做涼拌菜;
香油--冷盤或者湯羹;
花椒粉、胡椒粉、咖喱粉、五香粉、桂皮、八角粉、蔥末、薑末、蒜泥(蒜汁、蒜茸)、孜然粉(孜然籽)、罌粟殼--炒菜、紅燒菜;
白糖、紅糖--炒菜調味、紅燒菜上色;
色醋、白醋--炒菜、涼拌菜;
紅辣椒、辣椒油--炒菜、紅燒菜、湯羹;
黃酒--葷菜調味、去腥;
生粉(芡粉)--肉菜外面勾芡會嫩、湯羹可以濃;
豆瓣醬、腐乳、花生醬、番茄醬--炒菜、配料;
『柒』 調味品、調料和調味料有什麼不同
沒有什麼不同,只是叫法上的不同。
調味料,也稱佐料,是指被用來少量加入其他食物中用來改善味道的食品成分。一些調味料在其他情況下被用來作主食或主要成分來食用。例如洋蔥也可以為法國洋蔥湯等的主要蔬菜成分。
從來源上,多數直接或間接來自植物,少數為動物成分(例如日本料理中味噌湯所用的乾柴魚)或者合成成分(例如味精)。從調味料所添加的味道上分有酸、甜、苦、辣、咸、鮮,麻。添加的香氣上有甜香、辛香、薄荷香、果香等。
(7)調味料展會視頻腳本擴展閱讀:
應用差別:
不同國家和同一國內不同地區的烹飪流派,一般都有自己的特色調味料為標志。例如興渠僅在印度部分地區使用。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區和文化中最常見的調味料是食鹽。
各個地區可以用不同的調味料達到異曲同工的結果,例如東亞的蔥和歐洲的洋蔥、中國古代的醋和西方古代的酸葡萄汁(verjuice)。
同一種調味料在不同地區的用途可以截然不同。肉桂類香料在東南亞(以及義大利某些菜餚中)用來給肉類調味,在歐美則是加入甜品中。
在歷史上,各地區之間的物產和文化交流也會改變上述習俗。在15世紀之前,中國菜調味的辣味主要靠辣椒,歐洲烹飪主要靠胡椒、芥末。地理大發現將原產美洲的辣椒傳播到其他地方,成為主要的辣味調味料。
『捌』 炒菜調味料的用法
(1)大蔥。做成食的主要佐料,有去腥除膩的效能,一般有三種用法:
①熗鍋。多在炒葷菜時使用。如炒肉時加入適量的蔥絲或蔥花。做燉、煨、紅燒肉菜和海味、魚鴨時加入蔥段。大蔥與羊肉混炒既無膻味,又能嘗到羊肉的鮮美味。
②拌餡。做水氽丸子、餃子、餛飩時,在餡中拌入蔥花味道醇厚。
③明用調味。如吃烤鴨,在荷葉餅里抹上甜面醬,放入鴨片,卷上蔥段,格外利口好吃;在做酸辣湯或熱清湯時,最後撒上蔥花、澆明油(香油),味道更好;煎雞蛋時配上蔥花,能去掉雞蛋的腥味,吃起來香咸可口。
(2)生薑。一般葷素菜都離不開生薑。因為它本身具有辛辣和芳香味道,溶解菜餚之中,菜的味道更加鮮美,因此有「植物味精」之稱。用法有四種:
①昆煮。燉雞、鴨、魚肉時將薑片或拍碎的姜塊放入,肉味醇香。
②兌汁。做甜酸味道的菜時,可以將姜切成粒狀或剁成末,與糖、醋兌汁烹
調或涼拌。如糖醋熘魚、拌冷盤用薑汁配用,會產生特殊的酸甜味。
③蘸食。用薑末、醋、醬油、小磨香油攪拌成汁蘸吃。如吃清蒸螃蟹加蘸薑汁,別有風味。
④浸漬返鮮。冷凍的肉類、家禽,在加熱前用薑汁浸漬,可以起返鮮作用,嘗到固有的新鮮滋味。
(3)大蒜。做配料能起調味和殺菌作用。用法有五種:
①去腥提鮮,如燉魚、炒肉、燒海參時,投入蒜片或拍碎的蒜瓣。
②明放,多在做成味帶汁的菜時加入,如燒茄子、炒豬肝或其他燴菜時,放幾片蒜使菜散發香味。
③浸泡蘸吃風味獨特,如吃餃子時蘸小磨香油、醬油、辣椒油浸泡的蒜汁格外好吃。炎夏用饅頭蘸蒜汁吃,既開胃利口,又可以防止腸胃炎病的發生。
④拌冷盤。用拍碎的蒜瓣或搗爛的蒜泥拌黃瓜、調涼粉,在蒸熟的茄子上潑上菜汁,菜味更濃。
⑤把蒜末與蔥段、薑末、料酒、澱粉等兌成汁用於熘炒類佳餚更出昧。
(4)花椒。具有芳香通竅作用,也是調味中的主要佐料。用法有五種:
①熗鍋。如炒白菜、芹菜時,在鍋內熱油中投入幾粒花椒,待炸至變黑時撈
出,留油炒菜,菜香撲鼻。
②炸花椒油時用,會使菜香四溢。用花椒、植物油和醬油製成「三和油」,澆在涼拌菜上,消爽適口。
③煮蒸肉、禽類時,放入大料、花椒。
『玖』 抖音上李明華調味料到底是什麼調料
李明華就是一般的調味料,配料表裡除了在超市就能買到的普通香料以外,還加了味精。200克的調味料實際稱起來只有185克不到。產品執行標准還是芝麻油的。
安全隱患
盡李明華調味料的走紅倒是可以給很多做產品的網友一些啟發。
首先,短視頻對於任何一家企業來說都是一個不可不用的宣傳工具。也許一開始流量很少,不過只要有一條視頻爆出大流量,會對品牌帶來巨大的曝光,這要比做廣告便宜太多。
『拾』 做醬湯總要放一些香料,我想知道各種香料調味料的樣子與功能
香料知識及其特性
1.羅漢果:增香,性涼,味甘,增香,味道清甜醇香,具有清肺止咳,潤腸通便的功效。
2.甘菘:一種毛絨絨、黑褐色的根狀香料,成都人稱為香草,重慶人稱其為香菘,其實應該叫甘菘,又名甘菘香。甘菘氣味辛香,近似強烈的松節油氣味,具有理氣止痛、開郁醒脾的作用,是被用作治療胸腹脹痛、胃痛嘔吐、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的一味中葯。
3.丁香:又叫公丁香、子丁香,為丁香的花蕾,烹調中常用的是干品,香味濃,嘗之有刺舌、麻舌感,其性味辛溫,有暖胃、止嗝逆、驅風、鎮痛的作用。在烹調中的用量應在1~2克以內,千萬不可多用。
4.八角:應叫八角茴香,又叫大茴香、大料、八月珠,這是人們較為熟悉的一味香料。其特點是聞之芳香,嘗之微甜。其性味辛、溫,有溫中開胃,祛寒療疝的作用。在烹調中無論是火鍋、紅燒、鹵水均可使用。以5~10克為宜。
5.小茴香:又叫茴香、香絲菜、懷香、野茴香。其成熟果實猶如小稻穀粒或孜然,有特異芳香氣。作為香料使用,廣泛用於紅燒、鹵水、麻辣火鍋中。在火鍋中可適當加大用量,比如10~20克或更多一些。在葯用方面,其性味辛溫,有行氣止痛、健胃、散寒的作用。
6.草果:一種姜科植物草果的果實,嘗之味怪,不好受。其葯性溫、味辛,有燥濕健脾、祛痰溫中、逐寒抗瘧疾的作用。烹調中可拍破或整粒使用,作為香料與牛肉同燒或同鹵,其風味尤佳。草果在麻辣火鍋和鹵水中也不得多用,放3~5個較為合適。
7.砂仁:又叫春砂仁、陽春砂仁,系植物陽春砂的成熟果實,嘗之澀口,聞之有香味,葯性溫,味辛。有行氣寬中,健胃消食之功,葯用於胃腹脹痛、食慾不振、惡心嘔吐、腸炎、痢疾、胎動不安等症。用於火鍋和鹵菜中則不可過多,以3克以內為宜。
8.三奈:也叫沙姜、山辣,為根狀莖。雜貨店、中葯店出售的為其干制切片,其味芳香。葯性溫、味辛,能溫中化濕、行氣止痛,主治急性腸胃炎,消化不良,腹痛泄瀉,胃寒疼痛,牙痛,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等。在烹調中多用於燒、鹵、麻辣火鍋,用量多在5~10克之間。
8.靈草:也叫靈香草,又名零陵香,有濃烈香氣,性味甘平。在麻辣火鍋中運用,一般用量不超過5克。市場上還有另外一種靈草,名羅勒,可代替上面一種,但屬唇形科植物,也叫零陵香,其性味辛溫。在葯用方面,其性味辛溫,有治風寒、感冒頭痛等作用。
9.排草:排草又叫排香,香排草,香羊,毛柄珍珠菜,也屬報春花科植物,其性味甘平。具有治感冒、咳嗽、風濕病、月經不調等作用。在麻辣火鍋中用量也不宜多,3~5克即可,也可在鹵水中使用。有人說,在麻辣火鍋和鹵水中,「靈草增香,排草防腐」,其實很多辛香味調料都不同程度地具有抑菌防腐作用。
10.白豆蔻:又叫圓豆蔻,市場上或葯店有寫為百叩、叩仁的。口嘗之有澀味,因其葯性味辛溫,故有行氣理氣,暖胃消食,化濕止吐,解酒毒的作用。在麻辣火鍋中加入3~5克即可。因其香味佳,故用量少。
11肉豆蔻:別名玉果。近年來在火鍋中運用十分普遍,不過嘗之味亦不好受,其葯性味辛溫,具有暖脾胃、澀腸、下氣的作用。此物不可多用,2-3個即可。
12.桂皮:又稱肉桂。性味辛甘、熱,有補元陽、暖脾胃、除積冷、通血脈的功效。主治腎陽虛衰、心腹冷痛、久瀉等。油性大,香味濃烈。嘗之味辛辣、回味略甜。在麻辣火鍋和鹵菜中運用很普遍,用量5~10克為宜。
13.孜然:別名,阿拉伯小回香,安息茴香,屬傘形科植物,孜然芹的種子,主要產於我國邊域一帶,果形呈橢圓形.兩端細長約5毫米,寬3毫米,淡綠灰色,形同小茴香,使用時注意保存,盡量密封,以免跑味達不到效果.
14.香葉:香味濃郁,即桂樹之葉呈灰綠狀,以體無霉癍,香氣濃郁味上品.作用,增香去異味,促進食慾.
15.篳撥:增香,味道辛辣,有特異香氣,具有行氣暖胃,能治腹瀉嘔吐,解酒止痢的作用。
16.香附子:增香,氣味芳香,味道苦而辛有調經止痛解郁的作用。
17.白芷:(香白芷,川白芷)增香,性溫,味辛,去風濕活血排膿,生肌止痛的功效。
18.紫草:增香,(硬紫草,紅條紫草,大紫草)增色,性寒,味甘,咸,有活血,涼血,解毒透疹,瘡瘍濕疹等功效。
19.山楂:增香,性酸味甘,增香,去異味,消食健胃,行氣三淤,胃脘脹滿,高血脂等功效。
20.陳皮:增香,(紅橘,大紅炮,川橘)壓醒,去臊味,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食少吐瀉,咳嗽痰多等功效。
21.草寇:增香,性溫味辛,有燥濕健脾,溫胃止嘔,寒食內阻,不思飲食,脘腹脹滿等功效
22.良姜:增香(高良姜,小良姜)增香,壓腥,味辛,性溫,有溫胃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
23.枝子:增香,味辛,性溫,有降火,清熱解毒,用於牙疼,特別對火鍋清火有特別好處。
24.紫蘇:增香,性溫,味辛,用於解表散寒,行氣和胃,用與風寒感冒,魚蟹中毒之功效。
25.香茅草:(野香茅,臭草)性溫,辛,有濃郁的香氣,不可多用,主要用與養心安神,祛風解表等功效。
26.川木香:增香,性溫味辛,苦,有行氣止痛,和胃消脹止瀉等功效。
選購提示:買香料時一定要選擇一家,信譽好,價格低,質量好的香料店。火鍋的美妙誘人之處在其味,而其味來自火鍋原湯的調制,它決定火鍋的風味,也是製作火鍋最關鍵的一環。原湯的好壞,關繫到火鍋的成敗。重慶火鍋的品種較多,原湯也各有差別,但最基本的是紅湯、清湯兩種。只要掌握了這兩種原湯的配方和調制方法,處好應注意的事項,就可調制出上等原湯。要調制好原湯,首先要弄清調制火鍋原湯需要什麼樣的調味品。所用的調味品必須正宗,質量上乘,不符合要求的調味品不能調制原湯。火鍋所用的主要調味品有:豆瓣(以郫縣豆瓣為上)、豆豉、醪糟汁、花椒、老薑、大蒜、精鹽、味精、雞精、料酒、麻油、胡椒粉、冰糖和五香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