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sarm雲伺服器佔比
❶ 什麼是雲主機現在做雲的有哪些公司,分別是哪家呢哪家做的相對比較好呢
雲主機也叫雲伺服器。真正雲伺服器的優勢是基於雲計算虛擬化集群,可以自動故障遷移,系統自動提供快照、熱備、多種系統模板,可以5分鍾快速部署,而且可以有雲主機的全視圖,實時監控雲主機狀況。
雲伺服器的優勢是基於雲計算技術的,相比獨立伺服器而言,有如下特徵:
1、從技術方面來講:雲伺服器使用了雲計算技術,而雲計算技術,整合了計算、網路、存儲等各種軟體和硬體技術。獨立伺服器,就是獨立的了,不會整合這些資源。
2、從安全性方面來講:雲伺服器具有天然防ARP攻擊和MAC欺騙,快照備份,數據永久不丟失。而獨立伺服器則不具有這方面的功能;
3、從可靠性來講:雲伺服器是基於伺服器集群的,因此硬體冗餘度較高,故障率低;而獨立伺服器則相對來說硬體冗餘較少,故障率較高;
4、從靈活性方面來講:用戶可以在線實時增加自己的配置,可擴展空間較大;而獨立伺服器則有這方面的局限性,如果有新的應用,只能再買一台了。
5、從性能的角度來看:雲伺服器是同等配置獨立伺服器計算能力的4倍,可滿足高性能計算的要求;
6、從穩定性上看,雲伺服器可以故障自動遷移,意思是如果一台雲伺服器出現故障,其上面的應用就自動遷移到其他雲伺服器上了。獨立伺服器就不存在這功能了,宕了就宕了。
7、從節能上看,雲伺服器基於雲計算的自動遷移技術,意即夜間,物理伺服器的利用率不高,自動遷移技術會把應用集中到幾台物理伺服器上,其他的物理伺服器就可以休眠了,這樣就節能了。
您可以試一下中數雲伺服器,真正基於雲計算和虛擬化技術的,他們可以免費試用;如果那些標準的雲伺服器不能滿足您的需要,您可以按照您的需求直接定製
❷ 亞馬遜中國雲計算伺服器20億出售,預示退出中國市場嗎
這並不意味著亞馬遜退出中國,只是其中的一塊業務而已。
光環新聞在公告中表示,為遵守中國法律法規,進一步提高公司運營的AWS雲服務的安全性與服務品質,公司與亞馬遜簽署了《分期資產出售主協議》,公司將向亞馬遜購買基於亞馬遜雲技術的雲服務相關的特定經營性資產,從而在中國境內持續穩定地提供並運營基於亞馬遜雲技術的雲服務。
而此次交易並非是光環新網對亞馬遜中國雲計算業務的收購,只是根據中國監管要求,購買了AWS伺服器等資產,還有軟體服務等資產並未在出售范圍內,且僅限於AWS和光環新網合作的北京區域,不涉及AWS寧夏區域。
亞馬遜發言人也澄清說,公司仍致力於在中國發展業務,但為了遵守中國法律,必須出售特定物理基礎設施資產。
❸ 雲原生處理器來了 Ampere Computing搶佔Intel高地
當前,支持數據存儲、人工智慧和多元化內容的工作負載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遷移到雲,數據中心伺服器市場高速增長。不過,目前大多數雲基礎設施仍在使用30年前的x86架構處理器技術,而對高性能、高能效和更低的總擁有成本的需要,加快了非x86架構處理器的發展,Arm處理器正在成為這一進程的主力,一些相關公司正在引人注目。
創立於2018年的Ampere Computing是其中頗具代表性的一家伺服器胡攜晶元公司,該公司目前主推產品是號稱全球首款雲原生處理器的Ampere Altra,該處理器內核基於64位Arm處理器,專為雲定製,Ampere Computing強調其具備可預測性、可擴展性和高性能。
據Ampere Computing首席產品官Jeff Wittich介紹,作為雲原生通用處理器,Ampere Altra可在雲環境下運行所有應用。從Web伺服器到資料庫到緩存解決方案,再到視頻編碼,甚至AI推理,Ampere Altra在性能上超越傳統x86處理器3倍之多,在性能功耗比上領先近4倍。
Ampere Altra針對雲工作負載特性而進行了一些設計,例如該處理器每個內核僅運行一個單線程,並保持一致的高頻率,因此避免了因伺服器上多個用戶而導致的性能不佳的問題。
在利用率方面,Ampere Altra可以將內核數擴展至128核,並為每個核提供大容量低延遲的專用緩存。藉助智能高帶寬mesh互聯結構,所有高性能核都連接在一起,打破了傳統的CPU在需求增加時會產生遞減回報的使用瓶頸。Ampere Altra採用先進的DDR和PCIe技術設計,可實現最大容量,擴展內存和IO的帶寬。此外,所有必要的服伍做櫻務器級RAS、可管理性和平台安全功能均可實現橫向擴展部署,並為客戶提供「開箱即用」的體驗。
Ampere Altra系列有兩個產品,其中Ampere Altra內置80個Armv8.2核,頻率為3.3 GHz;Ampere Altra Max則內置128個Armv8.2核,頻率為3.0 GHz,兩款產品都支持128通道高速PCIe Gen4和8 72 ECC保護的DDR4 3200內存。
在AI推理上,Ampere Computing也正在推進部署。基於Ampere Altra的AI方案支持TensorFlow、PyTorch和ONNX框架。其硬體支持原生FP16數據格式,與FP32相比,速度提高了近2倍,且大多數AI模型幾乎沒有精度損失。該公司提供了一個易於使用的Docker容器,其中包括計算機視覺和自然語言處理模型示例和基準,以使開發人員能夠快速入門。
一項MLPerf的測試顯示,Ampere AI優化框架+Ampere Altra Max的組合,使用FP16時,吞吐量比AWS Graviton高出5倍,比x86競爭產品高出2倍以上。
在另一項面積功耗比的測試中,Ampere Altra的單核功耗比傳統CPU低67%以上,其32核處理器的功耗比同等的x86 CPU低 4.6倍,性能高出2倍。得益於此,Ampere Computing開辟了其他競爭對手無法涉足的新領地—— 汽車 自動駕駛,他們正在和通用 汽車 旗下自動駕駛子公司Cruise進行相關合作。
Ampere Altra得到了市場積極的反饋:虛擬主機平台Plesk通過甲骨文雲搭載Ampere Altra,僅第一個月就推出了1000多個實例,實現了有史以來最快的產品推廣速度。
微軟最新的Azure虛擬機也採用了Ampere Altra,該虛擬機系列包括通用Dpsv5和內存優化的Epsv5虛擬機,微軟聲稱這些虛擬機的性價比比基於IBM x86的虛擬機高出50%。
其他終端用戶,如紅牛車隊、GenyMobile、墨爾本大學、布里斯托爾大學和耶拿大學,也都在相關雲環境應用中採用了Ampere Computing的處理器。
目前,包括微軟、甲骨文、騰訊、阿里、Equinix Metals、CloudFlare、京東、優刻得、Hetzner等眾多公司在他們的伺服器中使用Ampere Computing的方案和產品,全球已有40多個伺服器平台支持Ampere Altra,7家全球最大腔叢的超大規模數據中心正在部署該公司產品。
其中,騰訊雲推出了基於Ampere Altra處理器SR1的實例。阿里雲不僅推出了基於Ampere Altra處理器的c6r和g6r實例,還推出了基於Ampere Computing處理器的手機雲 游戲 服務。京東也推出了兩款基於Ampere Altra處理器的實例,一款用於計算、一款用於存儲。
除了雲服務提供商,Ampere Computing同ODM和OEM伺服器業務的合作也在不斷擴大,包括富士康、技嘉、浪潮、超微和緯穎等。最新的消息是,Ampere Computing已經開始為特定客戶的伺服器提供下一代處理器Ampere One的樣品。新CPU採用公司自研核(也是以ARM ISA為基礎,並且能夠與Altra和Altra Max兼容),5nm工藝,支持DDR5和PCIe 5.0介面。至此,Ampere Computing擁有並行的兩大產品家族——基於Arm的Ampere Altra系列和基於自研核的Ampere One。它們分別適用於不同工作負載、細分市場和應用程序。例如為邊緣場景設計的32核40W產品,以及為超大規模數據中心負載設計的128核125W產品。
不久前,來自路透社的消息稱,Ampere Computing在4月份已秘密申請在美國IPO。
❹ 雲計算未來幾年的發展怎麼樣
2021年我國雲計算市場規模超3100億元
在我國,雲計算市場從最初的十幾億增長至目前的千億規模,行業發展迅速。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披露的數據顯示,2017-2019年期間,我國雲計算行業的市場規模增速均在30%以上,呈高速增長態勢。2020年,我國經濟穩步回升,雲計算市場呈爆發式增長,雲計算整體市場規模達2091億元,增速56.7%。2021年中國雲計算市場規模達到3102億元,增速48.4%。
註:截至2022年6月,中國信通院尚未發布2021年數據。
——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雲計算產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❺ 微雲可能取代AWS、Azure和Google Cloud公共雲
雲計算市場的許多小規模提供商的雲計算服務和產品在速度、成本、靈活性,甚至在本地部署和混合雲選項方面都會對全球雲計算行業巨頭構成挑戰。
雲計算平台的規模一定很大,對吧?如果雲計算的最佳功能是用戶只需點擊幾秒鍾並啟動一台機器,那麼必然需要建設和運營部署大量伺服器的大量數據中心。
不過,「大」這個詞明迅念是相對的。規模最大的雲計算行業巨頭AWS、Microsoft Azure、谷歌雲可能會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但它們並不能阻礙雲計算市場其他提供商的發展。一些規模較小的雲計算提供商正在開發利基市場,並採用其他的競爭方式,然而與雲計算行業巨頭相比,他們的伺服器數量確實微不足道。
人們普遍發現,這些「微不足道」的雲計算提供商也在全球范圍內運營著數十個數據中心,而這些數據中心也擁有足夠數量的伺服器,只是沒有雲計算巨頭那麼多。
事實證明,對於開發激困人員來說,規模並不總是最具吸引力的選擇。機器實例幾乎是運行在普通操作系統的普通硬體,軟體可以遷移以尋找更好的選擇。雲計算公司在用戶界面、復雜功能、速度等方面展開了競爭,有時甚至在規模、價格等看似明顯的優勢方面的雲計算巨頭也面臨一些競爭。
微服務架構的發展正在孕育更廣泛的雲計算市場。將工作負載分成N個不同部分的開發人員不需要將自己限制在一個雲平台中。當連續的數據包流正在傳輸時,保持軟體在同一數據中心運行是有意義的,但通常可能會將應用程序分解為許多鬆散鏈接的代碼塊,偶爾交換消息,並且不需要最快的響應速度。如果有充分的理由,後台處理和分析功能很容易轉移到不同的雲平台。如果企業在為系統創建體系結構時非常謹慎,甚至可以將每個微服務放在不同的雲平台上。
所有這一切都意味著雲計算之戰並不局限於規模最大化。以下是十幾個規模較小的雲計算提供商,他們的雲計算產品和服務也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它們都很吸引人,但並不是客戶唯一的選擇。當他們超越規模最大的競爭對手時,人們發現雲計算市場是一個令人驚訝的巨大和多樣化的市場。
1.Wasabi公司
2.Vultr公司
雲計算提供商Vultr公司通過以每小時2.50美元的價格提供最低價格的實例,按小時計費。這台機器只配備512KB的內存,適用於靜態Web伺服器,但用戶可以花費更多的費用購買更大的機器實例。
該公司已經擴展了其產品線,其中包括裸機伺服器,這些伺服器沒有虛擬化層的阻礙。還有專門的伺服器,可以減少與攻擊者共享同一個伺服器的威脅。Vultr公司在全球運營16個數據中心。其雲平台的界面很靈活,但是提供的服務有限並且比較基礎,可能提供的僅僅是命令行。如果用戶希望伺服器在引導時運行腳本,則可以使用一個很好的輸入欄位來鍵入腳本。但以每月2.50美元的價格計算,要求過高將是錯誤的。
3.UpCloud公司
UpCloud公司的亮點是提供持久硬碟存儲服務,該公司稱,它提供比SSD硬碟更快的性能。在啟動和持續性能方面甚至可能快50%。用戶必須測試其應用程序才能確定,因為速度將根據計算和數據獲取的混合而變化。
UpCloud的許多其他部分也令人熟悉。UpCloud在全球運行API、一昌乎系列標准模板和數據中心,其中兩個位於赫爾辛基的UpCloud公司總部附近。UpCloud提供公共雲託管、私有選項和一些軟體層來創建組合。軟體定義的網路很快就會到來。
其基本實例提供1GB內存和25GB硬碟存儲空間,起價為5美元,並以與競爭對手大致相同的方式向上擴展。UpCloud並不一定能提供更低的價格,但提供更快的磁碟訪問。
4.Packet公司
Packet可能規模相對較小,但它提供功能齊全的專門伺服器,它們以「裸機」運行客戶的應用程序。這意味著客戶的I/O和存儲操作不會因無限的虛擬化層而陷入困境(至少在客戶通過過度的容器化添加自己的虛擬化層之前,這是客戶的責任)。
客戶需要為採用Packet的機器支付更多費用,但其獲得回報更多。c1.large.arm機器配備128GB的內存和32個核心處理器,其價格是每小時1美元,在一個月內累計超過672小時。Packet還採用一些配置較低的伺服器,配備8 GB內存和4個核心處理器,每小時只需7美分。
其具備的一個很好的特性是現貨定價市場,客戶可以在那裡出價購買硬體。一些需求放緩時的價格似乎比清單上的價格便宜50%以上。Packet在全球運營18個數據中心,還提供RESTful API,以及使用企業的配置、安全和管理軟體的本地版本構建混合雲的大量選項。
5.Linode公司
另一家提供小型靈活的Linux機器root訪問許可權的雲計算提供商是Linode公司,其價格每月低至5美元。Linode公司支持全球9個數據中心的10個主要Linux發行版,其運營的第10個數據中心在印度孟買。
如果客戶需要安裝特定服務,Linode公司的用戶社區將共享大量啟動腳本,這些腳本將安裝正確的軟體並自定義配置。這些腳本涵蓋了大多數主要應用程序,如WordPress、Plesk、代理伺服器、OpenVPN和LAMP堆棧。客戶還可以創建自己構建的腳本。
6.Hidora公司
如果客戶使用一些標准模型(NoDE.JS、PHP、Java)部署Web應用程序,Hidora公司提供一個PaaS(平台即服務)來適應。該公司認為,其靈活的擴展以更好的價格提供了更好的性能。可以將負載平衡、備份和空閑出站帶寬等服務整合到捆綁包中。
Hidora是如何擴展和更新舊的共享託管模型以支持現代微服務架構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如果客戶想要獲得root訪問許可權,Hidora公司會提供虛擬專用伺服器,但客戶也可以將Docker容器部署到其Kubernetes集群。
Hidora將其伺服器部署在瑞士,並確保它們受到瑞士數據保護法的保護。
7.DigitalOcean公司
DigitalOcean之所以受到開發人員的歡迎,是因為它簡化了虛擬機的啟動、大小調整和拆除虛擬機的過程,DigitalOcean稱之為「Droplets」。在取得一些成功之後,該公司最近擴展了PostgreSQL資料庫的更多託管服務、數據桶和Kubernetes集群。Droplet按小時計費,但當月計費的小時數上限為672小時,即四周的小時數,因此每個月的價格都相同。該公司將其價格設置為5美元的倍數,使賬單計算更加簡單。DigitalOcean公司在全球8個城市擁有並運營12個數據中心。
8.Shared hosting公司
Shared hosting的雲服務由共享Web伺服器提供。客戶在LAMP伺服器上租借了一個帳戶,上傳了其HTML、JavaScript/HP,並按月支付費用,雖然不會給客戶提供root許可權,但有時會讓客戶使用Telnet。
許多專門提供這些服務的公司(IONOS、A2、BlueHost、HostGator、InMotion)已經逐漸擴展到雲伺服器業務,提供虛擬專用伺服器和專用伺服器。其計費通常按月計算,時間長達三年。
Shared hosting公司似乎對每隔幾個小時啟動和拆除機器以滿足需求飆升的客戶感興趣。盡管如此,它們仍然是一個靈活的選項,可用於小型專用項目。
9.Antsle公司
Antsle公司可能是規模最小的雲計算提供商。Antsle公司提供了一款無風扇伺服器,可以放在桌面上,通過客戶自己的「雲託管」儀錶板創建Gentoo Linux實例。這個伺服器小而安靜,提供雲計算的大部分靈活性和功能。其CPU功率取決於客戶購買的產品,客戶可以通過控制物理安全性和保持一切可見性來運行工作負載,從而獲得更大的工作量。
Antsle公司還正在為其支持其他硬體的軟體版本進行封閉測試。或者客戶也可以在裸機伺服器Antsle主機中使用相同的界面和軟體。
❻ 雲計算第三次浪潮洪波湧起
找報告,就上發現報告!雲計算的發展正在經歷第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IaaS,用戶是專業IT人員;第二次浪潮是SaaS,用戶是銷售、財務、HR等專業人員;第三次浪潮是PaaS,用戶是IT開發人員,但低代碼讓人人都能編程,低代碼和PaaS結合,讓PaaS為每個人賦能,正在引發雲計算第三次浪潮。雲計算的第三次浪潮市場更廣闊,對我們帶來的變革更深刻更持久。
「雲」——這一虛無縹緲的詞讓很多人都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究竟什麼是雲計算?它到底有什麼用?相比傳統計算,它有什麼特別之處?...報告醬整理了相關報告,梳理出雲計算行業的全部面貌,希望為你呈現一個雲計算行業全景圖,並清晰了解行業的上下游產業鏈,以及一二級市場的投資機會。
雲計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種通過網路統一組織和靈活調用各種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信息資源,實現大規模計算的信息處理方式。說白了,就是一種新型的計算資源獲取方式。相比傳統計算,雲計算的資源獲取方式從「買」變成了「租」。
專業解釋是:雲計算利用分布式計算和虛擬資源管理等技術,通過網路將分散的ICT資源(包括計算與存儲、應用運行平台、軟體等)集中起來形成共享的資源池,並以動態按需和可度量的方式向用戶提供服務。用戶可以使用各種形式的終端(如PC、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甚至智能電視等)通過網路獲取ICT資源服務。雲計算產業由雲計算服務業、雲計算製造業、基礎設施服務業以及支持產業等組成。
①雲計算 按服務類型可以分為三類
1)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2)平台即服務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
3)軟體即服務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
我們可以用自己建房子自己住來類比雲計算的三種服務類型。
首先是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之前公司要建信息系統,基礎設施從哪裡來呢?需要自己建機房、伺服器、網路以及配套設施。就好比你自己建房子,需要自己買土地,買材料,設計房子結構,建房子。那現在基礎設施即服務告訴你,你不用自己 建房子 了,我這有現成的,你直接租就好了。
其次是平台即服務PaaS,之前公司在自己建好信息系統之後,還要自己搭建操作系統、配置環境。就好比你蓋好房子之後還要你自己裝修房子,那現在平台即服務告訴你,你不用自己 裝修 房子了,我這能提供裝修服務,你直接買就好了。
最後是軟體即服務SaaS,之前公司在把操作系統、環境配置好之後還要自己開發各種應用軟體。就好比你房子硬裝完成後還要進行 軟裝 ,配備休閑 娛樂 設施、運動健身設施等等,那現在軟體即服務告訴你這些應用設施我這都有現成的,你也可以直接租用的。
分別是公有雲、混合雲、私有雲。
這張圖就很好地幫我們解釋了雲的概念, 公有雲強調彈性和共享 ,小到1核1G的單一雲主機,大到數十萬核的計算集群,都可以 按需調配 。
私有雲屬於安全的專用基礎設施,更適合有一定規模而且 對安全性要求較高 的企業與傳統的On-Premise(本地部署)模式不同, 私有雲強調「雲化」 ,基於一系列的虛擬化和自動化技術,私有雲可以提供類似公有雲的「彈性」和「敏捷」體驗,同時又能提供更靈活的功能和更可控的安全。對使用者來講, 起步門檻低,靈活可調整,適用於從無到有、快速成長型的企業或者創新業務 。
公有雲和私有雲組合起來,一部分業務使用公有雲,一部分業務使用私有雲,這就是混合雲。嚴格來講, 混合雲不是一種雲的形態,而是一種部署模式 ,但企業需要一些技術來實現兩朵雲的統一管理、監控、調度、數據同步等等。與只使用一種形態的雲相比,混合雲部署更復雜。
按照產業結構來看,雲計算產業鏈的上游供應商為第三方IDC企業,以及包括伺服器廠商、網路運營商和網路設備廠商在內的基礎設備提供商,同時,IDC廠商也需要向基礎設備提供商采購。產業鏈下游為雲生態,包括基礎平台和雲原生應用等,雲計算廠商負責提供IaaS、PaaS和SaaS等服務。
按 服務的類型劃分 ,IaaS廠商可以分為伺服器供應商、IaaS廠商和專業雲計算服務提供商。其中,IaaS廠商又包括了大型IaaS廠商、主流IaaS廠商和運營商。而 專業型雲計算服務 提供商細分種類較多,包括了雲安全廠商、分發CDN廠商、Docker廠商、雲存儲廠商、視頻雲服務廠商以及性能APM廠商。各大IaaS廠商競爭力差距的主要來源於雲計算基礎服務的創新性、行業解決方案的成熟度以及服務實施效果,因此, 建立整體雲生態,聚合產業鏈上下游合作夥伴,是提高IaaS廠商的市場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
全球及中國雲市場整體呈高速增長;2017年美國佔全球59.54%的市場份額,其次是歐洲佔21.50%,亞洲僅佔12.04%;全球雲計算市場SaaS佔比約2/3,PaaS市場規模最小;中國雲計算市場IaaS佔比最大,其次是SaaS,最小是SaaS。
國際雲計算發展相對成熟, 公有雲是市場的主要構成 。經歷了多年的發展之後,行業市場規模依然保持平穩較快增長。Gartner報告顯示,2019年公有雲市場規模為1883億美元,同比增長21%;2020-2023年平均增速預計為17.6%。
國際市場上,SaaS服務所佔份額最大。國際雲服務市場中,IaaS建設已經增長較為緩慢,SaaS層是市場的主導。其中,SaaS層中,ERP、CRM、辦公套件、內容服務和通信協作等應用市場佔比排位靠前。
IaaS行業具有超強的「馬太效應」,資本壁壘和規模經濟(伺服器利用率提升以及資源的耦合配置)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2016年中國公有雲IaaS市場總容量為100億元,阿里雲一家獨大,2017年,排名前五的廠商分別是阿里雲、騰訊雲、 金山雲、中國電信和Ucloud, 合計份額高達68%。
在雲計算的滲透過程中,客戶首先聚集到了 IaaS 和 SaaS 上,IaaS和SaaS的龍頭廠商具備先發優勢,所以Salesforce和AWS的市佔率在公有雲PaaS中是前二。
2017年上半年數據顯示,中國PaaS競爭格局, 阿里雲以 27%的份額保持壓倒性領先 ,Oracle佔比 9.7%,AWS佔比 9.7%,Microsoft佔比 6.8%,IBM佔比4.6%。
PaaS市場TOP5中除阿里雲外均為國外廠商,亞馬遜、Oracle、IBM等國際巨頭紛紛通過中國國內企業合作的方式搶奪中國市場。例如, IBM同世紀互聯合作將Bluemix PaaS平台落地中國;Oracle與騰訊雲戰略合作,將企業級雲服務解決方案引入中國,全面覆蓋SaaS、PaaS和IaaS三層雲服務。
從產商銷售比來看,全球SaaS市場,2015年,Salesforce佔11%銷售比,Microsoft尾隨其後,佔8%,排第三的為Adobe,佔6%;中國SaaS市場,2017年上半年,金蝶佔7%,Oracle和微軟緊隨其後,均為5%。
從服務細分領域市場份額來看,全球SaaS里CRM份額最大,佔39%,其次是ERP和網路會議/社交軟體,佔16%和10%。
隨著未來IaaS市場規模的進一步擴大,相關產業生態將廣泛受益,推薦從 IDC、伺服器、交換機以及光模塊 等產業挖掘投資機會。
(1)在IDC領域,雲計算需求回暖疊加5G商用將帶動流量爆發,第三方IDC服務商成長性確定。在未來IDC超大型化和邊緣化進程中,掌握一線城市核心IDC資源、同時擁有較強的擴張能力以及產業議價能力的IDC服務商更能持久穩定發展。
(2)在IT基礎設備領域,流量增長帶動數據計算、存儲、傳輸、安全等需求快速提升,直接驅動雲廠商Capex投入增加,IT基礎設施和網路設備作為IaaS的基礎與核心,全面開啟拐點向上趨勢。
相關受益標的包括:通信設備龍頭中興通訊;數據中心交換機及企業級路由器市佔率領先的紫光股份;數通及無線業務穩健增長的星網銳捷;中國第一伺服器品牌浪潮信息。
(3)在光通信領域,雲計算市場與電信市場共振,日益增長的需求持續推動速率的提升,光通信領域400G時代正在開啟,產業鏈即將迎來升級及增量機遇。
光環新網二十年耕耘與發展,積累了豐富的行業經驗和數據中心資源,公司在一線城市區域提供安全、高效、便捷、可信賴的企業級IDC和雲服務。公司未來將加快IDC產業升級,大力發展雲計算業務,不斷提升研發、技術、服務水平,以專業性的產品和服務為用戶提供互聯網一站式綜合解決方案。我們認為公司目前不斷拓展北京、上海及周邊IDC 項目,投產後將會對公司股價產生較大有利影響,同時疫情期間,短期需求增加,公司機櫃上架率提升,利好公司。
浪潮信息長期專注於國內伺服器市場,2019年市場份額已達到全球第三、中國第一。公司的雲計算客戶佔比高,有望受益於設備國產化率的提升和雲資本開支的回升,實現超越行業平均的成長。
浪潮在雲計算客戶資源、戰略定位及生產成本等方面具備競爭優勢。1)客戶資源優渥:浪潮2011年便明確了雲計算戰略,在雲計算領域具備一定的先發優勢,攜手頭部雲廠商積極推動開放計算基礎架構,更深度綁定BAT等頭部客戶。這種對行業的判斷領先市場,經過接近10年成長,我們估計公司當前在國內雲計算市場份額佔比約為50%,雲計算客戶占公司的收入比例也在60%。2)戰略定位靈活:業務集中於伺服器市場的浪潮,在低成本和差異化的兩極戰略象限中,傾向於採取更中位的戰略去積極獲取市場份額,靈活應對來自品牌廠商和白牌廠商的競爭;3)成本控制有力:浪潮產品ASP約為6000美元,低於其他頭部品牌廠商,公司與Intel之間按照戰略協議價格采購CPU,以及公司的信息化管理等為公司帶來了低價保障。
中科曙光是中國領先的高端伺服器生產商,具備全國產化產業鏈布局及國家研發經費支持,我們認為公司有望受益於伺服器需求提升和產業鏈國產化趨勢,實現超越行業的成長。理由如下:伺服器市場有望在雲資本開支回暖及技術更新迭代的雙重驅動下實現快速成長。隨著國內疫情有效控制,伺服器作為百行百業的數字經濟底座將迎來需求全面回暖。伺服器上游核心供應商正在推動CPU從14nm向10nm升級,創造下游產品迭代需求。中科曙光在伺服器全產業鏈布局完整,受益於國產化調整及國家對信創產業鏈的支持。
新華三作為公司核心資產,傳統企業網路由器交換機全球領先,同時拓展伺服器、存儲業務補齊IT全產業鏈。借勢5G網路IT化轉型切入運營商數通及新網路(SDN/NFV)市場,業務、技術全面對標思科、華為,空間廣闊競爭力突出份額有望再提升。憑借獨特優勢,布局私有雲邊緣雲、小基站、安防等多個千億賽道,業務邊界擴張:利用超融合技術優勢劍指私有雲邊緣雲,與Intel合作布局5G小基站,借力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大安全等網路後端技術積累引領安防智能化。
科創板上市,主要產品包括公有雲、私有雲、混合雲、數據可信流通平台安全屋。中移動是它第四大股東,也是重要的合作夥伴。2019年有15億的營收,其中約12億是公有雲收入,是比較純正的雲計算服務商。優刻得創始團隊對行業風口有較好的把握能力,在細分領域能夠形成自己的特色優勢,同時公司採取與大型公有雲廠商差異化的策略,通過「鐵三角」團隊實現客戶粘性與價值。
主營業務包括信息安全以及雲計算。雲計算主要向企業級用戶提供雲終端、桌面雲一體機、超融合一體機、軟體定義存儲、雲計算平台、私有雲、專屬雲、混合雲等多款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2019年雲計算營收12億,佔比26%。2020年以來,公司發布了5款爆款新品,分別為信息安全領域的訪問控制系統aTrust、SangforAccess;雲計算領域的ARM超融合;IT基礎架構領域的大數據智能平台aBDI、資料庫運維平台DMP。
【國金證券】從「3A」發展看中國雲計算產業競爭格局變化
【阿里】雲計算的 社會 經濟價值和區域發展評估
【IBM】雲計算行業智慧架構的速度:混合雲創造數字業務價值,降低執行風險
【並購優塾】金山雲VS優刻得VS阿里雲VS騰訊雲:公有雲產業鏈深度梳理
【華辰資本】雲計算研究報告
*【中信證券】計算機行業雲計算專題研究:化繁為簡,把握核心雲
*【中信證券】全球SaaS雲計算產業系列報告:國內軟體SaaS產業若干關鍵問題的回答
光環新網-【新時代證券】首次覆蓋報告:新基建浪潮,加速公司IDC業務擴張
紫光股份-【華西證券】IT產業核心資產,多千億賽道創新布局
深信服-【華西證券】細說深信服爆款新品如何煉成
*優刻得-【中金】「優」質賽道兼「刻」苦,光明未來亦可「得」
*浪潮信息-【中金】疫情環境下凸顯高確定性,國產品牌伺服器龍頭向好發展
*中科曙光-【中金】計算產業鏈和國產化主要受益者
添加發現報告微信號fxbaogao,發現更多精彩
❼ 雲計算發展現狀如何
目前正處於高速增長階段
2007年以來,中國雲計算的發展先後經歷四個階廳逗段:第一階段為市場引入階段,雲計算的概念剛剛在中國出現,客戶對雲計算認知度較低;第二階段為成長階段,用戶對雲計算已經比較了解,並且越來越多的廠商開始踏入這個行業;第三階段是成熟階段,這個時候雲計算廠商競爭格局已經基本形扮毀賣成,廠商們開始從更加成熟優秀的解決方案入手,SaaS模式的應用逐漸成為主流;第四個階段是高速增長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國雲計算市場整體規模偏小,落後全球雲計算市場3至5年,且從細分領域來看,國內SaaS市場仍缺乏行業領軍企業。
——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雲計算產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❽ 一年豪擲3000億搞研發,互聯網公司誰更「支棱」
來源 | Tech星球
文 | 楊曉鶴
2022年,互聯網公司集體遭遇增長怠速、降本減出,以及中概股絞殺的多重不利因素。
5月26日阿里公布的財報,算是為市場帶來一些好消息。其中,阿里雲EBITA利潤從2021財年的虧損22.51億元改善為2022財年的盈利11.46億元,這是阿里雲成立13年來首次年度盈利,也是國內唯一實現盈利的雲服務商。
一直以來,以雲計算、AI、晶元等技術為主要的創新領域,逐漸成為互聯網下半場的增長引擎,如今在堅持10餘年後,頭部的阿里終於證明這條路可行。
而且,這份成績來得正是時候。眾所周知,國內互聯網紅利正趨於消失。在用戶與業務增長乏力下,資本對互聯網公司不確定性的顧慮,導致後者市值正急速下降。根據中國信息通訊研究院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3月底,我國上市互聯網企業總市值為9.9萬億元,較去年年底下降20.2%。2021年四季度,我國上市互聯網企業營收為9863億元,同比增速為12.9%,較上年同期下降8.3個百分點。
20年前,納斯達克從最高點的5048點跌到了1114點,縮水了78%,兩年間市值共蒸發了5萬億美元,Netscape、yahoo、worldcom等公司都遭遇了重創,但也鍛煉出了微軟、亞馬遜等公司穿越周期的能力。
如今,國內互聯網企業享受到生產關系變革帶來的巨大流量紅利,但也較早意識到提升 科技 硬實力的必要性。透過最近的財報季,透視哪些公司具備跨過互聯網「中等收入陷阱」的能力,則顯得比較有意義。
Tech星球通過對近期護互聯網公司發布的財報數據粗略計算,發現盡管當前發展環境仍然充滿冷意,國內互聯網Top 10 公司2021年總研發投入,仍然接近3000億元,研發投入基本保持30%以上的增幅速度。其中阿里巴巴最高已經達到1200億元,在國內排名第一。
這些數千億的研發投入,能否成為互聯網公司動能轉化後的發展支撐力?
無可否認,互聯網正進入更正常的發展節奏。
據中國信通院數據,受互聯網流量紅利褪去,宏觀環境變化以及疫情反復等多重因素影響,2021年Q4我國上市互聯網企業總營收為9863億元,同比增長12.9%,較去年同期下降8.3個百分點。
盡管營收增速在下降,但大家都在加大投入,以期實現「深蹲」後的更高躍起。
具體來看,2022財年,阿里巴巴總收入為收入為人民幣 8530.62 億元,不按美國通用會計准則計算,凈利潤為人民幣1363.88 億元。在電話會上阿里披露,過去一年,阿里巴巴技術投入超過1200億元人民幣,研發投入占營收比例達到14%。
騰訊Q1財報數據創營收、凈利增長水平創近十年季度新低。但騰訊研發投入仍在增長,為153.83億元。網路2021年營收1245億元,核心研發費用221億元;網易2022年第一季度財報,研發投入34個億。
互聯網大廠急劇提升研發投入佔比,背後的深意也是為了改變流量廣告為主的營收模式,真正建立多元化、 健康 的營收體系。從阿里的「雲計算和互聯網基礎設施」和「雲計算」兩項收入看,雖然分別僅佔12.1%和7.68%。但如果從亞馬遜看,AWS雲服務以 15% 左右的收入份額貢獻超30%的利潤。剛開始盈利的阿里雲,未來也將成為阿里的盈利擔當。
和阿里巴巴的轉型思路一致,互聯網公司最高千億,最低百億的燒錢投入,集中在了雲計算、AI、量子計算、晶元、5G、自動駕駛、機器人等領域,都是為了在互聯網下半場建立起新的增長曲線。
但技術研發的投資周期長,投資重,回報見效慢,需要堅定的信心。
回想2009年,阿里雲因為過於燒錢且看不到前景,在內部遭到質疑,馬雲站了出來力挺阿里雲,表示將一年投入10億一直投10年,到時候不行再說。2017年成立達摩院時,阿里也承諾三年投入1000億元進行長期建設,對技術的堅定投入決心史無前例。
從現階段數據來看,經過多年高強度投入,阿里的確已經完成比較全面和深入的技術布局。目前,阿里在全球設立了七個研究中心,布局超過16個底層技術領域,開源技術項目達到3000個,這一數量在國內互聯網公司中首屈一指。阿里還累計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獲全球發明專利授權超1萬件,近三年專利投入超過60%集中在雲計算、人工智慧、晶元等硬核領域。
從整個行業看,這些為技術燒錢換來的增長也十分可觀。
回到2000年,彼時中國企業在《財富》世界500強名單中數量僅有9家。當時美國和日本上榜企業的數量分列冠亞軍,分別為179家和107家,中國在榜上排名最高的是中國石化,也僅僅排在第58位。
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的《財富》世界500強中,中國共有143家企業上榜,比上一年增加11家,蟬聯上榜企業最多的國家,美國共有122家公司入圍,國內上榜企業主要集中在互聯網領域。
從2015年開始,互聯網企業集體開始布局雲、AI等數字生產力,研發投入逐年水漲船高,粗略計算至今已經有 1 萬億元的投入,如今也到了階段性檢驗成果的時候。
阿里的研發投入路徑比較清晰,認准了數字經濟這條路,就在雲、端、底層等領域構建了軟硬一體的發展模式。讓業務上雲,讓AI提升雲的智能,在自研晶元中運算,實現這些夢想主要依靠阿里雲智能、達摩院、平頭哥半導體公司的 科技 鐵三角。
阿里巨額的投入,也換來了重大的進步,行業研究機構Gartner發布2021年全球雲計算IaaS市場份額數據,阿里雲依靠自研的飛天操作系統,市場份額排名全球第三,連續六年實現份額增長;同時,阿里雲排名亞太市場第一,市場份額為25.53%。
而達摩院則在自動駕駛、量子計算、AI大模型等領域逐漸有建樹。比如小蠻驢是阿里為「最後三公里」自研的L4級自動駕駛產品,目前已配送超1000萬單,刷新國內末端物流紀錄。據悉,達摩院已啟動自動駕駛卡車「大蠻驢」研發項目, 探索 公開道路自動駕駛技術,這些技術產品都將對物流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平頭哥去年發布5nm通用CPU晶元倚天710,性能為全球ARM伺服器晶元頂級,代表著平頭哥實現了從專用晶元到通用晶元的跨越,躋身一流晶元公司行列。此外,平頭哥還先後發布業界性能最強的RISC-V處理器玄鐵910、一站式晶元設計平台「無劍」,並開源玄鐵RISC-V系列處理器及基礎軟體,已有超25億顆國產晶元採用玄鐵處理器,成為國內應用規模最大的國產CPU。
阿里自身的電商、物流、金融業務本身體量足夠大,將這些技術產品內部適用後,拓展到全行業,是非常扎實的履帶前進策略。
而騰訊研發集中在數字文創和數字經濟,屬於兩條路發展的策略。
數字文創集中在騰訊AI Lab、多媒體實驗室、幻核等創新業務部門中。比如騰訊自主研發的編解碼技術擁有超100項國際編解碼專利,正推進未來的VR直播等技術研發。
騰訊的數字經濟也初見雛形,2021年,騰訊發布分布式雲操作系統遨馳,單集群支持10萬級伺服器;騰訊雲分布式資料庫TDSQL,幫助20餘家金融機構實現核心系統國產化。
雖然協同效應不明顯,但橫跨兩個重大市場,也能保證騰訊的基本盤足夠大。
網路則是押注AI為互聯網下一幕,在自動駕駛、智能雲、AI開放平台等領域均有布局。其中,網路智能雲業務營收同比增長45%,第一季度,蘿卜快跑提供了19.6萬次乘車服務。同時飛槳開發者社區有477萬開發者,服務了18萬家企業。
過去,網路深陷搜索和信息流廣告增速下滑的問題困擾,一直在苦等AI大規模商業化。從目前數據看,AI已經漸成第二曲線的趨勢,自動駕駛等業務正逐步產生商業化收入。
其他諸如京東則在過去五年,將近800億投入研發,持續聚焦人工智慧方面的熱點創新領域和應用場景;穿越過第一個互聯網泡沫的網易,也在不斷加強研發投入佔比。
在大眾消費者眼中,大廠很多時候是在不務正業,阿里在搞量子計算,網路在造車,騰訊在做虛擬偶像,但實際上,上萬億的技術研發投入,數字經濟的內核已經悄然發生轉變。
以快著稱的互聯網,如今正在學會慢。
阿里從2009年開始做雲計算相關研發,直到2022財年,阿里雲才迎來13年來的首次全年盈利。而從90年代成立晶元設計中心到能與高通上同一張牌桌的水平,華為用了近30年。
對於很多未知性巨大的領域投入,以及當下急需突破的核心技術,互聯網公司都是如何平衡呢?
在一次阿里內部業務會上,阿里雲智能總裁、達摩院院長張建鋒曾同下屬們討論戰略,試圖解答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他說,「什麼是戰略?戰略就是讓你有恐懼感的問題,比如量子計算。」讓他有恐懼感的一個場景是,「有天,阿里巴巴買再多的伺服器、晶元,都算不過一台量子計算機。」
達摩院因此投入到極具 探索 意味的量子計算領域,2018年研製成功的量子電路模擬器太章,成為挑戰量子霸權的最先行者;進化的太章2.0,則可大幅降低資源消耗。2個月前,達摩院公布新型量子比特晶元實現99.72%的兩比特門操控精度,達到此類比特全球最佳水平。
而對於當下的場景痛點,阿里通過技術創造的新產品,解決了不少實際問題。
比如,在很需要老師傅的工業領域,阿里AI進入了不少特大型鋼鐵企業,將鋼板表面缺陷檢出率從人工的90%提升到了98%;全國還有近30個城市的100座垃圾焚燒爐用上阿里雲AI技術提升發電量。在需要復雜計算的氣象領域,達摩院AI Earth已經在水利部、國家氣象中心、生態環境部等機構投入應用。
達摩院量子實驗室負責人施堯耘曾形容,這種狀態是「務實的理想派」,其實是聚焦未來的遠景,然後不斷的focus(聚焦)。也就是,技術往往從難處入手,而落地則從下沉場景入手。
這與國外的一些互聯網巨頭風格明顯不同,Google有著名的X 實驗室。這座實驗室主導的項目都極具創意和前瞻性,也有一些被內部稱為「Moonshot(登月項目)」,這些天馬行空的項目,有太空電梯和互聯網熱氣等夭折的項目。
相比之下,國內互聯網企業的研發投入相對更聚焦、應用更接地氣,他們從去IOE的IT安全出發,再投入到數字經濟變革中。
當然,也需注意到,中國互聯網公司與國際巨頭間仍有差距。相比谷歌等企業動輒超千億研發支出,國內大廠研發投入普遍還是百億區間爬坡,中國互聯網企業還需更多的努力。
❾ 亞馬遜效應
阿姆斯特丹的軟體初創公司Elastic正在蓬勃發展,已經發展到100名員工。然後,亞馬遜出現了。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亞馬遜從Elastic開發的東西上賺的錢比這家初創公司還多,因為薯缺它與亞馬遜的其他產品結合得更緊密,更容易被其他人使用。為此,去年Elasticity增加了高級功能,同時限制亞馬遜等公司使用這些功能。然而,亞馬遜仍然復制了許多這些功能,並免費贈送。
9月,Elastic發起反擊。它在加州的聯邦法院起訴亞馬遜侵犯了它的商標,因為亞馬遜曾經給它的產品起了同樣的名字:Elasticsearch。該公司在訴訟中表示,亞馬遜「誤導了消費者」。亞馬遜否認自己有任何過錯。此案仍在審理中。
自從微軟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憑借Windows統治了個人電腦行業以來,沒有一個技術平台像亞馬遜現在的雲計算部門那樣給競爭對手帶來如此多的恐懼。
雖然你可能還不清楚雲計算是什麼,但這項業務已經發展成為科技行業最大、最賺錢的業務之一,可以為企業提供計算能力和軟體。亞馬遜是這項業務的主要供應商。
亞馬遜CEO曾稱AWS「無人問津」
亞馬遜一直在使用其雲計算部門(稱為亞馬遜網路服務或AWS)來復制和集成其他技術公司創建的軟體。然後通過使用更方便,屏蔽競爭對手的產品,通過捆綁打折降低自己產品的價格,來建立自己在服務上的優勢。這些措施讓客戶流向亞馬遜,相應軟體的原開發者可能會落得一無所有。
即便如此,較小的競爭對手錶示,他們別無選擇,只能與亞馬遜合作。考慮到公司在客戶中的廣泛影響力,初創企業通常會認同後者對前者推廣自己產品的限制,並自願與後者分享自己的客戶和產品信息。為了獲得通過AWS銷售的特權,初創企業不得不向亞馬遜返還部分銷售收入。
一些公司給亞馬遜正在做的事情起了個名字:條帶開采軟體。通過竊取他人的創新,竊取他人的工程師並從他們的創造中獲利,亞馬遜抑制了潛在競爭對手的發展,並迫使他們重新調整做生意的方式。
所有這些都促進了對亞馬遜及其是否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和從事反競爭行為的審查。該公司採取的策略導致幾家競爭對手開始討論對其提起反壟斷訴訟。監管者和立法者正在研究它對行業的影響。
CloudFlare首席執行官馬修普林斯
保護網站免受攻擊的AWS的競爭對手CloudFlare的首席執行官馬修普林斯(Matthew Prince)表示:「所有人都擔心亞馬遜的野心會沒有盡頭。」
只是AWS亞馬遜打算主導美國眾多行業的方向之一。該公司已經改變了零售、物流、圖書出版和好萊塢。
然而,亞馬遜通過AWS所做的事情的影響可能更大。在向雲計算的偉大轉型中,該公司無疑是市場領導者,其體量是其最接近的競爭對手微軟的三倍。每天,當數百萬人在網飛上看電影或將照片上傳到蘋果的iCloud(這項服務也運行在亞馬遜的機器上)時,數百萬人已經不知不覺地與AWS進行了互動。
亞馬遜首席執行官傑夫貝索斯曾稱AWS是一個「不請自來」的想法。這項服務誕生於21世紀初。為了推出新的項目和功能,當時的零售商不得不花費大量精力來組裝計算機系統。一旦通用計算機基礎設施建立起來,亞馬遜意識到其他公司也需要類似的能力。
現在,像Airbnb和通用電氣這樣的公司實際上是從亞馬遜租用計算(使用它也可以稱為「雲」),而不是購買自己的設備來運行系統。然後,企業可以在亞馬遜機器上存儲自己的信息,從中提取數據並進行分析。
對於亞馬遜本身來說,AWS的地位已經變得至關重要。該部門去年的銷售額為250億美元,是亞馬遜最賺錢的業務。
亞馬遜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將其描述為露天采礦軟體是「愚蠢和卑鄙的」。它表示,它為軟體行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其行為符合客戶的最大利益。
一些科技嘩知公司表示,他們通過AWS找到了更多客戶。甚至一些和亞馬遜糾纏不清的公司也發展起來了。例如,Elasticity去年上市,現在有1600名員工。
然而,在對40多名亞馬遜現任和前任員工及其競爭對手的采訪中,許多人都表示,亞馬遜在AWS上投入的成本是無形的。他們表示,很難衡量他們的業務有多少被亞馬遜奪走亂手消,或者亞馬遜構成的威脅如何嚇跑了潛在投資者。許多人要求在發言前保持匿名,因為他們害怕會激怒亞馬遜。
四位知情人士表示,今年2月,七家軟體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在矽谷舉行了一次會議,他們在會上討論了對這家巨頭發起反壟斷訴訟。他們的不滿呼應了使用亞馬遜購物網站的供應商的抱怨:一旦亞馬遜成為直接競爭對手,它就不再是中立的一方。
知情人士表示,這些首席執行官沒有繼續採取法律行動,部分原因是他們擔心這個過程需要太長時間。
現在,監管機構正在聯系Ama。
zon的一些軟體競爭對手。正在調查大型科技公司的眾議院司法委員會在今年9月的一封信中就AWS的一些做法向Amazon提出來質詢。據有關官員稱,也在對Amazon進行調查的FTC(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也向AWS的競爭對手提出了質詢。
風投機構Uncorrelated的創始人Salil Deshpande 說,Amazon對軟體初創企業所為是不可持續的做法。
他說:「它把他們的賺錢渠道給掐斷了,還強行奪走有者對軟體的控制權,然後吸引客戶去用它自己的專有服務。」
MariaDB CEO Michael Howard表示,AWS的成功建立在對開源技術進行「露天開采」的基礎上
十年前,當Amazon Web Services剛剛起步時,Amazon一直在努力實現利潤的可持續。
然後初創企業向AWS敞開了懷抱。此舉讓他們能省錢,因為他們不再需要購買自己的計算設備,而只需為所使用的付錢。不久之後,越來越多的公司蜂擁而至,最終Amazon的計算基礎設施上跑了越來越多的軟體。
2009年,Amazon設立了一個模板來加速AWS的增長。那一年,AWS推出了一項用於管理資料庫的服務,而資料庫是幫助公司組織信息的重要軟體。
AWS的這項資料庫服務馬上受到了客戶的歡迎。但它跑的並不是Amazon自己開發的軟體。相反,那軟體是它從一種免費共享的選項(也就是所謂的開源)中山寨過來的。
開源軟體在業務上幾乎沒有什麼相似之處。這相當於你開一家免費送咖啡進而希望大家在牛奶、糖或者糕點上花點錢的咖啡店。
但是開源是軟體行業培育出來的一種經考驗被證明行之有效的模式,可以幫助迅速將技術提供給客戶。愛好者社區經常會冒出可共享的技術,為之做出改進並宣傳它的好處。開源公司一般會通過後面提供客戶支持或靠付費插件賺錢。
這一次,大家都注意到了。
Todd Persen 說:「一家公司圍繞著一個大家喜歡用的開源產品做了一家公司,然後突然之間某個競爭對手就這么拿著他們的東西來跟他們競爭了。」為此,他今年創辦了一家不開源的軟體公司,這樣一來Amazon就「沒有機會」抄襲自己的作品了。
開源軟體業一次又一次地成為Amazon盯上的對象。當它把軟體復制並集成到AWS上面時,它不需要許可,也不必因為初創企業的工作而給他們支付任何費用。
這讓這些公司當中的很多幾乎都沒有什麼資源可用,因為它們無法突然就開始對免費的軟體收費。有些人於是變更了自己關於軟體使用的規則,限制Amazon和其他想把他們開發出來的東西變成付費服務的人。
Amazon已經繞開了他們的一些規則改變。
去年,當現在搬到矽谷的Elastic改變其軟體規則時,Amazon在一篇博客文章中表示,開源軟體公司企圖通過限制某些用戶的訪問來「把水搞混」。
Elastic的CEO Shay Banon 當時寫道,Amazon用 「假冒的利他主義掩蓋了」自身的行為。Elastic拒絕讓Banon 接受采訪。
去年,用於組織文檔數據的流行技術MongoDB 宣布,自己將要求任何將其軟體作為網路服務進行管理的公司免費共享其底層技術。此舉被普遍視為是針對AWS的,因為AWS並沒有公開分享其用於創建新服務的技術。
AWS很快就引入了自己的外觀跟MongoDB的舊軟體一樣的技術,而這樣就不需要服從後者的新要求了。
這一經歷是MongoDB CEO Dev Ittycheria今年跟其他六家軟體公司的負責人一起參加晚宴時的頭號話題。他們的對話在矽谷一位風投家的家中進行,後來的畫風轉變得有點激烈:要不要公開指控Amazon有壟斷行為。
據知情人士透露,在這頓有軟體公司Confluent和Snowflake負責人出席的宴會中,一些CEO表示自己正面臨著不平衡的競爭環境。但最終並沒有人上訴。
開源公司MariaDB CEO Michael Howard表示:「 AWS的成功是建立在對開源技術進行露天開採的基礎上的。他估計Amazon靠跑MariaDB 軟體獲得的收入是自己全部業務收入的五倍。
AWS副總裁Andi Gutmans則表示,一些公司希望成為「唯一」從開源項目中獲利的公司。他說,Amazon「致力於確保開源項目保持真正的開放性,無論客戶是否選擇AWS,客戶都可以選擇如何使用特定的開源軟體。」
到了2012年,AWS舉行其首個開發者大會時,Amazon不再是雲計算的唯一大玩家。微軟和Google也推出了自己的競爭平台。作為回應,Amazon推出了更多的軟體服務,令AWS不可或缺。
此後,Amazon開始以驚人的速度添加AWS服務,從2014年的30項增加到今年12月的175項左右。它還內置了一個主場優勢:簡單性和便利性。
客戶一鍵就可以添加新的AWS服務,並用同一套系統對其進行管理。新添加的服務會計算到到同一張賬單裡面,而在AWS上使用非Amazon的服務話會更加復雜。
現在,當客戶登錄到AWS時,他們會看到一個叫做管理控制台的主頁。頁面中心列出了約150種服務。全部都是AWS自己的產品。
即使客戶選擇了非Amazon的選項,該公司有時仍會繼續推銷自己的產品。當有人創建新資料庫時,他們會看到一則有關Amazon自有技術Aurora的廣告。如果他們選擇其他商品,Amazon仍會把自己的選項突出顯示為「推薦」。
Gutmans則說,AWS跟很多公司都有緊密合作,以「盡可能無縫地」集成其產品。
AWS的開發者大會現在是全球最大的技術盛會之一
Amazon的AWS開發者大會現在是全球最大的技術活動之一,每年吸引成千上萬的人來到拉斯維加斯。
大會的焦點是Jassy在演講中展示的新服務。由於AWS推出的新功能往往會給某些初創企業帶來麻煩,因此這場演講已經贏得了「紅色婚禮」的綽號,熟悉《權力的游戲》的人知道,那是一次血腥事件。
Duckbill Group的Corey Quinn說:「沒人知道誰是下一個被幹掉的人。」 他平時會幫助企業管理AWS賬單,還運營著一個叫做「Last Week in A.W.S.」的郵件列表。
在去年的會議上,Amazon推出了一種新工具——Amazon CloudWatch Logs Insights——可幫助客戶分析有關自身服務的信息。
幫助開發該產品的前AWS軟體工程師Daniel Vassallo 說,AWS的高管想進入這個市場,但又擔心這會讓人覺得Amazon是盯上Splunk。後者提供了類似的工具,同時也是AWS的金主之一。 AWS
Vassallo說,所以Amazon在會前給Splunk 預覽了自己的新產品,並同意在Jassy 演講期間不發布該產品。
今年2月離開了Amazon的Vassallo 說:「Splunk他們顯得不太高興。但是我們還是繼續幹下去。」
Splunk 表示與AWS建立了「牢固的合作夥伴關系」,並拒絕進一步置評。
Amazon還為其開發者大會制定了規則。為攤位支付了數萬或數十萬美元的公司表示,他們必須把自己的橫幅廣告,小冊子和新聞稿通通提交給Amazon審查批准。
根據8月發布的一份解釋與之合作的公司的營銷准則的AWS文檔,Amazon禁止使用某些詞或短語,比方說不能出現「多雲」,也就是支持兩個或多個雲平台。Amazon發言人表示現在已停止這種做法。
指南還要求,除非被獨立研究證實不是,否則公司要聲稱自己是「最佳」,「第一」,「唯一」,「領導者」什麼的。
初創企業Nexla CEO Saket Saurabh 說,他對與Amazon的合作持保留態度。
2011年在以色列特拉維夫成立的Redis Labs致力於免費軟體Redis 的管理,大家可以使用這款軟體快速地組織和更新數據。Amazon很快就提供了類似的付費服務。
盡管這給Redis Labs製造了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但Amazon的舉動反過來也驗證了Redis 技術。自那以後,這家初創公司已經拿到了1.5億美元的融資,這充分說明了許多軟體公司與Amazon之間的那種「沒法跟你過但沒你活不下去」的關系。
據Redis Labs 前雇員的估計,Amazon每年通過Redis 技術拿到的收入高達10億美元,這至少是Redis Labs 收入的10倍。他們說,Amazon還試圖挖走自己的員工,並用高額打折來撬Redis Labs的牆角。
AWS向承諾至少花費一定金額的客戶提供折扣,但這些錢花在AWS自身服務和競爭對手服務上的待遇是不一樣的。購買1美元外部服務折扣頂多50美分。按照AWS客戶的說法,折扣不適用於非Amazon產品。
而如果客戶仍然通過AWS 選擇Redis Labs的話,則Redis Labs必須將其收入的15%返還給Amazon。
這位前員工說,Amazon聘用Redis Labs員工的嘗試一度變得非常激進,以至於後者的高管把自家技術人員的一些在線履歷都給刪掉了。Redis Labs的一位發言人說,這家初創公司不記得有過這樣的事。
前員工說,一些Redis Labs高管考慮過今年對Amazon發起反托拉斯訴訟。其他人感到猶豫,因為該初創企業80%的收入均來自AWS的客戶。
Redis Labs 前營銷副總裁Leena Joshi 說:「這是一種愛恨交加的關系。一方面,我們的大多數客戶業務都在AWS上面跑,因此跟他們緊密集成符合我們的利益。同時,我們知道他們正在搶走我們的業務。」
Redis Labs拒絕評論自己的收入或AWS的行動。它說Amazon提供了「重要的服務」。
並不是每一家公司都把AWS視為威脅。Ali Ghodsi是用人工智慧分析數據的初創企業Databricks的CEO。他說AWS的銷售人員提升了自己公司的產品銷售情況。
他說:「我沒看到他們用鬼把戲來阻止我們。」
但是,現有員工14人的加州初創企業Nexla的CEO Saket Saurabh 表示,他對Amazon持保留態度。
今年八月,Amazon開始提供跟Nexla 競爭的數據處理和監視服務。投資者警告他,不要向這家巨頭分享太多信息。
但Saket Saurabh 說,今年9月他已經跟Amazon簽訂了合作協議。為什麼?因為Amazon龐大的銷售團隊可以讓他的數據處理和監視服務接觸到廣泛受眾。
他說:「我們能有什麼選擇呢?」
譯者:boxi。
相關問答:
相關問答:亞馬遜為AWS雲服務設計的Neoverse N1處理器,有著怎樣的特點?
亞馬遜旗下雲服務部門 AWS,剛剛為自家雲伺服器設計了一種新型多核處理器。據說其採用了 ARM 最新的 Neoverse N1 架構,與初代 Graviton 處理器相比,其核心數量更多、可顯著提升性能。
路透社援引兩個消息來源的報道稱:尚未正式命名的這顆 AWS CPU,集成了多達 32 個核心。晶元能夠使用 Fabric 介面連接到各種專用加速器,從而大幅提升某些計算工作的處理速度。
(題圖 via AnandTech)
Neoverse N1 又名 Ares,很大程度上類似於 ARM 面向消費級市場的 Cortex-A76 微體系架構:其具有 4 層訪存 / 解碼器,流水線深度僅 11 級,並且能夠在必要時減少至 9 級。
同時,Neoverse N1 設計為在相對較高的頻率下運行,以提供最大的單線程性能,且具有不同於尋常的 1MB L2 緩存體系結構(緩存本身不該算是體系結構的一部分)和其它一些增強功能。
Neoverse N1 晶元的時鍾頻率高達 3.1 GHz,每個 SoC 的熱設計功耗(TDP)約為 100W 。顯然,這套微架構從一開始,就是針對雲伺服器工作負載而優化的。
隨著亞馬遜定製的深入,這款 32 核 ARM 處理器有望在其設計的使用程序中,提供相當出色的性能。至於能否挑戰 AMR Rome 或英特爾 Cascade Lake 的地位,仍有待時間去檢驗。
❿ 雲伺服器哪家好
較好的有:阿里雲、騰訊雲、中國電信雲、AWS雲、華為雲等。IDC發布報告顯示,2019年上半年中國公有雲服務整體市場規模達到54.2億美元。從IaaS市場來看,阿里、騰訊、中國電信、AWS、華為位居前五,占據總體75.3%的市場份額。
1、阿里雲
阿里雲在全球各地部署高效節能的綠色數據中心,利用清潔計算為萬物互聯的新世界提供源源不斷的能源動力,目前開服的區域包括中國(華北、華東、華南、香港)、新加坡、美國(美東、美西)、歐洲、中東、澳大利亞、日本。
5、華為雲
華為雲是華為公有雲品牌,致力於提供專業的公有雲服務,提供彈性雲伺服器、對象存儲服務、軟體開發雲等雲計算服務,以「可信、開放、全球服務」三大核心優勢服務全球用戶。華為雲成立於2011年,隸屬於華為公司,在北京、深圳、南京、美國等多地設立有研發和運營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