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干比演算法
❶ LTE干擾有哪些,如何處理
TD-LTE組網干擾分內部干擾和外部干擾,內部干擾包括同頻組網干擾和異頻干擾,外部干擾又包括系統間干擾及其它隨機干擾。
1. 鄰頻干擾:如果不同的系統工作在相鄰的頻率,由於發射機的鄰道泄漏和接收機鄰道選擇性的性能的限制,就會發生鄰道干擾。
2. 雜散輻射:由於發射機中的功放、混頻器和濾波器等器件的非線性,會在工作頻帶以外很寬的范圍內產生輻射信號分量, 包括熱雜訊、諧波、寄生輻射、頻率轉換產物和互調產物等。當這些發射機產生的干擾信號落在被干擾系統接收機的工作帶內時,抬高了接收機的噪底,從而減低了 收靈敏度。
3. 互調干擾:主要是由接收機的非線性引起的,後果也是抬高底噪,降低接收靈敏度。種類包括多干擾源形成的互調、發射分量與干擾源形成的互調和交調干擾。
4. 阻塞干擾:阻塞干擾並不是落在被干擾系統接收帶內的,但由於干擾信號過強,超出了接收機的線性范圍,導致接收機飽和而無法工作。為了防止接收機過載,收信號的功率一定要低於它的1dB壓縮點。 4.10 LTE的小區間干擾抑制技術
傳統的蜂窩移動通信技術在小區中心和小區邊緣有著差距很大的數據率。以UMTS為例,小區中心的數據率和小區邊緣的數據率,影響了系統的覆蓋范圍和容量,同時小區邊緣的用戶體驗質量亟待提高。
LTE已經後LTE技術都把提高小區邊緣數據速率作為一個重要的目標。
在第一代移動通信系統中,就存在了小區間頻干擾的問題,於是第一代移動通信系統採用了頻率規劃,在不同的小區間復用頻率來實現頻率資源的有效利用。
一般來說,頻率復用指數有幾個固定的選擇,比如傳統的三扇區小區劃分用的就是頻率復用指數因子為3。除此之外,頻率復用因子還有1、7等。
當復用因子為1的時候,則網內的所有小區用的頻率都是一樣的,隨之而來的是嚴重的小區間干擾。
選擇較大的復用因子造成的負面影響是頻譜效率變小,比如復用因子為3的時候,頻譜效率是1/3,復用因子為7的時候,頻譜效率是1/7,依此類推。
類比:
說不同語言的互相之間不打擾?
由於3.9G、4G對頻譜效率要求很高,因此LTE和LTE-Advanced都希望頻譜效率接近1是最好的。
與3G相比,LTE和LTE-Advanced的小區內干擾得到了很好的解決,但是小區間干擾卻非常的嚴重。
參考以下的http://wenku..com/link?url=-
❷ 請問誰有分組調度演算法matlab模擬代碼
你好,請問你現在找到了嗎,有的話可以給我分享下嗎?有償的
❸ CDMA是什麼
CDMA專業定義
CDMA是碼分多址的英文縮寫(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它是在數字技術的分支--擴頻通信技術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嶄新而成熟的無線通信技術。CDMA技術的原理是基於擴頻技術,即將需傳送的具有一定信號帶寬信息數據,用一個帶寬遠大於信號帶寬的高速偽隨機碼進行調制,使原數據信號的帶寬被擴展,再經載波調制並發送出去。接收端使用完全相同的偽隨機碼,與接收的帶寬信號作相關處理,把寬頻信號換成原信息數據的窄帶信號即解擴,以實現信息通信。
CDMA技術背景
CDMA技術的出現源自於人類對更高質量無線通信的需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戰爭的需要而研究開發出CDMA技術,其思想初衷是防止敵方對己方通訊的干擾,在戰爭期間廣泛應用於軍事抗干擾通信,後來由美國高通公司更新成為商用蜂窩電信技術。1995年,第一個CDMA商用系統運行之後,CDMA技術理論上的諸多優勢在實踐中得到了檢驗,從而在北美、南美和亞洲等地得到了迅速推廣和應用。全球許多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香港、韓國、日本、美國都已建有CDMA商用網路。在美國和日本,CDMA成為國內的主要移動通信技術。在美國,10個移動通信運營公司中有7家選用CDMA。到今年4月,韓國有60%的人口成為CDMA用戶。在澳大利亞主辦的第28屆奧運會中,CDMA技術更是發揮了重要作用。
CDMA技術標准
CDMA技術的標准化經歷了幾個階段。IS-95是cdmaONE系列標准中最先發布的標准,真正在全球得到廣泛應用的第一個CDMA標準是IS-95A,這一標准支持8K編碼話音服務。其後又分別出版了13K話音編碼器的TSB74標准,支持1.9GHz的CDMA PCS系統的STD-008標准,其中13K編碼話音服務質量已非常接近有線電話的話音質量。隨著移動通信對數據業務需求的增長,1998年2月,美國高通公司宣布將IS-95B標准用於CDMA基礎平台上。IS-95B可提供CDMA系統性能,並增加用戶移動通信設備的數據流量,提供對64kbps數據業務的支持。其後,cdma2000成為窄帶CDMA系統向第三代系統過渡的標准。cdma2000在標准研究的前期,提出了1X和3X的發展策略,但隨後的研究表明,1X和1X增強型技術代表了未來發展方向。
CDMA技術的標准化,推進了這項技術在世界范圍的應用。目前,在美國、韓國、日本等國家,CDMA技術已獲得了較大規模的應用。在一些歐洲國家,一些運營商也建起了CDMA網路。據CDG(世界CDMA發展集團)統計,1996年底CDMA用戶僅為100萬;到1998年3月已迅速增長到1000萬;截至1999年9月,用戶數量已超過4000萬。2000年初全球CDMA行動電話用戶的總數已突破5000萬,在一年內用戶數量增長率達到118%。CDG表示,目前亞洲已經成為CDMA市場增長的主要動力,亞洲地區CDMA用戶數量比一年前增長88%,達到2800萬。美國地區的增長率更是高達143%,達到1650萬,但用戶絕對數量要低於亞洲,在亞太地區,中國香港、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泰國、印度、菲律賓、紐西蘭、孟加拉國等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已建有CDMA商用網路,用戶數量已超過2100萬戶。增長率位於第三的是中美洲和南美洲,CDMA用戶數量達到500萬。CDG還表示,今後全球CDMA市場中,中國大陸地區的增長潛力最大,估計2003年中國大陸市場的用戶數量可以達到4000萬。
CDMA是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方向。在2G階段,CDMA增強型IS95A與GSM在技術體制上處於同一代產品,提供大致相同的業務。但CDMA技術有其獨到之處,在通話質量好、掉話少、低輻射、健康環保等方面具有顯著特色。在2.5G階段,CDMA2000 1X RTT 與GPRS在技術上已有明顯不同,在傳輸速率上1X RTT高於GPRS,在新業務承載上1X RTT比GPRS成熟,可提供更多的中高速率的新業務。從2.5G向3G技術體制過渡上, CDMA2000 1.X向CDMA20003.X過渡比GPRS向WCDMA過渡更為平滑。
CDMA所具優勢
(1) 系統容量大
理論上,在使用相同頻率資源的情況下,CDMA移動網比模擬網容量大20倍,實際使用中比模擬網大10倍,比GSM要大4-5倍。
(2) 系統容量的配置靈活
在CDMA系統中,用戶數的增加相當於背景雜訊的增加,造成話音質量的下降。但對用戶數並無限制,操作者可在容量和話音質量之間折衷考慮。另外,多小區之間可根據話務量和干擾情況自動均衡。
這一特點與CDMA的機理有關。CDMA是一個自擾系統,所有移動用戶都佔用相同帶寬和頻率,打個比方,將帶寬想像成一個大房子,所有的人將進入惟一的大房子。如果他們使用完全不同的語言,他們就可以清楚地聽到同伴的聲音而只受到一些來自別人談話的干擾。在這里,屋裡的空氣可以被想像成寬頻的載波,而不同的語言即被當作編碼,我們可以不斷地增加用戶直到整個背景噪音限制住了我們。如果能控制住用戶的信號強度,在保持高質量通話的同時,我們就可以容納更多的用戶。
(3) 通話質量更佳
TDMA的信道結構最多隻能支持4Kb的語音編碼器,它不能支持8Kb以上的語音編碼器。而CDMA的結構可以支持13kb的語音編碼器。因此可以提供更好的通話質量。CDMA系統的聲碼器可以動態地調整數據傳輸速率,並根據適當的門限值選擇不同的電平級發射。同時門限值根據背景雜訊的改變而變,這樣即使在背景雜訊較大的情況下,也可以得到較好的通話質量。另外,TDMA採用一種硬移交的方式,用戶可以明顯地感覺到通話的間斷,在用戶密集、基站密集的城市中,這種間斷就尤為明顯,因為在這樣的地區每分鍾會發生2至4次移交的情形。而CDMA系統「掉話」的現象明顯減少,CDMA系統採用軟切換技術,「先連接再斷開」,這樣完全克服了硬切換容易掉話的缺點。
(4) 頻率規劃簡單
用戶按不同的序列碼區分,所以不相同CDMA載波可在相鄰的小區內使用,網路規劃靈活,擴展簡單。
(5)建網成本低
CDMA技術通過在每個蜂窩的每個部分使用相同的頻率,簡化了整個系統的規劃,在不降低話務量的情況下減少所需站點的數量從而降低部署和操作成本。CDMA網路覆蓋范圍大,系統容量高,所需基站少,降低了建網成本。
CDMA數字移動技術與現在眾所周知的GSM數字移動系統不同。模擬技術被稱為第一代行動電話技術,GSM是第二代,CDMA是屬於移動通訊第二代半技術,比GSM更先進。
CDMA技術持點
1.CDMA是擴頻通信的一種,他具有擴頻通信的以下特點:
(1)抗干擾能力強。這是擴頻通信的基本特點,是所有通信方式無法比擬的。
(2)寬頻傳輸,抗衰落能力強。
(3)由於採用寬頻傳輸,在信道中傳輸的有用信號的功率比干擾信號的功率低得多,因此信號好像隱蔽在雜訊中;即功率話密度比較低,有利於信號隱蔽。
(4)利用擴頻碼的相關性來獲取用戶的信息,抗截獲的能力強。
(5)多個用戶同時接收,同時發送.
2.在擴頻CDMA通信系統中,由於採用了新的關鍵技術而具有一些新的特點:
(1)採用了多種分集方式。除了傳統的空間分集外。由於是寬頻傳輸起到了頻率分集的作用,同時在基站和移動台採用了RAKE接收機技術,相當於時間分集的作用。
(2)採用了話音激活技術和扇區化技術。因為CDMA系統的容量直接與所受的干擾有關,採用話音激活和扇區化技術可以減少干擾,可以使整個系統的容量增大。
(3)採用了移動台輔助的軟切換。通過它可以實現無縫切換,保證了通話的連續性,減少了掉話的可能性。處於切換區域的移動台通過分集接收多個基站的信號,可以減低自身的發射功率,從而減少了對周圍基站的干擾,這樣有利於提高反向聯路的容量和覆蓋范圍。
(4)採用了功率控制技術,這樣降低了平準發射功率。
(5)具有軟容量特性。可以在話務量高峰期通過提高誤幀率來增加可以用的信道數。當相鄰小區的負荷一輕一重時,負荷重的小區可以通過減少導頻的發射功率,使本小區的邊緣用戶由於導頻強度的不足而切換到相臨小區,使負擔分擔。
(6)兼容性好。由於CDMA的帶寬很大,功率分布在廣闊的頻譜上,功率話密度低,對窄帶模擬系統的干擾小,因此兩者可以共存。即兼容性好。
(7)COMA的頻率利用率高,不需頻率規劃,這也是CDMA的特點之一。
(8)CDMA高效率的OCELP話音編碼。話音編碼技術是數字通信中的一個重要課題。OCELP是利用碼表矢量量化差值的信號,並根據語音激活的程度產生一個輸出速率可變的信號。這種編五馬方式被認為是目前效率最高的編碼技術,在保證有較好話音質量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系統的容量。這種聲碼器具有8kbit/S和13kbit/S兩種速率的序列。8kbit/S序列從1.2kbit/s到9.6kbit/s可變,13kbit/S序列則從1.8kbt/s到14.4kbt/S可變。最近,又有一種8kbit/sEVRC型編碼器問世,也具有8kbit/s聲碼器容量大的特點,話音質量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移動通訊技術分類
移動通信系統有多種分類方法。例如按信號性質分,可分為模擬、數字;按調制方式分,可分為調頻、調相、調幅;按多址連接方式分,可分為:
頻分多址(FDMA)、時分多址(TDMA)、碼分多址(CDMA)。
目前中國聯通、中國移動所使用的GSM行動電話網採用的便是FDMA和TDMA兩種方式的結合。GSM比模擬行動電話有很大的優勢,但是,在頻譜效率上僅是模擬系統的3倍,容量有限;在話音質量上也很難達到有線電話水平;TDMA終端接入速率最高也只能達到9.6kbit/s;TDMA系統無軟切換功能,因而容易掉話,影響服務質量。因此,TDMA並不是現代蜂窩移動通信的最佳無線接入,而CDMA多址技術完全適合現代移動通信網所要求的大容量、高質量、綜合業務、軟切換等,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運營商和用戶的青睞。
目前,中國聯通擁有了CDMA業務。
關於GSM與CDMA手機輻射問題
眾所周知,由於CDMA (IS-95) 系統中採用快速的反向功率控制、軟切換、語音激活等技術,以及IS-95規范對手機最大發射功率的限制,使CDMA手機在通信過程中輻射功率很小而享有"綠色手機"的美譽。但最近有一些報導對"綠色手機"提出了質疑,認為GSM手機與CDMA手機輻射相當,其基本
觀點是GSM手機只有八分之一的時間產生輻射,因此GSM手機與CDMA手機的SAR值 (人體單位質量吸收的射頻功率) 大體相當。
究竟GSM手機和CDMA手機輻射功率誰大誰小或相差多少,為得出實際的客觀的比較結果,由一家國際著名的CDMA技術權威公司和國內某知名的GSM網路優化公司工程技術人員於2001年12月上旬沿北京市二環路全線進行了CDMA和GSM現網中手機發射功率的測試。測試結果表明,在二環路上CDMA手機平均發射功率為2.4 dBm(1.72mW), GSM手機平均發射功率為28.9dBm(773 mW),考慮到GSM手機只在八分之一時間內發射,GSM 手機在時間上的等效平均發射功率可減少到19.85dBm(96.63mW)。由此而見,CDMA手機的平均發射功率相當於GSM手機在時間上的等效平均發射功率的1.78%。
一、CDMA和GSM系統對手機發射功率要求比較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CDMA和GSM相關技術規范對手機發射功率的要求。目前普遍使用的GSM手機900MHz頻段最大發射功率為2W (33dBm),1800MHz頻段最大發射功率為1W(30dBm),同時規范要求,對於GSM900和1800頻段,通信過程中手機最小發射功率分別不能低於5dBm和0dBm。CDMA IS-95A規范對手機最大發射功率要求為0.2W~1W(23dBm~30dBm),目前網路實際上允許手機的最大發射功率為23dBm (0.2W),規范對CDMA手機最小發射功率沒有要求。
在實際通信過程中,在某個時刻某個地點,手機的實際發射功率取決於環境,系統對通信質量的要求,語音激活等諸多因素, 實際上就是取決於系統的鏈路預算。在通常的網路設計和規劃中, 對於基本相同的誤幀率要求, GSM系統要求到達基站的手機信號的載干比通常為9dB左右,由於CDMA系統採用擴頻技術, 擴頻增益對全速率編碼的增益為21dB, (對其他低速率編碼的增益更大), 所以對解擴前信號的等效載干比的要求小於 -14dB! (CDMA系統通常要解擴後信號的值為7dB左右)。
我們再來比較一下GSM和CDMA手機發射功率的初始值的取定及功率控制機制。手機與系統的通信可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接入階段,二是話務通信階段。對於GSM系統,手機在隨機接入階段沒有進入專用模式以前,是沒有功率控制的,為保證接入成功,手機以系統允許的最大功率發射 (通常是手機的最大發射功率)。在分配專用信道(SDCCH或TCH)後,手機會根據基站的指令調整手機的發射功率,調整的步長通常為2dB。調整的頻率為60ms一次。
對於CDMA系統,在隨機接入狀態下,手機會根據接收到的基站信號電平估計一個較小的值作為手機的初始發射功率, 發送第一個Access Probe,如果在規定的時間內沒有得到基站的應答信息,手機會加大發射功率,發送第二個Access Probe,如果在規定時間內還沒有得到基站的應答信息,手機會再加大發射功率。這個過程重復下去,直到收到基站的應答或者到達設定的最多嘗試次數為止。在通話狀態下,每1.25ms 基站會向手機發送一個功率控制命令信息,命令手機增大或減少發射功率, 步長為1dB。
由上面的比較可以看出,考慮到CDMA系統其他獨有的技術, 如軟切換、 RAKE接收機對多徑的分集作用、強有力的前向糾錯演算法對上行鏈路預算的改善等, CDMA系統對手機的發射功率的要求比GSM系統對手機發射功的要求要小得多。而GSM手機在接入過程中以最大的功率發射,在通話過程中功率控制速度較慢,所以手機以大功率發射的機率較大。而CDMA手機獨特的隨機接入機制和快速的反向功率控制,可以使手機平均發射功率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述的定性分析結論在後面的實際測量中得到了驗證。
二、路測試驗描述和結果分析
路測實驗進行了CDMA和GSM手機在實際通信過程中發射功率的測試。CDMA測試手機和GSM測試手機同時拔打1861, 汽車內收音機調整到適當音量,模擬雙向通話。車速40km左右。GSM手機每480ms抽樣一次,CDMA手機每20ms抽樣一次。試驗測得的結果是: CDMA手機的線性平均發射功率為2.4dBm (1.72 mW),以最大功率 (23dBm, 0.2瓦) 發射的概率為0.2%;GSM手機的線性平均發射功率為28.9dBm (773 mW),以最大功率(2瓦W)發射的概率為21.8%。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北京市區的北京移動GSM網路已相當成熟,基站間距較小,GSM手機可以較小功率發射,而CDMA網路處於發展階段, 網路優化後, 對CDMA手機發射功率的要求會更小。
三、手機安全輻射標准與手機發射功率
手機輻射對人體的影響尚在不斷的觀察與研究之中, 國外有大量相互矛盾的研究報告, 目前尚未有全面的科學的結論。目前國際上(包括美國FCC, NCRP,歐洲的CENEIEC)普遍採用的標準是SAR值(SPECIFIC ABSORPTION RATE),它指的是人體單位質量吸收的射頻功率。 (公式略)
由於手機在通話時靠近人的腦部(不帶耳機),手機輻射天線與人腦的距離通常小於15cm。人腦處於天線輻射的近場,由於人體組織結構的復雜性,理論上計算天線輻射功率與人體內場強分布的關系非常困難。但根據電磁場理論,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在天線結構以及手機和人體相對位置一定的情況下,天線輸出功率越大,在人體內形成的電場強度越高,人體吸收的射頻輻射功率越大。目前測量SAR值一個重要方法是使用人體組織等效模型,利用探頭來測量受射頻輻射的人體內的實際場強值。
對SAR要求較嚴的是FCC標准,對30MHz-15GHz頻段推薦了兩類輻射標准:
1. 受控制的輻射極限:
0.4mw/g(人體平均值),峰值8mw/g(對任何1克人體組織平均),平均時間6分鍾;
2. 非控制的輻射極限
0.08mw/g(人體平均值), 峰值1.6mw/g(對任何1克人體組織平均),平均時間30分鍾。
手機輻射屬於人不能控制射頻源的非控制輻射。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目前進行的手機SAR測試得到的結果,均是在手機以最大發射功率和全速率移動的情況下得到的。CDMA手機最大發射功率為 0.2W, GSM手機最大發射功率為2W,但GSM手機只在1/8的時間發射,而SAR值的測定是一個較長時間的平均,因此,GSM手機和CDMA手機在這種情況下的SAR值相近是不足為奇的。我們不能因為在這種極限情況下CDMA手機和GSM手機SAR值相當而武斷地認為在實際的通信過程中CDMA手機和GSM手機輻射也相近。因為在實際通信過程中,GSM手機和CDMA手機都不會總是以最大功率發射,特別是CDMA手機以全速率,最大功率發射的概率極小。從前面路測的統計結果來看,GSM手機以大功率發射的概率遠遠大於CDMA 手機大功率發射的概率,CDMA手機的平均發射功率遠遠小於CDMA手機的最大發射功率,也遠遠小於GSM手機的平均發射功率,因此,在實際通信過程中的 CDMA手機對人體輻射的實際SAR值將大大低於CDMA手機標稱的SAR值,也遠低於GSM手機實際的SAR值。
另一方面, 客觀地說, 目前廣泛採用的SAR標准可能不能夠全面反應手機輻射對人體的影響。因為該標準是根據電磁輻射對人體的熱效應制定的。事實上, 電磁波, 特別是低頻脈沖電磁波對人體輻射的非熱效應也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 GSM手機發射產生的低頻脈沖電磁波已經影響到精密醫療設備, 助聽設備的正常使用, 是否對人體也有害, 目前尚無定論。為避免GSM手機的上述缺陷, 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的終端設備發射的將都是象CDMA手機一樣連續的無線電波而非脈沖電波。
由於CDMA和GSM的技術體制對CDMA和GSM手機的發射功率的要求以及初始發射功率值的取定以及功率控制機制不同,在實際通信過程中, CDMA手機的平均發射功率遠遠低於GSM手機的平均發射功率。現網實測證實,CDMA手機的平均發射功率比GSM手機的發射功率小 500多倍,考慮到GSM手機只在八分之一時間內發射,在同等時間內,CDMA輻射的能量比GSM手機輻射的能量小60倍以上。
手機輻射的安全標准SAR值是在手機以最大功率發射的情況下得出的,在這種情況下GSM手機和CDMA手機的SAR值相當是完全正常的。由於 CDMA手機在實際通信過程中的平均發射功率遠遠小於CDMA手機的最大發射功率,也遠小於GSM手機的平均發射功率,因此CDMA手機對人體的實際輻射遠遠低於手機最大發射功率下的SAR值,而且在使用過程中不輻射低頻無線電波, CDMA手機是名副其實的"綠色手機"!
❹ 貪婪演算法和最大載干比演算法是同一個演算法啊
貪心法的基本思路:
——從問題的某一個初始解出發逐步逼近給定的目標,以盡可能快的地求得更好的解。當達到某演算法中的某一步不能再繼續前進時,演算法停止。
該演算法存在問題:
1. 不能保證求得的最後解是最佳的;
2. 不能用來求最大或最小解問題;
3. 只能求滿足某些約束條件的可行解的范圍。
實現該演算法的過程:
從問題的某一初始解出發;
while 能朝給定總目標前進一步 do
求出可行解的一個解元素;
由所有解元素組合成問題的一個可行解;
最大載干比演算法在選擇傳輸用戶時,只選擇最大載干比叫的用戶,即讓信道條件最好的用戶佔用資源傳輸數據,當該用戶信道變差後,再選擇其他信道最好的用戶。基站始終為該傳輸時刻信道條件最好的用戶服務。最大C/I演算法的吞吐量最大,但公平性最差,應該是和貪婪演算法為同一個演算法。
❺ CDMA 導頻污染
CDMA網路導頻污染問題
網路優化是網路建設和發展的關鍵環節。在CDMA網路優化的過程中,導頻污染是一個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其結果直接影響著網路性能的改善。
一、導頻污染簡介
當移動台的激活集中有四個或者更多導頻信號(這些導頻與最佳導頻的Ec/Io值之差小於6dB,且都比T_ADD門限大,而且這其中沒有一個信號能強到足以成為真正的主導頻),在這些區域,其它不在移動台激活集中的強導頻信號的突然出現導致移動台在切換過程中掉話現象的產生,強導頻信號成為潛在的干擾源,這就是導頻污染概念的由來。由於移動台需要從基站或扇區接收一些系統參數,其主要來源就是主導頻的基站或扇區。在這種情況下,移動台在移動的過程中,四個導頻的大小不斷變化,主服務小區也隨之不斷變化,這將對移動台的通話產生一定的影響。
C網手機中有四個Rake接收機,一個作為相關器,其餘三個用作解調,這使得Rake同時只能處理三徑的信號。由於CDMA是一個自干擾受限系統,當激活集中的導頻數大於三個時,Rake接收機將以時分形式從中選取三路進行合並,多餘的導頻信號就成為一種干擾,增加了系統的背景雜訊,這對Rake接收機的自適應演算法是不利的,將會導致FER的升高。當移動台在該區域中移動時,由於強導頻信號較多,相互變化也比較快,勢必導致移動台發生頻繁的切換。當移動台處於這種頻繁軟切換狀態時,需要同時和幾個基站進行通信,雖然分集增益可以改善該移動台的通話質量,但其對系統容量有一定的負作用。而且,移動台掉話大多數情況下發生在其切換的過程中,頻繁的切換勢必增加移動台發生掉話的幾率。這種情況下,系統的容量不但會降低,而且掉話率也會因此而升高,導致用戶的投訴,同時浪費網路資源。
二、導頻污染的分析
解決導頻污染一般通過調整系統的多種參數來實現。目前主要採取減少污染導頻信號的強度和增強有用導頻信號的強度的方法使第四個污染導頻的強度超出導頻污染的門限,從而達到消除導頻污染的目的。
1.地形分析
是否有阻擋。地形因素是影響信號傳播的主要因素之一,由於受到地形因素影響,本來應該覆蓋到該區域的信號變弱,而其他較遠小區的信號強度與主服務小區的信號強度差別不大,便會產生導頻干擾現象。
2.導頻信號強度分析
共有多少個導頻,有多少個有用導頻,每個導頻的信號強度是多少,是否全部大於T_ADD(激活集門限),或部分大於T_ADD,或全部小於T_ADD。
3.周圍環境分析
周圍環境是由哪幾個扇區來覆蓋(一般不要超過三個),在刨除這三個小區的導頻後,其餘的導頻都是無用的、干擾的導頻,需要加以控制,以減小干擾。
4.導頻功率
通過改變導頻功率,可以控制導頻信號的覆蓋范圍。
(1)增加某些扇區的導頻功率,提高導頻信號的強度,加強覆蓋,使該區域只有一個或兩個強的主導頻,並相應提高T_ADD的門限,濾除其他無用的信號。
(2)減少某些扇區的導頻功率,降低導頻信號的強度,並控制這些導頻信號的強度在T_ADD以下,減少對某地點的干擾,避免導頻污染。
5.基站天線
(1)改變天線高度:將天線升高,擴大覆蓋范圍,提高信號強度;降低天線高度,控制覆蓋范圍,避免越區覆蓋,減少導頻污染的幾率。
(2)更換天線:換用增益更高的天線,加強覆蓋,提高信號強度;選用低增益天線,減少導頻污染,避免越區覆蓋。
(3)調整天線的方位角,有針對性地加強某地點的覆蓋,減少對某地點的導頻污染,或避開高層建築的阻擋。
(4)調整天線的下傾角覆蓋范圍,加強信號覆蓋或降低該路信號的強度,避免導頻污染。
三、導頻污染診斷
1.用plannet網路規劃工具
(1)顯示出在每個地點的重疊導頻數。
(2)顯示出在每個地點的導頻及其來源。
2.採用路測設備進行路測,用後台分析工具進行導頻污染分析
(1)路測過程中觀測手機cdmapilotset圖,觀測導頻數量,在電子地圖上找出導頻來源。
(2)用後台軟體分析調出pilotHandoffnumber圖,觀察導頻數量,找出導頻來源。
四、導頻污染問題的解決方案
1.調整基站的發射功率
通過降低最弱扇區的發射功率可以使該區域的主導頻減少到一個或兩個。如果降低其中一個扇區的功率,則在導頻污染區域的Io(干擾信號能量)將會減小,其他幾路導頻在功率不調整的情況下,Ec/Io(載干比)也將得到提高。這樣,就可以拉開激活集中四個PN的Ec/Io值的差距,使降低功率的扇區PN 從移動台激活集中去除,從而消除導頻污染。同理,增加一個或兩個扇區的發射功率,使這兩個扇區的Ec/Io 提高,而其他的兩個扇區因為總的Io 變大而使其Ec/Io 減小,這樣也可以消除導頻污染。但與降低功率不同,提高扇區的發射功率,必須保證功率的提高不會對周圍其他小區造成干擾。
上述調整方法也存在一些弊端。
(1)如果增加導頻功率,同步信道和尋呼信道的功率會相應地增加,業務信道的功率會因此而降低。
(2)如果降低導頻功率,信號的穿透力會明顯減弱,覆蓋范圍變小,用戶的通話質量會受到影響。
(3)由於調整了扇區的發射功率,使被調整的小區以及周圍小區的覆蓋情況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在優化完導頻污染的問題之後,一定要充分考慮到調整方案對系統覆蓋的影響。
2.調整天線的方位角和下傾角
為了達到降低該扇區到達導頻污染區時的功率,大多數情況下可以調整天線的下傾角。
如果調整了其中兩個扇區的下傾角(增大下傾角),使其到達遠導頻污染區的導頻功率降低,那麼它們的Ec/Io就會相應的降低,總的Io也就降低了。此時,剩餘的兩個扇區的Ec/Io就會有一定幅度的提高,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決了導頻污染的問題。同理,調整其中兩個扇區的下傾角(減小下傾角),使其到達遠導頻污染區的導頻功率相應地提高,剩餘的兩個扇區的Ec/Io 也自然會相應地降低。當然,天線傾角的可調整范圍是有限的。為了增加可調節的范圍,將上述兩種方法進行有機結合,增加兩個扇區傾角的同時減小另外兩個扇區的傾角,以達到增大調節范圍的目的。
上述兩種方法在有效控制導頻污染的同時,也會對調整小區和周圍小區的覆蓋產生一定的影響。但相對於調整扇區的發射功率,調整天線傾角不會對覆蓋產生太大的變化,只是由於小區呼吸的作用,對周圍小區會有輕微的影響;適當的調節天線的方位角,使該扇區到達本污染區域的信號功率降低(或升高),從而使導頻污染區各個扇區的信號功率的差距增大,也可以消除導頻污染。但是,調節扇區的方位角不能方便地控制該扇區到達的功率,而且會影響本扇區的覆蓋,事實上,方位角主要是用來調整覆蓋的。
總之,通過上面的分析,採用調解天線的方位角和下傾角是比較好的優化方法,對系統的影響也相對小一些。
五、導頻污染預防
1.基站位置的安排(BSLocation):可以合理配置覆蓋資源,減少導頻重疊覆蓋區域,減少導頻污染機會。
2.天線下傾角(AntennaDowntilt):合理最優覆蓋,減少導頻污染機會。
3.天線方位角(AntennaOrientation):合理最優覆蓋,減少導頻污染機會。
在CDMA網路優化中,導頻污染問題是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要做到完全消除導頻污染是非常困難的,加強網路優化和網路規劃聯系,對導頻污染進行統一處理是提升網路質量、加強網路覆蓋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