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補液演算法
⑴ 嬰幼兒腹瀉脫水時靜脈補液量怎樣計算
靜脈補液適用於中度以上脫水,有明顯腹脹、休克、心腎功能不全或有嚴重並發症者及新生兒。
補液總量:一般需按累積損失量、繼續損失量和生理需要量計算。
①累積損失量:指病後(急性脫水)減輕之體重數量,這部分液體最主要。這部分液量可根據脫水程度加以估計,例如中度脫水患兒入院體重為9kg,其累積損失量計算如下:
按病前體重為100%,患兒脫水時體重減輕平均為病前體重的8%,故現有體重9kg 代表病前體重的92%(因100%-8%= 92%)。
設病前體重為Xkg,則:
X ∶ 9 = 100% ∶ 92% 即X ∶ 9 = 1 ∶ 0.92
X =(9×1)/0.92 = 9.77
故累積損失量=病前體重- 入院體重
= 9.77-9
= 0.77(即770ml)
累積損失量也可按體表面積計算,輕度脫水為1200ml/m2,中度脫水為2000ml/m2,極重度脫水為3000ml/m2。
② 繼續損失量: 按實際損失補充, 一般在禁食條件下為40ml/(kg·d),電解質包括鈉、氯及碳酸氫離子各40mmol/L。繼續損失量也可以用口服補液鹽(ORS)補充。
③生理需要量:急性期一般可按基礎代謝需要量計算,即5% ~ 10%葡萄糖溶液50 ~ 60ml/(kg·d),鈉鉀各1 ~ 2mmol/(kg·d)(氯化鈉溶液10ml 含鈉15mmol,10% 氯化鉀溶液10ml 含鉀13mmol),或按1500ml/m2 體表面積給予糖60 ~ 75g/m2 體表面積,鈉、鉀各50 ~ 70mmol/m2 體表面積。生理需要量也可以用3∶1 溶液補充。高滲脫水時,垂體後葉分泌抗利尿激素,促進腎小管遠段的吸水作用,因而有人認為高滲脫水時,生理需要量宜酌減1/4。
上述三部分之和即為第一天輸液總量。為便於臨床應用,一般將上述三項概括為以下數值,可適用於大多數病例。輕度脫水為90 ~ 120ml/kg, 中度脫水約120 ~ 150ml/kg, 重度脫水約150 ~ 180ml/kg。個別病例必要時再作較詳細的計算。
⑵ 補液量計算公式是什麼
補液量計算公式是自從1952年Evans提出以體重、燒傷面積為計算基礎的輸液公式以來,不同學者根據自己的經驗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補液量計算公式。但是,仍無一個能適用任何燒傷患者、又都能獲得滿意效果的公式。
補液量,是指醫療過程中通過靜脈補充葯液的劑量,一般需按累積損失量、繼續損失量和生理需要量計算。
生理需要量
急性期一般可按基礎代謝需要量計算,即5%~10%葡萄糖50~60ml/kg·d,鈉鉀各1~2mmol/kg·d(生理鹽水10ml含鈉1 5mmol,10%氯化鉀溶液10ml含鉀13mmol),或按1500mL/ m2體表面積給予糖60~75g/ m2體表面積,鈉、鉀各50~7 0mmol/ m2體表面積。
生理需要量也可以用3∶1溶液補充。高滲脫水時,垂體後葉分泌抗利尿激素,促進腎小管遠段的吸水作用,因而有人認為高滲脫水時,生理需要量宜酌減1/4。
繼續損失量
按實際損失補充,一般在禁食條件下為40ml/kg·d,電解質包括鈉、氯及碳酸氫離子各40mmol/L。繼續損失量也可以用口服補液鹽(ORS)補充。
累積損失量
指病後(如急性脫水)減輕之體重數量,這部分液體最主要。這部分液量可根據脫水程度加以估計。累積損失量也可按體表面積計算,輕度脫水為1200ml/m ,中度脫水為2000mL/m2,極重度脫水為3000ml/m2。
是輸液總量
前三部分之和即為第一天輸液總量。為便於臨床應用,一般將上述三項概括為以下數值,可適用於大多數病例。輕度脫水約90~120ml/kg,中度脫水約120~150ml/kg,重度脫水約150~180ml/kg。個別病例必要時再作較詳細的計算。
⑶ 小兒補液怎麼計算
中等脫水一般按100ml/kg計算,那麼是8kg×100=800ml,等滲性脫水,那麼是0.9%鹽水400ml,5%糖水400ml,(10%糖水是高糖,一般不用、但用可以也是400),這是一日量,先補400ml,再觀察,總的講缺多少補多少,補到小孩有尿為止,如果沒有尿,證明還有缺水的現象,補5%的蘇打水一般要看二氧化氮結合力來定,中等脫水一般用1—2ml/kg,計算,為安全起見,你給孩子補8ml、加入100ml糖水中滴。一般來講,只要小孩有尿,不需要補蘇打水,因為腎臟通過排尿自己能調節酸鹼平衡,
⑷ 靜脈滴速的計算公式
公式一:已知輸入液體的總量和預計輸完的時間,求每分鍾滴數:
每分鍾滴數= 液體的總量×點滴系數 / 輸液所用時間
如:某患者需輸入液體 1500 mL,計劃 10 小時輸完。已知輸液器點滴系數為 20,求每分鍾滴數。
該題的已知量是輸入液體的總量和預計輸完的時間,要求算出每分鍾滴數,則套用公式 1 計算結果如下:每分鍾滴數 = 液體的總量×點滴系數 / 輸液所用時間
每分鍾滴數 = 1500×20 /(10×60)= 50 滴/分
公式二:已知輸液的總量和每分鍾的滴數,求輸液完成所需要的時間:
輸液所用的時間(h)= 液體總量×點滴系數 /(每分鍾滴數×60)或者:輸液所用的時間(min)= 液體總量×點滴系數 / 每分鍾滴數
某患者於早上 10:00 開始輸入液體,要求 40 滴/分。已知輸液器點滴系數為 20,求患者輸入 1000 mL 液體是幾點。
該題的已知量是輸入液體的總量和每分鍾滴數,要求算出預計輸完的時間。則套用公式 2 計算結果如下:
輸液所用的時間(h)= 液體總量×點滴系數/(每分鍾滴數×60)
輸液所用的時間(h)= 1000×20/(40×60)≈8.3 h 或者輸液所用的時間(min)= 液體總量×點滴系數/每分鍾滴數
輸液所用的時間(min)= 1000×20/40 = 500 min
患者輸入 1000 mL 液體需約 8.3 個小時即到下午 18:18 才能輸入完完畢。
(4)靜脈補液演算法擴展閱讀
有些葯物需要嚴格控制輸液速度,如縮宮素用於引產或催產的時候,輸液速度不宜過快,一般一次2.5-5單位用0.9%氯化鈉注射液稀釋至美1mL中含有0.01單位。
靜脈滴注開始時候每分鍾不超過0.001-0.002單位,每分鍾15-30分鍾增加0.001-0.002單位,至達到宮縮與正常分娩相似,最快每分鍾不超過0.02單位,通常為每分鍾0.002-0.005單位。控制產後出血每分鍾靜脈滴速在0.02-0.04單位,胎盤排除後靜脈速度方可稍快。
⑸ 補液公式是什麼
補充累積損失量:輕度脫水<50ml/kg,中度50~100ml/kg,重度100~120/kg。重度脫水或有周圍循環衰竭者應首先靜脈推注或快速滴入2:1等張含鈉液20ml/kg,總量不超過300ml, 30~60分鍾內靜脈輸入。
補充繼續損失量:是補液後繼續丟失的液體量。一般用1/3~1/2張含鈉液。
供給生理需要量:供給基礎代謝需要的水60~80ml/kg,在實際補液過程中,補液量為以上三部分合計,一般輕度脫水約90~120ml/kg,中度脫水約120~150ml/kg,重度脫水約150~180ml/kg。
補液禁忌
出現高滲性缺水之後,需要積極的補液。一般選擇的補液方法,是根據缺水的輕重程度所佔百分比,進行積極的補液。在進行補液的時候,需要使用到相應的公式計算。
在補液的時候,還應當堅持注意事項。比如症狀較為輕微時,選擇補低腎炎溶液,症狀較為嚴重時,需要補充多個不同的液體,避免出現酸中毒的情況。如果患者有缺鉀的情況,還需要及時的給予補鉀治療。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補液量計算公式
⑹ 補液量計算公式是什麼
補液量=1/2累計損失量+當天額外損失量+每天正常需要量。
粗略計算補液量=尿量+500ml。若發熱病人+300ml×n。
補液原則:先快後慢、先膠後晶、先濃後淺、先鹽後糖、見尿補鉀、缺啥補啥。(註:休克時先晶後膠)
簡介
補液的途徑:一般在周圍靜脈(常見為手背,胳膊,小兒頭皮)。輕症也可通過口服(如清水,鹽水,含鉀液,口服補液鹽)獲得。大量或快速補液可以用深靜脈(鎖骨下靜脈,股靜脈、頸內靜脈)。
補液量和補液速度依據病情而變化。補液快時可達1000ml/小時,慢時僅10ml/小時。過慢達不到目的。過快可以引起心衰,或中毒。為帶入葯物時速度在100-200ml/小時,普通補液速度為300-500ml/小時。
⑺ 靜脈補鉀的計算公式是什麼
鉀溶液量=補液量×0.3%÷鉀溶液濃度。
1ml10%氯化鉀注射液=1.34mmol鉀,1mmol鉀=0.8ml10%氯化鉀注射液。所需補充10%氯化鉀注射液(ml)=(3.5-檢查血鉀值)*體重(kg)*0.3/1.34。補鉀時應該注意鉀濃度一般不超過千分之三,即每1000ml液體中不超過3g,補鉀速度不超過每小時1.5g,有尿才能補鉀,尿量大於40ml/小時在補鉀,每日補充鉀量不超過15g。
(7)靜脈補液演算法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在靜脈補鉀的時候,觀察病人的腎功能和尿量,只有每天的尿量大於600ml,或者每小時的尿量大於30ml的時候,補鉀才是安全的。
液體中補鉀的濃度不能超過0.3mmol/L,同時補鉀的速度也不能太快,避免發生一過性的高鉀血症。
如果是難治性的低鉀血症,需注意糾正鹼中毒和低鎂血症,補鉀後可加重原有的低鈣血症,所以靜脈補鉀以後要及時的補充鈣劑。
⑻ 請問補液速度怎麼記算一滴是多少毫升一毫升相當於多少毫克
每小時輸入的毫升數(ml/h)=(滴/min)x60(min/h)/滴系數(滴/ml)。1滴水是0.04毫升。
如果是用五號半的針頭輸液,20滴為1毫升,如果是七號的針頭,一般是15g算1毫升,一般情況下沒有特殊註明,一毫升含量就是一毫克。具體的輸液速度建議最好有護士來控制,不要隨便改變輸液的速度,以免控制不好速度造成嚴重後果。
(8)靜脈補液演算法擴展閱讀:
用戶輸液注意事項:
1、嚴格執行無菌操作,預防並發症,嚴格執行查對制度,防止發生差錯。
2、對需要長期輸液的病人應注意保護靜脈,合理使用,一般先從四肢遠端小靜脈開始。
3、根據病情、用葯原則、葯物性質,有計劃地安排葯物輸液的順序。如需加入葯物,應注意配伍禁忌,合理安排,以盡快達到治療目的。
4、輸液前必須排盡輸液管及針頭內的空氣,輸液中應防止液體流空,及時更換輸液瓶及添加葯液,輸液完應及時拔針,以預防空氣栓塞。
⑼ 靜脈補鉀的濃度計算公式
床上都是500ml補液中加10%的氯化鉀7.5ml最多。
補鉀公式:(期望值一實測值)X體重(kg) X0.3/1.34
得到的數值就是所需10% kcl的亳升數
補鉀換算:每克 kcl=13.4mmol/L,補鉀換算即 20mmol/Lkcl=10%kcl 15ml
臨床補鉀:常按10% kcl(氯化鉀)每日1〜3ml (100〜300mg) /kg補充
補鉀前了解腎功能,尿量必須在30~40ml/h以上或逐日尿量大於500ml方可靜脈補鉀。
補鉀的劑量不宜過多,參考血清鉀水平,天天補鉀40~80mmol不等,即氯化鉀3~6g。
鉀的濃度不宜過高,一般不超過40mmol/L,即1000ml液體中,氯化鉀含量不超過3g。
(9)靜脈補液演算法擴展閱讀:
補鉀: 補鉀原則:
①補鉀以口服補較安全。
②補鉀的速度不宜快。一般<20 mmol/h。
③濃度一般1000ml液體中不超過3g。
④見尿補鉀。尿量在>30ml/h。
細胞外液鉀離子總含量僅為60mmol左右,輸入不能過快,一定要見尿補鉀。
⑤低鉀不宜給糖,因為糖酵解時消耗鉀。100g糖=消耗2.8g鉀。
輕度缺鉀3.0——3.5mmol/L時,全天補鉀量為6——8g。
中度缺鉀2.5——3.0mmol/l時,全天補鉀量為8——12g。
重度缺鉀<2.5 mmol/l時,全天補鉀量為12——18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