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操作系統 » 哈米源碼

哈米源碼

發布時間: 2022-09-03 19:08:02

㈠ 求易語言隱藏數字的源碼,就是把打進編輯框的數字,變為米字元號

CMS具有許多基於模板的優秀設計,可以加快網站開發的速度和減少開發的成本。

CMS的功能並不只限於文本處理,它也可以處理圖片、Flash動畫、聲像流、圖像甚至電子郵件檔案。

CMS其實是一個很廣泛的稱呼,從一般的博客程序,新聞發布程序,到綜合性的網站管理程序都可以被稱為內容管理系統。

根據不同的需求,CMS有幾種不同的分類方法。比如,根據應用層面的不同,可以被劃分為:

○ 重視後台管理的CMS

○ 重視風格設計的CMS

○ 重視前台發布的CMS

等等。就目前已經存在的各種CMS來說,最終界面上都是大同小異,但是在編程風格與管理方式上來講卻是相差萬別。

就CMS本身被設計出來的出發點來說,應該是方便一些對於各種網路編程語言並不是很熟悉的用戶用一種比較簡單的方式來管理自己的網站。這雖然是本身的出發點,但由於各個CMS系統的原創者們自己本身的背景與對「簡單」這兩個字的理解程度的不同,就造成了現在沒有統一的標准群雄紛爭的局面。

簡而言之CMS就是可以讓你不需要學習復雜的建站技術,不需要學習太多復雜的HTML語言,你就能夠利用CMS構建出一個風格統一功能強大的專業網站。

CMS具有許多基於模板的優秀設計,可以加快網站開發的速度和減少開發的成本。

CMS的功能並不只限於文本處理,它也可以處理圖片、Flash動畫、聲像流、圖像甚至電子郵件檔案。

CMS還分各個平台腳本種類的。

內容管理系統是企業信息化建設和電子政務的新寵,也是一個相對較新的市場,對於內容管理,業界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不同的機構有不同的理解:

Gartner Group 認為內容管理從內涵上應該包括企業內部內容管理、Web內容管理、電子商務交易內容管理和企業外部網(Extranet)信息共享內容管理(如CRM和 SCM等),Web內容管理是當前的重點,e-business和XML是推動內容管理發展的源動力。

Merrill Lynch的分析師認為內容管理側重於企業員工、企業用戶、合作夥伴和供應商方便獲得非結構化信息的處理過程。內容管理的目的是把非結構化信息出版到intranets, extranets和ITE(Internet Trading Exchanges), 從而使用戶可以檢索、使用、分析和共享。商業智能系統 (BI)側重於結構化數據的價值提取,而內容管理則側重於企業內部和外部非結構化資源的戰略價值提取。

Giga Group 認為作為電子商務引擎,內容管理解決方案必須和電子商務伺服器緊密集成,從而形成內容生產(Proction)、傳遞(Delivery)以及電子商務端到端系統。

我們認為內容管理系統是一種位於WEB前端(Web 伺服器)和後端辦公系統或流程(內容創作、編輯)之間的軟體系統。內容管理解決方案重點解決各種非結構化或半結構化的數字資源的採集、管理、利用、傳遞和增值,並能有機集成到結構化數據的商業智能環境中,如OA,CRM等。內容的創作人員、編輯人員、發布人員使用內容管理系統來提交、修改、審批、發布內容。這里指的"內容"可能包括文件、表格、圖片、資料庫中的數據甚至視頻等一切你想要發布到 Internet、Intranet以及Extranet網站的信息。

CMS是如何應運而生的?

隨著網路應用的豐富和發展,很多網站往往不能迅速跟進大量信息衍生及業務模式變革的腳步,常常需要花費許多時間、人力和物力來處理信息更新和維護工作;遇到網站擴充的時候,整合內外網及分支網站的工作就變得更加復雜,甚至還需重新建設網站;如此下去,用戶始終在一個高成本、低效率的循環中升級、整合……

於是,我們聽到許多用戶這樣的反饋:

頁面製作無序,網站風格不統一,大量信息堆積,發布顯得異常沉重;

內容繁雜,手工管理效率低下,手工鏈接視音頻信息經常無法實現;

應用難度較高,許多工作需要技術人員配合才能完成,角色分工不明確;

改版工作量大,系統擴展能力差,集成其它應用時更是降低了靈活性;

對於網站建設和信息發布人員來說,他們最關注的系統的易用性和的功能的完善性,因此,這對網站建設和信息發布工具提出了一個很高的要求。

首先,角色定位明確,以充分保證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其次,功能完整,滿足各門道"把關人"應用所需,使信息發布准確無誤。比如,為編輯、美工、主編及運維人員設置許可權和實時管理功能。

此外,保障網站架構的安全性也是用戶關注的焦點。能有效管理網站訪問者的登陸許可權,使內網資料庫不受攻擊,從而時刻保證網站的安全穩定,免於用戶的後顧之憂。

根據以上需求,一套專業的內容管理系統CMS應運而生,來有效解決用戶網站建設與信息發布中常見的問題和需求。對網站內容管理是該軟體的最大優勢,它流程完善、功能豐富,可把稿件分門別類並授權給合法用戶編輯管理,而不需要用戶去理會那些難懂的sql語法。

CMS是如何發展的?

內容管理從2000年開始成為一個重要的應用領域,這時COM和B2B, B2C等經歷了資本和市場的考驗及洗禮,人們重新回到信息技術應用的基本面-如何提高競爭能力,而內容管理恰恰能夠通過對企業各種類型的數字資產的產生、管理、增值和再利用,改善組織的運行效率和企業的競爭能力,企事業單位也開始認識到內容管理的重要性。

從企事業單位信息化的觀點來看,以下因素導致對內容管理軟體的巨大需求:

(1) 知識是企業的財富。在Internet交互過程中,只有十分之一涉及銷售,其他十分之九都和信息交互有關,員工的知識獲取越來越依賴於互聯網,特別是在電子商務的個性化環境中,客戶為了做出購買決定,需要智能化地獲取信息,不僅僅是商品的數量和價格,更重要的可能是產品的手冊、安全保證、技術指標、售後服務、圖片文件等等。

(2) 信息的及時性和准確性。無論在企業內網還是外網,信息的更新越來越快,企事業單位的信息生產量越來越多,且呈現成倍增長的趨勢,企事業單位更需要的是一個功能強大、可擴展的、靈活的內容管理技術來滿足不斷的信息更新、維護,這時如何保證信息的准確性和真實性將越來越顯得重要。

(3) 企業內外網統一的需求增長。隨著企事業單位信息化的建設,內聯網和外聯網之間的信息交互越來越多,優秀的內容管理系統對企業內部來說,能夠很好地做到信息的收集和重復利用以及信息的增值利用, 對於外聯網來說,更重要的是真正互動式和協作性的內容。

國外從事內容管理軟體研發的主要廠商包括Vignette,Interwoven, BroadVision, Openmarket,ATG, Allaire, Documentum, Hummingbird等,這些公司CM產品和解決方案專業性很強,大多基於J2EE等平台,功能豐富,主要面向企業級用戶,是CM市場的主要廠商。還有一些更窄的專業廠商提供內容管理某個階段需要的功能,如Verity 提供知識檢索,Micromedia 提供內容創作平台,Akamai和Inkitomi 提供內容分發管理技術等。與此相反,Microsoft, IBM, Oracle等公司提供通用平台性CM解決方案。但是目前CM市場仍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包括:

在這個全新的市場中很難找到一個CMS滿足用戶的所有需求。

有些CMS只是單純的信息發布工具而以,稱不上內容的收集和再利用更談不上知識管理的概念,最多隻是一組網站建設工具軟體而已。

所有產品的可視鏈接都非常差,只有極少數廠商能夠提供可視軟體,這些軟體都不是互動式的,不能用作管理工具。

CMS都有可能包括些什麼?

隱藏在內容管理系統(CMS)之後的基本思想是分離內容的管理和設計。頁面設計存儲在模板里,而內容存儲在資料庫或獨立的文件中。 當一個用戶請求頁面時,各部分聯合生成一個標準的 HTML 頁面。

一個內容管理系統通常有如下要素:

文檔模板

腳本語言或標記語言

與資料庫集成

內容的包含物由內嵌入頁面的特殊標記控制。這些標記對於一個內容管理系統通常是唯一的。 這些系統通常有對較復雜的操作的語言支持,如 Python, Perl, 或 java 等。

內容管理系統對站點管理和創造編輯都有好處。這其中最大的好處是能夠使用模板和通用的設計元素以確保整個網站的協調。 作者只需在他們的文檔中採用少量的模板代碼,然後即可把精力集中在設計之上的內容了。要改變網站的外觀, 管理員只需修改模板而不是一個個單獨的頁面。

內容管理系統也簡化了網站的內容供給和內容管理的責任委託。很多內容管理系統允許對網站的不同層面人員賦予不同等級的訪問許可權, 這使得他們不必研究操作系統級的許可權設置,只需用瀏覽器介面即可完成。

其他的特性如:搜索引擎、日歷、Web 郵件等也會內置於內容管理系統 CMS 內,或允許以第三方插件的形式集成進來。

如何開發CMS

內容管理系統是一個很泛的概念:從商業門戶網站的新聞系統到個人的Weblog都可以稱作發布系統。

框架型:本身不包含任何應用實現,只是提供了底層框架,具體應用需要一定的二次開發,比如Cocoon,Vignette;

應用型:本身是一個面向具體類型的應用實現,已經包含了新聞/評論管理,投票,論壇,WIKI等一些子系統。比如:postNuke xoops等;

但無論如何,在發布系統選型之前,首先了解自己的實際需求是最重要的:想根據現成系統將自己的需求硬往上照搬是非常不可取的。訪問量,許可權控制和各種功能需求。每個模塊和功能自己都比較清晰一點以後,再去網上找找類似的實現:你會發現其實每個環節到目前上都有比較成熟的實現了,而且還在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如果沒有:你的需求太特殊,或者可以嘗試分解成更小的系統組合實現。

內容管理系統被分離成以下幾個層面:各個層面優先考慮的需求不同

1,後台業務子系統管理(管理優先:內容管理):新聞錄入系統,BBS論壇子系統,全文檢索子系統等,針對不同系統的方便管理者的內容錄入:所見即所得的編輯管理界面等,清晰的業務邏輯:各種子系統的許可權控制機制等;

2,Portal系統(表現優先:模板管理):大部分最終的輸出頁面:網站首頁,子頻道/專題頁,新聞詳情頁一般就是各種後檯子系統模塊的各種組合,這種發布組合邏輯是非常豐富的,Portal系統就是負責以上這些後檯子系統的組合表現管理;

3,前台發布(效率優先:發布管理):面向最終用戶的緩存發布,和搜索引擎spider的URL設計等……

內容管理和表現的分離:很多成套的CMS系統沒有把後台各種子系統和Portal分離開設計,以至於在Portal層的模板表現管理和新聞子系統的內容管理邏輯混合在一起,甚至和BBS等子系統的管理都耦合的非常高,整個系統會顯得非常龐雜。而且這樣的系統各個子系統捆綁的比較死,如果後台的模塊很難改變。但是如果把後台各種子系統內容管理邏輯和前台的表現/發布分離後,Portal和後台各個子系統之間只是數據傳遞的關系:Portal只決定後台各個子系統數據的取捨和表現,而後台的各個子系統也都非常容易插拔。

內容管理和數據分發的分離:需要要Portal系統設計的時候注意可緩存性(Cache Friendly)性設計:CMS後台管理和發布機制,本身不要過多考慮"效率"問題,只要最終頁面輸出設計的比較Cacheable,效率問題可通過更前端專門的緩存伺服器解決。

此外,就是除了面向最終瀏覽器用戶外,還要注意麵向搜索引擎友好(Search engine Friendly)的URL設計:通過 URL REWRITE轉向或基於PATH_INFO的參數解析使得動態網頁在鏈接(URI)形式上更像靜態的目錄結構,方便網站內容被搜索引擎收錄;

都有哪些CMS提供商

Vignette 奧斯汀, TX Vignette公司,網站內容管理系統的領導者,今天宣布在中層樓資金上它取得了1億4千萬美元,成為奧斯汀基礎軟體公司中最大的私人資產投資,同時也使Vignette成為在奧斯汀發展最快的互聯網軟體公司。 Vignette 公司,作為全世界網站內容應用系統的領導者,為公司們提出了解決方案——在互聯網上建立非常成功的商業。 Vignette的王牌產品是StoryServer 3,它能使公司以應用軟體(如在線發布、知識管理和復雜電子商務系統)為基礎建立、管理和發布服務,最終加速和提高客戶的忠實度和持續力。 超過75個一流公司,包括Ziff- Davis' ZDNet, First Chicago NBD, Bay Networks 和 CNET ,使用StoryServer 3 ,每天提供2500萬個網頁瀏覽。 StoryServer3 獲得了5個行業獎勵,包括UPSIDE雜志的"網路基礎組織類最活躍的私人公司" 。 它的 V/5 系列是一套應用軟體包,設計用來為門戶、B2C 和 B2B 市場需求提供內容管理。 V/5系列具有高度的可定製化能力和廣泛的功能,它包括內容和模板的開發、個性化定製和發布。但是,它的多數功能還需要開發。

Documentum Documentum 是文檔管理解決方案的長期供應商。 帶著它的4i 網站內容管理(WCM)版本,公司有力地進入了CM舞台,它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來支持具有在線而動態的內容的電子商務應用軟體。對大中型組織來說,它也是一個健全的可擴展的網站內容管理解決方案。

Eprise Eprise的 Participant Server 266是該公司內容管理的產品,它為大型商務和com提供商業應用軟體,包括互聯網、企業內部網和公共網站。該產品能促進內容添加、修改和全球發布。 Participant Server 的主要組件包括內容中心、操作中心、共享中心和內容分配套件。 產品為投稿和創造提供基於網路的界面,同時內容分配組件處理適於交易的內容分配。 A single Web based administrative interface is a plus because administration can be distributed across the organization 單一的基於網路的管理界面是附加的,因為管理在組織范圍內可以是分布式的。

Interwoven Interwoven的 TeamSite 45是橫向聚焦的網站內容管理解決方案,它向財富500強和全球2000個上市公司提供企業范圍的網站內容管理。TeamSite 的管理和組成能力通過桌面和基於Java的介面提供,這種桌面和介面作為操作系統的一部分出現。用戶可以通過Windows Explorer把內容拖放到存儲庫中。

Xpedio Xpedio CMS 40是全球 2000 B2B 和 B2E 公司所用的解決方案包,它為沒有技術的用戶提供了容易使用的網站建設能力。 該產品在企業內部互聯網、外部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網站上促進了內容的快速發展和管理。在管理和發布內容方面,它是強大的解決方案,它提供具有分布式管理能力的創作工具、安全、發布的靈活性和完全基於瀏覽器的界面。

Ncompass NCompass Labs於2001年4月通過微軟成立,現在它是微軟的子公司。 Resolution 31是Ncompass的瀏覽器,以網站內容管理解決方案為基礎,在2001年底,它做為微軟的產品(稱為微軟內容管理伺服器)再次發布。

Open Market Open Market 的Content Server 31是 J2EE兼容的內容管理解決方案,它嫦虺靄妗⒚教搴徒鶉詵隆袷諧隆pen Market 把內容伺服器定位為推動以內容為中心的電子商務應用軟體的產品,它處理訪問者、客戶和合作者之間的交互。該產品有用於管理和組織的網路界面,包括了一個個性化的引擎和用於發布的應用軟體伺服器。

BroadVision BroadVision 把應用方法用於內容管理,主要目標是B2B, B2E 和 B2C 市場。 BroadVision以應用軟體程序包的形式出售產品,如出售給附帶商業、合作商業、市場和雇員自我服務。內容管理解決方案也獨立地出售。

FileNET FileNET 是文檔管理市場的傳統領導者,現在它集中精力於生產電子商務應用軟體的Panagon生產線。它的網站內容管理套件包括Panagon 內容服務(PCS)、Panagon 網路發布者(PWP)、Panagon 網路服務(PWS)和Panagon 電子流程。FileNET套件主要面向於金融、保險、政府、電信、公共事業和製造業。FileNET把它的網站內容管理套件定位在內容管理的全部解決方案,它貫穿內容的生命周期,從創造到審批、發布和分配。然而,在它目前的版本中,產品在核心網站內容管理的功能性上需要重大發展,如個性化和動態內容的表達。

Megellan 2000 年7月,Gauss Interprise 和美國軟體開發者Magellan 合並,主要銷售它的內容管理系列 Versatile Internet Platform (VIP)。VIP定位於企業管理內容、網站內容和門戶的平台。對於集中的環境,產品系列有適應需求的基本功能,包括基於網路的管理,單一和大批的輸入、第三方廠商提供的基本庫服務、以及用於分布式內容創造的模板設計工具。

InStranet InStranet 成立於1999年,總部設在紐約,並且在巴黎設有歐洲總部。 公司的王牌產品是InStranet 2000 15,它是一個瀏覽器和基於Java的網站內容管理解決方案。產品聚焦於,在B2B和雇員工作環境下,向企業內部互聯網和外部互聯網發布業務文件和內容。InStranet 2000 15在 J2EE兼容的應用伺服器上運行,已在BEA WebLogic, IBM WebSphere 和 iPlanet 應用伺服器上經過檢驗。

Mediasurface Mediasurface 的總部設在倫敦,它的美國辦事處在紐約和弗朗西絲科。公司為組織提供管理內容軟體,用於企業內部互聯網和外部互聯網。公司的核心產品是 Mediasurface 35,它瞄準垂直市場,包括金融服務、政府、教育、衛生保健、IT服務、媒體、出版和廣播、零售和消費服務。

Six Open Systems Six Offene Systeme GmbH 在美國稱為Six Open Systems (Six) ,於1991年在德國成立。Six在德國有重要的消費群,它以產品Six CMS 40打入美國市場。 該產品是由內到外的、以瀏覽器為基礎的解決方案,它用來幫助媒體出版商簡化和管理內容設計及網頁和門戶、互聯網、企業內部互聯網等的設計。

Starbase Starbase 銷售合作產品,該產品為電子商務應用軟體創造、管理代碼和內容。2001年2月, Starbase收購了worldwebnet 和它的產品 Expressroom I/O 、以及基於Java 和 XML的網站內容管理解決方案。Starbase正把Expressroom I/O添加到它的代碼和內容管理解決方案的協作套件中。

國內用的比較多的有Active Context、turbocms、cms4i,不過這些都是純商業性系統,價格很高,一般個人建站,建議選取一些國外比較有名的開源系統,如Mambo、Drupal、Tikiwiki、phpNuke、 PostNuke、Xoops、Tikipro、不過這些全是基於php + mysql的,眾所周知,php和mysql是免費的

㈡ 電影<源代碼>講的什麼意思,沒看懂。

結局表明了上尉改變了世界,火車沒有爆炸,或者整件事都沒有發生。從古德溫未定收到的簡訊中你可以看到,古德溫不知道爆炸未遂,所以她讀了簡訊,驚訝地發現這和軍官報告的一樣。

醫生最後說了源代碼的工作原理,表明源代碼還沒有起作用,他們可能已經要求上尉為某項任務做准備,但由於上尉的身份在整個問題上發生了變化,所以情況的現實回到了以前,完全改寫了。不是上尉和女主角在一起,而是肖恩,他的思想被上尉取代了,真正的上尉已經死了(在實驗室里)。

(2)哈米源碼擴展閱讀

影片《源代碼》是由鄧肯·瓊斯執導,傑克·吉倫哈爾、維拉·法米加、米歇爾·莫娜漢等人聯袂出演。影片於2011年4月1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講述一個死人試圖從核災難中拯救芝加哥的故事,充滿懸念,製作精美,一部經典的恐怖作品。這部以科幻片為背景的驚悚片,起初並沒有特別引人注意,但是影片確實太優秀了,簡直醍醐灌頂。

《源代碼》用精密和謹慎劇情,給世界傳達了一個,不要忘記土撥鼠菲爾效應和為和平乾杯的信念。導演鄧肯·瓊斯的華麗轉身,將生硬的科幻小說,變得動人心弦,未來將有更多讓他大展拳腳的機會。

㈢ 什麽是電腦

英文名稱:
computer

電子計算機是一種根據一系列指令來對數據進行處理的機器。所相關的技術研究叫計算機科學,由數據為核心的研究稱信息技術。

計算機種類繁多。實際來看,計算機總體上是處理信息的工具。根據圖靈機理論,一部具有最基本功能的計算機應當能夠完成任何其它計算機能做的事情。因此,只要不考慮時間和存儲因素,從個人數碼助理(PDA)到超級計算機都應該可以完成同樣的作業。即是說,即使是設計完全相同的計算機,只要經過相應改裝,就應該可以被用於從公司薪金管理到無人駕駛飛船操控在內的各種任務。由於科技的飛速進步,下一代計算機總是在性能上能夠顯著地超過其前一代,這一現象有時被稱作「摩爾定律」。

計算機在組成上形式不一。早期計算機的體積足有一間房屋大小,而今天某些嵌入式計算機可能比一副撲克牌還小。當然,即使在今天,依然有大量體積龐大的巨型計算機為特別的科學計算或面向大型組織的事務處理需求服務。比較小的,為個人應用而設計的計算機稱為微型計算機,簡稱微機。我們今天在日常使用「計算機」一詞時通常也是指此。不過,現在計算機最為普遍的應用形式卻是嵌入式的。嵌入式計算機通常相對簡單,體積小,並被用來控制其它設備—無論是飛機,工業機器人還是數碼相機。

上述對於電子計算機的定義包括了許多能計算或是只有有限功能的特定用途的設備。然而當說到現代的電子計算機,其最重要的特徵是,只要給予正確的指示,任何一台電子計算機都可以模擬其他任何計算機的行為(只受限於電子計算機本身的存儲容量和執行的速度)。據此,現代電子計算機相對於早期的電子計算機也被稱為通用型電子計算機。

歷史

ENIAC是電腦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本來,計算機的英文原詞「computer」是指從事數據計算的人。而他們往往都需要藉助某些機械計算設備或模擬計算機。這些早期計算設備的祖先包括有算盤,以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7年的被古希臘人用於計算行星移動的安提基特拉機制。隨著中世紀末期歐洲數學與工程學的再次繁榮,1623年由Wilhelm Schickard率先研製出了歐洲第一台計算設備,這是一個能進行六位以內數加減法,並能通過鈴聲輸出答案的「計算鍾」。使用轉動齒輪來進行操作。

1642年法國數學家Pascal 在WILLIAM Oughtred計算尺的基礎上,將計算尺加以改進,能進行八位計算。還賣出了許多製品,成為當時一種時髦的商品。

1801年,Joseph Marie Jacquard對織布機的設計進行了改進,其中他使用了一系列打孔的紙卡片來作為編織復雜圖案的程序。Jacquard式織布機,盡管並不被認為是一台真正的計算機,但是它的出現確實是現代計算機發展過程中重要的一步。

查爾斯・巴比奇(Charles Babbage)是構想和設計一台完全可編程計算機的第一人,當時是1820年。但由於技術條件,經費限制,以及無法忍耐對設計不停的修補,這台計算機在他有生之年始終未能問世。約到19世紀晚期,許多後來被證明對計算機科學有著重大意義的技術相繼出現,包括打孔卡片以及真空管。Hermann Hollerith設計了一台製表用的機器,就實現了應用打孔卡片的大規模自動數據處理。

在20世紀前半葉,為了迎合科學計算的需要,許許多多單一用途的並不斷深化復雜的模擬計算機被研製出來。這些計算機都是用它們所針對的特定問題的機械或電子模型作為計算基礎。20世紀三四十年代,計算機的性能逐漸強大並且通用性得到提升,現代計算機的關鍵特色被不斷地加入進來。

1937年由克勞德·艾爾伍德·香農(Claude Shannon)發表了他的偉大論文《對繼電器和開關電路中的符號分析》,文中首次提及數字電子技術的應用。他向人們展示了如何使用開關來實現邏輯和數學運算。此後,他通過研究Vannevar Bush的微分模擬器進一步鞏固了他的想法。這是一個標志著二進制電子電路設計和邏輯門應用開始的重要時刻,而作為這些關鍵思想誕生的先驅,應當包括:Almon Strowger,他為一個含有邏輯門電路的設備申請了專利;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他早在1898年就曾申請含有邏輯門的電路設備;Lee De Forest,於1907年他用真空管代替了繼電器。

Commodore公司在20世紀八十年代生產的Amiga 500電腦沿著這樣一條上下求索的漫漫長途去定義所謂的「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可謂相當困難。1941年5月12日,Konrad Zuse完成了他的機電共享設備「Z3」,這是第一台具有自動二進制數學計算特色以及可行的編程功能的計算機,但還不是「電子」計算機。此外,其他值得注意的成就主要有:1941年夏天誕生的阿塔納索夫-貝瑞計算機是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它使用了真空管計算器,二進制數值,可復用內存;在英國於1943年被展示的神秘的巨像計算機(Colossus computer),盡管編程能力極其有限,但是它的的確確告訴了人們使用真空管既值得信賴又能實現電氣化的再編程;哈佛大學的Harvard Mark I;以及基於二進制的「埃尼阿克」(ENIAC,1944年),這是第一台通用意圖的計算機,但由於其結構設計不夠彈性化,導致對它的每一次再編程都意味著電氣物理線路的再連接。

開發埃尼愛克的小組針對其缺陷又進一步完善了設計,並最終呈現出今天我們所熟知的馮·諾伊曼結構(程序存儲體系結構)。這個體系是當今所有計算機的基礎。20世紀40年代中晚期,大批基於此一體系的計算機開始被研製,其中以英國最早。盡管第一台研製完成並投入運轉的是「小規模實驗機」(Small-Scale Experimental Machine,SSEM),但真正被開發出來的實用機很可能是EDSAC。

在整個20世紀50年代,真空管計算機居於統治地位。1958年 9月12日 在Robert Noyce(INTEL公司的創始人)的領導下,發明了集成電路。不久又推出了微處理器。1959年到1964年間設計的計算機一般被稱為第二代計算機。

到了60年代,晶體管計算機將其取而代之。晶體管體積更小,速度更快,價格更加低廉,性能更加可靠,這使得它們可以被商品化生產。1964年到1972年的計算機一般被稱為第三代計算機。大量使用集成電路,典型的機型是IBM360系列。

到了70年代,集成電路技術的引入極大地降低了計算機生產成本,計算機也從此開始走向千家萬戶。1972年以後的計算機習慣上被稱為第四代計算機。基於大規模集成電路,及後來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1972年4月1日 INTEL推出8008微處理器。1976年Stephen Wozinak和Stephen Jobs創辦蘋果計算機公司。並推出其Apple I 計算機。1977年5月 Apple II 型計算機發布。1979年6月1日 INTEL發布了8位元的8088微處理器。

1982年,微電腦開始普及,大量進入學校和家庭。1982年1月Commodore 64計算機發布,價格:595美元。 1982 年2月80286發布。時鍾頻率提高到20MHz,並增加了保護模式,可訪問16M內存。支持1GB以上的虛擬內存。每秒執行270萬條指令,集成了134000個晶體管。

1990年11月: 第一代MPC (多媒體個人電腦標准)發布。處理器至少80286/12MHz,後來增加到80386SX/16 MHz ,及一個光碟機,至少150 KB/sec的傳輸率。1994年10月10日 Intel 發布75 MHz Pentium處理器。1995年11月1日Pentium Pro發布。主頻可達200 MHz ,每秒鍾完成4.4億條指令,集成了550萬個晶體管。1997年1月8日Intel發布Pentium MMX。對游戲和多媒體功能進行了增強。

此後計算機的變化日新月異,1965年發表的摩爾定律發表不斷被應證,預測在未來10~15年仍依然適用。

原理

個人電腦的主要結構:
顯示器
主板
CPU (中央處理器)
主要儲存器 (內存)
擴充卡
電源供應器
光碟機
次要儲存器 (硬碟)
鍵盤
滑鼠

盡管計算機技術自20世紀40年代第一台電子通用計算機誕生以來以來有了令人目眩的飛速發展,但是今天計算機仍然基本上採用的是存儲程序結構,即馮·諾伊曼結構。這個結構實現了實用化的通用計算機。

存儲程序結構間將一台計算機描述成四個主要部分:算術邏輯單元(ALU),控制電路,存儲器,以及輸入輸出設備(I/O)。這些部件通過一組一組的排線連接(特別地,當一組線被用於多種不同意圖的數據傳輸時又被稱為匯流排),並且由一個時鍾來驅動(當然某些其他事件也可能驅動控制電路)。

概念上講,一部計算機的存儲器可以被視為一組「細胞」單元。每一個「細胞」都有一個編號,稱為地址;又都可以存儲一個較小的定長信息。這個信息既可以是指令(告訴計算機去做什麼),也可以是數據(指令的處理對象)。原則上,每一個「細胞」都是可以存儲二者之任一的。

算術邏輯單元(ALU)可以被稱作計算機的大腦。它可以做兩類運算:第一類是算術運算,比如對兩個數字進行加減法。算術運算部件的功能在ALU中是十分有限的,事實上,一些ALU根本不支持電路級的乘法和除法運算(由是使用者只能通過編程進行乘除法運算)。第二類是比較運算,即給定兩個數,ALU對其進行比較以確定哪個更大一些。

輸入輸出系統是計算機從外部世界接收信息和向外部世界反饋運算結果的手段。對於一台標準的個人電腦,輸入設備主要有鍵盤和滑鼠,輸出設備則是顯示器,列印機以及其他許多後文將要討論的可連接到計算機上的I/O設備。

控制系統將以上計算機各部分聯系起來。它的功能是從存儲器和輸入輸出設備中讀取指令和數據,對指令進行解碼,並向ALU交付符合指令要求的正確輸入,告知ALU對這些數據做哪些運算並將結果數據返回到何處。控制系統中一個重要組件就是一個用來保持跟蹤當前指令所在地址的計數器。通常這個計數器隨著指令的執行而累加,但有時如果指令指示進行跳轉則不依此規則。

20世紀80年代以來ALU和控制單元(二者合成中央處理器,CPU)逐漸被整合到一塊集成電路上,稱作微處理器。這類計算機的工作模式十分直觀:在一個時鍾周期內,計算機先從存儲器中獲取指令和數據,然後執行指令,存儲數據,再獲取下一條指令。這個過程被反復執行,直至得到一個終止指令。

由控制器解釋,運算器執行的指令集是一個精心定義的數目十分有限的簡單指令集合。一般可以分為四類:1)、數據移動(如:將一個數值從存儲單元A拷貝到存儲單元B)2)、數邏運算(如:計算存儲單元A與存儲單元B之和,結果返回存儲單元C)3)、條件驗證(如:如果存儲單元A內數值為100,則下一條指令地址為存儲單元F)4)、指令序列改易(如:下一條指令地址為存儲單元F)

指令如同數據一樣在計算機內部是以二進制來表示的。比如說,10110000就是一條Intel x86系列微處理器的拷貝指令代碼。某一個計算機所支持的指令集就是該計算機的機器語言。因此,使用流行的機器語言將會使既成軟體在一台新計算機上運行得更加容易。所以對於那些機型商業化軟體開發的人來說,它們通常只會關注一種或幾種不同的機器語言。

更加強大的小型計算機,大型計算機和伺服器可能會與上述計算機有所不同。它們通常將任務分擔給不同的CPU來執行。今天,微處理器和多核個人電腦也在朝這個方向發展。

超級計算機通常有著與基本的存儲程序計算機顯著區別的體系結構。它們通常有著數以千計的CPU,不過這些設計似乎只對特定任務有用。在各種計算機中,還有一些微控制器採用令程序和數據分離的哈佛架構(Harvard architecture)。

計算機的數字電路實現

以上所說的這些概念性設計的物理實現是多種多樣的。如同我們前述所及,一台存儲程序式計算機既可以是巴比奇的機械式的,也可以是基於數字電子的。但是,數字電路可以通過諸如繼電器之類的電子控制開關來實現使用2進制數的算術和邏輯運算。香農的論文正是向我們展示了如何排列繼電器來組成能夠實現簡單布爾運算的邏輯門。其他一些學者很快指出使用真空管可以代替繼電器電路。真空管最初被用作無線電電路中的放大器,之後便開始被越來越多地用作數字電子電路中的快速開關。當電子管的一個針腳被通電後,電流就可以在另外兩端間自由通過。

通過邏輯門的排列組合我們可以設計完成很多復雜的任務。舉例而言,加法器就是其中之一。該器件在電子領域實現了兩個數相加並將結果保存下來—在計算機科學中這樣一個通過一組運算來實現某個特定意圖的方法被稱做一個演算法。最終,人們通過數量可觀的邏輯門電路組裝成功了完整的ALU和控制器。說它數量可觀,只需看一下CSIRAC這台可能是最小的實用化電子管計算機。該機含有2000個電子管,其中還有不少是雙用器件,也即是說總計合有2000到4000個邏輯器件。

真空管對於製造規模龐大的門電路明顯力不從心。昂貴,不穩(尤其是數量多時),臃腫,能耗高,並且速度也不夠快—盡管遠超機械開關電路。這一切導致20世紀60年代它們被晶體管取代。後者體積更小,易於操作,可靠性高,更省能耗,同時成本也更低。

集成電路是現今電子計算機的基礎20世紀60年代後,晶體管開始逐漸為將大量晶體管、其他各種電器元件和連接導線安置在一片硅板上的集成電路所取代。70年代,ALU和控制器作為組成CPU的兩大部分,開始被集成到一塊晶元上,並稱為「微處理器」。沿著集成電路的發展史,可以看到一片晶元上所集成器件的數量有了飛速增長。第一塊集成電路只不過包含幾十個部件,而到了2006年,一塊Intel Core Duo處理器上的晶體管數目高達一億五千一百萬之巨。

無論是電子管,晶體管還是集成電路,它們都可以通過使用一種觸發器設計機制來用作存儲程序體系結構中的「存儲」部件。而事實上觸發器的確被用作小規模的超高速存儲。但是,幾乎沒有任何計算機設計使用觸發器來進行大規模數據存儲。最早的計算機是使用Williams電子管向一個電視屏或若干條水銀延遲線(聲波通過這種線時的走行速度極為緩慢足夠被認為是「存儲」在了上面)發射電子束然後再來讀取的方式來存儲數據的。當然,這些盡管有效卻不怎麼優雅的方法最終還是被磁性存儲取而代之。比如說磁芯存儲器,代表信息的電流可在其中的鐵質材料內製造恆久的弱磁場,當這個磁場再被讀出時就實現了數據恢復。動態隨機存儲器(DRAM)亦被發明出來。它是一個包含大量電容的集成電路,而這些電容器件正是負責存儲數據電荷—電荷的強度則被定義為數據的值。

輸入輸出設備

輸入輸出設備(I/O)是對將外部世界信息發送給計算機的設備和將處理結果返回給外部世界的設備的總稱。這些返回結果可能是作為使用者能夠視覺上體驗的,或是作為該計算機所控制的其他設備的輸入:對於一台機器人,控制計算機的輸出基本上就是這台機器人本身,如做出各種行為。

第一代計算機的輸入輸出設備種類非常有限。通常的輸入用設備是打孔卡片的讀卡機,用來將指令和數據導入內存;而用於存儲結果的輸出設備則一般是磁帶。隨著科技的進步,輸入輸出設備的豐富性得到提高。以個人計算機為例:鍵盤和滑鼠是用戶向計算機直接輸入信息的主要工具,而顯示器、列印機、擴音器、耳機則返回處理結果。此外還有許多輸入設備可以接受其他不同種類的信息,如數碼相機可以輸入圖像。在輸入輸出設備中,有兩類很值得注意:第一類是二級存儲設備,如硬碟,光碟或其他速度緩慢但擁有很高容量的設備。第二個是計算機網路訪問設備,通過他們而實現的計算機間直接數據傳送極大地提升了計算機的價值。今天,國際互聯網成就了數以千萬計的計算機彼此間傳送各種類型的數據。

程序

簡單說,計算機程序就是計算機執行指令的一個序列。它既可以只是幾條執行某個簡單任務的指令,也可能是可能要操作巨大數據量的復雜指令隊列。許多計算機程序包含有百萬計的指令,而其中很多指令可能被反復執行。在2005年,一台典型的個人電腦可以每秒執行大約30億條指令。計算機通常並不會執行一些很復雜的指令來獲得額外的機能,更多地它們是在按照程序員的排列來運行那些較簡單但為數眾多的短指令。

一般情況下,程序員們是不會直接用機器語言來為計算機寫入指令的。那麼做的結果只能是費時費力、效率低下而且漏洞百出。所以,程序員一般通過「高級」一些的語言來寫程序,然後再由某些特別的計算機程序,如解釋器或編譯器將之翻譯成機器語言。一些編程語言看起來很接近機器語言,如匯編程序,被認為是低級語言。而另一些語言,如即如抽象原則的Prolog,則完全無視計算機實際運行的操作細節,可謂是高級語言。對於一項特定任務,應該根據其事務特點,程序員技能,可用工具和客戶需求來選擇相應的語言,其中又以客戶需求最為重要(美國和中國軍隊的工程項目通常被要求使用Ada語言)。

計算機軟體是與計算機程序並不相等的另一個詞彙。計算機軟體一個較為包容性較強的技術術語,它包含了用於完成任務的各種程序以及所有相關材料。舉例說,一個視頻游戲不但只包含程序本身,也包括圖片、聲音以及其他創造虛擬游戲環境的數據內容。在零售市場,在一台計算機上的某個應用程序只是一個面向大量用戶的軟體的一個副本。這里老生常談的例子當然還是微軟的office軟體組,它包括一些列互相關聯的、面向一般辦公需求的程序。

利用那些極其簡單的機器語言指令來實現無數功能強大的應用軟體意味著其編程規模註定不小。Windows XP這個操作系統程序包含的C++高級語言源代碼達到了4000萬行。當然這還不是最大的。如此龐大的軟體規模也顯示了管理在開發過程中的重要性。實際編程時,程序會被細分到每一個程序員都可以在一個可接受的時長內完成的規模。

即便如此,軟體開發的過程仍然進程緩慢,不可預見且遺漏多多。應運而生的軟體工程學就重點面向如何加快作業進度和提高效率與質量。

庫與操作系統

在計算機誕生後不久,人們發現某些特定作業在許多不同的程序中都要被實施,比如說計算某些標准數學函數。出於效率考量,這些程序的標准版本就被收集到一個「庫」中以供各程序調用。許多任務經常要去額外處理種類繁多的輸入輸出介面,這時,用於連接的庫就能派上用場。

20世紀60年代,隨著計算機工業化普及,計算機越來越多地被用作一個組織內不同作業的處理。很快,能夠自動安排作業時續和執行的特殊軟體出現了。這些既控制硬體又負責作業時序安排的軟體被稱為「操作系統」。一個早期操作系統的例子是IBM的OS/360。

在不斷地完善中,操作系統又引入了時間共享機制——並發。這使得多個不同用戶可以「同時」地使用機器執行他們自己的程序,看起來就像是每個人都有一台自己的計算機。為此,操作系統需要像每個用戶提供一台「虛擬機」來分離各個不同的程序。由於需要操作系統控制的設備也在不斷增加,其中之一便是硬碟。因之,操作系統又引入了文件管理和目錄管理(文件夾),大大簡化了這類永久儲存性設備的應用。此外,操作系統也負責安全控制,確保用戶只能訪問那些已獲得允許的文件。

當然,到目前為止操作系統發展歷程中最後一個重要步驟就是為程序提供標准圖形用戶界面(GUI)。盡管沒有什麼技術原因表明操作系統必須得提供這些界面,但操作系統供應商們總是希望並鼓勵那些運行在其系統上的軟體能夠在外觀和行為特徵上與操作系統保持一致或相似。

除了以上這些核心功能,操作系統還封裝了一系列其他常用工具。其中一些雖然對計算機管理並無重大意義,但是於用戶而言很是有用。比如,蘋果公司的Mac OS X就包含視頻剪輯應用程序。

一些用於更小規模的計算機的操作系統可能沒用如此眾多的功能。早期的微型計算機由於記憶體和處理能力有限而不會提供額外功能,而嵌入式計算機則使用特定化了的操作系統或者乾脆沒有,它們往往通過應用程序直接代理操作系統的某些功能。

應用

由電腦控制的機械在工業中十分常見

很多現代大量生產的玩具,如Furby,是不能沒有便宜的嵌入式處理器

起初,體積龐大而價格昂貴的數字計算機主要是用做執行科學計算,特別是軍用課題。如ENIAC最早就是被用作火炮彈道計算和設計氫彈時計算斷面中子密度的(如今許多超級計算機仍然在模擬核試驗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澳大利亞設計的首台存儲程序計算機CSIR Mk I型負責對水電工程中的集水地帶的降雨情形進行評估。還有一些被用於解密,比如英國的「巨像」可編程計算機。除去這些早年的科學或軍工應用,計算機在其他領域的推廣亦十分迅速。

從一開始,存儲程序計算機就與商業問題的解決息息相關。早在IBM的第一台商用計算機誕生之前,英國J. Lyons等就設計製造了LEO以進行資產管理或迎合其他商業用途。由於持續的體積與成本控制,計算機開始向更小型的組織內普及。加之20世紀70年代微處理器的發明,廉價計算機成為了現實。80年代,個人計算機全面流行,電子文檔寫作與印刷,計算預算和其他重復性的報表作業越來越多地開始依賴計算機。

隨著計算機便宜起來,創作性的藝術工作也開始使用它們。人們利用合成器,計算機圖形和動畫來創作和修改聲音,圖像,視頻。視頻游戲的產業化也說明了計算機在娛樂方面也開創了新的歷史。

計算機小型化以來,機械設備的控制也開始仰仗計算機的支持。其實,正是當年為了建造足夠小的嵌入式計算機來控制阿波羅宇宙飛船才刺激了集成電路技術的躍進。今天想要找一台不被計算機控制的有源機械設備要比找一台哪怕是部分計算機控制的設備要難得多。可能最著名的計算機控制設備要非機器人莫屬,這些機器有著或多或少人類的外表和並具備人類行為的某一子集。在批量生產中,工業機器人已是尋常之物。不過,完全的擬人機器人還只是停留在科幻小說或實驗室之中。

機器人技術實質上是人工智慧領域中的物理表達環節。所謂人工智慧是一個定義模糊的概念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門學科試圖令計算機擁有目前它們還沒有但作為人類卻固有的能力。數年以來,不斷有許多新方法被開發出來以允許計算機做那些之前被認為只有人才能做的事情。比如讀書、下棋。然而,到目前為止,在研製具有人類的一般「整體性」智能的計算機方面,進展仍十分緩慢。

網路、國際互聯網

20世紀50年代以來計算機開始用作協調來自不同地方之信息的工具,美國軍方的賢者系統(SAGE)就是這方面第一個大規模系統。之後「軍刀」等一系列特殊用途的商業系統也不斷涌現出來。

70年代後,美國各大院校的計算機工程師開始使用電信技術把他們的計算機連接起來。由於這方面的工作得到了ARPA的贊助,其計算機網路也就被稱為ARPANET。此後,用於ARPA網的技術快速擴散和進化,這個網路也沖破大學和軍隊的范圍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國際互聯網(Internet)。網路的出現導致了對計算機屬性和邊界的再定義。太陽微系統公司的John Gage 和 Bill Joy就指出:「網路即是計算機」。計算機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紛紛向能訪問諸如網內其它計算機等網路資源的方向發展。最初這些網路設備僅限於為高端科學工作者所使用,但90年代後隨著電子郵件和萬維網(World Wide Web)技術的擴散,以及乙太網和ADSL等網路連接技術的廉價化,互聯網路已變得無所不在。今日入網的計算機總數,何以千萬計;無線互聯技術的普及,使得互聯網在移動計算環境中亦如影隨形。比如在筆記本計算機上廣泛使用的Wi-Fi技術就是無線上網的代表性應用。

下一代計算機

自問世以來數字計算機在速度和能力上有了可觀的提升,迄今仍有不少課題顯得超出了當前計算機的能力所及。對於其中一部分課題,傳統計算機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實現的,因為找到一個解決方法的時間還趕不上問題規模的擴展速度。因此,科學家開始將目光轉向生物計算技術和量子理論來解決這一類問題。比如,人們計劃用生物性的處理來解決特定問題(DNA計算)。由於細胞分裂的指數級增長方式,DNA計算系統很有可能具備解決同等規模問題的能力。當然,這樣一個系統直接受限於可控制的DNA總量。

量子計算機,顧名思義,利用了量子物理世界的超常特性。一旦能夠造出量子計算機,那麼它在速度上的提升將令一般計算機難以望其項背。當然,這種涉及密碼學和量子物理模擬的下一代計算機還只是停留在構想階段。

計算機學科

在當今世界,幾乎所有專業都與計算機息息相關。但是,只有某些特定職業和學科才會深入研究計算機本身的製造、編程和使用技術。用來詮釋計算機學科內不同研究領域的各個學術名詞的涵義不斷發生變化,同時新學科也層出不窮。

計算機工程學 是電子工程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計算機軟硬體和二者間的彼此聯系。
計算機科學 是對計算機進行學術研究的傳統稱謂。主要研究計算技術和執行特定任務的高效演算法。該門學科為我們解決確定一個問題在計算機領域內是否可解,如可解其效率如何,以及如何作成更加高效率的程序。時至今日,在計算機科學內已經衍生了許多分支,每一個分支都針對不同類別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軟體工程學 著重於研究開發高質量軟體系統的方法學和實踐方式,並試圖壓縮並預測開發成本及開發周期。
信息系統 研究計算機在一個廣泛的有組織環境(商業為主)中的計算機應用。

㈣ 求好的java開源B2C商城源代碼

我有java版企業級商城,Spring+SpringMVC+hibernate+freemarkerm,資料庫是mysql.
另外,453560902群里也可以找到分享的。

㈤ 小米9代碼

基於安卓P的小米9內核源代碼,代號為「cepheus」。

內核源代碼的發布意味著開發者能更輕松地開發自定義ROM等。去年年底,小米在GitHub上公開了基於安卓9 Pie的小米Pocophone F1、小米8(多版本)、小米MIX 2S和小米MIX3手機的內核源代碼。

小米手機誕生的時候,口號就是「為發燒而生」,前期極度自由的定製化,為小米手機贏得了不少粉絲。我們知道,如今廠商在賣手機的時候,總喜歡在SOC上做文章,什麼殘血版、滿血版等等。近日,一段小米9的神秘代碼曝光,據說輸入後可以開啟小米9的「雞血」模式!

小米9採用了驍龍855處理器,根據小米官方的介紹,小米在這款晶元開發過程中,和高通有著緊密合作。根據某數碼博主爆料,在小米9的撥號界面里輸入*#*#8106#*#*,即可進入隱藏的超頻模式。

據網友測試,打開超頻模式後,驍龍855的性能得到了大幅增強,GPU頻率提升到了800MHz,比普通情況下提升了30%。

不過,這樣做顯然會增大耗電,開啟後雖然提升了性能,但是手機發熱很嚴重,而且小米93300毫安時的電池也捉襟見肘。此外,要開啟這個模式,需要使用MIUI開發版才行,穩定版則沒有這個選項。

㈥ 小米社區用的是什麼建站源碼

據我所知

asp都是用的新雲或動易的系統,如以前的黑鷹,用的就是動易

php的都是用的織夢.

黑客的論壇,你可以看最下面的版權,powed by (後面的就是系統名字) 希望能幫到你,如答案對你有幫助,請採納 謝謝!

㈦ 盒子源碼輸出比投影儀源碼輸出好聽,用的是小米盒子2增強版,和極米H1S,盒子→功放→顯示器用兩根H

泰捷的網路視頻解碼能力是最強的。

㈧ 如何檢查網站源碼是否有後門

一,把網站源碼放到空間里把網站建起來
二,網路搜360網站安全檢測,找到360用來檢測網站的站
三,認證網站,提交網址
四,幾分鍾後就會幫你檢測出網站的木馬或漏洞了
五,當然了,免費源碼漏洞肯有的,有些可能檢不出來,他是屬於程序員的經驗不足造成的,還有的是黑客故意留的,明顯的會檢查出來,免費源碼常理是不能用的,一是因為有版權問題,用了以後會有麻煩,另外還有安全隱患.別忘了放了這些源碼的都是些什麼人,他們讓你用這些源碼的目的.如果你是想正規做站,個人建議你還是去淘寶,200源碼網,拍拍,A5論壇花幾百元買些正品來用,注意是花幾百元,不是幾元幾十元,因為那些幾十元的大多也是免費的.

㈨ 米兔源碼論壇怎麼樣

米兔網論壇源碼就是個大垃圾,什麼破玩意兒?
騙子謝建東(米兔的站長),讓我損失慘重,運營到一半發現漏洞百出,根本不能拿來運營,這都怪我,我自找的,是我貪便宜,我不應該拿米兔盜版源碼做運營,也提醒各位網路公司的老闆們,千萬不要用米兔的盜版源碼,出來問題就完了!
我用米兔的盜版禾匠小程序模塊,給客戶搭建小程序,剛開始好好的,界面啥都沒問題,和正版一模一樣,一旦運營起來問題就來了,BUG不斷,送我都不要!還有米兔的人人商城模塊更垃圾,說什麼是米兔主打的模塊,買完之後就坑了,一鍵上傳授權時竟然顯示的米兔logo,我們在群里不管提任何問題,他都說「我不是保姆,不要問我」等等之類的。

㈩ 鴻蒙系統代碼開源,不擔心友商「抄襲」嗎

最近手機圈最火的話題恐怕就是華為宣布最快今年秋季,最晚明年春季就要正式發布自主研發的操作系統了。這是續華為自研麒麟晶元之後又一重磅炸彈,而華為的操作系統很有可能命名為鴻蒙,目前鴻蒙已經通過了注冊商標,離發布已經越來越近了

老用戶無需購買新華為手機就能用上。而友商手機,比如小米魅族甚至三星手機,都可以通過編譯後刷入,就像之前刷其它非官方ROM一樣,當然前提是要解BL鎖和ROOT。所以等到鴻蒙系統發布之後,只要想用,我們手上的手機都能夠用上,就看華為官方會不會放出適配包了

熱點內容
for循環sql語句 發布:2025-05-13 22:45:49 瀏覽:17
python實用代碼 發布:2025-05-13 22:19:41 瀏覽:843
dede資料庫的配置文件 發布:2025-05-13 22:19:08 瀏覽:968
給字元加密 發布:2025-05-13 22:12:32 瀏覽:973
資料庫系統實現答案 發布:2025-05-13 22:11:57 瀏覽:141
哪個軟體可以共存安卓 發布:2025-05-13 22:10:15 瀏覽:553
上傳宦妃天下野泉肉肉 發布:2025-05-13 22:10:10 瀏覽:409
洗眼睛解壓 發布:2025-05-13 21:58:28 瀏覽:273
c存儲指針 發布:2025-05-13 21:49:04 瀏覽:922
結繩編程軟體 發布:2025-05-13 21:49:03 瀏覽: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