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那些事兒之我
A. linux 把文件名插入到文件的首列
屏幕顯示的亮點能夠輕易消除,它還沒有成為物質存在,這樣書寫與說話就有了同一性。[2]它顛覆了笛卡爾以來主體與客體、精神與物質之間二元對立的關系;電腦是一種物質存在,可是它是模擬人腦的,在電腦的工作中,我們面對的不是主體與客體的關系,而是一種鏡映效果(mirror effect),在這里我們又一次遭遇拉康那種兒童照鏡期的心理騷動。同樣地電腦閱讀也有相應的尷尬。馬克·波斯特討論的現象不是專指文學,可是對於文學也適用,那麼這里的理論屬於交織了德里達、拉康、笛卡爾的思想以及關於網路社會學的理論。
如何理論實際上不是採用一種現成的理論按圖索驥,而是針對一個問題,從不同側面對於問題進行梳理。這里可以明確的一點在於:20世紀初文學研究有一種「內化」傾向,即研究文學著重於文學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文學作為語言藝術,重點關注文學的語言,二是文學作為藝術,它的根本存在方式是文本,不能把精力拋擲到文本之外的社會因素方面。這種文學研究的「內化」成為20世紀文學研究的一道重要的風景線。但是對於文學的文化批評成為文學研究重新「外化」趨向的發起者和生力軍。作為美國耶魯學派批評家的希利斯·米勒指出:「事實上,自1979年以來,文學研究的興趣中心已發生大規模的轉移:從對文學作修辭學式的『內部』研究,轉為研究文學的『外部』聯系,確定它在心理學、歷史或社會學背景中的位置。換言之,文學研究的興趣已由解讀(即集中注意研究語言本身及其性質和能力)轉移到各種形式的闡釋學解釋上(即注意語言同上帝、自然、社會、歷史等被看作是語言之外的事物的關系)。」[3]這種文學研究的趨向並不是完全排斥對文學的文本和語言的研究,不過它更多地把這一內部研究置於文化研究整體中,使之成為整個研究工作的有機構成之一。由於它涉及的方面廣泛,因此在採用的理論上? 梢願據需要囊括幾乎所有的人文學科而不是專注於某一種特殊的理論? 二、 批評的方式:尋求方法與創造方法
B. TCP那些事兒
目錄:
以前我也認為TCP是相當底層的東西,我永遠不需要去了解它。雖然差不多是這樣,但是實際生活中,你依然可能遇見和TCP演算法相關的bug,這時候懂一些TCP的知識就至關重要了。( 本文也可以引申為,系統調用,操作系統這些都很重要,這個道理適用於很多東西 )
這里推薦一篇小短文, 人人都應該懂點TCP
使用TCP協議通信的雙方必須先建立TCP連接,並在內核中為該連接維持一些必要的數據結構,比如連接的狀態、讀寫緩沖區、定時器等。當通信結束時,雙方必須關閉連接以釋放這些內核數據。TCP服務基於流,源源不斷從一端流向另一端,發送端可以逐位元組寫入,接收端可以逐位元組讀出,無需分段。
需要注意的幾點:
TCP狀態(11種):
eg.
以上為TCP三次握手的狀態變遷
以下為TCP四次揮手的狀態變遷
伺服器通過 listen 系統調用進入 LISTEN 狀態,被動等待客戶端連接,也就是所謂的被動打開。一旦監聽到SYN(同步報文段)請求,就將該連接放入內核的等待隊列,並向客戶端發送帶SYN的ACK(確認報文段),此時該連接處於 SYN_RECVD 狀態。如果伺服器收到客戶端返回的ACK,則轉到 ESTABLISHED 狀態。這個狀態就是連接雙方能進行全雙工數據傳輸的狀態。
而當客戶端主動關閉連接時,伺服器收到FIN報文,通過返回ACK使連接進入 CLOSE_WAIT 狀態。此狀態表示——等待伺服器應用程序關閉連接。通常,伺服器檢測到客戶端關閉連接之後,也會立即給客戶端發送一個FIN來關閉連接,使連接轉移到 LAST_ACK 狀態,等待客戶端對最後一個FIN結束報文段的最後一次確認,一旦確認完成,連接就徹底關閉了。
客戶端通過 connect 系統調用主動與伺服器建立連接。此系統調用會首先給伺服器發一個SYN,使連接進入 SYN_SENT 狀態。
connect 調用可能因為兩種原因失敗:1. 目標埠不存在(未被任何進程監聽)護著該埠被 TIME_WAIT 狀態的連接佔用( 詳見後文 )。2. 連接超時,在超時時間內未收到伺服器的ACK。
如果 connect 調用失敗,則連接返回初始的 CLOSED 狀態,如果調用成功,則轉到 ESTABLISHED 狀態。
客戶端執行主動關閉時,它會向伺服器發送一個FIN,連接進入 TIME_WAIT_1 狀態,如果收到伺服器的ACK,進入 TIME_WAIT_2 狀態。此時伺服器處於 CLOSE_WAIT 狀態,這一對狀態是可能發生辦關閉的狀態(詳見後文)。此時如果伺服器發送FIN關閉連接,則客戶端會發送ACK進行確認並進入 TIME_WAIT 狀態。
流量控制是為了控制發送方發送速率,保證接收方來得及接收。
接收方發送的確認報文中的窗口欄位可以用來控制發送方窗口大小,從而影響發送方的發送速率。將窗口欄位設置為 0,則發送方不能發送數據。
如果網路出現擁塞,分組將會丟失,此時發送方會繼續重傳,從而導致網路擁塞程度更高。因此當出現擁塞時,應當控制發送方的速率。這一點和流量控制很像,但是出發點不同。 流量控制是為了讓接收方能來得及接收,而擁塞控制是為了降低整個網路的擁塞程度。
TCP 主要通過四種演算法來進行擁塞控制: 慢開始、擁塞避免、快重傳、快恢復。
在Linux下有多種實現,比如reno演算法,vegas演算法和cubic演算法等。
發送方需要維護一個叫做擁塞窗口(cwnd)的狀態變數,注意擁塞窗口與發送方窗口的區別:擁塞窗口只是一個狀態變數,實際決定發送方能發送多少數據的是發送方窗口。
為了便於討論,做如下假設:
發送的最初執行慢開始,令 cwnd=1,發送方只能發送 1 個報文段;當收到確認後,將 cwnd 加倍,因此之後發送方能夠發送的報文段數量為:2、4、8 ...
注意到慢開始每個輪次都將 cwnd 加倍,這樣會讓 cwnd 增長速度非常快,從而使得發送方發送的速度增長速度過快,網路擁塞的可能也就更高。設置一個慢開始門限 ssthresh,當 cwnd >= ssthresh 時,進入擁塞避免,每個輪次只將 cwnd 加 1。
如果出現了超時,則令 ssthresh = cwnd/2,然後重新執行慢開始。
在接收方,要求每次接收到報文段都應該對最後一個已收到的有序報文段進行確認。例如已經接收到 M1 和 M2,此時收到 M4,應當發送對 M2 的確認。
在發送方,如果收到三個重復確認,那麼可以知道下一個報文段丟失,此時執行快重傳,立即重傳下一個報文段。例如收到三個 M2,則 M3 丟失,立即重傳 M3。
在這種情況下,只是丟失個別報文段,而不是網路擁塞。因此執行快恢復,令 ssthresh = cwnd/2 ,cwnd = ssthresh,注意到此時直接進入擁塞避免。
慢開始和快恢復的快慢指的是 cwnd 的設定值,而不是 cwnd 的增長速率。慢開始 cwnd 設定為 1,而快恢復 cwnd 設定為 ssthresh。
發送端的每個TCP報文都必須得到接收方的應答,才算傳輸成功。
TCP為每個TCP報文段都維護一個重傳定時器。
發送端在發出一個TCP報文段之後就啟動定時器,如果在定時時間類未收到應答,它就將重發該報文段並重置定時器。
因為TCP報文段最終在網路層是以IP數據報的形式發送,而IP數據報到達接收端可能是亂序或者重復的。TCP協議會對收到的TCP報文進行重排、整理,確保順序正確。
TCP報文段所攜帶的應用程序數據按照長度分為兩種: 交互數據 和 成塊數據
對於什麼是粘包、拆包問題,我想先舉兩個簡單的應用場景:
對於第一種情況,服務端的處理流程可以是這樣的:當客戶端與服務端的連接建立成功之後,服務端不斷讀取客戶端發送過來的數據,當客戶端與服務端連接斷開之後,服務端知道已經讀完了一條消息,然後進行解碼和後續處理...。對於第二種情況,如果按照上面相同的處理邏輯來處理,那就有問題了,我們來看看 第二種情況 下客戶端發送的兩條消息遞交到服務端有可能出現的情況:
第一種情況:
服務端一共讀到兩個數據包,第一個包包含客戶端發出的第一條消息的完整信息,第二個包包含客戶端發出的第二條消息,那這種情況比較好處理,伺服器只需要簡單的從網路緩沖區去讀就好了,第一次讀到第一條消息的完整信息,消費完再從網路緩沖區將第二條完整消息讀出來消費。
第二種情況:
服務端一共就讀到一個數據包,這個數據包包含客戶端發出的兩條消息的完整信息,這個時候基於之前邏輯實現的服務端就蒙了,因為服務端不知道第一條消息從哪兒結束和第二條消息從哪兒開始,這種情況其實是發生了TCP粘包。
第三種情況:
服務端一共收到了兩個數據包,第一個數據包只包含了第一條消息的一部分,第一條消息的後半部分和第二條消息都在第二個數據包中,或者是第一個數據包包含了第一條消息的完整信息和第二條消息的一部分信息,第二個數據包包含了第二條消息的剩下部分,這種情況其實是發送了TCP拆,因為發生了一條消息被拆分在兩個包裡面發送了,同樣上面的伺服器邏輯對於這種情況是不好處理的。
我們知道tcp是以流動的方式傳輸數據,傳輸的最小單位為一個報文段(segment)。tcp Header中有個Options標識位,常見的標識為mss(Maximum Segment Size)指的是,連接層每次傳輸的數據有個最大限制MTU(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一般是1500比特,超過這個量要分成多個報文段,mss則是這個最大限制減去TCP的header,光是要傳輸的數據的大小,一般為1460比特。換算成位元組,也就是180多位元組。
tcp為提高性能,發送端會將需要發送的數據發送到緩沖區,等待緩沖區滿了之後,再將緩沖中的數據發送到接收方。同理,接收方也有緩沖區這樣的機制,來接收數據。
發生TCP粘包、拆包主要是由於下面一些原因:
既然知道了tcp是無界的數據流,且協議本身無法避免粘包,拆包的發生,那我們只能在應用層數據協議上,加以控制。通常在制定傳輸數據時,可以使用如下方法:
寫了一個簡單的 golang 版的tcp伺服器實例,僅供參考:
例子
參考和推薦閱讀書目:
注釋:
eg.
C. 誰能幫我翻譯一下這段話,貌似是介紹 Linux的。
該書出版,恰逢我使用Linux系統的第十二個年頭,我至今已經在計算機領域工作了二十五年。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計算機似乎發展很快,之後變得更快了。不斷更新Linux 設備驅動的更新變得越來越具有挑戰性, 精於Linux kernel的電腦高手們不斷的完善著編碼,他們對過時的文件絲毫不感興趣。
Linux 系統在市場上,更重要的是在全世界開發者心中,依然在不斷的取得成功。它的成功是技術質量和自由軟體能夠帶來諸多益處的佐證。但在我看來,其成功的關鍵在於讓計算機充滿了樂趣。任何人都可以使用進入Linux系統進行沙箱操作,無論在任何方向做出貢獻都會受到歡迎,但最令人看重的還是出色的技術。Linux 不僅給我們提供了優秀的操作系統,而且讓我們有機會在其未來的開發中也發揮作用,並充滿樂趣。
在我二十五年的職業生涯中,我經歷過許多有趣的機會,從最開始為cray電腦編程(使用Fortran語言和穿孔卡),到迷你電腦,Unix工作站,再到如今微處理器大行其道的時代。在這個領域從未出現過這么強大的生命力,這么多的機會和樂趣。對工具極其變化也從未有過如此的掌控力。很顯然, Linux 和其它自由軟體推動了這些變化。
我希望本版書可以將這些樂趣和機會帶給新一代的開發者。無論你對kernel還是用戶空間感興趣,我希望本書對你會有用,並作為有趣的向導,告訴你kernel是如何與硬體協同工作的。雖然Linux發展了很長一段時間了,但依然只是個開始。。。
D.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200字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200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如果有人貿然說,哪本書對他的影響最大,就基本可以判斷出他的價值觀和喜好。雖然很不想為它背書,但是誰叫咱讀書少呢,那麼,這就是對我影響最大的一套書。
這套書作為明史的啟蒙讀物比較好,可讀性非常強。我記得我高二時在操場借了同學的看,意猶未盡,借了來,看到了半夜三點,後又去圖書館讀完了這套書。這套書講述也很完整,一共九部,明朝三百年的歷史,從興起到覆滅。關於版本,我推薦原來的版本,原來只有七本,這個增補版我買來很不喜歡,增加了很多圖畫和底下的延伸故事。
這套書,我甚至想改一改作為睡前故事給我的孩子讀,我喜歡看歷史的原因是,如果是文學,作者的設定就是天道,觀賞性有餘但是我不喜歡。我喜歡看真正的規律,喜歡看各種性格的人碰撞起來究竟是什麼樣的結局。
第一部書講的是朱元璋的歷史。初時加入農民起義,和諸多名將東征西伐打天下,天下打下來,又上演了一出飛鳥盡,良弓藏。進而肅清朝野和建立制度的一段的歷史。
藍玉是明朝的年羹堯;陳友諒敗於鐵索連舟,是曹操的昏招;朱元璋又很像劉邦。歷史真的是重復上演的。
第一次讀時,比較泛泛,這次讀也不能說深刻,其實我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獲就是,就是認識了一群人。
認識了常遇春,認識了朱文正,認識了張定邊,認識了吳琳,認識了張子明,了解了宋濂。
這本書中,也發現了我最羨慕的愛情藍本,朱元璋和馬皇後,我真的覺得多疑之人的信任,嚴酷之人的妥協更像愛情。我覺得如果我是朱元璋,我也會折服於馬皇後這種人。如果我被郭子興關起來等著被餓死,有人給我送餅,哦,送就送吧,等我出去了,一定會報答你,那出不去就算了嘛,是吧,哈哈。救命之恩,那麼榮華富貴以報。而只是為了讓我吃得好點,就把熱餅藏在胸前,把自己燙傷,然後給偷偷帶進來。我首先是疑惑,我們這種理性的人首先會想到為啥不送涼餅。朱元璋本就是苦出身,我不信他不吃涼餅,也不信涼餅比熱餅不充飢。而她這樣,是存了珍重之心,被人輕賤欺壓慣了的朱元璋,在自己一無所有之時被別人如珠似寶的.珍重,怎能無動於衷?誰能無動於衷?痴愚真心,最無以為報。
我也最想求一顆真心,於我而言,風花雪月可以風吹雲散,也不算什麼。如果有人真的像馬皇後一樣對我,我也扛不住,命算什麼,給你就是。如果真的有人如此愛我,可能我也沒機會知道,不是說患難見真情嗎?我還是過我一帆風順而普普通通的一生吧,哈哈哈。
其中也有很多道理,怎樣做會產生威信(朱元璋初時作戰勇敢,處事冷靜,有計謀,身先士卒,在士兵中很有威信),怎樣做可以叫賢(朱元璋說宋濂,二十多年,從來不說假話,也從不說別人的壞話,真是個賢人啊),疏而間親的事能不能做(有傳藍玉跟朱標說找人望過朱標的氣,將來會謀反,朱標轉頭和朱棣說了,朱棣就給藍玉使了絆子)。其實很多那種聖賢書都明確了什麼是道德仁義禮,什麼是君子,什麼是小人,什麼是豪傑,怎樣可以稱為好學。這些都不是空泛的概念,但是如果你不讀書,你就不知道,你不知道,你就沒有是非的觀念。說白了,無知。別人無知,尚且可以原諒,自己無知,怎麼可以忍受。
還懂了,念書好雖然沒什麼值得誇耀,書念不好的人也不一定不能成事。但是那些書念得好,又真正能做大事的人,真的是很有能力。
關於劉基之死,說是,有可能是敗於朱元璋的忌憚。我之前看那個林正剛老師的培訓課的時候,說,新進入一個群體的時候,你要畫坐標,看看這群人的行事偏向什麼,比如說,合作-對立,友善-敵對,這類。而你要順應他們的行事作風。好像周易里也有這樣的話,具體我忘了。如果劉基能夠知道朱元璋是強勢不容人的人,他就應該隱藏自己,但是我想諸葛亮不用。
這是一本明史的啟蒙書,我還沒讀透,現在我讀書,就是讀一遍,做一些摘抄,然後寫讀後感的時候再過一遍,比之前只是讀能了解更多。
E. Linux那些事兒之我是U盤誰是最變態的結構體
scsi子系統里的設備使用scsi命令來通信,scsi spec定義了一大堆的命令,spec里稱這個為命令集,即所謂的command set.其中一些命令是每一個scsi設備都必須支持的,另一些命令則是可選的.而作為U盤,它所支持的是scsi transparent command set,所以它基本上就是支持所有的scsi命令了,不過我們其實並不關心任何一個具體的命令,只需要了解一些最基本的命令就是了.比如我們需要知道,所有的scsi設備都至少需要支持以下這四個scsi命令:INQUIRY,REQUEST SENSE,SEND DIAGNOSTIC,TEST UNIT READY.一會我們在代碼中會遇見其中的幾個,暫且不表.另外對於磁碟設備,它還需要支持另外一些命令,比如讀方面的READ命令,寫方面的WRITE命令,又比如我們經常做的格式化操作,它就對應FORMAT UNIT命令.對於磁碟這樣的設備,SCSI協議里邊稱它為direct-access devices.這就是為什麼你剛才在cat /proc/scsi/scsi的輸出中能看到一個」Type:Direct-Access」這么一項.
知道了scsi匯流排上使用scsi命令來通信,那麼我們下一步需要知道scsi host的作用,它主要就是負責發送命令給設備,然後設備就去執行命令.所以scsi host也被稱為initiator(發起者),而scsi設備被稱為target(目的地).
那麼我們就知道,如果我們沒有scsi host,但是我們有遵守scsi協議接受scsi命令的device,那怎麼辦?誰來發起命令?沒有硬體我們用軟體,命令是誰傳遞過來的?應用層?或者scsi core?不管是誰,只要我們能夠把上層的命令傳遞給設備,那就Ok了對不對?scsi核心層把一切都做好了,我們只要為一個scsi host申請相應的數據結構,讓命令來了能夠發送給設備,能夠讓設備接收到命令,那就萬事大吉了對不對?或者說整個usb-storage的真正的功能也就實現了對不對?到這里我們就可以開始繼續來看我們的代碼了.別忘了我們還在usb_stor_acquire_resources()函數中,只不過剛剛講完usb_stor_Bulk_max_lun()函數而已.
781行,us->unusual_dev->initFunction是什麼?不要說你一點印象也沒有.在分析unusual_devs.h文件的時候曾經專門舉過例子的,說有些設備需要一些初始化函數,它就定義在unusual_devs.h文件中,而我們通過UNUSUAL_DEV的定義已經把這些初始化函數給賦給了us->unusual_dev的initFunction指針了.所以這時候,在傳輸開始之前,我們判斷,是不是有這樣一個函數,即這個函數指針是否為空,如果不為空,很好辦,執行這個函數就是了.比如當時我們舉例子的時候說的那兩個惠普的CD刻錄機就有個初始化函數init_8200e,那麼就讓它執行好了.當然,一般的設備肯定不需要這么一個函數.至於傳遞給這個函數的參數,在struct us_unusual_dev結構體定義的時候,就把這個函數需要什麼樣的參數定義好了,需要的就是一個struct us_data *,那麼很自然,傳遞的就是us.
然後790行,scsi_host_alloc就是scsi子系統提供的函數,它的作用就是申請一個scsi host相應的數據結構.不過我們要注意的是它的參數,尤其是第一個參數, &usb_stor_host_template,其實這是一個struct scsi_host_template的結構體指針,從這一刻開始,我們需要開始了解drivers/usb/storage/scsiglue.c這個文件了,glue就是膠水的意思,與scsi相關聯的代碼我們就都准備在這個文件里了.
F. 我是一個linux初學者,是自學的那種,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可不知道怎麼解決,也沒人指導
就在知道來問,描述具體問題的情況,然後自然有人幫你,最好是用積分來提問,回答的會很快。然後用你掌握的知識去幫助別人,賺回不少積分,用來當作下次提問時的籌碼。
G. Linux那些事兒 之 戲說USB我是誰
這是遵照花小錢做大事的原則從ldd3里拿出來的,懶得再去查了,畢竟結果都差不多。上面顯示的是包含一個USB介面的USB滑鼠導出的結果。目錄樹里的
/sys/devices/pci0000:00/0000:00:09.0/usb2/2-1
表示的是滑鼠,下層目錄
/sys/devices/pci0000:00/0000:00:09.0/usb2/2-1/2-1:1.0
表示了滑鼠的USB介面。Sysfs里的usb設備都是類似的表示,設備的目錄下包括了表示設備介面的目錄。目錄里的各個文件表示的設備或介面的描述,大都對應了設備描述符、介面描述符等的相應值,可以通過這些值獲得感興趣的信息。新名詞就像任小強的理論一樣層出不窮,什麼是設備描述符還有介面描述符?不過我們這里要暫時忽略它的存在,先關心關心USB設備在sysfs里是如何命名的,弄清它是誰,也就是說上面路徑的含義。
USB系統中的第一個USB設備是root hub,前面已經說了它是和host controller綁定在一起的。這個root hub通常包含在PCI設備中,是連接PCI匯流排和USB匯流排的bridge,控制著連接到其上的整個USB匯流排。所有的root hub,內核的usb core都分配有獨特的編號,上面貼出來的例子里,就是usb2,因為它注冊在第二個hub。
USB匯流排上的每個設備都以root hub的編號作為其名字的第一個號碼。這個號碼後跟著一個「-」字元還有設備所插入的埠號。因此,上面例子中的USB滑鼠的設備名就是2-1。因為該USB滑鼠具有一個介面,導致了另外一個USB設備被添加到sysfs路徑中。因為物理USB設備和單獨的USB介面在sysfs中都將表示為單獨的設備。USB介面的命名是設備名直到該介面,上面就是2-1後面跟一個「:」和USB配置(Configuration)的編號,然後是一個「.」和該介面的編號。因此上面的滑鼠USB介面就是2-1:1.0,表示使用第一個配置,介面編號為0。
不過,sysfs並沒有展示USB設備的所有部分,設備可能包含的可選配置都沒有顯示,不過這些可以通過usbfs找到,該文件系統被掛在到/proc/bus/usb目錄,從/proc/bus/usb/device文件可以直到系統中存在的所有USB設備的可選配置。
這里說到了USB設備的配置,有必要先說一下,還是花小錢做大事,直接拿復旦人甲兄弟的描述了。一個設備可以有一種或者幾種配置,這能理解吧?沒見過具體的usb設備?那麼好,手機見過吧,每個手機都會有多種配置,或者說「設定」,比如,我的這款,Nokia6300,手機語言,可以設定為English,繁體中文,簡體中文,一旦選擇了其中一種,那麼手機里邊所顯示的所有的信息都是該種語言/字體。還有最簡單的例子,操作模式也有好幾種,標准,無聲,會議,etc。基本上如果我設為「會議」,那麼就是只振動不發聲,要是設為無聲,那麼就啥動靜也不會有,只能憑感覺了,以前去公司面試的話通常就是設為無聲,因為覺得振動也不好,讓人家面試官聽到了還是不合適。那麼usb設備的配置也是如此,不同的usb設備當然有不同的配置了,或者說需要配置哪些東西也會不一樣。好了,關於配置,就說這么多,更多的我們暫時也不需要了解了。
H.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範文600字(通用8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範文600字(通用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
馬皇後,一個了不起的女人。
她救朱元璋於危難中,在朱元璋被困、就快餓死的情況下,冒著生命危險給朱元璋送飯。她雖然是一個女子,卻頗有膽量。陳友諒進攻龍灣時,她捐出自己所有的首飾財務勞軍。並組織婦女為軍隊縫補衣物。
即使在大富大貴後,她也保持了簡朴的作風。不驕不傲,並告訴朱元璋不要忘記民間的痛苦。甚至在用人上,她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願得賢人共理天下」,被朱元璋引為至理名言。更難得可貴的是,她阻止了朱元璋的很多惡行。
朱元璋要殺朱正文,她勸告朱元璋,朱正文是你的侄子,立有大功,請你不要殺他;朱元璋要殺李文忠,她勸告朱元璋,李文忠是你外甥你是你的養子,留他一命吧;朱元璋要殺宋濂,她跪下求朱元璋,宋濂是太子的老師。老百姓尚且尊師,何況帝王家呢?
她就是這樣用她的慈愛去關懷每一個她認識,或是不認識的人,把他們從朱元璋的屠刀下救出來了。她比朱元璋更知道人命的可貴。
她重病後自知很難醫好,拒絕醫生為她醫治。朱元璋問她原因,她的回答是在感人心魄:「人的生死是由命運決定的,求神拜佛是沒有用的,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如果讓醫生為我醫治服葯無效,陛下一定會相對於醫生,這是我不想看到的。」
這是一個始終用自己的愛心關懷她人的人,即使在生命即將結束的時候,她還是這樣做的。她在病床上留下給朱元璋的遺言:「願陛下有始有終,子孫各個賢能,百姓安居樂業,江山萬年不朽。」
馬皇後這個平凡的女子在困難的歲月里,她沒有嫌棄出身貧賤的朱元璋,而是跟隨著他為他奉獻了自己的一切,無論環境多麼險惡情況多麼復雜,她始終遵守了自己當年的承諾:
「無論貴賤,生死永不相棄。」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2
最近,我閱讀了《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作者風趣幽默的話語令我十分喜愛這部書。作者對人物的刻畫入木三分,對斗爭的描述淋漓盡致,對情節的把握爐火純青,真的很令我欽佩。在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了,一個出身於農民世家的人,竟然能成功當上皇帝。
朱元璋小時候深受元朝的腐敗統治之苦,家中十分貧苦,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無所有的貧農,是通過造反才擁有了天下。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簡單的簡歷。沒受過教育,卻能直接帶領千軍萬馬爭奪王位,是個軍事天才,也是個人事管理天才。對於這種情況,我有自己的看法:平靜的湖面,練不出不畏風浪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寧靜的世界,找不出真正的英雄,朱元璋就是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下,成為一個偉大的霸主。正是青少年時期的艱苦經歷磨煉了朱元璋,使他變得老成而有心計。
朱元璋還教會了我自信,因為他曾經說過「我相信我是對的」。在通往勝利之門的路上,你會撿到很多鑰匙,只有一把才能打開勝利之門。當你引領大軍作戰,當百萬大軍的生死掌握在你的手中;當你只有一次機會,沒有多少人能不緊張。而在戰爭中,只有一個時機是最適合的,如果失敗了,你將失去一切,相反,你會擁有一切。但朱元璋卻在關鍵時刻毫不緊張,他相信了自己的決定,是自信,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說話,我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後,朱元璋成為了我生活中的老師,他教會了我果斷、冷靜、堅持、自信等等必會的本領,只要有了這些本領,你就是一定會成功,助你登上成功的高峰。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3
這學期,我買了《明朝那些事》這本書,讀過之後,我深受感動。官場內斗,真是太可怕了。
嚴嵩鬥倒了夏言,徐階鬥倒了嚴嵩,高拱鬥倒了徐階,張居正鬥倒了高拱。但今天我說的不是這些人,而是一位著名的軍事將領——戚繼光。
戚繼光,他的前輩——戚祥,曾經和開國皇帝朱元璋一起奮戰沙場,立下了許多戰功。從那時起,戚繼光的家族就沒有出現過人才,直到戚繼光出現。
當戚繼光剛剛接掌父親的職位時,他所接收的士兵都混成了兵油子。這些士兵素質差,他棄用,要求重新分派士兵。他和士兵們一起去訓練,他以不同的方式訓練,總是讓士兵們互相戰斗贏了的賞錢,輸了的賞軍棍。
他這種訓練方法很好,士兵們飽受戚繼光的訓練折磨,他們把不滿都發泄到敵人的身上,但後來還是差點被擊敗,於是他想到孫子兵法:疾如風,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霆。他發現自己的士兵不行,於是在烏義地區招募了一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新軍,並進行了演練,最終使這支新軍所向披靡。
讀了戚繼光的故事,我覺得,只有堅持,才能成功。就像戚繼光,如果他看到他的士兵都是那種士兵就放棄,他就不會完成他所做的事情。此外,他的訓練或教育也很好,首先讓士兵們互相搏鬥,然後讓士兵們向敵人發泄自己的憤怒。就像我們的戴老師一樣,她在課堂上的表現令人印象深刻,所有的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她的教育方法行之有效。
戚繼光在明朝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希望大家都能了解他。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4
月光下,曾經相依相偎已經定格在夕陽下?下一步,下一秒,我都不知道該如何了。但是風拉住我,把我拉回了故鄉?我很難過,因為我們要擦肩而過多少次才可換得今生的相愛。不能哭,不哭,他真把鑰匙還回我了,這不是如自己所願了么。
從窮苦卑賤的放牛娃,到被送到佛教寺院做小行童,當雜差,再到成為統領百萬人馬的元帥,再到即吳王位,建立大明,萬人之上。朱元璋,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人,一個軍事、認識管理天才!
童年。他的童年黯淡無光,為了吃飯,從小便要去給地主放牛;他出自佃農之家,他們和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可親人死後,竟沒有一塊土地可以讓他們入土為安。為了吃飯,他跑去當了和尚,做小行童,做雜役,做那些最苦最累的活,去最貧瘠的地方化緣。直到他忍無可忍,參與了造反。
造反。他本想安安穩穩的度過這一生,而一封信,卻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因為那封信,他被逼上了絕路,走投無路之時,他投奔了濠州城池的守衛者郭子興,開始了他傳奇的一生。他憑借著自己出色的才能,歷經坎坷,當上了元帥,勝仗無數。通過連年征戰,滅掉了元朝,即吳王位,建立了大明,從放牛娃變成了萬人之上的皇帝。
稱帝。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結束了名族等級制度,在位期間,為了緩和尖銳、復雜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各集團之間的矛盾,實行了抗擊外侵、革新政治、發展生產、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於社會前進的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強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統治。
他,出身貧寒,也沒有很高的文化,就是這樣一個人,後來竟成為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民間關於他的傳說很多,所以他也是一位傳奇皇帝。他就是,朱元璋。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5
這些天,我讀了一本書,叫《明朝那些事兒》,它的作者是史學家當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兒》一共七本,我看的是第一本。這本書講的是從朱元璋出生到永樂奪位的事情,朱元璋是一個貧農出生,是史上唯一一個布衣皇帝,他當過和尚,也討過飯,後來由於元朝皇帝實在是令老百姓難以忍受了,老百姓就組成了一個個部隊准備造反,朱元璋也加入了一個部隊,他有勇有謀,為部隊頻頻打勝仗,可他的上司容不下下他,賞他了一些錢和人馬,讓他走人,朱元璋離開後,很快就召集了一批精兵,與別人作戰,他戰勝了張士誠、陳友諒等競爭對手,與元朝作戰,他們打得元朝落花流水,也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但是朱元璋這個皇帝當起來卻像個屠夫,他通過當時一個胡作非為的丞相,來廢除丞相之位,但也牽扯到了很多人,他們統統被朱元璋殺掉,達上萬人。更可怕的還有,朱元璋時分恨貪污,但他給官員的俸祿卻根本難以給他們養家糊口,他們被逼無奈,只得貪污了一些老百姓的糧食,但都被殺掉了,殺的官員官員們提心吊膽,整天怕鬼來敲門。
我讀了這本書,我清楚地看到了朱元璋的面目,他智慧、狡猾、殘忍、武斷,他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我也從他身上學到了許多,比如人要堅強如果不堅強就成不了大業,任何事都要忍辱負重,要能屈能伸,不能因為一點點小的事情就大發雷霆,這樣對別人不利,更加對自己不利。我還學到了人做事要經過頭腦,而朱元璋有時候似乎經常頭腦一發熱就稀里糊塗得殺了人,他雖然是在殺那些惡人,但他也殺掉了不少清正廉明的官員,他也不搞清楚,他的腦海里只有一句話:違我者,斬!
讀了這本書我深有感觸,我決定做一個堅強、冷靜的人。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6
在這個暑假,我抽空讀了《明朝那些事兒》,這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就是朱元璋。
看了《明朝那些事兒》,我徹底明白了「時勢造英雄」是真理!朱元璋雖有過人之處,但總體上不算是「奇人」,和歷史上許多君主相比,他並不出眾,與其說他有王者風范,倒不如說他很有運氣。像在鄱陽湖一戰中,就在朱元璋命懸一線的時候老天吹來了一陣東風,朱元璋趁著大風趕忙放火箭,火勢也順著大風立即蔓延開來,這場火毀了陳友諒好多戰艦,也成了朱元璋贏取這場勝利的關鍵。不僅如此,老天還讓他遇見了這么多實力戰將,而朱元璋本身就很愛惜人才。那些戰將遇見了他,可以說是錦上添花。你知道嗎?其實朱元璋小時候生活在一個生活條件極差的家庭中,他的人生一波三折。曾經經歷過失去親人的磨難,失去戰友的信任。他有著超出常人的精力與智慧和准確的判斷能力。
我對朱元璋的認識起源於他推翻元朝,創立自己帝國的那時候開始。由於他是貧困出生從小就受到官員的辱罵。所以身為皇帝的他簡直恨透了那些官員。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那些去收稅的官員,所以可想而知,他去「復仇」了。如果用一句話來作為他的座右銘:要麼不做,做了就要做絕。真的是再合適不過了。像在胡惟庸事件中,單單他一個人做錯了壞事,就把3萬多人給牽扯了進去。可見這做的是有多麼的絕情啊!
我想朱元璋有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也有不可取之處。我們要學習他堅韌的毅力,不被困難所嚇倒,為民著想的精神。當機立斷,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7
在奔流不息的歷史長河中,各個朝代分別經歷著建、興、亡。想想五朝的勇將明君,想想宮中的風起雲涌,再想想塞外的戰火連城,我不由得愛上了歷史,捧起了據人們說似小說般的歷史寶典《明朝那些事兒》。
一翻開《明朝那些事兒》,我便被開頭的朱元璋檔案吸引了,如:朱元璋,又名朱八八、朱重八,人生歷程:農民、乞討、撞鍾、造反(這個猛)、皇帝。僅幾句話,幽默無比,把我逗得哈哈大笑。而且這套書不像其它歷史學家寫的書,故作高深,其實什麼也不懂。而這套書的作者就不一樣了,用大家的話來寫歷史,完全打破了看歷史書犯困的現象。該幽默的地方會讓你笑得停不下來,該嚴肅的地方會讓你屏住呼吸。這也是這套書的奇妙之處。
讀完這套書,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歷史原來也是十分有趣的。洪武年間的功績,永樂大帝的神武,王守仁的智慧,魏忠賢的奸詐,朱厚照的昏庸,朱瞻基的開明……這些人物性格特點深刻在我心中,成為了對興亡的明朝永久的回憶!
認識了這么多人物,我最敬佩的人就是王守仁了。在他頭上,連「聖賢」都不合適了。我敬佩他的決心,十五歲就立志消滅敵兵;我敬佩他的才能,飽讀詩書而百步穿楊;我敬佩他的膽量,拿少量人馬跟敵方上萬軍隊血拚……他的人生十分偉大,但他對世間的貢獻匯成一句話:「存天理,去人慾!天理即人慾也!」他是我們所有人共同的榜樣!
《明朝那些事兒》帶領我走進了歷史的殿堂。作者讓我熱愛了歷史,了解了歷史,領悟了歷史。我的感受只匯成了一句話:歷史長河,波濤洶涌。壯士悲去,留下惆悵……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8
《明朝那些事兒》是由當年明月(網名)寫的,由中國友誼公司出版。這套書共有七本,主要講了明朝從朱元璋開始直至滅亡的故事。詳細寫了各個時代官僚為了權利的斗爭與陰謀,讓人身臨其境,回味無窮。我只要一拿起它就不想再放下,讀了還想再讀,經過長時間的閱讀,我已經對明朝歷史了解得一清二楚。
我剛接觸這本書時,我就被作者的幽默的語言和極好的文采給吸引住了,這本書既沒有像以前看過的歷史書那樣古板,卻有那麼多的歷史知識,我想:寫出如此好的文章的人,一定是個大作家,要不然怎能寫出這么好的文章呢?我最喜歡這套書的第三本,這本書里我最喜歡和最佩服的人物是王守仁。王守仁的父親王華是當科狀元,望子成龍,自然而然王華希望王守仁也像他一樣參加科舉考試,然後拿個功名當個官,過著安閑日子。
而王守仁卻不這么想,他想學習兵法,為國效力。可他爸爸不準,必須要他考科舉,要不不準他亂來。最後王守仁考上了舉人,當了一個小官,可遭人陷害,被發配到貴州龍場當驛丞,他在那裡經受了許多苦難,最後修成了正果,創造了哲門派——心學。這使得王守仁被人稱為四大家:哲學家、軍事家、政治家……還與孔子、孟子齊名。這一點更讓我無比佩服。因為王守仁在貴州龍場的艱苦經歷打動了我。當時貴州屬於是荒山野嶺,把官員發配到哪裡純粹是受罪,但王守仁他不放棄,在那片荒山裡開拓出了新天地。
我的感受是:若是一般官員被發配到了那裡,第一反應是到處找人送錢,拉關系,但願別去那個鬼地方,而王守仁他不畏辛苦,在那裡辛勤工作,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於是我便定下目標,向王守仁學習,學習他堅持不懈,成為一個像他一樣的人!
;I. linux內核 nf_reset()和secpath_reset()函數干什麼的,主要做了那些事兒
nf_reset()是重新設置skb中防火牆相關的欄位值;
secpath_reset() 清空IPSec協議使用的這個欄位
J. linux那些事兒系統版本號具體是多少
可以看文件的 cat /etc/issue
如果使用正則grep過濾, 可以准確的獲得。這在shell編程的時候很有幫助
建議樓主學好linux技術, 現在的linux應用很廣泛了。
有linux系統方面的問題, shell編程問題, linux系統管理, 服務假設, apache php nginx等都行。
日後在運維管理工作方面有開發問題, 可以幫樓主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