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操作系統 » 病毒復制演算法

病毒復制演算法

發布時間: 2022-09-24 06:22:42

㈠ 誰能給我簡述一下計算機病毒的工作原理

計算機病毒的定義

計算機病毒是一個程序,一段可執行碼 ,對計算機的正常使用進行破壞,使得電腦無法正常使用甚至整個操作系統或者電腦硬碟損壞。就像生物病毒一樣,計算機病毒有獨特的復制能力。計算機病毒可以很快地蔓延,又常常難以根除。它們能把自身附著在各種類型的文件上。當文件被復制或從一個用戶傳送到另一個用戶時,它們就隨同文件一起蔓延開來。這種程序不是獨立存在的,它隱蔽在其他可執行的程序之中,既有破壞性,又有傳染性和潛伏性。輕則影響機器運行速度,使機器不能正常運行;重則使機器處於癱瘓,會給用戶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通常就把這種具有破壞作用的程序稱為計算機病毒。

除復制能力外,某些計算機病毒還有其它一些共同特性:一個被污染的程序能夠傳送病毒載體。當你看到病毒載體似乎僅僅表現在文字和圖象上時,它們可能也已毀壞了文件、再格式化了你的硬碟驅動或引發了其它類型的災害。若是病毒並不寄生於一個污染程序,它仍然能通過占據存貯空間給你帶來麻煩,並降低你的計算機的全部性能。

1.計算機病毒的特點

計算機病毒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 寄生性

計算機病毒寄生在其他程序之中,當執行這個程序時,病毒就起破壞作用,而在未啟動這個程序之前,它是不易被人發覺的。

(2) 傳染性

計算機病毒不但本身具有破壞性,更有害的是具有傳染性,一旦病毒被復制或產生變種,其速度之快令人難以預防。

(3) 潛伏性

有些病毒像定時炸彈一樣,讓它什麼時間發作是預先設計好的。比如黑色星期五病毒,不到預定時間一點都覺察不出來,等到條件具備的時候一下子就爆炸開來,對系統進行破壞。

(4) 隱蔽性

計算機病毒具有很強的隱蔽性,有的可以通過病毒軟體檢查出來,有的根本就查不出來,有的時隱時現、變化無常,這類病毒處理起來通常很困難。

2.計算機病毒的表現形式

計算機受到病毒感染後,會表現出不同的症狀,下邊把一些經常碰到的現象列出來,供用戶參考。

(1) 機器不能正常啟動

加電後機器根本不能啟動,或者可以啟動,但所需要的時間比原來的啟動時間變長了。有時會突然出現黑屏現象。

(2) 運行速度降低

如果發現在運行某個程序時,讀取數據的時間比原來長,存文件或調文件的時間都增加了,那就可能是由於病毒造成的。

(3) 磁碟空間迅速變小

由於病毒程序要進駐內存,而且又能繁殖,因此使內存空間變小甚至變為「0」,用戶什麼信息也進不去。

(4) 文件內容和長度有所改變

一個文件存入磁碟後,本來它的長度和其內容都不會改變,可是由於病毒的干擾,文件長度可能改變,文件內容也可能出現亂碼。有時文件內容無法顯示或顯示後又消失了。

(5) 經常出現「死機」現象

正常的操作是不會造成死機現象的,即使是初學者,命令輸入不對也不會死機。如果機器經常死機,那可能是由於系統被病毒感染了。

(6) 外部設備工作異常

因為外部設備受系統的控制,如果機器中有病毒,外部設備在工作時可能會出現一些異常情況,出現一些用理論或經驗說不清道不明的現象。

以上僅列出一些比較常見的病毒表現形式,肯定還會遇到一些其他的特殊現象,這就需要由用戶自己判斷了。

3.計算機病毒的預防

前面介紹了計算機病毒,現在講一下怎樣預防病毒的問題。首先,在思想上重視,加強管理,止病毒的入侵。凡是從外來的軟盤往機器中拷信息,都應該先對軟盤進行查毒,若有病毒必須清除,這樣可以保證計算機不被新的病毒傳染。此外,由於病毒具有潛伏性,可能機器中還隱蔽著某些舊病毒,一旦時機成熟還將發作,所以,要經常對磁碟進行檢查,若發現病毒就及時殺除。思想重視是基礎,採取有效的查毒與消毒方法是技術保證。檢查病毒與消除病毒目前通常有兩種手段,一種是在計算機中加一塊防病毒卡,另一種是使用防病毒軟體工作原理基本一樣,一般用防病毒軟體的用戶更多一些。切記要注意一點,預防與消除病毒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任務,不是一勞永逸的,應堅持不懈。

計算機病毒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

計算機病毒的產生是計算機技術和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社會信息化進程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它產生的背景是:

(1)計算機病毒是計算機犯罪的一種新的衍化形式

計算機病毒是高技術犯罪, 具有瞬時性、動態性和隨機性。不易取證, 風險小破壞大, 從而刺激了犯罪意識和犯罪活動。是某些人惡作劇和報復心態在計算機應用領域的表現。

(2)計算機軟硬體產品的危弱性是根本的技術原因

計算機是電子產品。數據從輸入、存儲、處理、輸出等環節, 易誤入、篡改、丟失、作假和破壞;程序易被刪除、改寫;計算機軟體設計的手工方式, 效率低下且生產周期長;人們至今沒有辦法事先了解一個程序有沒有錯誤, 只能在運行中發現、修改錯誤, 並不知道還有多少錯誤和缺陷隱藏在其中。這些脆弱性就為病毒的侵入提供了方便。

(3)微機的普及應用是計算機病毒產生的必要環境

1983年11月3日美國計算機專家首次提出了計算機病毒的概念並進行了驗證。幾年前計算機病毒就迅速蔓延, 到我國才是近年來的事。而這幾年正是我國微型計算機普及應用熱潮。微機的廣泛普及, 操作系統簡單明了, 軟、硬體透明度高, 基本上沒有什麼安全措施, 能夠透徹了解它內部結構的用戶日益增多, 對其存在的缺點和易攻擊處也了解的越來越清楚, 不同的目的可以做出截然不同的選擇。目前, 在IBM PC系統及其兼容機上廣泛流行著各種病毒就很說明這個問題。

計算機病毒是如何分類的?

計算機病毒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類。若按其表現性質可分為良性的和惡性的。良性的危害性小, 不破壞系統和數據, 但大量佔用系統開銷, 將使機器無法正常工作,陷於癱瘓。如國內出現的圓點病毒就是良性的。惡性病毒可能會毀壞數據文件, 也可能使計算機停止工作。若按激活的時間可分為定時的和隨機的。定時病毒僅在某一特定時間才發作, 而隨機病毒一般不是由時鍾來激活的。若按其入侵方式可分操作系統型病毒( 圓點病毒和大麻病毒是典型的操作系統病毒), 這種病毒具有很強的破壞力(用它自己的程序意圖加入或取代部分操作系統進行工作), 可以導致整個系統的癱瘓;原碼病毒, 在程序被編譯之前插入到FORTRAN、C、或PASCAL等語言編制的源程序里, 完成這一工作的病毒程序一般是在語言處理程序或連接程序中;外殼病毒, 常附在主程序的首尾, 對源程序不作更改, 這種病毒較常見, 易於編寫, 也易於發現, 一般測試可執行文件的大小即可知;入侵病毒, 侵入到主程序之中, 並替代主程序中部分不常用到的功能模塊或堆棧區, 這種病毒一般是針對某些特定程序而編寫的。若按其是否有傳染性又可分為不可傳染性和可傳染性病毒。不可傳染性病毒有可能比可傳染性病毒更具有危險性和難以預防。若按傳染方式可分磁碟引導區傳染的計算機病毒、操作系統傳染的計算機病毒和一般應用程序傳染的計算機病毒。若按其病毒攻擊的機種分類, 攻擊微型計算機的, 攻擊小型機的, 攻擊工作站的, 其中以攻擊微型計算機的病毒為多, 世界上出現的病毒幾乎90%是攻擊IBM PC機及其兼容機。

計算機病毒的定義

一 計算機病毒的定義計算機病毒(Computer Virus)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中被明確定義,病毒「指編制或者在計算機程序中插入的破壞計算機功能或者破壞數據,影響計算機使用並且能夠自我復制的一組計算機指令或者程序代碼」。

二 計算機病毒的特點計算機病毒是人為的特製程序,具有自我復制能力,很強的感染性,一定的潛伏性,特定的觸發性和很大的破壞性。

三 病毒存在的必然性計算機的信息需要存取、復制、傳送,病毒作為信息的一種形式可以隨之繁殖、感染、破壞,而當病毒取得控制權之後,他們會主動尋找感染目標,使自身廣為流傳。

四 計算機病毒的長期性病毒往往會利用計算機操作系統的弱點進行傳播,提高系統的安全性是防病毒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完美的系統是不存在的,過於強調提高系統的安全性將使系統多數時間用於病毒檢查,系統失去了可用性、實用性和易用性,另一方面,信息保密的要求讓人們在泄密和抓住病毒之間無法選擇。病毒與反病毒將作為一種技術對抗長期存在,兩種技術都將隨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而得到長期的發展。

五 計算機病毒的產生病毒不是來源於突發或偶然的原因.一次突發的停電和偶然的錯誤,會在計算機的磁碟和內存中產生一些亂碼和隨機指令,但這些代碼是無序和混亂的,病毒則是一種比較完美的,精巧嚴謹的代碼,按照嚴格的秩序組織起來,與所在的系統網路環境相適應和配合起來,病毒不會通過偶然形成,並且需要有一定的長度,這個基本的長度從概率上來講是不可能通過隨機代碼產生的。病毒是人為的特製程序現在流行的病毒是由人為故意編寫的,多數病毒可以找到作者信息和產地信息,通過大量的資料分析統計來看,病毒作者主要情況和目的是:一些天才的程序員為了表現自己和證明自己的能力,處於對上司的不滿,為了好奇,為了報復,為了祝賀和求愛,為了得到控制口令,為了軟體拿不到報酬預留的陷阱等.當然也有因政治,軍事,宗教,民族.專利等方面的需求而專門編寫的,其中也包括一些病毒研究機構和黑客的測試病毒.

六 計算機病毒分類根據多年對計算機病毒的研究,按照科學的、系統的、嚴密的方法,計算機病毒可分類如下:按照計算機病毒屬性的方法進行分類,計算機病毒可以根據下面的屬性進行分類:

其他計算機病毒介紹

按照計算機病毒存在的媒體進行分類根據病毒存在的媒體,病毒可以劃分為網路病毒,文件病毒,引導型病毒。網路病毒通過計算機網路傳播感染網路中的可執行文件,文件病毒感染計算機中的文件(如:COM,EXE,DOC等),引導型病毒感染啟動扇區(Boot)和硬碟的系統引導扇區(MBR),還有這三種情況的混合型,例如:多型病毒(文件和引導型)感染文件和引導扇區兩種目標,這樣的病毒通常都具有復雜的演算法,它們使用非常規的辦法侵入系統,同時使用了加密和變形演算法。 按照計算機病毒傳染的方法進行分類根據病毒傳染的方法可分為駐留型病毒和非駐留型病毒,駐留型病毒感染計算機後,把自身的內存駐留部分放在內存(RAM)中,這一部分程序掛接系統調用並合並到操作系統中去,他處於激活狀態,一直到關機或重新啟動.非駐留型病毒在得到機會激活時並不感染計算機內存,一些病毒在內存中留有小部分,但是並不通過這一部分進行傳染,這類病毒也被劃分為非駐留型病毒。 按照計算機病毒破壞的能力進行分類根據病毒破壞的能力可劃分為以下幾種:無害型除了傳染時減少磁碟的可用空間外,對系統沒有其它影響。無危險型這類病毒僅僅是減少內存、顯示圖像、發出聲音及同類音響。危險型這類病毒在計算機系統操作中造成嚴重的錯誤。非常危險型這類病毒刪除程序、破壞數據、清除系統內存區和操作系統中重要的信息。這些病毒對系統造成的危害,並不是本身的演算法中存在危險的調用,而是當它們傳染時會引起無法預料的和災難性的破壞。由病毒引起其它的程序產生的錯誤也會破壞文件和扇區,這些病毒也按照他們引起的破壞能力劃分。一些現在的無害型病毒也可能會對新版的DOS、Windows和其它操作系統造成破壞。例如:在早期的病毒中,有一個「Denzuk」病毒在360K磁碟上很好的工作,不會造成任何破壞,但是在後來的高密度軟盤上卻能引起大量的數據丟失。 按照計算機病毒特有的演算法進行分類根據病毒特有的演算法,病毒可以劃分為:伴隨型病毒這一類病毒並不改變文件本身,它們根據演算法產生EXE文件的伴隨體,具有同樣的名字和不同的擴展名(COM),例如:XCOPY.EXE的伴隨體是XCOPY.COM。病毒把自身寫入COM文件並不改變EXE文件,當DOS載入文件時,伴隨體優先被執行到,再由伴隨體載入執行原來的EXE文件。「蠕蟲」型病毒通過計算機網路傳播,不改變文件和資料信息,利用網路從一台機器的內存傳播到其它機器的內存,計算網路地址,將自身的病毒通過網路發送。有時它們在系統存在,一般除了內存不佔用其它資源。寄生型病毒除了伴隨和「蠕蟲」型,其它病毒均可稱為寄生型病毒,它們依附在系統的引導扇區或文件中,通過系統的功能進行傳播,按其演算法不同可分為:練習型病毒病毒自身包含錯誤,不能進行很好的傳播,例如一些病毒在調試階段。詭秘型病毒它們一般不直接修改DOS中斷和扇區數據,而是通過設備技術和文件緩沖區等DOS內部修改,不易看到資源,使用比較高級的技術。利用DOS空閑的數據區進行工作。變型病毒(又稱幽靈病毒)這一類病毒使用一個復雜的演算法,使自己每傳播一份都具有不同的內容和長度。它們一般的作法是一段混有無關指令的解碼演算法和被變化過的病毒體組成。

七、計算機病毒的發展在病毒的發展史上,病毒的出現是有規律的,一般情況下一種新的病毒技術出現後,病毒迅速發展,接著反病毒技術的發展會抑制其流傳。操作系統升級後,病毒也會調整為新的方式,產生新的病毒技術。它可劃分為:

DOS引導階段

1987年,計算機病毒主要是引導型病毒,具有代表性的是「小球」和「石頭」病毒。當時的計算機硬體較少,功能簡單,一般需要通過軟盤啟動後使用.引導型病毒利用軟盤的啟動原理工作,它們修改系統啟動扇區,在計算機啟動時首先取得控制權,減少系統內存,修改磁碟讀寫中斷,影響系統工作效率,在系統存取磁碟時進行傳播.1989年,引導型病毒發展為可以感染硬碟,典型的代表有「石頭2」。 DOS可執行階段1989年,可執行文件型病毒出現,它們利用DOS系統載入執行文件的機制工作,代表為「耶路撒冷」,「星期天」病毒,病毒代碼在系統執行文件時取得控制權,修改DOS中斷,在系統調用時進行傳染,並將自己附加在可執行文件中,使文件長度增加。1990年,發展為復合型病毒,可感染COM和EXE文件。 伴隨,批次型階段1992年,伴隨型病毒出現,它們利用DOS載入文件的優先順序進行工作,具有代表性的是「金蟬」病毒,它感染EXE文件時生成一個和EXE同名但擴展名為COM的伴隨體;它感染文件時,改原來的COM文件為同名的EXE文件,再產生一個原名的伴隨體,文件擴展名為COM,這樣,在DOS載入文件時,病毒就取得控制權.這類病毒的特點是不改變原來的文件內容,日期及屬性,解除病毒時只要將其伴隨體刪除即可。在非DOS操作系統中,一些伴隨型病毒利用操作系統的描述語言進行工作,具有典型代表的是「海盜旗」病毒,它在得到執行時,詢問用戶名稱和口令,然後返回一個出錯信息,將自身刪除。批次型病毒是工作在DOS下的和「海盜旗」病毒類似的一類病毒。 幽靈,多形階段1994年,隨著匯編語言的發展,實現同一功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完成,這些方式的組合使一段看似隨機的代碼產生相同的運算結果。幽靈病毒就是利用這個特點,每感染一次就產生不同的代碼。例如「一半」病毒就是產生一段有上億種可能的解碼運算程序,病毒體被隱藏在解碼前的數據中,查解這類病毒就必須能對這段數據進行解碼,加大了查毒的難度。多形型病毒是一種綜合性病毒,它既能感染引導區又能感染程序區,多數具有解碼演算法,一種病毒往往要兩段以上的子程序方能解除。 生成器,變體機階段1995年,在匯編語言中,一些數據的運算放在不同的通用寄存器中,可運算出同樣的結果,隨機的插入一些空操作和無關指令,也不影響運算的結果,這樣,一段解碼演算法就可以由生成器生成,當生成器的生成結果為病毒時,就產生了這種復雜的「病毒生成器」 ,而變體機就是增加解碼復雜程度的指令生成機制。這一階段的典型代表是「病毒製造機」 VCL,它可以在瞬間製造出成千上萬種不同的病毒,查解時就不能使用傳統的特徵識別法,需要在宏觀上分析指令,解碼後查解病毒。 網路,蠕蟲階段1995年,隨著網路的普及,病毒開始利用網路進行傳播,它們只是以上幾代病毒的改進.在非DOS操作系統中,「蠕蟲」是典型的代表,它不佔用除內存以外的任何資源,不修改磁碟文件,利用網路功能搜索網路地址,將自身向下一地址進行傳播,有時也在網路伺服器和啟動文件中存在。 視窗階段1996年,隨著Windows和Windows95的日益普及,利用Windows進行工作的病毒開始發展,它們修改(NE,PE)文件,典型的代表是DS.3873,這類病毒的機制更為復雜,它們利用保護模式和API調用介面工作,解除方法也比較復雜。 宏病毒階段1996年,隨著Windows Word功能的增強,使用Word宏語言也可以編制病毒,這種病毒使用類Basic語言,編寫容易,感染Word文檔等文件,在Excel和AmiPro出現的相同工作機制的病毒也歸為此類,由於Word文檔格式沒有公開,這類病毒查解比較困難 互連網階段1997年,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各種病毒也開始利用網際網路進行傳播,一些攜帶病毒的數據包和郵件越來越多,如果不小心打開了這些郵件,機器就有可能中毒. 爪哇(Java),郵件炸彈階段1997年,隨著萬維網(Wold Wide Web)上Java的普及,利用Java語言進行傳播和資料獲取的病毒開始出現,典型的代表是JavaSnake病毒,還有一些利用郵件伺服器進行傳播和破壞的病毒,例如Mail-Bomb病毒,它會嚴重影響網際網路的效率。

八 他的破壞行為計算機病毒的破壞行為體現了病毒的殺傷能力。病毒破壞行為的激烈程度取決於病毒作者的主觀願望和他所具有的技術能量。數以萬計不斷發展擴張的病毒,其破壞行為千奇百怪,不可能窮舉其破壞行為,而且難以做全面的描述,根據現有的病毒資料可以把病毒的破壞目標和攻擊部位歸納如下:

攻擊系統數據區,攻擊部位包括:硬碟主引尋扇區、Boot扇區、FAT表、文件目錄等。一般來說,攻擊系統數據區的病毒是惡性病毒,受損的數據不易恢復。 攻擊文件病毒對文件的攻擊方式很多,可列舉如下:刪除、改名、替換內容、丟失部分程序代碼、內容顛倒、寫入時間空白、變碎片、假冒文件、丟失文件簇、丟失數據文件等。 攻擊內存內存是計算機的重要資源,也是病毒攻擊的主要目標之一,病毒額外地佔用和消耗系統的內存資源,可以導致一些較的大程序難以運行。病毒攻擊內存的方式如下:佔用大量內存、改變內存總量、禁止分配內存、蠶食內存等。 干擾系統運行病毒會干擾系統的正常運行,以此做為自己的破壞行為,此類行為也是花樣繁多,可以列舉下述諸方式:不執行命令、干擾內部命令的執行、虛假報警、使文件打不開、使內部棧溢出、佔用特殊數據區、時鍾倒轉、重啟動、死機、強制游戲、擾亂串列口、並行口等。 速度下降病毒激活時,其內部的時間延遲程序啟動,在時鍾中納入了時間的循環計數,迫使計算機空轉,計算機速度明顯下降。 攻擊磁碟攻擊磁碟數據、不寫盤、寫操作變讀操作、寫盤時丟位元組等。 擾亂屏幕顯示病毒擾亂屏幕顯示的方式很多,可列舉如下:字元跌落、環繞、倒置、顯示前一屏、游標下跌、滾屏、抖動、亂寫、吃字元等。 鍵盤病毒干擾鍵盤操作,已發現有下述方式:響鈴、封鎖鍵盤、換字、抹掉緩存區字元、重復、輸入紊亂等。 喇叭許多病毒運行時,會使計算機的喇叭發出響聲。有的病毒作者通過喇叭發出種種聲音,有的病毒作者讓病毒演奏旋律優美的世界名曲,在高雅的曲調中去殺戮人們的信息財富,已發現的喇叭發聲有以下方式:演奏曲子、警笛聲、炸彈雜訊、鳴叫、咔咔聲、嘀嗒聲等。 攻擊CMOS 在機器的CMOS區中,保存著系統的重要數據,例如系統時鍾、磁碟類型、內存容量等,並具有校驗和。有的病毒激活時,能夠對CMOS區進行寫入動作,破壞系統CMOS中的數據。 干擾列印機典型現象為:假報警、間斷性列印、更換字元等。

九、計算機病毒的危害性計算機資源的損失和破壞,不但會造成資源和財富的巨大浪費,而且有可能造成社會性的災難,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展,計算機病毒的威脅日益嚴重,反病毒的任務也更加艱巨了。1988年11月2日下午5時1分59秒,美國康奈爾大學的計算機科學系研究生,23歲的莫里斯(Morris)將其編寫的蠕蟲程序輸入計算機網路,致使這個擁有數萬台計算機的網路被堵塞。這件事就像是計算機界的一次大地震,引起了巨大反響,震驚全世界,引起了人們對計算機病毒的恐慌,也使更多的計算機專家重視和致力於計算機病毒研究。1988年下半年,我國在統計局系統首次發現了「小球」病毒,它對統計系統影響極大,此後由計算機病毒發作而引起的「病毒事件」接連不斷,前一段時間發現的CIH、美麗殺等病毒更是給社會造成了很大損失。

3.計算機病毒是一個程序,一段可執行碼。就像生物病毒一樣,計算機病毒有獨特的復制能力。計算機病毒可以很快地蔓延,又常常難以根除。它們能把自身附著在各種類型的文件上。當文件被復制或從一個用戶傳送到另一個用戶時,它們就隨同文件一起蔓延開來。

除復制能力外,某些計算機病毒還有其它一些共同特性:一個被污染的程序能夠傳送病毒載體。當你看到病毒載體似乎僅僅表現在文字和圖象上時,它們可能也已毀壞了文件、再格式化了你的硬碟驅動或引發了其它類型的災害。若是病毒並不寄生於一個污染程序,它仍然能通過占據存貯空間給你帶來麻煩,並降低你的計算機的全部性能。

可以從不同角度給出計算機病毒的定義。一種定義是通過磁碟、磁帶和網路等作為媒介傳播擴散,能「傳染」 其他程序的程序。另一種是能夠實現自身復制且藉助一定的載體存在的具有潛伏性、傳染性和破壞性的程序。還有的定義是一種人為製造的程序,它通過不同的途徑潛伏或寄生在存儲媒體(如磁碟、內存)或程序里。當某種條件或時機成熟時,它會自生復制並傳播,使計算機的資源受到不同程序的破壞等等。這些說法在某種意義上借用了生物學病毒的概念,計算機病毒同生物病毒所相似之處是能夠侵入計算機系統和網路,危害正常工作的「病原體」。它能夠對計算機系統進行各種破壞,同時能夠自我復制, 具有傳染性。所以, 計算機病毒就是能夠通過某種途徑潛伏在計算機存儲介質(或程序)里, 當達到某種條件時即被激活的具有對計算機資源進行破壞作用的一組程序或指令集合。

計算機病毒寄生方式有哪幾種?

(1)寄生在磁碟引導扇區中:任何操作系統都有個自舉過程, 例如DOS在啟動時, 首先由系統讀入引導扇區記錄並執行它, 將DOS讀入內存。病毒程序就是利用了這一點, 自身占據了引導扇區而將原來的引導扇區內容及其病毒的其他部分放到磁碟的其他空間, 並給這些扇區標志為壞簇。這樣, 系統的一次初始化, 病毒就被激活了。它首先將自身拷貝到內存的高端並占據該范圍, 然後置觸發條件如INT 13H中斷(磁碟讀寫中斷)向量的修改, 置內部時鍾的某一值為條件等, 最後引入正常的操作系統。以後一旦觸發條件成熟, 如一個磁碟讀或寫的請求, 病毒就被觸發。如果磁碟沒有被感染(通過識別標志)則進行傳染。

(2)寄生在可執行程序中:這種病毒寄生在正常的可執行程序中, 一旦程序執行病毒就被激活, 於是病毒程序首先被執行, 它將自身常駐內存, 然後置觸發條件, 也可能立即進行傳染, 但一般不作表現。做完這些工作後, 開始執行正常的程序, 病毒程序也可能在執行正常程序之後再置觸發條件等工作。病毒可以寄生在源程序的首部也可以寄生在尾部, 但都要修改源程序的長度和一些控制信息, 以保證病毒成為源程序的一部分, 並在執行時首先執行它。這種病毒傳染性比較強。

(3)寄生在硬碟的主引導扇區中:例如大麻病毒感染硬碟的主引導扇區, 該扇區與DOS無關。

計算機病毒的工作過程應包括哪些環節?

計算機病毒的完整工作過程應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1)傳染源:病毒總是依附於某些存儲介質, 例如軟盤、 硬碟等構成傳染源。

(2)傳染媒介:病毒傳染的媒介由工作的環境來定, 可能是計算機網, 也可能是可移動的存儲介質, 例如軟磁碟等。

(3)病毒激活:是指將病毒裝入內存, 並設置觸發條件, 一旦觸發條件成熟, 病毒就開始作用--自我復制到傳染對象中, 進行各種破壞活動等。

(4)病毒觸發:計算機病毒一旦被激活, 立刻就發生作用, 觸發的條件是多樣化的, 可以是內部時鍾, 系統的日期, 用戶標識符,也可能是系統一次通信等等。

(5)病毒表現:表現是病毒的主要目的之一, 有時在屏幕顯示出來, 有時則表現為破壞系統數據。可以這樣說, 凡是軟體技術能夠觸發到的地方, 都在其表現范圍內。

(6)傳染:病毒的傳染是病毒性能的一個重要標志。在傳染環節中, 病毒復制一個自身副本到傳染對象中去。

不同種類的計算機病毒的傳染方法有何不同?

從病毒的傳染方式上來講, 所有病毒到目前為止可以歸結於三類:感染用戶程序的計算機病毒;感染操作系統文件的計算機病毒;感染磁碟引導扇區的計算機病毒。這三類病毒的傳染方式均不相同。

感染用戶應用程序的計算機病毒的傳染方式是病毒以鏈接的方式對應用程序進行傳染。這種病毒在一個受傳染的應用程序執行時獲得控制權, 同時掃描計算機系統在硬碟或軟盤上的另外的應用程序, 若發現這些程序時, 就鏈接在應用程序中, 完成傳染, 返回正常的應用程序並繼續執行。

感染操作系統文件的計算機病毒的傳染方式是通過與操作系統中所有的模塊或程序鏈接來進行傳染。由於操作系統的某些程序是在系統啟動過程中調入內存的, 所以傳染操作系統的病毒是通過鏈接某個操作系統中的程序或模塊並隨著它們的運行進入內存的。病毒進入內存後就判斷是否滿足條件時則進行傳?/ca>

㈡ 計算機病毒可分為哪四類

計算機病毒的分類:

(1)按入侵的途徑分:可分為源碼型病毒;入侵型病毒;操作系統型病毒;外殼型病毒。

①源碼型病毒(少見):是指那些用高級語言編寫的,在編譯之前能插入到源程序中的計算機病毒。

②入侵型病毒(編寫較難) :將自己插入到感染的目標程序中,使病毒程序與目標程序成為一體。

③操作系統型病毒(多見):是指使病毒加入或替代操作系統的工作,將正常的引導程序搬到其它扇區,而使自身占據磁碟引導扇區。常用的有「小球」、「大麻」等病毒。

④外殼型病毒:將病毒程序隱藏在主程序的首尾。這種病毒最多。

(2)按破壞的程度分:可分為良性病毒和惡性病毒。

①良性病毒:只對系統的正常工作進行干擾,但不破壞磁碟數據和文件。

②惡性病毒:刪除和破壞磁碟數據和文件內容,使系統處於癱瘓狀態。

(3)按攻擊的機型分:可分為攻擊微機的病毒;攻擊小型機的病毒;攻擊工作站的病毒;攻擊大型機的病毒。

(4)按攻擊的系統分:可分為攻擊DOS系統的病毒;攻擊Windows系統的病毒;攻擊UNIX系統的病毒;攻擊OS/2系統的病毒。其中大多數是攻擊DOS系統的病毒,而現在越來越多的是攻擊Windows系統的病毒。

計算機病毒具有傳播性、隱蔽性、感染性、潛伏性、可激發性、表現性或破壞性。計算機病毒的生命周期:開發期→傳染期→潛伏期→發作期→發現期→消化期→消亡期。

計算機病毒是一個程序,一段可執行碼。就像生物病毒一樣,具有自我繁殖、互相傳染以及激活再生等生物病毒特徵。計算機病毒有獨特的復制能力,它們能夠快速蔓延,又常常難以根除。

(2)病毒復制演算法擴展閱讀:

計算機病毒可以像生物病毒一樣進行繁殖,當正常程序運行時,它也進行運行自身復制,是否具有繁殖、感染的特徵是判斷某段程序為計算機病毒的首要條件。

計算機中毒後,可能會導致正常的程序無法運行,把計算機內的文件刪除或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破壞引導扇區及BIOS,硬體環境破壞。

病毒依附存儲介質軟盤、硬碟等構成傳染源。病毒傳染的媒介由工作的環境來定。病毒激活是將病毒放在內存, 並設置觸發條件,觸發的條件是多樣化的, 可以是時鍾,系統的日期,用戶標識符,也可以是系統一次通信等。條件成熟病毒就開始自我復制到傳染對象中,進行各種破壞活動等。

病毒的傳染是病毒性能的一個重要標志。在傳染環節中,病毒復制一個自身副本到傳染對象中去。

㈢ 計算機病毒種類有哪些

計算機病毒種類有以下幾種:

1 網路病毒——通過計算機網路傳播感染網路中的可執行文件。

2 文件病毒——感染計算機中的文件(如:COM,EXE,DOC等)。

3 引導型病毒——感染啟動扇區(Boot)和硬碟的系統引導扇區(MBR)。

4 還有這三種情況的混合型,例如:多型病毒(文件和引導型)感染文件和引導扇區兩種目標,這樣的病毒通常都具有復雜的演算法,它們使用非常規的辦法侵入系統,同時使用了加密和變形演算法。

計算機病毒具有傳播性、隱蔽性、感染性、潛伏性、可激發性、表現性或破壞性。計算機病毒的生命周期:開發期→傳染期→潛伏期→發作期→發現期→消化期→消亡期。

計算機病毒是一個程序,一段可執行碼。就像生物病毒一樣,具有自我繁殖、互相傳染以及激活再生等生物病毒特徵。計算機病毒有獨特的復制能力,它們能夠快速蔓延,又常常難以根除。它們能把自身附著在各種類型的文件上,當文件被復制或從一個用戶傳送到另一個用戶時,它們就隨同文件一起蔓延開來。

(3)病毒復制演算法擴展閱讀:

原理:

病毒依附存儲介質軟盤、 硬碟等構成傳染源。病毒傳染的媒介由工作的環境來定。病毒激活是將病毒放在內存, 並設置觸發條件,觸發的條件是多樣化的, 可以是時鍾,系統的日期,用戶標識符,也可以是系統一次通信等。條件成熟病毒就開始自我復制到傳染對象中,進行各種破壞活動等。

病毒的傳染是病毒性能的一個重要標志。在傳染環節中,病毒復制一個自身副本到傳染對象中去。

第一次病毒入侵網路是在1988年1月,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生莫里斯將其編寫的蠕蟲程序輸入計算機網路,程序輸入後迅速膨脹,幾小時內造成網路堵塞,造成960萬美元的經濟損失。

計算機病毒通常是指某些有問題的計算機軟體或程序,能夠在計算機內把問題反復地自我繁殖和擴散,危及計算機系統的工作,就像病毒在生物體內繁殖導致生物患病一樣。

計算機病毒最初起源於美國。本世紀80年代,美國電話電報公司貝爾實驗室的工作人員,由於工作失誤製造出病毒。後來,一些惡作劇者為了顯示自己手段高明或尋求刺激,製造了不少病毒。

計算機病毒是計算機程序設計者的惡作劇,已成為世界公害。人類現在已採取了積極的預防措施,對計算機進行「接種疫苗」,但這對於層出不窮的病毒來說,顯然處於被動狀態。從根本上控制計算機病毒的危害還有待高科技界的大力研究。

㈣ 計算機病毒的本質是一組計算機的指令或者程序代碼,它並沒有自我繁殖能力

電腦病毒是一些能夠自我復制的程序段。它能附在應用程序或系統文件的可執行部分。在宿主程序執行的某些階段,它能夠獲得執行控制權。
按病毒傳染機理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系統引導型,它感染系統引導時的程序(系統引導扇區,操作系統的某些模塊、設備驅動程序等);另一類是文件型,它感染可執行的程序文件(即應用程序,含COM文件、EXE文件或覆蓋文件等)。
透過各種病毒的分析,可以發現病毒有三個本質弱點:

(1)病毒的宿主目標必須是電腦系統的可執行程序,也就是說它們只能感染系統引導程序或應用程序。

(2)病毒的感染總是以某種方式改變被感染的程序段。如果附在現存程序上,它會改變程序的開頭。結尾或程序中間的某些部分,如果它隱藏在磁碟的某些區,它
會更改這些區的內容。

(3)如果病毒要存活。傳播,那麼它的程序代碼必須能夠被執行,即病毒必須把自身或一部分定位於宿主程序的特殊位置,以便獲得控制權。
實際上。現有PC病毒都是通過改變宿主程序的第一條執行的指令,達到先於宿主程序執行的目的。對於COM文件,病毒替換它的第一條指令(因為COM文件入
口地址固定為CS:100H);對於EXE文件,病毒改變入口指針(在文件頭);對於中斷服務程序,也類似地改變它的中斷向量。因此,病毒破壞了被感染程
序的數據真實性,准確地說是破壞了被感染程序第一條被執行指令的真實性。所以,對應用程序的校驗只要針對第一條執行的指令和附近的數據,既可保證准確性,
又能減少檢測時間。

㈤ 用C語言寫一段自我復制感染的代碼,

《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中被明確定義,病毒指「編制或者在計算機程序中插入的破壞計算機功能或者破壞數據,影響計算機使用並且能夠自我復制的一組計算機指令或者程序代碼」。而在一般教科書及通用資料中被定義為:利用計算機軟體與硬體的缺陷,由被感染機內部發出的破壞計算機數據並影響計算機正常工作的一組指令集或程序代碼 。計算機病毒最早出現在70年代 David Gerrold 科幻小說 When H.A.R.L.I.E. was One.最早科學定義出現在 1983:在Fred Cohen (南加大) 的博士論文 「計算機病毒實驗」「一種能把自己(或經演變)注入其它程序的計算機程序」啟動區病毒,宏(macro)病毒,腳本(script)病毒也是相同概念傳播機制同生物病毒類似.生物病毒是把自己注入細胞之中。
電腦病毒二、計算機病毒的長期性:病毒往往會利用計算機操作系統的弱點進行傳播,提高系統的安全性是防病毒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完美的系統是不存在的,過於強調提高系統的安全性將使系統多數時間用於病毒檢查,系統失去了可用性、實用性和易用性,另一方面,信息保密的要求讓人們在泄密和抓住病毒之間無法選擇。病毒與反病毒將作為一種技術對抗長期存在,兩種技術都將隨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而得到長期的發展。
三、計算機病毒的產生:病毒不是來源於突發或偶然的原因。一次突發的停電和偶然的錯誤,會在計算機的磁碟和內存中產生一些亂碼和隨機指令,但這些代碼是無序和混亂的,病毒則是一種比較完美的,精巧嚴謹的代碼,按照嚴格的秩序組織起來,與所在的系統網路環境相適應和配合起來,病毒不會通過偶然形成,並且需要有一定的長度,這個基本的長度從概率上來講是不可能通過隨機代碼產生的。現在流行的病毒是由人為故意編寫的,多數病毒可以找到作者和產地信息,從大量的統計分析來看,病毒作者主要情況和目的是:一些天才的程序員為了表現自己和證明自己的能力,出於對上司的不滿,為了好奇,為了報復,為了祝賀和求愛,為了得到控制口令,為了軟體拿不到報酬預留的陷阱等.當然也有因政治,軍事,宗教,民族.專利等方面的需求而專門編寫的,其中也包括一些病毒研究機構和黑客的測試病毒.
四、計算機病毒的特點,計算機病毒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 寄生性:計算機病毒寄生在其他程序之中,當執行這個程序時,病毒就起破壞作用,而在未啟動這個程序之前,它是不易被人發覺的。
(2) 傳染性:計算機病毒不但本身具有破壞性,更有害的是具有傳染性,一旦病毒被復制或產生變種,其速度之快令人難以預防。傳染性是病毒的基本特徵。在生物界,病毒通過傳染從一個生物體擴散到另一個生物體。在適當的條件下,它可得到大量繁殖,並使被感染的生物體表現出病症甚至死亡。同樣,計算機病毒也會通過各種渠道從已被感染的計算機擴散到未被感染的計算機,在某些情況下造成被感染的計算機工作失常甚至癱瘓。與生物病毒不同的是,計算機病毒是一段人為編制的計算機程序代碼,這段程序代碼一旦進入計算機並得以執行,它就會搜尋其他符合其傳染條件的程序或存儲介質,確定目標後再將自身代碼插入其中,達到自我繁殖的目的。只要一台計算機染毒,如不及時處理,那麼病毒會在這台機子上迅速擴散,其中的大量文件(一般是可執行文件)會被感染。而被感染的文件又成了新的傳染源,再與其他機器進行數據交換或通過網路接觸,病毒會繼續進行傳染。 正常的計算機程序一般是不會將自身的代碼強行連接到其他程序之上的。而病毒卻能使自身的代碼強行傳染到一切符合其傳染條件的未受到傳染的程序之上。計算機病毒可通過各種可能的渠道,如軟盤、計算機網路去傳染其他的計算機。當您在一台機器上發現了病毒時,往往曾在這台計算機上用過的軟盤已感染上了病毒,而與這台機器相聯網的其他計算機也許也被該病毒染上了。是否具有傳染性是判別一個程序是否為計算機病毒的最重要條件。 病毒程序通過修改磁碟扇區信息或文件內容並把自身嵌入到其中的方法達到病毒的傳染和擴散。被嵌入的程序叫做宿主程序;
(3) 潛伏性:有些病毒像定時炸彈一樣,讓它什麼時間發作是預先設計好的。比如黑色星期五病毒,不到預定時間一點都覺察不出來,等到條件具備的時候一下子就爆炸開來,對系統進行破壞。一個編制精巧的計算機病毒程序,進入系統之後一般不會馬上發作,可以在幾周或者幾個月內甚至幾年內隱藏在合法文件中,對其他系統進行傳染,而不被人發現,潛伏性愈好,其在系統中的存在時間就會愈長,病毒的傳染范圍就會愈大。 潛伏性的第一種表現是指,病毒程序不用專用檢測程序是檢查不出來的,因此病毒可以靜靜地躲在磁碟或磁帶里呆上幾天,甚至幾年,一旦時機成熟,得到運行機會,就又要四處繁殖、擴散,繼續為害。潛伏性的第二種表現是指,計算機病毒的內部往往有一種觸發機制,不滿足觸發條件時,計算機病毒除了傳染外不做什麼破壞。觸發條件一旦得到滿足,有的在屏幕上顯示信息、圖形或特殊標識,有的則執行破壞系統的操作,如格式化磁碟、刪除磁碟文件、對數據文件做加密、封鎖鍵盤以及使系統死鎖等;
(4) 隱蔽性:計算機病毒具有很強的隱蔽性,有的可以通過病毒軟體檢查出來,有的根本就查不出來,有的時隱時現、變化無常,這類病毒處理起來通常很困難。
(5)破壞性:計算機中毒後,可能會導致正常的程序無法運行,把計算機內的文件刪除或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 。通常表現為:增、刪、改、移。
(6)計算機病毒的可觸發性:病毒因某個事件或數值的出現,誘使病毒實施感染或進行攻擊的特性稱為可觸發性。為了隱蔽自己,病毒必須潛伏,少做動作。如果完全不動,一直潛伏的話,病毒既不能感染也不能進行破壞,便失去了殺傷力。病毒既要隱蔽又要維持殺傷力,它必須具有可觸發性。病毒的觸發機制就是用來控制感染和破壞動作的頻率的。病毒具有預定的觸發條件,這些條件可能是時間、日期、文件類型或某些特定數據等。病毒運行時,觸發機制檢查預定條件是否滿足,如果滿足,啟動感染或破壞動作,使病毒進行感染或攻擊;如果不滿足,使病毒繼續潛伏。
五、計算機病毒分類,根據多年對計算機病毒的研究,按照科學的、系統的、嚴密的方法,計算機病毒可分類如下:按照計算機病毒屬性的方法進行分類,計算機病毒可以根據下面的屬性進行分類:
按照計算機病毒存在的媒體進行分類:
(1)根據病毒存在的媒體,病毒可以劃分為網路病毒,文件病毒,引導型病毒。網路病毒通過計算機網路傳播感染網路中的可執行文件,文件病毒感染計算機中的文件(如:COM,EXE,DOC等),引導型病毒感染啟動扇區(Boot)和硬碟的系統引導扇區(MBR),還有這三種情況的混合型,例如:多型病毒(文件和引導型)感染文件和引導扇區兩種目標,這樣的病毒通常都具有復雜的演算法,它們使用非常規的辦法侵入系統,同時使用了加密和變形演算法。
按照計算機病毒傳染的方法進行分類:
(2)根據病毒傳染的方法可分為駐留型病毒和非駐留型病毒,駐留型病毒感染計算機後,把自身的內存駐留部分放在內存(RAM)中,這一部分程序掛接系統調用並合並到操作系統中去,他處於激活狀態,一直到關機或重新啟動.非駐留型病毒在得到機會激活時並不感染計算機內存,一些病毒在內存中留有小部分,但是並不通過這一部分進行傳染,這類病毒也被劃分為非駐留型病毒。
(3) 根據病毒破壞的能力可劃分為以下幾種:
無害型
除了傳染時減少磁碟的可用空間外,對系統沒有其它影響。
無危險型
這類病毒僅僅是減少內存、顯示圖像、發出聲音及同類音響。
危險型
這類病毒在計算機系統操作中造成嚴重的錯誤。
非常危險型
這類病毒刪除程序、破壞數據、清除系統內存區和操作系統中重要的信息。這些病毒對系統造成的危害,並不是本身的演算法中存在危險的調用,而是當它們傳染時會引起無法預料的和災難性的破壞。由病毒引起其它的程序產生的錯誤也會破壞文件和扇區,這些病毒也按照他們引起的破壞能力劃分。一些現在的無害型病毒也可能會對新版的DOS、Windows和其它操作系統造成破壞。例如:在早期的病毒中,有一個「Denzuk」病毒在360K磁碟上很好的工作,不會造成任何破壞,但是在後來的高密度軟盤上卻能引起大量的數據丟失。
(4)根據病毒特有的演算法,病毒可以劃分為:
1. 伴隨型病毒,這一類病毒並不改變文件本身,它們根據演算法產生EXE文件的伴隨體,具有同樣的名字和不同的擴展名(COM),例如:XCOPY.EXE的伴隨體是XCOPY.COM。病毒把自身寫入COM文件並不改變EXE文件,當DOS載入文件時,伴隨體優先被執行到,再由伴隨體載入執行原來的EXE文件。
2. 「蠕蟲」型病毒,通過計算機網路傳播,不改變文件和資料信息,利用網路從一台機器的內存傳播到其它機器的內存,計算網路地址,將自身的病毒通過網路發送。有時它們在系統存在,一般除了內存不佔用其它資源。
3. 寄生型病毒 除了伴隨和「蠕蟲」型,其它病毒均可稱為寄生型病毒,它們依附在系統的引導扇區或文件中,通過系統的功能進行傳播,按其演算法不同可分為:練習型病毒,病毒自身包含錯誤,不能進行很好的傳播,例如一些病毒在調試階段。
4. 詭秘型病毒 它們一般不直接修改DOS中斷和扇區數據,而是通過設備技術和文件緩沖區等DOS內部修改,不易看到資源,使用比較高級的技術。利用DOS空閑的數據區進行工作。
5. 變型病毒(又稱幽靈病毒) 這一類病毒使用一個復雜的演算法,使自己每傳播一份都具有不同的內容和長度。它們一般的作法是一段混有無關指令的解碼演算法和被變化過的病毒體組成。
六、計算機病毒的發展,在病毒的發展史上,病毒的出現是有規律的,一般情況下一種新的病毒技術出現後,病毒迅速發展,接著反病毒技術的發展會抑制其流傳。操作系統升級後,病毒也會調整為新的方式,產生新的病毒技術。它可劃分為:
DOS引導階段
1987年,計算機病毒主要是引導型病毒,具有代表性的是「小球」和「石頭」病毒。當時的計算機硬體較少,功能簡單,一般需要通過軟盤啟動後使用.引導型病毒利用軟盤的啟動原理工作,它們修改系統啟動扇區,在計算機啟動時首先取得控制權,減少系統內存,修改磁碟讀寫中斷,影響系統工作效率,在系統存取磁碟時進行傳播;
1989年,引導型病毒發展為可以感染硬碟,典型的代表有「石頭2」;
DOS可執行階段
1989年,可執行文件型病毒出現,它們利用DOS系統載入執行文件的機制工作,代表為「耶路撒冷」,「星期天」病毒,病毒代碼在系統執行文件時取得控制權,修改DOS中斷,在系統調用時進行傳染,並將自己附加在可執行文件中,使文件長度增加。
1990年,發展為復合型病毒,可感染COM和EXE文件。
伴隨、批次型階段
1992年,伴隨型病毒出現,它們利用DOS載入文件的優先順序進行工作,具有代表性的是「金蟬」病毒,它感染EXE文件時生成一個和EXE同名但擴展名為COM的伴隨體;它感染文件時,改原來的COM文件為同名的EXE文件,再產生一個原名的伴隨體,文件擴展名為COM,這樣,在DOS載入文件時,病毒就取得控制權.這類病毒的特點是不改變原來的文件內容,日期及屬性,解除病毒時只要將其伴隨體刪除即可。在非DOS操作系統中,一些伴隨型病毒利用操作系統的描述語言進行工作,具有典型代表的是「海盜旗」病毒,它在得到執行時,詢問用戶名稱和口令,然後返回一個出錯信息,將自身刪除。批次型病毒是工作在DOS下的和「海盜旗」病毒類似的一類病毒。
幽靈、多形階段
1994年,隨著匯編語言的發展,實現同一功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完成,這些方式的組合使一段看似隨機的代碼產生相同的運算結果。幽靈病毒就是利用這個特點,每感染一次就產生不同的代碼。例如「一半」病毒就是產生一段有上億種可能的解碼運算程序,病毒體被隱藏在解碼前的數據中,查解這類病毒就必須能對這段數據進行解碼,加大了查毒的難度。多形型病毒是一種綜合性病毒,它既能感染引導區又能感染程序區,多數具有解碼演算法,一種病毒往往要兩段以上的子程序方能解除。
生成器,變體機階段
1995年,在匯編語言中,一些數據的運算放在不同的通用寄存器中,可運算出同樣的結果,隨機的插入一些空操作和無關指令,也不影響運算的結果,這樣,一段解碼演算法就可以由生成器生成,當生成器的生成結果為病毒時,就產生了這種復雜的「病毒生成器」 ,而變體機就是增加解碼復雜程度的指令生成機制。這一階段的典型代表是「病毒製造機」 VCL,它可以在瞬間製造出成千上萬種不同的病毒,查解時就不能使用傳統的特徵識別法,需要在宏觀上分析指令,解碼後查解病毒。
網路,蠕蟲階段
1995年,隨著網路的普及,病毒開始利用網路進行傳播,它們只是以上幾代病毒的改進.在非DOS操作系統中,「蠕蟲」是典型的代表,它不佔用除內存以外的任何資源,不修改磁碟文件,利用網路功能搜索網路地址,將自身向下一地址進行傳播,有時也在網路伺服器和啟動文件中存在。
視窗階段
1996年,隨著Windows和Windows95的日益普及,利用Windows進行工作的病毒開始發展,它們修改(NE,PE)文件,典型的代表是DS.3873,這類病毒的機制更為復雜,它們利用保護模式和API調用介面工作,解除方法也比較復雜。 宏病毒階段1996年,隨著Windows Word功能的增強,使用Word宏語言也可以編制病毒,這種病毒使用類Basic語言、編寫容易、感染Word文檔等文件,在Excel和AmiPro出現的相同工作機制的病毒也歸為此類,由於Word文檔格式沒有公開,這類病毒查解比較困難;
互連網階段
1997年,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各種病毒也開始利用網際網路進行傳播,一些攜帶病毒的數據包和郵件越來越多,如果不小心打開了這些郵件,機器就有可能中毒;
爪哇(Java),郵件炸彈階段
1997年,隨著萬維網(Wold Wide Web)上Java的普及,利用Java語言進行傳播和資料獲取的病毒開始出現,典型的代表是JavaSnake病毒,還有一些利用郵件伺服器進行傳播和破壞的病毒,例如Mail-Bomb病毒,它會嚴重影響網際網路的效率。
七、其他的破壞行為,計算機病毒的破壞行為體現了病毒的殺傷能力。病毒破壞行為的激烈程度取決於病毒作者的主觀願望和他所具有的技術能量。數以萬計不斷發展擴張的病毒,其破壞行為千奇百怪,不可能窮舉其破壞行為,而且難以做全面的描述,根據現有的病毒資料可以把病毒的破壞目標和攻擊部位歸納如下: 攻擊系統數據區,攻擊部位包括:硬碟主引尋扇區、Boot扇區、FAT表、文件目錄等。一般來說,攻擊系統數據區的病毒是惡性病毒,受損的數據不易恢復。 攻擊文件,病毒對文件的攻擊方式很多,可列舉如下:刪除、改名、替換內容、丟失部分程序代碼、內容顛倒、寫入時間空白、變碎片、假冒文件、丟失文件簇、丟失數據文件等。攻擊內存,內存是計算機的重要資源,也是病毒攻擊的主要目標之一,病毒額外地佔用和消耗系統的內存資源,可以導致一些較大的程序難以運行。病毒攻擊內存的方式如下:佔用大量內存、改變內存總量、禁止分配內存、蠶食內存等。干擾系統運行,此類型病毒會干擾系統的正常運行,以此作為自己的破壞行為,此類行為也是花樣繁多,可以列舉下述諸方式:不執行命令、干擾內部命令的執行、虛假報警、使文件打不開、使內部棧溢出、佔用特殊數據區、時鍾倒轉、重啟動、死機、強制游戲、擾亂串列口、並行口等。 速度下降,病毒激活時,其內部的時間延遲程序啟動,在時鍾中納入了時間的循環計數,迫使計算機空轉,計算機速度明顯下降。攻擊磁碟,攻擊磁碟數據、不寫盤、寫操作變讀操作、寫盤時丟位元組等。 擾亂屏幕顯示,病毒擾亂屏幕顯示的方式很多,可列舉如下:字元跌落、環繞、倒置、顯示前一屏、游標下跌、滾屏、抖動、亂寫、吃字元等。 鍵盤病毒,干擾鍵盤操作,已發現有下述方式:響鈴、封鎖鍵盤、換字、抹掉緩存區字元、重復、輸入紊亂等。 喇叭病毒,許多病毒運行時,會使計算機的喇叭發出響聲。有的病毒作者通過喇叭發出種種聲音,有的病毒作者讓病毒演奏旋律優美的世界名曲,在高雅的曲調中去殺戮人們的信息財富,已發現的喇叭發聲有以下方式:演奏曲子、警笛聲、炸彈雜訊、鳴叫、咔咔聲、嘀嗒聲等。 攻擊CMOS , 在機器的CMOS區中,保存著系統的重要數據,例如系統時鍾、磁碟類型、內存容量等,並具有校驗和。有的病毒激活時,能夠對CMOS區進行寫入動作,破壞系統CMOS中的數據。 干擾列印機,典型現象為:假報警、間斷性列印、更換字元等。
八、計算機病毒的危害性,計算機資源的損失和破壞,不但會造成資源和財富的巨大浪費,而且有可能造成社會性的災難,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展,計算機病毒的威脅日益嚴重,反病毒的任務也更加艱巨了。1988年11月2日下午5時1分59秒,美國康奈爾大學的計算機科學系研究生,23歲的莫里斯(Morris)將其編寫的蠕蟲程序輸入計算機網路,致使這個擁有數萬台計算機的網路被堵塞。這件事就像是計算機界的一次大地震,引起了巨大反響,震驚全世界,引起了人們對計算機病毒的恐慌,也使更多的計算機專家重視和致力於計算機病毒研究。1988年下半年,我國在統計局系統首次發現了「小球」病毒,它對統計系統影響極大,此後由計算機病毒發作而引起的「病毒事件」接連不斷,前一段時間發現的CIH、美麗莎等病毒更是給社會造成了很大損失。
九、用戶計算機中毒的24種症狀
1.計算機系統運行速度減慢。
2.計算機系統經常無故發生死機。
3.計算機系統中的文件長度發生變化。
4.計算機存儲的容量異常減少。
5.系統引導速度減慢。
6.丟失文件或文件損壞。
7.計算機屏幕上出現異常顯示。
8.計算機系統的蜂鳴器出現異常聲響。
9.磁碟卷標發生變化。
10.系統不識別硬碟。
11.對存儲系統異常訪問
12.鍵盤輸入異常。
13.文件的日期、時間、屬性等發生變化。
14.文件無法正確讀取、復制或打開。
15.命令執行出現錯誤。
16.虛假報警。
17.換當前盤。有些病毒會將當前盤切換到C盤。
18.時鍾倒轉。有些病毒會命名系統時間倒轉,逆向計時。
19.WINDOWS操作系統無故頻繁出現錯誤。
20.系統異常重新啟動。
21.一些外部設備工作異常。
22.異常要求用戶輸入密碼。
23.WORD或EXCEL提示執行「宏」。
24.是不應駐留內存的程序駐留內存。
計算機病毒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
計算機病毒的產生是計算機技術和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社會信息化進程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它產生的背景是:
(1)計算機病毒是計算機犯罪的一種新的衍化形式
計算機病毒是高技術犯罪, 具有瞬時性、動態性和隨機性。不易取證, 風險小破壞大, 從而刺激了犯罪意識和犯罪活動。是某些人惡作劇和報復心態在計算機應用領域的表現;
(2)計算機軟硬體產品的脆弱性是根本的技術原因
計算機是電子產品。數據從輸入、存儲、處理、輸出等環節, 易誤入、篡改、丟失、作假和破壞;程序易被刪除、改寫;計算機軟體設計的手工方式, 效率低下且生產周期長;人們至今沒有辦法事先了解一個程序有沒有錯誤, 只能在運行中發現、修改錯誤, 並不知道還有多少錯誤和缺陷隱藏在其中。這些脆弱性就為病毒的侵入提供了方便;

㈥ 乙肝DNA病毒2.18E+4怎麼演算法是不是病毒很高

.指導意見:.你好,檢測乙肝病毒DNA是判斷乙肝病毒有無復制的「金指標」,它主要是用來判斷人體內存在乙肝病毒的多少和傳染程度的。如果 檢測值大於1000或者1.0e+ 003拷貝/ML。說明乙肝病毒DNA呈陽性,提示HBV復制和有傳染性。HBV-DNA越高表示病毒復制越厲害,傳染性強。
◆體恆健養肝片◆專利成分科學配比,高利用率,護肝易可補腎,葯監局審批無副作用,安全性高,適用各類人群。服用一周期可以有效緩解肝區疼痛。點擊左上方◆體恆健◆了解更多。認准CCTV合作夥伴◆體恆健商城◆

㈦ 電腦病毒

惡性程序碼的類別中,電腦病毒和蠕蟲是較具破壞力,因為它們有復制的能力,從而能夠感染遠方的系統。電腦病毒一般可以分成下列各類:

引導區電腦病毒
文件型電腦病毒
復合型電腦病毒
宏病毒
特洛伊/特洛伊木馬
蠕蟲
其他電腦病毒/惡性程序碼的種類和製作技巧
引導區電腦病毒

90年代中期,最為流行的電腦病毒是引導區病毒,主要通過軟盤在16位元磁碟操作系統(DOS)環境下傳播。引導區病毒會感染軟盤內的引導區及硬碟,而且也能夠感染用戶硬碟內的主引導區(MBR)。一但電腦中毒,每一個經受感染電腦讀取過的軟盤都會受到感染。

引導區電腦病毒是如此傳播:隱藏在磁碟內,在系統文件啟動以前電腦病毒已駐留在內存內。這樣一來,電腦病毒就可完全控制DOS中斷功能,以便進行病毒傳播和破壞活動。那些設計在DOS或Windows3.1上執行的引導區病毒是不能夠在新的電腦操作系統上傳播,所以這類的電腦病毒已經比較罕見了。

典型例子:
Michelangelo是一種引導區病毒。它會感染引導區內的磁碟及硬碟內的MBR。當此電腦病毒常駐內存時,便會感染所有讀取中及沒有寫入保護的磁碟。除此以外,Michelangelo會於3月6日當天刪除受感染電腦內的所有文件。

文件型電腦病毒

文件型電腦病毒,又稱寄生病毒,通常感染執行文件(.EXE),但是也有些會感染其它可執行文件,如DLL,SCR等等...每次執行受感染的文件時,電腦病毒便會發作:電腦病毒會將自己復制到其他可執行文件,並且繼續執行原有的程序,以免被用戶所察覺。

典型例子:
CIH會感染Windows95/98的.EXE文件,並在每月的26號發作日進行嚴重破壞。於每月的26號當日,此電腦病毒會試圖把一些隨機資料覆寫在系統的硬碟,令該硬碟無法讀取原有資料。此外,這病毒又會試圖破壞FlashBIOS內的資料。

復合型電腦病毒

復合型電腦病毒具有引導區病毒和文件型病毒的雙重特點。

宏病毒

與其他電腦病毒類型的分別是宏病毒是攻擊數據文件而不是程序文件。

宏病毒專門針對特定的應用軟體,可感染依附於某些應用軟體內的宏指令,它可以很容易透過電子郵件附件、軟盤、文件下載和群組軟體等多種方式進行傳播如MicrosoftWord和Excel。宏病毒採用程序語言撰寫,例如VisualBasic或CorelDraw,而這些又是易於掌握的程序語言。宏病毒最先在1995年被發現,在不久後已成為最普遍的電腦病毒。

典型例子:
JulyKiller這個電腦病毒通過VB宏在MSWord97文件中傳播。一但打開染毒文件,這病毒首先感染共用範本(normal.dot),從而導致其它被打開的文件一一遭到感染。此電腦病毒的破壞力嚴重。如果當月份是7月時,這病毒就會刪除c:\的所有文件。

特洛伊/特洛伊木馬

特洛伊或特洛伊木馬是一個看似正當的程序,但事實上當執行時會進行一些惡性及不正當的活動。特洛伊可用作黑客工具去竊取用戶的密碼資料或破壞硬碟內的程序或數據。與電腦病毒的分別是特洛伊不會復制自己。它的傳播技倆通常是誘騙電腦用戶把特洛伊木馬植入電腦內,例如通過電子郵件上的游戲附件等。

典型例子:
BackOrifice特洛伊木馬於1998年發現,是一個Windows遠程管理工具,讓用戶利用簡單控制台或視窗應用程序,透過TCP/IP去遠程遙控電腦。

蠕蟲

蠕蟲是另一種能自行復制和經由網路擴散的程序。它跟電腦病毒有些不同,電腦病毒通常會專注感染其它程序,但蠕蟲是專注於利用網路去擴散。從定義上,電腦病毒和蠕蟲是非不可並存的。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蠕蟲利用電子郵件系統去復制,例如把自己隱藏於附件並於短時間內電子郵件予多個用戶。有些蠕蟲(如CodeRed),更會利用軟體上的漏洞去擴散和進行破壞。

典型例子:
於1999年6月發現的Worm.ExploreZip是一個可復制自己的蠕蟲。當執行時,它會把自己隱藏在附件,經電子郵件傳送予通訊錄內的收件人。在Windows環境下,若用戶開啟附件,就會自動執行蠕蟲。在Windows95/98環境下,此蠕蟲以Explore.exe為名,把自己復制到C:\windows\system目錄,以及更改WIN.INI文件,以便系統每次啟動時便會自動執行蠕蟲。

管理工具,讓用戶利用簡單控制台或視窗應用程序,透過TCP/IP去遠程遙控電腦。

其他病毒/惡性程序碼的種類和製作技巧

電腦病毒及防毒科技不斷變更。因應用戶轉移至新的平台或新的科技,電腦病毒編寫者會試圖研製及傳播新的電腦病毒。例如,在Java及LotusNotes平台上的電腦病毒已在近幾年出現,其中首隻Java病毒(Java.StrangeBrew)是在一九九八年九月上被發現的。所以,我們不應對於有關電腦病毒將會侵佔新的電腦平台的報導,例如Macromedia、個人PDA、流動儀器或.NET等等而感到驚訝。

以下是現今電腦病毒普遍所採用的技巧:

ActiveContent
VBScript病毒
對於電腦病毒的發展,以下有一於趨勢預計:

與軟體上的保安漏洞更多結合
採用多種途徑去散播
可感染多種不同的電腦平台
其實,以上所提出的預測己經發現在現今一些先進的電腦病毒中。例如在Nimda中,它會使用IIS和IE的保安漏洞去感染伺服器和工作站。Nimda這種復雜的電腦病毒還採用多種途徑去散播,其中包括電子郵件、網路上的共用資源、由CodeRedII所留下的後門、和通過瀏覽已感染了Nimda的伺服器上的網頁。此外,可以同時感染Windows和Linux的電腦病毒,已經在2001年被首次發現。
參考資料:現找的

㈧ 計算機病毒原理有哪些

計算機病毒入侵我們電腦是,也是有工作原理的,那麼電腦病毒工作原理是什麼呢?下面由我給你做出詳細的計算機病毒原理介紹!希望對你有幫助!

計算機病毒原理如下:

病毒的最大特點就是自我復制,從病毒的分類來說有很多種,這里我們將介紹最流行的附加式

病毒,它通過對正常的文件進行改寫,增加來實現其自我復制的目的。

從程序的角度來說,我們要做的事情有兩件:

1,讓程序能夠將自己在不影響 其它 程序本身工作的情況下復制給其它程序,

使它具備繼續復制的能力。

2,在一定條件下使其產生某種發作效果。

其實第一件事情實際上可以看成對文件進行復制,把病毒源文件的功能函數全部放到被感染

文件的最後,同時在被感染文件中調用這個函數

下面給出c語言的實現過程:

1,主程序調用病毒功能函數

2,病毒功能函數讀取查找同目錄下所有c文件;

3,找到一個(被感染c文件),打開它,並且將此文件全部讀取到數組變數;

4,重新創建一個同名文件(被感染c文件)

5,數組變數寫回這個被感染c文件,同時將病毒源文件所需要的頭文件,病毒功能函數

調用語句寫入;

6,打開病毒源文件,將病毒功能函數全部寫到被感染c文件的最後;

這樣一個簡單的c語言偽病毒virus.c就完成了

運行程序後其內容變化另保存為after_virus.c

此時,如果我們將1.c文件用A盤復制到其他機器或者Email給別人,結果

他們一運行又感染了他們保存1.c文件目錄下所有c文件

對於第二件事情-------“發作效果”,這里只用printf語句警告了一下,當然你

完全可以寫一個TSR駐留函數

其實,這個程序勉強可以叫做病毒

相關閱讀:

計算機病毒分類

1、病毒存在的媒體

根據病毒存在的媒體,病毒可以劃分為網路病毒,文件病毒,引導型病毒。

網路病毒通過計算機網路傳播感染網路中的可執行文件,文件病毒感染計算機中的文件(如:COM,EXE,DOC等),引導型病毒感染啟動扇區(Boot)和硬碟的系統引導扇區(MBR),還有這三種情況的混合型,例如:多型病毒(文件和引導型)感染文件和引導扇區兩種目標,這樣的病毒通常都具有復雜的演算法,它們使用非常規的辦法侵入系統,同時使用了加密和變形演算法。

2、病毒傳染的 方法

3、病毒破壞的能力

根據病毒破壞的能力可劃分為以下幾種:

無害型:除了傳染時減少磁碟的可用空間外,對系統沒有其它影響。

無危險型:這類病毒僅僅是減少內存、顯示圖像、發出聲音及同類音響。

危險型:這類病毒在計算機系統操作中造成嚴重的錯誤。

非常危險型:這類病毒刪除程序、破壞數據、清除系統內存區和 操作系統 中重要的信息。

這些病毒對系統造成的危害,並不是本身的演算法中存在危險的調用,而是當它們傳染時會引起無法預料的和災難性的破壞。由病毒引起其它的程序產生的錯誤也會破壞文件和扇區,這些病毒也按照他們引起的破壞能力劃分。一些現在的無害型病毒也可能會對新版的DOS、Windows和 其它操 作系統造成破壞。例如:在早期的病毒中,有一個“Denzuk“病毒在360K磁碟上很好的工作,不會造成任何破壞,但是在後來的高密度軟盤上卻能引起大量的數據丟失。

4、病毒特有的演算法

根據病毒特有的演算法,病毒可以劃分為:

伴隨型病毒:這一類病毒並不改變文件本身,它們根據演算法產生EXE文件的伴隨體,具有同樣的名字和不同的擴展名(COM),例如:XCOPY.EXE的伴隨體是XCOPY.COM。病毒把自身寫入COM文件並不改變EXE文件,當DOS載入文件時,伴隨體優先被執行到,再由伴隨體載入執行原來的EXE文件。

“蠕蟲“型病毒:通過計算機網路傳播,不改變文件和資料信息,利用網路從一台機器的內存傳播到其它機器的內存,計算網路地址,將自身的病毒通過網路發送。有時它們在系統存在,一般除了內存不佔用其它資源。

寄生型病毒:除了伴隨和“蠕蟲“型,其它病毒均可稱為寄生型病毒,它們依附在系統的引導扇區或文件中,通過系統的功能進行傳播,按演算法分為:

練習型病毒:病毒自身包含錯誤,不能進行很好的傳播,例如一些病毒在調試階段。

詭秘型病毒:它們一般不直接修改DOS中斷和扇區數據,而是通過設備技術和文件緩沖區等DOS內部修改,不易看到資源,使用比較高級的技術。利用DOS空閑的數據區進行工作。

變型病毒(又稱幽靈病毒):這一類病毒使用一個復雜的演算法,使自己每傳播一份都具有不同的內容和長度。它們一般的作法是一段混有無關指令的解碼演算法和被變化過的病毒體組成。

惡意病毒“四大家族”

㈨ 電腦病毒的原理

計算機病毒
計算機病毒的定義

計算機病毒是一個程序,一段可執行碼 ,對計算機的正常使用進行破壞,使得電腦無法正常使用甚至整個操作系統或者電腦硬碟損壞。就像生物病毒一樣,計算機病毒有獨特的復制能力。計算機病毒可以很快地蔓延,又常常難以根除。它們能把自身附著在各種類型的文件上。當文件被復制或從一個用戶傳送到另一個用戶時,它們就隨同文件一起蔓延開來。這種程序不是獨立存在的,它隱蔽在其他可執行的程序之中,既有破壞性,又有傳染性和潛伏性。輕則影響機器運行速度,使機器不能正常運行;重則使機器處於癱瘓,會給用戶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通常就把這種具有破壞作用的程序稱為計算機病毒。

除復制能力外,某些計算機病毒還有其它一些共同特性:一個被污染的程序能夠傳送病毒載體。當你看到病毒載體似乎僅僅表現在文字和圖象上時,它們可能也已毀壞了文件、再格式化了你的硬碟驅動或引發了其它類型的災害。若是病毒並不寄生於一個污染程序,它仍然能通過占據存貯空間給你帶來麻煩,並降低你的計算機的全部性能。

1.計算機病毒的特點

計算機病毒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 寄生性

計算機病毒寄生在其他程序之中,當執行這個程序時,病毒就起破壞作用,而在未啟動這個程序之前,它是不易被人發覺的。

(2) 傳染性

計算機病毒不但本身具有破壞性,更有害的是具有傳染性,一旦病毒被復制或產生變種,其速度之快令人難以預防。

(3) 潛伏性

有些病毒像定時炸彈一樣,讓它什麼時間發作是預先設計好的。比如黑色星期五病毒,不到預定時間一點都覺察不出來,等到條件具備的時候一下子就爆炸開來,對系統進行破壞。

(4) 隱蔽性

計算機病毒具有很強的隱蔽性,有的可以通過病毒軟體檢查出來,有的根本就查不出來,有的時隱時現、變化無常,這類病毒處理起來通常很困難。

2.計算機病毒的表現形式

計算機受到病毒感染後,會表現出不同的症狀,下邊把一些經常碰到的現象列出來,供用戶參考。

(1) 機器不能正常啟動

加電後機器根本不能啟動,或者可以啟動,但所需要的時間比原來的啟動時間變長了。有時會突然出現黑屏現象。

(2) 運行速度降低

如果發現在運行某個程序時,讀取數據的時間比原來長,存文件或調文件的時間都增加了,那就可能是由於病毒造成的。

(3) 磁碟空間迅速變小

由於病毒程序要進駐內存,而且又能繁殖,因此使內存空間變小甚至變為「0」,用戶什麼信息也進不去。

(4) 文件內容和長度有所改變

一個文件存入磁碟後,本來它的長度和其內容都不會改變,可是由於病毒的干擾,文件長度可能改變,文件內容也可能出現亂碼。有時文件內容無法顯示或顯示後又消失了。

(5) 經常出現「死機」現象

正常的操作是不會造成死機現象的,即使是初學者,命令輸入不對也不會死機。如果機器經常死機,那可能是由於系統被病毒感染了。

(6) 外部設備工作異常

因為外部設備受系統的控制,如果機器中有病毒,外部設備在工作時可能會出現一些異常情況,出現一些用理論或經驗說不清道不明的現象。

以上僅列出一些比較常見的病毒表現形式,肯定還會遇到一些其他的特殊現象,這就需要由用戶自己判斷了。

3.計算機病毒的預防

前面介紹了計算機病毒,現在講一下怎樣預防病毒的問題。首先,在思想上重視,加強管理,止病毒的入侵。凡是從外來的軟盤往機器中拷信息,都應該先對軟盤進行查毒,若有病毒必須清除,這樣可以保證計算機不被新的病毒傳染。此外,由於病毒具有潛伏性,可能機器中還隱蔽著某些舊病毒,一旦時機成熟還將發作,所以,要經常對磁碟進行檢查,若發現病毒就及時殺除。思想重視是基礎,採取有效的查毒與消毒方法是技術保證。檢查病毒與消除病毒目前通常有兩種手段,一種是在計算機中加一塊防病毒卡,另一種是使用防病毒軟體工作原理基本一樣,一般用防病毒軟體的用戶更多一些。切記要注意一點,預防與消除病毒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任務,不是一勞永逸的,應堅持不懈。

計算機病毒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

計算機病毒的產生是計算機技術和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社會信息化進程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它產生的背景是:

(1)計算機病毒是計算機犯罪的一種新的衍化形式

計算機病毒是高技術犯罪, 具有瞬時性、動態性和隨機性。不易取證, 風險小破壞大, 從而刺激了犯罪意識和犯罪活動。是某些人惡作劇和報復心態在計算機應用領域的表現。

(2)計算機軟硬體產品的危弱性是根本的技術原因

計算機是電子產品。數據從輸入、存儲、處理、輸出等環節, 易誤入、篡改、丟失、作假和破壞;程序易被刪除、改寫;計算機軟體設計的手工方式, 效率低下且生產周期長;人們至今沒有辦法事先了解一個程序有沒有錯誤, 只能在運行中發現、修改錯誤, 並不知道還有多少錯誤和缺陷隱藏在其中。這些脆弱性就為病毒的侵入提供了方便。

(3)微機的普及應用是計算機病毒產生的必要環境

1983年11月3日美國計算機專家首次提出了計算機病毒的概念並進行了驗證。幾年前計算機病毒就迅速蔓延, 到我國才是近年來的事。而這幾年正是我國微型計算機普及應用熱潮。微機的廣泛普及, 操作系統簡單明了, 軟、硬體透明度高, 基本上沒有什麼安全措施, 能夠透徹了解它內部結構的用戶日益增多, 對其存在的缺點和易攻擊處也了解的越來越清楚, 不同的目的可以做出截然不同的選擇。目前, 在IBM PC系統及其兼容機上廣泛流行著各種病毒就很說明這個問題。

計算機病毒是如何分類的?

計算機病毒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類。若按其表現性質可分為良性的和惡性的。良性的危害性小, 不破壞系統和數據, 但大量佔用系統開銷, 將使機器無法正常工作,陷於癱瘓。如國內出現的圓點病毒就是良性的。惡性病毒可能會毀壞數據文件, 也可能使計算機停止工作。若按激活的時間可分為定時的和隨機的。定時病毒僅在某一特定時間才發作, 而隨機病毒一般不是由時鍾來激活的。若按其入侵方式可分操作系統型病毒( 圓點病毒和大麻病毒是典型的操作系統病毒), 這種病毒具有很強的破壞力(用它自己的程序意圖加入或取代部分操作系統進行工作), 可以導致整個系統的癱瘓;原碼病毒, 在程序被編譯之前插入到FORTRAN、C、或PASCAL等語言編制的源程序里, 完成這一工作的病毒程序一般是在語言處理程序或連接程序中;外殼病毒, 常附在主程序的首尾, 對源程序不作更改, 這種病毒較常見, 易於編寫, 也易於發現, 一般測試可執行文件的大小即可知;入侵病毒, 侵入到主程序之中, 並替代主程序中部分不常用到的功能模塊或堆棧區, 這種病毒一般是針對某些特定程序而編寫的。若按其是否有傳染性又可分為不可傳染性和可傳染性病毒。不可傳染性病毒有可能比可傳染性病毒更具有危險性和難以預防。若按傳染方式可分磁碟引導區傳染的計算機病毒、操作系統傳染的計算機病毒和一般應用程序傳染的計算機病毒。若按其病毒攻擊的機種分類, 攻擊微型計算機的, 攻擊小型機的, 攻擊工作站的, 其中以攻擊微型計算機的病毒為多, 世界上出現的病毒幾乎90%是攻擊IBM PC機及其兼容機。

計算機病毒的定義

一 計算機病毒的定義計算機病毒(Computer Virus)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中被明確定義,病毒「指編制或者在計算機程序中插入的破壞計算機功能或者破壞數據,影響計算機使用並且能夠自我復制的一組計算機指令或者程序代碼」。

二 計算機病毒的特點計算機病毒是人為的特製程序,具有自我復制能力,很強的感染性,一定的潛伏性,特定的觸發性和很大的破壞性。

三 病毒存在的必然性計算機的信息需要存取、復制、傳送,病毒作為信息的一種形式可以隨之繁殖、感染、破壞,而當病毒取得控制權之後,他們會主動尋找感染目標,使自身廣為流傳。

四 計算機病毒的長期性病毒往往會利用計算機操作系統的弱點進行傳播,提高系統的安全性是防病毒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完美的系統是不存在的,過於強調提高系統的安全性將使系統多數時間用於病毒檢查,系統失去了可用性、實用性和易用性,另一方面,信息保密的要求讓人們在泄密和抓住病毒之間無法選擇。病毒與反病毒將作為一種技術對抗長期存在,兩種技術都將隨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而得到長期的發展。

五 計算機病毒的產生病毒不是來源於突發或偶然的原因.一次突發的停電和偶然的錯誤,會在計算機的磁碟和內存中產生一些亂碼和隨機指令,但這些代碼是無序和混亂的,病毒則是一種比較完美的,精巧嚴謹的代碼,按照嚴格的秩序組織起來,與所在的系統網路環境相適應和配合起來,病毒不會通過偶然形成,並且需要有一定的長度,這個基本的長度從概率上來講是不可能通過隨機代碼產生的。病毒是人為的特製程序現在流行的病毒是由人為故意編寫的,多數病毒可以找到作者信息和產地信息,通過大量的資料分析統計來看,病毒作者主要情況和目的是:一些天才的程序員為了表現自己和證明自己的能力,處於對上司的不滿,為了好奇,為了報復,為了祝賀和求愛,為了得到控制口令,為了軟體拿不到報酬預留的陷阱等.當然也有因政治,軍事,宗教,民族.專利等方面的需求而專門編寫的,其中也包括一些病毒研究機構和黑客的測試病毒.

六 計算機病毒分類根據多年對計算機病毒的研究,按照科學的、系統的、嚴密的方法,計算機病毒可分類如下:按照計算機病毒屬性的方法進行分類,計算機病毒可以根據下面的屬性進行分類:

其他計算機病毒介紹

按照計算機病毒存在的媒體進行分類根據病毒存在的媒體,病毒可以劃分為網路病毒,文件病毒,引導型病毒。網路病毒通過計算機網路傳播感染網路中的可執行文件,文件病毒感染計算機中的文件(如:COM,EXE,DOC等),引導型病毒感染啟動扇區(Boot)和硬碟的系統引導扇區(MBR),還有這三種情況的混合型,例如:多型病毒(文件和引導型)感染文件和引導扇區兩種目標,這樣的病毒通常都具有復雜的演算法,它們使用非常規的辦法侵入系統,同時使用了加密和變形演算法。 按照計算機病毒傳染的方法進行分類根據病毒傳染的方法可分為駐留型病毒和非駐留型病毒,駐留型病毒感染計算機後,把自身的內存駐留部分放在內存(RAM)中,這一部分程序掛接系統調用並合並到操作系統中去,他處於激活狀態,一直到關機或重新啟動.非駐留型病毒在得到機會激活時並不感染計算機內存,一些病毒在內存中留有小部分,但是並不通過這一部分進行傳染,這類病毒也被劃分為非駐留型病毒。 按照計算機病毒破壞的能力進行分類根據病毒破壞的能力可劃分為以下幾種:無害型除了傳染時減少磁碟的可用空間外,對系統沒有其它影響。無危險型這類病毒僅僅是減少內存、顯示圖像、發出聲音及同類音響。危險型這類病毒在計算機系統操作中造成嚴重的錯誤。非常危險型這類病毒刪除程序、破壞數據、清除系統內存區和操作系統中重要的信息。這些病毒對系統造成的危害,並不是本身的演算法中存在危險的調用,而是當它們傳染時會引起無法預料的和災難性的破壞。由病毒引起其它的程序產生的錯誤也會破壞文件和扇區,這些病毒也按照他們引起的破壞能力劃分。一些現在的無害型病毒也可能會對新版的DOS、Windows和其它操作系統造成破壞。例如:在早期的病毒中,有一個「Denzuk」病毒在360K磁碟上很好的工作,不會造成任何破壞,但是在後來的高密度軟盤上卻能引起大量的數據丟失。 按照計算機病毒特有的演算法進行分類根據病毒特有的演算法,病毒可以劃分為:伴隨型病毒這一類病毒並不改變文件本身,它們根據演算法產生EXE文件的伴隨體,具有同樣的名字和不同的擴展名(COM),例如:XCOPY.EXE的伴隨體是XCOPY.COM。病毒把自身寫入COM文件並不改變EXE文件,當DOS載入文件時,伴隨體優先被執行到,再由伴隨體載入執行原來的EXE文件。「蠕蟲」型病毒通過計算機網路傳播,不改變文件和資料信息,利用網路從一台機器的內存傳播到其它機器的內存,計算網路地址,將自身的病毒通過網路發送。有時它們在系統存在,一般除了內存不佔用其它資源。寄生型病毒除了伴隨和「蠕蟲」型,其它病毒均可稱為寄生型病毒,它們依附在系統的引導扇區或文件中,通過系統的功能進行傳播,按其演算法不同可分為:練習型病毒病毒自身包含錯誤,不能進行很好的傳播,例如一些病毒在調試階段。詭秘型病毒它們一般不直接修改DOS中斷和扇區數據,而是通過設備技術和文件緩沖區等DOS內部修改,不易看到資源,使用比較高級的技術。利用DOS空閑的數據區進行工作。變型病毒(又稱幽靈病毒)這一類病毒使用一個復雜的演算法,使自己每傳播一份都具有不同的內容和長度。它們一般的作法是一段混有無關指令的解碼演算法和被變化過的病毒體組成。

七、計算機病毒的發展在病毒的發展史上,病毒的出現是有規律的,一般情況下一種新的病毒技術出現後,病毒迅速發展,接著反病毒技術的發展會抑制其流傳。操作系統升級後,病毒也會調整為新的方式,產生新的病毒技術。它可劃分為:

DOS引導階段

1987年,計算機病毒主要是引導型病毒,具有代表性的是「小球」和「石頭」病毒。當時的計算機硬體較少,功能簡單,一般需要通過軟盤啟動後使用.引導型病毒利用軟盤的啟動原理工作,它們修改系統啟動扇區,在計算機啟動時首先取得控制權,減少系統內存,修改磁碟讀寫中斷,影響系統工作效率,在系統存取磁碟時進行傳播.1989年,引導型病毒發展為可以感染硬碟,典型的代表有「石頭2」。 DOS可執行階段1989年,可執行文件型病毒出現,它們利用DOS系統載入執行文件的機制工作,代表為「耶路撒冷」,「星期天」病毒,病毒代碼在系統執行文件時取得控制權,修改DOS中斷,在系統調用時進行傳染,並將自己附加在可執行文件中,使文件長度增加。1990年,發展為復合型病毒,可感染COM和EXE文件。 伴隨,批次型階段1992年,伴隨型病毒出現,它們利用DOS載入文件的優先順序進行工作,具有代表性的是「金蟬」病毒,它感染EXE文件時生成一個和EXE同名但擴展名為COM的伴隨體;它感染文件時,改原來的COM文件為同名的EXE文件,再產生一個原名的伴隨體,文件擴展名為COM,這樣,在DOS載入文件時,病毒就取得控制權.這類病毒的特點是不改變原來的文件內容,日期及屬性,解除病毒時只要將其伴隨體刪除即可。在非DOS操作系統中,一些伴隨型病毒利用操作系統的描述語言進行工作,具有典型代表的是「海盜旗」病毒,它在得到執行時,詢問用戶名稱和口令,然後返回一個出錯信息,將自身刪除。批次型病毒是工作在DOS下的和「海盜旗」病毒類似的一類病毒。 幽靈,多形階段1994年,隨著匯編語言的發展,實現同一功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完成,這些方式的組合使一段看似隨機的代碼產生相同的運算結果。幽靈病毒就是利用這個特點,每感染一次就產生不同的代碼。例如「一半」病毒就是產生一段有上億種可能的解碼運算程序,病毒體被隱藏在解碼前的數據中,查解這類病毒就必須能對這段數據進行解碼,加大了查毒的難度。多形型病毒是一種綜合性病毒,它既能感染引導區又能感染程序區,多數具有解碼演算法,一種病毒往往要兩段以上的子程序方能解除。 生成器,變體機階段1995年,在匯編語言中,一些數據的運算放在不同的通用寄存器中,可運算出同樣的結果,隨機的插入一些空操作和無關指令,也不影響運算的結果,這樣,一段解碼演算法就可以由生成器生成,當生成器的生成結果為病毒時,就產生了這種復雜的「病毒生成器」 ,而變體機就是增加解碼復雜程度的指令生成機制。這一階段的典型代表是「病毒製造機」 VCL,它可以在瞬間製造出成千上萬種不同的病毒,查解時就不能使用傳統的特徵識別法,需要在宏觀上分析指令,解碼後查解病毒。 網路,蠕蟲階段1995年,隨著網路的普及,病毒開始利用網路進行傳播,它們只是以上幾代病毒的改進.在非DOS操作系統中,「蠕蟲」是典型的代表,它不佔用除內存以外的任何資源,不修改磁碟文件,利用網路功能搜索網路地址,將自身向下一地址進行傳播,有時也在網路伺服器和啟動文件中存在。 視窗階段1996年,隨著Windows和Windows95的日益普及,利用Windows進行工作的病毒開始發展,它們修改(NE,PE)文件,典型的代表是DS.3873,這類病毒的機制更為復雜,它們利用保護模式和API調用介面工作,解除方法也比較復雜。 宏病毒階段1996年,隨著Windows Word功能的增強,使用Word宏語言也可以編制病毒,這種病毒使用類Basic語言,編寫容易,感染Word文檔等文件,在Excel和AmiPro出現的相同工作機制的病毒也歸為此類,由於Word文檔格式沒有公開,這類病毒查解比較困難 互連網階段1997年,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各種病毒也開始利用網際網路進行傳播,一些攜帶病毒的數據包和郵件越來越多,如果不小心打開了這些郵件,機器就有可能中毒. 爪哇(Java),郵件炸彈階段1997年,隨著萬維網(Wold Wide Web)上Java的普及,利用Java語言進行傳播和資料獲取的病毒開始出現,典型的代表是JavaSnake病毒,還有一些利用郵件伺服器進行傳播和破壞的病毒,例如Mail-Bomb病毒,它會嚴重影響網際網路的效率。

八 他的破壞行為計算機病毒的破壞行為體現了病毒的殺傷能力。病毒破壞行為的激烈程度取決於病毒作者的主觀願望和他所具有的技術能量。數以萬計不斷發展擴張的病毒,其破壞行為千奇百怪,不可能窮舉其破壞行為,而且難以做全面的描述,根據現有的病毒資料可以把病毒的破壞目標和攻擊部位歸納如下:

攻擊系統數據區,攻擊部位包括:硬碟主引尋扇區、Boot扇區、FAT表、文件目錄等。一般來說,攻擊系統數據區的病毒是惡性病毒,受損的數據不易恢復。 攻擊文件病毒對文件的攻擊方式很多,可列舉如下:刪除、改名、替換內容、丟失部分程序代碼、內容顛倒、寫入時間空白、變碎片、假冒文件、丟失文件簇、丟失數據文件等。 攻擊內存內存是計算機的重要資源,也是病毒攻擊的主要目標之一,病毒額外地佔用和消耗系統的內存資源,可以導致一些較的大程序難以運行。病毒攻擊內存的方式如下:佔用大量內存、改變內存總量、禁止分配內存、蠶食內存等。 干擾系統運行病毒會干擾系統的正常運行,以此做為自己的破壞行為,此類行為也是花樣繁多,可以列舉下述諸方式:不執行命令、干擾內部命令的執行、虛假報警、使文件打不開、使內部棧溢出、佔用特殊數據區、時鍾倒轉、重啟動、死機、強制游戲、擾亂串列口、並行口等。 速度下降病毒激活時,其內部的時間延遲程序啟動,在時鍾中納入了時間的循環計數,迫使計算機空轉,計算機速度明顯下降。 攻擊磁碟攻擊磁碟數據、不寫盤、寫操作變讀操作、寫盤時丟位元組等。 擾亂屏幕顯示病毒擾亂屏幕顯示的方式很多,可列舉如下:字元跌落、環繞、倒置、顯示前一屏、游標下跌、滾屏、抖動、亂寫、吃字元等。 鍵盤病毒干擾鍵盤操作,已發現有下述方式:響鈴、封鎖鍵盤、換字、抹掉緩存區字元、重復、輸入紊亂等。 喇叭許多病毒運行時,會使計算機的喇叭發出響聲。有的病毒作者通過喇叭發出種種聲音,有的病毒作者讓病毒演奏旋律優美的世界名曲,在高雅的曲調中去殺戮人們的信息財富,已發現的喇叭發聲有以下方式:演奏曲子、警笛聲、炸彈雜訊、鳴叫、咔咔聲、嘀嗒聲等。 攻擊CMOS 在機器的CMOS區中,保存著系統的重要數據,例如系統時鍾、磁碟類型、內存容量等,並具有校驗和。有的病毒激活時,能夠對CMOS區進行寫入動作,破壞系統CMOS中的數據。 干擾列印機典型現象為:假報警、間斷性列印、更換字元等。

九、計算機病毒的危害性計算機資源的損失和破壞,不但會造成資源和財富的巨大浪費,而且有可能造成社會性的災難,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展,計算機病毒的威脅日益嚴重,反病毒的任務也更加艱巨了。1988年11月2日下午5時1分59秒,美國康奈爾大學的計算機科學系研究生,23歲的莫里斯(Morris)將其編寫的蠕蟲程序輸入計算機網路,致使這個擁有數萬台計算機的網路被堵塞。這件事就像是計算機界的一次大地震,引起了巨大反響,震驚全世界,引起了人們對計算機病毒的恐慌,也使更多的計算機專家重視和致力於計算機病毒研究。1988年下半年,我國在統計局系統首次發現了「小球」病毒,它對統計系統影響極大,此後由計算機病毒發作而引起的「病毒事件」接連不斷,前一段時間發現的CIH、美麗殺等病毒更是給社會造成了很大損失。

3.計算機病毒是一個程序,一段可執行碼。就像生物病毒一樣,計算機病毒有獨特的復制能力。計算機病毒可以很快地蔓延,又常常難以根除。它們能把自身附著在各種類型的文件上。當文件被復制或從一個用戶傳送到另一個用戶時,它們就隨同文件一起蔓延開來。

除復制能力外,某些計算機病毒還有其它一些共同特性:一個被污染的程序能夠傳送病毒載體。當你看到病毒載體似乎僅僅表現在文字和圖象上時,它們可能也已毀壞了文件、再格式化了你的硬碟驅動或引發了其它類型的災害。若是病毒並不寄生於一個污染程序,它仍然能通過占據存貯空間給你帶來麻煩,並降低你的計算機的全部性能。

可以從不同角度給出計算機病毒的定義。一種定義是通過磁碟、磁帶和網路等作為媒介傳播擴散,能「傳染」 其他程序的程序。另一種是能夠實現自身復制且藉助一定的載體存在的具有潛伏性、傳染性和破壞性的程序。還有的定義是一種人為製造的程序,它通過不同的途徑潛伏或寄生在存儲媒體(如磁碟、內存)或程序里。當某種條件或時機成熟時,它會自生復制並傳播,使計算機的資源受到不同程序的破壞等等。這些說法在某種意義上借用了生物學病毒的概念,計算機病毒同生物病毒所相似之處是能夠侵入計算機系統和網路,危害正常工作的「病原體」。它能夠對計算機系統進行各種破壞,同時能夠自我復制, 具有傳染性。所以, 計算機病毒就是能夠通過某種途徑潛伏在計算機存儲介質(或程序)里, 當達到某種條件時即被激活的具有對計算機資源進行破壞作用的一組程序或指令集合。

計算機病毒寄生方式有哪幾種?

(1)寄生在磁碟引導扇區中:任何操作系統都有個自舉過程, 例如DOS在啟動時, 首先由系統讀入引導扇區記錄並執行它, 將DOS讀入內存。病毒程序就是利用了這一點, 自身占據了引導扇區而將原來的引導扇區內容及其病毒的其他部分放到磁碟的其他空間, 並給這些扇區標志為壞簇。這樣, 系統的一次初始化, 病毒就被激活了。它首先將自身拷貝到內存的高端並占據該范圍, 然後置觸發條件如INT 13H中斷(磁碟讀寫中斷)向量的修改, 置內部時鍾的某一值為條件等, 最後引入正常的操作系統。以後一旦觸發條件成熟, 如一個磁碟讀或寫的請求, 病毒就被觸發。如果磁碟沒有被感染(通過識別標志)則進行傳染。

(2)寄生在可執行程序中:這種病毒寄生在正常的可執行程序中, 一旦程序執行病毒就被激活, 於是病毒程序首先被執行, 它將自身常駐內存, 然後置觸發條件, 也可能立即進行傳染, 但一般不作表現。做完這些工作後, 開始執行正常的程序, 病毒程序也可能在執行正常程序之後再置觸發條件等工作。病毒可以寄生在源程序的首部也可以寄生在尾部, 但都要修改源程序的長度和一些控制信息, 以保證病毒成為源程序的一部分, 並在執行時首先執行它。這種病毒傳染性比較強。

(3)寄生在硬碟的主引導扇區中:例如大麻病毒感染硬碟的主引導扇區, 該扇區與DOS無關。

計算機病毒的工作過程應包括哪些環節?

計算機病毒的完整工作過程應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1)傳染源:病毒總是依附於某些存儲介質, 例如軟盤、 硬碟等構成傳染源。

(2)傳染媒介:病毒傳染的媒介由工作的環境來定, 可能是計算機網, 也可能是可移動的存儲介質, 例如軟磁碟等。

(3)病毒激活:是指將病毒裝入內存, 並設置觸發條件, 一旦觸發條件成熟, 病毒就開始作用--自我復制到傳染對象中, 進行各種破壞活動等。

(4)病毒觸發:計算機病毒一旦被激活, 立刻就發生作用, 觸發的條件是多樣化的, 可以是內部時鍾, 系統的日期, 用戶標識符,也可能是系統一次通信等等。

(5)病毒表現:表現是病毒的主要目的之一, 有時在屏幕顯示出來, 有時則表現為破壞系統數據。可以這樣說, 凡是軟體技術能夠觸發到的地方, 都在其表現范圍內。

(6)傳染:病毒的傳染是病毒性能的一個重要標志。在傳染環節中, 病毒復制一個自身副本到傳染對象中去。

不同種類的計算機病毒的傳染方法有何不同?

從病毒的傳染方式上來講, 所有病毒到目前為止可以歸結於三類:感染用戶程序的計算機病毒;感染操作系統文件的計算機病毒;感染磁碟引導扇區的計算機病毒。這三類病毒的傳染方式均不相同。

感染用戶應用程序的計算機病毒的傳染方式是病毒以鏈接的方式對應用程序進行傳染。這種病毒在一個受傳染的應用程序執行時獲得控制權, 同時掃描計算機系統在硬碟或軟盤上的另外的應用程序, 若發現這些程序時, 就鏈接在應用程序中, 完成傳染, 返回正常的應用程序並繼續執行。

感染操作系統文件的計算機病毒的傳染方式是通過與操作系統中所有的模塊或程序鏈接來進行傳染。由於操作系統的某些程序是在系統啟動過程中調入內存的, 所以傳染操作系統的病毒是通過鏈接某個操作系統中的程序或模塊並隨著它們的運行進入內存的。病毒進入內存後就判斷是否滿足條件時則進行傳?/ca>

㈩ 病毒由什麼組成

病毒體的化學組成

毒粒的基本化學組成是核酸和蛋白質。有包膜的病毒還含有脂類和糖類。有的病毒還含有聚胺類化合物,無機陽離子等組分。

1、病毒的核酸

核酸是病毒的遺傳物質。除逆轉錄病毒(Retroviruses)基因組為二倍體外,其他病毒的基因組都是單倍體。病毒核酸的類型包括單鏈DNA(ssDNA)、雙鏈DNA(dsDNA)、單鏈RNA(ssRNA)和雙鏈RNA(dsRNA)4種主要類型。除雙鏈RNA外,其他各類核酸又有線狀形式和環狀形式。如果病毒ssRNA可以作為mRNA直接進行翻譯,則稱為正鏈RNA(+RNA)。如果病毒ssRNA核苷酸序列與其mRNA序列互補,稱為負鏈RNA(-RNA)。也有某些病毒的RNA是雙意(amdisemse),即部分為正極性、部分為負極性。對於病毒的單鏈DNA,如果與其mRNA序列相同,稱正鏈DNA(+DNA)。如果其核苷酸序列與mRNA互補,即負鏈DNA(-DNA)。根據病毒核酸轉染(trsnsfection)的結果,即將從病毒毒粒或病毒感染的細胞抽提分離的病毒核酸實驗性地導入細胞,若能啟動病毒復制循環,產生子代毒粒,則此種病毒核酸為感染性核酸(infections nucleic scid),否則為非感染性核酸。

2、病毒的蛋白質

病毒蛋白質根據其是否存在於毒粒中分為結構蛋白(strcture protein)和非結構蛋白(nonstructure protein)兩類:前者系指構成一個形態成熟的有感染性病毒顆粒所必需的蛋白質,包括殼體蛋白、包膜蛋白和存在於毒粒中的酶等;後者系指由病毒基因組編碼的,在病毒復制過程中產生並具有一定功能,但不結合於毒粒中的蛋白質。在某些病毒的毒粒中還有其他病毒蛋白質,甚至有宿主的蛋白質。例如,腺病毒基因組dsDNA和脊髓灰質炎病毒基因組+RNA的5′端都結合有蛋白質。在乳多腔病毒(Papovaviruses)中有細胞組蛋白與病毒DNA結合形成染色體樣復合物。

3、病毒的脂類

有包膜病毒的包膜內含有來源於細胞的脂類化合物。其中50%~60%為磷脂,餘下的多為膽固醇。由於病毒包膜的脂類來源於細胞,所以其種類與含量均具有宿主細胞特異性。脂類構成了病毒包膜的脂雙層結構。此外,在少數無包膜病毒,如T系噬菌體、λ噬菌體以及虹彩病毒科(lridoviridae)的某些成員的毒粒中也發現脂類的存在。

4、病毒的糖類

有些病毒、其中絕大多數是有包膜病毒含有少量的糖類。它們主要是以寡糖側鏈存在於病毒糖蛋白的糖脂中,或以粘多糖形式存在。除了有包膜病毒的糖蛋白突起外,某些復雜病毒的毒粒還含有內部糖蛋白或者糖基化的殼體蛋白。由於這此糖類通常是由細胞合成的,所以它們的組成與宿主細胞相關。

5、其他組成

在一些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和噬菌體的毒粒內,存在一些如丁二胺、亞精胺、精胺等陽離子化合物。在某些植物病毒雖還發現有金屬陽離子存在。這些含量極微的有機陽離子或無機陽離子與病毒核酸呈無規則的結合,並對核酸的構型產生一定的影響。它們的結合量僅與環境中相關離子濃度有關,是病毒裝配時從環境中獲得的不恆定成分。
參考資料:廣西大學精品課程——動物微生物學(課群

熱點內容
內置存儲卡可以拆嗎 發布:2025-05-18 04:16:35 瀏覽:335
編譯原理課時設置 發布:2025-05-18 04:13:28 瀏覽:378
linux中進入ip地址伺服器 發布:2025-05-18 04:11:21 瀏覽:612
java用什麼軟體寫 發布:2025-05-18 03:56:19 瀏覽:32
linux配置vim編譯c 發布:2025-05-18 03:55:07 瀏覽:107
砸百鬼腳本 發布:2025-05-18 03:53:34 瀏覽:942
安卓手機如何拍視頻和蘋果一樣 發布:2025-05-18 03:40:47 瀏覽:739
為什麼安卓手機連不上蘋果7熱點 發布:2025-05-18 03:40:13 瀏覽:802
網卡訪問 發布:2025-05-18 03:35:04 瀏覽:510
接收和發送伺服器地址 發布:2025-05-18 03:33:48 瀏覽: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