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操作系統 » 基於測距的定位演算法

基於測距的定位演算法

發布時間: 2023-01-12 11:31:15

⑴ 目前行業內有哪些比較高精度的室內定位演算法和實現

目前室內定位常用的較高精度的定位方法,從原理上主要分為七種:鄰近探測法、質心定位法、多邊定位法、三角定位法、極點法、指紋定位法和航位推演算法。
一、鄰近探測法
通過一些有范圍限制的物理信號的接收,從而判斷移動設備是否出現在某一個發射點附近。該方法雖然只能提供大概的定位信息,但其布設成本低、易於搭建,適合於一些對定位精度要求不高的應用,例如自動識別系統用於公司的員工簽到。
二、質心定位法
根據移動設備可接收信號范圍內所有已知的信標(beacon)位置,計算其質心坐標作為移動設備的坐標。該方法易於理解,計算量小,定位精度取決於信標的布設密度。
三、多邊定位法
通過測量待測目標到已知參考點之間的距離,從而確定待測目標的位置。精度高、應用廣。
四、三角定位法
基於無線信號的三角測量定位演算法是室內定位演算法中非常常見的一種,三角測量定位演算法類似GPS衛星定位。實際定位過程中使用的是RSSI信號值衰減模型。原理是在無線信號強度在空間中傳播隨著距離衰減,而無線信號強度(RSSI值)對於定位標簽上的接收器來說是可測的,那麼依據測試到的信號強度,再根據信號衰減模型就可以反推出距離了。獲取待測目標相對2個已知參考點的角度後結合兩參考點間的距離信息可以確定唯一的三角形,即可確定待測目標的位置。基於三角測量定位演算法的定位方案是被動式藍牙定位方案和主被動一體式藍牙定位方案。
五、極點法
通過測量相對某一已知參考點的距離和角度從而確定待測點的位置。該方法僅需已知一個參考點的位置坐標,因此使用非常方便,已經在大地測量中得到廣泛應用。
六、指紋定位法
在定位空間中建立指紋資料庫,通過將實際信息與資料庫中的參數進行對比來實現定位。指紋定位的優勢是幾乎不需要參考測量點,定位精度相對較高;但缺點是前期離線建立指紋庫的工作量巨大,同時很難自適應於環境變化較大的場景。
七、航位推演算法
是在已知上一位置的基礎上,通過計算或已知的運動速度和時間計算得到當前的位置。數據穩定,無依賴,但該方法存在累積誤差,定位精度隨著時間增加而惡化。

⑵ 無線感測器網路通信協議的目錄

第1章 無線感測器網路概述
1.1 引言
1.2 無線感測器網路介紹
1.2.1 無線感測器網路體系結構
1.2.2 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特點和關鍵技術
1.2.3 無線感測器網路的應用
1.3 無線感測器網路路由演算法
1.3.1 無線感測器網路路由演算法研究的主要思路
1.3.2 無線感測器網路路由演算法的分類
1.3.3 無線感測器網路QoS路由演算法研究的基本思想
1.3.4 無線感測器網路QoS路由演算法研究的分類
1.3.5 平面路由的主流演算法
1.3.6 分簇路由的主流演算法
1.4 ZigBee技術
1.4.1 ZigBee技術的特點
1.4.2 ZigBee協議框架
1.4.3 ZigBee的網路拓撲結構
1.5 無線感測器安全研究
1.5.1 無線感測器網路的安全需求
1.5.2 無線感測器網路安全的研究進展
1.5.3 無線感測器網路安全的研究方向
1.6 水下感測器網路
1.7 無線感測器網路定位
1.7.1 存在的問題
1.7.2 性能評價
1.7.3 基於測距的定位方法
1.7.4 非測距定位演算法
1.7.5 移動節點定位
第2章 無線感測器網路的分布式能量有效非均勻成簇演算法
2.1 引言
2.2 相關研究工作
2.2.1 單跳成簇演算法
2.2.2 多跳成簇演算法
2.3 DEEUC成簇路由演算法
2.3.1 網路模型
2.3.2 DEEUC成簇演算法
2.3.3 候選簇頭的產生
2.3.4 估計平均能量
2.3.5 最終簇頭的產生
2.3.6 平衡簇頭區節點能量
2.3.7 演算法分析
2.4 模擬和分析
2.5 結論及下一步工作
參考文獻
第3章 無線感測器網路分簇多跳能量均衡路由演算法
3.1 無線傳輸能量模型
3.2 無線感測器網路路由策略研究
3.2.1 平面路由
3.2.2 單跳分簇路由演算法研究
3.2.3 多跳層次路由演算法研究
3.3 LEACH-L演算法
3.3.1 LEACH-L的改進思路
3.3.2 LEACH-L演算法模型
3.3.3 LEACH-L描述
3.4 LEACH-L的分析
3.5 實驗模擬
3.5.1 評價參數
3.5.2 模擬環境
3.5.3 模擬結果
3.6 總結及未來的工作
3.6.1 總結
3.6.2 未來的工作
參考文獻
第4章 基於生成樹的無線感測器網路分簇通信協議
4.1 引言
4.2 無線傳輸能量模型
4.3 基於時間延遲機制的分簇演算法(CHTD)
4.3.1 CHTD的改進思路
4.3.2 CHTD簇頭的產生
4.3.3 CHTD簇頭數目的確定
4.3.4 CHTD最優簇半徑
4.3.5 CHTD描述
4.3.6 CHTD的特性
4.4 CHTD簇數據傳輸研究
4.4.1 引言
4.4.2 改進的CHTD演算法(CHTD-M)
4.4.3 CHTD-M的分析
4.5 模擬分析
4.5.1 生命周期
4.5.2 接收數據包量
4.5.3 能量消耗
4.5.4 負載均衡
4.6 總結及未來的工作
4.6.1 總結
4.6.2 未來的工作
參考文獻
第5章 基於自適應蟻群系統的感測器網路QoS路由演算法
5.1 引言
5.2 蟻群演算法
5.3 APAS演算法的信息素自適應機制
5.4 APAS演算法的揮發系數自適應機制
5.5 APAS演算法的QoS改進參數
5.6 APAS演算法的信息素分發機制
5.7 APAS演算法的定向廣播機制
5.8 模擬實驗及結果分析
5.8.1 模擬環境
5.8.2 模擬結果及分析
5.9 總結及未來的工作
5.9.1 總結
5.9.2 未來的工作
參考文獻
第6章 無線感測器網路簇頭選擇演算法
6.1 引言
6.2 LEACH NEW演算法
6.2.1 網路模型
6.2.2 LEACH NEW簇頭選擇機制
6.2.3 簇的生成
6.2.4 簇頭間多跳路徑的建立
6.3 模擬實現
6.4 結論及未來的工作
參考文獻
第7章 水下無線感測網路中基於向量的低延遲轉發協議
7.1 引言
7.2 相關工作
7.3 網路模型
7.3.1 問題的數學描述
7.3.2 網路模型
7.4 基於向量的低延遲轉發協議
7.4.1 基於向量轉發協議的分析
7.4.2 基於向量的低延遲轉發演算法
7.5 模擬實驗
7.5.1 模擬環境
7.5.2 模擬分析
7.6 總結
參考文獻
第8章 無線感測器網路數據融合演算法研究
8.1 引言
8.2 節能路由演算法
8.2.1 平面式路由演算法
8.2.2 層狀式路由演算法
8.3 數據融合模型
8.3.1 數據融合系統
8.3.2 LEACH簇頭選擇演算法
8.3.3 簇內融合路徑
8.3.4 環境設定和能耗公式
8.4 數據融合模擬
8.4.1 模擬分析
8.4.2 模擬結果分析
8.5 結論
參考文獻
第9章 無線感測器網路相關技術
9.1 超寬頻技術
9.1.1 系統結構的實現比較簡單
9.1.2 空間傳輸容量大
9.1.3 多徑分辨能力強
9.1.4 安全性高
9.1.5 定位精確
9.2 物聯網技術
9.2.1 物聯網原理
9.2.2 物聯網的背景與前景
9.3 雲計算技術
9.3.1 SaaS軟體即服務
9.3.2 公用/效用計算
9.3.3 雲計算領域的Web服務
9.4 認知無線電技術
9.4.1 傳統的Ad-hoc方式中無線感測器網路的不足
9.4.2 在ZigBee無線感測器網路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第10章 無線感測器網路應用
10.1 軍事應用
10.2 農業應用
10.3 環保監測
10.4 建築應用
10.5 醫療監護
10.6 工業應用
10.6.1 工業安全
10.6.2 先進製造
10.6.3 交通控制管理
10.6.4 倉儲物流管理
10.7 空間、海洋探索
10.8 智能家居應用

⑶ 什麼是藍牙AOA定位系統

在藍牙5.1中實現的到達角度(AoA)方法中,例如實時定位系統(RTLS)中的標簽之類的設備從單個天線發射信號。接收器包含多個天線,因為每個接收天線到發射天線的距離不同,從而接收器可以得出相位差。在離開角度(AoD)方法中,例如藍牙定位信標通過天線陣列發射信號,而像智能手機這樣的接收設備使用單個天線來接收信號,並將信號解碼以計算出相對信號方向。這種尋向方法目標用於室內定位系統,例如尋路系統。

⑷ AOA指什麼

在物聯網技術領域,AOA普遍的含義是:到達角度測距

到達角度測距(Angle-of-Arrival:AOA):基於信號到達角度的定位演算法是一種典型的基於測距的定位演算法,通過某些硬體設備感知發射節點信號的到達方向,計算接基站和標簽(終端)的相對方位或角度,然後再利用三角測量法或其他方式計算出未知節點的位置。基於信號到達角度(AOA)的定位演算法是一種常見的無線感測器網路節點自定位演算法,演算法通信開銷低。

AOA原理示意

應用特性:

目前AOA主要應用的技術領域有藍牙、UWB,利用AOA計算方法,可在室內定位應用領域形成較為有效的高精度效果。

AOA的重點優勢是,可利用單基站,進行覆蓋區域內的位置定位識別;

AOA的典型劣勢是,因為利用角度進行計算,所以基站與標簽的相對高度需要較高,一般4米以上較為優,相對高度決定了單基站的覆蓋面積,一般計算方式為:S=π*(2h)²。

未來前景:

AOA具備較為典型的優劣勢,所以在不同應用場景展現的效果具有一定差異。因而,目前市面對於高精度定位,使用較多的,是TOF/TDOA方法,但此類方法,基本配套與UWB使用,AOA配合藍牙使用更有利於其優勢發揮。

⑸ 常用的室內定位技術有哪些

探討幾種常用室內定位技術

室內定位在一些特定場合的實用性和必要 性已經日趨顯著,其應用前景廣闊,研究意義非常大,目前也是一個非常熱門的議題。本文闡述幾種常用的室內定位技術手段,並具體闡述這些技術的典型實例,對比其精度及優缺點。在比較中作者認為基於RFID的室內定位系統性價比比較高,對其進行詳細介紹。ZigBee則是一種基於RFID的能很好地解決室內定位的方案技術手段。


1 引言

隨著時代飛速變遷,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信息服務質量效率提高,受干擾度小,在人們的生活工作及科學研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室內定位技術非常實用,具有較大的拓展空間,其應用范圍廣泛,在復雜環境下,如圖書館,體育館,地下車庫,貨品倉庫等都可以實現對人員以及物品的快速定位。

室內定位系統有最基本的5種演算法:

(1) 起源蜂窩小區技術;

(2)時間到達法(TOA);

(3)時間到達差法(TDOA);

(4)信號強度法(RSSI);

(5)到達角度差法(AOA)。

常用的室內定位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 基於超聲波定位技術;

(2) 基於紅外線的定位技術;

(3) 基於超寬頻的定位技術;

(4)射頻識別定位技術(WLAN、ZigBee)等。

2 幾種室內定位技術的比較

2.1 超聲波技術

超聲波定位目前大多數採用反射式測距法。系統由一個主測距器和若干個電子標簽組成,主測距器可放置於移動機器人本體上,各個電子標簽放置於室內空間的固定位置。定位過程如下:先由上位機發送同頻率的信號給各個電子標簽,電子標簽接收到後又反射傳輸給主測距器,從而可以確定各個電子標簽到主測距器之間的距離,並得到定位坐標。

目前,比較流行的基於超聲波室內定位的技術還有下面兩種:一種為將超聲波與射頻技術結合進行定位。由於射頻信號傳輸速率接近光速,遠高於射頻速率,那麼可以利用射頻信號先激活電子標簽而後使其接收超聲波信號,利用時間差的方法測距。這種技術成本低,功耗小,精度高。另一種為多超聲波定位技術。該技術採用全局定位,可在移動機器人身上4個朝向安裝4個超聲波感測器,將待定位空間分區,由超聲波感測器測距形成坐標,總體把握數據,抗干擾性強,精度高,而且可以解決機器人迷路問題。

定位精度:超聲波定位精度可達厘米級,精度比較高。缺陷:超聲波在傳輸過程中衰減明顯從而影響其定位有效范圍。

2.2 紅外線技術

紅外線是一種波長間於無線電波和可見光波之間的電磁波。典型的紅外線室內定位系統Active badges使待測物體附上一個電子標識,該標識通過紅外發射機向室內固定放置的紅外接收機周期發送該待測物唯一ID,接收機再通過有線網路將數據傳輸給資料庫。這個定位技術功耗較大且常常會受到室內牆體或物體的阻隔,實用性較低。

如果將紅外線與超聲波技術相結合也可方便地實現定位功能。用紅外線觸發定位信號使參考點的超聲波發射器向待測點發射超聲波,應用TOA基本演算法,通過計時器測距定位。一方面降低了功耗,另一方面避免了超聲波反射式定位技術傳輸距離短的缺陷。使得紅外技術與超聲波技術優勢互補。

定位精度:5~10m。缺陷:紅外線在傳輸過程中易於受物體或牆體阻隔且傳輸距離較短,定位系統復雜度較高,有效性和實用性較其它技術仍有差距。

2.3 超寬頻技術

超寬頻技術是近年來新興的一項無線技術,目前,包括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在內的國家都在研究這項技術,在無線室內定位領域具有良好的前景。UWB技術是一種傳輸速率高(最高可達1000Mbps以上),發射功率較低,穿透能力較強並且是基於極窄脈沖的無線技術,無載波。正是這些優點,使它在室內定位領域得到了較為精確的結果。超寬頻室內定位技術常採用TDOA演示測距定位演算法,就是通過信號到達的時間差,通過雙曲線交叉來定位的超寬頻系統包括產生、發射、接收、處理極窄脈沖信號的無線電系統。而超寬頻室內定位系統(如圖1所示)則包括UWB接收器、UWB參考標簽和主動UWB標簽。定位過程中由UWB接收器接收標簽發射的UWB信號,通過過濾電磁波傳輸過程中夾雜的各種雜訊干擾,得到含有效信息的信號,再通過中央處理單元進行測距定位計算分析。

圖1 UWB室內定位結構圖

基於超寬頻技術的室內定位系統典型實例為:Ubisense,其定位方法為三邊定位,定位精度為:6~10cm,缺陷:造價較高。

2.4 射頻識別技術

射頻定位技術實現起來非常方便, 而且系統受環境的干擾較小,電子標簽信息可以編輯改寫比較靈活。下面具體介紹該技術的相關應用。

3 基於射頻識別(RFID)的室內定位技術

3.1 RFID技術原理

射頻識別(RFID)技術是一種操控簡易,適用於自動控制領域的技術,它利用了電感和電磁耦合或雷達反射的傳輸特性,實現對被識別物體的自動識別。射頻(RF)是具有一定波長的電磁波,它的頻率描述為:kHz、MHz、GHz,范圍從低頻到微波不一。

⑹ 什麼是無線感測技術

科技發展的腳步越來越快,人類已經置身於信息時代。作為信息獲取的一種重要、基本的技術——感測器技術,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無線感測器網路是一種全新的信息獲取和處理技術,感測器節點可以連續不斷地進行數據採集、事件檢測、事件標識、位置監測和節點控制,感測器節點的這些特性和無線連接方式使得無線感測器網路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隨著無線感測器網路的深人研究和廣泛應用,無線感測器網路將逐漸深入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感測器信息獲取技術已經從過去的單一化漸漸向集成化、微型化和網路化方向發展,並將會帶來一場信息革命。
【關鍵詞】:信息時代、感測器技術、無線連接、信息革命
1引言
無線感測器網路(WS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綜合了感測器技術、嵌入式計算技術、分布式信息處理技術和通信技術,能夠協作地實時監測、感知和採集網路分布區域內的各種環境或監測對象的信息,並對這些信息進行處理,獲得詳盡而准確的信息,傳送到需要這些信息的用戶。
無線感測器網路被認為是21世紀最重要的技術之一,它將會對人類未來的生活方式產生深遠影響。本文將先介紹無線感測器網路的概念和特點,再探討WSN在人們生活中的一些應用模型以及在發展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
2無線感測器網路
2.1無線感測器網路簡介
無線感測器網路(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是由許多個功能相同或不同的無線感測器節點通過自組織方式形成的無線網路。每個感測器節點由數據採集模塊(感測器、A/D轉換器)、數據處理和控制模塊(微處理器、存儲器)、通信模塊(無線收發器)以及供電模塊(電池、DC/DC能量轉換器)等組成。節點在網路中可以充當數據採集者、數據中轉站或簇頭節點(cluster-head node)的角色。作為數據採集者,數據採集模塊收集周圍環境的數據(如溫度和濕度),通過通信路由協議直接或間接將數據傳輸給遠方基站(base station)或匯節點(sink node);作為數據中轉站,節點除了完成採集任務外,還要接收鄰居節點的數據,並將其轉發到距離基站最近的鄰居節點或者直接轉發到基站或匯節點,簇頭節點負責收集該類內所有節點採集的數據,經數據融合後,發送到基站或匯節點。這些感測器節點可以任意地部署在監測區域內,彼此通過無線通信形成一個多跳的、自組織的網路來完成信息採集、數據傳輸和信息處理。無線感測器網路通過節點的數據採集和傳輸,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獲取對象的信息,對環境的變化具有很強的魯棒性,因此它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可以應用於軍事情報偵察、工業生產過程式控制制、環境監測和保護以及現代化交通管理等領域。
2.2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節點結構及網路體系結構
網路體系結構是網路的協議分層以及網路協議的集合,是對網路及其部件所應完成功能的定義和描述,對無線感測器網路來說,其網路體系結構不同於傳統的計算機網路和通信網路。網路體系結構由分層的網路通信協議、感測器網路管理以及應用支撐技術三部分組成。
2.2.1 感測器網路節點結構
感測器網路節點的基本組成包括如下4個基本單元:感測單元(由感測器和模數轉換功能模塊組成)、處理單元(包括CPU、存儲器、嵌入式操作系統等)、通信單元(由無線通信模塊組成)以及電源。此外,可以選擇的其他功能單元包括:定位系統、移動系統以及電源自供電系統等。
2.2.2 感測器網路的體系結構
網路體系結構是網路的協議分層以及網路協議的集合,是對網路及其部件所應完成功能的定義和描述,對無線感測器網路來說,其網路體系結構不同於傳統的計算機網路和通信網路。網路體系結構由分層的網路通信協議、感測器網路管理以及應用支撐技術三部分組成。分層的網路通信協議結構類似於TCP/IP協議體系結構;感測器網路管理技術主要是對感測器節點自身的管理以及用戶對感測器網路的管理;在分層協議和網路管理技術的基礎上,支持了感測器網路的應用支撐技術。
2.3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物理組成
無線感測器網路的感測器節點個數通常很多,它們不僅體積小、成本低,另外還要求感測器節點功耗非常低,以滿足用電池即可維持長時間的工作狀態。因此這些特點決定了對感測器節點的設計需要在盡可能簡單的情況下滿足應用需求。無線感測器節點是由硬體層與軟體層的配合完成任務。
2.3.1 無線感測器硬體層
硬體層一般都包括以下四個單元:供電單元、數據採集單元(包括感測器和A/D模數轉換器件)、數據處理單元(包括存儲器和微控制器)、無線通信單元。微控 制器作為感測器節點運「心臟」,在上面運行著嵌入式系統軟體,從而對另外三個單元的工作進行控制。在硬體的選取上,盡量採用低功耗器件,還可以考慮在無數 據採集和無數據通信的時候命令微控制器進入「睡眠」狀態並可切斷無線通信單元的部分電源,從而降低功耗。
2.3.2 無線感測器軟體層
無線感測器網路的軟體層包括三個層次:硬體抽象層、系統服務層和應用層。硬體抽象層用來實現對硬體平台(供電、數據採集、數據處理和無線通信單元)的抽象,為上層屏蔽底層硬體細節,簡化系統平台移植。系統服務層包括通信服務、感測服務、能耗管理服務、實時內核等四部分,在這個層次中除了實現操作系統如任務調度、信號量等內核服務外,還將完成各種路由、安全演算法的實現,並支持各類通信傳輸協議。應用層是由用戶根據具體應用的需要定義,利用系統服務層提供的介面,能方便的設計出上層軟體。
軟體層用來控制硬體層,是整個感測器的「大腦」,除了最基本的數據採集和發送之外,根據應用的場合,還需要實現關於網路拓撲、自組織、路由選擇、能耗節 約、錯誤處理、可靠性保證等一系列的演算法與設計。對於一些簡單的應用可以使用單一循環邏輯的軟體來完成。而一些復雜性較高的應用場景就有必要使用針對無線感測器網路特點的嵌入式操作系統。。
2.4 無線感測器網路主要特點 1.自組織網路
在無線感測器網路應用中,通常情況下感測器節點被放置在沒有基礎設備的地方。感測器節點的位置不能預先精確設定。節點之間的相互鄰居關系也不能預先知道,如通過飛機撒播大量感測器節點在面積廣大的原始森林中,或隨意放置到人不可到達或危險的區域。這樣就要求感測器節點具有自組織的能力,能夠自動進行配置和管理,通過拓撲控制機制和網路協議自動形成轉發監測數據的多跳無線網路系統。在無線感測器網路使用過程中,部分感測器節點由於能量耗盡或環境因素造成失效,也有一些感測器節點為了彌補失效節點、增加監測精度而補充到網路中,這樣在無線感測器網路中的節點個數就動態的增加或減少,從而使網路的拓撲結構隨之動態變化。無線感測器網路的自組織性要能夠適應這種網路拓撲結構的動態變化。
2.多跳路由
網路中節點通信距離有限,一般在幾十到幾百米范圍內,節點只能與它的鄰居直接通信。如果希望與其射頻覆蓋范圍之外的節點進行通信,則需要通過中間節點進行路由。擬定網路的多跳路由使用網關和路由器來實現,而無線感測器網路中的多跳路由是由普通網路節點完成的,沒有專門的路由設備。這樣每個節點既可以是信息的發起者,也可以是信息的轉發者。
3.動態網路拓撲
無線感測器網路是一個動態的網路,節點可以隨處移動;一個節點可能會因為電池能量耗盡或其他故障,退出網路運行;一個節點也可能由於工作的需要而被添加到網路中。在某些特殊的應用中,無線感測器網路是移動的,感測器節點可能會因能量消耗完或其他故障而終止工作,這些因素都會使網路拓撲發生變化。
4.以數據為中心的網路
感測器網路是一個任務型的網路,脫離感測器網路談論感測器節點沒有任何意義。感測器網路中的節點採用編號標識,節點編號是否需要全網唯一取決於網路通信協議的設計。由於感測器節點隨機部署,構成的感測器與節點編號之間的關系是完全動態的,表現為節點編號與節點位置沒有必然聯系。用戶使用感測器網路查詢事件時,直接將所關心的事件通告給網路,而不是通告給某個確定編號的節點。網路在獲得指定事件的信息後匯報給用戶。這種以數據本身作為查詢或者傳輸線索的思想更接近於自然語言交流的習慣。所以通常說感測器是一個以數據為中心的網路。
2.5 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發展現狀
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出現了將傳統感測器採用點對點傳輸、連接感測控制器而構成感測器網路雛形,我們把它歸之為第一代感測器網路。隨著相關學科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感測器網路同時還具有了獲取多種信息信號的綜合處理能力,並通過與感測控制器的相聯,組成了有信息綜合和處理能力的感測器網路,這是第二代感測器網路。而從上世紀末開始,現場匯流排技術開始應用於感測器網路,人們用其組建智能化感測器網路,大量多功能感測器被運用,並使用無線技術連接,無線感測器網路逐漸形成。
近年來,無線通信技術和微電子技術的不斷進步,大大地推動了無線感測器網路的迅猛發展。無線感測器網路是任意部署在一定地理范圍內的大量體積微小的感測器節點所組成的自組織網路。這些微小的節點具有數據採集,信號處理和無線通信等功能,彼此通過無線通信,相互協調形成一個智能的感測網路。無線感測器網路通過節點的數據採集和傳輸,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獲取對象的信息,對環境的變化具有很強的魯棒性。因此,通過合理的節點部署和網路設計,無線感測器網路能夠在危險,惡劣的環境中執行任務,比如敵方軍事報偵察。但是,由於節點本身設計製造成本低,體積微小的特點,單個節點只能攜帶有限的能量,進行簡單的局部信號處理及短距離的無線通信。因此,如何設計高效的分布式信號處理演算法以降低網路中能量和帶寬的消耗已成為當前無線感測器網路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
3 無線感測器網路的關鍵技術
無線感測器網路作為當今信息領域新的研究熱點,有非常多的關鍵技術有待發現和研究。而功耗和安全問題對於無線感測器網路來說,是兩個最重要的性能指標,所以WSN的關鍵技術必然以降低網路功耗和確保網路安全為主線。下面介紹網路拓撲控制、數據融合等部分關鍵技術。
3.1網路拓撲控制
對於自組織的感測器網路而言,網路拓撲控制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通過拓撲控制自動生成的良好的網路拓撲結構,能夠提高路由協議和MAC協議的效率,可為數據融合、目標定位等很多方面奠定基礎,有利於節省節點的能量來延長網路的生存期。所以,拓撲控制是WSN研究的核心技術之一。WSN拓撲控制目前主要研究的問題是在滿足網路覆蓋度和連通度的前提下,通過功率控制和骨幹網節點選擇,剔除節點之間不必要的無線通信鏈路,生成一個高效的數據轉發的網路拓撲結構。拓撲控制分為節點功率控制和層次型拓撲結構控制兩個方面。功率控制機制調節網路中每個節點的發射功率,在滿足網路連通度的前提下,減少節點的發送功率,均衡節點單跳可達的鄰居數目;目前已經提出了以鄰居節點度為參考依據的演算法,以及利用鄰近圖思想生成拓撲結構的DRNG和DLSS演算法。層次型的拓撲控制利用分簇機制,讓一些節點作為簇頭,由簇頭形成一個處理並轉發數據的骨幹網,其他非骨幹網節點可以暫時關閉通信模塊,進入休眠狀態以節省能量。
3.2 數據融合
在無線感測器網路中,節點感測器採集數據並將它發送到網路終端。但是在數據的採集和傳輸過程中,總要對採集的數據進行處理,因此存在如何對採集的數據進行處理、融合的問題。
如果完全在本地節點上處理採集的數據而只發送處理後的結果,可以降低傳輸數據的功耗,但增加了本地節點處理器的功耗;如果傳輸原始採集的數據,可以降低節點處理器的功耗但增加了節點傳輸數據的功耗。因此,如何對採集的數據進行處理與融合對降低節點能耗起到相當大的作用。通常網路中的感測器數量很多,感測器採集的數據具有一定的冗餘度,因此將多個節點採集的數據相互結合起來進行處理可以降低整個網路數據的傳輸量,有效降低系統功耗,問題是如何尋找本地節點處理與節點聯合處理的平衡點。
3.3 定位技術
位置信息是感測器節點採集數據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沒有位置信息的監測消息通常毫無意義。為了提供有效位置信息,隨機部署的感測器節點必須能夠在布置後確定自身位置。由於感測器節點存在資源有限、隨機部署、通信易受環境干擾甚至節點失效等特點,定位機制必須滿足自組織性、健壯性、能量高效、分布式計算等要求。現有的WSN定位演算法根據定位機制的不同,可以分為基於測距的方法與不基於測距的方法兩類。基於測距的定位機制利用到達時間延遲、信號到達時差和接收信號強度來估計距離或來波方向,然後使用三邊測量法或最大似然估計等計算未知節點的位置。而不基於測距的定位機制無需距離或角度信息,或者不用直接測量這些信息,僅根據網路的連通性等信息實現節點的定位。距離無關的定位機制的定位性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小,雖然定位誤差相應有所增加,但定位精度能夠滿足多數感測器網路應用的需求,是目前大家重點關注的定位機制。
3.4 無線通信技術
感測器網路需要低功耗短距離的無線通信技術。IEEE802.15.4標準是針對低速無線個人域網路的無線通信標准,把低功耗、低成本作為設計的主要目標。由於IEEE802.15.4標準的網路特徵與無線感測器網路存在很多相似之處,故很多研究機構把它作為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無線通信平台。另外,超寬頻無線通信以其高速率、低功耗、抗多徑、低成本等諸多優勢,已成為室內短距離無線網路的首選方案,這為WSN的數據傳輸開辟了一種嶄新的方案。
3.5 時間同步
感測器網路中由於節能策略,節點在大部分時間是休眠的,所以要求解決通信同步問題,即通信節點雙方需要在通信時同時喚醒。另外,感測器網路是一個分布式網路,所有節點在通信上地位對等,沒有優先順序可言。所以要讓整個網路能夠工作在有效狀態,往往需要做到全網或者一定范圍內所有節點的同步,而不是通信雙方的簡單同步。
4 無線感測器網路的應用
雖然無線感測器網路的大規模商業應用,由於技術等方面的制約還有待時日,但是最近幾年,隨著計算成本的下降以及微處理器體積越來越小,已經為數不少的無線感測器網路開始投入使用。目前無線感測器網路的應用主要集中在以下領域:
4.1 環境的監測和保護
隨著人們對於環境問題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需要採集的環境數據也越來越多,無線感測器網路的出現為隨機性研究數據的獲取提供了便利,並且還可以避免傳統數據收集方式給環境帶來的侵入式破壞。比如,英特爾研究實驗室研究人員曾經將32個小型感測器連進互聯網,以測出緬因州"大鴨島"上氣候的變化情況,用來評價一種海燕巢的條件。無線感測器網路還可以跟蹤候鳥和昆蟲的遷移,研究環境變化對農作物的影響,監測海洋、大氣和土壤的成分等。
4.2 醫療護理
無線感測器網路在醫療研究、護理領域也可以大展身手。羅徹斯特大學的科學家使用無線感測器創建了一個智能醫療房間,使用微塵來測量居住者的重要徵兆(血壓、脈搏和呼吸)、睡覺姿勢以及每天24小時的活動狀況。英特爾公司也推出了無線感測器網路的家庭護理技術,該技術是作為探討應對老齡化社會的技術項目Center for Aging Services Technologies(CAST)的一個環節開發的。該系統通過在鞋、傢具以家用電器等家中道具和設備中嵌入半導體感測器,幫助老齡人士、阿爾茨海默氏病患者以及殘障人士的家庭生活。利用無線通信將各感測器聯網可高效傳遞必要的信息從而方便接受護理,而且還可以減輕護理人員的負擔。英特爾主管預防性健康保險研究的董事EricDishman稱,"在開發家庭用護理技術方面,無線感測器網路是非常有前途的領域"。
4.3 軍事領域
由於無線感測器網路具有密集型、隨機分布的特點,使其非常適合應用於惡劣的戰場環境中,使其非常適合應用於惡劣的戰場環境中,包括偵察敵情、監控兵力、裝備和物資,判斷生物化學攻擊等多方面用途。美國國防部遠景計劃研究局已投資幾千萬美元,幫助大學進行"智能塵埃"感測器技術的研發。哈伯研究公司總裁阿爾門丁格預測:智能塵埃式感測器及有關的技術銷售將從2004年的1000萬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幾十億美元。
4.4 建築結構監測
無線感測器網路用於監測建築物的健康狀況,不僅成本低廉,而且能解決傳統監測布線復雜、線路老化、易受損壞等問題。斯坦福大學提出了基於無線感測器網路的建築物監測系統,採用基於分簇結構的兩層網路系統,感測器節點由EVK915模塊和ADXL210加速度感測器構成,分簇首節點由Proxim Rangel LAN2無線調制器和EVK915連接而成。南加州大學的一種監測建築物的無線感測器網路系統NETSHM,該系統除了監測建築物的健康狀況外,並且能夠定位出建築物受損傷的位置。
4.5 自然災害的預防
在一些容易發生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災害的地方,使用無線感測網路及時、長期地對這些地方的地形變化、各種環境因素的監測,採集相關數據並進行適當的分析,當災難將要發生時,我們就可以提前發出預警報告以做好准備或採取相應措施防止它們進一步的發生。
4.6 企業、家庭監控
在企業、家庭布設無線感測網路,可以實時地監控人員的流動和環境的變化,有利於企業、家庭採取有效的安全防護措施和災難應變措施。此外,國內還出現了大量的其他領域的應用,比如無線感測網路在地下無人採煤安全監測系統的應用,無線感測網路在溫室網路信息採集分析系統中的應用。
5.存在的問題
5.1 面臨的技術難題
就目前無線感測器網路的技術水平來說,無線感測器網路正常運行並大量投入使用還面臨著許多問題:
(1)網路內通信問題
無線感測器網路內正常通信聯系中,信號可能被一些障礙物或其他電子信號干擾而受到影響,怎麼安全有效的進行通信是個有待研究的問題。
(2)成本問題
在一個無線感測器網路裡面,需要使用數量龐大的微型感測器,這樣的話成本會制約其發展。
(3)系統能量供應問題
目前主要的解決方案有:使用高能電池;降低感測功率;此外還有感測器網路的自我能量收集技術和電池無線充電技術,其中後兩者備受關注。
(4)高效的無線感測器網路結構
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網路結構是組織無線感測器的成網技術,有多種形態和方式,合理的無線感測器網路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資源。在這裡面,還包括網路安全協議問題和大規模感測器網路中的節點移動性管理等諸多問題有待解決。
5.2 安全問題
感測器網路多用於軍事、商業領域,安全性是其重要的研究內容。由於感測器網路中節點隨機部署、網路拓撲的動態性以及信道的不穩定性,使傳統的安全機制無法適用。因此需要設計新型的網路安全機制,可借鑒擴頻通信、接入認證/鑒權、數據水印、數據加密等技術。目前,保證網路安全性的方法也不少。
(1)藉助特殊的無線感測器終端。採用PTD(Personal Trust Device)作為感測器網路的終端,在網路中設立認證伺服器來提供感測器需要的服務,而在PTD和伺服器之間建立認證和加密體系,只有在伺服器注冊過的PTD終端才能獲得服務,未注冊的則不能,從而保證系統安全。通常,這種系統用在家庭環境中.
(2)採用安全罩(Secure Overlay)。採用一種稱為SCANv2(Secure Content Addressable Network Version 2)安全內容網路定址的安全罩,來實現無線感測器網路的安全。SCANv2其實是在蓋在實際網路層上的一個虛擬結構,通過採用Hash函數,把實際網路中的節點映射到這個罩空間之上,某一區域或某種功能的節點在罩空間的某一個共同的特定位置。用戶在從網路中獲取服務時,需要通過相應的安全認證進入罩空間,再進一步通過加密解密過程從這個映射空間進入實際網路中獲得所需服務。
6 結束語
無線感測器網路是一種新的信息獲取和處理技術,在特殊領域,它有著傳統技術不可比擬的優勢,人們對它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無線感測器網路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前景,它不僅在工業、農業、軍事、環境、醫療等傳統領域有具有巨大的運用價值,在未來還將在許多新興領域體現其優越性,如家用、保健、交通等領域。我們可以大膽的預見,將來無線感測器網路將無處不在,將完全融入我們的生活。比如微型感測器網路最終可能將家用電器、個人電腦和其他日常用品同互聯網相連,實現遠距離跟蹤,家庭採用無線感測器網路負責安全調控、節電等,其應用可以涉及到人類日常生活和社會生產活動的所有領域。對這些網路的進一步研究,將滿足中國未來高技術民用和軍事發展的需要,不僅具有重要的社會和經濟意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但是,我們還應該清楚的認識到,無線感測器網路才剛剛開始發展,它的技術、應用都還還遠談不上成熟,國內企業應該抓住商機,加大投入力度,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
摘錄於網路

⑺ 基於測距技術的定位演算法有哪些各有什麼特點

一. 激光測距機的優點
非常適合打高爾夫球使用
激光測距機,為了讓高爾夫球員快速准確的操作測距儀,大大簡化了測距儀的功能。所以激光測距機只有一種旗桿模式。運動員在使用時,無需選擇,立即操作,就能測量出目標。
並且由於專門針對高爾夫球運動設計,激光測距機進行了專門的調校,所以在測量旗桿時,測量最遠距離會超過所有的非高爾夫球專用測距儀。當然這種調校也為帶來另外的弊端。
二. 激光測距機的缺點
由於激光測距機專門針對高爾夫設計,功能簡化非常厲害。相對普通工作用的測距儀,比如博士能最為知名的這款測距儀,激光測距機少了太多的功能,包括最為有用的前景優先,背景優先,以及多種環境選擇。
正是這樣,激光測距機非常適合高爾夫球運動使用,但是不太適合普通工作使用。其內置的僅僅一種旗桿測量模式,相對博士能Z6來說,在測量非旗桿類的物體時,就不如激光測距機測量精確,測量距離也會大達。

熱點內容
phpnow解壓版 發布:2025-05-16 02:52:49 瀏覽:811
dmporacle資料庫 發布:2025-05-16 02:44:31 瀏覽:831
雲主機上傳 發布:2025-05-16 02:44:30 瀏覽:82
滑鼠如何編程 發布:2025-05-16 02:29:09 瀏覽:816
安卓70能用什麼軟體 發布:2025-05-16 01:45:09 瀏覽:481
編程發展史 發布:2025-05-16 01:38:52 瀏覽:529
android圖片氣泡 發布:2025-05-16 01:38:40 瀏覽:887
文件加密編輯器下載 發布:2025-05-16 01:30:41 瀏覽:344
linuxapacheyum安裝 發布:2025-05-16 01:30:31 瀏覽:477
大連賓利浴池wifi密碼是多少 發布:2025-05-16 01:25:36 瀏覽: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