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務府資料庫
Ⅰ 清代內務府的目錄
再版前言
序
緒論
一、中國歷朝內府機構的演變及其人員構成
(一) 秦漢時期的內府機構——少府
(二) 隋唐時期的內府機構——殿內省、殿中省
(三) 遼金元時期的內府機構
(四) 明朝的內府機構
(五) 清代內府機構——內務府
二、歷朝內府經費來源的特點
(一) 宮中財政與國家財政分離
(二) 宮中財政與國家財政混一
(三) 宮中財政與國家財政有分有合
三、清代內府包衣與歷代宮中奴僕的關系
第一章 滿族早期社會的特點與內務府產生的歷史背景
一、滿族早期社會經濟結構的獨特性與包衣階層的形成
二、牛錄固山制是包衣階層發展的社會基礎
三、內務府產生的文化背景
四、內務府產生的歷史條件
第二章 滿族早期社會的包衣與內務府的關系
一、包衣的起源
二、包衣階層的社會地位
三、包衣牛錄的產生及其性質
(一) 包衣牛錄的產生
(二) 包衣牛錄的性質與類別
四、包衣牛錄與內務府
第三章 清初內務府及其與十三衙門的關系
一、清初內務府的設立及其職能
(一) 清初內務府的設立
(二) 清初內務府的組織和職能
二、順治初年對宦官衙門的裁撤
三、十三衙門的設立及其機構特點
四、清初內務府與十三衙門的關系
五、內務府包衣的分類及其旗下組織
(一) 包衣的分類
(二) 包衣旗下組織的類別和數目
第四章 清朝內務府機構的確立與完善
一、內務府機構的重建及其發展變化
二、內務府的職能與職官設置
三、內務府的人事制度
(一) 內務府官員的品秩
(二) 內務府的官缺
(三) 內務府官員的選用
四、內務府與部院機構的關系
五、盛京內務府
第五章 清代內務府的經費來源
一、來自「部庫」的皇室經費
(一) 「部庫」撥款與「內庫」
(二) 「部庫」撥給「內庫」的其他專款
(三) 內務府「借撥」、挪用戶部庫款事
二、來自鹽業的收入
(一) 內務府對鹽政的把持控制
(二) 來自鹽業中的收入
三、來自榷關的收入
(一) 榷關與內務府的關系
(二) 來自榷關的收入
四、貢品
(一) 各省土貢
(二) 外藩貢品
(三) 采辦貢品與官員的獻納
五、 收、罰贖、捐納
(一) 沒收
(二) 罰贖銀
(三) 捐納
六、內務府的商業活動
(一) 人參售賣
(二) 變賣物品
(三) 當鋪
(四) 恩賞、借貸營運「生息銀兩」
第六章 清代內務府的經費支出
一、帝、後日常膳食和服御用品的消耗
二、賞賜
(一) 筵宴
(二) 賞賜後妃
(三) 賞賜官員人等
三、節日慶典
四、修繕、祭祀
五、出巡
六、衙門辦公費和官員差役人員的薪資
第七章 內務府皇莊
一、內務府皇莊的產生及早期情況
(一) 皇莊產生的歷史條件
(二) 皇莊的起源與早期皇莊的情況
二、內務府皇莊的分布
(一) 畿輔皇莊
(二) 東北皇莊
三、內務府皇莊的經營和管理
(一) 皇莊的內部結構與管理
(二) 皇莊與內務府有關部門的行政關系
四、內務府皇莊的性質和作用
(一) 內務府官莊的意義
(二) 剝削方式
(三) 皇莊上的庄頭與庄丁的階級關系
(四) 皇莊上的剝削形態
(五) 內務府皇莊的經濟地位及其政治意義
第八章 內務府與江南三織造
一、三織造之溯源
二、內務府三織造處的職官設置、職能及規模
(一) 三織造處的職官設置與機構職能
(二) 三織造處的規模
三、織造官員的身世、仕途
(一) 織造官員的來源
(二) 織造官員的一般歸宿
四、三織造的經濟與政治作用
(一) 織造官員的收入支出
(二) 織造官員的政治地位和作用
第九章 內務府官與內務府包衣人
一、內務府官員的起用原則
(一) 內務府官員的組成
(二) 內務府包衣出任非內務府官
二、內務府官員的職責和社會地位
(一) 內務府大臣
(二) 內務府包衣官員的出身及背景
(三) 內務府包衣官員的社會地位
三、內務府包衣對清代文化的貢獻
第十章 清代內務府的歷史地位
一、清朝的滅亡與故宮小朝廷時的內務府
(一) 關於內務府的經費來源與支出情況
(二) 關於內務府機構的裁減與整頓
二、清代內務府的歷史地位
附錄
清代內務府研究綜述(李典蓉)
內務府大臣一覽表
清代紀元表
主要參考文獻
Ⅱ 蘭台、甲庫、架閣庫、內務府哪個不屬於古代檔案機構
內務府不是
內務府全稱「總管內務府」,是清代掌管皇家事物的最高管理機構。
蘭台,漢代宮內的檔案庫房,用以收藏地圖、戶籍等檔案及圖書,由御史中丞掌之
甲庫,中國古代專門保管甲歷的檔案庫,始建於唐。
架閣庫,以架閣的形式保存文書檔案的機構。
Ⅲ 清朝"內務府"是什麼樣的部門,相當於現在國家的哪個部門其長官是什麼級別
清代內務府是清代宮廷為服事皇室而設立的機構,內務府是清朝管理宮廷事務的機構。為清代特有,始設於順治初年。至順治十一年(1654)仿明制改內務府為十三衙門;十八年,裁十三衙門,復設內務府。自此遂為定製。
內務府:為皇室服務的機構,可以理解為現在的國務院辦公廳之類的部門。
最高總理機關是總管內務府衙門(在京),最高主管是總管內務府大臣,直屬於皇帝,而出任此職務者多為皇帝親自簡任之親信,亦或為八旗貴族與宗室,在清代是2品。
內務府大丞主要管理的是清朝皇室的財政收支, 內務府總管是沒有這個權利的 只是一個日常的行政總管。
內務府的組織淵源於滿族社會的包衣(奴僕)制度,其主要人員分別由滿洲八旗中的上三旗(即鑲黃、正黃、正白旗 )所屬包衣組成。
它的最高長官為總管內務府大臣,正二品,由皇帝從滿洲王公、內大臣、尚書、侍郎中特簡,或從滿洲侍衛、本府郎中、三院卿中升補。凡皇帝家的衣、食、住、行等各種事務,都由內務府承辦。
內部主要機構有廣儲、都虞、掌儀、會計、營造、慎刑、慶豐七司,分別主管皇室財務、庫貯、警衛扈從、山澤采捕、禮儀、皇莊租稅、工程、刑罰、畜牧等事。
另有上駟院管理御用馬匹,武備院負責製造與收儲傘蓋、鞍甲、刀槍弓矢等物,奉宸苑掌各處苑囿的管理、修繕等事,統稱七司三院。
此外內務府還有三織造處、三旗參領處、掌關防處、三旗庄頭處、御茶膳房、昇平署、御葯房、養心殿造辦處、武英殿修書處、咸安宮官學等三十多個附屬機構。
(3)內務府資料庫擴展閱讀
內務府的主要職能:
內務府是清代獨有的機構,職官多達三千人,比事務最繁的戶部人數多十倍以上,可以說是清朝規模最大的機關。內務府主要職能是管理皇家事務,諸如皇家日膳、服飾、庫貯、禮儀、工程、農庄、畜牧、警衛扈從、山澤采捕等,還把持鹽政、分收榷關、收受貢品。
內務府主要機構有「七司三院」。
內務府的組織淵源於滿族社會的包衣(奴僕)制度,其主要人員分別由滿洲八旗中的上三旗(即鑲黃、正黃、正白旗)所屬包衣組成。
最高長官為總管內務府大臣,初為三品衙門,雍正十三年(1735)升為正二品,由皇帝從滿洲王公、內大臣、尚書、侍郎中特簡,或從滿洲侍衛、本府郎中、三院卿中升補。
凡皇帝家的衣、食、住、行等各種事務,都由內務府承辦。內務府直屬機構有7司3院。
內部主要機構有廣儲、都虞、掌儀、會計、營造、慎刑、慶豐七司,分別主管皇室財務、庫貯 、警衛扈從、山澤采捕、禮儀、皇莊租稅、工程、刑罰、畜牧等事。
另有上駟院管理御用馬匹,武備院負責製造與收儲傘蓋、鞍甲、刀槍弓矢等物,奉宸苑掌各處苑囿的管理、修繕等事,統稱七司三院。
內務府還有三織造處等30多個附屬機構。此外負責管理太監、宮女及宮內一切事務的敬事房也隸屬總管內務府大臣管轄。1911年辛亥革命後,廢帝溥儀仍居宮內 ,為皇帝服務的內務府也得以保留,直至1924年溥儀被驅逐出宮為止。
Ⅳ 內務府庫銀怎麼用
內務府庫銀的用處主要為:
1、用於皇帝、嬪妃、皇子、公主們的日常開支、節日賀禮、宮廷膳食等皇室人員的內部支出。
2、在特殊時期,用於國家開支,尤其是邊鎮用錢、擴充兵員、采購火器等軍需用度。
3、其他跟皇家相關的用度,比如祭祀、筵宴費、科考教育費、修繕建造費等。
Ⅳ 內務府權利有多大內務府主要負責哪些事物
其實清朝的內務府就像是皇室的貼身管家,管理皇帝的一切衣食住行,還有日程安排。當然能跟皇帝走得近,那權利就不可能低,誰也不願意惹惱天天服飾皇帝的人,只要他在皇帝身邊說你一句壞話可能你就要倒霉了。當然內務府一般都由太監負責,因為還要處理皇帝的後宮,只能說清朝在管理方面還做的不錯,沒讓這些宦官爬到頭上,但其他朝代的情況就比較不容樂觀了。
一
內務府是啥?
清朝時期,偌大的紫禁城裡,居住著皇帝、皇後以及龐大的妃嬪群體和皇族成員。他們的衣食住行,統統由內務府管理。因此,內務府實質上是皇宮的後勤保障部門。
內務府的規模令人咂舌,最多時有3000多人。就人數而言,是六部中人數最多的戶部的10倍。內務府下設廣儲司、都虞司、掌儀司、會計司、營造司、慎刑司、慶豐司,另設上駟院、武備院、奉宸苑。這就是通常所稱的「七司三院」。
具體分工方面,廣儲司負責皇室金銀珠寶、皮草、瓷器、綢緞、衣服、茶葉等特供品。都虞司負責上三旗武職官員銓選任用、官兵俸餉考核及打獵、捕魚等事宜。掌儀司負責內庭祭祀禮儀樂舞,兼稽太監品級、果園賦稅。會計司負責庄地賦稅。營造司負責宮廷繕修。慎刑司負責上三旗刑事民事案件。慶豐司負責牛羊畜牧事務。上駟院負責宮內所用馬匹。武備院負責製造與收儲傘蓋、鞍甲、刀槍弓矢等物。奉宸苑掌各處苑囿的管理、修繕等事宜。
除了「七司三院」,內務府還下設三織造處、三旗參領處、掌關防處、三旗庄頭處、御茶膳房、昇平署、御葯房等,並管轄敬事房。如你所知,敬事房是管理太監、宮女的機構,也是一個大部門。
二
內務府有錢。
電視劇《雍正王朝》開篇的故事就是黃河泛濫,朝廷下令賑災,然而戶部卻叫窮,稱能撥出的庫銀只有50萬兩銀子,至少缺口200萬兩銀子。最後,還是康熙皇帝從內務府拿出兩三百萬兩銀子,圓滿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這個故事說明了兩點。一是內務府與戶部是兩個獨立運行的部門。二是內務府有錢。
內務府的錢從哪裡來?
內務府的收入來源有很多,比如黑龍江金礦、東北鹿茸人參、江寧織造、景德鎮瓷器官窯、皇莊等。另外,內務府還把持著山海關、淮關、左翼關、右翼關、張家口、殺虎口,這些所收關稅的盈餘銀兩,全部進入了內務府的口袋。廣州海關連正稅都要解交到內務府。
同時,每年戶部都會劃撥一定款項給內務府,作為「庫儲內府備用銀兩」。這一筆款項頗為巨大。《嘯亭雜錄》記載:「本府(內務府)進項不敷用時,檄取戶部庫銀以為接濟。乾隆中,上親為裁定,汰去冗費若干,歲支用六十餘萬兩。」這是說,乾隆中期,戶部每年撥付內務府的款項達到了60多萬兩。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時期,內務府來了一個理財高手和珅。和珅來之前,內務府入不敷出;和珅來了後,發明了一種「議罪銀」,讓銀子像水一樣流進內務府。內務府賺得盆滿缽滿。後來,乾隆皇帝六次到江南視察工作,沒從戶部支取銀子,全從內務府開支,內務府還有盈餘。
三
內務府有權。
在許多影視劇里,內務府總管都是由太監擔任。真是如此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清朝初期,為防止太監干政,朝廷立下嚴厲的規定,「太監不得越四品」。慈禧太後跟前的大紅人安德海,最高品級也只是正四品。而你知道內務府總管的品級是多大嗎?正二品!與八大總督是一個級別的。所以,太監絕無可能擔任內務府總管。清朝大太監李蓮英、安德海等都沒做過內務府總管。
能夠擔任內務府總管職務的,要麼是皇親國戚、要麼是功臣後代、要麼是皇帝特別信賴的人。在《延禧攻略》里相當搶眼的「高富帥」傅恆,就做過內務府總管。傅恆是什麼來頭?他是清朝開國功臣之後、乾隆皇帝皇後的親弟弟。前面提到的和珅和大人,也是根正苗紅,而且由於辦事干練,得到乾隆皇帝的寵幸。
由於內務府的重要性,皇帝才會在內務府總管這個位置上安排自己信得過的人。正因為此,內務府總管在宮廷里絕對屬於橫著走的角色。王公大臣、後宮妃嬪見了內務府總管,都會尊敬有加,不敢輕易得罪。
除了內務府總管,其餘內務府職官也都擁有不小的權力。
光緒時期,有一個叫慶寬的宮廷畫師,工書善畫,得到醇親王的舉薦,進入內務府,歷任員外郎、堂郎中、三院卿。三院卿屬正三品。慈禧太後過六十大壽時,光緒皇帝想打4個金鐲子送給慈禧太後,問慶寬要多少錢。慶寬回答共值4萬兩銀子。
打4個金鐲子就要4萬兩銀子?光緒皇帝被嚇了一跳,「這不是要抄了我的家嗎?」因為他剛好積攢了4萬兩銀子的私房錢。光緒皇帝沒有道光皇帝那麼好糊弄,心裡清楚肯定是被慶寬敲了一筆竹杠,便叫來吏部侍郎敬信,打算治慶寬的罪。
哪想敬信帶人查來查去,硬是沒有查出慶寬的罪證。最後,只好借口慶寬在家門口設置了下馬石,「違制」了,將他革職。可沒過多久,慶寬又被慈禧太後官復原職了。
Ⅵ 清朝的內務府究竟是個什麼機構
內務府,清官署名。掌宮廷事務。長官稱總管大臣,無定員,由滿族王公或滿族大臣兼充,秩從二品,乾隆時改正二品。府內所屬廣儲司掌銀、皮、瓷、緞、衣、茶六庫出納,織造、織染局亦在其管轄之下。
會稽司掌本府出納;
掌儀司掌本府祭祀及太監品級;
都虞司掌武職銓選;
慎刑司掌本府刑名;
營造司掌本府繕修;
慶豐司掌牛羊犧牡;
錢糧衙門掌皇莊租賦;
內管領處掌應中宮差務;
官房租庫掌收房稅;
養心殿造辦事處掌製造器作;
中正殿各司員掌喇嘛唪經;
武英殿修書處掌監刊書籍;
雍和、寧壽二宮司員掌陳設汜埽及考查宮監勤惰;
御書處掌鐫摹御書;
御茶膳房掌供飲食;
御葯房掌葯物;
犧牲所掌牧養黝牛;
總理工程處掌行營工作。
又府外所屬上駟院掌宮廷所用馬匹,武備院掌宮廷所用兵器、鞍轡、甲胄、被具等,奉宸苑掌有關園囿事務。內務府自成系統,與外廷職官無涉,所屬機構達五十處以上,職官三千餘人,上三旗包衣之政及宮禁事務,全由其主管。
Ⅶ 清朝宮中的內務府,有哪些作用
清朝宮中的內務府,有什麼作用呢,現在就讓小編告訴你吧~
內務府是清代管理方法皇宮事務管理的組織。
其工作職責是「掌上三旗薄膜包衣之法令與宮禁之治,凡府屬吏,戶,禮,兵,刑,工之事皆掌焉」。為清朝獨有,順治帝進關建都北京後,即開設了宗人府,專門管理宮禁事務管理。順治十一年(1654)撤編,仿明制改宗人府為十三衙門,康熙即皇位後,裁十三衙門,復設宗人府。
內務府直屬機構有七司三院:廣儲司。掌內府庫藏,領銀、皮、瓷、緞、衣、茶六庫。都虞司。打獵捕魚這類事情就是歸他們管。掌禮司。掌內廷禮樂及考核太監品極。會計司。掌內務府出納及庄園地畝之事。營造司。掌宮廷修繕工程。慶豐司。掌牛羊畜牧之事。慎刑司。掌審讞上三旗刑獄案件。上駟院。主要掌管御用馬匹的馴養。武備院。掌製造器械。奉宸院。掌景山、三海、南苑等處的管理、修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