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操作系統 » 梯度的演算法

梯度的演算法

發布時間: 2022-01-28 22:36:24

⑴ 梯度上升演算法與梯度下降演算法求解回歸系數怎麼理解

如果grad為梯度陣mean(mean(grad))就是所有點灰度梯度的平均值。
其實是一回事了。最小化損失函數,就用梯度下降,最大化似然函數,就用梯度上升。
本質上都是一樣的。

⑵ 計算梯度有幾種數值方法

數值計算導數的方法很多,
常用的有插值型求導公式用於求某點上導數,樣條求導公式用於求利用插值的結果擬合出的結果。一般有3點公式或者5點公式。
一般可以根據需要自己構造求導的演算法,這些求導演算法都可以用來算梯度。
Matlab中可以直接用del命令計算高度矩陣的表面梯度。
對應不同的情況,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方法。

⑶ 什麼是梯度下降演算法

梯度下降是迭代法的一種,梯度下降法是一個最優化演算法,通常也稱為最速下降法。最速下降法是求解無約束優化問題最簡單和最古老的方法之一,常用於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當中用來遞歸性地逼近最小偏差模型。
梯度下降法的計算過程就是沿梯度下降的方向求解極小值(也可以沿梯度上升方向求解極大值)。

⑷ 用matlab實現梯度下降演算法(gradient descent)。

function [theta, J_history] = gradientDescent(X, y, theta, alpha, num_iters)
%GRADIENTDESCENT Performs gradient descent to learn theta
% theta = GRADIENTDESENT(X, y, theta, alpha, num_iters) updates theta by
% taking num_iters gradient steps with learning rate alpha
% Initialize some useful values
m = length(y); % number of training examples
J_history = zeros(num_iters, 1);
for iter = 1:num_iters,
% ====================== YOUR CODE HERE ======================
% Instructions: Perform a single gradient step on the parameter vector
% theta.
%
% Hint: While debugging, it can be useful to print out the values
% of the cost function (computeCost) and gradient here.

p=theta(1)-alpha*(1/m)*(sum((X*theta-y).*X(:,1)));
q=theta(2)-alpha*(1/m)*(sum((X*theta-y).*X(:,2)));
theta(1)=p;
theta(2)=q;

% ============================================================
% Save the cost J in every iteration
J_history(iter) = computeCost(X, y, theta);
end
end

⑸ 求矩陣函數的梯度

象如下的矩陣:
5,0,0,0,1 x1 1
0,5,0,0,1 x2 1
0,0,5,0,0 乘以 x3 = 1
0,0,0,5,0 x4 1
1,1,0,0,5 x5 1
以上為矩陣的一個小型的例子(關鍵是演算法,因為我的矩陣數據是上萬條記錄),求x
問題點數:200

⑹ 梯度下降演算法 如何避免局部最優

單純的梯度下降演算法是收斂於局部最優解的,如果要求實現全局最優解的話可以考慮加入退火演算法或者遺傳演算法之類的思想,簡單說就是在搜索過程中不但有基於梯度下降的方向,同時也融入少量的逆向搜索,最終設定一個收斂域即可。

⑺ 基於R語言的梯度推進演算法介紹

基於R語言的梯度推進演算法介紹

通常來說,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提高一個預測模型的准確性:完善特徵工程(feature engineering)或是直接使用Boosting演算法。通過大量數據科學競賽的試煉,我們可以發現人們更鍾愛於Boosting演算法,這是因為和其他方法相比,它在產生類似的結果時往往更加節約時間。

Boosting演算法有很多種,比如梯度推進(Gradient Boosting)、XGBoost、AdaBoost、Gentle Boost等等。每一種演算法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論基礎,通過對它們進行運用,演算法之間細微的差別也能夠被我們所察覺。如果你是一個新手,那麼太好了,從現在開始,你可以用大約一周的時間來了解和學習這些知識。

在本文中,筆者將會向你介紹梯度推進演算法的基本概念及其復雜性,此外,文中還分享了一個關於如何在R語言中對該演算法進行實現的例子。

快問快答

每當談及Boosting演算法,下列兩個概念便會頻繁的出現:Bagging和Boosting。那麼,這兩個概念是什麼,它們之間究竟有什麼區別呢?讓我們快速簡要地在這里解釋一下:

Bagging:對數據進行隨機抽樣、建立學習演算法並且通過簡單平均來得到最終概率結論的一種方法。

Boosting:與Bagging類似,但在樣本選擇方面顯得更為聰明一些——在演算法進行過程中,對難以進行分類的觀測值賦予了越來越大的權重。

我們知道你可能會在這方面產生疑問:什麼叫做越來越大?我怎麼知道我應該給一個被錯分的觀測值額外增加多少的權重呢?請保持冷靜,我們將在接下來的章節里為你解答。

從一個簡單的例子出發

假設你有一個初始的預測模型M需要進行准確度的提高,你知道這個模型目前的准確度為80%(通過任何形式度量),那麼接下來你應該怎麼做呢?

有一個方法是,我們可以通過一組新的輸入變數來構建一個全新的模型,然後對它們進行集成學習。但是,筆者在此要提出一個更簡單的建議,如下所示:

Y= M(x) + error

如果我們能夠觀測到誤差項並非白雜訊,而是與我們的模型輸出(Y)有著相同的相關性,那麼我們為什麼不通過這個誤差項來對模型的准確度進行提升呢?比方說:

error = G(x) + error2

或許,你會發現模型的准確率提高到了一個更高的數字,比如84%。那麼下一步讓我們對error2進行回歸。

error2 = H(x) + error3

然後我們將上述式子組合起來:

Y = M(x) + G(x) + H(x) + error3

這樣的結果可能會讓模型的准確度更進一步,超過84%。如果我們能像這樣為三個學習演算法找到一個最佳權重分配,

Y = alpha * M(x) + beta * G(x) + gamma * H(x) + error4

那麼,我們可能就構建了一個更好的模型。

上面所述的便是Boosting演算法的一個基本原則,當我初次接觸到這一理論時,我的腦海中很快地冒出了這兩個小問題:

1.我們如何判斷回歸/分類方程中的誤差項是不是白雜訊?如果無法判斷,我們怎麼能用這種演算法呢?

2.如果這種演算法真的這么強大,我們是不是可以做到接近100%的模型准確度?

接下來,我們將會對這些問題進行解答,但是需要明確的是,Boosting演算法的目標對象通常都是一些弱演算法,而這些弱演算法都不具備只保留白雜訊的能力;其次,Boosting有可能導致過度擬合,所以我們必須在合適的點上停止這個演算法。

試著想像一個分類問題

請看下圖:

從最左側的圖開始看,那條垂直的線表示我們運用演算法所構建的分類器,可以發現在這幅圖中有3/10的觀測值的分類情況是錯誤的。接著,我們給予那三個被誤分的「+」型的觀測值更高的權重,使得它們在構建分類器時的地位非常重要。這樣一來,垂直線就直接移動到了接近圖形右邊界的位置。反復這樣的過程之後,我們在通過合適的權重組合將所有的模型進行合並。

演算法的理論基礎

我們該如何分配觀測值的權重呢?

通常來說,我們從一個均勻分布假設出發,我們把它稱為D1,在這里,n個觀測值分別被分配了1/n的權重。

步驟1:假設一個α(t);

步驟2:得到弱分類器h(t);

步驟3:更新總體分布,

其中,

步驟4:再次運用新的總體分布去得到下一個分類器;

覺得步驟3中的數學很可怕嗎?讓我們來一起擊破這種恐懼。首先,我們簡單看一下指數里的參數,α表示一種學習率,y是實際的回應值(+1或-1),而h(x)則是分類器所預測的類別。簡單來說,如果分類器預測錯了,這個指數的冪就變成了1 *α, 反之則是-1*α。也就是說,如果某觀測值在上一次預測中被預測錯誤,那麼它對應的權重可能會增加。那麼,接下來該做什麼呢?

步驟5:不斷重復步驟1-步驟4,直到無法發現任何可以改進的地方;

步驟6:對所有在上面步驟中出現過的分類器或是學習演算法進行加權平均,權重如下所示:

案例練習

最近我參加了由Analytics Vidhya組織的在線hackathon活動。為了使變數變換變得容易,在complete_data中我們合並了測試集與訓練集中的所有數據。我們將數據導入,並且進行抽樣和分類。

library(caret)rm(list=ls())setwd("C:Usersts93856DesktopAV")library(Metrics)complete <- read.csv("complete_data.csv", stringsAsFactors = TRUE)train <- complete[complete$Train == 1,]score <- complete[complete$Train != 1,]set.seed(999)ind <- sample(2, nrow(train), replace=T, prob=c(0.60,0.40))trainData<-train[ind==1,]testData <- train[ind==2,]set.seed(999)ind1 <- sample(2, nrow(testData), replace=T, prob=c(0.50,0.50))trainData_ens1<-testData[ind1==1,]testData_ens1 <- testData[ind1==2,]table(testData_ens1$Disbursed)[2]/nrow(testData_ens1)#Response Rate of 9.052%

接下來,就是構建一個梯度推進模型(Gradient Boosting Model)所要做的:

fitControl <- trainControl(method = "repeatedcv", number = 4, repeats = 4)trainData$outcome1 <- ifelse(trainData$Disbursed == 1, "Yes","No")set.seed(33)gbmFit1 <- train(as.factor(outcome1) ~ ., data = trainData[,-26], method = "gbm", trControl = fitControl,verbose = FALSE)gbm_dev <- predict(gbmFit1, trainData,type= "prob")[,2]gbm_ITV1 <- predict(gbmFit1, trainData_ens1,type= "prob")[,2]gbm_ITV2 <- predict(gbmFit1, testData_ens1,type= "prob")[,2]auc(trainData$Disbursed,gbm_dev)auc(trainData_ens1$Disbursed,gbm_ITV1)auc(testData_ens1$Disbursed,gbm_ITV2)

在上述案例中,運行代碼後所看到的所有AUC值將會非常接近0.84。我們隨時歡迎你對這段代碼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在這個領域,梯度推進模型(GBM)是最為廣泛運用的方法,在未來的文章里,我們可能會對GXBoost等一些更加快捷的Boosting演算法進行介紹。

結束語

筆者曾不止一次見識過Boosting演算法的迅捷與高效,在Kaggle或是其他平台的競賽中,它的得分能力從未令人失望,當然了,也許這要取決於你能夠把特徵工程(feature engineering)做得多好了。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基於R語言的梯度推進演算法介紹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⑻ 圖像銳化技術中的梯度法、拉普拉斯演算法、Robert演算法,哪種比較簡單請大神指教

梯度比較簡單 只說原理的話 其實robert演算法等都挺容易理解。就是將像素用其周圍的像素的某種結合來代替,來找到邊緣

⑼ 什麼叫流量梯度演算法

這里不能傳圖片呀,無法把公式給你!
我就描述下,就是對函數的每個分量分別就求偏導,加起來就是了。

⑽ 共軛梯度法的演算法介紹

又稱共軛斜量法,是解線性代數方程組和非線性方程組的一種數值方法,例如對線性代數方程組 Ax=ƒ, (1)式中A為n階矩陣,x和ƒ為n維列向量,當A對稱正定時,可以證明求(1)的解X*和求二次泛函
的極小值問題是等價的。此處(x,у)表示向量x和у的內積。由此,給定了初始向量x(0),按某一方向去求(2)式取極小值的點x(1),就得到下一個迭代值x(2),再由x(2)出發,求x(3)等等,這樣來逼近x*。若取求極小值的方向為F在 x(k=1,2,…)處的負梯度方向就是所謂最速下降法,然而理論和實際計算表明這個方法的收斂速度較慢,共軛梯度法則是在 x(k-1)處的梯度方向r(k-1)和這一步的修正方向p(k-1)所構成的二維平面內,尋找使F減小最快的方向作為下一步的修正方向p(k),即求極小值的方向p(其第一步仍取負梯度方向)。計算公式為
再逐次計算(k=1,2,…)。可以證明當i≠j時,
從而平p(1),p(2)形成一共軛向量組;r(0),r(1),…形成一正交向量組。後者說明若沒有舍入誤差的話,至多 n次迭代就可得到(1)的精確解。然而在實際計算中,一般都有舍入誤差,所以r(0),r(1),…並不真正互相正交,而尣(0)尣(1),…等也只是逐步逼近(1)的真解,故一般將共軛梯度法作為迭代法來使用。
近來在解方程組(1)時,常將共軛梯度法同其他一些迭代法結合作用。特別是對病態方程組這種方法往往能收到比較顯著的效果。其方法是選取一對稱正定矩陣B並進行三角分解,得B=LLT。將方程組(1)化為 hу=b, (3)
此處y=lTx,b=l-1ƒ,h=l-1Al-T,而
再對(3)用共軛梯度法,計算公式為
k=0,1,2,…)適當選取B,當B很接近A時,h的條件數較之A大大減小,從而可使共軛梯度法的收斂速度大為加快,由一些迭代法的矩陣分裂A=M -N,可選取M 為這里的B,例如對稱超鬆弛迭代(SSOR),強隱式迭代(SIP)等,這類方法常稱為廣義共軛梯度法或預條件共軛梯度法,它也可用於解代數特徵值問題。

熱點內容
數據模型於資料庫系統 發布:2024-07-27 09:59:56 瀏覽:849
網站ip訪問量 發布:2024-07-27 09:59:55 瀏覽:286
java字元串字元數組 發布:2024-07-27 09:59:13 瀏覽:593
如何利用無線網路搭建伺服器 發布:2024-07-27 09:59:05 瀏覽:721
it天空解壓密碼 發布:2024-07-27 09:50:39 瀏覽:549
軟體腳本買賣 發布:2024-07-27 09:50:38 瀏覽:917
android對象轉json 發布:2024-07-27 09:50:15 瀏覽:183
安卓平板有什麼可以畫對稱的 發布:2024-07-27 09:36:03 瀏覽:133
羊創意腳本 發布:2024-07-27 09:29:30 瀏覽:895
榮耀v20升級存儲 發布:2024-07-27 09:20:19 瀏覽: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