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低格
A. linux下用dd命令進行了低格,沒有設置count值,用nohup一直掛在後台運行,如何判斷是否低格成功了呢
說慎森到底你需要的是查看 dd 的進度
打開另一個terminal
1. 用 `ps -aux |grep dd` 找到你dd的進程號
2. 發送USR1 信號,`kill -USR1 $dd_pid`
3. 再辯譽`cat ddresult.txt`,會看到dd的進度信息的攜孝段。
B. linux有沒有 低級格式化 硬碟的工具
hdparm:
hdparm可以檢測,顯示與設定IDE,SCSI,SATA,SAS硬碟的硬體參數,
如: hdparm -I /dev/sdc 可以獲取sdc的硬體信息
hdparm -W 0 /dev/sda 關閉磁碟寫緩存, (這個緩存是在磁碟內部的, 一般不關閉, 只能整個盤有效)
iostat:
可以查看硬碟的io狀態, 從這個命令中可以看出硬碟io的基本情況, 這個命令主要和硬碟的驅動對接. 如: iostat -x /dev/sdc 2 每個2秒查看一次硬碟的io情況 各個參數意義如下:
rrqm/s 每秒這個設備相關的讀取請求有多少被Merge了(當系統調用需要讀取數據的時候,VFS將請求發到各個FS,如果FS發現不同的讀取請求讀取的是相同Block的數據,FS會將這個請求合並Merge)
wrqm/s 每秒這個設備相關的寫入請求有多少被Merge了。 r/s 每秒完成的讀 I/O 設備次數 w/s 每秒完成的寫 I/O 設備次數 rsec/s 每秒讀取的扇區數 wsec/s 每秒寫入的扇區數 avgrq-sz 平均IO速度(以扇區為單位) avgqu-sz 是平均請求隊列的長度。毫無疑問,隊列長度越短越好。
await 每一個IO請求的處理的平均時間(單位是微秒)。這里可以理解為IO的響應時間,一般地系統IO響應時間應該低於5ms,如果大於10ms就比較大了。 這個時間包括了隊列時間和服務時間,也就是說,一般情況下,await大於svctm,它們的差值越小,則說明隊列時間越短,反之差值越大,隊列時間越長,說明系統出了問題。
svctm 表示平均每次設備I/O操作的服務時間(以毫秒為單位)。如果svctm的值與await很接近,表示幾乎沒有I/O等待,磁碟性能很好,如果await的值遠高於svctm的值,則表示I/O隊列等待太長, 系統上運行的應用程序將變慢。
%util 在統計時間內所有處理IO時間,除以總共統計時間。例如,如果統計間隔1秒,該設備有0.8秒在處理IO,而0.2秒閑置,那麼該設備的%util = 0.8/1 = 80%,所以該參數暗示了設備的繁忙程度。一般地,如果該參數是100%表示設備已經接近滿負荷運行了(當然如果是多磁碟,即使%util是100%,因為磁碟的並發能力,所以磁碟使用未必就到了瓶頸)。
parted/fdiisk
硬碟分區工具, 可以是gpt分區或mbr分區, 一般都是用gpt分區, 如: parted /dev/sdc print 查看分區情況, 具體用法可以man parted
badblocks
用來檢測磁碟的壞道, 如 badblocks -v /dev/sdc 就可以用默認設置檢查磁碟壞道. 如果檢測到壞道,需要根據硬碟的使用的文件系統類型進行修復處理.
smartctl/smartd
S.M.A.R.T.是英文Self-Monitoring 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自動檢測分析及報告技術)的簡寫。它能對硬碟的磁頭單元、硬碟溫度、碟片表面介質材料、馬達及其驅動系統、硬碟內部電路等進行監測,及時分析並預報硬碟可能發生的問題。
Smartctl/smartd就是利用硬碟的SMART功能來監測硬碟的健康狀態的, 如:
smartctl -I /dev/sdc 查看硬碟信息
smartctl -H /dev/sdc 查看硬碟的健康狀態
Smartctl --test=long /dev/sdc 全面檢查硬碟的健康狀態
Smartctl -X /dev/sdc 停止全面檢查
smartd是一個守護進程, 它能監視擁有自我監視,分析和匯報技術(Self-Monitoring, Analysis, and Reporting)的硬碟. 配置在/etc/smarted.conf, 是存儲系統必不可少的進程.
losetup
loop 設備是一種偽設備(pseudo-device),它能使我們像塊設備一樣訪問一個文件.如: losetup -a 可以查看所有的loop設備的情況
sg3_utils
sg3_utils 是Linux下用來直接使用 SCSI命令集訪問設備.只要支持scsi命令集就可以使用,如FC/USB Storage/ATAPI/SAS/SATA/iscsi等設備, 也可以訪問SATA兼容設備, 如:
sg_inq: 查詢/dev/sdc的信息
sgdisk: 硬碟分區查看,設置等.
sg_dd/sg_pdd: 順序讀寫硬碟
sg_read/sg_write/sg_read_buffer/sg_write_buffer: 讀寫硬碟
sginfo: 查看硬碟信息
sg_format: 格式化硬碟(低級格式化)
sg_log: 查看硬碟的log信息
sg_luns: 查看target上有多少個lun
sg_map: 查看硬碟映射情況, 查看硬碟所在的bus, chan, id,lun,type.
sgpio: 控制盤位的LED燈
sg_ses: scsi enclosure service控制, ses是對接機箱狀態監控,設置等服務
sg_scan: 掃描系統中的硬碟
sg_raw: 可以直接發送scsi命令, 如sg_raw -r 1k /dev/sg0 12 00 00 00 60 00 是inquiry命令
smp_utils
smp_utils是linux下來訪問sas的smp協議的輔助工具, 是SAS系統管理的重要工具.
udevadm
udev的控制管理命令 udevadm info -a -p /block/sda 可以查看sda設備相關信息
更多linux知識可以查看《Linux就該這么學》
C. Linux如何格式化磁碟啊
磁碟雖然分好區了,但是還不能用,還需要在這每一個分區上格式化,所謂格式化,其實就是安裝文件系統,Windows下的文件系統有Fat32、NTFS,CentOS使用的文件系統為ext,之前centOS5版本使用ext3作為默認的文件系統,而CentOS6使用ext4作為默認的文件系統。
當用man查詢這四個命令的幫助文檔時,你會發現我們看到了同一個幫助文檔,這說明四個命令是一樣的。
指定文件系統格式為ext4,該命令等同於mkfs ext4 /dev/sdb5,以後我們遇到餘姚格式磁碟分區的時候,直接指定格式化為ext4即可,也可以根據操作系統的版本來決定格式化什麼格式。
選項:-b:分區時設定每個數據塊佔用空間大小,目前支持1024、2048以及4096 bytes每個塊。-i:設定inode的大小。-N:設定inode數量,有時使用默認的inode數不夠用,所以要自定設定inode數量。-c:在格式化前先檢測一下磁碟是否有問題,加上這個選項後會非常慢。
-L:預設該分區的標簽label。-j:建立ext3格式的分區,如果使用mkfs.ext3就不用加這個選項了。-t:用來指定什麼類型的文件系統,可以是ext2、ext3也可以是ext4。-m:格式化時,指定預留給管理員的磁碟比例,是一個百分比,只針對mke2fs命令。
注意:可以使用-L來指定標簽,標簽會在掛載磁碟的時候使慶枝用,另外也可以寫到配置文件里,關於格式化的這一部分,我建議除非有需求,否則不需要指定塊的大小,也就是說,你只需要記住這兩個選項:-t和-L即可。
(3)linux低格擴展閱讀
格式化的種類
碟片格式化牽涉兩個不同的程序:低級與高級格式化。前者處理碟片表面格式化賦與磁片扇區數的特質;低級格式化完成後,硬體碟片控制器(disk controller)即可看到並使用低級格式化的成果;後者處理「伴隨著操作系統所寫的特鎮含定信息」。
低級格式化
低級格式化(Low-Level Formatting)又稱低層格式化或物理格式化(Physical Format),對於部分硬碟製造廠商,它也被稱為初始化(initialization)。最早,伴隨著應用CHS編址方法、頻率調制(FM)、改進頻率調制(MFM)等編碼方案的磁碟的出現,低級格式化被用於指代對磁碟進行劃分柱面、磁軌、扇區的操作。
現今,隨著軟盤的逐漸退出日常應用,應用新的編址方法和介面的磁碟的出現,這個詞已經失去了原本的含義,大多數的硬碟製造商將低級格式化(Low-Level Formatting)定義為創建硬碟扇區(sector)使硬碟具備存儲能力的操作。現在,人們對低級格式化存在一定的誤解,多數情況下,提及低級格式化,往往是指硬碟的填零操作。
對於一張標準的1.44 MB軟盤,其低級格式化將在軟盤上創建160個磁軌(track)(每面80個),每磁軌18個扇區(sector),每扇區512位位組(byte);共計1,474,560位組。需要注意的是:軟盤的低級格式化通常是系統所內置支持的。通常情況下,對軟盤的格式化操作即包含了低級格式化操作和高級格式化操作兩個部分。
高級格式化
高級格式化又稱邏輯格式化,它是指根據用戶選定的文件系統(如FAT12、FAT16、FAT32、NTFS、EXT2、EXT3等),在磁碟的特定區域寫入特定數據,以達到初始化磁碟或磁碟分區、清除原磁碟或磁碟分區中所有文件的一個操作。
高級格式化包括對主引導記錄中分區表相應區域的重寫、根據用戶選定的文件系統,在分區中劃出一片用於存放文件分配表、目錄表等用於文件管理的磁碟空間,以便用戶使用該分區管理文件。
格式化(format)是指對磁碟或磁碟中的分區(partition)進行初始化的一種操作,這種操作通常會導致現有的磁碟或分區中所有的文件被清除。格式化通常分為低級格式化和高級格式化。如果沒有特別指明,對硬碟的格式化通常是指高級御差笑格式化,而對軟盤的格式化則通常同時包括這兩者。
Linux下添加新硬碟及分區格式化要點:在為主機添加硬碟前,首先要了解linux系統下對硬碟和分區的命名方法。
在Linux下對IDE的設備是以hd命名的,第一個ide設備是hda,第二個是hdb。依此類推。一般主板上有兩個IDE介面,一共可以安裝四個IDE設備。主IDE上的兩個設備分別對應hda和hdb,第二個IDE口上的兩個設備對應hdc和hdd。
一般硬碟安裝在主IDE的主介面上,所以是hda;光碟機一般安裝在第二個IDE的主介面上,所以是hdc(應為hdb是用來命名主IDE上的從介面)。
SCSI介面設備是用sd命名的,第一個設備是sda,第二個是sdb。依此類推。分區是用設備名稱加數字命名的。例如hda1代表hda這個硬碟設備上的第一個分區。
每個硬碟最多可以有四個主分區,作用是用1-4命名硬碟的主分區。邏輯分區是從5開始的,每多一個分區,數字加一就可以。
參考資料:網路:格式化
D. 如何在linux下低級格式化硬碟
低灶陵帆級格式化都是隱雹用專用軟體的,而且很多都是用硬碟自己廠家的,恩,常用的也有dm,linux不是很清楚有沒有,我見過的低格汪耐都是在dos下運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