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是作者第一次訪問
❶ 《草原》一文主要記敘了作者葉聖陶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嗎
是吧?
我記得是高中課文。
內蒙確實不錯,我就是內蒙的
❷ 老舍第一次訪問什麼的大草原時的所見所感所聞。
老舍作品《草原》主要內容為:作者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的熱情歡迎的情景。表現了大草原的美麗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對漢族人民的深厚情誼,表達了作者對祖國邊疆的熱愛以及對民族友誼的歌頌。
《草原》是作家老舍創作於1961年一篇散文。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滿族正紅旗人。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
記敘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
第一段(第一小節):大草原十分美麗,作者對此贊嘆不已。
第二段(二~四小節):熱情好客的主人接待了作者一行人。
第三段(第五小節):快要離開了,大家十分不舍。
❸ 草原一文的作者誰。課文記敘了作者第幾次訪問內蒙古看到的什麼及什麼的情景。課文運用了什%C
草原作者是老舍。
課文記敘了作者第1次訪問內蒙古
主要內容:這篇課文記敘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
看到的:
作者初次見到的草原景色:"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
寫了主人來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從
"灑脫"一詞體會到草原的"一碧千里"。"河"字後面加了感嘆號,說明河在草原上的重要,有了河,才能有牲口,才會有人家
群馬疾馳","襟飄帶舞"看出主人們穿著艷麗的民族服裝,揮動馬鞭,馬跑得飛快,體會到主人迎客心切;小丘的頂部成半圓形,因為馬隊是從小丘上過來的,所以遠看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這熱鬧的場面打破了草原的寂靜
❹ 《草原》這篇文章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
《草原》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描寫的,依次描寫草原的美麗風光,蒙古族人民熱情迎客的場面,主客飲酒聯歡的場面。通過這些畫面,表現了草原的風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文章主要描繪了草原風光圖、喜迎遠客圖和主客聯歡圖這三幅生動的畫面 。作者在最後引用「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抒發了對草原的熱愛之情和對蒙漢兩族的深情厚誼。
(4)草原是作者第一次訪問擴展閱讀:
《草原》課文原文
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裡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
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
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我們訪問的是陳巴爾虎旗。汽車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麼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兒聲音,也看不見什麼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走了許久,遠遠地望見了一條迂迴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牛羊多了起來,也看到了馬群,隱隱有鞭子的輕響。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這是主人來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見到我們,主人們立刻撥轉馬頭,歡呼著,飛馳著,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
靜寂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車跟著馬飛過小丘,看見了幾座蒙古包。蒙古包外,許多匹馬,許多輛車。人很多,都是從幾十里外乘馬或坐車來看我們的。主人們下了馬,我們下了車。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散。
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總的意思是民族團結互助。飯後,小夥子們表演套馬、摔跤,姑娘們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們也舞的舞,唱的唱,並且要騎一騎蒙古馬。太陽已經偏西,誰也不肯走。是呀!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❺ 草原課文描繪了什麼的美麗景色和什麼的動人情景
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寫作者的一次訪問活動,但為什麼要以草原為題呢?
這篇課文主要寫作者的一次訪問活動,中心是表示蒙漢人民的友好情誼,歌頌各民族的團結。作者以寫草原之美烘托蒙族人民的心靈之美,民族團結的精神之美。也寫出了草原的獨特的風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獨特的風俗,獨特的民族氣質——熱情豪爽。作者描寫了草原的美麗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熱情好客、遠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靜態美和蒙族人民歡迎客人的熱烈歡騰局面給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解讀
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意思為:蒙古人和漢族人友誼深,不忍馬上分別,在夕陽下,在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上互相傾訴離別之情。
主要內容
本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依次描寫草原的美麗風光,蒙古族人民熱情迎客的場面,主客飲酒聯歡的場面。通過這些畫面,表現了草原的風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字詞導讀
清鮮:清爽而新鮮。
明朗:本課形容光線充足。
一碧千里:千里:形容寬廣。一片碧綠,十分廣闊。
茫茫:形容沒有邊際,看不清楚。
柔美:柔和而優美。
渲染:國畫的一種畫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塗抹畫面,以加強藝術效果。
勾勒:用線條畫出輪廓。
境界:事物所到達的程度和表現的情況。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氣清鮮,一碧千里,翠色的欲流的那種如詩如畫的情境。
回味:從回憶里體會。
無限:沒有窮盡;沒有限量。
陳巴爾虎旗: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西部,海拉爾河下游。
灑脫:本指言談舉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遼闊平坦,在開車時可以隨心所欲,而不必擔心有什麼危險。
迂迴:迴旋,盤旋。文中指河像帶子,彎彎曲曲的樣子。
襟飄帶舞:衣襟和裙帶迎風飄動。
轉[zhuǎn]:改換方向,位置,形勢,情況等。
乘[chéng]:又讀shèng,如「千乘之國」。
奶茶:摻和著牛奶或羊奶的茶,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的飲料。
奶豆腐:是用牛奶等製成的凝固食物,盛在盤子里做點心,並不是豆腐。
拘束:過分約束自己,使態度顯得不自然。
手抓羊肉:蒙古族同胞習慣把羊肉切成大塊,煮熟了吃。吃的時候用刀割,用手抓。
鄂溫克: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和黑龍江訥和縣等地。
羞澀:難為情,態度不自然。
忍:忍心
涯:水邊,泛指邊際。
話斜陽:在夕陽下告別。
學習目標
認識四個生字;會寫十四個生字;能正確書寫「渲染,勾勒,灑脫,迂迴」等詞語。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第一,二自然段。
感受內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風光及風土人情(重點),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產生了解西部的興趣(難點)。
揣摩優美的語句,體會作者表達上的一些特點,學習作者抒發情感的方法(難點)。
❻ 《草原》是作者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的_____、______、_____。
《草原》課文是(
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的(
所見),(所聞
),(
所感)贊美了草原的(美麗風光
)和民族之間的(深情厚誼)。
好評
或者
採納哦,
這對於回答者很重要~~
❼ 《草原》一文體裁是什麼
《草原》是一篇散文、短文。
本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通過寫作者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依次描繪了草原的美麗風光、蒙古族人民熱情迎客的場面與主客飲酒聯歡的場面。通過這些畫面的刻畫,表現了草原的風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這個作品被選進了北師大版的四年級上冊語文書,部編人教版的六年級上冊語文書第一課,冀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書和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書,作者老舍,原名舒慶春。作者表達了對草原的喜愛之情和蒙漢兩族的深情厚誼。
學習目標
會寫八個生字;能正確書寫「渲染,勾勒,灑脫,迂迴」等詞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一自然段,感受內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風光及風土人情(重點),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產生了解西部的興趣(難點),揣摩優美的語句,體會作者表達上的一些特點,學習作者抒發情感的方法(難點)。
老舍的一生,總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1966年,由於受到文化大革命中惡毒的攻擊和迫害,老舍被逼無奈之下含冤自沉於北京太平湖。
以上內容參考 —— 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