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密碼管理 » 對肉體訪問

對肉體訪問

發布時間: 2022-07-24 09:18:58

A. 對肉體和靈魂的有怎樣的理解

呵呵,肉體和靈魂的區別是:肉體屬於可以觸摸到的實體,而靈魂是虛無的,
呵呵,想問問你是哪個學年段的??高中??大學???
肉體:用太極方面來理解,簡單的就是屬於極`和靈魂相附相吸的,
萬物階與實物為本,看你如何去參透了咯!
呵呵實在不行就去街邊買本太極,八卦的書,就可以了咯!

B. 征服一個女人,從肉體上征服比從精神上征服更有效,對么

不對,肉體是暫時被你征服,精神上被征服那才是真正的男人,說句不好聽的,男人靠求走遍天下嗎,錯,要那樣說的話,是不是說這個女人可以被任何男人征服呢!(女人是靠這個男人的做事做人說話各方面征服的,那才是徹底的征服)

C. 有關人對於肉體殘害和血腥的感覺

現代心理學家發現,人與動物之間最大的差別在於,人對不存在的東西 死亡 血腥 會產生恐懼——他們自己也對這種現象感到奇怪,因為他們不知這種恐懼從何而來。探查這個問題是非常有意義的,它可以比我們探查一部作品更為有效地觸及心靈的秘密通道。照英國神學家詹姆士·里德的說法「許多恐懼都是來自我們對我們生活於其中的世界的不理解,來自這個世界對我們的控制。」、「為了實現完滿的人生,需要我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獲得控制恐懼的力量。」在現代社會,恐懼越來越有力地折磨著我們,到了每一個人都無法規避的地步,這讓我想起十九世紀英國詩人和散文家麥爾慈說,他將提這樣一個問題:「宇宙對人類是友好
的嗎?」這個懸而未解的問題,困擾著許多自恃聰明的人,讓人倍感世界的無常。正是由於人的有限與渺小,比之於宇宙與世界的深不可測,差距太大,才使人對許多無法理解的事物生出恐懼。比如,直到今天,在有很多人都幼稚地認為「四」、「十三」這些數字會給他們帶來不祥,可見,面對世界的無常,人是多麼脆弱而無助。

還有許多具體的事物,也在威脅著人類的生存,使人不得不恐懼。比如,苦難,或者說精神創傷,在我們的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不說人類歷史上那些血腥、黑暗的段落,就是現在,思想貧困,情感頹廢,愛情正走向慾望,高貴的精神正在世俗化的生活中退席,暴力增加,無處不在的核威脅,等等,都已經把人類推向了危險的邊緣。這個問題重重的世界,不是人類所能輕易承擔的了。尼采所預言的「超人」並沒有誕生,而現代人卻承受著「超人」才能承受得起的重負,這就是他們為何恐懼和絕望的原因。讓我們回想一下古典神話中那個亞特拉斯吧!他可以把世界扛在肩頭在北非海岸邊的亞特拉斯山上散步,他這樣做並不費力,因為他是亞特拉斯!但是,如果他將這個世界放在肩我們的肩上,我們就會立刻被壓垮,因為我們只是一個普通的人,無法承受這個重擔。精神問題也是如此。人從文藝復興之後被確立為宇宙的中心,存在的終極,人便開始要為自己的生存負責,這就好比把亞特拉斯肩上的世界扛在人的肩上一樣,最終會被壓垮。人要為自己所作的付出代價,如同猶太人殺害了撒勒人耶穌要付出集中營的代價一樣,每個人可以說都在付出代價。一次又一次存在的挫折,把生存的嚴峻性擺到了每個人的面前。在弗洛伊德時代,人類遭遇的還只是性受挫,到現在,成了生存的受挫,顯得更加嚴重了。悲劇也許正是這樣開始的:人作為有限的存在,根本無力為自己承擔一切。我現在回憶古代聖徒跪在神面前禱告的情形,他們可以將心中一切的煩惱、痛苦、不幸向那位至高者傾訴,傷心的眼淚可以向他而流,難以負荷的生存重擔可以交託給他,是多麼幸福啊!

可是,二十世紀的人類選擇了自我承擔的道路,這樣,離棄了神聖的信仰,除了人的顧影自憐之外,在有誰來安慰我們呢?當我讀著梵高寫給他的戀人的書信時,我感到這個孤獨的畫家是那樣地需要愛與慰藉;立體主義繪畫大師畢加索,一生都用立體法繪畫,將人抽象成一些線條和方塊,可是,他將他的妻子與情人卻畫得充滿人性,這說明畢加索希望在這些情人的肖像中找到安慰;弗洛伊德在寫給戀人的信中說:「小公主,當你來到我身邊時,請無理性地愛我吧!」這說明弗洛伊德也渴望在愛中得到安慰,只是,他說出這樣的話來,是太可怕了。弗洛伊德認為性是一切事情的最終目的,他在理論上並不相信有愛的存在。因著他作為一個人,裡面就有一個原初的渴望真愛的本質,這個本質將咒詛弗洛伊德那種以性為中心的思想。當他說出「請無理性地愛我吧」這句話時,他裡面所受到的沖擊大概可以用恐懼顫栗來形容了。

梵高、畢加索、弗洛伊德的例子指明了一個共同的事實:人與自我分離了,即存在與本質的分離。就如卡夫卡所說的那樣,我說的與我想的不一樣,我想的又與我願意想的不一樣。這些分離的事實使梵高、畢加索、卡夫卡、弗洛伊德等人深深地陷於恐懼和絕望之中。他們無法使自己成為想要成為的那種人。更嚴重的是,每個人所生活的文化境遇彷彿都是一個巨大的繭,把自我囚禁在裡面。這個繭導致人不單不能順暢地與他人交流,甚至與自我的交流都疏離了。交流的不可能(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交流,而是人格與人格之間的交流)所帶來的一個結果是:每個人的我都成了孤獨的我。孤獨,真正的孤獨。我想起安東尼奧尼的電影
《放大》,整部影片充滿的是按照像機快門的聲音,幾乎沒有什麼對白,即便那幾個模特非理性的表演場面,也沒有任何交流的暗示,最後,在網球場上,一個戴著面具的人孤獨地打著網球,沒有對手,這時,鏡頭不斷地拉遠,畫面中的人不斷縮小,直到剩下一個空曠的球場。這部電影與安東尼奧尼的另一部影片《紅色沙漠》一樣,充分表達出了現代人的孤獨、冷漠、毫無交流與慰藉的空洞的景象。同一時期的電影大師費里尼、英格瑪·伯格曼,幾乎都在表達這一主題,以揭示人類普遍的精神困境。

人以這樣的面目出現在藝術家的視野中,裡面一定包含著藝術家對世界、對人自身的深深的恐懼。鮑斯威爾說:「沒有比恐懼更讓人苦惱的情緒了;恐懼使我們痛苦不堪,並使我們在自己眼中也可鄙到了極點。」蒙田則說:「恐懼甚至比死亡本身更可憎,也更難以忍受。」在這里,恐懼意味著尊嚴的喪失。當卡夫卡在《地洞》這部小說中寫到那隻小動物豎起耳朵緊張地諦聽著地洞外的動靜時,他已走到了孤獨與恐懼的深淵。英格瑪·伯格曼在1962年拍完了著名影片《沉默》,並說他發現了一個重要事實:神已經不在,現在這個世界只有沉默。在這個事實面前,伯格曼非常恐懼。事後他對記者說,他是一邊聽著巴赫的音樂,一邊寫完《沉默》這個劇本的。我想,伯格曼是在用巴赫的音樂來抵擋他內心的恐懼。讓我們再回想一下科波拉的著名影片《現代啟示錄》吧,「我」行走在彷彿永遠走不完的河流上,越來越對將要面臨的事實感到恐懼,當「我」見到那個隱藏在森林中拒絕作戰的軍官(馬龍·白蘭度飾)時,恐懼驅使「我」舉刀向那個軍官砍去,想以此來解除內心壓力,這時,畫面上只有軍官在血泊中痛苦地翻滾,以及他低沉的、絕望的叫聲:「恐懼!恐懼!」這裡面,科波拉讓我們看到戰爭把人性傷害到了什麼程度。

恐懼,它比害怕更深刻。害怕是面對一個具體對象的,恐懼與焦慮一樣,可能是沒有具體對象,無邊無際的。肉體遭到攻擊(如一隻老虎朝你撲來)會害怕,精神的傷害卻產生恐懼,最終帶進絕望。害怕是現在的,恐懼則可以針對未來和不可知的事而發生。那麼,恐懼是如何發生的呢?或者說,人為什麼會恐懼?一隻豬晚上要被殺了,中午它照樣可以很快樂地進食,人卻做不到這一點,原因在於人會為未來的事而憂慮。未來如果沒有安全,沒有因慰藉帶來的幸福,沒有人格與人格之間的交流,人就無法為自身的存在找到合適的位置。他一旦跨出存在的本位,任何的事物都可能給他帶來威脅。沒有了更大有保護者,自身又不可靠,慰藉從何而來呢?人把自己抬高到了宇宙的中心位置,卻又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在這種嚴重的生存境遇面前,恐懼是在所難免的了。

在探查恐懼發生的原因以先,我首先要說到恐懼的基本形式是什麼。恐懼有許多種面貌,但歸納起來大概有三種形式:一、對不具人格的東西有所恐懼;二、對「不存在」這件事感到恐懼;三、對死亡的恐懼。也許我們還可以想出一些恐懼的其他形式,但以上的三種實際上涵括了絕大多數的恐懼類型。恐懼的強度也有不一樣,有的較弱,有的強烈到足以導致絕望的地步,有的則在這二者之間。許多現代人經歷了這種可怕的黑暗,並由此發出絕望的哲學,而恐懼又說以顫栗為心理特徵的,他表明人承受了過於他們所能承受的東西,以致心理行動了安全感,失去了依靠。在存在的威脅面前,人是需要一個更大的保護者的。

人為什麼會對「不具人格的東西」感到恐懼呢?原因在於,自從每個人的自我成了一個繭,把自己與他人之間封閉起來之後,人就無法再了解自身之外的存在,他漠視神聖的存在,了不再想像人存在中的完美性。事實上,人自身的存在是開放性的,他渴望與更高的存在聯合在一起,以彌補自身的不足,所以,東方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西方有「神人相調」的啟示。古代中國人強調「人」必須與「天」相統一、協調、一致、和睦,所謂「參天地,贊育化」,但中國思想中並沒有哪一個神聖實在與「天」相對應,「天」顯得非常空洞,最終就把「天人合一」理解成了「自然的人化」,結果是「人」,而不是「天」;西方思想中的「天」就是神,基督,賜生命的聖靈,「神人相調」是指三一神的神性與它所救贖的人性在時間里相遇,但不產生第三性,是神人二性,以「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為代表,其最終的合一是合一於「天」(神)——「新天新地新耶路撒冷」。如今,在這個瀆神的物質主義時代,東西方都不再崇尚「天」了,而是熱烈地去追求屬地的事物,人的存在徹底地向神聖存在關閉。這種存在的閉抑性使得人像戴上了眼罩一樣,開始用人的立場來認識人自己。結果,現代人越認識自身的人性,就越發現它難以辯認,毫無內涵,於是開始對人的「不具人格的」事物產生恐懼,他們的恐懼是有道理的。這就是現代的藝術家們越想認識人,人在他們的作品中就越沒有地位的原因。其實,古希臘的名言「認識你自己」的本來意思是「記住:你將死去!」可是,現代人理解錯了這句話。

有一個例子或許可以說明問題。小孩通常很害怕被單獨留在黑暗而「不具人格」的房間里,人怎樣安慰他都無濟於事,但在有基督教傳統的西方國家,父母會對孩子說說:「不必怕,因為神也在這里。」這是個簡單而奇妙的真理,因著有位格的、無限大的、今在昔在以後永在的神是真實存在的,同樣有人格的人就不必再懼怕「不具人格」的東西了。許多的心理學家,都用這個辦法,實用主義式地表現出相伴信「神存在」的模樣,卻能對患病者有某種程度的幫助。卡爾·榮格就經常告訴他的病患者,在一切生活中要「好像」神是存在一樣,就可以對付心理上的恐懼。在榮格去世的前八天,他在記者對他的最後一次訪問中談到他
所認為的神是;「凡是從我外面切入我意志的東西,或是由我的集體潛意識中涌現的東西。」他的建議是,姑且把它稱作「神」,並且向「他」投降,為什麼榮格用這種方式能夠治癒許多人呢?因為神的存在消彌了人心裡那種對「不具人格的東西」恐懼,它太真實了。

第二種基本的恐懼是針對「不存在」這件事而言的。為什麼今天會有許多人對「不存在」感到恐懼呢?既然它不存在,又用什麼來引發人的恐懼呢?因為現代人普遍不知道萬物的起源和終結,也不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的,變幻莫測的學說以及存在本身,使他們感到無所適從。並且,現代人大多相信萬物、世界、人都是在偶然和機緣中產生的,這樣就否定了必然和主宰,自然會帶進認識上的混亂。既然一切都是偶然而成的,那每件事就有了無窮的可能性:存在的可能在一個瞬間會變成不存在,不存在的也可能在另外一個瞬間變為存在的,這哪裡還會有安全感呢?存在也因為缺乏一個不動的根基,毫無意義可言,人自然就會對
「不存在」感到恐懼了。

第三種基本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這種恐懼是最明顯的,也是最具摧毀性的。「記住:你將死去!」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殘酷的事實。死是那樣的不容置疑。奧古斯丁說:「一切都是不確定的,只有死是確定的。」死的權勢將注銷一切生者的意義:每一個活著的人,都是在死,准備死,最終無一例外地進到死的懷抱中。既然我註定要死去,而且死不由我主宰,它隨時都可能臨到我,那我活著的意義在哪裡呢?對死亡的恐懼實際上就是對生之意義的質疑,它幾乎是困惑所有哲人最根本的問題。那種像蘇格拉底那樣將死當作一種福樂來期待的人必竟太少了,因這它需要的是為真理獻身的勇氣。柏拉圖的思想就是起源於蘇格
拉底的不妥協之死。對蘇格拉底來說,與真理的對話——言說「道」(邏各斯)——能使他無視死亡的某種可怕本質,甚至當掌管鴆毒的人告誡蘇格拉底盡量少說話,否則毒性會發作較慢,須服食二至三份時,蘇格拉底在回答說,且准備鴆酒,「不妨二至三份」。蘇格拉底戰勝了對死亡的恐懼,可是,今時代的人已經失去了對「道」的追尋,他還能夠用什麼來抵擋這一恐懼呢?恐懼意味著一種威脅,時間對我們的威脅,以及自我的缺陷所帶來的自我威脅,這與罪有關,因為「罪的工價乃是死」。《創世紀》一書中,亞當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之後,他就承受了神的詛咒:「你必定死!」這里表明人的墮落是墮落到了時間的制約
裡面,死即意味著時間對人構成限制。時間的威脅還不僅在於它將終結我們的一生,更可怕的是,它還可能提前用一種強暴的方式來執行這種終結,如疾病、災禍等。因著每個人裡面都有一個渴望無限、達到永遠的願望(生兒育女、著書立說就是為了延續自己的生命),使得人都希望死遲一點到來,事實上人又無力做到這一點,對死亡的恐懼就產生了,因為它是一個隨時都可能來敲門的不速之客。恐懼死的另一個原因是,人無力對自己一生的所作所為負責。人的良知渴望公義、聖潔,而在人肉體里又沒有良善,活在罪中,人就有了一種為義自責的痛苦。因著人無法帶著自己聖潔的一知動面對死亡,恐懼死實際上就是恐懼死後有審判。

如何才能緩解恐懼並獲得控制恐懼的力量呢?我想,首要的是人必須認識到自己的有限及不足,從而保持對未知世界的敬畏,而不是草率地把自己看作終極,以為自己能夠承擔一切。真正的情形是,人被置身於一個他自己無法左右的世界中,再也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從恐懼的繭中突破出來,他必須承認人不是自己生存,他必須相信這個世界上有一個比自己更大的存在者,只有這位更大的生存者來守護人的生存,人活著的意義才能得到證實,我們也才能以此來克服對「不具人格的東西」,對「不存在」,對「死亡」的恐懼。這個事實將變得越來越尖銳,因為人類在世紀末已經來到了一個極其脆弱的境地,他對自己再也找不到以前的年代裡那種自信了,或者說,歷史上許多殘酷的事實業已證明,人類在失去了一個更大的存在者的守護時,是有可能變得像動物一樣野蠻和為所欲為的。在這種情形趟,人感到恐懼並不奇怪,而要徹底消除一個人內心裡的恐懼與不安,除非使這個人成為另一個世界的公民——永恆世界的公民。這個世界將給他新的更有價值的力量,給他信心,給他勇氣,使他成功地從恐懼的世界中解放出來。這的確是一個秘密,我願意再次引用詹姆士·里德的話:「正是在這個永恆的世界中,基督發現了無畏的秘密。他知道不管是自然的災害,還是人類的殘酷,都不能觸及到他生活於其中的那個永恆世界裡面的事情。在這個永恆的世界裡面,沒有什麼東西會受到水與火的威脅,因為水與火的威力永遠也達不到這個領域。」而帕斯卡爾在《思想錄》中似乎說得更為明白:「真正的恐懼來自信念;虛假的恐懼來自疑慮。真正的恐懼是伴隨著希望的,因為它來源於信念,而且因為人們對自己所信仰的神懷著恐懼。前者怕失去神,後者怕找到神。」確實,終極意義上的恐懼,不是簡單的害怕,也不是一種情緒,它關涉著我們生存的本源,只要有存在感的人,只要不願苟活的人,只要還沒有終止思索的人,遲早都會面臨這個問題,因為它是那麼的真實而不容迴避。哲學家馬克斯·舍勒說,人相對他自己已經完全徹底成問題了——解決這些問題的開端,就在於對這些問題的認識與估計,而我開始正視和探查自己所面臨的恐懼及其基本形式,也許可以說明我正在擺脫恐懼折磨的途中。

D. 女性怎樣對待兩性肉體關系

女性的內心世界總是擁有許多屬於他們自己的秘密,即使是朝夕相伴的丈夫,也難以完全開啟妻子的心靈之窗。尤其是在性愛這個比較嚴肅的問題上,她們的心靈深處永遠保藏著幾乎無法洞悉的秘密,然而從醫學心理學的角度看,女性在性愛過程中又往往自覺不自覺地表現出具有共同特徵的性心理現象。 一、性愛的整體感。男人的性愛集中地表現在做愛上,他們一旦強烈地性慾難持時,最大的最迫切的心願往往是做愛。在他們看來,似乎只有做愛才是傳遞情感的最佳方式,而女性則不然,她們的性愛要求是一種整體感受。做愛只是其中一個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有人說過這么一句話:「女人的最大心願就是被人愛。」這里的愛的內涵遠遠超出性交。丈夫平時對待她的行為、態度,她在丈夫心目中的位置等,都是整個感受中不可分割一部分。所以在婚後丈夫有意無意的冷漠、疏遠,以及傷感情的言行,都會極大地影響到妻子在性交過程中的積極反應,要知道,女性往往把她們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相互聯系在一起,這是她們性愛的整體感。 二、激發性愛的因素。女性常常擔心自己在丈夫面前失去魅力,從而失去愛。因此,丈夫的關懷體貼是最好的安慰,她們可以從丈夫的關懷體貼中品味到愛情的溫馨,證明自己的魅力還未消失。所以,如果成功時,丈夫獻上一束鮮花;失利時,丈夫送上一席安慰;快樂時,丈夫與之同享;憂愁時,丈夫與之共分,那麼她將會把自己的一切獻給丈夫作為一種回報,而期待著與丈夫共度性生活中那震憾人心的時刻。 此外,對於女性來說,真誠的交談同樣使她們被愛,這甚至比性愛還重要。粗心大意的丈夫往往會忽略這一點。殊不知,性交前的交談,更能刺激她們的性慾,她們希望在柔情蜜意的話語中感受到丈夫的愛,而舒心愜意的交談又可加強隨之而來的性分享。特別是忙於工作、家務和子女的女性,和丈夫的交談更是一種真正的性滿足。 三、性生活的位置。在整個性愛過程中,性交是一支興奮劑。當她們從丈夫那裡得到關懷愛撫之後,便會激情奔放,此時水到渠成的性交就像注入一支興奮劑,會把熾熱的性愛推向高潮,所以,女人往往希望丈夫浪漫些,溫柔或是熱烈的擁抱、撫摸、接吻都能加快性交的高潮到來。而高潮之後,男人可能於精疲力乏中呼呼入睡,女性卻余興未盡。因為其性快感的消失是緩慢平穩的。她們希望得到丈夫的繼續愛撫和溫存。作為丈夫應該理解妻子,不要置妻子於孤獨之中而獨自酣然入夢。 由於女性的生理成熟一般要比男性早兩年左右,故她們的性意識的產生和發展也較早。隨著女性月經來潮和體態女性化發育,她們自己感到已經不是一個天真的孩子了,感到了自己與男性越來越明顯的差別。其性心理的表現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對性知識的追求方式 由於性成熟而出現對性知識的興趣,是青少年性心理的必然產物。女性在對性知識方面的追求較男性開放性強些。她們性知識的來源多數是從課堂上得來,她們常與朋友和母親談論有關性的問題。在剛進入青春期時,對母親的依賴性較大,隨著年齡的增大,她們更願意自己去閱讀有關書刊,以便了解性知識。 (2)對異性的愛慕 青少年男女之間彼此嚮往與追求是其性生理發展的正常階段。女性進入青春期後,一開始常會產生一種惶恐不安的情緒,並且在人前表現得羞澀、靦腆、極富內心體驗。隨著性意識的進一步發展,由異性間的疏遠期進入異性接近期,她們開始感到被異性吸引,產生了接近異性的感情需要。這時,女性的友誼圈子開始從同性朋友擴大或轉向異性朋友。她們喜歡有特點的,如學習好、瀟灑、具幽默感,有頭腦有能力等的異性。她們在選擇異性朋友時有一定的理性。在與異性朋友的交往中,女性的感情體驗相當豐富,表現得極為細膩。她們開始注意修飾自己的外表,用"美"來塑造自己。在異性面前表現出文靜、端莊、大方的樣子。這期間男女的交往並不一定就是真正的戀愛。她們與異性的交往多半是心理的需要。她們對異性的容貌不及男性那樣重視。這是女性性心理較男性成熟早的表現。一旦找到鍾情者,有的女孩會傾心於他,喜歡他的一切,並視其為自己的一部分,即付出全部感情。 (3)性慾望 青少年進入青春期以後,出現性慾望和性沖動,是發育中的正常生理現象與心理現象。女性在異性的交往中,開始並不和性慾望聯系在一起。她們性意識的表現方式是含蓄的,其發展是漸進的,進程較緩慢,感情體驗較深,而性的慾望並不迫切。戀愛期間,女性更看重兩性的心理接觸和感情的交流。 女性在對待兩性的肉體關繫上一般來說是比較慎重的,大都特別看重自己的童貞。但由於女性的感情投入十分深沉強烈,在對方提出性要求時,又往往出於對男友的感情,不能將個人的意志堅持到底,而屈從於對方。 研究表明,女性在沒有性的體驗之前,性慾要求不明顯。一旦有過性的體驗之後,性慾變得十分強烈。此外,性成熟的年齡越早的女性,其性意識越強烈,性生活開始越早,其性的經歷越少受到社會規范的影響。

E. 作為一個女的對一個男的有肉體的渴望是不是有病是太開放了嗎

其實這是每個人身體里本能的一種慾望,是一種原生態的可能渴求,並沒有什麼病不病之說,我覺得一切都是正常的,只不過是你說出來了,而有的人也是這樣的狀態,但是一直沒有說出來。

F. 肉體接觸,啥叫肉體接觸

南無阿彌陀佛,
我知道你很關心這個問題,但是我不得不告訴你,這個問題實在是雞毛蒜皮。
仔細思考:
第一,父母沒有生你之前,你是誰?
你是怎麼進入受精卵的?
第二,你的身體每分每秒都在老去,
無法掌控;
第三,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生病,
也是不受自己控制;
第四,不知道什麼時候,你就會死,
同樣不能作主。
這樣的人生與做夢有何區別?
人,要追求更高層次的生命形態,
就好象菩薩,佛,
他們早已證得光壽無量,逍遙宇宙,快樂無極,
要不然如何才能解脫生老病死呢?
我們面對生老病死的折磨而毫無辦法,其實就是因為我們的佛性被貪嗔痴所埋沒,
阿彌陀佛。

熱點內容
網店商城源碼 發布:2025-05-09 23:51:34 瀏覽:493
如何關閉原來的鎖屏密碼 發布:2025-05-09 23:28:31 瀏覽:679
預編譯頭子目錄 發布:2025-05-09 23:05:39 瀏覽:175
出軌資料庫 發布:2025-05-09 22:48:47 瀏覽:149
java過濾器的作用 發布:2025-05-09 22:44:06 瀏覽:858
定投策略演算法 發布:2025-05-09 22:21:36 瀏覽:602
梯形糾正演算法 發布:2025-05-09 22:16:46 瀏覽:718
解壓心跳聲 發布:2025-05-09 22:16:10 瀏覽:719
如何取消安卓手機程序隱私密碼 發布:2025-05-09 21:48:03 瀏覽:48
c語言字元串數組連接 發布:2025-05-09 21:46:37 瀏覽: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