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訪問曰
㈠ 訪問 古文意思
1 咨詢;求教。
《左傳·昭公元年》:「 僑 聞之,君子有四時,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以脩令,夜以安身。」《梁書·文學傳下·劉杳》:「 杳 少好學,博綜羣書, 沉約 、 任昉 以下,每有遺忘,皆訪問焉。」 清 陳田 《明詩紀事辛簽·孫承宗》:「年三十餘為舉子,仗劍游塞下,歷亭障,窮阨塞,訪問老將退卒,通知邊事要害。」
2 尋訪;打聽。
《北史·蕭叡傳》:「﹝ 叡 ﹞年至四歲,未嘗識母。其母 魏 華陽公主 也。其從母姊 鄭氏 戲謂曰:『汝是我姨兒,何倒親 游氏 ?』 叡 因訪問,遂失精神。」 宋 羅燁 《醉翁談錄·裴航遇雲英於藍橋》:「﹝ 裴航 ﹞及抵京師,但以杵臼為念,或於喧鬨處,高聲訪問玉杵臼,皆無影響,眾號為風狂。」
3 拜訪;看望。
《隋書·藝術傳·韋鼎》:「 高祖 嘗從容謂之曰:『 韋世康 與公相去遠近?』 鼎 對曰:『臣宗族分派,南北孤絕,自生以來,未嘗訪問。』」
㈡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或是是什麼意思。
1\ 是 非 君子 之 道
這 不是 品德高尚的人 的 行為規范
(之:助詞,相當於"的")
2\ 請 損 之
請 毀掉 他
(之:代詞,相當於某樣東西)
3\ 或 告 之 曰
有人 告訴 他 說
(告:動詞,告知)
(之:代詞,人稱代詞,第三人稱代詞.他\她)
㈢ 【原文】今有人日攘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而後已。」如
如果知道是不義的事情,就應該馬上停止,為什麼還要等到明年呢
簡介
月懷一雞典故出《孟子》。 拼音:yue huai yi ji 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如知其非義,其速已矣,何待來年?
編輯本段注釋
攘――――竊取、偷盜。 或――――某人、有人。 道――――一個人的舉止言行。 損――――減少。 已――――罷了、停止的意思。 非義―――不符合於正當的事理。 其————他的 斯―――那麼就應該的意思。 是--------這,指偷別人的雞的行為。 其--------他的 譯文: 現在有這么一個人,每天都要偷鄰居家的一隻雞。有人勸告他說:「這不正派人的做法。」 他回答說:「那我就逐漸改吧,以後每個月偷一隻雞,等到明年,我再也不偷了。」既然知道這樣做不對,就應該馬上改正,為什麼還要等到明年呢?
編輯本段觀點
孟子善於運用比喻來說明自己的主張。孟子說治理天下是很容易的事,只是君王想不想做的問題,並不是他能不能做。齊宣王問:「想不想做和能不能做有什麼區別?」孟子說:「挾著太山跨越北海,告訴人說:『我做不到』,是真的做不到;若是為長輩折條樹枝,告訴人說:『我做不到』,是不願意做,不是做不到啊!治理國家沒有挾太山超北海那樣難,只是折條樹枝那樣簡單。贍養我的父母,從而贍養別人的父母,愛護我的孩子,從而愛護別人的孩子,那麼治理天下就像翻一下手掌那麼容易……」 宋國大夫戴盈之決定減免百姓的部分捐稅,但又說:「今年年內還辦不到,請讓我先稍微減一些,等到明年再徹底實行,怎麼樣?」 孟子說:「現在有一個人每天偷鄰居家的一隻雞,有人勸他說:『這不是正派人的行為!』他便說:『好吧,我知道這不好了。這樣吧,請允許我少偷一點,原來每天偷一隻,以後改為每月偷一隻,到了明年,我就徹底洗手不幹了』—如果知道這種行為不合 於道義,就應該趕快停止,為什麼要等到明年呢?」
「 月懷一雞」指那些明知道自己錯了,卻故意拖延時間,不肯及時改正的人。
評點: 告訴我們的道理:明白自己做錯了事,就要及時改正,不能故意拖延時間。痛改前非謂之大勇;一而再再而三地原諒自己,必將種下禍根。
㈣ 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帶年來,然後已包含的寓意
現在有每天(都要)偷鄰居的雞的人。有人告訴他這不是君子的行為。是,這。道,做法、行為。那人說:那就減少一些吧。每個月偷一隻雞,等到來年就停止(這種行為)。
含義:認識到了錯誤,就應該立即改正,不應再把錯誤繼續下去。
㈤ 「訪問」的意思是什麼
訪問 [ fǎng wèn ] 的意思如下:
1.有目的地去探望人並跟他談話:~先進工作者。我懷著崇敬的心情,~了這座英雄的城市。
2.指進入計算機網路,在網站上瀏覽信息、查閱資料。
(5)或訪問曰擴展閱讀
近義詞
一、走訪 [ zǒu fǎng ]
前往訪問;拜訪。
宋 洪邁 《夷堅支志丁·吳廿九》:「三農聚首如初,獨 吳 生不在,走訪之,乃倒埋稻中。」
二、拜訪 [ bài fǎng ]
訪問他人的敬詞。
《醒世恆言·蔡瑞虹忍辱報仇》:「偶然這一日, 朱源 的座師船到,過船去拜訪。」
三、探訪 [ tàn fǎng ]
1、打聽;偵察。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四:「老夫妻兩個,放聲大哭道:『不知是何妖術攝將去了。』卻沒個頭路猜得出,從此各處探訪,不在話下。」
2、看望;訪問。
清 采蘅子 《蟲鳴漫錄》卷二:「 嘉慶 戊寅己卯間,槖筆 姑蘇 ,有一友寓旅次,時往探訪。」
㈥ 《日喻說》中的『』或告知曰『』 『』或『』是什麼意思
或:有的人
望採納O(∩_∩)O~
——+——————+++————————————+++++————+——————+++——————
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
解釋:向有眼睛的人問太陽是什麼樣子。有的人告訴他說:「太陽的樣子像銅盤。」
-————-+————————+++————————+++——————————++———————
原文:
生而眇(miǎo)①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②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鍾,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③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 ,以為日也。日之為鍾、龠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道之難見也甚於日,而人之未達也無異於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於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鍾,自鍾而之龠(yuè)④,轉而相之,豈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意之,皆求道之過也。 然則道卒不可求歟?蘇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謂致?孫武曰:「善戰者致人,不致於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為致也歟! 南方多沒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夫沒者豈苟然哉?必將有得於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於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昔者以聲律取士,士雜學而不志於道;今世以經術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務學。渤海吳君彥有志於學者也,方求舉於禮部,作《日喻》以告之。
譯文:
(一個)一出生就雙目失明的人不認識太陽,向有眼睛的人問太陽是什麼樣子。有的人告訴他說:「太陽的樣子像銅盤。」敲銅盤就聽到了它的聲音。有一天(他)聽到了鍾聲,把發出聲音的鍾當作太陽。有的人告訴他說:「太陽的光像蠟燭。」用手摸蠟燭就曉得了它的形狀。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狀像蠟燭的樂器龠(yuè),把它當作太陽。太陽和敲的鍾、吹奏的龠(yuè)差別也太遠了,但是天生雙眼失明的人卻不知道它們之間有很大的差別,因為他不曾親眼看見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陽的知識啊。 抽象的「道」(道理、規律等)難認識的情況比太陽難認識的情況嚴重,而人們不通曉道的情況比生來就認識太陽的瞎子沒有什麼不同。通曉的人告訴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啟發誘導,也無法使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銅盤和用蠟燭來說明太陽的比喻或教法好。從用銅盤比喻太陽而到把銅鍾當作太陽,從把銅鍾當作太陽而到把樂器龠yue4當作太陽,像這樣輾轉連續地推導它,難道還有個完嗎?所以人世上的大談「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來闡明它,有的沒有理解它卻主觀猜度它,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麼這個「道」最終不可能求得嗎?蘇先生說:「道能夠通過自己的虛心學習,循序漸進使其自然來到,但不能不學而強求它(道)。」什麼叫做「致」?孫武說:「會作戰的將軍能招致敵人,而不被敵人所招致(處於被動的境地)。」子夏說:「各行各業的手藝人坐在店鋪作坊里,來完成他們製造和出售產品的業務;有才德的人刻苦學習,來使那道自然到來。」不是強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來,這就是「致」啊!南方有很多能潛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歲就能趟水過河,十歲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歲就能潛入水裡了。潛水的人能長時間的潛入水裡,哪能是馬虎草率而能這樣的呢?一定是對水的活動規律所領悟的。天天與水生活在一起,那麼十五歲就能掌握它的規律。生來不識水性,那麼即使到了壯年見了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潛水的人詢問來求得他們能潛入水裡的技術,按照他們說的技術到河裡試驗它,沒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實實地刻苦學習而專力強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學潛水的一類的人。從前以講究聲律的詩賦擇取人才,所以讀書人合儒家墨家還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現在以經學擇取人才,所以讀書人只知道強求義理,而不是專力踏踏實實地學。渤海人吳彥律,是有志對經學作實實在在地學習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禮部主管的進士考試,我寫《日喻》來勉勵他。
㈦ 或問之曰 曰什麼意思
偷懶幾塊1加侖
㈧ 或說肅曰:"呂將軍功名目顯,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顧之."
魯肅說,呂蒙將軍的功勞都是大家看得見的,不能夠特地的這樣對待他,應該考慮到他
㈨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道。"或是什麼意思
出自 孟子 說的是有個人每天都要偷鄰居家一隻雞,就有人說了這句話意思就是這不是正派人的做法!
那人就說那我就一月偷一隻雞到明年我就改正啦,明明知道這是不對的就該馬上改正為什麼還要等到明年了? 這則故事就是告訴我們知錯就要改!
謝謝!!!
㈩ 「或說肅曰」的「或」為何意
一、「或說肅曰」的「或」的意思是有的人。
二、「或說肅曰」出自《三國志·吳志·呂蒙傳》:「魯肅代周瑜,當之陸口,過蒙屯下。肅意尚輕蒙,或說肅曰:『呂將軍功名日顯,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顧之。』」
(釋義:魯肅臨時代理周瑜的事務時,正好去陸口路過呂蒙屯兵的地方。當時魯肅還是輕視呂蒙的,有的人就跟魯肅說:「呂蒙將軍的功名一天天增長,不能拿以前的眼光看待他了,您應該重視這個事情。」)
三、「或」的基本釋義
1、名詞:軍隊守衛的一方疆域。本義後由「域」、「國」代替。
2、也許,有時,表示不定的詞:~許。~者(a.也許;b.連詞,用在敘述句里,表示選擇關系。均亦單用「或」)。~然。~則。
3、 某人,有的人:~告之曰。
4、稍微:不可~緩。不可~忽。不可~缺。
(10)或訪問曰擴展閱讀
「或說肅曰」的有關典故——吳下阿蒙(刮目相看)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當權掌管事務,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來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學識淵博的人嗎?我只是讓你泛覽書籍,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務繁多,哪個像我(事務多)呢?我經常讀書,自己認為很有好處。」
呂蒙於是開始學習。當魯肅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一起談論議事,魯肅十分吃驚地說:「你的(軍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乾和謀略,不再是原來的那個吳縣的(沒有學識的)阿蒙了!」
呂蒙說:「讀書人(君子)分別幾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長兄你認清這件事為什麼這么晚呢?」於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和呂蒙結為朋友後分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