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葉嘉瑩
㈠ 關於詩的事情
1 古詩和現代詩
2借物言志 寫景 記事 抒情
3有五言 有七言
1這是個形式的問題。在西洋,提到詩的分類,大概是以抒情詩,史詩,
詩劇為標準的。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差不多隻是討論詩劇,因為談到詩劇便也包括了抒情
詩與史詩。史詩,抒情詩,詩劇是古代希臘詩藝發展的自然界劃。這三種在古代希臘是三種
公眾的娛樂品。在近代呢,這三種已失去古代的社會作用,這種分類法成為歷史的、書本上
的,所以也就沒有多少意義。就是以這三種為詩藝的單位,它們的區劃也不十分嚴密。史詩
是要有對話的,可是好的史詩中能否缺乏戲劇的局勢?抒情詩有時候也敘事。詩劇里也有抒
情的部分。這樣看,這三種的區別只是大體上的,不能極嚴密。
對於詩的分類還有一種看法,詩的格式。這對於中國人是特別有趣的。中國人對於史
詩,抒情詩,戲劇的分別,向來未加以注意。偉大的史詩在中國是沒有的。戲劇呢,雖然昌
盛一時,可是沒有人將它與詩合在一處討論。抒情詩是一切。因此提起詩的分類,中國人立
刻想到五絕、七絕、五律、七律、五古、七古、樂府與一些詞曲的調子來。就是對於戲劇也
是免不了以它為一些曲子的聯結而中間加上些對話,有的人就直接的減去對話,專作散曲。
大概的說起來呢,五古、七古是多用於敘述的,五絕、七絕是多用於抒情的;律詩與詞里便
多是以抒情兼敘事了。詩的格式本是足以幫助表現的。有相當的格式更足以把思想感情故事
表現得完美一些。但是,專看格式,往往把格式看成一種死的形式,而忘了藝術的單位這一
觀念。中國人心中沒有抒情詩與敘事詩之別,所以在詩中,特別是在律詩里,往往是東一句
西一句的拼湊;一氣呵成的律詩是很少見的,因為作詩的人的眼中只有一些格式,而沒有想
到他是要把這格式中所說的成個藝術的單位。這個缺點就是偉大詩人也不能永遠避免。試看
陸游的「利慾驅人萬火牛,江湖浪跡一沙鷗,日長似歲閑方覺,事大如山醉亦休。」是多麼
自然,多麼暢快,一點對仗的痕跡也看不出,因為他的思想是一個整的,是順流而下一瀉千
里的。但是,再看這首的下一半:「衣杵相望深巷月,井桐搖落故園秋。欲舒老眼無高處,
安得元龍百尺樓?」這便與前四句截然兩事了:前四句是一個思想,一個感情,雖然是放在
一定的格式中,而覺不出絲毫的拘束。這後四句呢,兩句是由感情而變為平凡的敘述,兩句
是無聊的感慨。這樣,這首《秋思》的前半是詩,而後半是韻語——只為湊成七言八句,並
沒有其他的作用。這並不是說,一首七律中不許由抒情而敘述,而是說只看格式的毛病足以
使人忽略了藝術單位的希企:只顧填滿格式,而不能將感情與文字打成一片,因而露出格式
的原形,把詩弄成一種幾何圖解似的東西了。
再說,把詩看成格式的寄生物,詩人便往往失去作詩的真誠。而隨手填上一些文字便稱
之為詩。看蘇軾的《祥符寺九曲觀燈》:「紗籠擎燭迎門入,銀葉燒香見客邀。金鼎轉丹光
吐夜,寶珠穿蟻鬧連朝。波翻焰里元相激,魚舞湯中不畏焦。明日酒醒空想像,清吟半逐夢
魂銷。」這是詩么?這是任何人所能說出的,不過是常人述說燈景不用韻語而已。詩不僅是
韻語。可見,把格式看成詩的構成原素,便可以把一些沒感情,沒思想的東西放在格式里而
美其名曰詩。燈景不是個壞題目,但是詩人不能給燈景一個奇妙的觀感,便根本無須作詩。
由上面的兩段看出,以詩藝單位而分類的,不能把詩分得很清楚。但是有種好處,這樣
分類可以使詩人心中有個理想的形式,他是要作一首什麼,一首抒情的,還是一首敘事的;
他可以因此而去設法安排他的材料。以詩的格式分類的容易把格式看成一切,只顧格式而忘
了詩之所以為詩。研究格式是有用的,因為它能使我們認識詩藝中的技巧,但是,以詩而言
詩,格式的技巧不是詩的最要緊的部分。
再進一步說,詩形的研究是先有了作品而後發生的。詩的活力能產生新格式,格式的研
究不能限制住詩的發展。自然,詩的格式對於寫家永遠有種誘惑力,次韻與摹古是不易避免
的引誘,但是,記住五六百詞調的人未必是個詞家。這樣,我們可以不必把詩的格式一一寫
在這里,雖然研究詩形也是種有趣的工作。研究詩形能幫助我們明白一些詩的變遷與形式內
容相互的關系,但這是偏於歷史方面的;就是以歷史的觀點看詩藝,它的發展也不只是機械
的形體變遷;時代的感情,思想,與事實或者是詩藝變遷更大的原動力
①敘事詩,是以詩的形式講述取材於現實生活的故事,有較為完整的情節,對其中的人物也作一些刻畫。
②童話詩,童話故事與詩歌形式的結合。屬於敘事詩類的一支,有完整的童話故事情節,其中人物多是擬人形象。
③抒情詩,指側重直接抒發內心情感的幼兒詩,是相對於敘事類幼兒詩而言的。在抒情詩中,有一種根據圖畫或攝影作品畫面題寫的詩歌,稱為「題畫詩」。
④諷喻詩,這是一種具有較為明顯的批評、規勸意味的幼兒詩。它們往往寫得幽默風趣,讓幼兒愉快地接受善意的批評和勸告。
⑤散文詩,是用散文形式寫的抒情詩。它比一般的抒情詩自由靈活,在語言形式上,分段不分行,不要求嚴格的韻律,但比一般的散文注重節奏。
3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古代詩歌包括詩、詞、曲。
1.從詩歌的形式可分為:
①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②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③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闕、上闕、上片,第二段叫後闕、下闕、下片。
④曲,又稱為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於金,興盛於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2.從詩歌的題材可分為:
①寫景抒情詩,歌詠山水名勝、描寫自然景色的抒情詩歌。古代有些詩人由於不滿現實,常寄情於山水,通過描繪江湖風光、自然風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這類詩常將要抒發的情感寄寓在後描寫的景物之中,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寓情於景。其風格清新自然。
②詠物言志詩,詩人對所詠之物的外形、特點、神韻、品格進行描摹,以寄託詩人自己的感情,表達詩人的精神、品質或理想。
③即事感懷詩,因一事由而引發詩人的感慨,如懷親、思鄉、念友等。
④懷古詠史詩,以歷史典故為題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諷今,或抒發滄桑變化的感慨。
⑤邊塞征戰詩,描寫邊塞風光和戍邊將士的軍旅生活,或抒發們樂觀豪邁或相思離愁的情感,風格悲壯宏渾,筆勢豪放。
格律詩也稱近體詩,他的體裁分三類
1絕句:絕句都是四句話,其中又分:a五言(就是四句話五個字)b七言(就是四句話七個字)
2律詩:都是8句話,其中也分:a五言(就是8句話五個字)b七言(就是8句話七個字)
3還有一種是排律(要多於8句話的,也有五個字和七個字的)
這是個形式的問題。在西洋,提到詩的分類,大概是以抒情詩,史詩,
詩劇為標準的。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差不多隻是討論詩劇,因為談到詩劇便也包括了抒情
詩與史詩。史詩,抒情詩,詩劇是古代希臘詩藝發展的自然界劃。這三種在古代希臘是三種
公眾的娛樂品。在近代呢,這三種已失去古代的社會作用,這種分類法成為歷史的、書本上
的,所以也就沒有多少意義。就是以這三種為詩藝的單位,它們的區劃也不十分嚴密。史詩
是要有對話的,可是好的史詩中能否缺乏戲劇的局勢?抒情詩有時候也敘事。詩劇里也有抒
情的部分。這樣看,這三種的區別只是大體上的,不能極嚴密。
對於詩的分類還有一種看法,詩的格式。這對於中國人是特別有趣的。中國人對於史
詩,抒情詩,戲劇的分別,向來未加以注意。偉大的史詩在中國是沒有的。戲劇呢,雖然昌
盛一時,可是沒有人將它與詩合在一處討論。抒情詩是一切。因此提起詩的分類,中國人立
刻想到五絕、七絕、五律、七律、五古、七古、樂府與一些詞曲的調子來。就是對於戲劇也
是免不了以它為一些曲子的聯結而中間加上些對話,有的人就直接的減去對話,專作散曲。
大概的說起來呢,五古、七古是多用於敘述的,五絕、七絕是多用於抒情的;律詩與詞里便
多是以抒情兼敘事了。詩的格式本是足以幫助表現的。有相當的格式更足以把思想感情故事
表現得完美一些。但是,專看格式,往往把格式看成一種死的形式,而忘了藝術的單位這一
觀念。中國人心中沒有抒情詩與敘事詩之別,所以在詩中,特別是在律詩里,往往是東一句
西一句的拼湊;一氣呵成的律詩是很少見的,因為作詩的人的眼中只有一些格式,而沒有想
到他是要把這格式中所說的成個藝術的單位。這個缺點就是偉大詩人也不能永遠避免。試看
陸游的「利慾驅人萬火牛,江湖浪跡一沙鷗,日長似歲閑方覺,事大如山醉亦休。」是多麼
自然,多麼暢快,一點對仗的痕跡也看不出,因為他的思想是一個整的,是順流而下一瀉千
里的。但是,再看這首的下一半:「衣杵相望深巷月,井桐搖落故園秋。欲舒老眼無高處,
安得元龍百尺樓?」這便與前四句截然兩事了:前四句是一個思想,一個感情,雖然是放在
一定的格式中,而覺不出絲毫的拘束。這後四句呢,兩句是由感情而變為平凡的敘述,兩句
是無聊的感慨。這樣,這首《秋思》的前半是詩,而後半是韻語——只為湊成七言八句,並
沒有其他的作用。這並不是說,一首七律中不許由抒情而敘述,而是說只看格式的毛病足以
使人忽略了藝術單位的希企:只顧填滿格式,而不能將感情與文字打成一片,因而露出格式
的原形,把詩弄成一種幾何圖解似的東西了。
再說,把詩看成格式的寄生物,詩人便往往失去作詩的真誠。而隨手填上一些文字便稱
之為詩。看蘇軾的《祥符寺九曲觀燈》:「紗籠擎燭迎門入,銀葉燒香見客邀。金鼎轉丹光
吐夜,寶珠穿蟻鬧連朝。波翻焰里元相激,魚舞湯中不畏焦。明日酒醒空想像,清吟半逐夢
魂銷。」這是詩么?這是任何人所能說出的,不過是常人述說燈景不用韻語而已。詩不僅是
韻語。可見,把格式看成詩的構成原素,便可以把一些沒感情,沒思想的東西放在格式里而
美其名曰詩。燈景不是個壞題目,但是詩人不能給燈景一個奇妙的觀感,便根本無須作詩。
由上面的兩段看出,以詩藝單位而分類的,不能把詩分得很清楚。但是有種好處,這樣
分類可以使詩人心中有個理想的形式,他是要作一首什麼,一首抒情的,還是一首敘事的;
他可以因此而去設法安排他的材料。以詩的格式分類的容易把格式看成一切,只顧格式而忘
了詩之所以為詩。研究格式是有用的,因為它能使我們認識詩藝中的技巧,但是,以詩而言
詩,格式的技巧不是詩的最要緊的部分。
再進一步說,詩形的研究是先有了作品而後發生的。詩的活力能產生新格式,格式的研
究不能限制住詩的發展。自然,詩的格式對於寫家永遠有種誘惑力,次韻與摹古是不易避免
的引誘,但是,記住五六百詞調的人未必是個詞家。這樣,我們可以不必把詩的格式一一寫
在這里,雖然研究詩形也是種有趣的工作。研究詩形能幫助我們明白一些詩的變遷與形式內
容相互的關系,但這是偏於歷史方面的;就是以歷史的觀點看詩藝,它的發展也不只是機械
的形體變遷;時代的感情,思想,與事實或者是詩藝變遷更大的原動力。
㈡ 葉嘉瑩古代詩詞的美感特質
文/祝曉風
「我的一生中,投注精力最多的就是教書。從1945年,我一直未曾間斷地教了六十年書。這六十年,真的和人家比起來,我等於多教了一倍,人家教一個學校,我教三個學校,在北京是三個中學,在台灣是三個大學。」
記者(以下以■代表):今年10月5日,您在國家圖書館又為普通讀者做了一次講演。您從70年代末回國,就開始在內地各著名大學、還有其他一些單位講課或講演。1987年,您應北京五個文化團體的邀請,在國家教委禮堂講了一共十次的「唐宋詞系列講座」,曾轟動一時。您那種講詞的方法和風格,令聽者耳目一新。在您的生活中,是不是講課、教學花去了您最多的時間?
葉嘉瑩(以下以□代表):我的一生中,在教書,研究,還有詩詞創作這三者之中,是教書花去了我最多的時間。我常常說自己天生是教書的。我大學畢業以後,就先後在北京的幾所中學教過書,佑貞女中,志成女中,還有華光女中,我都教過。從那時到如今,快六十年了。這些年,我在北京,還常常有我當年教過的學生來看我,她們現在也都有七十多歲了。
■:50年代在台灣,您好像也是從中學開始教書的。但在台灣的教學活動,當時也是在一種特殊的歷史環境中進行的。現在內地學術界對這些還不是十分熟悉。
□:我是1948年3月結婚,11月就因丈夫趙東蓀工作調動,隨他去了台灣。1949年12月,我先生就因為「匪諜」的嫌疑被抓。第二年的6月,我在彰化女中也被抓。我因為帶著吃奶的孩子,而且從未參加過任何政治活動,所以不久被放了出來,但卻成了一個無家無業、無處可歸的人。直到暑假快開學的時候,我的一個堂兄,他本來在台南一個私立女中教書,後來他找到一個公立中學,待遇更好一點,就辭去了原來教的學校,他問我要不要去那所私立女中,我說好,就帶著女兒去台南這個私立女中教書了。那時只求有一個謀生的地方就是了。那會兒不要說書櫃書架,什麼呀,我連個書桌也沒有。
不過,我對於古典文學那是真的有感情,也真的有興趣。不管那個私立女中的學生程度有多麼低,我要講的時候,一定要把古典詩詞的好處講出來,至於他們懂不懂是另外一回事。我覺得這不是我對得起對不起學生的事,而是對得起對不起杜甫、辛棄疾的事情。所以那時我生活雖然很艱苦,我還是盡我的力量教書。
■:後來,您到台灣大學教書,好像也是與輔仁的師友有關系?
□:四年以後,我先生被放出來,證明我們沒有「匪諜」嫌疑。這時,因為一個機會,我和我先生都到了台北二女中教書。到台北之後,就見到原來在北京時我的一些老師、同學。你不是在北京到過我們家,見過我家外院的一排南房嗎?當年,有一位許世瑛先生,他是許壽裳先生的兒子。許世瑛的第一個夫人郭立誠是郭琴石的女兒,郭琴石先生是我父親和我伯父的老師,許世瑛剛結婚的時候,沒有地方住,就住在我們家的外院,那時我還在念中學,所以當時與這位許先生並沒有來往。後來我在輔仁念書,他也在輔仁教書,教男生班,沒有教過我,但是很熟知我家情況。這次在台北遇見他時,他就在台灣大學教書。——在許世瑛之前,盛成先生也在我們家住過。他是上個世紀初最早留學法國的,是著名的語言學家、教育家、翻譯家,1971年我到歐洲旅行,在法國還遇見了盛老先生。他晚年定居北京,我也去看過他。老先生已於前幾年走了。
■:——我覺得這些事情,其實都有一種學術史的意義。
□:還有一位是教我大一國文的戴君仁先生,號靜山。現在,在我個人的網站上,還有我大一的國文作業,上面還有戴先生的批語。他們兩位見到我,知道了我被關的不幸遭遇。當時台灣「光復」不久,他們兩位老師說,台灣大學需要國語講得比較標準的老師來教國文。於是,我兼職教台大一個班的大一國文。我兼了半年,他們就把我改成專任了,教兩個班。兩年後,許世瑛先生到淡江大學做了中文系系主任,他說你要到淡江來教書。我不好意思拒絕,因為他是我的老師。我就開始在淡江教詩選、詞選、曲選、杜甫詩。所以,我所謂兼任,其實比台大專任的課還多。又過了兩年,輔仁大學復校了,中文系第一任系主任就是戴君仁。他說,輔仁是你的母校,你怎麼不來教?所以,輔仁的詩選、詞選、曲選,也都歸了我去教了。三個大學,說是兩個兼任,其實都是專任的工作量。後來,淡江又有夜間部,也要我教。現在台灣有個作家陳映真,寫小說的,就是當年淡江大學夜間部聽我課的學生。其他像白先勇、吳宏一、陳若曦、林玫儀等,也都是這一時期聽過我課的學生。我現在都難以想像當時怎麼會教了那麼多的課。
許世瑛先生那時還擔任台灣教育廣播電台的大學國文的課。他本來就是深度近視,後來越來越嚴重,就讓我替他教,所以我又教了大學國文的廣播的課程。幾年之後,成立教育電視台,又把我拉去講《古詩十九首》。從1945年,我一直未曾間斷地教了六十年書。這六十年,真的和人家比起來,我等於多教了一倍,人家教一個學校,我教三個學校,在北京是三個中學,在台灣是三個大學,後來在加拿大,雖然沒有長時間的兼課,但是我就開始經常回國,又在國內教課。每年3月下旬UBC(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放假,我就回國講課,有的時候是利用休假一年的時間回國講課。所以,我的一生中,投注精力最多的就是教書。
「我的一生都不是我的選擇。我去加拿大不是我的選擇,我去台灣也不是我的選擇,誰讓我結了婚呢?我結婚的先生也不是我的選擇。」
■:後來您到北美,好像也是因為教書的緣故。1966年,您到北美,是否可以看做一生中一個重大的轉折?當時是怎樣一種機緣,直接就到哈佛去教書了?我覺得這次轉折,不僅對您本人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而且,對於20世紀的中國古典詩詞研究和中西文化交往甚至也有著某種特殊的意味。
□:不錯,這里的確有一段因緣。當時內地是不跟資本主義國家來往的,而那時資本主義國家研究漢學的人,主要都是學古典的,對中國的現當代文學不是很看重,以為中國的文化就是古典,所以研究漢學的大多是學古典的。他們當時不能到內地,就只能到台灣來。跑到台灣,就不得了,三個大學,都是我在講,詩、詞、曲,杜甫詩蘇辛詞,還有大學的廣播國文,電視的古詩,都是我在教嘛。他們就跑來聽我的課。那時台大與美國的密歇根大學有一個交換計劃,密歇根大學就提出要把我「交換」去,錢思亮校長就同意了,我也答應了。錢校長要我補習補習英文,我就真的補習啊,學了差不多半年多。
當時凡是要交換到美國去的人,都有一個interveiw,就是面試嘛。當時美國在台灣有個「在華協會」,協會的主任是台大歷史系的教授,叫劉崇釒宏,面試由他安排。去美國的人很多,都在那天用英語面談。給我面談的,是哈佛大學遠東系的海陶瑋教授Hightower(James R.Hightower)。海陶瑋是研究中國古詩的,他問了我很多這方面的問題,這些我很熟悉,當然不成問題。下午,劉先生叫他的秘書給我打電話,說劉先生約你晚上和海教授一起吃晚飯。晚飯時,海教授就和我談了更多關於中國舊詩的問題。晚飯後,劉先生叫了一輛計程車送海教授和我,那時海陶瑋全家都在台灣。在車上,海教授就問我,將來你願不願意到哈佛大學來?我想哈佛大學這么有名,有機會我當然願意去了。我回家了,但是海教授卻沒有回家,他叫計程車又開回劉崇釒宏那裡,他說哈佛要請葉嘉瑩。劉先生就叫秘書通知我這件事,並且說,如果我願意去哈佛,就去跟錢校長說一聲,叫另外一個人去密歇根。
第二天我去找了錢校長。當時在台灣,中文系也是有很多人願意出國的。但是錢校長很生氣,他說,你怎麼這樣?我從去年就告訴你,我們交換的是你,現在都快要走了,你要改變,可是我不能跟密歇根失信。於是我就告訴海教授,說我不能去哈佛。當時海教授正在研究陶淵明,正在寫一本書,所以急著讓我去,可以和他討論嘛。海陶瑋說,密歇根不是9月才開學嘛,台大6月就放假了,你就先到哈佛去兩個月。1966年的那兩個月,我就在哈佛跟海教授一同研究陶淵明。本來,海陶瑋是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會講漢語,可是我們在一起做研究,他不講漢語,而是要我講英語。這樣倒使我的英語有了提高。
9月到密歇根,一年後期滿,台灣派另外一個人來,我沒有延期,按海陶瑋教授所說,又回到哈佛。這次就不僅是研究,而且還講課。
■:十多年前,天津人民出版社的謝景林先生寫過一篇關於您的長篇報告文學《明月東天》,說到1968年您「准備再度飛往哈佛之際,卻遭到意外的打擊,因種種陰難未能成行」,您本人在一些敘述中,對這一節好像也講得比較含糊。我倒是記得以前您曾對我講過,當時是因為一些偶然的事情,沒有直接去成哈佛。
□:第二年,哈佛是給了我聘書,我就到美國在台灣的領事館辦簽證。我本來第一次出國有簽證,而且是多次出入的簽證,所以如果我一個人去美國,是不需要再簽證的。可是這次我要接我父親,要給他辦簽證。可是簽證官說,你們全家都走,那就是移民了。我不能給你用這個訪問的簽證了。——他說著,就把我的簽證取銷了,我父親的簽證根本就不給。我就把情況告訴了哈佛大學,哈佛就建議我申請一本新護照,先去加拿大,到了加拿大,再到美國就很容易了。
——所以,前些時候在香港,有人說我很會選擇,選擇了溫哥華這么一個好地方居。——我說,我的一生都不是我的選擇。我去加拿大不是我的選擇,我去台灣也不是我的選擇,誰讓我結了婚呢?我結婚的先生也不是我的選擇,因為我先生的姐姐是我的老師,是我的老師選擇了我——所以我這一生都是被動的,沒有主動的選擇,把我扔在哪兒,我就自生自滅去成長。
當時人們對美國比較熟悉,我是連溫哥華都沒聽說過,不知道Vancouver怎麼拼。反正從台灣出來,到加拿大最近的城市就是溫哥華。到溫哥華第二天,我就拿著美國的聘書,到美國領事館去辦簽證,但沒有成功。我回去就給海教授打電話,說我到了溫哥華,還是過不來啊。海陶瑋他是一心想把我留在北美,好跟他合作。於是他就打了個電話給UBC亞洲系的系主任,叫普立本(Pulleyblank),說有某某人,你們學校有沒有機會。普立本教授一聽非常高興,因為那一年,大學的亞洲系開始有了研究所,招研究生。而當時有兩個學生,是美國加州大學的,都是研究古典詩歌的,是為了逃避越戰的兵役跑到溫哥華來的。普立本說,我們正找不到教這兩個學生的導師呢,這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嘛!就這樣,我就留下來了。
「中國古典詩歌可以喚起人們一種善於感發的富於聯想的活潑開放的更富於高瞻遠矚之精神的不死的心靈。」
■:上世紀70年代,您出版了《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您以前曾提到這與您幼年即曾接觸王國維的作品有很大關系,除此之外,還有什麼直接的原因呢?是不是也和去哈佛有關系,因為這本書是在哈佛完成的。
□:1968年,當我要返回台灣時,海教授要我擬寫一篇研究計劃,為的是第二年暑期可以藉此再申請重回哈佛來做研究。當時匆促間想不起什麼適當的題目,於是多年前對靜安先生治學途徑的轉變,及其自沉而死的兩點困惑,就重新涌現腦中,再加上我以前曾寫過一些評說靜安先生的詞和詞話的文字,因此遂擬定了一篇有關靜安先生的研究計劃。不過,當時我所完成的卻實在只有原來計劃中的前兩部分,而對於第三部分則80年代後期我曾寫過一篇《論王國維詞——從我對王氏境界說的一點新理解談王詞之評賞》。
■:有研究者認為,您對王國維的研究,不但使您在學術研究上有了一個重大轉折,而且從那時起,您開始從學術角度,以一種更開闊的理論眼光來反思中國的傳統詞學及文學理論。
□:我自己常說我好為人師,喜歡教書,其實我更喜歡學習,對於新東西,我不知道的,我很願意學習。所以在密歇根,我就旁聽英文詩歌課,後來到溫哥華,就旁聽西方文學理論。旁聽之後,知道有某種理論,我再找來這位學者本人的著作來讀,反正我查生字也查慣了,接著查就是了。我不但讀,而且是有興趣地讀,因為我覺得,在讀這些西方的文學理論的時候,常常能夠解決我原來在研究中國詩學、詞學的時候沒有辦法說明和解決的很多問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解說南唐中主《攤破浣溪沙》詞,說「菡萏香消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一句,「大有眾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那麼王國維憑什麼這樣說?這樣說是不是可以的?《人間詞話》中,王國維又用三句詞來比喻「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但是他卻又說:「此等語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晏歐諸公所不許也。」這又是怎麼回事?所謂作者未必有此意,而讀者卻可有此想。那麼,讀者對作品有沒有「想」的權力?讀者的闡釋的邊界又在哪裡?這些,在中國傳統理論中都沒有答案。中國傳統的文學批評一向是只言其然而不言其所以然,所以用中國傳統的詞學,是無法從理論上說明這些問題的。
■:在談到《現代觀》的主旨時,您曾說該文「就是想從一個較廣也較新的角度,把中國傳統的詞學與西方近代的文論略加比照,希望能藉此為中國的詞學與王國維的詞論,在以歷史為背景的世界文化的大坐標中,為之找到一個適當而正確的位置」。
□:我以為,真正的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價值,並不是由眼前現實物慾的得失所能加以衡量的。近世紀來西方資本主義過分重視物質的結果,也已經引起了西方人的憂慮。1987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的一位名叫布魯姆(Allen Bloom)的教授,曾出版了一冊轟動一時的著作,題目是《美國心靈的封閉》(The Closing of the Amarican Mind)。作者在書中曾提出他的看法,以為美國今日的青年學生在學識和思想方面已陷入了一種極為貧乏的境地,而其結果則是對一切事情都缺乏高瞻遠矚的眼光和見解。這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實在是一種極可危慮的現象。
至於說到學習中國古典詩歌的用處,我個人以為也就正在其可以喚起人們一種善於感發的富於聯想的活潑開放的更富於高瞻遠矚之精神的不死的心靈。關於這種功能,西方的接受美學也曾經有所論及。按照西方接受美學中作者與讀者之關系來看,則作者的功能乃在於賦予作品之文本以一種足資讀者去發掘的潛能,而讀者的功能則正在使這種潛能得到發揮的實踐。而且讀者在發掘文本中之潛能時,還可以帶有一種「背離原意的創造性」,所以讀者的閱讀,其實也就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而這種過程往往也就正是讀者自身的一個演變和改造的過程。而如果把中國古典詩歌放在世界文學的大背景中來看,我們就會發現中國古典詩歌的特色實在是以這種興發感動之作用為其特質的,所以《論語》說「詩可以興」,這正是中國詩歌的一種寶貴的傳統。
「我開蒙讀的書就是《論語》,《論語》對於我做人的思考影響巨大。」
「我相信,宇宙間確有一種屬靈的東西,我不但相信,而且感覺得到,也體會得到。」
■:您近些年花了很大力氣教兒童學習中國古詩詞,幾年前還在天津出版過一本有聲讀物《與古詩交朋友》,您做這些工作,主要是精神寄託,還是認為這項工作有實際的效用?
□:我這個人不需要借假任何外物來寄託我的精神。我做這些工作,還是覺得中國古典詩詞的內在精神和興發感動的生命,不應該中斷,在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越來越不受重視的今天,通過認真地學習古典詩詞,可以讓傳統獲得一種新的生命力。
我之喜愛和研讀古典詩詞,本不出於追求學問知識的用心,而是出於古典詩詞中所蘊含的一種感發生命對我的感動和召喚。在這一份感發生命中,曾經蓄積了古代偉大之詩人的所有心靈、智慧、品格、襟抱和修養。所以中國傳統一直有「詩教」之說。其實我一生經過了很多苦難和不幸,但是在外人看來,卻一直保持著樂觀、平靜的態度,與我熱愛古典詩詞的確有很大關系。現在有一些青年人竟因為被一時短淺的功利和物慾所蒙蔽,而不再能認識詩歌對人的心靈和品質的提升的功用,這自然是一件極可遺憾的事情。如何將這遺憾的事加以彌補,這原是我這些年來的一大願望,也是我這些年之所以不斷回來教書,而且在講授詩詞時特別重視詩歌中感發之作用的一個主要的原因。雖然我也自知學識能力都有所不足,恐終不免有勞而少功之誚,只不過是情之所在,不克自已而已。
我女兒說,唐詩宋詞是我媽媽最愛的,她一生都在與詩詞戀愛,而戀愛的人總是年輕的。我一生經過幾次大的打擊,在那樣一種生活中,我曾最常記起來的,就是靜安先生用東坡韻詠楊花的《水龍吟》詞的頭兩句:「開時不與人看,如何一霎蒙蒙墜。」我以為自己便也正如同靜安先生所詠的楊花一樣,根本不曾開過,便已經零落凋殘了。不過我的性格中卻另外也有著極為堅韌的一面,我可以用意志承受許多苦難而不肯倒下去,更不願在不幸中接受別人的憐憫和同情。因此多年來我未曾向任何人透露過我不幸的遭遇,而外表上也一定要保持住我一貫的和愉平靜的表現。
■:這與您信仰宗教是不是有關系?許多人雖然知道您在中國古典詩詞研究方面及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方面的成就,但大多數人並不知道您在上個世紀50年代信仰了基督教。作為一位成長於中華傳統文化、並且對中華傳統文化有著最深刻體認的中國人,作為一位真正的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您為什麼會有這種選擇?當時是怎樣的一種情況?
□:我接觸宗教很晚,我們家也都不信教,而且也從不和信教的人來往。上大學以後,顧隨老師講課,經常引用禪宗語錄,使我對佛教開始有了一些興趣,後來就自己找來《傳燈錄》看。1946年初,我在報上看到消息,說某教堂有個春節佈道會,我就跟一個親戚去聽。記得那個教士姓畢,是個女的。我當時聽了畢教士的所講,覺得有道理,心裡也有些感動,但當時並未接受洗禮。我正式接受洗禮是在台南,1957年春天,我和我先生一起接受了洗禮。不久小女兒言慧出生,周歲時自然也接受了洗禮。我也曾做過「主日學」的教師,教最小一班的孩子,講《聖經》的故事,也在姊妹會講過。但是我女兒小慧總說我是不虔誠的基督徒。其實,我開蒙讀的書就是《論語》,《論語》對於我做人的思考影響巨大。當時聽到「朝聞道,夕死可矣」,被深深地吸引,心中有一種很強烈的沖動。道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啊,怎麼有那麼重要,以至於寧可死去。總之我相信,宇宙間確有一種屬靈的東西,我不但相信,而且感覺得到,也體會得到。我這個人天生注重精神、感情,不注重物質、身體,也許這是個缺點。但我生性如此,也只好把缺憾還諸天地了。顧羨季先生曾說:「一個人要以無生之覺悟為有生之事業,以悲觀之心情過樂觀之生活。」一個人只有在看透了小我的狹隘與無常以後,才真正會把自己投向更廣大更高遠的一種人生境界。詩歌的研讀,對於我,並不是追求的目標,而是支持我走過憂患的一種力量。
㈢ 《迦陵說詞講稿》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迦陵說詞講稿》([加拿大] 葉嘉瑩)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kdf2ByhKb-2VOX6upSHdPw
書名:迦陵說詞講稿
作者:[加拿大] 葉嘉瑩
豆瓣評分:8.8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7-3
頁數:361
內容簡介:
本書《迦陵說詞講稿》是迦陵講演集七冊之一。書中內容是作者多年來輾轉各地講學隨時被人邀講的一些錄音整理稿。這是在這一系列講錄中內容最為駁雜的一冊書。
作者簡介:
葉嘉瑩教授出生於1924年,1945年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國文系,自1954年開始,在台灣大學任教15年,其間先後被聘為台灣大學專任教授、台灣淡江大學及輔仁大學兼任教授,1969年遷居加拿大溫哥華,任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稱號,是加拿大皇家學會有史以來唯一的中國古典文學院士。 自1966年開始,葉嘉瑩教授先後曾被美國哈佛、耶魯、哥倫比亞、密西根、明尼蘇達各大學邀聘為客座教授及訪問教授。自1979年開始,葉嘉瑩教授每年回大陸講學,曾先後應邀在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師范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黑龍江大學、哈爾濱師范大學、遼寧大學、渝州大學、蘭州大學、新疆大學、新疆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武漢大學、湖北大學等數十所國內大專院校講學,並受聘為客座教授或名譽教授,並被馬來西亞、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多所大學聘為客座教授。此外,葉嘉瑩教授還受聘為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名譽研究員及中華詩詞學會顧問,並獲得香港嶺南大學榮譽博士、台灣輔仁大學傑出校友獎與斐陶斐傑出成就獎。 葉嘉瑩教授的英文專著有《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由美國哈佛大學亞洲中心出版;中文專著有《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靈溪詞說》、《中國詞學的現代觀》、《唐宋詞十七講》、《詞學古今談》、《清詞選講》等近20種。1997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迦陵文集》10冊;2000年台灣桂冠圖書公司出版了《葉嘉瑩作品集》24冊。葉嘉瑩教授的著作在中國古典文學界及廣大詩詞愛好者中有很廣泛的影響,《靈溪詞說》還曾於1995年獲教育部頒發的「全國高等學校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優秀成果」一等獎。
㈣ 風景舊曾諳的作者簡介
葉嘉瑩(1924— ),古典詩詞專家,先後任教於台灣大學、台灣淡江大學、輔仁大學,應聘為美國哈佛、耶魯、哥倫比亞、密西根、明尼蘇達等大學客座教授及訪問教授,並應邀講學於北京、復旦等數十所大學。1969 年遷居加拿大溫哥華,任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1990 年獲頒「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著有 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合著)、《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靈溪詞說》、《中國詞學的現代觀》、《唐宋詞十七講》、《詞學古今談》、《清詞選講》等三十多種。
㈤ 《唐五代名家詞選講》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唐五代名家詞選講》([加拿大] 葉嘉瑩)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tOF6aluSIzOTaQPVy-qj7Q
書名:唐五代名家詞選講
作者:[加拿大] 葉嘉瑩
豆瓣評分:9.0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7-1
頁數:201
內容簡介:
《唐五代名家詞選講》是唐五代詞的選講,其主要內容蓋大多取自於台灣大安出版社1989年所出版的作者的4冊一系列《唐宋名家詞欣賞》,書中內容並無多大改動。
作者簡介:
葉嘉瑩教授出生於1924年,1945年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國文系,自1954年開始,在台灣大學任教15年,其間先後被聘為台灣大學專任教授、台灣淡江大學及輔仁大學兼任教授,1969年遷居加拿大溫哥華,任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稱號,是加拿大皇家學會有史以來唯一的中國古典文學院士。 自1966年開始,葉嘉瑩教授先後曾被美國哈佛、耶魯、哥倫比亞、密西根、明尼蘇達各大學邀聘為客座教授及訪問教授。自1979年開始,葉嘉瑩教授每年回大陸講學,曾先後應邀在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師范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黑龍江大學、哈爾濱師范大學、遼寧大學、渝州大學、蘭州大學、新疆大學、新疆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武漢大學、湖北大學等數十所國內大專院校講學,並受聘為客座教授或名譽教授,並被馬來西亞、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多所大學聘為客座教授。此外,葉嘉瑩教授還受聘為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名譽研究員及中華詩詞學會顧問,並獲得香港嶺南大學榮譽博士、台灣輔仁大學傑出校友獎與斐陶斐傑出成就獎。 葉嘉瑩教授的英文專著有《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由美國哈佛大學亞洲中心出版;中文專著有《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靈溪詞說》、《中國詞學的現代觀》、《唐宋詞十七講》、《詞學古今談》、《清詞選講》等近20種。1997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迦陵文集》10冊;2000年台灣桂冠圖書公司出版了《葉嘉瑩作品集》24冊。葉嘉瑩教授的著作在中國古典文學界及廣大詩詞愛好者中有很廣泛的影響,《靈溪詞說》還曾於1995年獲教育部頒發的「全國高等學校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優秀成果」一等獎。
㈥ 中國的海外傑出華人有誰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丁肇中
香港第一位女署長方安生
當代小型電腦奠基人王安
世界棒球王、旅日華僑王貞治
揚名英國時裝界的設計師王景生
在美國進入太空的首位華人王贛駿
現代派建築設計大師、美籍華人貝聿銘
美籍華裔女鋼琴家牛恩德
為理想不斷奮斗的中醫師、旅菲華僑許今棟
成氏三姐妹成之凡、成金沙、成露西
香港影視歌星汪明荃
美洲中國圖書館的創建人李慶增
第一個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華人科學家李遠哲
新加坡外交家李炯才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
馬來西亞著名畫家李家耀
美國第一位華裔女市長李琬若
美國夏威夷副州長和郡長李察臣、譚福善
世界「橋牌皇後」楊小燕
馬來西亞「建築業大王」楊忠禮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
著名美籍華人陳香梅
世界著名數學大師陳省身
新加坡「玻璃大王」陳家和
加拿大溫哥華華人慈善家陳焯聯
東南亞金融巨頭陳弼臣
第5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配角吳漢
世界著名物理學大師吳大猷
美國特拉華州華裔副州長吳仙標
泰籍華裔著名報人吳繼岳
「中國居里夫人」、美籍華人吳健雄
心血管專家、巴西籍華人吳光
聯合國中文書會主席張范雄
巴黎「牛車水中心」餐館老闆林東岩
印尼首富、華裔大企業家林紹良
旅日圍棋高手林海峰
為華人樹碑立傳女作家、美籍華裔林露德
飛架在香港與世界市場之間的橋梁馮景禧與馮永祥
美國好萊塢華裔女星盧燕
加拿大華人學者葉嘉瑩
船王——稱霸海上的中國「旱鴨子」包玉剛
美籍華人女作家、美駐華大使夫人包柏漪
美國加州女州務卿江月桂
旅日商界女強人劉秀忍
美國化學銀行副總裁劉冠華
無悔的追求,加拿大籍華人劉敦仁
香港「維他奶大王」羅桂祥
香港新派武俠小說家金庸
美籍華裔柔道家周泰煒
美籍華裔的一朵玫瑰趙小蘭
好萊塢銀河中的東方彗星趙家玲
瑞士籍華人女作家趙淑俠
香港知名實業家胡應湘
旅居海外的一代學人饒宗頤
馬來西亞糖王、最傑出企業家郭鶴年
美籍華人女作家聶華苓
紐約警總華人副局長莫虎
平民教育家、美籍華人晏陽初
旅日影視歌星翁倩玉
香港最成功的女性之一梁淑怡
洛杉磯美籍華裔金融家黃仲元
重視中華文化的華人教育家黃伯飛
新加坡著名銀行家黃祖耀
美國喜瑞都市華人市長黃錦波
香港金利來「領帶大王」曾憲梓
法國首位華裔國民議員曾憲建
加拿大籍華人建築師彭培根
英籍華裔女作家韓素音
旅日華僑女醫學博士惠京仔
美國電視女強人靳羽西
香港東南亞舞蹈團團長廖春慧
南洋華人出版家潘醒農
全美亞裔政治學者組織主席薛君度
香港發跡奇特的巨擘霍英東
美籍華人光纖專家魏弘毅
世界著名武術家李小龍,把中國武術發揚到了全世界
附
書名:海外傑出華人的特別檔案
作者:王霄鵬 主編 等編
出版社:中共黨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5-8-1
頁數:264頁
ISBN:780023720
㈦ 葉嘉瑩為什麼叫先生
出於對其知識、修養和社會貢獻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