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密碼管理 » 印度代表團訪問中國

印度代表團訪問中國

發布時間: 2022-08-22 07:06:59

『壹』 1953年周恩來會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系統提出了

1954年4月29日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問世。
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這五項原則經歷四十多年國際政治風雲的考驗,已經成為舉世公認的當代處理國際關系應該遵循的基本准則。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在1954年4月29日簽署的《中印關於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定》中首先正式提出的。1953年12月31日,中國和印度兩國政府代表團就歷史遺留下來的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的關系問題開始在北京舉行會談。當天,周恩來總理在接見印度政府代表團時說:「新中國成立後就確定了處理中印兩國關系的准則,那就是,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處的原則」。印度方面對周恩來的主張表示贊同。在1954年4月29日簽署的《中印關於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定》的序言中就列入了這五項原則。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首先在亞洲提出絕非偶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民族獨立運動的風暴席捲全世界。從40年代後期到50年代,亞洲是這個風暴的中心。帝國主義想在亞洲卷土重來的掙扎,在亞洲各國人民的堅決斗爭面前失敗了。獲得獨立的國家迫切需要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和建立新型平等的國際關系,同所有國家和平共處,以維護國家主權,振興民族經濟,建設自己的國家。「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它一問世便在國際上受到廣泛的支持與歡迎。
1954年6月,周恩來總理應邀訪問印度和緬甸,先後同印度總理尼赫魯、緬甸總理吳努舉行會談。6月27日,尼赫魯在歡迎周恩來的宴會上談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時說:「這些原則不但對我們兩國適用,而且對其他國家也適用,對其他國家來說,這些原則很可以作為一個榜樣。」隨後,在6月28日發表的《中印兩國總理聯合聲明》和6月29日發表的《中緬兩國總理聯合聲明》,都正式宣布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兩國關系的原則。1955年4日,周恩來參加了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有29個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又稱萬隆會議),會議最後公報所提出的十項國際關系原則,就包括五項原則的全部內容。在這之後,中國先後同緬甸、尼泊爾、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國,在五項原則的基礎上解決了歷史遺留下來的邊界問題。
1963年底到1964年春,周恩來出訪亞洲、非洲和歐洲14國,發表了中國對外經濟技術援助的八項原則,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擴展到經濟合作領域,擴大了它的影響范圍。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期間發表的《中美聯合公報》和1978年12月《中美建交聯合公報》中也包含了五項原則的內容。1978年8月,中日兩國簽訂的《和平友好條約》的第一條明確規定,締約雙方應在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發展兩國間持久的和平友好關系」。
我國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倡導者之一,又是其忠實的奉行者。「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已被作為我國外交的基本准則而載入憲法。我國與一百多個國家的建交文件中也都確認了這五項原則。實踐證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最根本的國際關系准則。

摘自人民網

『貳』 麥克馬洪線的新聞報道

盡管中印兩國已就邊境問題展開多輪磋商,但印度有關方面在與中國打交道的過程中,屢屢試探中國在「阿魯納恰爾邦」問題上的立場,以至於對兩國的深入交流產生負面影響。這種頻踩「紅線」的做法甚至引起了印度媒體的不滿,稱政府在找到解決問題的「智慧」之前,大可不必「自取其辱」。
華居民無需簽證
2007年5月26日,印度公務員代表團一行107人按計劃要到北京和上海進行為期兩周的訪問與考察。這個代表團是按印度總理辛格要求成立的中級公務員考察暨講習團,在中國訪問期間將接受中國有關方面的課程講習,以了解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和決策,增進中印兩國之間的相互了解。
然而,就在代表團在新德里集結,向中國駐印度大使館申請簽證的最後時刻,意外發生了:代表團的一名成員遭拒發簽證,他就是52歲的「阿魯納恰爾邦」主管紡織品暨手工藝品事務的資深秘書柯育。
中國外交官給出的拒簽理由非常明確,「阿魯納恰爾邦」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因此柯育是中國居民,不需簽證。
印度外交部24日獲悉中國外交官拒絕發簽證的理由後,極力淡化並斡旋,希望中國能夠「改變初衷」,「不要因為一個人而影響全團既定的行程」,畢竟機票和所有訪問行程均已經安排確定。然而,中國有關方面堅持立場,印度外交部於25日臨時決定取消此次訪問。
印度取得實際區域控制權
事件發生後,印度外交部沒有作出任何響應,加上26日周末休假,印度外交部值班人員在電話中拒絕作任何錶示。
印度「阿魯納恰爾邦」議員卡倫表示:「我非常震驚。我不明白印度政府為何不對此作出反應。」這個常說「中國入侵印度」,以及「阿魯納恰爾邦」問題應盡早解決的議員還挑撥說,新德里在此問題上保持沉默只會「鼓勵中國更強硬」。
與卡倫這樣激進官員不同的是,印度不少主流媒體的反應相當克制。《印度時報》26日在報道此事時表示,中國政府一直不承認「阿魯納恰爾邦」是印度的領土,多年前也曾以相同理由,拒絕將入境簽證發給率團訪問北京的「阿魯納恰爾邦」前首席部長阿潘,結果訪問團行程也在臨行前夕被迫取消。在2007年09年4月間,中國駐新德里大使館以相同理由,拒絕了來自「阿魯納恰爾邦」的一位國會議員和另外三名政府公務員前往北京參加國際蔬果技術展。因此,在中國反復拒絕來自「阿魯納恰爾邦」官員簽證的情況下,印度政府如何應對的確是「智慧之舉」。
印度《論壇報》時事評論專欄作家夏特維迪26日撰文表示,印度外交部自己要檢討,為何不記取教訓而屢受羞辱。
《印度時報》26日還提醒說,印度政府不久還將面臨同樣考驗,印度體育與青年事務部長將率100人組成的代表團前往中國訪問。還不清楚成員中是否有來自「阿魯納恰爾邦」的。因此,《印度時報》提醒印度外交部的官員們,及早核對成員的身份,減少不必要的麻煩「很有必要」。
中國立場非常堅定 對於中國在「阿魯納恰爾邦」問題上的立場,印度外交人士表示,中國對任何與「阿魯納恰爾邦」有關的事務都極其敏感,如果發給「阿魯納恰爾邦」任何人士簽證,無異承認「阿魯納恰爾邦」是印度的領土,這與中國官方的立場大相徑庭,尤其兩國正頻頻舉行會議討論邊境問題,因此印度方面應避免招致自取其辱的難堪。
中國政府從不承認印度所謂的「阿魯納恰爾邦」。08年11月底,中國駐印大使孫玉璽在接受印度媒體采訪時,明確表示「阿魯納恰爾邦,包括其中地理戰略位置重要的達旺爭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中國擁有那塊土地的全部主權。」
《印度時報》駐北京的記者表示,此次拒絕「阿魯納恰爾邦」官員簽證的決定,也是由中國高層做出的,以示對這個問題的嚴重關切。

『叄』 藏南戰爭

沖突起因
中國與印度的邊界約2000公里,分西、中、東三段。 到1951年前後,印軍侵佔中國歷屆政府從未承認過的「麥克馬洪線」以南約9萬平方公里的英國殖民者所佔的領土。此外,在中段和西段,印度亦侵佔部分中國領土。1959年,印軍越過雙方實際控制線建立了43個據點。中國政府提出談判解決邊境問題,未得印度方面的接受。所謂的「麥克馬洪線」是英國人自己定的,任何時候的中國政府都沒承認過,是西方肢解中國的一部分。就像英國在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間的所作所為一樣。

中國觀點
由於麥克馬洪線是英國殖民政府強加於西藏南部的分界線。並且直到1951年之前,印度政府也未公開承認麥克馬洪線。因此,上述爭議領土應該屬於中國。

印度觀點
1947年印度立國後,認為他們有權利繼承英國殖民者占據的中國領土。因此,他們認為上述藏南地區屬於印度。

戰爭過程
1962年6月起,印軍向中國邊防軍開槍攻擊,死傷中國軍人數十人。10月20日中國軍隊反擊,戰爭開始。
1962年10月20日至28日是中國反擊的第一階段。在東段,中國西藏的邊防軍暫時攻佔了藏南和達旺地區;在西段,中國新疆邊防軍驅除了37處據點的印軍。10月24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提出停止沖突、重開談判、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印度表示無法接受,宣布印北地區進入「緊急狀態」,並在東線的藏南及達旺地區大力增援士兵。
11月16日至21日為中國軍隊的第二階段反擊。11月14日和16日,印軍再次於中印邊境發動進攻。在東線,中國西藏邊防軍在東、西段對印軍施以反擊,至11月21日,中國西藏邊防軍佔領了印軍的16處據點。在西段,中國新疆邊防軍則佔領了印軍在班公洛地區的據點。由於印度軍隊在東線藏南、西線新疆失敗,印度朝野提議要求美國介入,當時印度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同意此說,向美國要求國際介入調停。1962年11月,美國介入並以物資支援印度軍隊。中國邊防軍宣布停火,此後兩國邊境即以麥克馬洪線為界,但爭議並未就此平息。

關於戰爭的爭議
印度方面一直拒絕承認、否認或掩飾實際上第一次沖突早在6月就開始了,並且發動者是印方,而堅決認為開戰日期是中方10月的反攻.

中印停戰
麥克馬洪線示意中國政府突然單方面宣布停火,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避免戰爭進入長期化,不利於中國軍隊後勤補給,當時中國軍隊的後勤仍非常原始,必須倚賴西藏的藏民人力、氂牛拉車。中國方面於11月22日零時起下令邊防軍全線停火。12月1日起,中國邊防軍開始全線後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內,等於將西藏藏南和達旺地區交給了印度,另外還依約將繳獲的武器、軍車和軍用物資交還印方。1963年5月26日前釋放和遣返戰俘。

戰爭結果
中國方面:從麥克馬洪線上,再向北撤退20公里。
印度方面:印度官方將藏南和達旺納入版圖。
1979年2月鄧小平接見印度外長時指出:「中印兩國應該求同存異,世界問題可以通過友好協商,互諒互讓,公平合理地一攬子解決」。1987年印度議會通過法令,正式在「麥克馬洪線」之南建立「阿魯納恰爾邦」。至今印度已有多少移民屯居在藏南,數字不詳。但是根據阿魯納恰爾邦總人口數約為兩百萬來估算,在藏南地區的印度移民約為近百萬。然而因為阿魯納恰爾邦和藏南地區並不完全重合,所以中國以後如果再提出邊境的問題,如何處理這些移民將有很大的困難。
中國駐印度大使孫玉璽在2006年11月13日晚上播出的接受印度CNN-IBN電視台專訪節目中指出:「中國的立場是,你們所說的阿魯納恰爾邦全部是中國的領土,中國對其全部擁有主權。這就是我們的立場。」但印度外交部也公開重申「阿邦屬於印度的事實不容置疑」。2007年5月26日,印度公務員代表團原定訪問中國進行考察,但其中一名印度官員來自阿魯納恰爾邦,北京當局認為一旦發給該員簽證,無異承認阿邦屬於印度。新德里當局因此取消代表團出國訪問。

觀點
西方記者馬克斯韋爾在《印度對華戰爭》(Neville Maxwell ,India's China War,London:Jonathan Cape Ltd.,1970)一書中寫道,「當中國軍隊取得重大勝利的時候,中國政府突然宣布單方面無條件撤軍,這與其說讓全世界都鬆了一口氣,不如說是讓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戰爭史上還從沒有過這樣的事情,勝利的一方在失敗者還沒有任何承諾的情況下,就單方面無條件撤軍,實際上也就是讓自己付出巨大代價來之不易的勝利成果化為烏有。」
解放軍作家金輝在《墨脫的誘惑》書中對那段歷史作了這樣結論,「勝利者和失敗者是十分明確的。但是,經過了近三十年之後,結合現在再來看那場戰爭及其結果,卻完全是另一種情況了——勝利者除了沒有失敗的名義,卻具備了失敗者的一切;失敗者除了沒有勝利的名義,卻得到了勝利者的一切。勝利者因為勝利的飄飄然,以至連對勝利成果的徹底喪失和巨大的屈辱都無動於衷。失敗者因為唯獨還沒有得到勝利者的虛名,所以一直在摩拳擦掌,發誓要報一箭之仇。也許這就是歷史的嘲弄,如果當年印度取得了勝利,那麼現在他們在這一地區肯定不會如此占盡便宜,如果當時中國在此地失敗,那麼現在反而大概不會這么被動和可憐。」

『肆』 求同存異方針 和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分別是在什麼會議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3年12月中國政府同印度政府就兩國在西藏地方的關系問題進行談判,周恩來總理在會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這五項原則是在建立各國間正常關系及進行交流合作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得到中國、印度和緬甸政府共同倡導。
求同存異,1955年,周恩來在亞非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成為中國外交政策之一,即找出共同點,保留不同意見。「求同存異」是周恩來處理復雜關系、解決復雜矛盾一以貫之的思想方法和行為模式,是周恩來辯證思維方式的實踐範例。

『伍』 中印戰爭大概過程拜託了各位 謝謝

沖突起因 中國與印度的邊界約2000公里,分西、中、東三段。 到1951年前後,印軍侵佔中國歷屆政府從未承認過的「麥克馬洪線」以南約9萬平方公里的英國殖民者所佔的領土。此外,在中段和西段,印度亦侵佔部分中國領土。1959年,印軍越過雙方實際控制線建立了43個據點。中國政府提出談判解決邊境問題,未得印度方面的接受。所謂的「麥克馬洪線」是英國人自己定的,任何時候的中國政府都沒承認過,是西方肢解中國的一部分。就像英國在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間的所作所為一樣。 中國觀點 由於麥克馬洪線是英國殖民政府強加於西藏南部的分界線。並且直到1951年之前,印度政府也未公開承認麥克馬洪線。因此,上述爭議領土應該屬於中國。 印度觀點 1947年印度立國後,認為他們有權利繼承英國殖民者占據的中國領土。因此,他們認為上述藏南地區屬於印度。 戰爭過程 1962年6月起,印軍向中國邊防軍開槍攻擊,死傷中國軍人數十人。10月20日中國軍隊反擊,戰爭開始。 1962年10月20日至28日是中國反擊的第一階段。在東段,中國西藏的邊防軍暫時攻佔了藏南和達旺地區;在西段,中國新疆邊防軍驅除了37處據點的印軍。10月24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提出停止沖突、重開談判、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印度表示無法接受,宣布印北地區進入「緊急狀態」,並在東線的藏南及達旺地區大力增援士兵。 11月16日至21日為中國軍隊的第二階段反擊。11月14日和16日,印軍再次於中印邊境發動進攻。在東線,中國西藏邊防軍在東、西段對印軍施以反擊,至11月21日,中國西藏邊防軍佔領了印軍的16處據點。在西段,中國新疆邊防軍則佔領了印軍在班公洛地區的據點。由於印度軍隊在東線藏南、西線新疆失敗,印度朝野提議要求美國介入,當時印度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同意此說,向美國要求國際介入調停。1962年11月,美國介入並以物資支援印度軍隊。中國邊防軍宣布停火,此後兩國邊境即以麥克馬洪線為界,但爭議並未就此平息。 關於戰爭的爭議 印度方面一直拒絕承認、否認或掩飾實際上第一次沖突早在6月就開始了,並且發動者是印方,而堅決認為開戰日期是中方10月的反攻. 中印停戰 麥克馬洪線示意中國政府突然單方面宣布停火,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避免戰爭進入長期化,不利於中國軍隊後勤補給,當時中國軍隊的後勤仍非常原始,必須倚賴西藏的藏民人力、氂牛拉車。中國方面於11月22日零時起下令邊防軍全線停火。12月1日起,中國邊防軍開始全線後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內,等於將西藏藏南和達旺地區交給了印度,另外還依約將繳獲的武器、軍車和軍用物資交還印方。1963年5月26日前釋放和遣返戰俘。 戰爭結果 中國方面:從麥克馬洪線上,再向北撤退20公里。 印度方面:印度官方將藏南和達旺納入版圖。 1979年2月鄧小平接見印度外長時指出:「中印兩國應該求同存異,世界問題可以通過友好協商,互諒互讓,公平合理地一攬子解決」。1987年印度議會通過法令,正式在「麥克馬洪線」之南建立「阿魯納恰爾邦」。至今印度已有多少移民屯居在藏南,數字不詳。但是根據阿魯納恰爾邦總人口數約為兩百萬來估算,在藏南地區的印度移民約為近百萬。然而因為阿魯納恰爾邦和藏南地區並不完全重合,所以中國以後如果再提出邊境的問題,如何處理這些移民將有很大的困難。 中國駐印度大使孫玉璽在2006年11月13日晚上播出的接受印度CNN-IBN電視台專訪節目中指出:「中國的立場是,你們所說的阿魯納恰爾邦全部是中國的領土,中國對其全部擁有主權。這就是我們的立場。」但印度外交部也公開重申「阿邦屬於印度的事實不容置疑」。2007年5月26日,印度公務員代表團原定訪問中國進行考察,但其中一名印度官員來自阿魯納恰爾邦,北京當局認為一旦發給該員簽證,無異承認阿邦屬於印度。新德里當局因此取消代表團出國訪問。 觀點 西方記者馬克斯韋爾在《印度對華戰爭》(Neville Maxwell ,India's China War,London:Jonathan Cape Ltd.,1970)一書中寫道,「當中國軍隊取得重大勝利的時候,中國政府突然宣布單方面無條件撤軍,這與其說讓全世界都鬆了一口氣,不如說是讓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戰爭史上還從沒有過這樣的事情,勝利的一方在失敗者還沒有任何承諾的情況下,就單方面無條件撤軍,實際上也就是讓自己付出巨大代價來之不易的勝利成果化為烏有。」 解放軍作家金輝在《墨脫的誘惑》書中對那段歷史作了這樣結論,「勝利者和失敗者是十分明確的。但是,經過了近三十年之後,結合現在再來看那場戰爭及其結果,卻完全是另一種情況了——勝利者除了沒有失敗的名義,卻具備了失敗者的一切;失敗者除了沒有勝利的名義,卻得到了勝利者的一切。勝利者因為勝利的飄飄然,以至連對勝利成果的徹底喪失和巨大的屈辱都無動於衷。失敗者因為唯獨還沒有得到勝利者的虛名,所以一直在摩拳擦掌,發誓要報一箭之仇。也許這就是歷史的嘲弄,如果當年印度取得了勝利,那麼現在他們在這一地區肯定不會如此占盡便宜,如果當時中國在此地失敗,那麼現在反而大概不會這么被動和可憐。」

『陸』 周總理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什麼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由中國政府提出,並與印度和緬甸政府共同倡導的在建立各國間正常關系及進行交流合作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半個世紀以來,「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僅成為中國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礎,而且也被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接受,成為規范國際關系的重要准則.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1954年6月,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
時在機場受到尼赫魯總理的歡迎
這五項原則最先是周恩來總理於1953年12月底在會見來訪的印度代表團時提出的.當時,中國政府代表團和印度政府代表團就中印兩國在中國西藏地方的關系問題在北京開始談判.31日下午,周恩來總理在中南海西花廳會見印方代表團,在談話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1954年4月29日,中印兩國發表談判公報,並簽署了《關於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定》,兩國政府一致同意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列入公報和協定中,把它作為指導兩國關系的准則.同年6月底,周總理先後應邀訪問了印度和緬甸,他分別與印度總理尼赫魯和緬甸總理吳努發表的《聯合聲明》都寫進了這些原則,並進一步確認它適用於同亞洲及世界其他國家的關系.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的有29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的亞非會議(又稱萬隆會議)發表了著名的《關於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宣言》,宣言提出的十項國際關系原則包括了這五項原則的全部內容.1957年毛澤東主席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中國堅決主張一切國家實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總理出訪亞洲、非洲和歐洲的14個國家,提出了我國經濟援助的八項原則,把五項原則擴展到經濟領域.1974年鄧小平同志在特別聯大上再次強調國家之間的政治和經濟關系都應建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1988年,鄧小平同志更明確提出了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准則,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主張.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已逐步為世界大多數國家所接受,不僅在各國大量的雙邊條約中得到體現,而且被許多國際多邊條約和國際文獻所確認.1970年25屆聯大通過的《關於各國依聯合國憲章建立友好關系及合作的國際法原則宣言》和1974年第6屆特別聯大《關於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宣言》,都明確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包括在內.
幾十年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經受了國際風雲變幻的考驗,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在促進世界和平與國際友好合作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中國不僅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倡導者,而且是其忠誠的奉行者.在這五項原則的基礎上,中國與絕大多數鄰國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柒』 哪裡有有關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的全面客觀的史實資料

中印戰爭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國和印度的藏南邊境的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古巴導彈危機和此次戰爭幾乎同一時間爆發。沖突起因中國與印度的邊界約2000公里,分西、中、東三段。 到1951年前後,印軍侵佔中國歷屆政府從未承認過的「麥克馬洪線」以南約9萬平方公里的英國殖民者所佔的領土。此外,在中段和西段,印度亦侵佔部分中國領土。1959年,印軍越過雙方實際控制線建立了43個據點。中國政府提出談判解決邊境問題,未得印度方面的接受。中國觀點由於麥克馬洪線是英國殖民政府強加於西藏南部的分界線。並且直到1951年之前,印度政府也未公開承認麥克馬洪線。因此,上述爭議領土應該屬於中國。印度觀點1947年印度立國後,認為他們有權利繼承英國殖民者占據的中國領土。因此,他們認為上述藏南地區屬於印度。戰爭過程1962年6月,印軍向中國邊防軍開槍攻擊,死傷中國軍人數十人。10月20日,印軍2萬多人在空軍的配合下從東段和西段向中國發起進攻,中國軍隊反擊,戰爭開始。1962年10月20日至28日是中國反擊的第一階段。在東段,中國西藏的邊防軍暫時收復了藏南和達旺地區;在西段,中國新疆邊防軍驅除了37處據點的印軍。10月24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提出停止沖突、重開談判、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印度表示無法接受,宣布印北地區進入「緊急狀態」,並在東線的藏南及達旺地區大力增援士兵。11月16日至21日為中國軍隊的第二階段反擊。11月14日和16日,印軍再次於中印邊境發動進攻。在東線,中國西藏邊防軍在東、西段對印軍施以反擊,至11月21日,中國西藏邊防軍佔領了印軍的16處據點。在西段,中國新疆邊防軍則佔領了印軍在班公洛地區的據點。由於印度軍隊在東線藏南、西線新疆失敗,印度朝野提議要求美國介入,當時印度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同意此說,向美國要求國際介入調停。1962年11月,美國介入並以物資支援印度軍隊。中國邊防軍宣布停火,此後兩國邊境即以麥克馬洪線為界,但爭議並未就此平息。中印停戰麥克馬洪線示意中國政府突然單方面宣布停火,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避免戰爭進入長期化,不利於中國軍隊後勤補給,當時中國軍隊的後勤仍非常原始,必須倚賴西藏的藏民人力、氂牛拉車。中國方面於11月22日零時起下令邊防軍全線停火。12月1日起,中國邊防軍開始全線後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內,等於將西藏藏南和達旺地區交給了印度,另外還依約將繳獲的武器、軍車和軍用物資交還印方。1963年5月26日前釋放和遣返戰俘。戰爭結果中國方面:從麥克馬洪線上,再向北撤退20公里。 印度方面:印度官方將藏南和達旺納入版圖。 1979年2月鄧小平接見印度外長時指出:「中印兩國應該求同存異,世界問題可以通過友好協商,互諒互讓,公平合理地一攬子解決」。1987年印度議會通過法令,正式在「麥克馬洪線」之南建立「阿魯納恰爾邦」。至今印度已有多少移民屯居在藏南,數字不詳。但是根據阿魯納恰爾邦總人口數約為兩百萬來估算,在藏南地區的印度移民約為近百萬。然而因為阿魯納恰爾邦和藏南地區並不完全重合,所以中國以後如果再提出邊境的問題,如何處理這些移民將有很大的困難。2006年以後,中印邊界談判透露出來的跡象顯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可能承認麥克馬洪線為正式邊界,但希望收回面積約為2000平方公里的達旺地區(Tawang)。與此不同的是,中國駐印度大使孫玉璽在2006年11月13日晚上播出的接受印度CNN-IBN電視台專訪節目中指出:「中國的立場是,你們所說的阿魯納恰爾邦全部是中國的領土,中國對其全部擁有主權。這就是我們的立場。」但印度外交部也公開重申「阿邦屬於印度的事實不容置疑」。2007年5月26日,印度公務員代表團原訂訪問中國進行考察,但其中一名印度官員來自阿魯納恰爾邦,北京當局認為一旦發給該員簽證,無異承認阿邦屬於印度。新德里當局因此取消代表團出國訪問。觀點西方記者馬克斯韋爾在《印度對華戰爭》(Neville Maxwell ,India's China War,London:Jonathan Cape Ltd.,1970)一書中寫道,「當中國軍隊取得重大勝利的時候,中國政府突然宣布單方面無條件撤軍,這與其說讓全世界都鬆了一口氣,不如說是讓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戰爭史上還從沒有過這樣的事情,勝利的一方在失敗者還沒有任何承諾的情況下,就單方面無條件撤軍,實際上也就是讓自己付出巨大代價來之不易的勝利成果化為烏有。」解放軍作家金輝在《墨脫的誘惑》書中對那段歷史作了這樣結論,「勝利者和失敗者是十分明確的。但是,經過了近三十年之後,結合現在再來看那場戰爭及其結果,卻完全是另一種情況了——勝利者除了沒有失敗的名義,卻具備了失敗者的一切;失敗者除了沒有勝利的名義,卻得到了勝利者的一切。勝利者因為勝利的飄飄然,以至連對勝利成果的徹底喪失和巨大的屈辱都無動於衷。失敗者因為唯獨還沒有得到勝利者的虛名,所以一直在摩拳擦掌,發誓要報一箭之仇。也許這就是歷史的嘲弄,如果當年印度取得了勝利,那麼現在他們在這一地區肯定不會如此占盡便宜,如果當時中國在此地失敗,那麼現在反而大概不會這么被動和可憐。」

『捌』 請問從印度進口東西到中國是不是按照最惠國稅率收取關稅

一、不能籠統地說最惠國稅率的,對各個國家的各個不同種的商品,在進口到外國的時候,應繳納多少關稅,海關是有海關商品編碼的,其中就明確列出了每種商品的關稅的稅率,最惠國關稅稅率待遇,是由我國與外國政府就雙方的貿易及關稅待遇談判的結果,對某個國家來將,不是每種商品都可以享受最惠國關稅待遇的。

二、從印度進口到中國可以享受最惠國進口稅率。印度與中國於1978年恢復了官方貿易,1984年,兩國簽訂了最惠國貿易條款。中印相互提供比最惠國稅率更為優惠的關稅待遇。

1、優惠稅率:部分商品可以享受協定稅率,但需要出具原產地證明。

2、商品編碼為71131190.90 沒有海關監管條件 法定計量單位:克

3、使用於進口最惠國稅率20%

4、進口貨物的完稅價格為CIF假,假設10000塊人民幣為CIF完稅價格,關稅:10000*20%=2000

5、增值稅:(10000+2000)*17%=2040

三、個人進口需要委託有進出口經營權的貿易公司接收貨物並代為辦理清關手續。繳納代理費。如果找了有進出口經營權的貿易公司,那麼快遞進來的貨物運單上面的收貨人就是這個貿易公司,快遞公司會按照運單上面的電話聯系收貨人並要求收貨人提供單據辦理貨物進口清關手續。

(8)印度代表團訪問中國擴展閱讀:

各種名目的關稅也都是進口稅,例如,優惠關稅、最惠國待遇關稅、普惠制關稅、保護關稅、反傾銷關稅、反補貼關稅、報復關稅等。使用過高的進口關稅,會對進口貨物形成壁壘,阻礙國際貿易的發展。

進口關稅會影響出口國的利益,因此,它成為國際間經濟斗爭與合作的一種手段,很多國際間的貿易互惠協定都以相互減讓進口關稅或給以優惠關稅為主要內容。

「關稅及貿易總協定」就是為了促進國際貿易和經濟發展為目的而簽訂的一個多邊貿易協定,它倡導國際貿易自由化,逐步取消各種貿易壁壘,其中最主要的一項措施就是通過締約方之間的相互協商、談判,降低各國的進口關稅水平,對締約方的關稅加以約束,不得任意提高。

由於關稅是通過市場機制調節進出口流量的,在階段還允許以進口關稅作為各國保護本國經濟的合法手段。但通過幾個回合的關稅減讓談判,各國的關稅水平大大降低。

熱點內容
3d文件加密 發布:2025-05-15 15:05:17 瀏覽:361
jquery拖拽上傳圖片 發布:2025-05-15 14:53:36 瀏覽:129
我的世界電腦伺服器需要正版嗎 發布:2025-05-15 14:38:53 瀏覽:694
大華錄像機哪裡有安卓設備 發布:2025-05-15 14:25:06 瀏覽:808
錄制腳本方案 發布:2025-05-15 14:25:04 瀏覽:165
奇石腳本業 發布:2025-05-15 14:23:44 瀏覽:680
android中的socket 發布:2025-05-15 14:22:15 瀏覽:409
apph5源碼 發布:2025-05-15 14:19:51 瀏覽:666
2d游戲按鍵精靈腳本教程 發布:2025-05-15 14:10:15 瀏覽:279
伺服器上的郵件如何銷毀 發布:2025-05-15 14:02:49 瀏覽: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