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密碼管理 » 中國海軍訪問美國

中國海軍訪問美國

發布時間: 2022-08-28 11:51:22

㈠ 中國海軍驅逐艦那年訪問美國的

1997年2月20日中國海軍驅逐艦訪問美國。
這是中國海軍史上一個值得紀念的歷史時刻——由「哈爾濱」號導彈驅逐艦、「珠海」號導彈驅逐艦和「南昌」號綜合補給船組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艦艇編隊應邀前往美國、墨西哥、秘魯和智利等四國五港進行友好訪問,開始了人民海軍走向世界的劃時代遠航。這是自500多年前鄭和下西洋、中華民族有史以來首次環繞太平洋的洲際遠航,是中國航海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是人民海軍在20世紀末的一個偉大壯舉。
中國軍艦首次橫跨太平洋到達美國本土,在美國掀起了一股中國熱當年3月21日上午9時,3艘中國軍艦緩緩駛入了美國本土聖迭戈海軍基地軍港。港內所有停靠的軍艦都掛上了滿旗,都拉響了汽笛,都有身穿禮服的美國水兵在站坡致意。美國本土第一次迎來了來訪的中國人民海軍的軍艦,西方世界第一次為中國軍艦的來訪而奏響了《義勇軍進行曲》。中國軍艦第一次敲開了西方國家的大門,中國人民海軍810名官兵第一次踏上了美國本土,一股中國熱立即席捲美國西海岸,席捲了聖迭戈海軍城。50000多名美國市民湧向聖迭戈港,爭相目睹中國軍艦的風采。
當時出訪的海軍戰艦,都是「中國造」。「哈爾濱」艦是中國當時最先進的導彈驅逐艦。該艦具有先進的指揮控制、導航通信、武器裝備系統,被譽為「中華第一艦」。該艦入列後,參加了東南沿海實兵演習等重大軍事行動,具有環球航行的能力。「中國牌」的戰艦出訪美國,是一次揚我國威軍威的壯舉。

㈡ 1997中國軍艦訪美歷程

1997年上半年,中國海軍艦艇編隊出現在東南亞和美洲等地,在國際上掀起了一股"中國軍艦熱"。中國海軍同時派出兩支艦艇編隊,分別出訪東南亞3國和美洲4國。所到之處,人們無不為中國海軍的風采所傾倒。

1997年北京時間3月22日(美國東部時間21日),對中國海軍來說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這一天,由"哈爾濱"號導彈驅逐艦、"珠海"號導彈驅逐艦和"南倉"號綜合補給船組成的中國海軍艦艇編隊抵達美國"海軍之城"聖迭戈。

海軍艦艇隊這次對美國的訪問航程達到8000海里,航行時間近1個月(此次出訪美洲四國共歷時四個月),而且要橫穿風大浪急、隨時會遭遇惡劣天氣的太平洋,這些無論對中國海軍艦艇的各項指標,還是對海軍官兵的素質技能來說都是一次考驗。

參加出訪的海軍官兵們心裡都明白,為了祖國的榮譽和人民的重託,這次訪問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中國海軍不愧是一支功底過硬的部隊。20多天的航程,艦艇起伏於水天一色、風急浪大的太平洋上,官兵們身體雖多了幾分辛苦,但心裡卻充滿了無比的自豪。海軍軍艦頂著七八級的海風、五六米高的大浪,在編隊指揮員王永國中將的指揮下,官兵們各就各位,各司其職,精心操作,保證了航行的安全。艦上裝備的先進的自動化指揮系統和其它完備精良的裝備,更是保證了航行的萬無一失。

這是中國海軍艦艇編隊首次訪問美國本土。這次訪問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一次普通的海軍訪問本身所具有的意義。我海軍艦艇編隊作為中國人民和軍隊的使者,跨越大洋,帶去了中國人民和軍隊對美國人民和軍隊的友好情誼。

在聖迭戈市訪問的幾天里,兩國海軍進行了愉快而坦誠的交流。我海軍"哈爾濱"號導彈驅逐艦艦長吳洪樂上校率官兵登上美導彈驅逐艦"瓊斯"號參觀。官兵們仔細觀看了艦上的導彈、火炮、雷達等武器裝備,詢問了軍艦的航速、武器的威力、官兵的生活等情況,主人一一友好作答。因為彼此是同行,交談十分投機。接著,官兵們又來到美軍"星座"號航空母艦參觀,乘升降平台,登上高高的飛行甲板。

中美兩國海軍官兵在交流中增進了彼此之間的友誼。在美麗的聖迭戈海灘上,兩軍官兵在悅耳的美國鄉村音樂的伴奏下一同野餐,舉行了沙灘排球賽。雙方拔河比賽十分有趣,由於美海軍官兵較少進行這項活動,出了不少洋相,大家發出陣陣笑聲。

美國海軍官兵也興致勃勃地登上中國軍艦參觀。他們翹起大拇指:"中國海軍訓練有素!中國軍艦漂亮!"

中國海軍艦艇編隊訪問美國本土,最高興的莫過於廣大華僑了。祖國的海軍艦艇編隊要到美國來的消息早已傳遍美國各地。編隊到達聖迭戈後,華僑們更是奔走相告,從四面八方湧向聖北島海軍碼頭。3月22日,3艘乳白色的中國軍艦在美國海軍"喬治?菲利浦號"軍艦的引導下,徐徐駛進聖迭戈港內。當軍艦映入人們的眼簾的時候,聖迭戈港一片歡騰。

岸上,來自全美各地的華僑、華人以及當地的美國市民打著"熱烈歡迎中國海軍艦艇編隊訪問美國"的大幅標語,舞動著中美兩國國旗和鮮花,向中國海軍官兵問候致意。鮮艷的五星紅旗、火爆的獅子舞,伴隨著熱情的歡呼聲,碼頭上變成一片歡樂的海洋。

下午是參觀中國軍艦的時間。中午11點多,在碼頭上等候參觀的隊伍已經排成了近2000米的長龍。隊伍中有各種膚色和各種不同年齡的美國公民,有許多人還專程從加利福尼亞中部的洛杉磯和北部的舊金山趕來,甚至還有從東部乘飛機趕來的。由於排隊的人太多,艦上的擴音器不得不提醒參觀者加快腳步,每天下午的參觀時間也不得不一再往後延長。

到23日,參觀中國軍艦的人數已達5萬人次。基地的美國海軍負責公共關系的軍官說,這種盛況在基地的歷史上還從來沒有出現過 。到中國軍艦上參觀過的美國人都說,中國軍艦干凈整潔、氣派不凡,比他們想像的要漂亮、先進得多;對於中國的水兵,他們則稱贊"很守紀律"、"很有專業素養"。

㈢ 2015年中國海軍到過美國的海沒有

去過,2015年中國海軍編隊參加完中俄海上聯合軍演後,5艘解放軍艦艇就順便造訪位於阿拉斯加海域的白令海峽,駛向北冰洋,用美國媒體的形容就是,中國海軍軍艦極其罕見了非常靠近了美國海岸。

㈣ 2000年中國軍方人士訪問美國時,發現美軍在海灣戰爭時海軍陸戰隊人手一冊的軍事著作是什麼

估計你說的這是應該是《孫子兵法》,但是估計純屬胡說八道,孫子兵法是戰略和戰役層次的書籍,而不是戰術書籍,雖說有些道理可以被運用到戰術層次,但人手一冊充其量是平時訓練學習的時候,打起仗來你指望把他當字典,用來指導自己呀,遇到情況,現翻書?

㈤ 談遼寧艦的時候總能聽見什麼劉老 請問劉老是那位英雄 全名是什麼

劉華清(1916—2011),1916年生於湖北黃安,原籍湖北大悟。
1929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5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任鄂東游擊總司令部科長。1934年任第二十五軍政治部科長。參加鄂豫皖蘇區歷次反「圍剿」戰役,並參加長征;後任第十五軍團政治部科長、第三十一軍司令部科長等職。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29師司令部秘書主任、政治部宣傳科科長。1941年後任冀南軍區和冀魯豫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第六軍分區副政治委員。
抗日戰爭勝利後任晉冀魯豫軍區第二縱隊第6旅政治委員。1949年1月任第二野戰軍第十一軍政治部主任。後任第二野戰軍軍政大學政治部副主任,西南軍區軍政大學政治部主任,第十軍副政治委員,第一海軍學校副校長兼副政治委員等職。
1954年7月至1958年進入蘇聯伏羅希洛夫海軍學院學習。歷任海軍北海艦隊副司令員兼旅順基地司令員,國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長,第六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海軍副參謀長,國防科委副主任,總參謀長助理,副總參謀長,海軍司令員,中央軍委委員,中央軍委副秘書長,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得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將軍銜。
任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委員。1985、1987年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92年當選為第十四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1]
1997年,卸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
1998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卸任中國中央軍委副主席後退休。
2011年1月14日6時,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早在1970年,劉華清根據上級指示,組織過航空母艦的專題論證,並上報過工程方案。1980年5月訪問美國時,美國軍方安排劉華清等訪美團參觀了「小鷹」號航空母艦。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和科技人員首次踏上航空母艦。
1982年,劉華清就任海軍司令員,航空母艦在劉華清的心中越來越重要。劉華清分析到:中國是一個瀕海大國,有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隨著海洋開發事業和海上斗爭形勢發展,中國面臨的海上威脅和過去大不相同,要對付具有遠戰能力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和艦載航空兵。面對這種情況,中國海軍的實力顯得有些捉襟見肘。中國的海防邊疆遼闊,卻只有中小型艦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一旦海上發生戰事,有時只能望洋興嘆。發展航空母艦,則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
當時,國家經濟力量有限。1984年初,在第一屆海軍裝備技術工作會議上劉華清曾提出:海軍想造航母也有不短時間了,現在國力不行,看來要等一段時間。兩年後,劉華清又一次提到:航母總是要造的,到2000年航母總要考慮。1986年11月,劉華清主持召開海軍發展戰略研討會,邀請了軍內外領導和著名專家。不少同志從維護中國海洋權益及收復南沙、台灣回歸等戰略任務的需求出發,建議海軍發展航母。
1987年1月,召開海軍裝備技術工作會議,劉華清又提到,要把航空母艦搞得能適應未來戰爭需要,要很好地研究和論證。當時,各國都在注意發展航空母艦,無論是攻擊性的或垂直短距其間的,都是為了解決防空和海上攻擊問題,都在注意發展。因此,劉華清要求早論證,早點把這個問題研究透。
劉華清還認為,解放軍搞航空母艦,目的不是為了和美國、蘇聯比賽,主要是用於解決對台斗爭需要、解決南沙群島爭端和維護還有權益等方面的任務。平時還可以用於擴大維護世界和平的政治影響。海軍有了航空母艦,海軍的質量就會發生大變化,海軍的作戰能力也將有較大提高,有利於提高軍威、國威。
1987年3月31日,劉華清向總部機關匯報了關於海軍裝備規劃中的兩大問題:一是航母、一是核潛艇。這兩個問題涉及到海軍核心力量的建設,是關鍵性問題。從長遠看,對國防建設是有利的:這亮相裝備不僅為了戰時,平時也是威懾力量。
劉華清設想,對航母的發展,「七五」開始論證,「八五」搞研究,對平台和飛機的關鍵課題進行預研,2000年視情況上型號。[

㈥ 幫一位老先生問皮膚病

差不多是在十六、七天前在網上查資料的時候看到「 劉瑤戰勝牛皮癬的辛酸路 」這篇文章寫得不錯,百f度一下: 劉瑤戰勝牛皮癬的辛酸路 ,f就能看到這篇文章,去看看吧,可能會對你帶來幫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讓中國預警機翱翔藍天
——記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首席科學家、預警指揮機總設計師陸軍
時間倒回至2009年10月1日,國慶60周年閱兵儀式。
一架背馱著「蘑菇雲」的預警機騰空而起,作為空中編隊的排頭兵引領著龐大機群,米秒不差地飛過天安門廣場,舉國上下一片歡騰。這架預警機就是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架國產預警機——空警2000。
空警2000不僅看得遠,而且第一次全面採用相控陣技術,是一款技術先進的預警機。它的成功研製,打破了國外封鎖,標志著中國完全具備了自主研製預警機的能力,同時也標志著我國裝備信息化建設進程取得了突破。
空警2000是一項集全國之力的「國字型大小工程」。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首席科學家、預警指揮機總設計師陸軍在各方積極配合下,帶領出一支優秀團隊完成了這個任務。
今天,中國製造的預警機也已經走出國門,成為繼美國、以色列、瑞典之後世界上第四個預警機出口國。據悉,中國在2011~2014年間向某國提供了4架預警機。有趣的是,陸軍也是我國第一型出口預警機的總設計師。
采訪陸軍,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殊不知這個預警機總師很少接受媒體采訪,在多番「騷擾」下,陸軍,這個做人嚴格、做事嚴謹的預警機總設計師,終於打開話匣子談及了中國預警機橫空出世「背後的故事」以及他的成長記憶、他的感人情懷、他的澎湃激情。
閆佳賀錚
立志報國
兒時的陸軍曾經有一個夢想——成為一個對祖國有所貢獻的人。
如今身為預警機總設計師,陸軍無疑是圓了自己童年的夢想。而圓夢的背後,是陸軍與團隊成員們數年的埋頭鑽研,是中國電子信息領域幾代人不懈的努力與付出。
1964年,陸軍出生在蘇州一個普通的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一名轉業軍人,母親則是教師。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自古以來便是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
生長在風景秀麗古吳郡的陸軍,從小就受到了父母嚴謹細致的家庭教育,父母的言傳身教讓年幼的他自小便明白「凡事需自立自強」的道理。
陸軍從身為轉業軍人的父親的口中,很早了解了中國近代被侵略與奴役的歷史,中華民族所經歷的那段從苦難到自立自強的拼搏過程深深地感染了年幼的他。
於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自此便成為他始終堅定不移的人生目標。
「不是絕頂聰明的人,但是個刻苦的人。」這是少年時期老師們對陸軍的普遍評價,而陸軍自己也常以「勤能補拙,笨鳥先飛」這句話來自勉。
這種勤奮努力的勁頭讓質朴肯乾的陸軍以優異的成績贏得了老師的認可。
1978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雷響起,中國的教育、科技事業迎來跨越式發展的契機。隨著高考的全面恢復,全國掀起了一股學習和尊重科學的浪潮。
面對這朝氣蓬蓬的時代,原本對學習就很有興趣的陸軍,在1981年以優異的成績擠過「千軍萬馬」的高考獨木橋,順利考上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
而在選擇專業時,由於父親所從事的是與電子領域相關的工作,抱著「子承父業」的想法,陸軍沒太多遲疑就填了電子專業。而這一選擇,成就了陸軍一生的事業。
陸軍回憶道,當時的南京工學院提倡「止於至善」的校訓,當時他的很多同學都覺得這種日子很苦,但陸軍因為打小就受父親「家庭軍事化管理」的緣故,不僅不覺得苦反而樂在其中。
陸軍自幼家貧以致身體不是太好,但南京工學院這樣的半軍事化管理不僅為他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打下了基礎,更為他鍛煉身體打開了便易之門——一直到現在,陸軍仍然保持著堅持鍛煉的好習慣。
在這樣嚴格的環境之下,陸軍不僅提高了身體素質,在專業學習上也有了長足的進步,為他日後長期從事電子科學研究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1985年,成績優異的陸軍順利拿到了心儀已久的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錄取通知書,此時,陸軍遇上了他人生道路上一位舉足輕重的導師——即後來引領他走向雷達、預警機研究之路,時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38所所長王小謨院士。
王小謨所長求賢若渴,一舉花了40萬元到中國科技大學招錄培養7名定向生,畢業後需要去38所工作,陸軍因成績優異被幸運選上。這一個偶然的選擇改變了陸軍的人生軌跡。
「人的一生當中會有各種各樣的機遇,遇到王小謨院士就是我一生當中最幸運的事。」陸軍感慨地說。
回顧自己多年來的求學成長經歷,陸軍認為:「人要立長志,不能常立志。」多年來,他堅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初衷始終未曾改變,「一定要認准方向,並且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初出茅廬
1988年,24歲的陸軍從中國科技大學畢業後,按照定向培養的約定踏上前往貴州38所的道路。
當時38所地處貴州都勻大坪鎮,交通閉塞、環境惡劣。陸軍從上海出發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車,再倒汽車,接著步行才終於看到38所的廠區。
當時的他真的很難想像,王小謨所長是怎麼帶著一兩千人在這樣「連飛機都看不見的山溝溝里研究找飛機的雷達」?
「當時的『三線』大坪鎮,是那種一到那裡就能深刻體會到王小謨院士他們的工作是多麼艱苦。」陸軍說。
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都知道「三線」生活的艱苦。貴州的冬天雖然不像北方那般寒冷,但透骨的濕冷卻更讓人難熬。
初到38所的陸軍並不懼怕艱苦,他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要好好工作,干一行愛一行!」
在王小謨具有長遠戰略性的布局考慮之下,38所雖地處偏遠,但正在通過引進人才和合作等方式,集全國優秀資源做一些極具戰略意義的科研課題。
「七五」期間38所共承擔11項課題,新人到來後王小謨將他們一一加入課題進行鍛煉。
「膽子最大,敢闖敢拼,是個先鋒。」這是王小謨對陸軍的第一評價。當時陸軍共參加了兩項課題,並且擔任了其中一項課題的負責人。領導給予了陸軍最大程度的信任和幫助,讓陸軍得以放下一切包袱,潛心投入到自己所負責的項目之中。
初生牛犢不怕虎,甫一上任,陸軍就將自己「敢想敢幹、敢闖敢拼」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
正是這股精神,加上領導和團隊成員的幫助與科學方式、方法,使陸軍收獲了成果——11項課題中,他分別參加與領導了兩個項目,並且完成速度最快。
「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通過初來乍到的出色表現,陸軍為自己迎來了新的機會。
1991年,王小謨正式委派他擔任炮兵某重點新型目標指示雷達的總設計師。這也是年僅27歲的陸軍第一次擔任總設計師,距離碩士畢業僅3年,而且他還未獲得工程師的頭銜。
「一個小毛孩能擔起總師的重任?」那時團隊內部和各方面對王小謨的任命質疑聲不斷。但王小謨對陸軍的能力很有信心,陸軍也並未因自己資歷尚淺而畏首畏尾,而是毅然接下這一重任。
為圓滿完成平均無故障間隔達到400小時的艱巨任務,陸軍努力消化前輩積累的相關技術,另一方面積極調動各方力量的配合,在5年內啃下了這塊硬骨頭。
如今在很多軍區信息化演練場里,經常還能看到這部出自陸軍科研團隊研製的雷達的身影,同時該部雷達還出口至國外,備受買方青睞。

T-50的未來之路
一款戰機從設計之初的消息頻傳,到研製階段的不斷變體,再到試飛階段的風險頻發、高潮迭起,直至正式列裝的姍姍來遲,總會給人一系列的故事。然而,對於俄羅斯五代機T-50而言,盡管可預見的列裝日期直至現在依然無法確定,但它背後的故事已經足夠豐富,人們甚至已經很難為其技術的不斷變化理出一個清晰的邏輯脈絡了。與命運多舛的T-10(蘇-27)相比,俄羅斯五代機的研發可謂撲朔迷離,其終結版T-50從整體看盡管沒有超出人們的想像,但與俄羅斯人五代機最初的設計已經相去甚遠。
不斷變體的五代機計劃
俄羅斯軍機五代機計劃,是前蘇聯航空大國博弈的最後一個夢魘。起始於上世紀40年代末的美蘇軍機技術追逐,在三代機的競爭中終於決出了高下。當俄羅斯人依然沉迷於速度與高度之爭時,美國人靈感突發,在60年代提出了三代機的全新技術理念。隨著上世紀70年代初期F-15、F-16的相繼問世,蘇聯人第一次被美國人遠遠地甩在了後面,盡管蘇聯人在70年代末實現了兩款「拉明」(西方代號,米格-29與蘇-27的原型機,最終的定型版與原型機改動巨大)疑似三代機的首飛,但隨著80年代初美國第一代隱身戰機F-117的首飛,美蘇兩國的航空技術差距被拉得越來越大,等到美國人於80年代中期提出四代機方案的時候,蘇聯人已經有些不明覺厲,從而開始了最後的瘋狂——技術全面開花式的無序競爭,這邊I-44、1.42玩得正酣,那邊蘇-35、37、47不斷升級,直至上世紀90年代初蘇聯解體,這種無序競爭依然沒有看到結果。
其實,在整個俄羅斯五代機探索的前期,當美國人堅定地走著隱身化、信息化和多功能化之路時,俄羅斯人依然執著於機動性的追逐,所不同的是米高揚公司更執著於速度與機動性,而蘇霍伊則公司對新的氣動外形情有獨鍾。俄羅斯人這種漫無目的的技術探索,耗散了其嚴重不足的國防投入,導致各種型號的研發走走停停,但他們也不是沒有任何收獲,對機動性的不斷追求,令他們在矢量推力與氣動外形設計方面獲得了意外的收獲,這份收獲終於在2013年發酵,蘇-35與T-50在巴黎和莫斯科的兩次航展上大放異彩,為俄羅斯航空贏得了自信與顏面。
其實,回顧20世紀最後10年的俄羅斯軍機研發歷程,與其說是在進行五代機型號的技術整合,還不如說是在對新技術進行探索性研究,俄羅斯獨特的研發體制,使得他們沒有機會像美國的NASA一樣,投入大量資金為未來20年的技術進行探索性研究,他們只能利用各種型號的原型機改型,不斷加入新的技術元素,這種技術軌跡可以從蘇-27系列飛機的不斷改型中看出來。盡管這10年的盲目探索沒能在T-50的最終版中有太多體現,但我們依然可以從這些探索性型號中,看出俄羅斯人的技術糾結。而這10年也恰恰是米高揚和蘇霍伊此消彼長的10年,米高揚公司最終為他們的理念性錯誤付出了代價,而蘇霍伊則在一次次漸次遞進的小幅技術攀升中找到了感覺。
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蘇聯人提出下一代戰機計劃時,米高揚公司依然是行業老大。米格1.42作為俄羅斯人的下一代戰機,沒有過多的抄襲F-22,但從氣動外形上看也並沒有什麼新意。米高揚公司放棄了米格-29和蘇-27的氣動外形特點,盡管其技術研發過程一直處於高調亮相的狀態,但由於經費的嚴重不足,驗證機首飛之後幾乎處於停滯狀態,可以說這種技術上脫胎換骨式的產品生不逢時。與米高揚公司的自負與莽撞相比,蘇霍伊公司顯得現實得多,他們立足於在蘇-27系列飛機上的技術微調,試圖通過對技術成熟型號的優化改型,獲得性能上的不斷升級,從蘇-30、32的功能上的拓展(由空空型向空地形和海軍型轉化),再到蘇-35、37、47氣動外形上的不斷創新,蘇式飛機風生水起,不僅型號如旋轉馬車般的不斷變幻,其優越的性能也在一次次航展上得以展示。
1992年,隨著四代驗證機YF-22的首飛,美國人對下一代戰機的技術打磨基本定調,4S也漸漸成為下一代戰機核心理念從而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此時俄羅斯人不得不停止五代機毫無方向性的技術探索,開始固化下一代戰機的基本定位和戰技指標。為了繼承其的技術優勢、縮短研製周期,他們將下一代戰機定位為突出機動性、注重隱身性、強調繼承性,至此,充滿迷霧的俄羅斯五代機計劃終於初露端倪,而蘇霍伊公司則藉助於蘇-27系列飛機所帶來的商業上的成功,憑借巨大的經濟實力和技術優勢,理所當然地獲得了這份大蛋糕。
從已經透露的各種信息看,T-50計劃大致啟動與21世紀初。對蘇霍伊公司而言,從技術的角度看T-50的設計難度並不大,蘇-27系列飛機的多款改型,為他們的氣動外形設計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在飛控技術與發動機矢量推力技術的研發中,俄羅斯人的技術一點都不亞於美國人,即使是在相對滯後的航電技術方面,俄羅斯人也有了長足的進步,他們有理由相信,T-50的首飛只會比美國隱身戰機的首飛至多晚10年。因此,2005年從俄羅斯就傳出了T-50即將首飛的消息,然而,T-50的首飛並沒有如期而至,從07年到08年又拖到09年,最終連09年底的結點也沒有保住,導致T-50首飛姍姍來遲的原因不是他們在關鍵技術上遇到了障礙,而是另一個老大難技術問題——發動機。
五代機心臟病何時治癒
就像俄羅斯三代機一樣,從五代機研製和試飛中,聽到最多負面消息的就是發動機。由於沒有美國和西方諸國在發動機研發方面技術合作機制,俄羅斯人在發動機技術探索中一直獨自前行,盡管憑借其強大的情報系統,俄羅斯人總能從西方先進發動機上找到技術靈感,但航空發動機是一項細活,唯有在技術細節的不斷打磨,才能打造性能、壽命、可靠性和使用性優越的產品。俄羅斯人在發動機技術方面差的恰恰是細節上的精雕細刻,其推力尚能與美歐發動機接軌,但其使用維護性、可靠性方面則相去甚遠,而使用壽命更是存在數量級上的差距。
隨著蘇-27系列戰機在技術上的成功,俄制三代發動機AL-31F在技術上也日臻成熟,14噸級左右的推力對於三代機而言或許可以稱得上動力強勁,但對五代機而言,要實現超音速巡航與超機動性,這個量級的推力顯然是遠遠不夠的,俄羅斯人必須為他的下一代戰機設計一款更大推力的發動機。為米格1.42而研製的AL-41系列發動機啟動並不晚,但發動機的研發周期大致需要20年,上世紀80年代末啟動的AL-41發動機計劃,由於技術與經費問題,前期的技術探索步履蹣跚,隨著米格1.42計劃的下馬,該計劃更加境遇不堪,等到21世紀初五代機項目確立之時,AL-41計劃已經成了T-50計劃最大的拖累。等到T-50首飛之時,該發動機依然無法堪用,只能使用過度型產品AL-31的改進型,而本已成熟的矢量推力技術,也沒能在2010年的首飛中使用。
2008年,在T-50戰機即將首飛之際,由於各項技術都已基本定位,俄羅斯人對T-50的首裝充滿信心,從設計局到俄羅斯政府員,對外發布的都是2013年首裝的消息,這樣的自信實屬罕見,這既體現了俄羅斯人追趕美國五代機的決心,也表明了其在相關技術方面的長足進步。但AL-41發動機在最後時刻顯然出了問題,直到2011年的莫斯科航展上,盡管T-50以雙機高調亮相,但發生的地面事故,還是將AL-41的問題暴露無疑,而T-50的首裝也由2013推遲到了2015年。
不過,今年的莫斯科航展上,T-50的驚艷表演似乎透露出了某種信息,種種跡象表明俄羅斯人似乎在發動機技術上取得了實質性的突破,藉助於優越的矢量推力技術,T-50的表演可謂驚世駭俗,其超機動性不僅超越了三代機升級版蘇-35,一些經典的超機動動作,甚至連F-22也難以完成,T-50成為世界最頂尖的超機動戰機。
如何解讀T-50的技術特點
俄羅斯五代機的最大技術亮點在於矢量推力技術。一項發動機控制技術對於現代戰機的重要性到底有多大,許多人對此其實並不太了解,以直接力為關鍵控制技術的五代機超機動性能,真正了解的人也並不多,因此,當T-50在今年的莫斯科航展上秀機動的時候,依然有人用布加喬夫機動這樣的名詞也就不足為奇了。
要真正了解T-50超強的機動性能,還必須從超機動的基本原理說起。與三代機的高機動不同,所謂超機動指的是現代戰機在大迎角小速度范圍內,藉助於矢量推力等直接力的控制,在空氣動力微乎其微的情況下,通過直接改變飛機縱軸的指向來實現大角速度的機動。而三代機的機動其實是藉助於速度所形成的空氣動力,通過向心力改變飛機軌跡,從而實現飛機狀態的變化。在五代機的超機動過程中,軌跡的變化可以很小,甚至幾乎靜止在原地,但機頭指向的變化卻瞬時完成,這與三代機的超臨界機動從原理上已經完全不同。像蘇-27等三代機所完成的眼鏡蛇機動、鍾形機動、尾沖機動,其機頭的向上運動依然是空氣動力在起作用,而其向下機動則是在安定力矩的作用下完成的,其中飛行員操控的貢獻其實很小,因此超臨界機動嚴格意義上講並不是操控型機動,而是一種自發的可預期的機動,這與超機動完全是由主動控制完成的原理截然不同。
矢量推力技術的出現還要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美國的技術驗證機X-31,該試驗機以噴流舵面的形式實現了推力的矢量控制,在該機的試飛中,美國人驗證了任意狀態下穩定的可能性,和低速大迎角條件下的主動控制機動的有效性。盡管X-31的矢量推力技術依然是初級的,但其驗證的技術卻揭示了現代戰機超機動的基本原理:穩定與主動控制。所謂穩定,是指非藉助於飛機的安定性,而是利用控制舵面和發動機矢量推力,實現飛機在任意狀態下的角速度穩定,而所謂主動控制,是指不藉助於空氣動力,完全靠直接力實現飛機指向的控制。
就像當年一些人對三代機高機動性實戰意義的質疑一樣,今天依然有人對五代機的超機動的戰術意義表示懷疑。其實,超機動對於中等速度以上速度區間的機動性貢獻並不明顯,其意義在於,當飛機進入小速度區間時,也就是飛機的操控性能嚴重衰減的時候,超機動確保了飛機的靈活性與安全性。而近距空戰打成大迎角小速度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一旦失去了速度優勢,如果沒有超機動能力,飛機幾乎就成了一個靶子,此時超機動性能優劣與否是決定性的。而對於超視距攻擊而言,超機動所提供的優越的機頭指向能力,對導彈鎖定和攻擊包線的擴展意義重大,在發現即擊毀的現代空戰中,誰能首先鎖定目標就意味著空戰的勝利,從這個意義上講超機動不僅不是花拳綉腿,而是必殺秘籍,而俄羅斯人在超機動領域的技術優勢,從某種意義上講彌補了其五代機隱身技術上的不足。
俄羅斯人在矢量推力技術的探索中,沒有因襲美國人的技術模式,他們獨辟蹊徑採用了噴口轉向技術。這種技術的優勢是不言而喻的,由於噴口轉向矢量推力的方向性、控制力度和准確性,其矢量推力的效能比噴流舵面要高出很多,但噴口轉向技術也有其復雜性,由於發動機矢量推力的控制效能太強,在與飛控系統的交聯上,從軟體設計的角度難度很大,其突出問題是穩定控制的難度,由發動機噴口轉向所形成的操控力矩太大,很難通過舵面加以平衡,而由於控制失當而產生的角速度發散將是致命的,其產生的力矩和慣性耦合足以使一架飛機解體。俄羅斯人通過在蘇-30、35、37和米格-29OVT等型號上的技術探索,已經積累了非常成熟的矢量推力技術,該技術在新版蘇-35和T-50上的成功運用,所形成的機動性優勢令人震驚。可以說世界上還沒有第二個國家,能夠像俄羅斯人一樣如此熟練地掌握矢量推力與飛發一體化控制技術。
俄羅斯五代機T-50除了在矢量推力技術上的一枝獨秀外,其氣動外形設計方面也保持了蘇霍伊公司的傳統優勢。與F-22戰機隱身優先的理念不同,T-50所體現的是氣動性能優先的設計理念,其從外形上看盡管為了體現隱身性,但基本設計依然延續了蘇-27系列飛機的傳統,其機身更薄,其翼載荷更小,其速度特性、機動特性一定會優於F-22。從隱身的角度看T-50在外形設計上似乎存在明顯的缺憾,但俄羅斯人將會用其所特長的等離子技術加以彌補。而一旦AL-41發動機的性能和可靠性達到設計指標,其超音速巡航能力應該不在話下。因此綜合分析,從技術上看T-50與F-22各有千秋,各自體現了兩國的技術優勢,特別是從超機動能力這一塊,美國人想要超越俄羅斯短時間內似乎難以實現。
T-50何時列裝
我認為,如果解決了AL-41發動機的技術問題,T-50列裝的時間周期不是問題,盡管它的首飛才過去3年,但由於T-50在氣動外形和飛控系統方面採用了大量的成熟技術,所要解決的是技術融合方面的問題,總的工程試飛周期5年完成是有可能的,也就是說,根據俄羅斯官方在2015年實現首裝承諾,T50可以按預期實現首裝。
我認為T-50未來最大的變數不是首裝會拖延多久,而是這款飛機總的采購量到底有多少。如果T-50也想美國的F-22那樣只有200~300架的采購規模,其成本將是俄羅斯難以承受的,盡管從92年以來俄羅斯軍機的換代窗口一直凍結,隨著老舊蘇-27與米格-29的淘汰,T-50的采購規模應該不小,問題是俄羅斯不可能在未來全面裝備隱身飛機,由於沒有像F-35這樣的高低搭配性戰機,如果俄羅斯全面更換T-50形成未來的單機型大面積列裝的局面,那將是災難性的,因此,像蘇-35這樣的四代半戰機也必將與T-50共同作戰,而四代半戰機的性能在三代機的基礎上有了質的飛躍,其作戰效能與五代機相比到底孰優孰劣還沒有經過實戰的檢驗。另外從俄羅斯的國力來看大面積裝備T-50是難以承受的,如果沒有外貿出口,T50要形成超過500架以上的生產數量是比較困難的。我們可以看到,隨著中國五代機的迅速發展,中、美、俄三國競爭外來軍機出口市場的格局以經初見端倪,T-50能否憑借其技術優勢和適當的成本優勢獲得外貿上的成功,現在還難以預料。總之,T-50未來的命運還充滿變數,而隨著無人機、臨近空間飛行器的飛速發展,五代機的軍事運用空間到底有多大還是一個未知數。
加拿大軍事評論雜志漢和防務評論2013第9期刊文,對中國海軍近年來的海外活動發表評論,文章稱,中國海軍三大艦隊頻繁出訪,積累了豐富的大洋巡航經驗,在多個港口進行過補給,但中國在短期內建海外基地似乎不那麼可行;文章還提到,近年來,中國海軍頻繁出入輕津海峽、宮古海峽、沖繩海槽,實際上,已經不存在什麼「島鏈」之說。
文章稱,中國海軍可能要在海外建立軍事基地的說法已經存在多時,但迄今為止,人們並未看到任何國家存在中國海軍基地。
文章認為,所謂「海軍基地」,不僅僅是擁有補給權,還必須擁有完整的基地內行政管轄權,軍事上,除了具備基本的食物、淡水等補給能力之外,還需要擁有一定的彈葯儲備,否則軍事基地的說法就不能完全成立。
其實,關於此前所謂「中國將建海外基地」的說法,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耿雁生就曾表示,目前中國軍隊沒有海外基地。艦艇編隊在執行遠航任務期間在沿岸國港口就近補給,是各國海軍的通行做法。
漢和文章還認為,從目前中國對外政策基本方針分析,立即建立海外軍事基地存在諸多困難,短期內似乎不那麼可行。同時,中國海軍三大艦隊頻繁出訪五大洲四大洋,積累了豐富的大洋巡航經驗,在多個港口進行過補給,也是事實。研究這些補給港口、訪問國家的性質及其與中國的關系十分重要,可以說,中國已經進入了以海軍保衛海上能源安全的時代。
文章稱,近年來,中國海軍頻繁出入輕津海峽、宮古海峽、沖繩海槽,實際上,已經不存在什麼「島鏈」之說,文章還誇張地聲稱,「東海」的概念已經涵蓋南美洲、澳大利亞等廣闊的西太平洋甚至太平洋。而多批次亞丁灣護航,拓展了中國海軍的遠航視野,不止一次在葉門、阿聯酋進行過補給,還遠航到了以色列、保加利亞等地。中國海軍還訪問了南美的智利等國家、非洲的坦尚尼亞等國家。小腿膝蓋以下掉皮、出水,不是流膿,就是水,不疼不癢,無色無臭。先是右腿重左腿輕,後來左腿重右腿輕。他半年前曾患銀屑病,有發展成紅皮症的趨勢,當時小腿皮膚就有出水現象。經過治療,現在銀屑症紅皮症已經基本控制住。,北方人,一直身體非常好。皮膚病我倒是知道一點:尋常性銀屑病急性進行期由於外用強烈刺激性葯物或長期內用皮質激素突然停葯或減量太快而誘發。少量可由尋常性銀屑病自行演變而成。膿包型銀屑病在消退過程中亦可出現紅皮病。皮疹特點為全身皮膚彌漫性潮紅充血及大量鱗屑,部分患者可見島嶼狀正常皮膚。患者常有發熱,淺表淋巴結腫大,白細胞計數常增高。

㈦ 不會吧!中國航母去美海,好幾次了,真的嗎

這是不可能的,現在中國的海軍比以前是強大了很多,但是和美國的差距還是很大的!現在中國的海軍雖然走向深藍了,但是依然還沒有沖出第二島鏈!是不可能到達美國近海的!除非是軍事訪問活動!

㈧ 威震海外,大清帝國鮮為人知的海軍炮艦外交是什麼情況

威震海外,大清帝國鮮為人知的海軍炮艦外交是跨洋航海耀威美洲震古墨。大清帝國甲午海戰敗給了日本之後就決定見賢思齊,所以不惜重金重建海軍,從德國、英國購入了海天、海圻、海榮、海籌等巡洋艦,建立起巡洋艦隊和長江艦隊。雖熱實力比不上日美等海軍強國,但是打個墨西哥還是跟玩兒似的。

海軍是一個有傳統和延續性的軍種,但是圍繞著中國海軍,尤其是近代以來的中國海軍,我們有太多的誤解,不管是在甲午海戰浴血奮戰的各級官兵,上文中提到的程璧光薩鎮冰,這都是那一代中國海軍將士不甘落後,誓死衛國精神的縮影,他們的精神不應抹黑也不應抹殺。

㈨ 老兵,您聽到了嗎,中國的國產航母下水了

中國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國產航母終於下水了!在殷殷期盼下!百年的航母夢終於在今天徹底實現!

老將軍!您看到了嗎?

熱點內容
隨機啟動腳本 發布:2025-07-05 16:10:30 瀏覽:528
微博資料庫設計 發布:2025-07-05 15:30:55 瀏覽:25
linux485 發布:2025-07-05 14:38:28 瀏覽:305
php用的軟體 發布:2025-07-05 14:06:22 瀏覽:756
沒有許可權訪問計算機 發布:2025-07-05 13:29:11 瀏覽:432
javaweb開發教程視頻教程 發布:2025-07-05 13:24:41 瀏覽:707
康師傅控流腳本破解 發布:2025-07-05 13:17:27 瀏覽:243
java的開發流程 發布:2025-07-05 12:45:11 瀏覽:687
怎麼看內存卡配置 發布:2025-07-05 12:29:19 瀏覽:285
訪問學者英文個人簡歷 發布:2025-07-05 12:29:17 瀏覽: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