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節采訪問題
⑴ 你好,看到你的曾經的一個問題,你有一個辯論賽是中國人應不應該過洋節,是嗎而且是反方。
1.春節已經成為了國際性節日。現在在全世界各地,一到了春節就會有以中國為主的嘉年華會,甚至有部分國家已經把春節定為了公休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中國人一味地接受洋節,不去支持自己的固有節日的話,這樣的春節文化豈不是早就消失了嗎?
2.上面已經說過了新節不是洋節了,那麼什麼是洋節。首先向對方和在場的所有人提出一個問題:中國有三大節,西方也有三大節。都是哪三大節?中國的三大節是春節,端午,中秋。西方的三大節是聖誕,復活,感恩。(估計能說全說對的人不超過半數,那麼就說明了我上面的第二點。現在過洋節的情況,讓國人的知識體系變得不倫不類。因此,強調本土節日,才是正道。像現在這樣盲目的過洋節,一點意義都沒有,而且沖淡了本土節日的重要性,因此,在本質上就是一種忘本。)
(然後,繼續說下去。)所謂洋節,絕不是那種紀念日。洋節,正如中國的傳統節日一樣,要是有傳統,有意義,屬某一文化體系的傳統性節日。所以說,這樣看來,我們常過的節日里,可以稱得上是洋節的像情人節,愚人節,母親節,父親節,萬聖節,聖誕節。中國並不是一個基督教國家,我國的基督教徒人數也非常有限,所以像萬聖,聖誕節這樣的節日,對我們絕大部分中國人而言,並沒有現實意義。而且,我相信許多人在過萬聖節的時候,並不知道聖誕節到底要干什麼,更不知道為什麼要這么干。情人節,是哪一天?2.14?中國的七夕就是中國傳統的情人節。這一天,古代男女以互贈扇子表達愛慕之情。母親節,父親節是哪一天?5月和6月?重陽節就是中國的父母親節。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這一天,應該是去看祖父母的。好,就算父母親不是老人,不能過這樣的節日。諸位都非常清楚知道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嗎?父母過生日是過陰歷還是陽歷?愚人節本身就與中國人「人言為信」的基本理念相左,這不是忘本,是什麼?
3.經濟問題。現在的老外,來中國旅遊都開始漸漸知道要避開「五一」「十一」長假,而往往喜歡春節時來中國。為什麼?一方面「兩一」長假國內遊客過多,另一方面作為中國最正統的節日「春節」正是最有中國魅力的一刻。從這不難看去,作為西方人所有神秘想像之鄉的中國,正是中國獨立而獨特的民族文化與生活習慣才是最吸引的西方遊客的。中國的傳統節日越興旺,中國的特色經濟才可能越興隆。如果中國真的像現在這樣把洋節越過越大,洋味越來越濃的話,那麼利用洋節來中國旅遊的老外們是不是會因為太「賓至如歸」了,反倒覺得索然無味了呢?這跟讓中國人去法國旅遊,卻只帶他去中國餐館吃飯有什麼區別?
4.大家都知道端午節吧。也都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吧。每年在端午節也都會吃粽子,去看賽龍舟吧。作為中國傳統的三大節之一的端午節,在現在也算是保持了原有的節日特色,也算是留下了些三大節的體面了。但是,諸位是否知道,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備忘錄里,端午節被記錄為韓國的文化遺產。在我們越來越多地去關注外來文化,標榜新新人類的新知識體系的時候,有更多的國家在覬覦我們的文化傳統和文化遺產!讓國人們離自己節日越來越遠的洋節,還要這么不明不白地過下去嗎?這樣的過洋節,怎麼就不是忘本?
中國人應不應該過洋節,辯論賽,要反方四辯的發言稿
不是應不應該,這是個自己能不能感覺到自己的問題!
自己吃了魚,自己會不會變成魚?自己這根樁能不能栓住船的問題!
即使是反對也有道理!這真是個同化的問題!而且不易察覺!還穿了件義正辭嚴的皮大衣——國際化!
韓國就強烈挖掘自己讓自己這根樁強壯!即使是唐朝時也有名臣建言——防備佛教的入侵問題!看來無論是大還是小都有這個問題!
涉及到每個人願不願意挖掘提倡自己身邊的事物還要看他周圍的環境是不是對他有好!中國每個人面對的環境是:「人均資源匱乏、互相爭奪;自然環境惡化,見怪不怪、麻木了!」提倡的動力在那裡!有人提倡了,附和的動力在哪裡?最近各種現代的、古代的信仰都短暫舞蹈了一會,不是又都沉了嗎!紅葯方不行!孔葯方也不行!——請問你阻止吃下去的『魚』同化自己的力量在哪裡!!!不要感情用事的無中生有!
最後說一句:「要開放,不要開膛!!!!!保留自己的開放才叫開放!別沒了自己!學學美國,該給你什麼不該給你什麼都是經過計算的:幾百萬的車床不賣給你,不鼓勵你研究,而且破壞你研究;幾千萬的籃球明星趕著給你,幫你宣傳,幫你訓練宣傳隊!沒有骨頭,肉很肥,就符合廚房標准了!!!」
別讓眼前的東西擋住了你的視線
政府
如果政府真的想指引人們不過洋節日,花更多的時間在傳統的節日上,可以通過一些方式很輕易的達到目的。比如把傳統的節日如七夕、重陽節定為法定假日。從這個角度也可以看到,國家對過洋節是支持的態度。
氣氛
更多過洋節的看重的是氣氛,圖的是熱鬧,並不非常看中該節日的真正涵義。所以洋節日文化侵略的效果是相當有限的。個人認為聖誕節遠沒有到沖擊中國同類節日-春節的地步。聖誕節有基督教背景,可就是在西方,聖誕節也逐漸演化成家庭團聚、互贈禮物、表現關愛的普通節日。這個節日在中國更是簡化成青年人互贈禮物並借機吃一頓了,沒了家庭團聚、舉家同樂的內容。在中國有幾個家庭會在孩子床頭的襪子里放禮物.只怕沒有人想到要在孩子的床頭掛大襪子)?有幾個家庭會在客廳里放聖誕樹?當然,孩了看到聖誕老人會很開心,也一定會問聖誕老人的來歷。我們總不會為抵制西方文化就不敢說吧?若對中華文化沒一點自信,那也不用抵制西方文化了。說一個事,有一飯店老闆,家裡的孩子天天想吃肯德雞,這老闆就天天送孩子去,有人問:你不怕孩子以後不吃中餐嗎?老闆說:不怕,西餐就那幾個菜,他遲早吃厭,那象中國菜,酸甜苦辣鹹味味俱全,一輩子都吃不完。所以個人認為聖誕節就是青年借口熱鬧一下而己,他們在後面的春節總會回歸中華文化的。聖誕節在喜慶氣氛上遠不如春節(所以我反對城市禁放的規定。放煙花爆竹不是春節的全部,但卻是春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煙花爆竹傷人,只能說明管理有問題,禁放就是粗暴管理,就是因噎廢食),聖誕節若想擠占春節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幾乎是無法做到的。
值得繼承
曾經的清政府用閉關鎖國這一極端的手段來制約西方文化在我們國家的發展,但換來的是什麼?給我們留下的又是什麼?換來的是圓明圓的幾根漆黑的沒有燒完的焦碳,留下的是圓明園西洋樓的殘轅斷壁。就像封建社會給我們留下一個落後的,需要我們不斷改進的社會局面一樣,幾千年封建社會給我們留下的思想--所謂的文化遺產,就那麼值得我們去珍惜和繼承,那麼值得我們去保護么?可以說,這些所謂的文化遺產中,很多都是糟粕,它們阻撓著我們的進步和發展。 我們的文化存在什麼缺陷,他們的文化又比我們先進在哪裡?」樂於擯棄我們的傳統文化,樂於擯棄套在我們思想上的枷鎖,尋找和建立更加適合時代,更加適合我們的新文化。
比如法制觀念,中國歷代都是以人治代替法治的,而中國現階段的法治應該說還是非常不健全的,很多時候人治代替了法治。而民主進程雖說一直在發展,但進度緩慢。很多不和諧的社會因素依然存在於我們這個時代。中國的民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會不會有好的一面
那就是讓我們更多的接觸西方社會,接觸西方社會思想以及社會制度。對現在的社會體制以及民主制度的改革帶來更大的推動力。又據對中國八大城市發出的2143份問卷調查顯示,有60%的中國人過西方的節日。這當然是改革開放以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種正常現象。中國現在最需要的是讓西方文化對我們這個古老的文明作一點沖擊與洗禮。用開放的形式,使各種文明交匯,看他們哪種文化更有利於人的生存,使人生活得更幸福。然後不必人為地設限制,自由地讓人去選擇,去碰撞,去較量。
我國節日走向世界
我認為,對外來節日不要排斥,對我們傳統的節日還應該堅持、發揚和保留。隨著我們國家在世界地位的提高,現在我們國家的節日也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現在很多國家在春節這一段也放假和慶祝,這就是最好的證明;去年農歷小年英國倫敦數以百計的中國燈籠照亮了蘇豪區的鬧市、美國紐約州將大年初一定為法定節假日並率先實行鞭炮「禁改限」、法國巴黎為迎春獅子點睛賀春節、澳大利亞悉尼每年舉辦的中國新年慶典活動、墨爾本製作了世界最長的巨龍在市內遊行、巴西學中國人倒貼「福」字以求好運。有人據此認為,隨著中國文化、東方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越來越高、影響越來越大,「有誰敢否認在未來的日子裡,美國人、英國人不會過中國的春節甚至端午節、元宵節呢?
其實中國傳統文化西方文明從來沒有拒絕過,他們的大學甚至都開設有東方文化系,有大量的專門的研究者。人家的文明不怕中國的傳統文化去洗禮他們,沖擊他們,他們完全採用自由放任的態度,任你去他們國家發揚光大,從來不加禁止,但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也只能局限於大學的一個研究機構與極少的專業圈子裡,卻遠不能像西方文化那樣光芒萬丈地輻射全球,有著驚人的感染力。即使在我們國家利用傳統文化資源與政治權力的力量來全面封鎖、嚴厲打擊、重重壓制人家,仍然封鎖不了這種文明對中國人的影響力。
弱化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的原因:
一是當代年輕人對我國傳統節日的歷史沿革、特點及其社會意義不夠了解,缺乏認同感 年輕人好奇心強,趕時髦,愛模仿,盲目追求西方文化;各級對節日文化宣傳教育引導不夠。
又據對中國八大城市發出的2143份問卷調查顯示,有60%的中國人過西方的節日。這當然是改革開放以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種正常現象。
加強對青年的中國歷史文化優秀傳統教育。有牢固的傳統文化做基礎,才能更好地利用外來文化的優秀成果。
胡適說文化只是人民的生活方式,處處不能不受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嚴格意義上的全盤西化是不成立的。
中國文化的弊端
我認為,同西方文化相比較,中國文化只是一種低劣低下的文化,只是一種半文化。在人類文化新時代,在這個全世界各民族人民比鄰而居共生共存的時代,我們不學習西方文化,根本寸步難行。我們想想,牛頓看見蘋果落地,就能找到支配物體運動的法則,自古中國人誰沒有見過,誰不懂得果實落地,我們怎麼能創作出牛頓的理論?我認為,我們不學習西方,我們到現在也認識不了一個地球,一個月亮,一個太陽,永遠也改變不了我們半知識人,半文化人的狀態。
我們應該努力學習西方文化文明,提高我們自身的文化文明,使我們民族成為具有先進文化文明的民族。我們學習人類先進文化文明,根本不能說是否定傳統,完全是在我們五千年歷史的基礎上,在我們自己的文化文明基礎上學習掌握現代西方民族的知識思想技能。我們過去只會抗鋤頭挑大糞,學習了西方,我們現在也會造汽車飛機。我們過去只知道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現在我們也認為人生活在世界上,應該有自由自主的權利。 一種文化如果能夠讓大家活得平等而自由,生命安全而有保障,能夠得到更充實的精神與安寧的心靈,那麼,人們自然會容易選擇這種文化。
選擇性吸收西方文明,就有可能超越西方文明。
我的一個觀點就是一個有生命活力的民族應該廣泛學習,多方借鑒,永遠不要忘記,文化是人的活動與創造的產物,而且是根據當時的需要來創造的,創造出來是為人的。應該承認人是歷史的人,也是文化的人,當然無形中會帶有一種文化的基因,我以為傳統文化的繼承是自然的,而且是潛移默化的,但是接受外來文化卻是一個需要作意志努力學習的過程。中國文化根本沒有中斷過。所謂文化斷層說是經不起考驗的。如果中國的傳統文明能夠挺住就留下,挺不住就讓其自然淘汰,不必惋惜,西方文明也一樣,有人願意按照那個方式生活就讓他那樣選擇生活方式,不願意的就任其自由。看看哪種文化有生命活力。如果你要學生背誦蔣慶先生編的《儒學經典誦本》,也要允許學生不去背誦這個,而去背誦《聖經》或者《人權宣言》,或者什麼都不背誦。如果只允許強迫做這個,而不允許人家有選擇權,這是文化霸道主義。
能做到嗎
有些人雖然口口聲聲雯孔子如何如何,但是,自己的全套生活享受仍然是西方文明的那一套。吃飯時也相信西方的科學里談到的衛生,也相信人家說的細菌與病毒。蔣慶雖然住在貴陽的「陽明清舍」里擺著孔子等先聖們的牌位,但是仍然用著西方文明發明的電腦,還嫌地方太落後,網速不夠快。到深圳推銷《誦本》,也不肯坐孔子式的馬車,而是坐西方文化發明的噴氣式飛機或者火車。我不得不懷疑一些人頑固堅持所謂的儒學傳統的目的究竟是為什麼?是不是又是一種新的賣德行為?
我們經常光顧麥當勞、肯德基和必勝客等西方的快餐店,享受著速食文化帶給他們的西方感覺;《哈利·波特》、《海底總動員》我們看得最多的是好萊塢大片,國產電影在他們眼裡一文不值;NBA聯賽和英超、意甲的吸引力比國內的任何賽事都要大上百倍。喬丹和貝克漢姆
「1999年中國沿海中學生偶像調查」的結果顯示,排在第一的是邁克爾·喬丹(26%),第二是成龍(18.6%);2002年~2003年期間的三次調查,排前三名的是劉德華、成龍和貝克漢姆,中國大陸的偶像們無一上榜。「我們都承認西方發達國家在很多方面比我們先進,那些先進的文化或產品被介紹進來後很容易引起我們的關注穿著耐克和阿迪達斯比穿國產的運動服要風光得多。
無論物質還是精神都比我們充實。
她說她去過他們的教堂作禮拜,感受到的那種文化氛圍給人的純凈與安寧感。而且人情味十分地濃厚,不論認識還是不認識,都親切問候。哇,婦女們帶著自己的小寶貝,教堂也給這些小孩一個表演機會,然後他們就去另一個房間里玩耍,有專人照管。然後,他們就開始聽佈道,唱贊美詩,每個星期都要來一次禮拜,作一次心靈的洗禮。他們的生活物質上豐富,卻沒有沉溺在物質的享受之中,而是注意到了比物質享受更為重要的還是人的心靈與精神世界,過充實的精神生活才是真正的人的生活。他們的生活中更重要的是東西是思想智慧與充實飽滿的精神世界。我不是基督徒,但是如果我遇到一個虔誠的基督徒,我可以放心地把生命的安全交到他手裡;如果我遇到一個倡導自由民主法治的人,我可以放心地把自己的財產交到他手裡保管;但是,如果我遇到一個儒學的崇拜者,我會看緊自己的口袋;如果遇見一個毛的崇拜者,我最要緊的是趕緊找一把自衛用的手槍來。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一定要對立嗎?是有此無彼的關系嗎?我們試著考慮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以中華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相互取長補短而 形成一種新的文明形態?
全球化的趨勢已經是必然的,全球經濟的聯系日益緊密,分工合作日益精細,跨國公司以遍布全球,文化呈現多元化。網路已經讓地球上人實現了「點點聯系」,「地球村」已經我們不遠,我們是否應該以一重友好的心態來和其他的村民和諧相處呢?
很多年前,中山先生寫下氣勢磅礴的「大同書」,「大同」是一種理想,更是一種精神,我們真心的期望著一個「世界大同」的人間。去年五一期間,我和一美國朋友一起遊玩平遙古城,這個加州男孩非常喜歡中國文化,他在平遙為他自己和他媽媽每人買了一件唐裝,他高興的說他應該把頭發染成黑色,並且留一個長辮子,他在一個古香古色的客棧口身穿唐裝,伸手作揖,讓我為他留下一張照片。在一些佛像面前,他和我一起燒香拜佛。其間,我看到有很多的外國人都刻意住在中國傳統裝扮的房間,客棧,全家人坐在石凳上,用中國泥壺喝茶,吃中國食物。他告訴我他和他的朋友都非常喜歡中國電影,他喜歡中國功夫,喜歡成龍,談起毛主席,他似乎知道的比我還多。
文化的傳承在每一個人的心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華文化不是僅僅屬於中國,更屬於世界,屬於全人類。我有一個夢想,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它們相互嫁接,優化組合,相容並蓄,形成一種屬於每個人的文化,我們暫且叫這種文化「人類文化」吧。
「世界大同」,大同世界是一種理想,是一種博愛,更是一種信仰,在每一個人的心中,每一個黑皮膚,黃皮膚,白皮膚的人的心中。
回復此
文化產品並不意味著認同和融入了一種文化。
中國人民大學的張燕不禁產生了一個疑問,在她自己的觀察和與周圍同學的交談中,她發現西方文化對他們的影響並沒有那麼大。於是,在同學的協助下,她調查了北京、重慶、西寧、威海等七個地理位置不同、發達程度也有很大差異的城市中的幾百名15-30歲的青年人,調查結果跟她的預測完全相同。
在「對待西餐持何種態度」的回答中,「不排斥也不依賴,只做偶爾改善口味之用」的人佔到了被調查者的62.55%,只有超過10%的人選擇了「很喜歡」;而在家庭觀上,只有15.03%的人崇尚強調個人自由、獨立的西方家庭觀,多達44%的人認為不能接受,強調義務仍然是現在大多數中國年輕人對家庭的認識。
在對問卷中「喜歡西方電影的原因」一題的回答中,大多數青年人傾向於認為是好萊塢大片中或宏大壯觀或細致入微的表現手法吸引了他們,而並非其中「反映出的文化背景和思想」。
這個調查結果顯示,行為上中國青年接受西方文化的程度遠沒有媒體報道的那樣大,尤其是在道德和價值觀的層面上。中國青年接受西方文化的程度遠沒有媒體報道的那樣大,尤其是在道德和價值觀的層面上
青年對西方文化的接受程度與他們所在的地區和他們的年齡有著很大的關系。大城市中的青年人接觸各種外來文化的渠道比中小城市要方便得多,而大城市對於外來文化的寬容程度也註定了大城市的年輕人是受西方文化影響最大的一個群體。年近40歲的攝影記者於軍算是過來人,20世紀80年代中期剛好是他的大學時代,主張全盤西化的自由主義觀念在當時的青年中影響最大。當時的於軍跟現在的年輕人一樣,過著所謂的西式生活,他們同學中的很多人至今還都保持著單身。「當時確實感覺單身很時髦,但現在還單身並不是因為這個,而是自己考慮了很久才決定的,很適合自己。」而對於現在的年輕人,於軍說得最多的是「他們會長大的,等他們年齡大了就會自省並開始向傳統回歸。」
中國學生是從骨子裡擺脫不掉那種傳統的影響的
譬如說家庭,我的一個美國老師來中國時在上飛機之前連個再見都沒有和他媽說,這一點有多少中國人能夠做到?再比如說生活方式,我的幾個留學生朋友就認為中國學生根本就沒有生活,他們也不能理解中國學生周六周日都學習,認為那是屬於自己玩的時間,不應該被工作什麼的占據。他們才是真正的快樂至上主義者,中國的青年人差得還很遠。中國幾千年來積淀下來的傳統觀念在沒有大環境改變的情況下是很難逾越的。
現代社會的開放性、多樣性使青年人不得不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中尋求自己的文化定位。
經歷了上世紀80年代的自由主義傾向之後,中國的年輕人對待西方的外來文化顯得更加理性,對西方觀念不再是盲目地相信和接受,更不是以西方文化為時髦,而是在東西方文化中進行分析、選擇和吸收。青年人並不是全盤接受西方的外來文化,對待中國的傳統文化也一樣,他們更願意選擇合理的、先進的文化理念來武裝自己,這實際上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
現在青年人的很多生活方式已經很難分清楚它到底是來自西方還是東方。
以前是純西方的東西現在或許早已融入了中國人的生活而成為理所當然的東方文化,持這種觀點的年輕人比比皆是。「其實有些東西是跟社會的發展有緊密關系,比如說我周圍的朋友都決定等30歲以後結婚,這是社會發展帶來的對生活質量的追求,沒有人覺得我們是受西方影響。但如果是在20年前,我們肯定也是受批判的一代。」單身貴族王卓的話或許能說明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大趨勢。而在2000年對天津青年的調查中選擇中西文化「均有弱點,只能取長補短、平行發展」的學生和普通組均佔到半數,近30%的被調查者認為「世界文化將趨融合」。
中國傳統文化較內斂,而西方節日中包含的文化較外向,這正好滿足了青年人的交流和表達需要。
如中國的七夕節,這個中國節日後來被硬說成是中國情人節,且不說七夕在以前是否有西方情人節的功能,就說七夕除了牛郎織女天河會的故事,還有什麼可使情人表達相互愛幕的傳統習俗(習俗本身就代表著文化)?我不知道西方情人節的來歷,但我知道玫瑰和巧克力,我知道那一天滿大街的小伙捧著玫瑰、帶著巧克力,一臉喜氣地去會女友,也能見到女孩一臉幸福地抱著大把的玫瑰。有人會說這是形式不代表內涵,是沒文化的表現。是不是沒文化,我不好說,但我知道,有時內涵需要形式。比如入黨入團我們也要在黨旗團旗下宣誓。再比如,在天安門廣場看升國旗,誰敢說:我不行注目禮但我愛國。就是有人說,你信嗎?
為了您的安全,請只打開來源可靠的網址
打開網站 取消
來自: http://hi..com/chunzi%5F%CC%EC%CA%B9/blog/item/68a0d3f4fb49d0ea7609d789.html
⑵ 談談春節與洋節對我們的影響,高中作文400字
春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過春節俗稱過大年。幾千年來,這個古老的傳統節日讓中國人感受
的是團圓、溫馨、喜慶、祥和。今年的春節大年初一,巧遇西方的情人節,這一天許多年輕人一大早就紛紛地離開了親人,走出家門,捧著玫瑰花,帶著巧克力去約
會心上人。面對熱衷於過洋節而冷落中華傳統節日一族,我忽然覺得心頭一陣的沉重。近年來,外國的「情人節」、「聖誕節」、「平安夜」、「愚人節」凡是洋
節,就有國人對其追捧。那些趕時髦的商家把洋節炒得驚天動地,那些好奇心強的年輕族把洋節過得轟轟烈烈。而對本民族傳統節日卻不屑一顧,這不能不說是一種
悲哀!記得有一年的端午節,作為電視台的新聞記者,我走上街頭,采訪有關端午節話題的新聞。沒想到我遇見了令人啼笑皆非的采訪對象。問:請問,你知道端午
節的由來嗎?答:知道,不就是吃粽子嗎?問:你知道屈原是什麼人嗎?答:我想想,啊,我想起來了,屈原好像是我家的鄰居。這位年輕人連端午節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都不知道,真是不可思議啊!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文化的文明古國,在其發展進程中產生了許多傳統節日和習俗。傳統節日形成的過程,也是這個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比如我國的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情人節、
中秋節
等都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可以說每一個傳統節日都凝結著深厚的民族情結,承載著動人的歷史故事,寄託著華夏兒女的希望和祈福。我們應該珍惜和傳承。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國門的打開,傳統的節日漸漸淡化了,傳統的記憶漸漸的褪色了,不僅如此,崇洋媚外現象不勝枚舉。不是嗎?好端端的一頭黑發漂染成黃
頭發,認為是時尚;穿上袒胸露背的服裝被視為洋氣;中國的七夕情人節無人問津,西方情人節卻津津樂道。當然,對於西方文化的精華我們是可以吸取的,不過,應該是在發揚、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前提下。當春節的親情和洋節的愛情發生沖突時,別忘了我們是中國人。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老祖宗留下的傳統文化我們是不是應該世世代代來傳承呢?
⑶ 安徽一學校教育學生抵制洋節,發表《聖誕節是中國人的恥辱》,中國人到底該不該過洋節
這也是基於個人偏好。如果你覺得有趣,你可以參加。如果你覺得無聊,你不必強迫自己。正是所謂的對自己內心的忠誠讓你活得更自己。中國人過「洋節」沒問題,但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趕上潮流。
為了解決這一困境,關鍵問題在於文化的生命力。只有更具包容性和開放性,與時俱進,才能更好地吸收外來營養,強化文化,從而使本土文化具有強大的發展空間。特別是在當今世界文明高度融合、全球交流加速的時代,相互抵制和歧視絕非明智之舉。任何更高層次的人類文明都應該更加開放和包容。這就是所謂的「文化自信」。而且在西方的"洋節"中,有許多因素吸引人們向善。例如,父親節、母親節、感恩節、聖誕節等等都是傳達良好情感的節日,比如對人們的愛和感激。然而,中國人自古以來也強調孝道、忠誠和仁愛。事實上,這兩者在文化核心上並不矛盾。
⑷ 班上要舉辦「走進民俗,走進傳統文化」的主題班會 班會結束後,你將以小記者的身份采訪在場的某位同學
問題1:現在青少年冷落傳統節日,流行過洋節,您對此如何看待?
問題2:國家增加清明、端午、中秋為法定節日,您能說說這樣做的意義嗎?
⑸ 洋節日該不該過反方辯3問題
1.春節已經成為了國際性節日.現在在全世界各地,一到了春節就會有以中國為主的嘉年華會,甚至有部分國家已經把春節定為了公休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中國人一味地接受洋節,不去支持自己的固有節日的話,這樣的春節文化豈不是早就消失了嗎?
2.上面已經說過了新節不是洋節了,那麼什麼是洋節.首先向對方和在場的所有人提出一個問題:中國有三大節,西方也有三大節.都是哪三大節?中國的三大節是春節,端午,中秋.西方的三大節是聖誕,復活,感恩.(估計能說全說對的人不超過半數,那麼就說明了我上面的第二點.現在過洋節的情況,讓國人的知識體系變得不倫不類.因此,強調本土節日,才是正道.像現在這樣盲目的過洋節,一點意義都沒有,而且沖淡了本土節日的重要性,因此,在本質上就是一種忘本.)
(然後,繼續說下去.)所謂洋節,絕不是那種紀念日.洋節,正如中國的傳統節日一樣,要是有傳統,有意義,屬某一文化體系的傳統性節日.所以說,這樣看來,我們常過的節日里,可以稱得上是洋節的像情人節,愚人節,母親節,父親節,萬聖節,聖誕節.中國並不是一個基督教國家,我國的基督教徒人數也非常有限,所以像萬聖,聖誕節這樣的節日,對我們絕大部分中國人而言,並沒有現實意義.而且,我相信許多人在過萬聖節的時候,並不知道聖誕節到底要干什麼,更不知道為什麼要這么干.情人節,是哪一天?2.14?中國的七夕就是中國傳統的情人節.這一天,古代男女以互贈扇子表達愛慕之情.母親節,父親節是哪一天?5月和6月?重陽節就是中國的父母親節.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這一天,應該是去看祖父母的.好,就算父母親不是老人,不能過這樣的節日.諸位都非常清楚知道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嗎?父母過生日是過陰歷還是陽歷?愚人節本身就與中國人「人言為信」的基本理念相左,這不是忘本,是什麼?
3.經濟問題.現在的老外,來中國旅遊都開始漸漸知道要避開「五一」「十一」長假,而往往喜歡春節時來中國.為什麼?一方面「兩一」長假國內遊客過多,另一方面作為中國最正統的節日「春節」正是最有中國魅力的一刻.從這不難看去,作為西方人所有神秘想像之鄉的中國,正是中國獨立而獨特的民族文化與生活習慣才是最吸引的西方遊客的.中國的傳統節日越興旺,中國的特色經濟才可能越興隆.如果中國真的像現在這樣把洋節越過越大,洋味越來越濃的話,那麼利用洋節來中國旅遊的老外們是不是會因為太「賓至如歸」了,反倒覺得索然無味了呢?這跟讓中國人去法國旅遊,卻只帶他去中國餐館吃飯有什麼區別?
4.大家都知道端午節吧.也都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吧.每年在端午節也都會吃粽子,去看賽龍舟吧.作為中國傳統的三大節之一的端午節,在現在也算是保持了原有的節日特色,也算是留下了些三大節的體面了.但是,諸位是否知道,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備忘錄里,端午節被記錄為韓國的文化遺產.在我們越來越多地去關注外來文化,標榜新新人類的新知識體系的時候,有更多的國家在覬覦我們的文化傳統和文化遺產!讓國人們離自己節日越來越遠的洋節,還要這么不明不白地過下去嗎?這樣的過洋節,怎麼就不是忘本?
⑹ 中國人該不該過洋節
我們中國人到底該不該過洋節?幾派人馬最近發生了點爭執。起因是一派人謠傳政府要求抵制洋節,洋節在這一時節,當然指的是聖誕節。他們認為這是正確的政策,洋節理應抵制。一派人隨即反應,堅決支持中國人過聖誕節,認為這是文明開化融入國際社會的標志,甚至還聯繫上了基督教的高尚精神,認為此種精神足以拯救國人的懶散墮落,據說中國人沒有宗教精神是其最大的民族文化缺陷,由此對前一派人物及政府冷嘲熱諷。另一派呢,我過我的購物美食節,洋不洋,關我什麼事。
哎,我想了想,倒還是這第三派有點意思。聖什麼誕?感什麼恩?拉過來,直接整成購物促銷節。不管什麼洋節,我們淡化它,我們改造它,我們消解它,不就是個賣東西的噱頭么?不就是個買東西的由頭么?何必如此當真。我們中國人本來就是隨和至極的,洋也好土也罷,拉來能用就行了,本不論出身。如果說聖誕節是洋的,那勞動節婦女節兒童節就是民族的?還不是洋的么?有種全抵制了吧,卻又不能,那就接受吧。小老百姓,每天不是被體制單位壓榨勞力,就是給民間資本家賣命掙血汗錢。好不容易有個節出來,搞點新意思,上街吃吃玩玩,萬一再放個一天假,總是好的。我管你聖誕什麼內容?感恩什麼內容?萬聖是哪些聖?看淡一點,沒什麼大不了的。我們中國人,沒有義務按照西方人的文化習慣原汁原味照搬洋節,沒有義務把西方人的「聖」捧在頭上,愛在心裡,我們過我們自己的,我只是借你的洋節消磨我自己的時光而已。
第一派呢,他們太過緊張,如果要抵制洋節,那也太過了。洋節確實入侵了中國社會,對我們目前的現實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對我們自己的文化習俗有很大沖擊,尤其是會對少年兒童產生不良影響,弄不好只認識聖誕老人只認識耶穌,而不認識孔子孟子。但這不能怪洋節,原因還得從自己身上找。如果我們不崇洋媚外,如果不把自己搞成文化真空,洋節就進不來,就算進來了也會被民眾自然疏遠,成不了氣候。正是因為我們自己破壞了傳統文化,民眾中間特別是青少年都不知道自己國家有什麼傳統民俗了,那他們自然就跟洋節過去了。看看我們的節日,到了今天,還剩了多少風俗習慣是為民眾所堅持的?我看除了合家團聚死吃一頓,我們並沒有剩下多少來。現在有幾個人過節還祭祖的?還燒紙的?還上香上蠟燭的?連政府都帶頭說這個是陋習,要禁止,要被「移風易俗」的。但是風俗習慣如果都沒有具體儀式沒有具體內容了,還剩些什麼?少年兒童喜歡過聖誕節,不就是因為騙他有個聖誕老人坐個車背個包來送東西么?不就是因為有個聖誕樹掛點燈么?喜歡萬聖節的,不就是可以亂穿戲服扮鬼裝怪么?風俗習慣的維系,是絕對需要儀式和具體內容的。不然基督教為什麼要做彌撒?我們自己破壞自己的文化,現在又反過來怪人家過洋節,早幾十年幹嘛去了?再者,政府並沒有要抵制洋節,只是說要鼓勵民眾恢復過傳統節日,這與抵制洋節距離甚遠,根本不是一回事嘛。所以第一派人,拿著雞毛當令箭,還搞錯了。
第二派人,問題更大。我看了好幾篇這一派的文章,感覺他們放屁放到了鼻孔里。因為他們都喜歡從鼻子里往外哼哼,一種濃濃的輕蔑從鼻毛間隙鑽了出來,他們是洋人洋物洋文化至上的。首先,過不過洋節,跟開化不開化,跟是否融入國際社會,跟國家民族有沒有希望,跟是不是民主自由,跟有沒有宗教精神,沒有半毛錢關系。如果一個中國人,他是基督教徒,他當然可以過聖誕節、感恩節,因為是他的信仰自由,我們支持他。但是我們一般的非基督教徒的中國人,就沒有任何義務去崇奉西方的任何聖人。請問聖誕來聖誕去,誕的是什麼聖?感恩來感恩去,感的什麼恩?我看就不是我中國的聖,感的也不是我中國的恩。所以我只要不是基督教徒,就完全沒有必要買賬。我尊重你老外和中國基督教徒過聖誕節,這是你的習俗和宗教信仰,但我們其他人過和不過,以及怎麼過,都是我們的自由。
好么,然後像我這樣的人就會被扣上一個不尊重基督教博愛偉大精神的大帽子,更會由此上升到我整個中華民族缺乏宗教精神,說什麼中國人之所以到了今天這樣一個境地,就是因為號稱五千年文明,卻缺乏宗教精神缺乏宗教信仰。最後結論,就是中國人沒有宗教,不懂敬畏,所以正需要基督教精神的拯救。這樣的論調,真是比我家太婆的腳丫子還老。本就不是什麼新玩意。我中國人沒有宗教?我中國人不懂敬畏?我中國人落後是因為沒有國教?我想,只要有點文化,讀點書,不道聽途說、拾人牙慧的,這三個問題,都知道正確答案。凡是以中國人需要基督教精神拯救作鼓吹的,除了基督教徒之外,就是不學之人。
我中國人佛道陰陽及民間宗教,綿延幾千年,如何沒有宗教?我中國人講「居處恭,執事敬」「敬以直內,義以方外」,講「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理學特別以主敬、戒懼為涵養功夫,如何沒有敬畏?難道一定要以基督教為宗教方為有宗教?難道一定要以基督教精神為精神方為有敬畏?真是無稽之談。在我看來,中國人沒有統一如基督教一般的宗教,不但不是我們的悲哀,反倒是我們的福氣,是我們祖先積德。我們真要感謝《論語》里的那句「子不語怪力亂神」。中國歷代民族極為繁雜,政治問題至為復雜,歷史悠久,幸好沒有在宗教上跟洋人一樣較真,否則後果不堪設想,中國弄不好就是第二個中東,這個派那個派亂成一鍋粥。我們在宗教文化上一直是比較寬容的,這也正是我們民族文化的包容性所在,否則五千年文明,光宗教屠殺就能有多少。我們的傳統文化特性使得我們一直是著眼現實世界的,也恰好使我們避免了陷入全然虛幻的宗教生活中去,所以避免了如西方如中東那樣的宗教紛爭,我一直以此自豪,這是值得我們歌頌的。而不是像有些西化至上人士所鼓吹的那樣,沒有國教是中國人的悲哀,是中國人素質低下的原因。西化至上人士到現在還在嘰嘰喳喳鼓吹西方,也不看看基督教早就破產了,現在幾個人去教堂?西方人要過虛幻的宗教生活,但是可惜,基督教在近現代科學面前破產了,那怎麼辦呢?他虛幻的精神鴉片沒有了,現世的問題怎麼解決?痛苦如何抒緩?好嘛,那就用肉體鴉片替代,於是大麻來了,海洛因可卡因都來了。宗教和麻醉品,表面上水火不容,但其內核其實是一樣的,都有麻醉精神,轉移現世注意力的效果。我們中國人,主要關心現世生活,上帝不上帝的,跟我也沒有啥大關系,我求神拜佛,也還是為了現世的生活,所以不求虛幻的精神麻醉,宗教破不破產都一樣,我也不會為了缺了精神麻醉,去用毒品替代。我認為這是中國人的好處,是民族文化中好的品質。如果說今日的中國人素質低,絕對不是傳統文化的問題,反而正是不搞傳統文化,要麼大肆破壞,要麼陽奉陰違的結果。
⑺ 50分求一篇關於「中國人該不該過洋節」的政治論文
首先我先給你一個這方面的視頻http://podcast.cctv.com/opus/68475.html你先去看一下!
下面我分三個步驟來說一下
1我提倡過洋節,雖然我不怎麼過,我覺得過洋節有以下好處:
①、有些洋節確實挺有意思的,比如「聖誕節」、「感恩節」什麼的,中國人體驗一下沒什麼不好的。相反,還能促進中國人對外國文化的了解,開闊視野。
②、反正閑著也是閑著,加上中國人現在的日子都好過了,多過幾個節日有何不妥?不僅多了幾個機會和親朋好友相聚,還為「大吃大喝」找到了理由,多好呀!
③、這都什麼年代了,大街上跑的汽車,人們吃、喝、用的東西,包括語言等各個方面不都是「進口」的嗎,何況過幾個洋節呢?
④、有些國家不是也過中國的傳統節日嗎,像端午節、潑水節什麼的,只要外國人感興趣,人家才不管是哪個國家的呢,只要高興就行!所以,中國人過洋節也很正常。
⑤、不管是洋的,還是土的,有的節日過就好。這是全球一體化,東西方文化的融合的一種表現,只要大家接受就好,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不存在國人強於或者弱於西方人的問題。過不過洋節,全憑個人的一種體驗,沒有經歷過,大家體會一下,還是可以的。
⑥、有人說,現代中國正是應該以經濟發展為核心,文化傳承不是第一位的。我說,此言差矣。我認為,一個國家的發展應該是全面的,不是單單地以GDP為社會發展的唯一衡量尺度。這個可以說現在已經成為我們的共識了。
⑦、如今,我們正在大力提倡科學發展觀,如何保護好我們的歷史文化資源,讓它們為我們的社會發展建設做貢獻,是每個官員和文化工作者所要想的,要做的。只有真正重視起我們的物質文化遺產,屏棄那種單純的經濟觀點,才能使我們的文化得以傳承,使我們走上全面可持續的發展道路。據說,我們的春節和端午等傳統節日被新加坡等國注冊了.........
⑧、談不上該不該,現在也有很多老外喜歡過春節看耍獅吃餃子,中秋賞月吃月餅,我們怎麼就不能過所謂的「洋節」呢? 就當做是文化的共融吧。
⑨、其實,過什麼節,什麼節日名字無所謂,大家只是想有一個團聚,歡樂、放鬆的機會,隨意說,即使過了聖誕節也不是說崇洋媚外,大家高興開心就好!這才是最重要的!
⑩、我對中國人過洋節的理解是:中國人很聰明,給商人一個賺錢的機會,給自己一個放鬆的理由,給朋友一個喝酒的借口,給家人一個溫馨的感覺。總之,開心就好。
記得,中國人最注重的是人情味.過洋節多一個聯絡感情的借口,難道不好嗎?
在來給你兩個反正的意見!
正方:我提倡過洋節,雖然我不怎麼過,我覺得過洋節有以下好處:
①、有些洋節確實挺有意思的,比如「聖誕節」、「感恩節」什麼的,中國人體驗一下沒什麼不好的。相反,還能促進中國人對外國文化的了解,開闊視野。
②、反正閑著也是閑著,加上中國人現在的日子都好過了,多過幾個節日有何不妥?不僅多了幾個機會和親朋好友相聚,還為「大吃大喝」找到了理由,多好呀!
③、這都什麼年代了,大街上跑的汽車,人們吃、喝、用的東西,包括語言等各個方面不都是「進口」的嗎,何況過幾個洋節呢?
④、有些國家不是也過中國的傳統節日嗎,像端午節、潑水節什麼的,只要外國人感興趣,人家才不管是哪個國家的呢,只要高興就行!所以,中國人過洋節也很正常。
⑤、不管是洋的,還是土的,有的節日過就好。這是全球一體化,東西方文化的融合的一種表現,只要大家接受就好,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不存在國人強於或者弱於西方人的問題。過不過洋節,全憑個人的一種體驗,沒有經歷過,大家體會一下,還是可以的。
⑥、有人說,現代中國正是應該以經濟發展為核心,文化傳承不是第一位的。我說,此言差矣。我認為,一個國家的發展應該是全面的,不是單單地以GDP為社會發展的唯一衡量尺度。這個可以說現在已經成為我們的共識了。
⑦、如今,我們正在大力提倡科學發展觀,如何保護好我們的歷史文化資源,讓它們為我們的社會發展建設做貢獻,是每個官員和文化工作者所要想的,要做的。只有真正重視起我們的物質文化遺產,屏棄那種單純的經濟觀點,才能使我們的文化得以傳承,使我們走上全面可持續的發展道路。據說,我們的春節和端午等傳統節日被新加坡等國注冊了.........
⑧、談不上該不該,現在也有很多老外喜歡過春節看耍獅吃餃子,中秋賞月吃月餅,我們怎麼就不能過所謂的「洋節」呢? 就當做是文化的共融吧。
⑨、其實,過什麼節,什麼節日名字無所謂,大家只是想有一個團聚,歡樂、放鬆的機會,隨意說,即使過了聖誕節也不是說崇洋媚外,大家高興開心就好!這才是最重要的!
⑩、我對中國人過洋節的理解是:中國人很聰明,給商人一個賺錢的機會,給自己一個放鬆的理由,給朋友一個喝酒的借口,給家人一個溫馨的感覺。總之,開心就好。
記得,中國人最注重的是人情味.過洋節多一個聯絡感情的借口,難道不好嗎?
反方:中國人該不該過洋節的反思
在記者采訪調查的熱崇過洋節的青年人中,就拿即將到來的聖誕節為由,80%的人面對記者追問「聖誕節真正由來」表示疑惑。大部分人只知道聖誕節有個老人會在孩子們熟睡時在襪子里塞禮物。
其實聖誕節是來自基督教習俗,是慶祝榮耀尊貴的上帝為了愛世人,便將他的獨生子耶穌基督化成肉身來到世間,成為人的樣式,與人一同承擔苦難、救贖世人。聖誕節就是慶祝聖子耶穌基督的誕生。而在西方慶祝聖誕節不是只有聖誕節夜以及聖誕節當天,早在聖誕節前的四個星期日,便已經開始每周日慶祝耶穌誕生的習俗,這一段時間稱為「將臨期」。聖誕節最重要的意義是講「饒恕」與「和好」,這就是聖誕節的來歷。多少年後的今天,當它進入中國,進入時尚與個性的年代,這種作為「饒恕」與「和好」的意義卻隨著時代而演變。
面對越來越變味的傳統文化節(包括國內和國外),很多文化專家發出呼籲:應讓傳統文化回歸本真。同時,一些市民提出,熱崇過外國傳統文化節本無可厚非,但不能全都讓它同等於將商業化與追求吃喝玩樂融於一體,而應深層次地挖掘出它的文化淵源,追溯它的本真意義,將傳統文化節日發揚光大,從而保持它的節日原味。
在西方傳統節日大肆入侵中國傳統節日的今天,如何重豎「傳統節日」這一文化旗幟,再現傳統文化的根源,成為當代人反思的又一話題。面對愈演愈烈的洋文化入侵,傳統節日終究會不會在中國變成快餐文化、成為中國的一個匆匆過客,值得引起每一位國人的重視。
回答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