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角的心理密碼是什麼意思
⑴ 「嘴角上揚」是指什麼表情
「嘴角上揚」從外界來看就是表達一個人的內心的喜悅,因為一個人內心的情緒一定會有他的外界表現,同時也有生理上的變化,譬如他的皮膚電、心跳,這就是心理測試的理論基礎,可以通過他的生理變化來推測他有沒有說謊。我們如何看待一個人的外界行為,當你在描述一個行為的時候,希望解釋這個行為,但是人的行為有時候是多義的,一個人笑可能對你是友善的,但是也可能是笑裡藏刀。
⑵ 抿嘴和低頭代表什麼呢從心理學的角度。
一般來說,嘴唇半開表示疑問、奇怪、有點驚訝;嘴唇全開表示驚駭;嘴唇噘著表示生氣、不滿意;打哈欠表示無聊和睏倦;咬指甲則是緊張、焦慮的反應。為了幫大家了解嘴部的無聲語言,FBI資深探員做了如下歸納:
1.嘴巴抿成「一」字形
大多數人在需要作重大決定或事態緊急的情況下會有這種動作。有這種習慣性動作的人,一般比較堅強,具有堅持到底的頑強精神,面對困難時會迎難而上而不是臨陣退縮。
2.嘴唇往前噘
人的嘴唇往前噘的時候,表明此人的心理可能正處在某種防禦狀態中。「嘴巴都可以掛個油壺了」,人們常常用這句話來描述一個人生氣和不樂意的樣子。
3.下嘴唇往前撇
一個人的下嘴唇往前撇的時候,表明他對接收到的外界信息持懷疑態度,他希望看到能令他信服的回答。
4.嘴角向後撇
在與人交談的過程中,如果你發現對方嘴角稍稍有些向後撇時,則表明他正在集中注意力聽你的談話。
5.用牙齒咬嘴唇
有些人在與別人交談的時候,會上牙齒咬下嘴唇、下牙齒咬上嘴唇或雙唇緊閉。人們可以看出他們是一副聚精會神的樣子,而他們也正是在聆聽對方的談話,同時在心中仔細揣摩對方話中的含義。這種動作的意思有兩層:其一是,「我在聽你講話,你說得有道理,我考慮一下」;第二層意思是,「我准備發表自己的觀點,不過我需要在發表意見前先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以直接切中要害」。
有這種習慣性動作的人,分析能力一般都較強,遇事雖然不能很迅速地作出判斷,但是決定一旦作出,往往便不會回頭。
6.吐舌頭
人們從不輕易暴露自己的舌頭,所以,舌頭動作能提供給我們的信息比較少,但這並不意味著舌頭動作不值得重視。看看我們身邊的一些寵物,如小貓、小狗,它們會用舔舌頭來表達情感。人的情感更復雜,舌頭動作也就更多樣了。
在壓力之下,一個人用舌頭舔嘴唇,看似在舔嘴唇,其實目的是讓乾燥的口舌滋潤滋潤,以實現自我安慰。用舌頭反復摩擦嘴唇也有同樣的效果。如果一個人伸出舌頭,說明備感尷尬,希望借伸舌頭這個動作緩解一下氣氛。不過有時,這個動作也可能表示這人正專注於某件事情,比如球星喬丹在球場上就常有這種動作。
通常來說,兒童吐舌頭是頑皮行為的表現。這個動作若是發生在成人身上,則有可能是他逃脫一劫,對自己的慶幸,或者是被人發現正在做某件事情時略感不好意思的表現。我們往往會在好奇心較重的人身上看到這一動作。如當一個人正在偷看別人的信件,突然,那封信的主人回來了,偷看信的人會趕忙把信放進信封。在轉身離去的瞬間,我們極有可能看到他輕拍自己的胸脯,吐一下自己的舌頭。這個下意識的動作似乎是在進行一種隱性的表達,說明終於完事,可以作一個了結了,吐吐舌頭,鬆口氣吧。
7.藏起嘴唇、擠壓嘴唇
准備出庭作證的人總是習慣將嘴唇藏起來,這意味著他們壓力很大。在壓力狀態下,藏起嘴唇是非常普遍的一種反應。
我們常常做出擠壓嘴唇的動作,彷彿是大腦在告訴我們閉上嘴巴,不要讓任何東西進入我們的身體。嘴唇的擠壓是消極情感的一種反映,它清楚地表明一個人遇到了麻煩或某些地方出了問題。這種行為很少有積極的含義。當然,這並不能表示做這一動作的人存在某種欺騙行為,只能說明他們當時壓力很大。
8.嘴唇呈倒U形
如果一個人的嘴唇呈倒U形,說明這個人正處於苦惱或悲傷中。你可以自己做個試驗,在一面鏡子前做隱藏或擠壓嘴唇的動作。你會發現,你能藏起自己的嘴唇,卻只能將其抿成一條線,而很難做出倒U形口型。為什麼?因為只有當我們真正處於苦惱或悲傷的時候,它才會出現。
9.笑時嘴部的動作
從一個人笑時嘴部的動作,我們能分辨出對方的笑容是真笑還是假笑。
笑是人類交流時用到的最常見的方式之一,笑是全人類都懂的一種表情。不過,笑有真笑與假笑之分,笑容的真假能讓你瞬間讀懂正在與你寒暄的這個人對你的真切關系:是親密還是疏遠。甚至你還可以從對方的笑容中估計出他對你的想法和態度。那麼,如何去分辨一個人笑容的真假呢?
很簡單,觀察一個人笑時嘴角肌肉的運動方向。真笑時,嘴角會向眼睛方向上揚。如果是假笑或「應付」的笑,嘴角會被拉向耳朵方向,這時嘴唇會呈長橢圓形,笑者的眼中也不會露出一絲情感。
⑶ 輕摳嘴角,下嘴唇,心理學怎麼解釋
個人認為,第一可能這個就是他的一個習慣,就象有人會把手不自覺的插在褲兜里一樣,第二個的話可能是由於緊張,導致下意識的做出這些動作來,當然,這只是個人的一點簡單分析,畢竟,別人心裡想什麼,只要他本人自己知道。
⑷ 微表情心理學的作品目錄
第一章 你也可以讀懂他人
讀懂一張臉,了解一群人
天下無難事,首先讀懂ta
讀人不簡單,顰笑皆學問
讀人讀到心,事事都順利
讀人之關鍵,培養洞察力
第二章 先看其人,以面觀心
內心世界的鏡子--表情
臉形隱藏的奧秘
你的眼睛代表了你的心
從視線讀懂一個人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眉頭看人有玄機
眉動則心變
以眼觀鼻,以鼻觀心
「出納官」的學問
嘴角的「心理密碼」
牙齒的「性格」
鬍子的「自白」
第三章 通過姿勢來認清一個人
性格的體現--坐姿
走路姿勢暴露了你
站立所透露出來的信息
手勢觀人
睡姿--潛意識的表露
教你讀懂腰部姿勢
腿部姿勢表露出來的不同含義
第四章 各種性格的「投影」
發型中的性格心理
下巴所折射出的性格投影
耳朵的性格學說
性格的投影--體形
手指中隱藏的「性格小宇宙」
第五章 「閱微」筆記
知人才能善用
你的細節出賣了你
四分鍾印象和第一印象
正常不正常,細節告訴你
……
第六章 邊觀色,邊察言
第七章 請別告訴我你在說謊
第八章 會「說話」的衣著
第九章 跟著習慣來看人
第十章 教你成為一個成功的職場人
⑸ 男人把嘴抿起來心理學上代表啥意思
很不耐煩樣子或者不想跟你說話
⑹ 掛在嘴邊的OD到底是什麼
OD這個詞已經火了一段日子了,企業要招OD專業人才,個人要提高自己的OD專業能力……OD好像在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意思。今天,我們借著料理機的第二篇來掰扯掰扯OD這個概念。
先解釋一下,OD是 組織發展 的英文首寫字母的縮寫-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如果面向其內涵和人們使用時所指向的現實,可沒有縮略語這么簡單嘍。
從應用場景來看,OD有三個典型內涵: 作為專業知識領域的OD、作為職能崗位的OD,還有作為OD實踐者的OD ,我們一一細說。
作為專業知識領域的OD
雖然作為專業知識領域的OD,最早可以追溯到百年前的泰勒,著名的霍桑研究,但真正面向群體訓練的,是始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 庫爾 特•勒 溫的敏感性訓練和塔維斯托克研究所的社會技術系統 。
接下來,OD就不斷從各個領域吸取養料,OD實踐以及研究者們志在幫助各個社會發展時期的企業家們不斷改善組織運營和實現最優績效,做了大量與 行為科學相關的理論研究和實踐 工作。這些專業學科有:管理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系統理論、混沌和復雜理論、 變革理論、組織行為學等等。
一代又一代的OD實踐者們在基於行為科學的實踐中又不斷創造新的理論,循環往復、不斷迭代, 成就了今天的OD的浩瀚無垠、博大精深的專業領域。
由此, 建構了一整套認識組織、識別組織問題以及如何介入,有實證研究支持的理論體系 ,組織學習、組織文化、變革、激勵的影響、領導力等概念也不斷推出,以幫助組織能夠作為一個整體從容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
組織的獨特性使這個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領域創造出極其多的方法,用浩瀚無垠形容也不為過,永遠也無法像經濟學之於社會學領域逐漸成為科學——我無法想像把人弄成數字化的世界!(這些OD理論及方法未來會一一推出,但不是今天的重點)無論怎樣,這個領域還是有一些基本的原則,所有的理論、方法都離不開這些原則。
首先,OD是關注 組織系統整體的有效整合以及績效改善 ,其目標是幫助組織更好的適應外部環境,使組織得以更健康的發展。OD的整體觀、系統觀使它始終關注著 組織系統的整體做出有計劃的改變 ,這就意味著組織整合將發生在組織系統內不同系統層次:個體、團隊、部門、組織,不斷改善運營流程,優化組織過程。這樣才能以 可持續 的方式為客戶和用戶提供有效產品和服務, 同時也滿足個體和組織的發展需求,提升組織有效性。
其次,OD還注重對 企業中的人性面的尊重 ,即 人本觀 。在組織發展成為領域的早期,一系列重要的西方社會運動-人際關系,人類潛能,平等和社會參與推動了它的形成。正如上篇料理機我們提及的對組織演化的歷史視角,人不再被認為僅僅是利潤和效率的工具;而是 有主動性, 有創造性 的多思想的社會系統里的每個個體。 每個個體都有內在需求,有平等的權利去拓展自己的潛能,當個體被平等對待, 組織提倡了 民主、參與、共創和透明 , 讓組織各個層面的人 協力解決組織面臨的來自組織內外部的問題 , 從而能實現組織 最優績效。
第三,OD專業是關於過程介入的 藝術與科學 。群體的合作是任何一個組織都要破解的密碼,破解的訣竅就在過程中,過程中充滿了張力、動力,情緒情感被激盪著,創造也同時被醞釀著,OD的過程介入就是協助群體 讓孕育的創造萌芽。
正是這樣的獨具魅力的專業領域,也創造了獨具一格的工作方法,OD咨詢方法的獨特性將在作為實踐者的OD那部分——第三部分介紹。
作為職能崗位的OD
組織為了更好的能同時應對來自外部環境和內部整合的問題, 理想狀態下,這兩個維度在組織中都需要有專門的崗位或者一個職能部門作為組織最高管理者CEO的智囊團, 與CEO和高管團隊緊密合作。 戰略專家所在的戰略規劃部門支持他們能做出更好應對適應外部環境的決策 ,比如做市場調研, 獲取市場洞見, 支持CEO和高管們做出戰略選擇並制定戰略規劃。而OD崗位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 輔助CEO和高管團隊充分發展和有效整合組織內部,精心設計組織, 有效運營組織,打造組織文化,為實現組織的戰略目標提供充分的保障。
當然,OD崗位現在既沒必要也不會成為所有組織的標配,因為不同的組織在不同的生命周期,有不同的聚焦和挑戰, 雖然相對成熟和發展的組織對OD的依賴和需求會相對比較高,但在我們的經驗里,初創公司有OD人員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因為組織創立前期的動盪更需要一個靠譜的內當家。
目前,在有OD崗位的企業組織中, 其架構配置也是百花齊放,有的組織把OD歸類於HR的職能之下, 匯報給HR職能線;也有的組織把人才發展的工作內容歸到了OD崗位;有的組織將OD職能和崗位歸入了總經理辦公室,有的組織設立OD崗位, 單獨向CEO匯報;我們在此並不對架構配置做出合適與否的判斷, 因為每個組織都有其獨特性的背景和演化的歷史。但是我們想再次強調的是作為職能崗位的OD的功能就是 能夠站在組織整體的視角下,為組織整個系統負責,能有效對組織不同時期所面臨的重要問題作出診斷、計劃、介入實施和評估 , 且不斷循環反復, 最終實現組織發展的有效性 。無論OD崗位現在如何設置, 至少組織要為OD崗位職能的實現提供其適合展開工作的環境和資源。
作為OD實踐者的OD
在這里,當我們說OD實踐者的時候通常指兩類人,一類是 組織內部 在OD崗位上實現組織OD職能的那些人, 另一類是 組織外部 的OD咨詢顧問。之所以把這兩類人都稱之為OD實踐者,是因為OD是深深紮根於行動研究中,被稱為「OD之父「的庫特.勒溫曾經說過 「最好的理論就是莫過於能指導實踐」。 「 他主張」不脫離研究作行動, 也不脫離行動作研究「。由此行動研究是組織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石, 構建了OD的理論領域和實踐基礎。
無論組織內外部的OD實踐者雖然都是遵從著OD專業領域中理論和實踐的教誨, 但是因為各自在當下實踐OD的環境和背景不同, 兩者在現實中的實踐確實還是有差異的, 由此而面臨不同的挑戰。
對於組織內部的OD實踐者來說 ,他們時時刻刻和組織系統同在,他們更懂得身處的組織和業務,能最快速和最短距離感知到組織的能量和情緒,特別是來自於CEO和高管團隊的情緒和壓力。相比外部顧問,組織對他們有更為熱切的甚至熱切得不合情理的期待。這就特別考驗他們的 沉著冷靜和獨立思考 ,是否能守住OD工作的邊界,既能hold住來自CEO和高管團隊的壓力,同時又能和業務方一起做好組織診斷, 共同制定介入計劃和方案。並通過一系列的過程設計, 推動組織流程優化和有效運營,提升組織績效。 這一邊界於業務方是賦能,於OD實踐者來說是專業的體現。
對於組織內部OD的考驗在於:能否從容應對組織內部每時每刻都存在的混亂,各種顯現和隱藏的權利線的交織影響,理解和覺察系統和團隊動力,不斷化解過程中的沖突,從而支持組織作出他們自身期待的改變。這些也對組織內部的OD實踐者的自身修煉和快速學習成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能夠沖過績效評估的浪潮 。
對於外部OD實踐者(咨詢顧問)而言 , 其挑戰在於: 不僅要成為組織的專家, 更需要快速理解不同企業的生命周期, 所處行業的特徵,企業的業務模式和價值鏈體系。 也就是對客戶所處的環境和相關利益者能夠快速理解和學習,了解組織特定的技術「術語」 和「文化」,這同樣也是一個浩瀚無垠如宇宙般寬廣的領域,因為每個組織都是獨特的,其組織構建、運營和文化與組織所選擇的行業和業務模式息息相關。相比於內部實踐者, 因為並不是和組織系統時刻同在, 外部顧問相對可以冷靜思考,系統的觀察和診斷,但是如何 犀利的穿越對組織的各個痛點的表象,找到那個深處攪動組織的原因,和客戶共同產生對於組織的洞見 ,在OD價值觀的指引下和客戶共創對整體有效的介入計劃和實施,這也非常考驗外部OD實踐者「功夫」的, 和組織內部OD實踐者一樣,也需要一條漫漫長路的自我修煉和學習。
讀到這里,是不是可以看出: 組織內部的OD實踐者要修「出乎其外」之功;外部OD顧問要修「入得其中」之功 。
在我們過去咨詢經驗中, 如果客戶有內部OD實踐者, 與我們外部顧問一起,互為補充, 再加上HR團隊的部分成員和組織內的高潛人才共同組成項目小組, 這樣的組合形成了 組織內外的共同視角 ,對組織產生的作用也最大, 同時也支持了內部OD團隊的專業成長,經由共同工作的過程,客戶自己可以形成一套屬於自己的組織發展哲學和方法論,找到支持戰略實現的獨特組織方式,這不就是成為了自己嗎!
對於OD實踐者來說,無論內部還是外部,都是 人介入人組成的工作系統 ,這意味著介入者的態度、行為、價值觀會對被介入系統產生影響,真應了那句話: 看著看著風景就成了風景 。所以,為了組織的自然而然的發展,OD實踐者學習運用和維護「自我」作為工具是極其重要的OD實踐的功夫之一,這需要OD實踐者們保持對自身的敏感,了解自我的信念,理想,情緒和行為,覺察在與組織系統工作時自我是如何被影響的和涌動的,運用自我當下的涌現和反應有意識地介入正在進行的系統。將所有學習的OD理論、工具、方法在實踐中和「自我」這個工具結合起來, 彼此成就,在讓組織成為自己的同時也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到這里,我們也捋得差不多了,OD這個詞代言的東西還不少吧! 作為專業領域的OD其實是重要的基礎,理論和方法為OD實踐者們提供了養料,OD專業的價值觀為作為職能的OD如何在企業中發揮戰略性的作用提供了基石。
如果有一天,有人問:「OD是什麼?」你一定要知道你所講的OD是哪一方的代言: 是作為專業領域的OD,還是作為職能崗位的OD,還是作為OD實踐者的OD。
誠然, 組織發展(OD)在中國還是一個非常新興的領域, 具有本土特色的OD理論和實踐還很稚嫩,還在不斷的孕育和積累中 ; 令人萬分欣喜的是,越來越多CEO需要OD作為TA的智囊團中重要的一員, 越來越多的組織設立OD作為重要職能和崗位, 越來越多的小夥伴也願意學習OD專業領域的知識理論並投入到OD的事業中去, 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同行者,我們和你一起去揭開OD的神秘面紗,用熱愛和實踐去豐富它……
終有一天,掛在嘴邊的OD引來的是會心一笑,而不是懵懂的眼神!
⑺ 嘴角的變化暗示著哪些心理特徵
樂觀、活潑的性格,往往使得嘴角兩邊是向上提起的;與之相反,嘴角兩邊下垂意味著長期的悲觀厭世或當時的不愉快。不自信的人在面對他人時傾向於緊閉嘴唇,兩嘴角下垂。這種嘴型常常是憂郁性格或病態性格的信號。這種表情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比如,坐在後排聽課的學生,最初緊閉嘴唇、嘴角下垂,總是給人一種似乎非常「嚴肅」的表情。初次上台演講的人,在面對台下的聽眾時總是一張「苦瓜臉」,很少樂呵呵地笑,哪怕是微笑。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他們對自己沒有信心,自卑使他們無法完全放得開。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不自信時,臉部表情非常僵硬——綳緊、捲曲的嘴唇,以及一張「易怒的、生氣的」的臉——這常常與長期被壓抑的性格有關。
因此,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心理學家將主體嘴部周圍肌肉的收縮看成是其自卑、悲觀的標志。一旦你看到對方有這種表情,就知道對方是一個不自信的人,或者說此刻他/她感到沒信心。那麼,如何與不自信的人打交道?需要注意以下三點。用眼睛注視對方,給對方以積極的暗示眼睛能夠向人傳遞信心和力量,當你發覺對方有些自卑,你不妨注視著對方,暗示對方自信起來。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熱切的注視能增強人的信心。有些女人常被自卑感所困擾,為了增強自信,心理學家就讓這些女人面對著鏡子,長久地看自己。當看到自己白皙的皮膚、柔順的頭發,或是身上的某一優點時,她們會不由得產生某種幸福的感受。這樣,她們在別人面前就可能逐漸地自信起來。其實,這就是注視的力量。
如果你熱切地注視一個人,對方內心一定歡喜不已。如果再給對方一些積極的暗示,比如:「你的眼睛真好看」「加油」「我覺得你做得不錯」等,對方就會逐漸地建立起自己的信心。要用肯定的語氣鼓勵對方為了讓對方克服消極、否定的情緒,我們應該採取積極肯定的態度與對方交流。比如,在交談時,面帶笑容去說話。如果你總是採取輕視、鄙夷的態度,苦著一張臉或者冷言冷語,不僅會讓對方不舒服,還會讓對方更加無自信可言。
積極肯定的態度有助於人的自信心的建立,消極冷漠的態度反而會摧毀人的自信心。我們來看一個例子。某大學生團體每年都會招募一批隊員參加一系列的比賽,他們倡導的口號是:「我是最美麗的使者。」因此,每年組織者都要到各大學選拔學生,請他們參加這個比賽。久而久之,這個團體在全國各地舉辦了一次又一次的比賽。每個成員都變得越來越美,令人刮目相看。據這個團隊里的工作人員說:「其實,這些隊員並不是最美麗的,大概是他們越來越有自信了吧!」這話完全正確。因為他們每天在「我要參加這個比賽,我是最美麗的」這種積極態度的引導下發掘自我,良好的精神狀態使這些人顯得好美。「我要參加這個比賽」,這種肯定生活的態度使他們產生了自信。自信的建立就像砌磚塊一樣,需要一塊一塊地砌起來,只要逐漸樹立起我們對人生積極、肯定的態度,就會克服對他人、對自己的不必要的恐懼。因為,自信會培養自信。引導對方及時道出內心的困惑美國有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汽車推銷員,他對整個行業都還不熟悉。有一次,他單獨去見美國的汽車大王。當時他很害怕,當見到這位汽車大王時,推銷員情不自禁地老實說出這樣的話:「很慚愧,剛看見您時,我害怕得連話都說不出來。」結果,他的恐懼感反而因為這樣一說而消失了。
初次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人內心難免會害怕、疑懼、消極。這時候,如果將這種不安的情緒用語言表達出來,那麼這種消極情緒就會大大減輕,內心的緊張消除殆盡。實驗心理學之祖威廉•華特曾提出一個觀點:「冷靜地觀察自己內心,然而毫無隱瞞地抖出觀察結果,那麼就沒有產生消極情緒的餘力了。」換句話說,這就是「內生法」,通過觀察自己時時刻刻都在變化著的心理秘密,毫無隱瞞地用言語將其表達出來。嘴唇緊閉、嘴角下垂是不自信的表現。但是這種情緒只出現在特定的環境中,比如,陌生恐懼的、充滿消極氣氛的環境中。但如果看到一個人在歡快、愉悅的環境中做出這樣的表情,就不應該盲目做出「他/她是不自信的」判斷。要學會因人而異,因場合而異,根據對方當時的具體情況來判斷其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