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密碼管理 » 新黨訪問北京

新黨訪問北京

發布時間: 2022-11-08 08:24:11

❶ 台灣新黨是什麼黨

鼎力配合大陸實現中國統一,民族復興!

❷ 蘇門四學士分別指的是誰

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穀道人,晚號涪翁,又稱黃豫章,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 檢討官。後擢起居舍人。紹聖初,新黨謂其修史「多誣」,貶涪州別駕,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羈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進士,紹聖初以校書郎坐修《神宗實錄》失實被貶職,後來新黨執政,屢遭貶,死與宜州貶所。
秦觀(1049-1100),字太虛、少游,號淮海居士。高郵人。北宋文學家。宋神宗元豐八(1085年)進士。曾任太學博士(即國立大學的教官)、秘書省正字、國史院編修官。政治上傾向舊黨,哲宗時「新黨」執政,被貶為監處州酒稅,徏郴州,編管橫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頗得蘇軾賞識。秦觀生性豪爽,灑脫不拘,溢於文詞。
晁補之(1053—1110年),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字無咎,號歸來子,濟州巨野(今屬山東巨野縣)人。《宋史·晁補之傳》雲:晁補之為「太子少傅迥五世孫,宗愨之曾孫也。父端友,工於詩。」從這幾句簡短的記載里,可知晁補之生長在士宦之家、書香門第。他從小就受到家庭良好的文化熏陶,加上他聰敏強記,幼能屬文,日誦千言,故早負盛名。
張耒,字文潛,號柯山,生予北宋至和元年(1054),歿於政和四年(1114),享年六十一歲。他是宋代著名的詩人,「蘇門四學士」(秦觀、黃庭堅、張耒、晁補之)中辭世最晚而受唐音影響最深的作家。因其曾擔任過起居舍人,所以人又稱其張右史;因其晚年居陳(今河南淮陽),陳地古名宛丘,所以人亦稱其宛丘先生;因其儀觀甚偉,魁梧逾常,所以人復稱其「肥仙」。

❸ 宋詞名句

馬致遠(約1251-1321),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大都(今北京)人。馬致遠以字「千里」,晚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於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

名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憤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後的文學成就。
嘉佑元年(1056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陰差陽錯地高中進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後逢其父於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年)服滿還朝,仍授本職。他入朝為官之時,正是北宋開始出現政治危機的時候,繁榮的背後隱藏著危機,此時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的,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一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於朝廷。於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
蘇軾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滿後,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績顯赫,深得民心。
這樣持續了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一禍事。當時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大做文章。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史稱「烏台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而此時蘇軾經此一獄已變得心灰意懶,於公餘便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准。當他准備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
哲宗即位,高太後聽政,新黨勢力倒台,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蘇軾於是年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
俗話說:「京官不好當。」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拚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蘇軾在杭州修了一項重大的水利建設,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邊築了一道堤壩,也就是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外放潁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再次被貶至惠州(今廣東惠陽)。後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謚號文忠。享年六十六歲。
名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微霜。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❹ 蔡元培與北京大學怎麼樣

1912年1月5日蔡元培出任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首任教育總長,4月20日又北上擔任唐紹儀內閣的教育總長。1912年2月8日,他在《臨時政府公報》上發表《對於新教育之意見》(旋改為《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一文,提出了共和時代的教育理念。但在政局紛亂的時代背景下,要把這套超越政治的教育理念從紙上落實到現實之中,卻有著不可克服的障礙。從實際操作層面來看,蔡元培的教育新政也存在著一些疏漏乃至於失誤。其中最大的疏失,就是停辦各省高等學堂,將其並入少數幾所大學的預科。蔡元培等人改制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要與大學相銜接,二是要集中教育資源。但當時中國的大學屈指可數,師資力量也不充足,根本不可能接納高等學堂的所有生源。在這種情況下,貿然停辦各省高等學堂,對高等教育的發展顯然是不利的。除廢止各省的高等學堂外,蔡元培還曾經做過停辦北京大學的錯誤決定。時任北大校長的嚴復率先起而反對,撰就《論北京大學校不可停辦說帖》等文,與教育部據理力爭,北大各科學生也紛紛聯名發表各種說帖,表示反對和抗議。教育部不得已取消了停辦北大之議。 1916年7月12日,范源濂受命任教育總長,他於8月26日請蔡元培擔任北京大學校長一職。蔡元培就任以後,在北大強勢推行各種改革措施。他的革新措施首先體現在人事方面。蔡元培接受北京醫專校長湯爾和的推薦,盛邀《新青年》主編陳獨秀擔任北大文科學長。陳獨秀既不是北大專任教員,也沒有相應的學歷,如果按照既定程序和標准來挑選文科學長,無論如何也不會輪到他。所以,蔡元培先是讓教育部出面發公函提出北大文科學長人事任免問題,為自己更換學長人選提供合法性依據,然後再越過相關程序,單獨提出陳獨秀這個人選,讓教育部為其背書。1月11日,蔡元培函致教育部請派陳獨秀為北大文科學長,隨函附陳獨秀履歷一份。而事實上,據今人考證,這份履歷中的學歷和教育資歷基本上都是編造的。不過,它的目的並不像考證者所說,是為了「應付教育部的官僚」,而是要給北大教職員工一個虛假的交代。所以,盡管教育部在1月13日即發布第三號令通過了對陳獨秀的任命,北大內部對這個文科學長人選卻一直存在著爭議。 作為一個強勢的大學校長,蔡元培對人事布局有著很深的考量。在1917年1月18日寫給吳稚暉的信中,他提出了從人事方面整頓北大的構想:「大約大學之所以不滿人意者,一在學課之凌雜,二在風紀之敗壞。救第一弊,在延聘純粹之學問家,一面教授,一面與學生共同研究,以改造大學為純粹研究學問之機關。救第二弊,在延聘學生之模範人物,以整飭學風。」為此,他在任職後的第一年裡,首先對專任教師隊伍作了較大幅度的增補和調整,其中以文科教授增補為多。由於蔡元培延聘的這些文化人,在思想傾向上多有區別,過去人們往往以為他對新舊思想人物都是兼容並蓄的。但事實上,蔡元培的用人是有新舊之分的,這在他1917年8月份寫給留法同人的一封信中表露得相當直白。信中說:「北京大學擬新設法文學、哲學、美學諸座,請法國方面職員為留意數人,其資格如下:(一)新黨;(二)文學博士;(A)自然派文學(Natu-tatisme);(B)Comte派及Geyan派哲學;( C)Bergson派哲學;(D)長於美學及美術史、兼諳悉美術館之組織;(三)性情溫和;(四)熱心教授中國人而不與守舊派接近者……」可見他在思想上對「新黨」有著特殊的偏好,而對「守舊派」則是相當排斥的。 除了對教職員進行吐故納新之外,蔡元培還很注重對議事和管理機構的人事調整。鑒於評議會在學校決策中的重要性,蔡元培在上任兩個月後,就以首屆評議會成立「事隔兩年,已逾改選之期,且舊選各員且有離校者」為由,決定改選一次。評議會成員大多系北大舊人,其中有些人與蔡元培的革新思路並不合拍,改選剛過半年,蔡元培又對評議會進行了改選,把支持他的章士釗、胡適、沈尹默都安插到了評議會。 蔡元培在任職後不久,還對北大學科體製作了重大變更。其主要內容為:(一)改革預科;(二)擴張文、理兩科;(三)將商科歸並到法科;(四)停辦法科和工科,將其歸並到北洋大學。預科含有半獨立性質,有不服從北大校方統一管理的嫌疑,這是他要對預科進行改革的主要原因。另外在蔡元培看來,大學是研究高深學問的機關,與注重應用的專門學校有本質區別。「文理二科專屬學理,其他各科偏重致用」,且「文、理二科有研究所、實驗室、圖書館、植物園、動物院等種種之設備,合為一區,已非容易,若遍設各科,而又加設醫科之病院、工科之工場、農科之試驗場等,則范圍過大,不能不各擇適宜之地點」。所以,他認為北京大學應該專門辦文、理兩科,而把其他各科轉到別的學校,或者成為單科性質的大學。對此,工科、法科師生都是極力反對的。但蔡允許法科留在北大,而對工科卻不留餘地,決意要將其歸並到北洋大學,這一方面固然是為了實現自己的主張,另一方面卻也不無清除前任校長胡仁源工科班底的嫌疑。更直接的是,他在接任北大校長後,為了消除前任的影響力,當即由教育部出面委派胡仁源前赴美國調查專門以上學校事宜。雖然胡因各種原因並未赴美,蔡元培仍然將胡原任的工科學長一職交由理科學長夏元瑮暫代。這顯然是為了防止胡仁源利用學長職務帶頭妨礙他的改制新政。 基於「思想自由之通則」、「兼容並收之主義」,蔡元培不但創辦了《北京大學月刊》以「網羅各方面之說」、「宣布各方面之意見」,對於北大師生創辦的一些提倡新文化的刊物也給予了相當大的支持。1919年2、3月間,被《新青年》一派當作「桐城謬種」加以批判的林紓,給蔡元培寫了一份公開信,攻擊《新青年》編輯部中人以「廢古書」為「行用土語」張目,顛覆了傳統的道德和文化秩序。對此,蔡元培以一校之長的身份,在3月18日撰寫的《致公言報函並答林琴南函》中,回應林紓對北大的指責,並從兼容並包的角度提出了他自己對於大學的基本主張:「(一)對於學說,仿世界各大學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主義,與公所提出之『圓通廣大』四字,頗不相背也。(二)對於教員,以學詣為主。在校講授,以無背於第一種之主張為界限。其在校外之言動,悉聽自由,本校從不過問,亦不能代負責任。」 從理論上來看,蔡元培的這兩種主張都是言之成理的,但就事實層面來看,在實現兼容並包的方針時,蔡元培並不是不偏不倚的,而是多有偏重的。陳獨秀、胡適等人鼓吹新文學,批判舊文學,主張廢文言而代興白話,有的甚至主張廢除漢文而代之以世界語,這種極端反傳統的立場顯然是與章太炎等人主張保存國粹以激發民氣的立場背道而馳的。因此,包括章太炎在內的許多「老新黨」,對於他們的主張都是頗不以為然的。 1918年2月6日寫給吳承仕的信中,章太炎稱:「所稱北都現象,令人發笑。然非蔡孑民輩浮浪之說所能平。」這就把矛頭直接指向了以兼容並包自許的蔡元培。而章太炎的大弟子黃侃,曾在一篇文章中諷刺新文學派「今世妄人,恥其不學」。另據周作人回憶:「黃季剛最大膽,往往昌言不諱。他罵一般新的教員附和蔡孑民,說他們『曲學阿世』,所以後來滑稽的人便綽號蔡孑民叫『世』,如去校長室一趟,自稱去『阿世』去。」正因為這樣,後人才把黃季剛1919年9月從北大的去職與蔡元培聯系在一起。這時,北大已成為全國新知識界的思想中心和輿論中心,但其學術影響卻並不如人意,這與那些反對蔡元培革新措施的各科學者(包括工科、法科的新派學者和文科的舊派學者)的邊緣化其實是有很大關系的。 就蔡元培在北大時期的作為而論,足以說明兼容並包之不易、理想人格之不可恃。如果再聯繫到蔡元培在政治上的表現,尤其是1927年在國民黨「清黨」運動中的表現,我們就會明白,蔡元培在與自身利益和權力直接相關的派系斗爭中,並不是一個真正能「容忍異己」的人。如果把蔡元培作為一個個案,以蔡元培為中心,對多元背景下的包容之道進行考察,那麼,我們就會發現:在多元價值沖突、利益紛爭的現代社會背景下,除了思想上的包容和人格上的客人之量以外,還必須建立一種可以容納、協調和整合彼此之間有著各種矛盾的各個不問利益主體的社會機制,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項義華:《「兼容並包」理念與現實——以蔡元培為中心的北大改革》, 舒建軍、武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0年第2期 ) (原題《「兼容並包」:在理念與現實之間——以蔡元培為中心的考察》,載於《浙江學刊》2009年第5期)

❺ 在北京戰斗的召存信作文

北宋文學家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耒的並稱。蘇軾是繼歐陽修之後主持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在當時的作家中間享有巨大的聲譽,一時與之交遊或接受他的指導者甚多,黃、秦、晁、張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養、獎掖和薦拔。
在蘇軾的眾多門生和崇拜者中,他最欣賞和重視這四個人。最先將他們的名字並提和加以宣傳的就是蘇軾本人。他說:「如黃庭堅魯直、晁補之無咎、秦觀太虛、張耒文潛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軾獨先知。」(《答李昭□書》)由於蘇軾的推譽,四人很快名滿天下。
《宋史文苑(六)黃庭堅傳》記載:「(黃庭堅)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游蘇軾門,天下稱為四學士。」
不過「蘇門四學士」這一稱號只是表明這四位作家得到過蘇軾的垂青和指導,接受過他的文學影響,而並不意味著他們或他們與蘇軾可以統稱為一個文學流派。實際上四學士造詣各異,受蘇軾影響的程度有差別,文學風格也大不相同。比如黃庭堅的詩自創流派,與蘇軾並稱蘇黃;秦觀的主要成就在詞,但是他的詞卻不走蘇軾的路子,作品內容多寫抒情,亦有感傷身世之作。風調婉約清麗,辭情兼勝。

蘇門四學士之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穀道人,晚號涪翁,又稱黃豫章,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 檢討官。後擢起居舍人。紹聖初,新黨謂其修史「多誣」,貶涪州別駕,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羈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進士,紹聖初以校書郎坐修《神宗實錄》失實被貶職,後來新黨執政,屢遭貶,與宜州貶所。
黃庭堅擅文章、詩詞,尤工書法。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早年受知於蘇軾,詩與蘇軾並稱「蘇黃」,有《豫章黃先生文集》。詞與秦觀齊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龍榆生《豫章黃先生詞》。詞風流宕豪邁,較接近蘇軾,為「江西詩派」之祖。晁補之雲:「魯直間作小詞固高妙,然不 是當行家語,自是著腔子唱好詩。」(見《詩人玉屑》)另有不少俚詞,不免褻諢。有《山谷詞》又名《山谷琴趣外篇》。主要墨跡有《松風閣詩》、《華嚴疏》、《經伏波神祠》、《諸上座》、《李白憶舊游詩》、《苦筍賦》等。書論有《論近進書》、《論書》、《清河書畫舫》、《式古堂書畫匯考》著錄。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詩與蘇軾齊名,人稱「蘇黃」,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為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書法精妙,與蘇、米、蔡並稱「宋四家」。詞與秦觀齊名,藝術成就不如秦觀。晚年近蘇軾,詞風疏宕,深於感慨,豪放秀逸,時有高妙。有《山谷詞》。
同他的前輩一樣,黃庭堅對西昆體也是猛烈攻擊的。西昆詩人講究聲律、對偶、辭藻,為了在藝術上擺脫西昆詩人的影響,從歐陽修、梅堯臣開始就企圖在立意、用事、琢句、謀篇等方面作些新的探索。到北宋中葉以後,這百年以上的承平局面和新舊黨爭的風險,即使許多詩人愈來愈脫離現實;當時大量書籍的刊行,封建文化的高漲,又使他們不滿足於尋常典故的運用,而務求爭新出奇(註:歐陽修與梅堯臣書,不滿意當時人作白兔詩「皆以常娥月宮為說」,蘇軾《聚星堂雪》詩「禁體物語」,皆見當時詩人爭新出奇的風氣,到黃庭堅更變本加厲。)。這樣,他們雖努力在詩法上向杜甫、韓愈以來的詩人學習,卻未能更好地繼承杜甫、白居易以來詩家的現實主義精神。他們擺脫了西昆體的形式主義,又走上了新的形式主義道路。這就是從北宋後期逐漸形成的江西詩派。這一派詩人並不都是江西人,只因黃庭堅在這派詩人里影響特別大,所以有此稱呼。
《苕溪漁隱叢話》曾稱引黃庭堅的詩說:「隨人作計終後人。」又說:「文章最忌隨人後。」可見他在文學創作上是有開辟道路的雄心的。然而他的社會接觸面較之前輩詩人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都遠為狹小,長期的書齋生活與脫離現實的創作傾向使他只能選擇一條在書本知識與寫作技巧上爭勝的創作道路。他說:「詩詞高勝,要從學問中來。」(見《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又說:「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後人讀書少,胡謂韓杜自作此語耳。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答洪駒父書》)可以看出他的這種傾向。那麼怎樣取古人陳言點鐵成金呢就是根據前人的詩意,加以變化形容,企圖推陳出新。他稱這種作法是「脫胎換骨」,是「以俗為雅,以故為新」,是「以腐朽為神奇」。比如王褒《僮約》以「離離若緣坡之竹」形容那髯奴的胡須。黃庭堅《次韻王炳之惠玉版紙》詩:「王侯須若緣坡竹,哦詩清風起空谷。」進一步用空谷的清風形容王炳之那聞聲不見嘴的大鬍子,就有了新的意思。又如後人根據李延年《佳人歌》,用「傾城」、「傾國」形容美色,已近俗濫。黃庭堅《次韻劉景文登鄴王台見思》詩:「公詩如美色,未嫁已傾城。」意思就深了一層,而且符合於這些文人的雅趣。這些運用書本材料的手法,實際是總結了杜甫、韓愈以來詩人在這方面的經驗的。他同一般低能文人的慕擬、剽竊不同之處,是在材料的選擇上避免熟濫,喜歡在佛經、語錄、小說等雜書里找一些冷僻的典故,稀見的字面。在材料的運用上力求變化出奇,避免生吞活剝。為了同西昆詩人立異,他還有意造拗句,押險韻,作硬語,連向來詩人講究聲律諧協和詞彩鮮明等有成效的藝術手法也拋棄了。象下面這首詩是比較能表現他這一方面的特點的。
我詩如曹鄶,淺陋不成邦;公如大國楚,吞五湖三江。赤壁風月笛,玉堂雲霧窗;句法提一律,堅城受我降。枯松倒澗壑,波濤所舂撞;萬牛挽不前,公乃獨力扛。諸人方嗤點,渠非晁張雙;袒懷相識察,床下拜老龐。小兒未可知,客或許敦龐;誠堪婿阿巽,買紅纏酒缸。
——《子瞻詩句妙一世,乃雲效庭堅體,次韻道之》
這是他答和蘇軾的一首詩。開首四句說他的詩沒有蘇軾那樣闊大的氣象。中間十二句寫蘇軾對他的賞識,同時表現他的傲兀性格,象倒在澗壑里的枯松,波濤推不動,萬牛挽不前的。結四句說他兒子或可以同蘇軾的孫女阿巽相配,言外之意即說他的詩不能同蘇軾相比。這正是後來江西派詩人說的「打猛諢入,打猛諢出」,用一種詼諧取笑的態度表示他們的情誼。這詩從用字、琢句以至命意布局,變盡建安以來五言詩人熟習的道路。然而比之曹植贈丁儀、沈約寄范雲、杜甫贈李白等詩篇,黃庭堅雖然字敲句打,作意出奇,卻仍未能有效地表達他的真情實感。
當然,作為一個開創詩流派的藝術大匠,黃庭堅的詩並不是每篇都這樣生硬的。當他受到真情實境的激發,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刻意好奇的習氣時,依然能夠寫出一些清新流暢的詩篇,象下面的例子。
投荒萬鬢毛斑,生入瞿塘灧預關。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
滿川風雨獨憑欄,綰結湘娥十二鬟。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
痴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
——《登快閣》
前人論宋詩,每以蘇黃並稱。蘇詩氣象闊大,如長江大河,見起濤涌,自成奇觀;黃詩氣象森嚴,如危峰千尺,拔地而起,使人望而生畏,在藝術上各自創造了不同的境界。然而黃庭堅的成就究竟不能同蘇軾相比,因為他的詩雖能屏除陳言濫調,形成一種以生新瘦硬為其特徵的風格,但仍無法掩蓋他生活內容的空虛和脫離現實的傾向。
宋詩最初形成反西昆的流派,是由於當時作者如歐陽修、蘇舜欽、梅堯臣等的面向現實,以詩配合他們的政治斗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意願。黃庭堅論詩說:「詩者,人之性情也,非強諫諍於庭,怨憤詬於道,怒鄰罵座之為也。」又說:「其發為訕謗侵凌,引領以承戈,披襟而受矢,以快一朝之憤者,人皆以為詩之禍,是失詩之旨,非詩之過也。」(《書王知載朐山雜詠後》)顯然,這是取消了詩歌的戰斗作用,其結果必然要走上脫離現實、片面追求藝術技巧的道路,偏離了詩文革新運動的方向。
黃庭堅書法初以宋代周越為師,後來受到顏真卿、懷素、楊凝式等人的影響,又受到焦山《瘞鶴銘》書體的啟發,行草書形成自己的風格。黃庭堅大字行書凝練有力,結構奇特,幾乎每一字都有一些誇張的長畫,並盡力送出,形成中宮緊收、四緣發散的嶄新結字方法,對後世產生很大影響。在結構上明顯受到懷素的影響,但行筆曲折頓挫,則與懷素節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圓轉、流暢是草書的基調,而黃庭堅的草書單字結構奇險,章法富有創造性,經常運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單字之間的界限,使線條形成新的組合,節奏變化強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為北宋書壇傑出的代表,與蘇軾成為一代書風的開拓者。後人所謂宋代書法尚意,就是針對他們在運筆、結構等方面更變古法,追求書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黃庭堅與蘇軾、米芾、蔡襄等被稱為宋四家。
黃庭堅對書法藝術發表了一些重要的見解,大都散見於《山谷集》中。他反對食古不化,強調從精神上對優秀傳統的繼承,強調個性創造;注重心靈、氣質對書法創作的影響;在風格上,反對工巧,強調生拙。這些思想,都可以與他的創作相印證。
黃庭堅的書法,小字行書以《嬰香方》、《王長者墓誌稿》、《瀘南詩老史翊正墓誌稿》等為代表,書法圓轉流暢,沉靜典雅。大字行書有《黃州寒食詩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風閣詩》等,都是筆畫遒勁郁拔,而神閑意穠,表現出黃書的特色。草書有《李白憶舊游詩卷》、《諸上座帖》等,結字雄放瑰奇,筆勢飄動雋逸,在繼承懷素一派草書中,表現出黃書的獨特面貌。此外黃庭堅的書法還有《伯夷叔齊墓碑》、《狄梁公碑》、《游青原山詩》、《龍王廟記》、《題中興頌後》等。
《經伏波神祠詩》,行書墨跡,紙本,46行,每行字數不一,共477字。原跡現在日本。此詩帖,洋洋數十行,揮灑自如,筆筆精到,氣勢開張,結體舒展,范成大評「山谷晚年書法大成,如此帖毫發無遺恨矣,心手調合,筆墨又如人意。」此帖正是一種心平氣和的境況下的經意之作,具有黃庭堅書法藝術的特點,是黃庭堅晚年的得意之作。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蘇門四學士之秦觀

秦觀(1049-1100),字太虛、少游,號淮海居士。高郵人。北宋文學家。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進士。曾任太學博士(即國立大學的教官)、秘書省正字、國史院編修官。政治上傾向舊黨,哲宗時「新黨」執政,被貶為監處州酒稅,徏郴州,編管橫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頗得蘇軾賞識。秦觀生性豪爽,灑脫不拘,溢於文詞。20歲,作《浮山堰賦》。24 歲,作《單騎見虜賦》,為世人所重。其散文長於議論,《宋史》評為「文麗而思深」。其詩長於抒情,敖陶孫《詩評》說:「秦少游如時女游春,終傷婉弱。」他是北宋後期著名婉約派詞人,其詞大多描寫男女情愛和抒發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細,音律諧美,情韻兼勝。代表作為《鵲橋仙》(纖雲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滿庭芳》(山抹微雲)等。《鵲橋仙》中「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被譽為「化臭腐為神奇」的名句(見《蓼園詞選》)。《滿庭芳》中的「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被稱做「天生的好言語」(《能改齋漫錄》引晁補之語)。張炎《詞源》說:「秦少游詞體制淡雅,氣骨不衰,清麗中不斷意脈,咀嚼無滓,久而知味。」生平詳見《宋史》卷四四四。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詞》(又名《淮海居士長短句》)、《勸善錄》、《逆旅集》。又輯《揚州詩》、《高郵詩》。其《蠶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蠶桑專著。又善書法,小楷學鍾、王,姿媚遒勁可愛,草書有東晉風味,真、行學顏真卿。建炎四年(1130),南宋朝廷追贈秦觀為「直龍圖閣學士」。高郵文游台、秦觀讀書台、《秦郵帖》石刻、揚州雲山圖、「淮東第一觀」石刻,保存至今。

蘇門四學士之晁補之

晁補之(1053—1110年),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字無咎,號歸來子,濟州巨野(今屬山東巨野縣)人。《宋史·晁補之傳》雲:晁補之為「太子少傅迥五世孫,宗愨之曾孫也。父端友,工於詩。」從這幾句簡短的記載里,可知晁補之生長在士宦之家、書香門第。他從小就受到家庭良好的文化熏陶,加上他聰敏強記,幼能屬文,日誦千言,故早負盛名。
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進士,授澶州司戶參軍、北京國子監教授。元祐間調京,歷任秘書省正字、校書郎、後派任揚州通判,又召回秘書省等職。紹聖初,出知齊州,後來因修《神宗實錄》失實罪名,連貶應天府、亳州、信州等地。宋徽宗立,召拜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崇寧追貶元佑舊臣,出知河中府,徙湖、密等州,後退閑故里,嘯傲田園。晚年起知泗州。於任所。
晁氏為北宋名門,文學世家。高祖晁迪,贈刑部侍郎。曾祖晁宗簡為尚書刑部郎中,知越州,贈特進吏部尚書。又高叔祖晁迥,宋真宗朝任翰林學士承旨、太子少傅。迥子晁宗愨官至參知政事,可謂名重一時。補之族叔晁端禮(1046—1113),字次膺。一作元禮。詞人。常與補之唱和。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進《並蒂芙蓉》詞,得徽宗稱賞,於是以承事郎為大晟府協律。「與萬俟雅言(詠)齊名,按月律進詞」。(《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卷七)未及供職即病逝。著有《閑適集》、《閑齋琴趣外篇》。由於世族的逐漸衰落。補之父晁端友僅做過上虞令、新城令之類小官。
補之堂弟晁沖之(生卒年不詳)字叔用。詩人。早年師事著名詩人陳師道,隱居陽翟(今河南禹縣)具茨山。為呂本中《江西詩社宗派圖》所列26人之一。其詩「專學老杜詩」。(《紫微詩話》)筆力雅健,風格高古,為劉克庄、王漁洋等詩家所稱賞。有《晁具茨先生詩集》15卷。其子晁公武(約公元1105—1180年),字子止,人稱昭德先生,是宋代著名學者、目錄學家、藏書家,所著《郡齋讀書志》,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附有提要的私家藏書目錄。補之從弟晁詠之(生卒年不詳),字之道,少有異才,深受蘇軾賞識,著有文集50卷,已佚。其他,如其從叔晁端淑、從弟晁說之等,皆有文名。
晁補之少時即受到蘇軾知賞,宋神宗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晁補之19歲時(《宋史》本傳雲時年17,誤),從父遊宦杭州,觀覽錢塘風物之盛麗,山川之秀異,於是寫了《七述》一文。此時,大文學家蘇軾正做杭州通判,喜歡杭州美景,欲作杭州賦。晁補之以《七述》謁見蘇軾,蘇軾「讀之嘆曰:『吾可以擱筆矣!』又稱其文博辯雋偉,絕人遠甚,必顯於世,由是知名」(《宋史》本傳),具體原文為「於文無所不能,博辯俊偉,絕人遠甚。」(《晁君成詩集引》)
晁補之在詩、文、詞諸方面均有所建樹,《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四《雞肋集》提要說:「今觀其集,古文波瀾壯闊,與蘇氏父子相馳聚,諸體詩俱風骨高騫,一往逡邁,並駕於張、秦之間,亦未知孰為先後。」又卷一百九十八《晁無咎詞》提要雲:「其詞神姿高秀,與軾可肩隨。」胡仔在《苕溪漁隱坐話前集》卷五十一中則特別提出:「余觀《雞肋集》,惟古樂府是共所長,辭格俊逸可喜。」
晁補之詩以古體為多,七律次之,其詩善學韓愈、歐陽修,骨力遒勁,辭格俊逸。也有失於散緩,散文化傾向較顯著。今存詞160餘首,風格與東坡詞相近,但缺乏蘇詞的曠達超妙。寫景、詠花、贈和、悼亡而外,還多寫貶謫生涯和田園風光,而綺艷語較少。有的篇章氣象雄俊,追步東坡,如《摸魚兒·東皋寓居》、《水龍吟·問春何苦匆匆》等篇,詞氣慷慨,筆如游龍,為後來名家所競效,有人認為亦是辛棄疾詞所本。晁詞時有健句豪語,如「牙帳塵昏余劍戟,翠帷月冷虛弦索」(《滿江紅·次韻吊汶陽李誠之待制》),但缺乏蘇詞的曠達超妙,而趨於凄壯沉咽。
他的詩風與耒來接近,而且以樂府詩見長。他的樂府詩具有濃郁的民歌風味,如《豆葉黃》:蒹葭蒼,豆葉黃,南村不見岡,北村十頃強。東家東滿箱,西家未上場。豆葉黃,野離離,鼠窟之,兔入畦。豕母從豚兒,豕啼豚咿咿,銜角復銜箕。豆葉黃谷又熟。翁媼衰,糜粥。豆葉黃,葉黃不獨豆。白黍堪作酒,瓠大棗紅皺。豆葉黃,穰穰何朊朊,腰鐮獨健婦,大男往何許?官家教弓刀,要汝殺賊去。這是一幅農村的風俗畫,它畫出了農民生活的艱辛和負擔的沉重。另一首著名的長篇歌行《芳儀怨》,是寫南唐後主李煜的妹妹入宋後嫁孫某,又在宋遼戰爭中被遼聖宋所擄,封為芳儀的悲劇:「秦淮潮水鍾山樹,塞北江南易懷土」,「國亡家破一身存,薄命如雲信流傳」,辭句凄宛動人,當時曾傳誦一時。

蘇門四學士之張耒

張耒,字文潛,號柯山,生予北宋至和元年(1054),歿於政和四年(1114),享年六十一歲。他是宋代著名的詩人,「蘇門四學士」(秦觀、黃庭堅、張耒、晁補之)中辭世最晚而受唐音影響最深的作家。因其曾擔任過起居舍人,所以人又稱其張右史;因其晚年居陳(今河南淮陽),陳地古名宛丘,所以人亦稱其宛丘先生;因其儀觀甚偉,魁梧逾常,所以人復稱其「肥仙」。
張耒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亳縣),後遷居楚州(今淮安)。他在《思淮亭記》中稱「予淮南人也,自幼至壯,習於淮而樂之。」祖父任職於福建,父親中進士後,遊宦四方,官至三司檢法官,因親老,乞請離京做吳江知縣。母親李文安。外祖父李宗易先以著作佐郎為譙縣知縣,歷官尚書屯田員外郎,知光化軍事,仕至太常少卿,以詩文名世,長於寫詩,深受當時的大詩人晏殊的賞識。正是在這樣的家庭里,張耒從小就受著正統的封建詩禮的熏陶,加之受業於「山陽學官」,少年時即表現出對文辭的靈感,「十有三歲而好為文」(《投知己書》),十七歲作《函關賦》,傳誦人口。此後,他游學於陳州,得到當時在陳為學宮的蘇轍的厚愛。熙寧四年(1071),蘇軾出任杭州通判前,來陳州與其弟話別,張耒得以謁見蘇軾,頗受青睞,自此便成為蘇氏兄弟的門下客,並在東坡引薦下,應舉姑蘇。熙寧六年(1073),即張耒二十歲時,由神宗親策為進士,王安石負責提舉,授臨淮(今安徽泗縣)主簿,開始步入仕途。熙寧八年,蘇軾在密州修「超然台」,張耒應約寫了《超然台賦》蘇軾稱他「超逸絕塵」,有秀傑之氣,「其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嘆之聲」(《答張文潛書》),這是他們詩文交往的開始。與此前後,張耒與秦觀、晁補之也有詩文唱和,結為知交。
熙寧六年至元豐八年(1073-1086),張耒先後在安徽、河南等地做了十多年縣尉、縣丞一類地方官,並因秩滿改官不斷,往來京洛間,為政特別辛勞。「我迂趨世拙,十載困微官」(《悼逝》),「飄然羈孤,挈其妻孥,就食四方,莫知所歸」(《上蔡侍郎書》)說的就是這段經歷。張耒為官清廉,他本想憑著他那微薄的俸祿養其親小,淡泊平生,然厄運頻頻而至,他的父母、前妻相繼謝世,家境每況愈下,經濟拮據,生活困窘。
元豐八年41085),神宗崩,年幼的哲宗登位,支持舊黨的高太後垂簾聽政,起用反變法派司馬光,蘇軾、蘇轍相繼奉調晉京。元祐元年(1086)大臣范純仁薦舉張耒參加太學學士院考試。這次被薦參加考試的還有黃庭堅、晁補之等人,由翰林學士蘇軾命題,考試結果三人同被拔擢,張耒被任為秘書省正字,其後歷任著作佐郎、秘書丞、史館檢討,直到起居舍人。元祐二年(1087)春,蘇軾主持禮部貢舉,張耒被聘為讀卷官,入試院檢點審閱舉子試卷。元祐三年(1088),秦觀被召到京師,任太學博士,校正秘書,亦入蘇軾門下。在暇日與張耒或舉酒歡宴,或同游京都名勝,詩文酬唱,作畫題跋,互相砥礪,共受蘇軾薰沐。這是他們難以忘懷的歡樂年代,也是北宋文壇上的盛事。他們「一文一詩出,人爭傳誦之,紙價為貴」。館閣八年,張耒有緣披覽國家藏書,過著「圖書堆枕旁,編簡自相依」的生活,其文翰學術也日有進益。
宋哲宗親政後,新黨得勢,竭力報復元佑舊臣,隨著蘇軾等人的被貶,蘇門弟子也受到株連。紹聖元年(1094),張耒在以直龍圖閣知潤州(今鎮江)任上,徙宣州(今宣城)}紹聖四年(1097)貶黃州(今湖北黃岡)酒稅監督,再貶復州(宋地名,在今廣西境內)監竟陵郡酒稅。元符二年(1099)起為黃州通判。宋徽宗即位,四十七歲的張耒一度內召為太常少卿,後又被啟用為兗州、潁州(今阜陽)知州,但為時都很短促。當時蘇軾自海南遷內地,張耒賦詩相慶;「今晨風日何佳哉南極老人度嶺來。此翁身如白玉樹,已過千百大火聚。」不久,噩耗傳來,蘇軾於途中卒於常州。張耒在潁州舉哀行服,痛悼一代文豪和恩師。未想竟觸怒了上方,於崇寧元年(1102)被貶為房州(今湖北房縣)別駕,安置於黃州,這是他在短短六七年內第三次被貶到那裡,他在黃州先後共住了七八年,作為逐臣,他不得住官舍和佛寺,只能在柯山旁租屋而居。荒樹枯木,蓬蒿滿眼,自然令人惆悵莫名,但「江上魚肥春水生,江南秀色碧雲鬟」,倒也給他不少安慰。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柯山腳下,張耒與蘇軾弟子潘大臨結為緊鄰,兩人彼此安慰,相濡以沫,共守大節。據載,當時的郡守瞿汝文憐其家貧,欲為其購買一份公田,以種植豆粟蔬菜等,貼補家用,張耒敬謝不取。正是此地的哀和樂使他難以忘懷,故他自號為「柯山」。
崇寧四年(1105),秦觀的兒子自藤州(今廣西藤縣)奉父柩歸葬揚州,路過黃州時張耒臨江祭奠,他為好友的「竄身瘴海,卒仆荒陋」而痛哭失聲。淚水未乾,黃庭堅又相繼去世。崇寧五年,宋徽宗詔除一切黨禁,張耒才得任便居住。這年冬天,他自黃州經潁州,回到故鄉淮安,大約住了一年多時間。大觀年間,移居陳州,監南嶽廟,主管崇福宮。由於晚年長期賦閑,他貧病交加,《歲暮即事寄子由先生》雲,「肉似聞韻客,齋如持律徒。女寒愁粉黛,男窘補衣裾。已病葯三暴,辭貧飯一盂。長瓶卧牆角,短褐倒天吳。宵寐衾鋪鐵,晨飲火數珠。」可以想見他當時已衣食不繼,三月不知肉昧了。
盡管政治環境是如此惡劣,生活是如此困窮,但詩人並沒有向腐朽的蔡京集團屈服。以聞道蘇軾自負,終生恪守不移,即使遭受打擊也不後悔,且引為人生最大的志趣。詩人就這樣堅持著,繼蘇轍和晁補之謝世之後,也在寂寞和痛苦中去,據乾隆《山陽縣志》載,葬於故土淮安「治北七里」。
據陸游《老學庵筆記》雲:「文潛三子:秬、秸、和,皆中進士第。秬、秸在陳於兵。和為陝西教官,歸葬二兄復遇盜見殺。文潛遂無後,可哀也。」
張耒平生仕途坎坷,屢遭不幸,可他從未忘懷操寫詩文。其著作被後人多次雕版印行,名為《柯山集》、《張右史文集》、《宛丘集》等,今人李逸安、孫通海、傅信三人編輯的《張耒集》,收詩約二千三百首,散文、史論、議論近三百篇,真可謂洋洋大觀矣!其詩早年體制豐腴,音節瀏亮,東坡稱之「汪洋沖淡,有一唱三嘆之音」,晚歲落其華,趨務平易,酷肖白樂天(居易)、張文昌(籍),一時獨步吟壇;其文則雄深雅健。纖穠瑰麗,無所不有,蔚然成家。

❻ 建設一個新黨就要毀掉一個舊黨的意思

破壞一個舊世界,建設一個新世界。
以科學的理論為最終建立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會指明了方向。
新黨為中國台灣地區的一個政黨。新黨成立,旗幟鮮明地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反對「台獨」,承認「九二共識」,主張發展兩岸關系,是反對「台獨」分裂的一股堅定力量。新黨組團訪問大陸,並與中共中央台辦達成包括雙方共同認知和主張「一個中國、和平統一」等「六點共識」,開兩岸政黨對話與交流之先河。

❼ 我想了解一下關於1924年左右中國的社會背景~誰知道啊~謝謝了!

1921年,中共「一大」召開,中國共產黨誕生了。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從1922年1月香港海員罷工到1923年2月京漢鐵路工人罷工,中國工人運動出現了第一次高潮。

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的反對帝國主義、北洋軍閥的戰爭。

經過二七慘案,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僅僅依靠工人階級的力量是不夠的,只有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可能把中國革命引向勝利。為此,中國共產黨決定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7)新黨訪問北京擴展閱讀

1924年大事記

1、北京政府總統曹錕發布眾議院議員改選令。孫中山在廣州大元帥府主持授勛典禮。

2、湖南教育界在長沙召開平民教育運動遊行大會,北京發生倒高凌代內閣事件。

3、廣州政府謀求財政統一,軍人染指廣州政府禁煙引起風波。

4、孫中山與芝加哥報駐東方記者談話。孫寶琦內閣成立,

5、內閣出現矛盾,北京國會眾議院通過查辦王克敏案。

6、列寧逝世,各地悼念列寧逝世。北京大學成立方言調查會。

7、孫中山講演三民主義·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發表宣言。

8、中國國民黨舉行一屆一次全會。英國首屆工黨政府的建立。

❽ 李鴻章一生親身參與了哪些對中國近代歷史影響深遠的大事

李鴻章大事年表

  1. 1823年(道光三年),出生於安徽合肥。

  2.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在北京參加會試,中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

  3. 1850年(道光三十年),改授翰林院編修。

  4. 1853年(咸豐三年),回家鄉參與幫辦團練,抵抗太平軍。

  5. 1859年(咸豐九年),入曾國藩幕,襄辦營務。

  6. 1861年(咸豐十一年),奉曾國藩之命組建淮軍。

  7. 1862年(同治元年),率淮軍調上海,升任江蘇巡撫。

  8. 1863年(同治二年),奏准設立上海廣方言館,培養外語和學習西方科學、技術人才。

  9. 1865年(同治四年),署理兩江總督,創辦江南製造總局、金陵機器局。

  10. 1866年(同治五年),為欽差大臣,負責鎮壓捻軍。

  11. 1867年(同治六年),授湖廣總督。

  12. 1870年(同治九年),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

  13. 1872年(同治十一年),創辦上海輪船招商局,實行官督商辦。俄國出兵侵佔我國伊犁,借機提出改"土車為鐵路"的主張,因反對者甚眾未能實行。

  14. 1874年(同治十三年),與日本代表簽訂《北京專約》。奉召進京見恭親王奕欣,力陳中國修建鐵路的重要,亦因阻力太大,未能實行。

  15. 1875年(光緒元年),因"馬嘉理案"與英國代表簽訂《煙台條約》。奏設開平礦務局,官督商辦。受命督辦北洋海防事宜,開始著手組建北洋海軍。

  16. 1879年(光緒五年),架設大沽北塘與天津之間電線。奏設上海機器織布局,官督商辦。

  17. 1880年(光緒六年),奏設電報總局於天津,1882年改為官督商辦。奏設天津水師學堂。

  18. 1881年(光緒七年),未經奏報修成開平煤礦唐山至胥各庄鐵路,約10公里。

  19. 1885年(光緒十一年),與法國代表簽訂《中法新約》。

  20. 1888年(光緒十四年),北洋海軍正式成軍。

  21. 1889年(光緒十五年),朝廷正式同意修鐵路,但否定李鴻章修津通路主張。

  22. 1890年(光緒十六年),以日、俄等國窺伺朝鮮、亟需加強東北防務為由,提出修山海關內外關東鐵路建議,獲朝廷批准。

  23. 1894年(光緒二十年),關東鐵路因經費被挪作慈禧太後六十壽辰慶典之用停建。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24.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中日戰爭中國軍隊戰敗,北洋海軍全軍覆沒。赴日本談判,與日本代表簽訂《馬關條約》。失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之職,投閑散置。

  25. 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訪問俄、德、荷、比、法、英、美諸國。

  26.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同情維新變法,暗中回護個別"新黨"人士。年底被任命為勘河大臣,復勘山東黃河工程。

  27. 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署理兩廣總督。

  28.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奉命北上與八國聯軍談判議和。

  29. 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與英、美、俄、德、日、奧、法、意、西、荷、比十一國代表簽訂《辛丑條約》。11月病逝。享年78歲,謚文忠。

❾ 巴金是怎樣的一個人

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誕生
〔成都〕
11月25日(農歷甲辰年10月19日)生於四川成都北門正通順街一個封建官僚地主家庭。本名李堯棠、字芾甘,取自《詩經》中《召南·甘棠》首句「蔽芾甘棠」。從1928年寫完《滅亡》時起,開始使用筆名「巴金」,沿用至今。
原籍浙江嘉興。高祖李介庵作為「幕友」從浙江到四川定居。曾祖李王番,著有《醉墨山房僅存稿》。祖父李鏞(號皖雲),也做過官,後閑居在家,為大家庭的家長,有五子一女(子:李道河、李道溥、李道洋、李道沛、李道鴻;女:李道沆)。他印過一冊《秋棠山館詩鈔》送人。父親李道河,曾任四川廣元縣知縣;母親陳淑芳。
巴金有同胞兩兄、兩姊、兩弟、三妹:大哥李堯枚(1897——1931),三哥李堯林(1903——1945);二姐李堯楨(1898——1915),三姐李堯彩(1899——1924);十四弟李堯椽(1913——),十七弟李堯集(繼母生,1917——);九妹李瓊如(1909——),十妹(1910——1917),十二妹李瑞珏(繼母生,1916——)。(以上兄弟姊妹均按大排行)。
整個大家庭有長輩近二十人,兄弟姐妹三十餘人,男女僕人四、五十人。

1909年(清宣統元年)

〔成都——廣元〕 五歲
父親出任四川北部廣元縣知縣,隨父母前往。在廣元縣衙門內和兩個哥哥、兩個姐姐一道在家塾就讀,先生姓劉。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背誦《古文觀止》,並在晚間從母親學讀《白香詞譜》中的詞。在書房由六十歲的老書僮賈福服侍,生活起居由楊嫂照料,十二、三歲的姑娘香兒陪伴玩耍。
大妹(九妹)瓊如生。

一九一年(清宣統二年)

〔廣元〕 六歲
夏 二妹(十妹)生。從母親房裡搬出,由女傭楊嫂照護。
十二月 26日(農歷庚戌年11月25日)為慶祝祖父生日敬神,因討厭禮節不肯磕頭,第一次挨母親的鞭子。
約本年,對父親坐堂用刑、犯人受刑後叩頭謝恩不解,對母親命人用皮鞭抽打在十妹出痘期間偷吃「發物」黃瓜的奶媽一事,亦產生不快。這期間,初步感覺到世上許多事情的不合理。
約本年,留學日本的二叔李道溥、三叔李道洋回四川。二叔在家開辦「律師事務所」,三叔曾任南充縣知縣。

一九一一年(清宣統三年)

〔廣元——成都〕 七歲
上半年,女傭楊嫂久病而死,留下很深的印象,後以她為原型創作了短篇小說《楊嫂》。
父親辭官,隨父母回成都。繼續在家塾就讀,先生姓龍(或姓鄧),具有「新黨」思想。
六月 中旬,川漢鐵路「保路同志會」成立,四川掀起保路斗爭高潮。至7月初,成都保路會開會十餘次,群眾愛國保路情緒高漲。8月25日起成都罷市,9月7日、8日四川總督趙爾豐製造成都血案,此後,四川各地紛紛發生武裝起義。
十月 10日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爆發。
十一月 22日重慶獨立,建立蜀軍政府。27日,成都獨立,成立大漢四川軍政府。家中製做大漢旗。
十二月 8日(農歷10月18日)成都發生軍隊嘩變,城中秩序大亂。父親和大哥留家,母親帶其他兒女到外祖母家避難,翌日回家。22日趙爾豐被軍政府捕殺,這消息使龍(鄧?)先生高興,在家裡成為大人們許多天的話題。全家的男人都剪掉了辮子。29日,孫中山在南京當選臨時大總統。

一九一二年(民國元年)

〔成都〕 八歲
一月 1日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家中做五色旗。
二月 12日清帝溥儀宣告退位。祖父因革命而感悲哀,父親沒有表示什麼意見,二叔、三叔頗感幻滅。
本年,大哥進中學。
約本年起,常參加大哥和姐姐、堂姐、表姐們的聚會和游戲,踢毽子、拍皮球、擲大觀園圖、行各種酒令。還和三哥堯林及其他兄弟組織新劇團,充任配角;他們自己編劇,復寫戲票贈人,在家中竹林里演出。他還常到劇場或在家中看川劇、京劇。這一時期,受家庭熏陶,熟知《紅樓夢》中的人物和情節。
約本年,二姐患病,母親曾請四聖祠醫院的外國女醫生來家治療。第一次見到外國人,印象頗深。

一九一三年(民國二年) 九歲

大弟(十四弟)堯椽生。

一九一四年(民國三年) 十歲

〔成都〕
七月(農歷) 母親病故,安葬於成都市郊磨盤山。此後,深深感到沒有母親的孩子的悲哀。母親「愛一切人」的教誨,對巴金有很大影響,後來稱母親為自己的「第一個先生」。
在母親的允許下,返成都後,常與「下人」在一起,同他們的友誼一直持續到離開成都。在這些人中,得到了近於原始的正義的信仰和直爽的性格。轎夫老周教他真誠地做人,給他留下的印象最深,後來稱他為自己的「第二個先生」。

一九一五年(民國四年) 十一歲

〔成都〕
一月 15日(農歷甲寅年12月1日)二姐堯楨死於肺病。
本年,父親娶繼母(鄧景遂)

一九一六年(民國五年) 十二歲

〔成都〕
大哥堯枚中學畢業,由家庭包辦完婚,並到成都商業場股份有限公司當職員。
繼母生三妹(十二妹)瑞珏。
約本年,六叔李道鴻、二哥李堯林、香表哥濮季雲合辦復寫的小說雜志《十日》,三個月共出九期,巴金是第一個訂戶。他對其中千篇一律的哀情小說感不到興趣,但佩服他們經營雜志的苦心。

一九一七年(民國六年) 十三歲

〔成都〕
一月 4日陳蘊珍(肖珊)生於浙江鄞縣(寧波)迎鳳橋。
春 成都發生巷戰,川軍、滇軍混戰七天。這期間,二叔的兩個兒子病死。巴金和三哥也患喉症。戰事剛停止,父親李道河病逝。父親死後,更感空虛,向書本尋找慰藉,讀了《說岳全傳》、《施公案》、《彭公案》、《水滸》等許多古典小說。
父親死後,大哥挑起了長房的生活擔子,以忍受和讓步來應付其他各房的仇視、攻擊,大家庭內的矛盾加劇。
繼母生二弟(十七弟)堯集(遺腹子)。
三哥堯林進中學讀書。二妹(十妹)病死。
從本年起,利用晚間跟在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讀書的香表哥學習英文。香表哥是對巴金的智力的最初發展有幫助的人。

一九一八年(民國七年) 十四歲

〔成都〕
秋 進成都青年會英文補習學校,一月後因病輟止,繼續在家跟香表哥學習,持續兩年。這期間,第一次直接通過英文閱讀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和史蒂文森的《寶島》。這兩本書的第一人稱敘述方式使他受到教益。

一九一九年(民國八年) 十五歲

〔成都〕
「五四」運動爆發後,新思潮湧入四川。大哥從成都市內唯一的一家代售新書報的書鋪——「華陽書報流通處」買來《新青年》、《每周評論》等,後來在該處存放一百元專購新書報。巴金得以讀到《新青年》、《每周評論》、《星期評論》、《少年中國》、《少年世界》、《北京大學學生周刊》等北京、上海出版的許多新刊物,和成都出版的刊物《星期日》、《學生潮》、《威克烈》等,他如飢似渴地接受各種新的思想,並常和兄姊們聚在一起討論其中論及的各種問題。
本年,曾向留學日本的兩個叔叔學過日語,並頗有興趣地聽他們講日本的一些情況。

1920年(民國九年) 十六歲

〔成都〕
二月 19日(農歷已未年12月30日)祖父病故。因祖父逝世,大嫂搬至城外生產。祖父死後,大家庭內部的爭斗和傾軋更加劇了,造成的悲劇更多了。
下半年起,讀到克魯泡特金《告少年》中譯本,異常激動,給翻印此書的新青年社的陳獨秀寫信,尋求指導,未接到回信。後又讀到廖亢夫的劇本《夜未央》中譯本,深受感動。北京大學實社出版的《實社自由錄》第一集中刊登的流亡美國的俄國無政府主義者愛瑪·高德曼富於煽動性的文章,使他第一次了解到無政府主義的要義,開始有了獻身社會革命的明確信仰;後來,稱高德曼為「精神上的母親」。
九月 同三哥堯林一道考入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從補習班到預科、本科,在該校讀書兩年半。
冬 成都學界為反對軍閥劉存厚開展請願活動和集體罷課,巴金亦參與,這是他第一次參與社會斗爭。
冬 大哥堯枚因在家庭中受刺激患神經病,時有發作。
本年起,開始向成都師范學校學生、朝鮮人高自性學習世界語,不久輟止。

一九二一年(民國十年) 十七歲

〔成都〕
二月 20日成都《半月》刊第14號出版,讀到該刊登載的《適社的旨趣和大綱》後,很感興趣,寫信給《半月》編輯部要求加入。三天後,編輯來訪,說明適社在重慶;此後便參與《半月》刊的工作。編輯部的青年朋友吳先憂以實行「自食其力」的行動,教給巴金「自我犧牲」精神,後來巴金稱他為自己的「第三個先生」。
四月 1日出版的《半月》刊第17號刊載《怎樣建設真正自由平等的社會》,這是目前所見公開發表的第一篇文章。《半月》刊17號《本社社員錄》中列出他的名字:芾甘。
五月 參加紀念「五一」活動,第一次上街散發鼓吹「社會革命」的傳單。
參加組織帶有無政府主義傾向的秘密團體「均社」,並發表《均社宣言》。他們辦刊物、通訊、散傳單、印書、開秘密會議。自此,開始自稱為「安那其主義者」。
七月 《半月》第24號於15日出版,因發表文章反對軍閥政府禁止女子剪發,被禁止發行。
秋 參加《警群》月刊編輯工作,第一期出版後,因與《警群》原籌辦者發生爭執,原《半月》刊同人聯名發表聲明,集體脫離該刊,《警群》亦停刊。

一九二二年(民國十一年) 十八歲

〔成都〕
上半年 參加創辦成都無政府主義者聯盟主辦的《平民之聲》周刊,主持編輯事務,通訊處設在自己家中,印一千份。第一期出版後即被警察廳禁止發售,但仍半公開地發行;此後用各種辦法對付警察廳檢查員的干涉和限制。該刊共出十期。在此期間,結識《學生潮》主編之一袁詩堯。袁當時也信仰無政府主義,後來成為共產黨員,1928年被四川軍閥殺害。
七月 21日,在上海《時事新報》副刊《文學旬刊》(鄭振鐸編)第44期上發表新詩《被虐〔待〕者底哭聲》(共十二首),這是目前所見到的他最早發表的文學作品。本年及次年,先後在《文學旬刊》、《婦女雜志》發表新詩九題二十首、散文一篇,這是他最早創作的一批文學作品。
八月 23日,給《文學旬刊》編者寫信,對鴛鴦蝴蝶派文學表示不滿。該信署名李芾甘,載9月11日《文學旬刊》第49期「通信」欄,同欄還刊出編者的答復,表示贊同他的意見。

一九二三年(民國十二年) 十九歲

〔成都——上海——南京〕
四月 三姐堯彩出嫁作繼室,參加婚禮。
五月 和三哥堯林一起,離開成都乘木船去重慶,由重慶沿長江至上海。此時得到大哥的幫助和繼母的允許。離開四川的原因,是渴望沖破封建家庭的牢籠,投身到新的廣闊的天地中去;另一方面,也因無中學畢業文憑,被外專改為旁聽生,失去了獲得該校畢業文憑的資格。
秋 進上海南洋中學。
年底 去南京,住北門橋魚市街21號。進東南大學附屬高級中學補習班學習。

一九二四年(民國十三年) 二十歲

〔南京〕
五月 在廣州真社的刊物《春雷》第3期上發表詩作《悼橘宗一》和《偉大的殉者——呈同志大杉榮君之靈》。
秋 結束東南大學附屬高級中學補習班的半年補習,進入該校高中三年級。
接大哥信,獲知三姐堯彩因難產而死。
本年至1925年在課余認真學習世界語,向上海世界語書店函購書籍自修,並開始據世界語翻譯文章。
本年,兩次回原籍浙江嘉興,住在一位年過八十仍在家中作私塾老師的伯祖父家中。
本年,發表譯文等近十篇。

一九二五年(民國十四年) 二十一歲

〔南京——北京——上海〕
年初 經友人秦抱朴介紹,開始給愛瑪·高德曼寫信,並收到復信。
六月 五卅慘案在上海發生後,南京學生開展聲援活動,巴金亦參加。這段生活後來寫進了中篇小說《死去的太陽》。
八月 畢業於東南大學附屬高級中學,隨即前往北京,准備投考北京大學。在北京結識曾通信聯系的朝鮮流亡青年沈茹秋等,經沈介紹住北河沿同興公寓。在北京住半月左右,因患肺結核未進考場,在寓中讀魯迅的《吶喊》,得到慰藉。下旬返回上海養病。
三哥堯林進蘇州私立東吳大學念書。
九月 參與發起創辦無政府主義刊物《民眾》半月刊。發起人共十六人,為:真恆、健民、仲九、三木、培心、惠林、芾甘、禪林、呂千、索非、一波、茹秋、種因、劍波、抱朴、不如。
本年,發表各種譯文、論文約二十篇。

一九二六年(民國十五年) 二十二歲

〔上海〕
在上海住康悌路康益里,後遷法租界馬浪路和友人同住,直至次年一月離滬赴法。
一月 為紀念被軍閥政府殺害的工人領袖黃愛、龐人銓,撰寫《黃、龐死後的第四年》。
一月至三月 在《時事新報·學燈》、《洪水》等報刊上撰文,就「國家消亡」等問題批評郭沫若。
四月 《五一運動史》出版,這本小冊子是目前所見的第一本單行出版的書。
上半年 曾和法國巴黎《新世紀》發行人、無政府主義者格拉佛通信。
十一月 譯完克魯泡特金的《麵包略取》。
本年,向友人衛惠林學習日語。讀斯捷普尼雅克的《地下的俄羅斯》日譯本。
本年,發表各種政論文二十餘篇。

一九二七年(民國十六年) 二十三歲

〔上海——巴黎——沙多——吉里〕
一月 15日乘法國郵船「昂熱號」離滬赴法,衛惠林同行,先後同船的中國學生計九人。去法國是為了學習經濟學,進一步研究無政府主義理論,考察歐洲的社會運動。法國既是無政府主義的發源地,也是當時歐洲的政治流放者的庇護所。
赴巴黎沿途寫《海行雜記》三十八則。
二月 18日抵達馬賽。19日抵巴黎,住Blanville街五號旅館,後又搬至Tournefrt街的旅館。
上午常到盧森堡公園散步,晚上去法國文化協會附設的夜校學習法文,不久,家裡破產的消息傳來,便停止了正式學習。
三月 為排遣寂寞心情,寫下《滅亡》第一至第四章。
四月 與君毅、惠林合寫的《無政府主義與實際問題》一書,由上海民鍾社出版。該書在法國寫成寄回上海印行,主要討論中國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與無政府主義的關系。1930年2月被國民黨政府以「煽惑軍隊」的罪名查禁。
五月 用文言補譯李石曾譯《獄中與逃獄》(克魯泡特金著)由廣州革新書局出版。該書共52頁,後12頁原譯稿遺失,書局請巴金補譯。
本月 參加救援凡宰地、薩珂的活動,給獄中的凡宰地寫信。凡、薩是流亡美國的義大利無政府主義者,被美國當局誣陷犯搶劫、殺人罪判死刑。這件事當時成為轟動歐美的大事件,法朗士、羅曼·羅蘭、愛因斯坦等都參加救援,形成國際性援救活動。
七月 上旬收到凡宰地的回信和一包書,11日給凡寫第二封信,並在此後幾天內,激動地寫下《滅亡》第十一章「立誓獻身的一瞬間」。
夏初 因健康惡化遷至巴黎以東約一百公里馬倫河畔的小城沙多椉�?又譯作蒂埃里堡)休養,住在拉封丹中學,並學法文,同時根據英文本(參照內山賢次的日譯本)翻譯克魯泡特金的《倫理學的起源和發展》。在翻譯過程中,閱讀了亞里士多德、柏拉圖、斯賓諾莎、叔本華等人的著作和《聖經》等。這時,還系統地研究法國大革命,閱讀了大量史料和著作,如《吉隆特的黨史》(拉馬丁著)、《法國革命》(L�馬德楞著)、《四個法國婦人》(道布生著)、《大革命史》(J�米席勒著)、《1789?804年的法國革命》(W�布洛斯著)等。對民眾在法國大革命中的作用十分重視,對馬拉等資產階級革命家亦極推崇。
開始撰寫俄國民粹派女革命者蘇菲亞、妃格念爾等的傳記,後來編成《俄羅斯十女傑》一書。
這期間獲悉一些關於國內「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消息,就國內政局在《平等》月刊(美國舊金山華僑工人鍾時主編的無政府主義刊物)上發表一些短論,批評國民黨和其他反動政客,並宣布同贊成「清黨」的無政府主義刊物《革命周報》(系李石曾出資創辦)斷絕關系。
八月 上旬在沙多椉�鍤盞椒蒼椎?月23日寫的回信。24日,下午從報紙上得知凡宰地、薩珂兩人已於22日午夜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查理斯頓監獄中被電椅燒死,整天激動地寫信寄往各處,探訴美國政府。此後幾天內,連續寫下《滅亡》中的若乾片斷。
十一月 8日,譯完凡宰地的自傳。
譯作《麵包略取》(克魯泡特金著)由上海自由書店出版,這是他單行出版的第一本譯著。
本年,還發表各種政論文章二十餘篇。

一九二八年(民國十七年) 二十四歲

〔沙多——吉里——巴黎——馬賽——上海〕
一月 翻譯高德曼的《易卜生的四大社會劇》和《斯特林堡的三本婦女問題劇》。
二月 5日收到美國倫敦《自由》雜志主編T.H.Keel寄來的赫爾岑《往事與隨想》英譯本(康·嘉爾納特夫人譯)。
參與編譯的《克魯泡特金學說概要》(柏克曼等著)由上海自由書店出版。
三月 參與翻譯的《蘇俄革命慘史》(柏克曼著)由上海自由書店出版。
四月 參與翻譯的《革命之路》由上海自由書店出版。
譯完克魯泡特金《倫理學的起源和發展》上冊,同年九月以《人生哲學:其起源及其發展》為題出版。
五月 由於《無政府主義與實際問題》中涉及與國民黨合作問題,「四·一二」政變後受到一部分無政府主義者的誤解和攻擊,因而寫《答誣我者書》作自我辯護。
夏 收到大哥來信,更深切地意識到自己與大哥在思想上的嚴重分歧,決定完成《滅亡》,使大哥更了解自己要走的路。
八月 經過半個月時間,於月初整理和補寫完《滅亡》全書二十一章,並抄寫在五大本硬紙面練習簿上。將書稿寄給在上海開明書店工作的周索非,打算自費印刷。在該書稿上第一次署筆名巴金。寄出書稿後從沙多——吉里回到巴黎。
九月 翻譯托洛茨基的論文《托爾斯泰論》,亦署名巴金,寄回上海,載於10月18日《東方雜志》第25卷第19號。由於該文發表較《滅亡》早將近三個月,因而,是以馬金的署名最早披露於報刊的一篇文章。
十月 17日辦理回國手續。18日到馬賽,因海員工人罷工,滯留十二天,住馬賽海濱的美景旅館,此期間讀左拉的《盧貢一馬加爾家族》。30日乘船離馬賽回國。在船上產生創作描寫自己家庭生活的小說的想法,並擬題《春夢》。
本年,在巴黎翻譯廖亢夫的劇本《前夜》(即《夜未央》),譯稿在寄回上海的郵途中丟失。
在法國期間,常用世界語與朋友通信。
在法國期間,曾與高德曼和柏克曼見面。柏克曼是流亡西歐後加入美國籍的俄國無政府主義者。
十二月 月初回到上海。應友人索非之邀,在鴻興坊七十五號上海世界語學會住半個月。
本月 譯作《一個賣魚者的生涯》(凡宰地自傳)出版。
本年,寫研究俄國社會運動及革命人物的一些文章,1935年整理後收入《俄國社會運動史話》一書。
本年,還發表論文、譯文二十餘篇。

一九二九年(民國十八年) 二十五歲

〔上海〕
一月 從鴻興坊搬至閘北寶山路寶光里十四號,與索非同住一樓。直至1932年1月下旬離開,共住三年。在這里創作了《家》、《霧》、《新生》(第一稿),翻譯了《秋天裡的春天》等作品。
本月 中篇小說《滅亡》開始在《小說月報》連載,至四月載完,在文壇引起反響。決定發表《滅亡》的是當時《小說月報》的編者葉聖陶。《滅亡》的發表使巴金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
本月 加入上海世界語學會(號數為317),並任上海世界語函授學校教員,後當選為上海世界語學會執行委員(理事),直至1932年初才離開世界語運動。先後據世界語翻譯過許多文章和作品,比較重要的有劇本《過客之花》(義大利亞米契斯著)、《丹東之死》(蘇聯阿·托爾斯泰著)、《骷髏的跳舞》(日本秋田雨雀著),中篇小說《秋天裡的春天》(匈牙利尤利·巴基著)等。
本月 譯著《斷頭台上》出版。
本月 開始參加無政府主義者創辦的自由書店的編輯工作,以「馬拉」之名編輯五期《自由月刊》。自由書店主要出版克魯泡特金的著作。因書店負責人朱永邦與巴金等意見不合,加之朱賭博造成經濟虧空,書店於次年停辦。
四月 在本月出版的《自由月刊》一卷四期發表文章,就托爾斯泰的評價問題批評錢杏屯。
五月 譯著《蒲魯東底人生哲學》(克魯泡特金著)出版。本月譯完克魯泡特金的《倫理學的起源和發展》下冊。
春夏之際,在寶光里索非家結識翻譯家馬宗融,九月下旬見到其未婚妻羅世彌(羅淑)。
六月 14日寫《克氏〈人生哲學〉之解說》,系統論述克魯泡特金的道德觀。
七月 大哥堯枚從成都來上海,住一月左右,閑談中,巴金提到寫《春夢》的想法,得到大哥支持。三哥堯林是時在北平燕京大學念書。
本月 譯作《人生哲學:其起源及其發展》(下篇)出版。
八月 譯作《地底下的俄羅斯》(斯捷普尼雅克著)出版。
十月 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單行本由微明學社編、開明書店出版。此書1934年被國民黨當局禁止發賣。
年底,創作第一個短篇小說《房東太太》。
本年,譯完克魯泡特金的《我的自傳》,托索非請豐子愷題寫書名。
本年,還發表各種譯作、文章四十餘篇。其中《〈工女馬德蘭〉之考察》、《〈黨人魂〉及〈火榴〉之考察》、《〈黑暗之勢力〉之考察》等文,是他最早的文藝評論文章。

熱點內容
內置存儲卡可以拆嗎 發布:2025-05-18 04:16:35 瀏覽:336
編譯原理課時設置 發布:2025-05-18 04:13:28 瀏覽:378
linux中進入ip地址伺服器 發布:2025-05-18 04:11:21 瀏覽:612
java用什麼軟體寫 發布:2025-05-18 03:56:19 瀏覽:32
linux配置vim編譯c 發布:2025-05-18 03:55:07 瀏覽:107
砸百鬼腳本 發布:2025-05-18 03:53:34 瀏覽:944
安卓手機如何拍視頻和蘋果一樣 發布:2025-05-18 03:40:47 瀏覽:740
為什麼安卓手機連不上蘋果7熱點 發布:2025-05-18 03:40:13 瀏覽:803
網卡訪問 發布:2025-05-18 03:35:04 瀏覽:511
接收和發送伺服器地址 發布:2025-05-18 03:33:48 瀏覽: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