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訪問香港
❶ 王毅的擔任職務
王毅,男,漢族,1953年10月生,北京市人,1969年9月參加工作,1981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亞非語系日語專業畢業,大學學歷,經濟學碩士學位。現任中共十九屆中央委員,國務委員、國務院黨組成員,外交部部長。
個人履歷如下:
1969-1977年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戰士、連通訊員、營報道員、代理宣傳幹事
1977-1978年返城待分配,郵電部情報所工人
1978-1982年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亞非語系日語專業學習
1982-1989年外交部亞洲司科員、隨員、副處長、處長
1989-1994年駐日本使館參贊(1992.05副司級)、公使銜參贊(1993.04)
1994-1995年外交部亞洲司副司長
1995-1998年外交部亞洲司司長(其間:1997.06-1998.01美國喬治敦大學訪問學者)
1998-2001年外交部部長助理、黨委委員兼政研室主任
(1996-1998年南開大學亞太經合組織研究中心世界經濟專業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習,獲經濟學碩士學位;2000.03-2000.05中央黨校省部級幹部進修班學習)
2001-2004年外交部副部長、黨委委員
2004-2007年駐日本大使
2007-2008年外交部黨委書記、副部長
2008-2013年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
2013-2018年外交部部長、黨委副書記
2018-國務委員、國務院黨組成員,外交部部長
(1)王毅訪問香港擴展閱讀
楊潔篪、王毅同布林肯、沙利文舉行中美高層戰略對話:
當地時間3月18日至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安克雷奇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舉行中美高層戰略對話。
雙方圍繞各自內外政策、中美關系以及共同關心的重大國際地區問題進行了坦誠、深入、長時間、建設性的溝通。雙方認為對話是及時的、有益的,加深了相互理解。
❷ 王毅前任外交部長
中國現任外交部長是王毅,他的前任是楊潔篪。
楊潔篪1950年出生於上海,南京大學歷史學繫世界歷史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歷史學博士,現任中共十八屆中央委員,國務委員,國務院黨組成員,曾在2007--2013年擔任外交部長。
❸ 獅子山等常駐日內瓦使節代表團將近期抵華,將參訪哪些地方
線上訪問
根據媒體的報道來看,在八月十五日的時候,我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通過視頻的方式會見了來華訪問的亞非發展中國家駐日內瓦使節。 在此次的線上訪問中,王毅首先對我國過去的發展進行了總結,如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實現了現代化等,體現出了我國各行各業為全面脫貧而做出的努力,之後又重申了人類共同體的理念,表達了中方願意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協作,實現共同發展與共同繁榮。緊接著使節代表團成員也發表了意見,表達了願和中國各部門深入交流和合作的決心,可謂是一場非常融洽的會談。
❹ 王毅外長出訪要簽證嗎
當然要簽證,例如美國,美國的簽證類型有幾十種,我們常見的旅遊簽證是B類型,留學簽證是F類型,而美國簽證的A類型就是頒發給外交官和外國政府公職人員的,所以王毅外長及訪問團訪問美國持A類簽證入境。我是簽證超市的簽證顧問,很榮幸為你回答,如有幫助請採納,謝謝。
❺ 19幾年,我國與西方國家關系正常化
作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一對雙邊關系,中美關系的每一次變化,都會深刻影響世界格局的變動。
此前,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出席第九屆世界和平論壇,並在開幕式上作主旨發言。發言本身並沒有太多新鮮內容,主要是針對阿富汗問題要求美方負起責任、不能一走了之,針對半島核問題要求美方拿出誠意,都是老生常談。
中美新一輪會談在即?
有意思的一幕出現在致辭之後,有記者提問:「中美高層今年會有接觸嗎?」王毅外長先是「呵」一聲,然後回應道:「我們當然希望恢復對話,但這要看美國有沒有誠意。」記者追問:「您覺得我們中方還可以做什麼?」王毅答道:「我們繼續辦好我們自己的事,這是最重要的。」
作為中國外交的門面人物之一,王毅外長對於「中美即將再一輪會談」的一句話回應引爆了輿論,再現王者之風,既展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自信,又對美方在國際問題上的虛偽和惺惺作態表達了充分的蔑視。
而這,也是在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的時代背景下,中美關系發生新變化的生動注腳。
國力夠硬,外交才夠硬
弱國無外交,近代以來,這句話給中國人留下了無數的切膚之痛。新中國成立之前,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不用多說;而在建國之後,因為國力不夠強而受到外國打壓、挑釁甚至欺辱的事件也仍然時有發生。
因為國力不夠強大,在北約轟炸我駐南聯盟大使館、導致3名記者犧牲時,在2001年中美撞機導致王偉烈士跳傘犧牲、而美方卻對肇事機組頒發「獎章」時,我們只能選擇表示極度憤慨、嚴厲譴責和強烈抗議,而不能有任何實質上的動作。
從建國初期到蘇聯解體之前,由於美蘇爭霸的兩極格局,以及我國成功搞出核武器的戰略支撐,我國在外交領域既有威懾手段、又有斡旋空間。
再加上彼時的中國國力還沒有強大到引起美國注意,我國的外交總體上進展比較順利,既承接了蘇聯老大哥的一批工業產線,又實現了中美關系正常化。
然而,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中國一下成為社會主義陣營的「領頭羊」,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制裁和打壓,中國自然是「首當其沖」。面對國內外的雙重困境,小平同志提出「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外交策略,在國際上低調,注重提升自身硬實力。
經過近30年的埋頭苦幹,再加上美國被中東地區的兩次戰爭拖住了手腳,我國的硬實力有了顯著提升,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而這時美國回過頭搞亞太再平衡的時候突然發現,中國的強大已經超乎想像,似乎已經控制不住了,於是,中美關系進入到新的歷史階段——沖突對抗取代合作競爭成為主旋律。
回望近幾年我國在外交戰線上的表現,可以明顯地看到外交官們的措辭越來越嚴厲、態度越來越強硬,與之相輔相成,我國也不再是單純動動嘴皮子,從南海爭端派駐軍艦,到中美貿易戰對等反制,再到對澳大利亞直接無限期停止戰略合作。毋庸置疑,我們的大國外交,越來越「硬」了。
其實,今天的外交官跟20年前在工作作風和工作方法上沒有什麼區別。20多年前,處置我駐南聯盟大使館事件的是時任我駐美大使楊潔篪。
正是在楊老的據理力爭下,美方最後才向我方遞交了一份所謂「致歉信」。雖然是致歉,但美國居高臨下的姿態一覽無余,限於國力差距明顯,楊老也已經盡力而為。
而20多年後的今天,在中美對話現場直接甩出「我現在講一句,你們沒有資格在中國的面前說,你們從實力的地位出發同中國談話,中國人民不吃這一套」的。
也是這位「tiger楊」,身為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主任的楊老能說出如此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宣言,以及開篇提到的王毅外長能對美方回應一句頗具王者風范的「呵」,正是因為我們國力日益強盛,已經具備了跟美國掰一掰手腕的能力。
國力夠硬,外交才夠硬,而外交夠硬,又能夠激發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推動國力變得更硬。這個良性循環,在中國已經形成。
談歸談,打歸打,不能搞一刀切
雖然王毅外長的一席話掀起輿論浪,再現了王之風范,廣泛激起了我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熱潮,但對於中美關系,我們還是需要「冷」思考。唯有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我們才能在中美博弈中掌握主動,為實現民族復興夯實基礎。
我們看到,在王毅外長氣場十足的「呵」之後,還跟了一句「我們當然希望恢復對話,但這要看美國有沒有誠意」,這才是當下中國對待中美關系的真正態度:談歸談,打歸打,不搞一刀切。
一方面,中美之間該開展的對話、合作等往來活動,不會因為兩國在外交辭令上的交鋒而出現根本性的改變。近10年來中美貿易額一直穩定在3.5-4萬億人民幣左右,作為對比,2020年全年我國GDP大概是100萬億人民幣。
可見,即使有貿易戰加征關稅等影響,中美之間也一直互為前三大貿易夥伴。作為新興大國和守成大國的典型代表,中美之間的貿易往來早已是密不可分。因此,無論中美是否再舉行會談,中美貿易往來的大盤子是不會受到結構性影響的。
此外,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在國際上的話語權也越來越重,中國也愈發主動地參與到國際秩序維護和世界治理中來。在中東問題、伊朗核問題、半島核問題、歐洲難民問題等諸多國際重大議題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再也不能無視中國的意見。
再加上巴黎協定、氣候問題、碳排放等關繫到分類永續發展的方面,中美之間有著相當廣闊的對話前景與合作空間,這些都是可以談的部分,就要坐下來跟美國好好談。
另一方面,在捍衛國家主權、意識形態交鋒等領域,中美之間的巨大裂痕也不是一輪兩輪會談就能解決的。
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教授戴旭在2019年提出,美國已經開始部署意在肢解中國的第六次戰略轉移行動。
這並非空穴來風,當美國從中東回過神來才發現,原來看不上眼的中國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軍事實力或許不如當年的蘇聯,但綜合國力已經十分接近,一般的制裁手段已經不能撼動中國。
因此,從特朗普上台以來,美國通過其金融霸權發動貿易戰,利用科技優勢發動科技戰,持續炒作涉疆涉藏和台灣、香港問題發動意識形態戰。
這幾招確實是精準打擊,如果不是我國始終掌握金融自主權,我們可能早就被貿易戰沖垮了經濟;如果不是我國的政治制度具有堅強的生命力,香港的混亂可能會愈演愈烈。
而在我國最為薄弱的科技領域,「卡脖子」的感覺著實很不舒服,但也催生出華為鴻蒙、北斗組網等一批批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科技創新。
可以想像,未來美國在貿易上與中國的對抗可能會轉為競爭,但在核心技術限制以及利用新疆和香港等中國內政做文章這兩條戰線,只會越來越嚴峻。
因此,在需要「打」的部分,我們也要拋棄幻想,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美關系不是請客吃飯,更不需要敲鑼打鼓,唯有直面挑戰、主動出擊,才能讓中美關系重回正軌,為實現中國和平崛起和民族復興創造有利條件。
辦好自己的事,做到由大到強
回到開篇的采訪,王毅外長回答記者關於中國能做什麼的問題時,給出的答案十分中肯:「我們繼續辦好我們自己的事,這是最重要的。」
確實,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中國既不能寄希望於美國「轉性」,重現20世紀70年代的中美「蜜月期」;也不能指望天上掉餡餅,寄希望於再來一次新冠疫情這樣的「天災」來擊穿美國的社會體系。
唯有我們做好自身建設,辦好自己的事,真正從發展中大國跨越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才能在中美關系中保有最大的戰略定力和戰略底氣。
一是要加快突破核心技術。加快科技創新,推進產學研用多方聯動,激發一批面向國家重大需求、解決國家重大問題的科技公關團隊,大力推動破解核心技術「掐脖子」難題。科技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只有掌握核心科技,中國才能從根本上做到不受制於人。
二是要堅決維護主權完整。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一個民族存續發展的底線和紅線,不容任何人觸碰、不容任何勢力抹黑。
一方面,面對西方國家對我國新疆地區的造謠抹黑,我們要通過外交手段予以嚴厲回擊,中國的國力已經「夠硬」,外交上「還能更硬」。
另一方面,要堅持「愛港者治港」,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用制度的力量來匡正香港在意識形態上的偏差。推動海峽兩岸和平統一,歷史大勢不會屈從於西方國家不切實際的主觀意願。
三是要主動出擊進軍國際。進攻是最好的防守,我國應加強文化輸出,提升和改善國際形象,主動參與國際事務治理,展現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同時積極營造與周邊國家睦鄰友好的關系,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加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王毅外長在此前同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視頻交流時,清楚地指出中美關系的症結所在,那就是美國能否接受一個社會制度、歷史文化、發展階段不同的大國和平崛起,是否承認中國人民也有謀求發展、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權利。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中美關系新階段,這個症結能否妥善解決,關系著未來數十年世界格局的變遷,讓我們拭目以待
❻ 王毅外長與華春盈一去哪國家訪問
這個,他們兩個沒一起出訪過吧,一個是發言人一個是外交部長,不太可能一起出國的。
❼ 我國歷任外交部長是誰
1、第1任
周恩來(ZhouEnlai;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1954年9月前稱政務院)總理,1958年前兼任外交部長,歷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主席等職。新中國外交事業的創始人和主要領導者之一。
2、第2任
陳毅(ChenYi;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1954年—1972年)兼外交部長(1958年—1972年—)。獲元帥軍銜。
3、第3任
姬鵬飛(JiPengfei;1910年2月2日—2000年2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委員兼國務院港澳辦公室主任。山西臨猗人。1931年參加寧都暴動後加入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長征。長期擔任軍隊衛生工作和軍隊政治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調外交部工作。
4、第4任
喬冠華(QiaoGuanhua;1913年3月28日—1983年9月22日),江蘇鹽城人。早年留學德國,獲哲學博士學位。抗日戰爭時期,主要從事新聞工作,撰寫國際評論文章。
5、第5任
黃華(HuangHua;1913年1月25日—2010年10月24日),曾用名王汝梅。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部長、國務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外長(1976年12月—1982年11月)。河北磁縣人。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燕京大學肄業。
6、第6任
吳學謙(WuXueqian;1921年12月19日—2008年4月4日),上海人,1938年10月參加工作。曾任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1983年6月—1988年3月)兼外交部長(1982年11月—1988年4月),其間曾訪問朝鮮、日本、肯亞、阿根廷等50多個國家。
7、第7任
錢其琛(QianQichen;1928年1月5日—2017年5月9日),上海嘉定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1993年3月—2003年3月),外交部長(1988年4月—1998年3月)。
8、第8任
唐家璇(TangJiaxuan;1938年1月17日—),江蘇鎮江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委員(2003年3月—2008年3月),外交部部長(1998年3月18日—2003年3月)。1955年到1962年先後在上海復旦大學和北京大學學習。
9、第9任
李肇星(LiZhaoxing;1940年10月—),山東青島人,1964年北京大學畢業,外交部長(2003年3月—2007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
10、第10任
楊潔篪(YangJiechi;1950年5月—),上海市人,大學學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委員(2013年3月—2018年3月),外交部長(2007年4月—2013年3月),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
11第11任
王毅(WangYi;1953年10月—),北京人。1982年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亞非語系日語專業畢業。經濟學碩士。1989年至2001年間,歷任駐日大使館參贊、外交部亞洲司司長、外交部部長助理等職。2001年至2004年,任外交部副部長。
2004年至2007年,任駐日大使。2007年後繼續擔任外交部副部長,曾在朝核問題六方會談中擔任中方代表團團長。2008年6月任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第十八屆中央委員。2013年3月,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被任命為外交部長。
❽ 王毅記者會再創問答紀錄,他的回應體現了什麼
其實他的回答體現了一種智慧,我想大家看過他對外國記者的回復,就可以從中了解到他的回應,確實鄭地有聲。我們可以先看一下他對疫情的一個回復,從中就可以了解到他的回應具體是什麼。他說: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個國家存在著疫情,那麼對於國際的人員以及相應的社會團體應該要做出抗疫的努力,不應該要停下來,而且在全球化的今天,只要有一個人還感染著病毒,應該去幫助他,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向他伸出援手,畢竟團結就是力量,只有大家團結這一塊堅持抗疫,那麼才有可能獲得勝利。
對於疫苗的回復,其實也讓我看到一種風度,也讓我看到了一種責任和情懷。有外國媒體問疫苗合作的問題,對於我們的外交家的回復,也讓我們看到了是一種責任,一種情懷,同時也充滿了風度。因為他說不管是哪個國家的疫苗,哪怕這個是外國的疫苗那都沒有關系,那它是安全並且可靠的,那麼就是好疫苗。只要是好的疫苗能夠給疫苗帶來幫助,能夠讓更多的人用得上用得起,那麼才能夠說的上是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了福利,也才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疫苗。其實抗擊疫情是全體人民的事情,我們一定要注意好個人防範,如果當地有疫苗可以打的就要進行,盡快接種疫苗,畢竟只有實現全體有免疫,那麼才有可能讓我們更加放心安全出行。
❾ 王毅斥加拿大記者記者是怎麼提問的
加拿大一個小媒體的女記者,叫阿曼達?康納利,向迪翁提問:「關於中國如何對待rq倡導者的擔憂一直不少,比如香港書店老闆、凱文?高,更不用說中國對南海的領土野心對區域穩定產生的影響。基於上述擔憂,為什麼加拿大尋求與中國建立更緊密關系,您計劃怎樣通過這種關系促進該地區的rq和安全,您是否專門提到了凱文高的案件?
問題雖然是提給迪翁的,但在迪翁回答之後,王毅主動表示,他有必要對此做個回應。也是,你當我面問這么帶刺兒的問題,當我不存在啊?
王毅一臉嚴肅,表示:「我必須說,你的問題充滿了對中國的偏見與傲慢……我不知道這從何而來,但完全無法令人接受。」
王毅隨後質問:「你去過中國嗎?」「你知道中國從一個一窮二白的面貌到把6億以上的人擺脫了貧困嗎?」「你知道中國已經把保護rq列入到我們的憲法當中了嗎?」中國外長用一連串問題有力回應阿曼達的發難。
王毅接著教育阿曼達:「最了解中國rq狀況的不是你,而是中國人自己,你沒有發言權,而中國人有發言權,所以請你不要再做這種不負責任的提問。我們歡迎善意的建議,但拒絕毫無根據和沒有理由的指責。」
❿ @加拿大女記者提什麼問題,讓王毅發怒
6月1日,王毅與加拿大外長迪翁舉行聯合新聞發布會。
一個名叫阿曼達·康諾麗的女記者自稱來自加拿大iPolitics新聞網站,提問稱:「關於中國如何對待『人權倡導者』的擔憂一直不少,比如對待香港書商和加拿大人凱文·高(Kevin Garratt),更不用說中國對南海的領土野心對區域穩定產生的影響。基於上述擔憂,加拿大為什麼尋求與中國建立更緊密的關系?你計劃如何通過這種關系來促使中國改善人權和安全狀況?你是否(在會談中)專門提到了凱文·高的案件?」
iPolitics網站是一個工作人員不足20人的網路媒體,主要以深度報道為主,保守派氣息極濃。網站上的工作人員介紹顯示,康諾麗畢業於渥太華卡爾頓大學新聞系,曾在加拿大廣播公司卡爾加里分社工作過兩年,主要寫網路稿,隨後跳槽到iPolitics網站,主要關注防務和國家安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