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撒加密技術
Ⅰ 什麼是凱撒密碼謝謝!
凱撒密碼作為一種最為古老的對稱加密體制,在古羅馬的時候都已經很流行,他的基本思想是:通過把字母移動一定的位數來實現加密和解密。例如,如果密匙是把明文字母的位數向後移動三位,那麼明文字母B就變成了密文的E,依次類推,X將變成A,Y變成B,Z變成C,由此可見,位數就是凱撒密碼加密和解密的密鑰。 它是一種代換密碼。據說愷撒是率先使用加密函的古代將領之一,因此這種加密方法被稱為愷撒密碼。 在密碼學中,愷撒密碼(或稱愷撒加密、愷撒變換、變換加密)是一種最簡單且最廣為人知的加密技術。它是一種替換加密的技術,明文中的所有字母都在字母表上向後(或向前)按照一個固定數目進行偏移後被替換成密文。例如,當偏移量是3的時候,所有的字母A將被替換成D,B變成E,以此類推。這個加密方法是以愷撒的名字命名的,當年愷撒曾用此方法與其將軍們進行聯系。愷撒密碼通常被作為其他更復雜的加密方法中的一個步驟,例如維吉尼亞密碼。愷撒密碼還在現代的ROT13系統中被應用。但是和所有的利用字母表進行替換的加密技術一樣,愷撒密碼非常容易被破解,而且在實際應用中也無法保證通信安全。
Ⅱ python語言凱撒密碼加密為什麼要%26
%26是確保加密後的值仍然在字母表范圍內(當然為了能解密,前提條件是原文的字元也不能超過這26個字母)
為什麼要%26呢?直接用原文的Unicode值加三再轉換成字元不就可以了嗎?---
凱撒密碼應該是很古老的加密技術吧,那時候計算機都還沒出現,ASCII碼或者你說的unicode碼更不存在。所以說表示字元的就那麼26個。當然你說我可以創造一些字元啊,那也沒問題,和直接用數字也沒多少區別。但有可能保持這26個字母更能起到混淆視聽的作用,畢竟它們可能不能一眼看出是密碼。
不管在古代還是現代,增加字型檔都是有成本的,比如雕刻活字、設計字體等,能復用現有字體的話,列印傳播密文的成本就大大降低。
Ⅲ 什麼是凱撒加密法
簡單的說,就是位移加密。
比如你的密碼是ABCDE
然後設置凱撒密碼的偏移量為3的話
那加密之後的密碼就是DEFGH
Ⅳ 凱撒密碼為一種替換密碼,此題的加密過程為先進行base64編碼,再進行移
在密碼學中,愷撒密碼(或稱愷撒加密、愷撒變換、變換加密)是一種最簡單且最廣為人知的加密技術。它是一種替換加密的技術,明文中的所有字母都在字母表上向後(或向前)按照一個固定數目進行偏移後被替換成密文。
愷撒密碼的加密、解密方法還能夠通過同餘的數學方法進行計算。首先將字母用數字代替,A=0,B=1,...,Z=25。此時偏移量為n的加密方法即為: E(x) = (x + n) mod 26.
解密就是:
D(x) = (x - n) mod 26.
顯而易見,一旦確定了某兩個字母的對應關系(即n的值),這種移位密碼很容易被破解。
因此,為了使密碼有更高的安全性,單字母替換密碼就出現了。
明碼表: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密碼表:T U V W X Y Z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但是這種加密方式依然可以破解,根據字母使用頻度表,分析密文中的字母頻率,將其對照即可破解。
不僅如此,凱撒加密對加密數據也是有要求的,一般情況下,它只支持對基本的英文字母進行加密,如果對中文等亞太地區的文字進行加密,結果可想而知,你的隱私將毫無保留的出現在眾人面前。有人說,我們可以擴展這個演算法,使它支持所有的文字,這么做是可行的,如果採用同餘式的方式實現,代碼幾乎不怎麼需要改動,只要字元集本身是Unicode就可以了。但是這種加密的安全性很難滿足應用的要求。如果採用單字母替換的方式,程序將需要構建兩個巨大的字元數組去保存他們的映射關系,而且擴展性也不好,當然也是不可行的。這樣看來,凱撒加密豈不是一無是處了,其實對於一般的應用,凱撒加密還是足以應付的,只要我們對它稍作改進。
Ⅳ 凱撒加密演算法(最簡單的對稱加密)
凱撒密碼是羅馬擴張時期朱利斯• 凱撒(Julius Caesar)創造的,用於加密通過信使傳遞的作戰命令。它將字母表中的字母移動一定位置而實現加密。例如如果向右移動 2 位,則 字母 A 將變為 C,字母 B 將變為 D,…,字母 X 變成 Z,字母 Y 則變為 A,字母 Z 變為 B。
因此,假如有個明文字元串「Hello」用這種方法加密的話,將變為密文: 「Jgnnq」 。而如果要解密,則只要將字母向相反方向移動同樣位數即可。如密文「Jgnnq」每個字母左移兩位 變為「Hello」 。這里,移動的位數「2」是加密和解密所用的密鑰。
該程序既可用於加密又可用於解密。只要傳入明文和偏移量即可加密,解密需要傳入密文和負的偏移量就可以解密。
輸出的結果:
凱撒密碼由於加解密比較簡單,密鑰總共只有 26 個,攻擊者得到密文後即使不知道密鑰,也可一個一個地試過去,最多試 26 次就可以得到明文。
這里不光根據 offset 偏移進行加密,還加上了字元所在的下標進行混合加密。
輸出的結果:
Ⅵ 4 16 15 8 19 2 21 22 13 2 21 10 16 15-1 凱撒密碼是什麼
在密碼學中,愷撒密碼(英語:Caesar cipher),或稱愷撒加密、愷撒變換、變換加密,是一種最簡單且最廣為人知的加密技術。它是一種替換加密的技術,明文中的所有字母都在字母表上向後(或向前)按照一個固定數目進行偏移後被替換成密文。例如,當偏移量是3的時候,所有的字母A將被替換成D,B變成E,以此類推。這個加密方法是以羅馬共和時期愷撒的名字命名的,當年愷撒曾用此方法與其將軍們進行聯系。
(以上摘自網路,更多詳情請自行學習了解)
然後這些數字,分別指代英文26個字母,比如4指代d,16指代p等等。以此類推,則除了「-1」以外的其他數字轉換成字母依次是:dpohsbuvmbujpo
-1指的是偏移量為1,即明文中的所有字母分別向右偏移一位繼而得到上述密文。因此若想得到明文,須將dpoh...的所有字母分別向左偏移一位,即d變成c,p變成o等等。以此類推,明文即是:
congratulation
祝賀
至於那個「-1」,個人猜想還有一種理解,就是指4 16……那些數字分別減去1。這樣理解也能得出同一個答案,只是我不確定那個「-」究竟是減號還是普通的短破折號。
Ⅶ 什麼是凱撒編碼
凱撒加密(Caesar cipher)是一種簡單的消息編碼方式:它根據字母表將消息中的每個字母移動常量位k。舉個例子如果k等於3,則在編碼後的消息中,每個字母都會向前移動3位:a會被替換為d;b會被替換成f;依此類推。字母表末尾將回卷到字母表開頭。於是,w會被替換為z, x會被替換為a。在解碼消息的時候,每個字母會反方向移動同樣的位數。
朱麗葉斯.凱撒在他的一些機密政府通信中真正用到了這種加密。遺憾的是,凱撒加密相當容易被破解。字母的移動只有26種可能;要破解密碼,只需嘗試各種密鑰值,直到有一種可行即可。使用重復密鑰(repeating key)可以對這種編碼技術做出改進,這時不再將每個字母移動常位數,而是利用一列密鑰值將各個字母移動不同的位數。如果消息長於這列密鑰
值,可以從頭再次使用這列密鑰。例如,假設密鑰值為:3 1 7 4 2 5
則第1個字母會移動3位,第2個字母會移動1位,依此類推,將第6個字母移動5位之後,我們會從頭再次使用這列密鑰。於是第7個字母會移動3位,第8個字母會移動1位。反之解碼的過程類似。
Ⅷ 愷撒密碼的原理
密碼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期,《高盧戰記》有描述愷撒曾經使用密碼來傳遞信息,即所謂的「愷撒密碼」,它是一種替代密碼,通過將字母按順序推後起3位起到加密作用,如將字母A換作字母D,將字母B換作字母E。因據說愷撒是率先使用加密函的古代將領之一,因此這種加密方法被稱為愷撒密碼。這是一種簡單的加密方法,這種密碼的密度是很低的,只需簡單地統計字頻就可以破譯。現今又叫「移位密碼」,只不過移動的位數不一定是3位而已。
密碼術可以大致分為兩種,即移位和替換,當然也有兩者結合的更復雜的方法。在移位中字母不變,位置改變;替換中字母改變,位置不變。
將替換密碼用於軍事用途的第一個文件記載是愷撒著的《高盧記》。愷撒描述了他如何將密信送到正處在被圍困、瀕臨投降的西塞羅。其中羅馬字母被替換成希臘字母使得敵人根本無法看懂信息。
蘇托尼厄斯在公元二世紀寫的《愷撒傳》中對愷撒用過的其中一種替換密碼作了詳細的描寫。愷撒只是簡單地把信息中的每一個字母用字母表中的該字母後的第三個字母代替。這種密碼替換通常叫做愷撒移位密碼,或簡單的說,愷撒密碼。
盡管蘇托尼厄斯僅提到三個位置的愷撒移位,但顯然從1到25個位置的移位我們都可以使用, 因此,為了使密碼有更高的安全性,單字母替換密碼就出現了。
如:
明碼表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密碼表 T U V W X Y Z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明文 T H E F A U L T, D EAR BRUTUS, L I ES N OT I N OUR ST ARS B UT I N OURSELVES.
密文 M A X Y T N EM, WX TK UKNMNL, EBX L GHM BG HN K LMT KL U NM BG HNK LXEOXL.(空格是為了和上排對齊)
只需重排密碼表二十六個字母的順序,允許密碼表是明碼表的任意一種重排,密鑰就會增加到四千億億億多種,我們就有超過4×1027種密碼表。破解就變得很困難。
如何破解包括愷撒密碼在內的單字母替換密碼?
方法:字母頻度分析
盡管我們不知道是誰發現了字母頻度的差異可以用於破解密碼。但是9世紀的科學家阿爾·金迪在《關於破譯加密信息的手稿》對該技術做了最早的描述。
「如果我們知道一條加密信息所使用的語言,那麼破譯這條加密信息的方法就是找出同樣的語言寫的一篇其他文章,大約一頁紙長,然後我們計算其中每個字母的出現頻率。我們將頻率最高的字母標為1號,頻率排第2的標為2號,第三標為3號,依次類推,直到數完樣品文章中所有字母。然後我們觀察需要破譯的密文,同樣分類出所有的字母,找出頻率最高的字母,並全部用樣本文章中最高頻率的字母替換。第二高頻的字母用樣本中2號代替,第三則用3號替換,直到密文中所有字母均已被樣本中的字母替換。」
以英文為例,首先我們以一篇或幾篇一定長度的普通文章,建立字母表中每個字母的頻度表。
在分析密文中的字母頻率,將其對照即可破解。
雖然設密者後來針對頻率分析技術對以前的設密方法做了些改進,比如說引進空符號等,目的是為了打破正常的字母出現頻率。但是小的改進已經無法掩蓋單字母替換法的巨大缺陷了。到16世紀,最好的密碼破譯師已經能夠破譯當時大多數的加密信息。
局限性:
短文可能嚴重偏離標准頻率,假如文章少於100個字母,那麼對它的解密就會比較困難。
而且不是所有文章都適用標准頻度:
1969年,法國作家喬治斯·佩雷克寫了一部200頁的小說《逃亡》,其中沒有一個含有字母e的單詞。更令人稱奇的是英國小說家和評論家吉爾伯特·阿代爾成功地將《逃亡》翻譯成英文,而且其中也沒有一個字母e。阿代爾將這部譯著命名為《真空》。如果這本書用單密碼表進行加密,那麼頻度分析破解它會受到很大的困難。
一套新的密碼系統由法國外交家維熱納爾(Blaise de Vigenère)於16世紀末確立。其密碼不再用一個密碼表來加密,而是使用了26個不同的密碼表。這種密碼表最大的優點在於能夠克制頻度分析,從而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
Ⅸ 愷撒密碼表是什麼
愷撒密碼表是一種代換密碼。據說凱撒是率先使用加密函的古代將領之一,因此這種加密方法被稱為愷撒密碼。凱撒密碼作為一種最為古老的對稱加密體制,在古羅馬的時候都已經很流行,他的基本思想是:通過把字母移動一定的位數來實現加密和解密。明文中的所有字母都在字母表上向後(或向前)按照一個固定數目進行偏移後被替換成密文。
Ⅹ 凱撒加密法
凱撒加密法的替換方法是通過排列明文和密文字母表,密文字母表示通過將明文字母表向左或向右移動一個固定數目的位置。例如,當偏移量是左移3的時候(解密時的密鑰就是3):
明文字母表: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密文字母表:DEFGHIJKLMNOPQRSTUVWXYZABC
使用時,加密者查找明文字母表中需要加密的消息中的每一個字母所在位置,並且寫下密文字母表中對應的字母。需要解密的人則根據事先已知的密鑰反過來操作,得到原來的明文。例如:
明文:THE QUICK BROWN FOX JUMPS OVER THE LAZY DOG
密文:WKH TXLFN EURZQ IRA MXPSV RYHU WKH ODCB GRJ
凱撒加密法的加密、解密方法還能夠通過同餘的數學方法進行計算。首先將字母用數字代替,A=0,B=1,...,Z=25。此時偏移量為n的加密方法即為:
En(x)=(x+n)mod26{\displaystyle E_{n}(x)=(x+n)\mod 26}
解密就是:
Dn(x)=(x−n)mod26{\displaystyle D_{n}(x)=(x-n)\mod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