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密碼管理 » 漢獻帝用鮮血寫的密碼長於什麼中

漢獻帝用鮮血寫的密碼長於什麼中

發布時間: 2022-12-12 17:14:47

1. 漢獻帝退位詔書寫的是啥

漢獻帝禪點陣圖《漢獻帝退位詔書》
(漢獻帝劉協 公元220年)
退位詔曰:「朕在位三十有二載,遭天下盪覆,幸賴祖宗之靈,危而復存。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數既終,行運在乎曹氏。是以前王既樹神武之績,今王又光曜明德以應其期,是歷數昭明,信可知矣。夫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故唐堯不私於厥子,而名播於無窮。朕羨而慕焉,今其追踵堯典,禪位於魏王。」
白話文:
退位詔書說:「朕在皇帝位上有三十二年了,遭遇了大漢天下的震盪傾覆,幸虧有歷代列祖列宗的神靈保佑,才能在危險中重新生存下來。但是朕抬頭瞻仰天象,低頭俯察天下民心,大漢的天命已經到盡頭了,天命現在應驗到了曹氏。從前魏王曹公對大漢立有蓋世功勛,今日的魏王曹公丕的才能光耀天地,德行傳播四海,正好應驗了天命,是天命所歸的真龍天子,天下的士民百姓全都相信。天道的運行,以天下人的公利為目的,所以天子必須要選賢任能,所以上古賢王唐堯不因為私心,而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他的好名聲流芳百世。現在朕非常羨慕唐堯,要效仿堯帝的禪讓之禮,將皇帝之位禪讓給魏王曹丕。」
《漢獻帝退位詔書》的發布人和歷史背景
《漢獻帝退位詔書》的發布人劉協,生於東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東漢靈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即位,東漢王朝末代皇帝。
劉協一生命運多舛,即位後朝政先被權臣董卓把持,董卓被王允和呂布誅殺後,董卓部將李傕等攻入長安,又一次挾持了他。劉協後來逃出長安,到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控制了劉協,並遷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劉協被迫禪讓於曹丕。
漢獻帝劉協被曹丕貶為山陽公,居住在山陽城(今河南焦作)。他倍感世態炎涼,人生如夢,超凡脫俗,大徹大悟,遂拋棄帝王之尊,甘心與民同憂,躬耕菜圃,濟世懸壺,雖當過窩囊皇帝,卻變為稱職「郎中」,身融入田園山水,心遠離深宮重樓,涉足農桑,訪貧問苦,深受百姓愛戴,民眾敬之如父母,由此流傳下了很多傳奇故事。焦作一帶的民眾為了紀念他,形成了許多有趣的民俗,一直流傳至今。
曹魏青龍二年(公元234年),劉協壽終正寢,享年54歲,曹魏以皇帝之禮將劉協葬於禪陵,謚號孝獻皇帝,後世稱他為漢獻帝。「獻」字在在中國古代有明智、智慧的意思,說明曹魏的皇帝和朝野上下、天下百姓還是很欣賞劉協在歷史轉折關頭做出的明智之舉,後世對劉協有「不負蒼生」的評價,還是很貼切的。
《漢獻帝退位詔書》是自秦朝以來中國歷史上有史可查的第一部亡國天子退位詔書,但不在陳壽《三國志》原文,而是被南朝宋歷史學家裴松之在《三國志注》中引用。
《漢獻帝退位詔書》一文中大肆贊頌天命已在曹魏,自己以追崇堯帝禪讓的典故為名,將漢朝皇帝之位禪讓給魏王曹丕,並說這是順應天命,順乎天下人心的明智之舉,全篇看不見作為一位亡國之君絲毫的憂傷和悲哀,而是充滿了欣喜之情,這也可能是劉協當了半輩子傀儡皇帝後的一種解脫吧!劉協曾寫過這樣一首詩自嘲:百尺竿頭望九州,前人田土後人收;後人收得休歡喜,更有收人在後頭。

2. 三國中的衣帶詔密謀是怎麼回事為何嚇得劉備都連夜逃跑

要說起衣帶詔,我們還要從曹操說起。在東漢末年發生了時常事之亂,最終西涼軍閥董卓敗兵進入長安掌握了國家的權力。後來董卓被殺,董卓的手下李傕郭汜又控制了獻帝和長安。就在這兩個人准備擄走獻帝逃往西涼時,在途中被曹操的軍隊所攔截。就是這樣曹操名正言順地掌握了獻帝並把漢朝廷遷往了許昌。從這時開始曹操就成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中原霸主。

然而後來,衣帶詔的事情還是被曹操發現,國舅董承以及漢獻帝的妃子董貴妃被曹操殘酷地處死,而當時秘密接受了衣帶詔的劉備雖然暫時沒有被發現,但是劉備還是心有餘悸,連夜逃出了許昌。

3. 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意思

曹操罵漢獻帝「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
漢獻帝,名劉協,字伯和,籍貫不詳。生於公元181年,卒於公元234年。公元189年,漢靈帝崩,董卓立陳留王劉協為帝。董卓等人作亂,漢獻帝採取以虎驅狼之法,利用曹操保駕卻被曹操控制。漢獻帝雖不甘為曹操控制,也有公元200年的「衣帶詔」事件,以及公元214年欲聯合劉備孫權反曹操之舉,都因事情敗露而致使親信和宗族百餘人喪命。公元220年,漢獻帝禪位曹操之子曹丕,被封山陽公。據說,漢獻帝在山陽隱居並以賣葯和替人醫病為生,長達14年。漢獻帝之所以沒有作為,究其原因,就是同其從小嬌生慣養有關,空有心志,卻無治國安邦的能耐。到其任山陽公之時,一切都晚了。

其實,「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這句話並非曹操原創。《荀子?哀公》篇就有說法。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寡人未嘗知哀也,未嘗知憂也,未嘗知勞也,未嘗知懼也,未嘗知危也。」在這段話的後面,荀子借聖人之口,說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並因此得出著名的「水則載舟,亦能覆舟」的重要論斷。晚清著名學者王國維先生也曾在他的《人間詞話》中,評價曾經當過皇帝的詩人李煜先生,說起過「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的話。顯然,家國天下,要想長治久安,從小的艱苦磨礪是相當重要的。

最近,新華網有文章論及幹部子弟的教育培養問題,也提到了曹操罵漢獻帝。這段話,據說是毛澤東同當時的湖北省委秘書長梅白同志說的。毛澤東同志說,有些高級幹部的子女也是「漢獻帝」,「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嬌生慣養,吃不得苦,是溫室里的花朵,有些是「阿斗」呀。

4. 董承 董卓 有關系的嗎

沒有關系,只是都姓董。

1、董承

董承(?~200年),字型大小不詳,冀州河間人(今河北獻縣)人。東漢末年外戚大臣,漢靈帝母親董太後侄子,漢獻帝嬪妃董貴人之父。

初從西涼軍,為董卓女婿牛輔部曲。護衛漢獻帝劉協從長安東歸洛陽,拜為衛將軍,受封列侯。建安四年(199年),拜車騎將軍。

2、董卓

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穎,隴西臨洮(今甘肅省岷縣)人,生於潁川。董卓成長於涼州,好結交羌人。

漢桓帝末年,董卓被徵召為羽林郎,後又為中郎將張奐部下作軍司馬,討伐漢陽羌人,董卓作戰粗猛有謀,力建戰功。又先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涼州之亂等戰役,頗著威名。

(4)漢獻帝用鮮血寫的密碼長於什麼中擴展閱讀:

相關事件:

1、董卓之亂

董卓之亂,指東漢中平六年(189年)至初平三年(192年)董卓入朝後實行的專權暴政。中平六年,董卓奉詔率兵進入洛陽,廢漢少帝,立陳留王劉協為帝,自為相國,獨攬朝政。

次年關東諸侯推袁紹為盟主,討伐董卓,卓敗,挾持漢獻帝劉協西走長安,並驅使洛陽數百萬人口西遷長安。行前,董卓士卒大肆燒掠,洛陽周圍二百里內盡成瓦礫。初平三年,董卓被王允、呂布所殺。

歷時三年的董卓之亂,時間雖短,卻使東漢政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董卓專權暴政引起的諸侯討伐,為群雄割據局勢打下了基礎。東漢政權日趨衰敗,三國群雄在此期間先後登場,軍閥混戰的三國亂世由此開啟。

2、衣帶詔

漢獻帝時,曹操迎奉天子遷都許縣,與漢獻帝發生矛盾。漢獻帝用鮮血寫出詔書縫在衣帶里,秘密傳給董承。

董承對外宣稱接受了漢獻帝衣帶中密詔,與種輯、吳碩、王子服、劉備、吳子蘭等謀殺曹操。建安五年(200)正月,事敗被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董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董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董卓之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衣帶詔

5. 漢獻帝用鮮血寫的密碼藏於什麼地方

漢獻帝劉協是東漢最後的一位皇帝,他為了誅殺董卓,曾經寫下衣帶詔交給董承,與種輯、吳碩、王子服、劉備、吳子蘭等謀殺曹操。

6. 漢獻帝衣帶詔參與者有幾人

董承與種輯、吳碩、王子服、劉備、吳子蘭等6人謀殺曹操。

在東漢末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劉協成了曹操的傀儡。隨著曹操日益飛揚跋扈,漢獻帝劉協不甘於繼續做曹操的傀儡,就與國丈董承密謀,刺殺曹操。於是,漢獻帝用鮮血寫出詔書縫在衣帶里,秘密傳給董承。隨後,董承找到漢室的忠臣密謀誅殺曹操。

《三國志先主傳》關於衣帶詔的記載: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先主未發。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與承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同謀。會見使,未發。事覺,承等皆伏誅。

《後漢書董卓列傳》關於衣帶詔的記載:帝忌操專逼,乃密詔董承,使結天下義士共誅之。承遂與劉備同謀,未發,會備出征,承更與偏將軍王服、長水校尉種輯、議郎吳碩結謀。事泄,承、服、輯、碩皆為操所誅。

根據《三國志先主傳》和《後漢書董卓列傳》關於衣帶詔的記載可以知道,董承是與偏將軍王服、長水校尉種輯、議郎吳碩、昭信將軍吳子蘭,當然還有著名的劉皇叔劉備等6人一起密謀誅殺曹操。並且在建安五年(200)正月,事情就敗露了,董承、王服等人被曹操誅殺,而我們的劉皇叔事先感覺不對,提前逃離了許都,得以倖免。

(6)漢獻帝用鮮血寫的密碼長於什麼中擴展閱讀:

在《三國演義》中,衣帶詔事件是非常引人矚目的。但是,對照歷史,我們明顯可以發現董承案的幾個與演義不同的地方:

一、歷史上,董承未必是什麼公忠體國的人,而在演義里,董承成了大忠臣。

二、歷史上,董承是董貴人之父,在演義里,董承成了董貴妃之兄,輩分錯了。(這點我不知道編者是看的哪一版《三國演義》,在我看的那一版裡面,用小字註明了當時的「國舅」稱謂就是指的皇帝的老丈人,因為當時沒有「國丈」的稱呼,所以這一點並不能作為差別,只能說是後人理解不同)

三、歷史上,董承到底有沒有接受漢獻帝詔書,換一句話說,漢獻帝是不是下了詔書,疑竇叢生。史書的自己有詔書。他自己說的,可信嗎?

四、歷史上,馬騰並沒有參與董承的密謀,恰恰相反,馬騰和曹操在這時是一條戰線上的盟友。馬騰也並不忠於漢室。關於馬騰的描述簡直胡扯。

五、劉備是在煮酒論英雄之後才參與陰謀。《三國演義》提前了,說劉備是參與了陰謀後才被曹操請去。

六、董承密謀敗露起因不明。但《三國演義》說,董承家奴秦慶童與董承侍婢私通被發現,遂懷恨在心,將實情報知曹操。

7. 歷史上的「衣帶詔事件」是怎麼回事發生的背景是什麼

在漢末三國時期,衣帶詔是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漢獻帝時,曹操迎奉天子遷都許縣,與漢獻帝發生矛盾。漢獻帝用鮮血寫出詔書縫在衣帶里,秘密傳給董承。董承對外宣稱接受了漢獻帝衣帶中密詔,與種輯、吳碩、王子服、劉備、吳子蘭等謀殺曹操。

說到「衣帶詔書」,就要從曹操說起了。到了後唐,天下大亂,最後董卓大獲全勝,逃到了長安。董卓戰死,董卓的人,李贄,還有長安。他們二人正欲挾持獻帝去西涼,卻遭到曹操大軍的阻擊。正是如此,曹操才能光明磊落地控制了獻帝,並將漢朝的朝廷遷移到了許昌。從那以後,曹操就是中原的統治者。

不過,曹操很快就知道了這件事,大伯董承和漢獻帝的妃子董貴妃都被曹操殘忍地殺死了,劉備也被暗中收買了嫁妝,劉備卻依舊惶恐不安,連夜逃離了許昌。

8. 《局中人》秦參謀臨死的時候,用血在地上寫的密碼暗語到底是留給誰的呢

《局中人》馮立新被捕叛變以後,在呂步青面前,供出了蒼耳秦明月是共產黨的潛伏者,是軍統內部的參謀。抓捕入獄後,沈放通過羅立忠的批准,在審訊的過程中,秦參謀用眨眼的頻率向沈放傳遞了摩斯密碼。情報藏在手提包的鎖扣里,當晚沈放利用提審的機會,將情報偷回。

沈林是中統局的,做的是調查的工作,收集的國民黨高官貪污受賄的證據。而沈放也曾懷疑過,國防部金陵會組織的存在,但級別不同,又是羅立忠等人猜忌的對象,從而,一場生死陰謀仍在展開著…

9. 曹操為什麼讓七個女兒都嫁給漢獻帝呢

曹操有七個女兒,太厲害了。如果擱現在做老丈人不得橫著走嗎!基因真是強大呀!這生的是七仙女嗎?

曹操是歷史上第一個把七個女兒都嫁給同男人的父親,為的就是成為皇親國戚,東漢大權永遠在自己手中。

董成的女兒就是漢獻帝的妃子,董承也是十足的外戚,刺殺事情發生後,曹操誅殺了董承和漢獻帝的董美人也被曹操殺害。

衣帶詔事情發生後不久,漢獻帝的皇後,當時的伏皇後害怕自己成為下一個董美人,於是寫信向自己的父親校尉伏完求救,想讓父親想辦法除掉曹操,但年邁的伏完由於懼怕曹操的勢力,也就擱下了後來曹操還是知道這件事,結果就是把伏家滿門抄斬,連伏皇後也沒有放過。

經過這兩件事後,曹操與漢獻帝的關系降到冰點。曹操為了避免此類事件的發生,也為了緩和和漢獻帝的關系,一下子把自己三個大點的女兒嫁給漢獻帝,這下漢獻帝徹底沒了機會,前朝後宮都是曹操的人了。

這樣一來曹操又官升一級,成了漢獻帝的老丈人,名副其實的皇親國戚,漢朝自建國以來就有外戚輔助國王處理朝政的習慣,此時曹操掌握朝政大權就變得理所當然了。

曹操家族世代都是大漢朝的忠臣,而曹操為了避免給天下人留下篡位的名聲,命人寫下《讓縣自明本志令》,以示自已對漢朝的忠心,而自己只是作為老丈人幫助皇帝處理朝政。

10. 同樣是漢室後裔,為何諸葛亮選擇輔佐劉備,而不是劉表呢

劉表(142年-208年),字景升,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微山)人。東漢末年宗室、名士,漢末群雄之一,西漢魯恭王劉余之後。由此,和劉備一樣,劉表也是漢室後裔。東漢末年,劉表身長八尺余,姿貌溫厚偉壯,少時知名於世,名列「八俊」。光和七年(184年),劉表被大將軍何進辟為掾,出任北軍中候。後代王睿為荊州刺史,用蒯氏兄弟、蔡瑁等人為輔。李傕等入長安,劉表遣使奉貢,被任命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假節,封成武侯。

在荊州期間,劉表恩威並著,招誘有方,使得萬里肅清、群民悅服。又開經立學,愛民養士,從容自保。遠交袁紹,近結張綉,內納劉備,據地數千里,帶甲十餘萬,稱雄荊江,先殺孫堅,後又常抗曹操。作為荊州牧,劉表可謂東漢末年實力不可小覷的諸侯。特別是在劉備顛沛流離的時候,劉表已經擁有和曹操、袁紹、袁術、劉璋、孫權等諸侯平起平坐的實力了。不過,對於寄居在荊州的諸葛亮,卻選擇輔佐沒有立足之地的劉備。那麼,問題來了,同樣是漢室後裔,為何諸葛亮選擇輔佐劉備,而不是劉表呢?



首先,在《出師表》中,諸葛亮向後主劉禪表示,自己北伐中原的目標就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因此,正是因為目標的相同,促使諸葛亮和劉備風雨同舟,互相信任和支持。對於劉備來說,作為漢室後裔,自然將興復漢室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當然,在東漢末年,漢室可不止劉備這一位,比如劉表、劉璋、劉繇、劉岱、劉虞等刺史或者州牧,都是漢室後裔。其中,就劉表來說,將荊州治理的井井有條,所以諸葛亮也選擇在荊州寄居。不過,諸葛亮卻沒有投奔漢室後裔的劉表,而是在三顧茅廬後跟隨了劉備,究其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對於荊州牧劉表來說,並沒有誠心招攬諸葛亮,而劉備則對諸葛亮頗有誠意,也即願意放低姿態。

諸葛亮3歲時母親章氏病逝,諸葛亮8歲時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劉表。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去世,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平日喜歡吟誦《梁甫吟》,又常以管仲、樂毅自比,時人對他都是不屑一顧,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幹。對於諸葛亮來說,他在荊州生活了十多年。但是,在此期間,並沒有劉表邀請諸葛亮出山的記載。



雖然在漢末三國時期,不少文臣武將想要出仕,需要向主公毛遂自薦。不過,對於諸葛亮這樣的頂級天才,顯然還是希望得到主公的邀請。換而言之,天才通常都是心高氣傲的,比如蜀漢武將中,關羽、魏延等人,也都是這樣的性格特徵。於是,既然荊州牧劉表不願意放低姿態,諸葛亮也不會主動出山。建安六年(201年),劉備為曹操所敗,投奔荊州劉表同時,積極聯絡當地的豪傑。當時,劉備依附於劉表,屯兵於新野(位於今河南南陽)。後來司馬徽與劉備會面時,向劉備推薦了卧龍(諸葛亮)、鳳雛(龐統)。

到了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又受徐庶推薦,劉備希望徐庶引亮來見,但徐庶卻建議:「這人可以去見,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將軍宜屈尊以相訪。」劉備便親自前往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對此,在筆者看來,正是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打動了諸葛亮,促使後者終於做出了出山的決定。彼時,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對》,無疑是此後數十年劉備和蜀漢的戰略方向。



另一方面,同樣是漢室後裔,不過,劉備和劉表對待漢室的態度,實際上截然不同的。公元199年,劉備與曹操回到許都,被封為左將軍。不久之後,車騎將軍董承建立衣帶詔謀反集團,劉備加入。衣帶詔,藏在衣帶間的秘密詔書。漢獻帝時,曹操迎奉天子遷都許縣,與漢獻帝發生矛盾。漢獻帝用鮮血寫出詔書縫在衣帶里,秘密傳給董承。董承對外宣稱接受了漢獻帝衣帶中密詔,與種輯、吳碩、王子服、劉備、吳子蘭等謀殺曹操。建安五年(200)正月,事泄,董承等人盡皆伏誅。劉備投靠袁紹。袁紹奉衣帶詔討伐曹操。從此,雙方的矛盾徹底公開化,再也沒有迴旋餘地。

對於劉備、關羽、張飛等人,都是心懷漢室的,希望可以匡扶漢室,剪除曹操等權臣,雖然結果以失敗而告終,不過,他們的行為顯然在諸葛亮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與此相對應的是,劉表則在諸侯爭戰中劉表始終持中立態度,而同時劉表也沒有向東漢朝廷納貢,更沒有匡扶漢室的舉動和意圖。比如早在公元190年,袁紹、袁術、曹操等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劉表拒絕加入討伐董卓的聯軍。再比如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殺,其餘部李傕、郭汜進據長安,對於李傕、郭汜來說,不僅殺了王允等東漢大臣,更挾持了漢獻帝劉協。對此,劉表不僅沒有聲討他們,反而派使者入朝奉貢,也即和李傕、郭汜等人沆瀣一氣。



最後,對此,李傕派黃門侍郎鍾繇拜劉表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封成武侯,允許設置長史、司馬、從事中郎,擁有開府辟召掾屬的權力,禮儀如同三公;又派左中郎將祝耽授予他假節,並督交、揚、益三州兵馬。李傕以此來結連劉表作為自己的外援。因此,非常明顯的是,作為漢室後裔,劉表的眼中根本沒有漢室,只關心自己在荊州的利益。而這,自然也是諸葛亮沒有選擇輔佐劉表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對於諸葛亮來說,之所以選擇輔佐劉備,無疑是希望成就一番事業。

但是,劉表只滿足於荊州這一州之地,沒有更大的野心和志向,比如在官渡之戰、曹操北征烏桓的時候,劉表幾乎都是按兵不動,沒有抓住問鼎中原的機會。在此基礎上,即便諸葛亮來到劉表的麾下,很可能也不會得到施展才華的舞台,也即只會得到一個縣令或者太守的官職,沒有更好的發展前景。換而言之,雖然劉備當時連立足之地都沒有,不過,在諸葛亮看來,跟隨劉備之後,自己能夠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甚至還有望實現匡扶漢室的目標。但是,如果跟隨劉表的話,很可能一輩子都是在荊州之地了。對此,你怎麼看呢?

熱點內容
手機java模擬器 發布:2025-09-18 07:13:29 瀏覽:413
linux線程的棧大小 發布:2025-09-18 07:09:42 瀏覽:630
廢舊電腦做linux伺服器 發布:2025-09-18 07:06:50 瀏覽:261
終端配置怎麼寫 發布:2025-09-18 06:44:42 瀏覽:800
ftp手機登陸 發布:2025-09-18 06:43:04 瀏覽:763
emc存儲800電話 發布:2025-09-18 06:32:49 瀏覽:960
c語言編程與設計 發布:2025-09-18 06:09:15 瀏覽:721
2016年預演算法 發布:2025-09-18 06:07:05 瀏覽:622
什麼是廣告腳本設計 發布:2025-09-18 05:52:09 瀏覽:658
移動版我的世界伺服器 發布:2025-09-18 05:38:49 瀏覽: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