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問題都有哪些
㈠ 采訪問題有哪些
如下:
一、要通過提問營造一種融洽的氣氛,從而拉近同被采訪對象的距離。被采訪對象千差萬別,有的很容易調動情緒,有的卻很拘謹,這時可以用拉家常的辦法來拉近距離。
二、提出的問題要具體細致,不要泛泛而談。有的記者在采訪中經常會問這樣的問題:「您遇到了哪些困難?」「您的感受是什麼?」「您的願望是什麼?」「您的打算是什麼?」等等。
這些問題就像簡單的公式,缺乏個性。泛泛地提問往往得到的是泛泛的回答。那麼,怎樣避免泛泛提問呢?經驗是:記者提出的問題要具體。
三、要善於運用層層追問的辦法來挖掘故事的細節、深入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采訪中,常常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被采訪對象往往對自己做過的事情當中的好多細節不以為然,蜻蜓點水、淺嘗輒止。這時記者就要以敏銳的眼光迅速捕捉住、追問下去。
采訪前的准備 :
(一)了解和采訪有關的情況,掌握必要的資料。大到大政方針,小到新聞背景、事件的來龍去脈等等。
(二)了解采訪對象。通過第二手材料,對采訪對象進行充分了解,並善於分析掌握其心理。對一些即興式的采訪,應根據現場的氣氛環境、人們對節目的反應,選擇有代表性的采訪對象,這對采訪的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設計采訪提綱。根據節目的主題,確定最佳的采訪角度,擬定一個與采訪對象談話的提綱。
(四)精心設計采訪的第一句話。節目主持人現場采訪的第一句話是十分重要的,甚至關繫到采訪能否順利地進行下去。采訪的第一句話,應盡量具體一些,提出的問題小一些,最好不提「有什麼感想」之類的「開放式」問題。要抓住采訪對象和受眾感興趣的「焦點」做突破口,引發開去,使采訪不斷深入、展開。
㈡ 采訪問題一般有哪些
1、生活中,或者(在目前的討論中)什麼時候你最開心,什麼時候你最沮喪?
2、什麼樣的事情、境況等等會令你感到生氣、悲傷、高興或害怕?
3、什麼讓你大笑或者大哭?
4、你還記得童年發生的大事嗎?什麼樣的童年經歷造就了今天的你ー一你的成功、你的失敗、你的信仰、你的觀念、你的個性、你的特點?
5、你最好的性格特點是什麼?
6、你最大的缺點是什麼?能否列個單子出來?
7、你所擁有的物質財產都有哪些?這些財產對於你的意義是什麼?如果你家著了火,你會盡力挽救什麼?
8、你經常閱讀什麼?(你書架上經常擺的是書還是雜志)?
9、誰是你心目中的英雄?你「最景仰的十大人物」是誰?為什麼?
10、你工作和生活上最主要的目標是什麼?存在哪些主要問題?你目前正努力解決的是什麼?
11、你經常接觸什麼樣的人?
12、你常去哪裡,以及怎樣度過你的閑段時間?
13、在事業上以及在生活中,什麼樣的問題、觀念、哲學問題對於你最重要?你願意為何而戰?為何而死?為什麼?你採取了(或即將採取什麼措施)來維護你的信仰?
14、你的一天一般怎樣度過?
15、你的夢想或勻想是什麼?
采訪中的提問技巧:
1、抓住核心問題,開門見山,切中要害。
這種方法是一開始就提出硬性的、緊扣主題的問題,然後擴展為比較籠統的問題。
它適用於采訪那些善於言辭、敏於思考、感覺自信的對象。
開門見山會讓對方覺得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對方覺得懂行,值得交談。
2、善於觀察與傾聽,捕捉采訪問答中所不能顯現的事實。
強調觀察和傾聽是因為深度報道采訪需要記者全身心地投入,許多鮮為人知的原因和珍貴的新聞事實,都是記者調動所有感官包括心靈去感知到的。
3、誘導性的提問,引出生動活潑、論點鮮明的談話。
在誘導性提問中,采訪對象得有較好的敏感性,並肯於爭辯,而記者則需要掌握好談話的時機,運用語氣、聲調或措辭來引誘對方作肯定性回答。
㈢ 采訪創業者可以問的問題有哪些
采訪創業者可以問的問題有:
1、你是否有渠道獲得創業所需的各種資源。
雖然企業家不一定要有錢,但你肯定需要投入一定的時間和金錢,這取決於你想創業的方向。如果你沒有獲得你需要的資源,你最好等到情況好轉後再考慮創業。
2、你是否有一位導師或行業顧問可以徵求建議。
當然,如果有必要,你可以單干,但是當你開始一家新公司時,相關行業其他人的建議可以幫助你避免不必要的開支和錯誤。
3、你能否說出誰將從你的產品或服務中獲益。
這是市場研究的開始——你知道誰會成為你的用戶嗎?籠統的調查結果並不足以說明問題,你必須花時間全力研究你的目標客戶。
4、可能會購買你產品或服務的市場規模有多大。
如果你還不清楚市場的規模,就必須進行大量的調研。了解有多少人需要你的創意——以及他們願意花多少錢購買,這些調查結果將幫助你確定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
5、你是否曾向潛在客戶尋求反饋。
在加大投資之前獲得反饋,可以幫你避免做出一款沒人真的想要的產品或服務。
6、你能否設計出一個登陸頁面,鼓勵有興趣的人注冊成用戶以了解更多信息。
用這種方式來測試消費者對一款產品或服務的興趣,簡單又花不了多少錢。如果有許多人對此感興趣,這表明你已經找對了方向!
7、生產一款可用於市場測試的最簡便可行產品的成本是多少。
許多創業者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認為他們必須馬上將一個完整的成品推向市場。創業者應該考慮從小做起,測試消費者的興趣,並不斷完善更新。
8、你能否讓目標市場的付費客戶,根據設計圖或實物模型便預訂產品。
產品預訂是客戶承諾的可靠標志。有人說,消費者感興趣是一回事,而下單訂購則是另外一回事。後者是更強有力的成功信號。
9、你能否自己生產產品?或者這方面你有沒有一位可靠的合作方。
正如你所料想的那樣,在創業之前,你需要知道實際上將由誰生產第一批產品或服務,以及生產成本是否在你的預算范圍之內。
㈣ 采訪面試的問題有哪些
1、有無從業/實踐經驗?這個對媒體而言很重要,能夠快速上手直接關繫到他們要免費澆灌你多久, 因此面試時或許會從你的從業經驗中提一些感興趣的問題。例如我來該報社前曾在省級媒體實習,面試的記者部主任就比較關心我當時主要跑了哪些領域的新聞,是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社會?實踐後自己的感想是什麼?收獲是什麼?注意,這里的問題也許關繫到你以後正式上崗後的工作范疇。比如你以前是跑社會新聞的,那麼你有經驗,單位剛好有空缺,可能就將你分配至這一崗位;
2、為什麼選擇當記者?這道題適用於初出茅廬的求職者,心懷理想信念追求,是單位給予厚望的新人,領導還是想聽一下新人的激情陳詞的;
3、遇到采訪中的突發事件如何應對
4、對時事經濟的了解程度。比如本地的政要人物,最近發生的大事件;
5、對新聞的了解和理解。比如現場給你幾條市民熱線或爆料線索,讓你篩選有價值可以做報道的
㈤ 人物訪談問題
人物訪談問題
人物訪談問題,相信很多人都會喜歡閱讀,而且閱讀的都是各種各樣不同的書籍或者是資料,那麼大家都知道做人物訪談的時候,該要問什麼問題嗎,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人物訪談問題都有哪些吧。
人物訪談問題1
采訪職場成功人士問題一:
1 、創業的靈感
2 、創業中的艱辛(尤其是中外文化的沖突)
2 、得到的經驗教訓
4 、對有創業夢醒的人的建議
5 、如何自我評價
采訪職場成功人士問題二:
1、據我所知,你現在還是一名大學生的時候,已經一些朋友在討論創業的事情,請問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還有你的時間能分配好么?
2、在你創業期間,你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呢?
3、那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誰給你幫助和支持呢
4、請問你現在有什麼創業經驗何以分享給我們嗎?
5、你覺得,在你眼中什麼樣才算成功呢?
6、你對大學生創業,有什麼樣的建議呢?
7、你能說一下,你所指的能力是什麼嗎?
8、怎樣確立創業目標?
9、怎樣確定創業原則?
10、怎樣規劃創業步驟?
11、怎樣創造創業條件?
12、怎樣確定創業期限?
13、怎樣處理與投資人關系?
14、怎樣產生好的創意?
15、怎樣組織好的團隊?
人物訪談問題2
一、要通過提問營造一種融洽的氣氛,從而拉近同被采訪對象的距離。被采訪對象千差萬別,有的很容易調動情緒,有的卻很拘謹,這時可以用拉家常的辦法來拉近距離。
二、提出的問題要具體細致,不要泛泛而談。有的記者在采訪中經常會問這樣的問題:「您遇到了哪些困難?」「您的`感受是什麼?」「您的願望是什麼?」「您的打算是什麼?」等等。這些問題就像簡單的公式,缺乏個性。泛泛地提問往往得到的是泛泛的回答。那麼,怎樣避免泛泛提問呢?經驗是:記者提出的問題要具體。
三、要善於運用層層追問的辦法來挖掘故事的細節、深入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采訪中,常常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被采訪對象往往對自己做過的事情當中的好多細節不以為然,蜻蜓點水、淺嘗輒止。這時記者就要以敏銳的眼光迅速捕捉住、追問下去。
四、記者在遇到采訪對象隱晦的問題時,可以採取迂迴式提問的辦法,避開正面提問而從側面深入。比如,一個名模的成功受人注目,她成功的背後更引人關注。但這類問題她們是不會正面回答的。於是在采訪時我們不去就事問事,而是從側面了解她、觀察她,從她對這些問題的看法中看出她的處事之道。
㈥ 采訪時要問什麼問題
寫作思路及要點:以采訪晚會幕後工作人員為參考
正文:
1、你覺得晚會的節目咋樣?
2、你覺得那個節目最有意思?
3、你覺得這次晚會的亮點在哪裡?
4、你覺得這場晚會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5、你是否有興趣參加這樣的晚會並上台表演?
6、幕後做了哪些工作?
(6)采訪問題都有哪些擴展閱讀:
1、采訪的目的
采訪的目的是為了獲得適於向大眾傳播的新聞事實。不論采訪的客體是自然現象還是社會現象,記者注意的只是為大眾所關心的具有新聞價值的事實。
2、采訪的要求
新聞采訪要求采訪者具有新聞敏感、應變能力和采訪技巧,即能夠在縱橫交錯的客觀事物中敏銳地發現新聞,在稍縱即逝的機遇中迅速地捕捉新聞,在各種困難的條件下巧妙地挖掘新聞。
新聞采訪除突發事件的采訪外,新聞記者在平時還從事主動的、有目的的采訪。這種采訪事先有明確的報道思想,有充分的資料准備,有周密的采訪計劃。
㈦ 采訪中的幾種提問方式
采訪中的幾種提問方式
采訪中的幾種提問方式,記者是作為新聞工作者的前線其中一位,每天都在給我們報道形形色色的新聞,記者在采訪的時候需要准備多種提問方式,我和大家一起來看看采訪中的幾種提問方式的相關資料。
采訪中的幾種提問方式1
正面提問(直接了當地講明采訪目的,開門見山地提出問題)、迂迴提問(從側面入手,逐步自然地把話題引上正題)、引導性提問(有針對性地把被采訪者心裡的話引導出來)、追問(沿著對方談話的線索、思路,緊緊追蹤)、假設性提問(提出一些假設性的問題)、錯問法(故意提出錯誤的問題)。
正面提問:這是一種基本的提問類型,直接了當地講明采訪目的,開門見山地提出問題,不拐彎抹角。記者能較快的得到自己所想要的信息。
迂迴提問:指從側面入手,採用聊天攀談的形式,經過迂迴繞圈,然後再逐步自然地把話題引上正題的提問方法。側問法適合採訪不善談話的或者對記者感到緊張拘束的人。
引導性提問:指採用啟發引導的方式,有針對性地把被采訪者心裡的話引導出來的提問方法。適用於采訪性格內向的人。一定要注意「誘問」不是「強問」。
追問:指沿著對方談話的線索、思路,緊緊追蹤,問到「水落石出」的提問方法。
假設性提問:這是一種創造性的提問方法。指記者通過假設的方式,提出一些假設性的問題,是一種「試探而進」的提問方法。
錯問法:指故意提出錯誤的問題(一般指邏輯上的錯誤),來考察、求證、試探、激發采訪對象,以便了解真實材料,探求事實真相的提問方法。
采訪中的幾種提問方式2
一、正提法
所謂"正提法",即從正面直接提問,是直截了當地講明采訪目的,開門見山地提出問題。
這種提問開誠布公,乾脆利落,無須拐彎抹角。采訪對象一般也會暢所欲言。這樣,記者的訪問就會進行得迅速而順利。這是記者運用頻率最高的提問方法。一般來說,記者訪問領導幹部或者健談的公眾人物,諸如企業家、教師、學者、專家、演員、外賓等等,或者是自己熟悉的對象,限定時間或某個特定場合的現場訪問以及廣播、電視的演播室采訪、記者招待會等等,都可以直接正面提問。
運用正面提問法,應當把握這樣幾點:
1、注意情感的鋪墊。正面提問的開門見山,並非直接生硬地發問。如果在提問前有所鋪墊,對方心理上會舒緩一些,也能合作一些。
2、防止提問過於直白。過於直白的提問,往往顯得十分生硬,容易造成采訪對象的心理排拒,難以獲得有價值的信息和材料,而且還會給人一種笨嘴拙舌的感覺。北京遠郊區有個山村的群眾吃水很困難。後來,在當地政府的關懷下,村民都用上了自來水。記者采訪一位老大娘時問道:"大娘,您吃上自來水了,高興吧?"大娘回答說:"高興!高興!"這次采訪,記者就提了這一個問題,大娘也就連著說了兩個"高興",心裡有話卻因記者的直白而沒能說出來。如果問:"大娘,原先您想到過吃自來水嗎?"或者"大娘,聽說你們過去吃水好睏難?"大娘心裡的話就能痛快地說出來。
3、善於處理談話跑題。如果對方談話跑了題,談的又是一般性的內容,記者仍要耐心傾聽。不可隨意打斷對方的話,或表現出煩躁情緒,以免損傷對方的自尊心和感情,引起對方的不滿。這也是記者缺乏修養和無能的表現。此時,記者可以採取多種方式,自然而又有禮貌地把談話引到正題上來。如果采訪對象一再跑題,而且表現出對另一個話題更有興趣,記者就要考慮自己的采訪提綱是否妥當。
二、迂迴法
所謂"迂迴法",就是指這種提問是從側面入手的,採用聊天攀談的形式稍作迂迴,然後逐步將談話引上正題。這種訪問一般時間性不太強,談話也不受特定場合與報道方式的限制。
當采訪對象感到緊張拘束,或者思想有所顧慮不大願意交談,或者雖然願意談,卻又一時不知該怎麼談的情況下,記者都可以採取側面迂迴的提問方式,逐漸將談話引上正題。有些時候,記者不大摸底,想先試探一番,也可以側面提問。側面提問的內容,應該是采訪對象熟悉的、感興趣的,甚至是最簡單、最平常的,對方幾乎無需思考,張口即答。這樣,雙方就能搭建起進一步交談的基礎。應當明確的是,記者旁敲側擊,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聊天的內容應當是有目的,有選擇的,表面上似乎和采訪無關,實質上應該是有關聯的。如果有的采訪對象確實不了解情況,沒有什麼話可說,那也不要勉強,不要強人所難。記者可以說上幾句得體的話,讓對方帶著笑臉離開。要是再從中總結一下,也會積累一點經驗。
三、誘導法
所謂"誘導法",是指採用啟發誘導的方式,具有針對性地把采訪對象掌握的信息引導出來。這種誘導,既可以引導對方的思路,又可以誘發對方的情感。
當記者遇到采訪對象了解許多信息,卻因謙虛不大願意說,或者由於性格內向不會說,或者要談的事情需要一番回憶,或者對方想說又不便自己主動說等情況時,都可以採取誘導提問方法。這種提問,可以進一步引導對方明確訪問的范圍和內容,漸漸打開對方的"話匣子",也可以激活對方的思路,引起對方的聯想。由於這種提問的針對性較強,對方會感到無處退讓。
記者在采訪前的准備充分,提問就是由已知求未知,提問就能准確恰當。同時,記者還能講出一些具體事例,讓對方回憶當時的情景或心理活動。這樣,談話的時間可能不長,卻能夠得到很有價值的材料。另外,由於記者事先做了准備,采訪對象不願意說時,記者可以根據已經掌握的事實進行提問,促使對方不得不開口。
有的訪問對象本身材料很多,只是每天的生產、工作已經成了習慣,覺得沒有什麼值得談的,或者一時也不容易想起來。這時候,記者只要講出一點類似的事例,或者有意識地朝某個方面引發一下,便可以引起對方的聯想,從而談出更多、更有價值的材料。
運用這種方法,記者特別要把握"啟發誘導"與"強加於人"之間的界限。國外一些新聞學者主張避免誘導性提問,因為它"好像是在拐彎抹角地引出一個特定的回答,而不是客觀地探問被采訪者內心的想法",這個觀點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如果把"誘問"變成了"強問",結果就是這樣。
另外,在運用誘導法中,有的采訪對象會投記者所好。對於這種采訪對象提供的材料,記者要多問幾個為什麼,特別注意它的真實性。
四、追問法
所謂"追問法",即指記者把握事物的矛盾法則,抓住重點,循著某種思路、某種邏輯,連珠炮式的提問。
這種提問既要按照事物的內在聯系,把基本情況和事實真相了解清楚,又要抓住重點,深入挖掘,達到應有的深度。因此,也是記者常用的提問方法。一般來說,記者對於骨幹事實及其來龍去脈,對於觸及事物本質的關鍵性材料,對於典型事例和典型細節,對於對方談話中的疑點以及記者從對方談話中發現的有價值的新情況、新線索,往往會抓住不放,打破沙鍋問到底,直至水落石出。
追問,既要問得對方開動腦筋,又要讓對方越談越有興趣。即使是批評性報道,也要讓對方感到追得合情合理。因此,記者態度、語氣都要與談話的氣氛協調一致,不要把追問搞成追逼,更不要變成變相"審問"。
西方記者在采訪中是比較善於採用追問方法的,並有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值得借鑒。
五、設問法
即指記者通過假設的方式提出一些假設性的問題,是一種"試探而進"的提問方法。
設問法往往用來啟發采訪對象的思路,引導對方談出對某個問題、某種事情的真實想法,或者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積極幫助對方回憶某種情景,或者用來調節對方的情緒,促使對方談出一些不大想說、不大好說的事情或想法,或者記者對人物或事物進行合乎規律的推斷、預測,促使對方產生聯想和想像,或者記者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再提出一些假設性問題,同采訪對象開展討論,促使自己認識的深化。
運用這種方法,記者不僅需要豐富的社會知識和生活閱歷,也需要較強的應變能力。
採用"如果"、"假如"一類的設問法,不但可以了解采訪對象的觀點、看法和見解,而且還能深入了解對方的內心世界。
運用這種方法時注意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或者暗示采訪對象按照自己主觀劃定的框框去談。
另外,採用設問法提問,要多提開放式的問題,一般不要提閉合式的問題。
六、激將法
指的是一種激發式的提問,是提出比較尖銳的問題,適當地刺激對方一下,促使對方的心態由"要我說"變為"我要說",從而不能不說,甚至欲罷不能。
原山西電視台記者高麗萍,1987年在採制專題片《重訪大寨錄》時,她先和郭鳳蓮聊天。郭鳳蓮一聽說要采訪當年大寨的模範人物,就急切地說:"采訪別人我沒意見,我是不願意接受采訪,我再也不想上電視上報紙了。"記者問她為什麼,她說:"前幾次有的記者找我,我正好有急事要辦不在家,就說我拒絕采訪,躲著不見,還有人說我對三中全會的政策不滿。我根本沒意見,大寨人現在不就是靠三中全會的富民政策富起來的嗎?一聽他們那樣說我,我就生氣。"高麗萍看到對方說到這里,還是一副氣鼓鼓的樣子,就對她說:"我理解你的.心情。可我覺得要讓人們真正了解你和大寨人今天的情況,就得你們自己出面說話,大家才信。現在你又不接受我的電視采訪,觀眾怎麼能知道你是如何看待三中全會的政策,更不知道你的近況如何了,你說呢?"果然,這入情入理的一激很有效,郭鳳蓮馬上就說:"那好,你就采吧。可我從哪說起呢?"當下,記者就給她出了主意,對方也爽快地接受了采訪。
運用激將法時,記者要考慮自己的身份是否得當,刺激的強度是否適中,還要考慮談話的氣氛怎樣。這種提問要讓采訪對象既受到激發,又感到合乎情理。西方記者大都熱衷於採用激發式的方式提問,使得采訪對象不能不提供記者所需要的信息。他們提問往往問得尖銳、刁鑽、奇特,甚至古怪。某些資產階級政治家,也愛接待這樣的記者。他們通過巧妙地回答記者的刁鑽刻薄的提問,能夠在公眾面前顯示自己的才能。義大利女記者奧琳埃娜.法拉奇,就是以在訪問中敢於提出尖銳的問題而著名的。我們可以從他們的實踐和經驗中吸取一些有益的東西。
七、錯問法
所謂"錯問法",即指記者故意提出錯誤的問題,以考察、試探、激發采訪對象,以便了解真實的材料,探求事實真相。台灣學者稱之為"以誤求正法"。
需要注意的是,運用錯問法,可能會造成采訪對象的某些誤解。因此,在采訪結束時,記者應當說明原委,消除誤解,以免留下後遺症。
八、插問法
所謂"插問法",即指在談話過程中,記者及時地抓住對方談話的某個疑問提問。
有些采訪對象在交談時並不知道哪些材料有價值,哪些材料的價值不大,很可能在談到有價值的地方會一帶而過。這時候,記者只有及時地插問,才能把這種有價值的材料抓到。
另外,記者在訪問中要善於做必要而適當的插話。特別是話筒前、鏡頭前采訪,這種插話很有必要。比如重復、強調采訪對象說的某個重要問題或某句關鍵性的話;糾正對方的口誤;對方沒有講全,需要及時補充的內容;對方沒有談到,需要及時提醒的內容;尚未聽清、聽懂的話等等。
九、借問法
所謂"借問法",即指記者借他人之口提出自己想提的問題。
這種提問,不但可以藉助第三者提出一些不宜於面對面提出的問題,而且可以顯示出問題的客觀性,增強提問的力度。采訪對象為了澄清事實,以正視聽,也往往會表明自己的態度或提供相關的事實。料的價值不大,很可能在談到有價值的地方會一帶而過。這時候,記者只有及時地插問,才能把這種有價值的材料抓到。
十、偏問法
所謂"偏問法",即指記者出其不意地從一個較偏的角度去發問,以引起采訪對象對采訪的重視和對問題的關注,或者促使對方心理上的高度集中,從而認真地回答問題。西方記者將這種方法稱作"嚴格提問法"。
㈧ 采訪大學畢業生,應該體哪些問題
1、對時事事件的看法?
2、為什麼選擇這個專業?
3、對畢業後有什麼想法?
4、大學生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是什麼?
5、你在大學期間有以後找工作什麼規劃?
6、對就業有信心嗎?
7、對於現在的就業局面有什麼看法和想法?
8、自己將來准備如何面對專業不對口找工作局面 ?
9、為步入職場做什麼准備工作?
10、畢業後選擇的去向是什麼?能否解釋當時做這樣的決定是因為什麼。
11、認為母校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㈨ 新年采訪問題都有哪些
新年采訪問題都有如下:
回顧過去的一年,有沒有什麼遺憾?對於這個遺憾,是什麼態度?是覺得人生本來就不完美,就這樣留下遺憾,還是明年計劃彌補這個遺憾?什麼樣的遺憾無法彌補,或者說適合讓它成為遺憾?什麼樣的遺憾盡量彌補?
這一年遇到的印象最深刻,或者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一個人是誰?有沒有什麼想對ta說的話,或者點的歌?
可以選一個或者幾個過去一年有影響的事件,比如今年的疫情,詢問受訪者的看法,以及在新的一年的發展。
采訪注意事項相關:
一、采訪前的准備:
1、掌握與采訪內容有關的基本情況和資料。
2、翻閱與報道有關的文件及歷史和現實資料。
3、制定采訪方案和提綱。
二、創造輕松融洽的氣氛:
1、 注意第一印象,采訪按時赴約,舉止文雅,彬彬有禮,態度應端正、誠懇、衣著整潔。
2、尋找媒介,拉近心理距離。
3、用身體的動作表示對采訪對象的理解,採用接近被采訪者身體的位置以便增加彼此的親切感。
4、面部表情應是感興趣,保持適當的眼光交流。
5、注意傾聽,及時反饋,在適當的時候要補充說明,必要時表述對方內容,解釋對方意思。
6、避免因不感興趣而忽略采訪對象及他說的話。
7、避免爭論和喧賓奪主。
三、注意說話藝術:
1、采訪中要努力與采訪對象交流思想,在推心置腹的交流中建立知心朋友關系才能把采訪引向深入。
2、對善言談者,要耐心聽取;對離題漫無邊際的談話要注意引導,不要顯得不耐煩或急躁。
3、對不善言談者,要輕聲慢語,不退不逼,幫助對方回憶和思考。
4、 對不肯交流者,做好宣傳解釋工作;對沒有時間交談者,要見縫插針,粘住不放。
5、根據不同的對象,採用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
6、最好一次只問一件事情,有針對性。
四、攜帶物品齊全:
1、一部DV。
2、一副三腳架。
3、一部數碼相機。
4、一支錄音筆或一個可錄音MP3。
㈩ 街頭搞笑采訪一般都問哪些問題
如下:
1、生活中,或者(在目前的討論中)什麼時候你最開心,什麼時候你最沮喪?
2、什麼樣的事情、境況等等會令你感到生氣、悲傷、高興或害怕?
3、什麼讓你大笑或者大哭?
4、你還記得童年發生的大事嗎?什麼樣的童年經歷造就了今天的你——你的成功、你的失
敗、你的信仰、你的觀念、你的個性、你的特點?
5、你最好的性格特點是什麼?
6、你最大的缺點是什麼?能否列個單子出來?
7、你所擁有的物質財產都有哪些?這些財產對於你的意義是什麼?如果你家著了火,你會
盡力挽救什麼?
8、你經常閱讀什麼?(你書架上經常擺的是書還是雜志)?
9、誰是你心目中的英雄?你「最景仰的十大人物」是誰?為什麼?
10、你工作和生活上最主要的目標是什麼?存在哪些主要問題?你目前正努力解決的是什麼?
11、你經常接觸什麼樣的人?
12、你常去哪裡,以及怎樣度過你的閑暇時間?
13、在事業上以及在生活中,什麼樣的問題、觀念、哲學問題對於你最重要?你願意為何而戰?為何而死?為什麼?你採取了(或即將採取什麼措施)來維護你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