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密碼管理 » 古代信件加密

古代信件加密

發布時間: 2022-12-14 19:59:38

㈠ 古人如何加密公文或信件,都用什麼方法

拆字法的由來

如果軍隊需要補充糧食,前方將領就從密碼本中查出「請糧料」的編碼(第九),《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第九字是「五」,將領便把「五」字寫到一件普通公文中,並在字上加蓋印章。指揮機關接到這件公文後,查出蓋印章的「五」字,在臨時約好的詩中列第九,再對照密碼本上的順序,就知道前方缺糧草。

㈡ 古人如何加密公文或信件

在發出的公文上先蓋上印,用繩子捆好公文竹簡,再在繩子打結處粘上泥塊,秦朝用這樣的方式來防止公文偽造或泄密。
秦始皇時期,官員上奏是要先將竹簡捆好,並在上麵糊上泥團,在泥上印上璽印,然後放在火上燒烤,讓泥變得干硬。隨後,奏章被送到章台,由身邊侍衛呈送秦始皇親自驗查,如果看見封泥完好,那就代表沒有被奸人私自偷看。
西漢時期,出現了「皂囊重封」的方式,皂囊是一種雙層口袋,黑布面、白布里。「皂囊重封」是指皇帝先對書簡進行璽封,放入黑色布袋後,由尚書令或是御史中丞在布袋外再用自己的印在外面加封,實現了雙重加密。
宋代建立了「實封」制,即官員呈奏的秘密文書,要將文件的封皮折角重封,兩端蓋印。官員在外地呈奏的秘密公文,只貼「系機密」或「急速」字樣,並規定,若發現依例應該實封而未實封的公文,其主管官員將被嚴懲。
北宋時期,中國出現了用於軍事保密通信的代碼。據曾公亮、丁度等編撰《武經總要》記載,字驗是宋朝傳遞情報的密碼,將各種情報內容,比如被賊圍、將士叛等內容歸納為40項,編成40條短語,分別編碼。將領帶兵出發前,指揮部門與其約定一首40字(無重復)五言律詩作為解碼密鑰,詩中的每一字都對應一條短語;在戰斗中,前後方就用該密碼本進行通訊。
密折是將奏文寫在折疊的白紙上,外加上特製皮匣的奏摺,外人無從得知。密折制度始於康熙晚年,完備於雍正朝。雍正年間,每一個封疆大吏在上任前,皇帝都會把他叫他跟前,給他一個密匣,上面有兩道鎖,而鑰匙則只有皇帝和拿匣子的大臣才會有。大臣在向皇帝呈遞密折時,就會將摺子放入匣子中,直接交於皇帝親自開鎖御覽,批示之後再鎖上密封還給上奏人,所有內容只有君臣兩人知道。

㈢ 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臘人曾使用了一種著名的加密方法,叫什麼名字

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臘人曾使用了一種著名的加密方法,叫什麼名字?

Scytale密碼

歷史上最早的有記錄的密碼術應用大約是在公元前5世紀。那個時候,古希臘的斯巴達人使用一種叫作scytale的棍子來傳遞加密信息。在scytale上,斯巴達人會呈螺旋形地纏繞上一條羊皮紙或皮革。發信人在纏繞的羊皮紙上橫著寫下相關的信息,然後將羊皮紙取下,這樣羊皮紙上就是一些毫無意義的字母順序。如果要將這條消息解碼,收件人只要將羊皮紙再次纏繞在相同直徑的棍棒上,這樣就可以讀出信件的內容了。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公元前404年,斯巴達的Lysander遇到了一個從波斯回來的信使,他們一行5人中只有這一個人從這趟艱險的旅程中回來了。這個信使解下他的皮帶,Lysander將皮帶卷在scytale上,讀出了信的內容,知道了波斯將要進攻他的意圖,因而提前做好了准備
在我以前看過的一本書里,還有這樣一個版本(多半是沒有什麼歷史依據的):在古希臘,有個奴隸要通過一個關隘,斯巴達人檢查了一下,沒有發現什麼問題。就在要放行的時候,有個將軍突然發現奴隸身上的皮帶上刻有字母,於是就把皮帶拿來檢查,發現這些字母是雜亂無章的,也沒有什麼頭緒。當他無意把皮帶捲起來的時候,卻發現了上面的秘密,一下子這些字母就排列得規律起來了。就這樣,這位將軍發現了敵人的陰謀,這個奴隸也被處死了。

其實scytale密碼和柵欄密碼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

大家可以用一根細長的長方形紙條和一支六角形的鉛筆來試著寫一下scytale密碼比如,我寫下了一句話,把紙條取下來後,得到了下面這樣的密文:
stte_ _erh_ _ _noe_ _ _dob_ _ _mpr_ _ _osi_ _ _rtd_ _eog
這里用 _ 表示空格,因為鉛筆剛好六條邊,所以知道空格的多少。(通常可以把空格省略了,或者一般也不知道具體有多少空格。不過我們將會發現,除非整個紙條都寫滿了,不然總是會有空格的,這也為我們破譯時分段帶來了方便。)因為這里知道密鑰k=6,所以按6個一行(包括空格)來分段,得到下面的樣子:
stte_ _
erh_ _ _
noe_ _ _dob_ _ _
mpr_ _
osi_ _ _
rrtd_ _
eog
然後從上到下,一列一列的連起來,就得到了明文:sendmoretroopstothebridge
(send more troops to the bridge)
這里纏繞方向有兩個,一個左旋,一個右旋。如果紙條卷的時候,方向反了,比如寫的時候是左旋,讀的時候是右旋,那麼就會是從右到左來讀出這條消息的內容。大家可以試一下。Xb1r2YD HV:i

另外,如果寫的時候是另一個纏繞方向的話,同樣是上面那句話,把紙條取下來後,就可能會得到下面這樣的密文: `Vyf/l,iA F
eti_ _ _rsr_ _ _opb_ _ _moe_ _ _dohe_ _nrtg_ _etod_ _sy5tkK!~gv
密鑰k=6,所以還是按6個一行(包括空格)來分段,得到下面的樣子
eti_ _ _
rsr_ _ _
opb_ _ _
moe_ _ _dohe_ _
nrtg_ _
etod_ _
s
這時候怎樣得到明文呢? 哈哈,反過來,從下到上,一列一列的連起來,就得到了明文:
sendmoretroopstothebridge
給大家個練習
練習2. 下面是我把紙條纏在一根火腿腸上,寫下的一個句子,得到的密文如下:
toitdarwiuyhwghbdwsnt,這里我把空格省略掉了,看大家破譯得出來不?

㈣ 古代快遞都是如何加密的,如果「泄密」該當何罪

生活中你最喜歡做的事是什麼?相信大多數女性會回答收快遞。可見,收快遞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快遞變得不可或缺。其實快遞古代就有,而且出現時間相當早,秦漢時期,快遞已經在全國范圍內發展成熟,隋唐以後,快遞業更加完善,已經有了針對快遞泄密等違規行為的懲罰措施。

因而,古代最主要的加密方式是封泥,封泥後在蓋上相關印璽。但封泥不僅有保密的作用,還有等級上的區別。

㈤ 中國古代是怎麼做到讓傳遞的信息保密的呢求解答

古代信息大部分就是信函了,所使用的保密方式就是火漆封緘,其實仔細一想除了封的嚴實點也沒別的辦法。


封緘形式的演變

(一)竹簡封:簡,是戰國至魏晉時代的書寫材料,是削製成狹長的竹片和木片,竹片稱簡,木片稱札或牘,統稱為簡;稍寬的長方形木片叫方;若干簡編綴在一起的叫策(冊)。竹簡封是指將方或策(冊)卷好用繩子把它捆紮、封泥固封的一種形式。封泥,是指鈐有印章的土塊,也稱「泥封」:是將繩端或交叉結扎處放入挖有方槽的「檢木」,封以粘土,蓋上印章,作為信驗,以防私拆。

(二)木牘封:是木牘信函的封緘形式,是指先在木板上寫好文字,再在木板上復蓋一塊木板,或另用兩塊相似木板,稱「外木板」,兩面夾住;木板上雕有3條線槽,用繩子在線槽上捆紮3圈,穿過一個方孔,把木板縛牢,然後在木板外側封上粘土,蓋上印章,防止私拆。如今信封落款的「緘」,最初就是指用繩子捆紮木牘的方式。

上述兩種信函封緘形式,主要流行於秦、漢、魏時期,但都以「粘土」封口,若以封口材質來說,應該統稱「粘土封」。晉後,紙帛盛行,簡牘封緘逐漸廢止,當然,也就不用「粘土封口」了。

(三)棉紙封:是紙帛盛行時期信函封緘的常用形式,普遍用於平常信函與家書。信封由多層薄紙裱糊成型,形似當代直式信封。棉紙封使用方便,原意是專指信封上下封舌之處,加貼棉紙鈐印封口,以資保護,同時也泛指紙質信封。

(四)火漆封:是用以防範信封被拆的主要封緘形式,特別用於機要信函的保護。

火漆,亦名「封蠟」,又叫「封口漆」。以松脂、石蠟、焦油加顏料混合加熱製成塊條狀,一般呈紅色或棕紅色,也可按要求製成藍、白等特殊顏色,遇熱則軟,面粘,專供瓶口、信件封粘之用。封粘時,用燭火引燃火漆,於熔成稠狀瞬間滴注於需要封粘之處,在將待凝固之前加蓋印章,冷卻後留下清晰鈐記圖案。既美觀又能有效地防止私拆。此外,火漆還應用於雞毛信的雞毛粘合,以防雞毛脫落。

火漆封是相對於「粘土封」的封緘形式,火漆章是適用於火漆封緘條件的一種鈐記,為便於觀察與檢驗,常以機關單位名稱或標志陰文鐫制。奧博會標志選擇「祥雲火漆章」就是火漆封條件下的特定產物。

棉紙封隨著制紙工藝的發展和紙質的提高,信封由多層改為單層,沿用至今。火漆封明、清時期官民之間均皆盛行;民國時期沿用於政府機關,民間則較少使用。

封泥是我國古代封緘簡牘、封存財物所使用的蓋有印章的泥塊,和印章一樣是一種憑信物,它的用途是作為封緘憑信,封泥在古書中不乏記載,如《後漢書·百官志》載,少府的屬官中有守宮令一人,「主御紙筆墨及尚書財用諸物及封泥」;衛宏《漢舊儀》「有天子信璽皆以武都紫泥封」,後稱皇帝詔書為紫泥封或紫泥;李白《玉壺吟》詩有「鳳凰初下紫泥詔,謁帝稱觴登御筵」。鳳凰指鳳凰詔,即是皇帝詔書,紫泥即縈色封泥,用來封詔書。這兩句詩寫李白奉詔進京,皇帝賜宴的隆遇;《東觀漢記·鄧訓傳》:「知訓好以青泥封書……載青泥一穙,至上谷遺訓」即知道鄧訓喜歡用青泥作書信的封泥,於是用車送去青泥一堆,至上谷送與鄧訓。既然古書有眾多的記載,為什麼後人反而不明白呢?因為封泥之法在古代是人人都明白的常識,古書中一般不加註釋,隋唐以後,封泥的方法不再使用,到明清時人們對「封泥」是怎麼一回事,就不甚瞭然了。


封泥主要用途是用於封緘公文、書信。

古代公文書信大多寫在竹簡木牘上,為了保密和防止偽造,要嚴密封藏起來。封緘的方法是在竹木簡扎外面加一鑿有小方槽的木片,再用繩子將它和簡牘一起捆縛好,將繩結置於木槽,然後將一團軟泥捺入木槽將繩結蓋住,再用印章在泥上蓋印,這個有小方槽的木片就叫檢(後人把裝有封泥的檢叫封泥匣),封緘的全過程叫檢封,在封泥上加印叫檢署或封印、封記,公文送到後要查驗封泥是否完好、封印是否真實,這叫檢驗,這種作法很象過去郵政局的火漆封,可以防止傳遞過程中私拆。1973年甘肅省博物館在發掘金塔縣漢代「肩水金關」遺址時,出土了一個封緘文書的「封泥匣」,封泥上有「居延右尉」的四字封記。若一份文書的簡牘較多,還可以放在絹囊中,口上用繩扎住加檢封緘。據《漢舊儀》載,在東漢時,群臣給皇帝上奏章,如果事及機密,皆「封以皂囊」。《後漢書》公孫瓚傳中載有他彈劫袁紹的奏章,說袁紹「矯刻金王玉,以為印璽,每有所下,輒皂囊施檢,文稱詔書」,指責袁紹私自刻制玉璽,下發公文時,用黑絹口袋檢封,人們稱為詔書。由此可知,古代封城公文書信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直接封檢,一種是用口袋封檢。


火漆,又稱為 封蠟,英文名:SEALING WAX

火漆(即封蠟,用於郵政信件,文件或密件封口,以防止被他人打開),

是一種比較古老的東西,古代人們在重要的文件或信件、密件、包裹等的封口處滴上燒化後的火漆,乘熱蓋上章,這樣任何人訖圖私自打開,都會造成火漆破損。

公元前3000年,亞述人和埃及人的泥版信裝在泥制的外套內,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信封。

後來人們把用動物皮和羊皮紙寫成的信捲成一卷,外邊用窄皮條(經常取自同一張動物皮)捆紮,再用火漆封緘。隨著紙張的出現,信被折疊起來,信紙背面用於書寫姓名、地址和有關的郵寄說明,信紙各邊封口用火漆封緘,這種做法在歐洲一直延續到19世紀60年代,在世界的其他地方甚至還要晚一些。


火漆封緘的盛行

火漆是形成火漆封的基礎條件,火漆印是防止火漆封被拆的主要保證。有人說火漆法國人發明於1626年;有人說中國人發明,於公元11世紀,經由印度傳入歐洲,很快就成為歐洲人保守通信秘密的法寶。也有人說,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06——公元前195)用過火漆印,在香港某拍賣會上,以四十萬港幣拍賣成交(《維基網路·火漆起源》)。眾說紛紜,有待查證。然而,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火漆封是替代竹簡封、本牘封的封緘形式,是相對於「粘土封」的延伸與發展,應當在竹簡封之後使用。也就是說,火漆封應該啟用於公元二、三世紀的晉後時期,顯然說法國人發明於1626年,未免過於遲滯了。至於由中國發明經印度傳入歐洲,當然可以查證;但是漢劉邦用過火漆印,應該是不爭的事實,原因是在火漆封之前的「粘土封」是同樣需要鈐印的。所不同的是前者蓋在粘土上,後者鈐在火漆上,隨著時間的推移,稱它「火漆印」也無不可。其實,回顧火漆封的存在形態,關鍵還在於認識它在傳遞機要信函和保護信息權益方面的歷史功績。

晉代以來,紙帛盛行,火漆封緘,沿用至今,歷史悠久,並且在各類重要文件、貴重物品、文物出境與文物鑒定保護的應用中發揮著積極作用。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開辦國家郵政,規定信封要有紅色條封,用毛筆規矩書寫,蓋上鈐記,貴重的用火漆封口。民國時期雖有變革,但繼延舊制,也廣泛用於政府機要文件。法國人用火漆加封,以火漆顏色區分內容,紅漆為官方文件,棕漆為赴宴請柬,白漆為婚嫁喜慶。值得關注的是,火漆封緘也為萬國郵聯採用,規定用於各國的有價函件,以及貴重文物包裝的封粘。

新中國建立初期,一些機關、企事業單位以及學校個人檔案和重要單證的傳遞,也曾使用過火漆封。然而,隨著郵政運行體系的完善與發展,也為機要信函封緘形式的改革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火漆封」盡管有形似嚴密的保密形式,但是強調火漆封緘,實際上是「見物不見人」,人品不好,(火漆)封有何用。特別是以火漆封緘明白標示信函性質,未免過度暴露。同時火漆封粘封繁瑣,點燃熔化,滴液鈐印,早則模糊,晚則淡漠,也導致火漆封的逐漸消逝。

㈥ 拆字法或者代碼法,古人到底是如何加密公文文件的呢

其實,古人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平庸,他們有些想法還是非常先進的,重要的公告,古人是如何進行加密的呢,在古希臘的時候就有這么一種密信傳遞的方式

在北宋的時候,中國就出現了用於軍事保密通信的代碼,將士在出發前,指揮部隊與其約定一首40字的五言律詩作為解碼秘史詩中的每一個句子都對應一句短語。這樣在戰斗的時候,雙方就使用該密碼進行通訊,其實,在孫紅雷主演的諜戰片《潛伏》中,余則成在接受上峰指令的時候,總是一邊聽著廣播里念出了四位一組的數字,一邊查閱小說《夢蝴蝶》這種方法其實就是字驗法。

熱點內容
上傳收費視頻 發布:2025-07-23 11:31:39 瀏覽:874
java讓線程停止 發布:2025-07-23 11:15:56 瀏覽:95
疊盒子演算法 發布:2025-07-23 11:15:46 瀏覽:728
輿情指數演算法 發布:2025-07-23 10:45:33 瀏覽:451
javacomparable 發布:2025-07-23 10:38:31 瀏覽:604
linux出現次數 發布:2025-07-23 10:36:04 瀏覽:310
下料演算法 發布:2025-07-23 10:30:51 瀏覽:683
atmega加密 發布:2025-07-23 10:30:03 瀏覽:650
php資料庫系統 發布:2025-07-23 10:20:08 瀏覽:104
sqltranslate 發布:2025-07-23 10:05:40 瀏覽: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