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特曼訪問記
㈠ 英國散文名篇欣賞(第2版)(英漢對照)的目錄
SIR FRANCIS BACON弗蘭西斯·培根
Narcissus;or Seif-Love 那喀索斯——論自戀(楊自伍譯)
ABRAHAM COWLEY亞伯拉罕-考利
ofAvarice 論貪婪(汪義群譯)
JONATHAN swIFT喬納森·斯威夫特
A Treatise on Good Manners and Good Breeding
論禮貌與教養(侯維瑞譯)
LORD CHESTERFIELD切斯特菲爾德
Upon Affectation 論矯情(汪義群 譯)
JOSEPH ADDISON約瑟夫·艾迪生
Thoughts in Westminster Abbey 威斯敏斯特教堂里的遐想
(張建平譯)
SIR RICHARD STEELE理查德·斯梯爾
On Recollections of Childhood 童年回憶(楊自伍譯)
SAMUEL JOHNSON塞繆爾·約翰遜
Conversation 談話的藝術(聶振雄譯)
DAVID HUME大衛·休謨
of the Dignity or Meanness of Human Nature
論人性的高尚或卑鄙(楊自伍譯)
OLIVER GOLDSMITH奧利弗·哥爾德斯密斯
A Little Great Man 小小的大人物(虞建華譯)
JAMES BOSWELL詹姆斯·鮑斯韋爾
First Meeting with Johnson 初次與約翰遜會面(程雨民譯)
CHARLES LAMB查爾斯·蘭姆
The Child Angel:a Dream 小天使:一場夢(張建平譯)
WILLIAM HAZLITT威廉·哈茲里特
On a Landscape of Ntcolas Poussin
論尼古拉·普桑的一幅風景畫(楊自伍譯)
JAMES H.L.HUNT詹姆斯·亨·利·亨特
Getting Up on Cold Mornings 冷天早起(張承謨譯)
THOMAS DE QUINCEY托馬斯·德·昆西
On the Knocking at the Gate in『『Macbeth」
論《麥克白》劇中的敲門聲(李賦寧譯)
MATTHEW ARNOLD馬修·阿諾德
Heine and the Philistines 海涅與庸人(汪義群譯)
WILLIAM HALE WHITE威廉·黑爾·懷特
An@ernoon Walk in October 十月午後漫步(汪梅瓊譯
w.H.HUDSON威·亨-赫德森
Her Own Village她自己的村莊(楊自伍譯)
ALICE MEYNELL艾麗絲·梅內爾
July 七月(張增健譯)
RICHARD JEFFERIES理查德·傑弗里斯
The Acorn-Gatherer 撿橡果的孩子(虞建華譯)
SIR EDMUND GOSSE埃德蒙·戈斯
A Visit to Walt Whitman 惠特曼訪問記(楊豈深譯)
AUGUSTINE BIRRELL奧古斯丁·比勒爾
Book—Buying 購書(楊豈深譯)
OSCAR WILDE奧斯卡·王爾德
Impressions ofAmerica 美國印象(談瀛洲譯)
ARTHUR CLUTTON—BROCK阿瑟·克拉頓
Sunday Before the war 戰前星期天(陸谷孫譯)
HILAIRE BELLOC希拉里·貝洛克
Our Inheritance 我們的遺產(吳簡清譯)
SIR MAX BEERBOHM馬克斯·比爾博姆
The Morris Dancers 跳莫里斯舞的人(楊自伍譯)
BERTRAND RUSSELL伯特蘭·羅素
On Being Modern—Minded 論具有現代頭腦(楊豈深譯)
G.K.cHESTERTON古·基·切斯特頓
French and English 法國人與英國人(柯茗譯)
ROBERT LYND羅伯特·林德
The Darkness 黑暗(楊豈深譯)
E.M.FORsTER愛·摩·福斯特
My Wood 我的樹林(鄭大民譯)
ROSE MACAuLAY羅茲·麥考利
Evening Parties 晚間聚會(楊自伍譯)
VIRGINIA WOOLF弗吉尼亞·伍爾夫
On a Faithful Friend記一位忠實的朋友(黃源深譯)
D.H.LAWRENCE戴·赫·勞倫斯
Insouciance 閑情逸致(程雨民譯)
JOYCE CARY喬伊斯·凱利
The Artist and the World 藝術家與世界(談瀛洲譯)
ALDOUS L.HUXLEY奧爾德斯·倫·赫胥黎
Meditation on the Moon 關於月亮的沉思(張承謨譯)
T.B.PRIESTLEY約·博·普里斯特利
The Toy Farm 玩具農場(張承謨譯)
GEORGE ORWELL喬治·奧威爾
Reflections on Gandhi 甘地之我見(翟象俊譯)
EVELYN WAUGH伊夫林·沃
Take Your Home into Your Own Hands!
親手布置自己的家!(穆國豪譯)
CYRIL CONNoLLY西里爾·康諾利
The Ant—Lion蟻獅(楊自伍譯)
WILLIAM EMPSON威廉·燕卜蓀
The Faces of Buddha 佛的尊容(穆國豪譯)
ALFRED AIJVAREz阿爾弗雷德·阿爾瓦雷斯
Death ofthe Poet詩人之死(楊自伍譯)
㈡ 語文基礎歸納= =、好的再追加100
1 記敘文文體知識要點 (1) 以記敘文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叫記敘文.語言特點,生動,形象. (2) 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和作者對生活的看法,就是記敘文的中心,也叫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依靠人,事,景,物這些材料來表的.因而記敘文的材料必須為中心思想服務,做到中心明確,集中. (3) 記敘文的順序主要有幾種:順敘,倒敘,插敘. 順敘:按事件的發生,發展結局的過程記敘. 倒敘:把事件的結局或某個最突出的片斷提到文章的開頭寫,然後再按時間順序寫事件的經過. 插敘:在記敘過程中,有時需要插入另一些有關的情節,然後再按著記敘原來的事情. (4) 記敘文中的詳略安排應該是能突出中心的材料應該詳寫;與中心有關系,但是不很重要的材料,應該略寫;與中心無關的材料應該舍棄.這樣,才能使記敘的中心集中,鮮明,突出. (5) 記敘文的樣式常見有:對現實生活中典型人物和事跡作具體報道的通訊.用文字語言和文學手法描述真人真事的特寫.記敘山川景物,旅途見聞為主的游記. 追憶本人或生活經歷和社會活動的回憶錄,傳記,訪問記等.它們共同特點是:所寫內容必須真實,不容許隨意誇大或縮小事實,更不能編造虛構,即要有真實性;對所寫的內容又要求作必要的加工.力求文章中心突出,形象鮮明,構思精巧 (6) 特寫是報告文學的一種樣式,它截取人物或事件的某個片斷,細致地加以描述. (7) 傳記一般分兩類:一類記敘自己的生平;一類記敘他人的生平。傳記的主要特點是實錄,要求實事求是,不允許虛構誇張。傳記在表達上以記敘為主,也可以適當插入議論,描寫。傳記記敘的順序一般以時間為序。 人物和人物故事的區別在於人物故事只要具體寫出人物的某個事件或某幾件事就行了。小傳則要求寫出人物的出生地,出生年月,主要經歷等。人物自傳的繁簡區別在於自傳可以根據需要採用不同寫法,可以寫自己全部經歷,也可以寫自己某個時期的經歷。 2 說明文文體知識要點 (1)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按一定的要求解說事物或事理的文章稱為說明文。說明文的語言特點:准確,平實,簡潔。 (2)說明事物的前提是抓住事物的特徵。所謂特徵就是事物間相互區別的標志。 (3)說明文的說明順序有:空間順序,時間順序,邏輯順序,(有總說後分說,先主要後次要,先原因後結果,由現象到本質,由性能到功用等) (4)常用的說明方法有:分類別,作解釋,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用數字,列圖表。 (5)說明文按說明對象和內容分有:說明實體事物和說明抽象事理兩大類。說明文按寫作方法和表達方式分有:平實性說明文和文藝性說明文。 (6)平實性說明文和文藝性說明文的區別在於:平實性說明文純用說明的表達方式,語言朴實簡明,內容具體,切實使人讀了就能明白。如自然科學的各類教科書。科技信息資料,實驗報告,說明書等。文藝性說明文以說明為主,輔以敘述,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並常用藉助一些修辭方法,形象化地介紹事物或闡述事理,使讀者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還能得到藝術的享受,這類說明文通常稱知識小品或科學小品。 (7)說明文的描寫和記敘文中的描寫區別:a 目的不同:記敘文中的描寫是為了「使人有所感,」;說明文的描寫是為了「使人有所知」。b 記敘文可以根據中心思想的需要,使用各種描寫方法起到多方面的作用。說明文的描寫則只能在說明事物的過程中,藉助某鍾形象化的手法,對事物的特徵作一些必要的描繪,主要是起到使說明的事物特徵更具體,更形象。c 記敘文中的描寫可以發揮藝術想像,可以誇張,渲染,而說明文中的描寫在務真求實的前提下進行語言加工,做到既形象生動,又真實可信。 3 議論文文體的知識要點 (1)生活中少不了議論,講道理,發表意見就是議論。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就是議論文。 (2)議論總要提出看法或主張,這種看法或主張就是論點,用來證明論點的材料就為論據,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即為論證過程。 (3)用以證明論點的材料有兩大類:事實材料(事實論據)即確鑿的事例;史實;統計數字等。理論材料(道理論據)即名人名言;警句;格言;科學原理;自然定律;馬列毛澤東思想。 (4)議論文的基本結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議論文的基本論證方法:擺事實,講道理。論證方式:立論,駁論。所謂立論就是正面闡述自己的觀點。駁論就是批駁錯誤的觀點。 (5)一事一議議論文的寫作特點:借事發表議論,就事說明道理。而從「事」到議。又必須理出並把握兩者的聯系點,才可順理成章地展開議論,這事「一事一議」的關鍵。 (6)議論文常見的有幾種樣式:社論,評論,學術論文,專題討論,雜感,隨筆以及側重1於議論性的講演詞,書信等。在以上樣式中,有理論性較強的,有文藝性較強的。
議論文文體知識
1.議論文的三要素是論點、論據、論證。論點是議論文靈魂。
2.論點是作者對所論述問題的見解和主張。議論文一般只有一個中心論點,有的則還圍繞中心論點提出幾個分論點,以證明或補充中心論點。
3.把握議論文的論點一般可從三方面入手:
第一、審清題目。有的議論文它的題目本身就是文章的論點;有的議論文,它的題目雖然不是文章的論點,但是表明了文章的論題,提供了把握文章論點的線索。
第二、找中心句。議論文往往在開頭或結尾有作者對所論問題表明態度的語句,這語句就是文章的論點。有時,這類中心句會出現在文章的中間。
第三、提煉歸納。即弄清作者對論題的基本態度,然後據此進行概括。如果文章是對幾個分論點分別進行論述,那將就幾個分論點適當地加以匯集,以一個完整、明確的語句表達出來。
中心論點的提出,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1標題就是中心論點. 2文章開頭提出中心論點. 3.文章結尾出現中心論點 4在論述過程中提出中心論點.
論點的呈現方式:
有的議論文的論點在文章中用明確的語句表達出來,我們只要把它們找出來即可;有的則沒有用明確的語句直接表述出來,需要讀者自己去提取、概括。
論點的提出和確立要注意:
①正確性 。論點的說服力根植於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而這又取決於作者的立場、觀點、態度、方法是否正確,如果論點本身不正確,甚至是謊謬的,再怎麼論證也不能說服人。
②鮮明性。贊成什麼、反對什麼,要非常鮮明,而不能模稜兩可,含混不清。
③新穎性。論點應該盡可能新穎、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見解,不是重復他人的老生常談,也不是無關痛癢、流於一般的泛泛而談,應該盡可能獨到、新穎。
4.論據是議論文中用來證明論點、支撐論點的材料。
道理論據和事實論據是論據的兩種基本形式。事實論據指有代表性的確鑿的事例、史實及統計數字等。道理論據指經過實踐檢驗的、正確性已為人們公認的革命導師的理論、名人的言論、科學領域的定理及生活中的常識等。議論文中論點和論據的關系非常密切。是證明和被證明的關系。
閱讀議論文,應該首先分析作者所提供的事實,從事實中看出道理,再檢驗它與文章的論點在邏輯上是否一致的。
5.閱讀議論文還要把握論證。議論文中的論點和論據是通過論證組織起來的。
(1)什麼是論證:論證就是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議論文的論點是要解決「要證明什麼」,論據是要解決「用什麼來證明」,而論證是解決「如何進行論證」的問題。論證的目的在於揭示出論點和論據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
(2)論證方式:分為立論和駁論兩大類型。 ①立論是以充足的論據正面證明作者自己論點正確的論證方式;②駁論是以有力的論據反駁別人錯誤論點的論證方式。立論和駁論都是一種證明,無非一個是從正面證明其正確,而另一個是從反面證明其錯誤。它們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論證方法。
(3)論證方法是多種多樣,常見的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1)舉例論證: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事實勝於雄辯」這是比較常用的一種論證方法。
2)道理論證:用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中精闢見解、古今中外名著警句以及人們公認的定理的公式等來證明論點;
3)對比論證:拿正反兩方面的論點或論據作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
4)比喻論證:藉助顯淺的或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作比方,來證明論點。
6.議論文基本結構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它又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橫式」。以「橫式」結構為主的有1「總論——分論——總論」2「總論——分論」3「分論——總論」三種。以「縱式」結構為主的主要是層層深入式。
7.議論文語言:准確、嚴密、精當、概括、邏輯性強。
已解決問題收藏 轉載到QQ空間 求有關小說文體的知識
[ 標簽:小說,文體,知識 ] 如題,請盡快回答,謝謝!! Kubing 回答:2 人氣:2 解決時間:2009-11-25 21:26
滿意答案小說文體知識
小說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敘述和環境描寫反映社會生活。小說必須具備生動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這三個要素。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
一.人物描寫
1.小說的人作描寫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
2.對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態、服飾等外形進行描寫的是肖像(外貌)。
3.對人物的對話、獨白及語氣聲態進行描寫的是語言。
4.從描寫的角度看,人物描寫的方法還可以分為: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也說是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
二.人物形象
1.小說的三要素是(生動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人物活動的)環境描寫。
2.在小說塑造的人物中,體現了作者的創作意圖和作品所要表現的主題思想的人物是小說的中心人物,也叫做主人公。
3.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表現出來的思想性格分析好小說的人物形象,才能很好地分析小說的主題思想。
三.故事情節
故事情節是作品所描寫的生活事件發展,演變的全過程。小說的情節一般可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有的小說還有序幕,尾聲兩部分。
1.開端是作品所反應的矛盾沖突的第一件事
2.發展是作品矛盾沖突從展開到激化的演變過程
3.高潮是決定矛盾各方的命運,是主要矛盾即將解決的關鍵時刻,是矛盾沖突發展到頂點,人物思想最緊張,最激勵,最尖銳的階段
4.結局是矛盾得到解決,人物的性格發展已經完成,事件有了最後的結果,主體思想得到得到充分展現,是情節發展的必然結果
四.環境描寫
1.環境描寫是對人物活動的環境描寫和事情發生的背景的描寫,包括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
2.自然環境描寫也叫做景物描寫,主要是對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季節,氣候以及花鳥魚蟲等場景的描寫
3.社會環境描寫,主要是對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處所,氛圍以及人際關系的描寫
4.環境描寫的主要作用有:
(1)交代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為人物活動提供具體的背景
(2)渲染氣氛,烘託人物
(3)有些環境描寫還有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
五.人物描寫
外貌描寫,心理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神態描寫、細節描寫
一、散文的特點
內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對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經驗,通過狀物、記人、寫景等方式表達出來。所謂自我感悟,也就是對事物的特殊意義和美質的發現、認識。
形式上:(1)以個人抒情為主,把抒情、敘述、議論熔為一爐;(2)從細處落筆,小中見大;(3)從側面暗示,發揮讀者的想像力;(4)行文自由,結構靈活。
綜合以上兩點:「形散神不散」。閱讀散文時,要透過「形」抓住「神」,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結構和線索(文脈),要注意欣賞優美的語言。
二、散文分類
根據表達方式側重點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三類。
敘事散文:以寫人、記事為主的散文。這類散文對人和事的敘述描繪較為具體突出,同時表現作者的認識感受,帶有濃厚的抒情成分。它側重於從敘述人物和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中反映事物本質,有時間、地點、人物等因素,從一個角度選取材料,表現作者情感。
抒情散文:以抒發感情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發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願。抒情散文抒發的是怎樣的感情,如何抒發,都與文章揭示的思想意義是否深廣有極大的關系。抒情散文的「情」不是虛的、空的,而是有所依據的。即是說,總有一定的人物、事件或景物作為文章抒寫的對象,通過對它們的記敘或描寫,達到托物言志、寓情於物的目的。
哲理散文:以說理為主的散文。它說理,往往藉助於事例的簡述,形象的描繪和感情的抒發來進行,文學色彩很濃。作者常常藉助於對古今故事、花鳥草蟲等具體事物的描敘來說理,顯得妙趣橫生並富於感情。
散文閱讀一般方法:(1)要理出作品選擇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麼。(2)看「形」和「神」的「結合點」是什麼,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線索。(3)看作者組織材料的順序,選擇了怎樣的角度。(4)品味散文的語言。
詩歌文體知識
古詩與古體詩 古詩泛指我國古代詩歌。從古代歌謠、《詩經》、《楚辭》、唐詩、宋詞,一直到明清詩歌,都可泛發稱為古詩。
古體詩,是唐代以後,有別於「近體詩」(即律詩、絕句)的詩體,包括四言詩、五言詩、六言詩、七言詩及字數、句數不限,用韻比較自由,也不拘平仄雜言詩等等。
古體詩,在有些詩人的作品中,又題作「古風」。所以,古體詩也可以叫做「古風」。
舊詩與舊體詩 舊詩是對新詩而言的。泛指新詩出現以前的古代詩歌和新詩出現以後仍用古代詩歌形式寫成的詩歌。
舊體詩有別於新詩的詩體。它按照舊詩的形式寫作。它既可以採用古體詩的形式,也可以採取近體詩的形式,甚至還可以採用騷體詩的形式。所以,它同「古體詩」,不是一個概念。
四言詩 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其特徵是每句只有四字。句數多少不限。四言詩最盛行的時代是先秦時代。《詩經》中有不少詩歌所採用的,都是四言詩的形式。漢魏時代,還有不少詩人採用四言詩進行創作,如曹操的名篇《短歌行》、《觀滄海》和《龜雖壽》等,都是四言詩中的佳作。唐代以後,五、七言的近體詩興起並佔領了中國詩壇,用四言詩提攜作者,就為數不多了。
五言詩 中國古典詩歌中的一種詩體。其特點是每句為五字(即五言),包括五言古詩、五言律詩和五言絕句。
無論是唐代以前或唐代以後的五言詩,凡不屬於律詩與絕句的,都統稱五言古詩。它不同於五言律詩與絕句的,是不限句數,不講平仄和對仗。
五言詩,在我國出現的時代較早,但真正成型,是在漢魏之間。早期五言詩的代表作是著名的《古詩十九首》和《孔雀東南飛》等,著名的「建安七子」的詩歌也大多是五言詩的形式創作的。
七言詩 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詩體。其特點是每句七字(即七言),包括七言古詩、七言律詩和七言絕句。
凡不屬於七言律詩和七言絕句的七言詩,都稱為七言古詩。它不同於七言律詩和七言絕句的,是不限句數,不講平仄,不講對仗。
在魏晉時期,我國已出現了一些優秀的七言詩作,如曹丕的《燕歌行》、江總的《閨怨篇》等,但七言詩的盛行則是在盛唐時代,初唐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就充分顯示了七言詩在藝術上的成熟。
近體詩 近體詩是對古體詩而言的。指隋唐之間新興的一種格律詩體,即律詩與絕句。包括五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律詩、七言絕句及排律等。
近體詩不同與古體詩的,是每一首詩有固定的句數(排律除外)、每一句詩有固定的字數,還有字音聲調平仄的規定、兩句之間對仗的規定。是一種格律嚴謹的詩體。
律詩 近體詩中的一種。依照一定格律寫成的詩。律詩最主要的特點有兩個:一是盡量使句中的平仄相間,並使上句的平仄和下句的平仄相對(即相反);二是盡量多用對仗,除首兩句和末兩句外,總以對仗為原則。
律詩,有三種:七言律詩、五言律詩和排律(又稱長律)。
五言律詩 律詩中的一種。它在形式上有如下要求:
(一) 每句五字,全詩八句,共是四十字。
(二) 正例,二、四、六、八句入韻;變例,首句也入韻。
(三) 中間四句,亦要求兩兩相對仗。
(四) 全詩的平仄、也有兩種格式。
甲、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如首句入韻,為「仄仄仄平平」)
乙、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如首句入韻,為「平平仄仄平」)
七言律詩 律詩中的一種。它在形式上有如下要求:
(一) 每句只能有七個字,全首隻能有八句,全詩共五十六字。
(二) 正例,要求第一、二、四、六、八入韻;變例,首句可以不用韻。
(三) 中間四句,即三、四、五、六、句,必須兩兩相對仗。
(四) 全詩每字的平仄,有一定的格式。
甲、平起式的格式為: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首句不入韻,則為:「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起式的格式為: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首句不入韻,則為「仄仄平平平仄仄」)
排律 律詩的一種。即十句以上的律詩。又稱長律。一切規律都以普通律詩為標准。只是句數比五、七言律詩延長了。排律的韻數,一般喜歡用整數,如十韻、二十韻、五十韻、一百韻等,因此排律的句數都是偶數。如杜甫的《赴奉先詠懷》,一百韻,兩百句;劉禹錫的《武陵書懷》,五十韻,一百句。排律,一般是從一開始就兩兩對仗,只有末兩句不對。偶然也有首兩句不對仗的。
絕句 近體詩中的一種。每一首,只有四句。它自身有分為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兩種。
五言絕句,每句為五個字,全詩二十字;七言絕句,每句為七個字,全詩二十八字。
絕句的用韻,有首句入韻的,即一、二、四句入韻;有首句不用韻的,即二、四兩句入韻。
絕句的平仄有四種格式,最常見的是採用律詩首尾兩聯(即一、二、七、八句)的平仄格式;其次是採用律詩後半首(即五、六、七、八句)和律詩的中兩聯(即三、四、五、六句)的平仄格式;也有採用律詩前半首(即一、二、三、四句)的平仄格式,但不多見。
詞 詞,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是一種格律化的、長短句的、固定字數的詩。
它不同於近體格律詩的,是它的句子可長可短,參差不齊,不象近體詩那樣的句子整齊劃一。
它不同於古體雜言詩的,是它的總字數有規定,長短句也有格律,不象雜言詩那樣隨意。
而且,它的用韻和用字的平仄都有一定的規定,寫作時間需要按詞牌要求填寫。實際上是一種比近體詩的格律還嚴的詩。
詞這種詩體,在隋唐時代已開始出現,但到宋代才盛行起來,取代了近體詩的地位。所以有「唐詩宋詞」之說。
曲 曲,是宋元之間興起的藝術形式。包括作為戲劇的「曲」和不作為戲劇的「曲」,即散曲。
在作為戲劇的「曲」中,有曲調和科白,曲調的唱詞是詩,科白(即說話)不是詩。
不作為戲劇的散曲,是一種吟詠的歌詞,具有詩的品格。
作為詩的「曲」與「詩」,的不同是顯然的,」與「詞」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詞的字句一定;而曲的字數沒有一定,有些曲調,還可以增句;
二、詞韻大致依照詩韻,曲韻則是另立的韻部;
三、詞的用字分平、上、去、入四聲,曲的用字則把入聲取消了,歸入了平、上、去三聲中。
曲的小令與套數 曲中有小令與套數之分。小令等於一首單調的詞,套數則是由幾個或幾十個曲調組合而成的,近乎於現代的組詩。
在作為戲劇的「曲」里,只有套數,沒有小令,而在散曲中,既有小令,也有套數。如馬致遠的散曲《天凈沙*秋思》,即為小令;而睢景臣的散曲《哨遍*高祖還鄉》,就是套數了。在《哨遍》、《耍孩兒》、《五煞》、《四煞》、《三煞》、《二煞》、《一煞》、《尾聲》等組合而成的。
白話詩 。自由詩 白話詩是與文言詩相對而言的。盛行於「五四」前後。它不僅廢棄了文言而採用了白話口語作為詩歌語言,而且廢棄了古典詩詞曲的格律,隨意而作,十分自由,不拘一切做詩的格律形式。後來亦被人稱為自由詩。「五四」時期,最早起來倡導白話詩的是胡適和俞平伯等人,但他們的詩中仍有著舊體詩詞格律影響的痕跡,中國新詩中真正把詩作成了自由詩的,始於學習了美國的自由詩人惠特曼的郭沫若,他的《女神》中有不少詩作可以稱為中國的自由詩的典範。
格律體新詩 格律體新詩,又稱「新體格律詩」和「現代格律詩」。是與自由詩相對的一種新詩體。他的倡導者,最早是《渡河》詩集的作者陸志韋和提倡「新詩形式運動」的聞一多、朱湘和孫大雨等人,五十年代以後又有何其芳提倡建立「現代格律詩」。
目前,新詩格律體還沒有固定的規范。從現有格律體新詩看,它們不同於自由詩的地方大致有三:一、一首詩中,各章(段)的行數一樣;二、各章押韻都有一定的規律;三、較嚴格一點的新體格律詩,每行的頓數,基本整齊。
民歌體新詩 指「五四」以後的新詩人運用民歌的格調寫成的新詩。如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張志民的《死不著》、田間的《趕車傳》等。這種詩歌採用的是既有的民歌形式多樣,語言也具有民歌風格。因民歌的形式多樣,有的句子整齊,有的句子不整齊,民歌體新詩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最常見的民歌體新詩,多採用類似七言絕句的山歌形式和陝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
十四行詩 十四行詩,又稱商籟體。發源於義大利,後來流行於歐洲。「五四」以後,移植到中國新詩體中。
商籟體,有意體和英體之分。
意體十四行,每首分為四段(即4+4+3+3);英體十四行,每首分為兩段(即8+6)或四段(即4+4+4+2)。
商籟體,對每一詩行的音數有一定的要求,有十二音的,十一音的,十音的等。
中國新詩人中模仿商籟體的不少,寫得比較好的有孫大雨、朱湘、戴望舒、梁宗岱、馮至、卞之琳等。
散文詩 散文詩,是介乎詩與散文之間的一個品種。它行文比較自由、活潑,如行雲流水,具有一種內在的自然節奏。它不分行排列,也不受音韻的約束。它的特點是語言精煉如詩,內容深邃如詩,它與那種高度凝練、富於詩意的散文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所以有人也把它歸入散文類。
散文詩,原是外國詩歌的一個品種,「五四」以後,移植到中國,魯迅、茅盾、鄭振鐸等新文學大師都寫過不少散文詩作。魯迅的《野草》就是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散文詩集。
抒情詩 詩歌是主情的文學。一切詩歌都應當是抒情的。我們通常所謂的「抒情詩」,是指那些以抒發詩人的感情、感受為主要目的,而不重在敘事的詩作。在這類詩作中,往往也要寫到人、寫到景、寫到事,但這些人、景、事都不是詩的主體,而只是詩人藉以抒發情感的材料。因此,在抒情詩中,詩人不管有沒有直接出現在詩中,都是詩里的主角。
抒情詩分政治抒情詩和一般抒情詩。政治抒情詩,所捕捉的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題材,抒發的是詩人對重大社會問題和事件的情懷;一般抒情詩,就寬泛了一些,對於愛情與友誼的歌頌,對於大自然的贊美,以及各類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之情,都可以在這類抒情詩中加以表現。
敘事詩 敘事詩,是一種以詩的形式來進行敘事的詩體。它既具有詩的形式、詩的語言,也可採用詩的排列方式,讓人一看就知道是詩。但它的內容,卻重在描寫與敘述人與事,,承擔著小說等敘述文體的任務。所以有人又將敘事詩中的鴻篇巨制之作,稱為「詩體小說」。它不同於一般敘事作品之處,除了詩的形式外,在美學上更要強調敘事與抒情的結合,追求敘事中的詩意。
敘事詩,可分為長篇敘事詩與短篇敘事詩兩大類。或稱為大型敘事詩與小型敘事詩。敘事詩,除了描述人的現實世界外,還可以描述童話世界與動物世界,所以,童話詩與寓言詩也是敘事詩中的品種。
童話詩與寓言詩 童話詩和寓言詩,是以童話故事和寓言故事為題材而創作的詩體。在形式上,具有詩的一切特徵,比一般童話和寓言,語言更精煉,更易於朗誦與記憶。尤為少年兒童讀者所喜愛。
童話詩和寓言詩,在國外早已流行,著名的《伊索寓言》,原來就是用詩體寫成的,普希金也用詩體寫了《漁夫和金魚的故事》。「無四」以來,中國新詩人開始實驗這類詩體,阮章競的《金色的海螺》,就是一首著名的童話詩。
諷刺詩 諷刺詩是一種以諷刺為其美學目的的詩體。在這種詩體中,常常以比喻和誇張的手法,對於社會不良現象和愚蠢行為,進行嘲笑與鞭撻。在對敵斗爭中是一種有力武器;在人民內部是一種批評的工具。單好的諷刺市,同樣可以成為藝術的精品。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保留了不少諷刺詩,世界詩歌史上亦有不少諷刺詩作,經常為人稱道,如馬雅可夫斯基的《開會迷》就是一例。
㈢ 散文的定義
閱讀和研習一種文學樣式,定義其形式,追蹤其淵源,流覽其發展脈絡,無疑給人以較為宏觀的認識和整體把握。 讀英國散文,尤其關注其形式在英國語言中的地位,情形更是如此。然而,散文的「鬆散」無疑給文學史家帶來更多的困難。他需要仔細分析對比散文有別於其它文學形式同時又重疊其它形式的特點;梳理導致散文產生的特別因素,比較它們與其它文學形式產生的因素之間有何不同;追蹤散文流變的脈絡,不同類形散文的產生與發展,各個類形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因此而給散文帶來的豐富與圓滿。
定義散文最實用的辦法莫過於選擇眾多通常被人們認定是「散文」的各類文學作品,從中尋找其普遍蘊含、而別類文學形式又絕非具備的特點。有一定文化的讀者都不會不把蘭姆的「古瓷」(Old China)、哈茲里特的「論隨意文體」(On Familiar Style)、德•昆西的「文學知識與文學能力」(Literature of Knowledge and the Literature of Power)、拉斯金的「工作」(Work)、埃德蒙•戈斯的「沃爾特•惠特曼訪問記」(A Visit to Walt Whitman)、A. G. 加德納的「論口袋與東西」(On Pockets and Things)、希萊爾•貝洛克的「論大風」(On Great Wind)、羅素的「論婚姻的幸福」(On Happiness In Marriage)、H. M. 湯姆林森的「床頭書與夜燈」(Bed-Books and Night-lights)以及雅各布•布洛諾夫斯基的「科學推理的性質」(The Nature of Scientific Reasoning)等當作「散文」來讀,雖然它們顯然屬於散文的各種不同類型。對這些散文稍加研究,我們會發現:它們除形式上不同詩歌的韻文而白話以外,都共同具有一種闡述性功能,重論述,當然也運用敘述、描寫或論辯等手法,文筆平易,風格與寫法自由,甚至可以和其它寫作方式「聯姻」,比如以書信、敘事、日記、演說或時評的方式直抒胸襟,一吐為快。它們可「正式」或「隨意」——技巧上的靈活是「散文」的特徵之一;可「瑣碎」或「嚴肅」——論述范圍的寬泛是「散文」的自由所在:從最細小到最博大,最前衛到最久遠,沒有散文家不可抒發的話題;總之,「散文」依然蘊含其原有的字面意思(an essai 或 「attempt」),意為一試,文墨中浸透了作者嘗試的個性化色彩,其觀點、其論述傳達著一種有限性,令讀者似乎從每個句子中都窺見到作者的影子。這便是散文有別於小說和戲劇的地方,很多時候,我們在這些作品中是看不到或者不易感覺到作者的存在的。散文卻需要作者展示自己,無論是通過風格、通過選材、通過方式還是通過語氣。從這個意義上說,散文有點象抒情詩,是一種主觀大於客觀的文學樣式。它與論說(treatise),與論述(discourse),與論文(thesis 或 dissertation)有著本質的區別,它不苛求思想觀點論述上的科學性、系統性或全面性,但求作者灼有見地,思想火花對讀者有所感悟、有所啟發。即便是比較正式的闡述性散文也是如此,比如德•昆西的「文學知識與文學能力」。正如余秋雨先生在他的《山居筆記》中所述「散文與論文有根本的差別,論文表述想通了的問題,散文表述想不通的苦悶,理性難於梳理的苦悶」。 由此,我們是否可以這樣定義,散文是一種以闡釋性筆調為本的無韻體文章,風格與方式上較為自由,作者以自己個人的觀點、風格、方式和語調表述自己選擇的主題,其篇幅一般不長,以一口氣讀完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