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ma訪問控制方式
Ⅰ Ethernet採用的媒體訪問控制方式是哪個
Ethernet採用的媒體訪問控制方式是CSMA/CD。
乙太網(Ethernet)指的是由Xerox公司創建並由Xerox、Intel和DEC公司聯合開發的基帶區域網規范,是當今現有區域網採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協議標准。乙太網絡使用CSMA/CD(載波監聽多路訪問及沖突檢測)技術,並以10M/S的速率運行在多種類型的電纜上。乙太網與IEEE802.3系列標准相類似。
Ⅱ 乙太網媒體訪問控制技術CSMA/CD的機制是什麼帶寬
CSMA/CD即載波偵聽多路訪問/沖突檢測,是廣播型信道中採用一種隨機訪問技術的競爭型訪問方法,具有多目標地址的特點。它處於一種匯流排型區域網結構,其物理拓撲結構正逐步向星型發展。CSMA/CD採用分布式控制方法,所有結點之間不存在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
CSNM/CD媒體訪問控制方法的工作原理,可以概括如下:先聽後說,邊聽邊說;一旦沖突,立即停說;等待時機,然後再說;聽,即監聽、檢測之意;說,即發送數據之意。
(2)csma訪問控制方式擴展閱讀
1、CSMA/CD介質訪問控制方法演算法簡單,易於實現。有多種VLSI可以實現CSMA/CD方法,這對降低Ethernet成本、擴大應用范圍是非常有利的。
2、CSMA/CD為一種用戶訪問匯流排時間不確定的隨機競爭匯流排的方法,適用於辦公自動化等對數據傳輸實時性要求不嚴格的應用環境。
3、CSMA/CD在網路通信負荷較低時表現出較好的吞吐率與延遲特性。但是,當網路通信負荷增大時,由於沖突增多,網路吞吐率下降、傳輸延遲增加,因此,CSMA/CD方法用於通信負荷較輕的應用環境中。
Ⅲ 區域網的訪問控制有哪幾種,分別適用於哪些網路
1、沖突檢測的載波偵聽多路訪問法:適用於所有區域網。
2、令牌環訪問控製法:只適用於環形拓撲結構的區域網。
3、令牌匯流排訪問控製法:主要用於匯流排形或樹形網路結構中。
(3)csma訪問控制方式擴展閱讀
令牌匯流排訪問控制方式類似於令牌環,但把匯流排形或樹形網路中的各個工作站按一定順序如按介面地址大小排列形成一個邏輯環。只有令牌持有者才能控制匯流排,才有發送信息的權力。信息是雙向傳送,每個站都可檢測到站點發出的信息。
CSMA/CD要解決的另一主要問題是如何檢測沖突。當網路處於空閑的某一瞬間,有兩個或兩 個以上工作站要同時發送信息,同步發送的信號就會引起沖突。
Ⅳ 常用的網路訪問控制方法都有什麼
常用的訪問控制方式有3種,分別是載波多路訪問/沖突檢測(CSMA/CD)、令牌環訪問控製法(Token Ring)和令牌匯流排訪問控製法(Toking Bus)。
分別適用於:
CSMA/CD訪問控制方式主要用於匯流排型和樹狀網路拓撲結構、基帶傳輸系統,適用於匯流排型區域網;
令牌環介質訪問控制方法是通過在環狀網上傳輸令牌的方式來實現對介質的訪問控制;
令牌匯流排訪問控製法主要用於匯流排型或樹狀網路結構中,目前微機局域中的主流介質訪問控制方式。
Ⅳ 在共享介質乙太網中,採用的介質訪問控制方法是
控制方法是CSMA/CD方法。
在傳統的共享乙太網中,所有的節點共享傳輸介質。為了保證傳輸介質有序、高效地為許多節點提供傳輸服務,就需要乙太網的介質訪問控制協議解決問題。
CSMA/CD是一種爭用型的介質訪問控制協議。它起源於美國夏威夷大學開發的ALOHA網所採用的爭用型協議,並進行了改進,使之具有比ALOHA協議更高的介質利用率。主要應用於現場匯流排Ethernet中。另一個改進是,對於每一個站而言,一旦它檢測到有沖突,它就放棄它當前的傳送任務。
因為需要使用CSMA/CD協議來控制乙太網的介質訪問,所以答案是(D )CSMA/CD方法。
(5)csma訪問控制方式擴展閱讀:
CSMA/CD控制方式的優點是:
原理比較簡單,技術上易實現,網路中各工作站處於平等地位 ,不需集中控制,不提供優先順序控制。但在網路負載增大時,發送時間增長,發送效率急劇下降。
它的工作原理是: 發送數據前 先偵聽信道是否空閑 ,若空閑,則立即發送數據。若信道忙碌,則等待一段時間至信道中的信息傳輸結束後再發送數據;若在上一段信息發送結束後,同時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節點都提出發送請求,則判定為沖突。若偵聽到沖突,則立即停止發送數據,等待一段隨機時間,再重新嘗試。
Ⅵ 區域網中的介質訪問控制方法都有什麼
常用的介質訪問控制方式有時分多路復用(TDM)、帶沖突檢測的載波監聽多路訪問介質控制(CSMA/CD)和令牌環(Token Ring)。
1、CSMA/CD為標准乙太網、快速乙太網和千兆乙太網中統一採用的介質爭用處理協議(但在萬兆乙太網中,由於採用的是全雙工通信,所以不再採用這一協議)。
2、令牌環工作原理:網上站點要求發送幀,必須等待空令牌。當獲取空令牌,則將它改為忙令牌,後隨數據幀;環內其它站點不能發送數據。環上站點接收、移位數據,並進行檢測。如果與本站地址相同,則同時接收數據,接收完成後,設置相應標記。
該幀在環上循環一周後,回到發送站,發送站檢測相應標記後,將此幀移去。將忙令牌改成空令牌,繼續傳送,供後續站發送幀。
(6)csma訪問控制方式擴展閱讀
在CSMA中,由於信道傳播時延的存在,即使通信雙方的站點都沒有偵聽到載波信號,在發送數據時仍可能會發生沖突,因為他們可能會在檢測到介質空閑時同時發送數據,致使沖突發生。盡管CSMA可以發現沖突,但它並沒有先知的沖突檢測和阻止功能,致使沖突發生頻繁。
一種CSMA的改進方案是使發送站點在傳輸過程中仍繼續偵聽介質,以檢測是否存在沖突。如果兩個站點都在某一時間檢測到信道是空閑的,並且同時開始傳送數據,則它們幾乎立刻就會檢測到有沖突發生。
如果發生沖突,信道上可以檢測到超過發送站點本身發送的載波信號幅度的電磁波,由此判斷出沖突的存在。一旦檢測到沖突,發送站點就立即停止發送,並向匯流排上發一串阻塞信號,用以通知匯流排上通信的對方站點,快速地終止被破壞的幀,可以節省時間和帶寬。
Ⅶ 乙太網媒體訪問控制技術CSMA/CD的機制是()。
乙太網媒體訪問控制技術CSMA/CD的機制是載波偵聽多路訪問/沖突檢測。
CSMA/CD即載波偵聽多路訪問/沖突檢測,是廣播型信道中採用一種隨機訪問技術的競爭型訪問方法,具有多目標地址的特點。
它處於一種匯流排型區域網結構,其物理拓撲結構正逐步向星型發展。CSMA/CD採用分布式控制方法,所有結點之間不存在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
(7)csma訪問控制方式擴展閱讀:
實際上CSMA/CD的工作流程與人際間通話非常相似,可以用以下7步來說明。
第一步:載波監聽,想發送信息包的節點要確保沒有其他節點在使用共享介質,所以該節點首先要監聽信道上的動靜(即先聽後說)。
第二步:如果信道在一定時段內寂靜無聲(稱為幀間縫隙IFG),則該節點就開始傳輸(無聲則講)。
第三步:如果信道一直很忙碌,就一直監視信道,直到出現最小的IFG時段時,該節點才開始發送它的數據(有空就說)。
第四步:沖突檢測,如果兩個節點或更多的節點都在監聽和等待發送,然後在信道空時同時決定立即(幾乎同時)開始發送數據,此時就發生碰撞。這一事件會導致沖突,並使雙方信息包都受到損壞。乙太網在傳輸過程中不斷地監聽信道,以檢測碰撞沖突(邊聽邊說)。
第五步:如果一個節點在傳輸期間檢測出碰撞沖突,則立即停止該次傳輸,並向信道發出一個「擁擠」信號,以確保其他所有節點也發現該沖突,從而摒棄可能一直在接收的受損的信息包(沖突停止,即一次只能一人講)。
第六步:多路存取,在等待一段時間(稱為後退)後,想發送的節點試圖進行新的發送。
這時採用一種叫二進制指數退避策略(Binary Exponential Back off Policy)的演算法來決定不同的節點在試圖再次發送數據前要等待一段時間(隨機延遲)。
第七步:返回到第一步。
實際上,沖突是乙太網電纜傳輸距離限制的一個因素。例如,如果兩個連接到同一匯流排的節點間距離超過2500米,數據傳播將發生延遲,這種延遲將阻止CSMA/CD的沖突檢測常式正確進行。
Ⅷ csma/cd中文全稱是什麼
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帶有沖突檢測的載波偵聽多路存取)是IEEE 802.3使用的一種媒體訪問控制方法。
從邏輯上可以劃分為兩大部分:數據鏈路層的媒體訪問控制子層(MAC)和物理層。它嚴格對應於ISO開放系統互連模式的最低兩層。LLC子層和MAC子層在一起完成OSI模式的數據鏈路層的功能。
CSMA/CD控制方式的優點是:
原理比較簡單,技術上易實現,網路中各工作站處於平等地位 ,不需集中控制,不提供優先順序控制。但在網路負載增大時,發送時間增長,發送效率急劇下降。
CSMA/CD應用在 OSI 的第二層數據鏈路層:
它的工作原理是:發送數據前 先偵聽信道是否空閑 ,若空閑,則立即發送數據。若信道忙碌,則等待一段時間至信道中的信息傳輸結束後再發送數據;若在上一段信息發送結束後,同時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節點都提出發送請求,則判定為沖突。若偵聽到沖突,則立即停止發送數據,等待一段隨機時間,再重新嘗試。
其原理簡單總結為:先聽後發,邊發邊聽,沖突停發,隨機延遲後重發CSMA/CD採用IEEE 802.3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