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訪問控制
Ⅰ 無線網卡的天線的作用原理,希望物理達人們指點一二!謝謝!
無線AP的工作原理是將網路信號通過雙絞線傳送過來,經過AP產品的編譯,將電信號轉換成為無線電訊號發送出來,形成無線網的覆蓋,這一切,只需要一根網線和一個電源就可以完成。
通俗的來說就是微波射頻技術
筆記本目前有WIFI、GPRS、CDMA等幾種無線數據傳輸模式來上網,後兩者由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來實現,前者電信或網通有所參與,但不多主要是自己擁有接入互聯網的WIFI基站(其實就是WIFI路由器等)和筆記本用的WIFI網卡。要說基本概念是差不多的,通過無線形式進行數據傳輸。無線上網遵循802.1q標准
通過無線傳輸,有無線接入點發出信號,用無線網卡接受和發送數據
無線網路是實現移動Internet的基本物理網之一,它為移動計算機(移動終端)提供高速
的網路接入方法。目前,無線區域網提供的通信業務實際上是一個尚未開發的大市場,有著很
大的潛力。國際上許多大公司,如IBM、AT&T(Incent)、DEC、AMD等都在加緊研製無線網路產
品。現雖有部分產品面市,但只是實現了簡單的計算機無線聯網,真正支持移動通信的產品還
未見到。IEEE協會已推出了IEEE802.11協議,制訂了無線區域網的媒體訪問控制協議,我們研
制的網卡不但符合IEEE802.11協議,而且具有漫遊和散步功能。
無線網卡的硬體組成包括Antenna & RF、IF、SS和NIC等幾部分,如圖所示。
@@49E19000.GIF;圖1 網卡的硬體組成示意圖@@
NIC是網路介面控制單元,它完成SS單元與計算機之間的介面控制。SS是擴頻解擴頻及解
調單元,它完成對發送數據的頻譜擴展和對接收信號的解擴解調,同時,它還具有對數據進行
加、解擾處理的功能,在QPSK時還要進行並/串和串/並變換。在SS單元,還要對發射功率和分
集接收進行相應的控制,並具有信道能量檢測(ED-Energy Detect,實際是接收信號強度指示
RSSI-Receive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和載波強度(CS-CarrierSense,實際是信號
質量SQ-Signal Quality)檢測等功能。IF是中頻單元,它完成對已擴頻信號的調制BPSK/QP
SK)和對接收信號的變頻及其它處理。RF&Antenna單元完成對發送中頻信號的向上和向下變
頻、功率放大(PA)及低雜訊放大(LNA)等功能,一般包括Antenna及分集開關、T/R開關、LNA
和PA、Local oscilator、向下/向下混頻器、濾波器幾個部分。
由RF&Antenna、IF和SS單元構成了擴頻通信機(SS Transceiver)。
無線網卡的工作原理
按照IEEE802.11協議,無線區域網卡分為媒體訪問控制(MAC)層和物理層(PHY Layer)在
兩者之間,還定義了一個媒體訪問控制-物理(MAC-PHY)子層(Sublayers)。MAC層提供主機與
物理層之間的介面,並管理外部存儲器,它與無線網卡硬體的NIC單元相對應。
物理層具體實現無線電信號的接收與發射,它與無線網卡硬體中的擴頻通信機相對應。
物理層提供空閑信道估計CCA信息給MAC層,以便決定是否可以發送信號,通過MAC層的控制來
實現無線網路的CCSMA/CA協議,而MAC-PHY子層主要實現數據的打包與拆包,把必要的控制信
息放在數據包的前面。
IEEE802.11協議指出,物理層必須有至少一種提供空閑信道估計CCA信號的方法。
無線網卡的工作原理如下:當物理層接收到信號並確認無錯後提交給MAC-PHY子層,經過
拆包後把數據上交MAC層,然後判斷是否是發給本網卡的數據,若是,則上交,否則,丟棄。
如果物理層接收到的發給本網卡的信號有錯,則需要通知發送端重發此包信息。當網卡
有數據需要發送時,首先要判斷信道是否空閑。若空,隨機退避一段時間後發送,否則,暫不發
送。由於網卡為時分雙工工作,所以,發送時不能接收,接收時不能發送。
擴頻通信機
擴頻通信機的功能和技術指標如下:
1.擴頻和解擴
無線網卡幾乎均採用了擴頻技術,IEEE802.11也要求使用擴頻技術,且規定擴頻處理增益
不小於10dB。在無線網卡中使用擴頻技術,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考慮:
·限制發射功率譜密度,減小對其它設備的影響;
·提高抗干擾能力;
·有一定的加密作用;
·在多用戶環境下提高強有力的多址功能。
IEE802.11推薦使用的擴頻技術有直擴(DS)和跳頻(FH)兩種,對應的調制方式分別為PS和
FSK。在我們研製的網卡中,使用的是直擴方式。
2.基帶時間的加擾與解擾
時間加解擾器分別對未編碼和已解碼的基帶時間(Bit)進行加擾和解擾。對數據進行加
擾的目的有二:一是進一步擴展頻譜,減小數據中"0"和"1"數目的不平衡性;二是可以獲得一
定的保密性。
3.DBPSK/DQPSK調制與解調
差分BPSK/QPSK編解碼器和數據機分別對發送和接收的BPSK/QPSK信號進行編解碼和
調制解調。
4.上/下變頻
對發送IF已調信號上變頻至RF以便發射;對接收到的RF信號下變頻至IF以便進一步處理
。
5.RF信號的發送和接收
6.無線分集接收
可實現通信的二重極化分集或二重空間分集,從而改善無線網卡物理層的性能。
7.載波檢測(CS)或信號質量(SQ)檢測
8.能量檢測(ED)或接收信號強度指示(RSSI)
9.PA控制
根據需要可控制發射機的發射功率。
10.技術指標
·頻率范圍:2.1400GHz~2.500GHz;
·調制方式:DS/BPSK或DS/QPSK,參考碼可編程;
·通信方式:半雙工;
·發射功率:10mW/100mW,自適應選擇;
·數據速率:2Mbps/4Mbps;
·PN碼速及碼長:11.264Mc/s,11chips-64chips可編程;
·相關方式:匹配濾波器;
·PN碼同步捕獲時間:一個偽碼周期;
·天線分集:空間自適應分集;
·接收機靈敏度:-89dBm~-99.5dBm,BER10—6。
NIC
NIC的功能是:
·從驅動程序接收時間並裝幀發送;
·從擴頻通信機接收數據,拆幀並送至驅動程序;
·媒體訪問控制(MAC);
·與主機的匯流排介面;
·移動管理:越區切換、用戶登錄與認證;
·網路同步:網路同步指的是本站與基站和WLAN的其它站達到時鍾同步;
·節能管理:當無業務量或者業務量少時,使物理層處於睡眠狀態或節能工作模式。
媒體訪問控制協議
媒體訪問控制協議,即IEEE802.11MAC,IEEE802.11MAC的基礎是CSMA/CA,在它之上可配置
無競爭信道訪問的接入機制,這就是中心網控方式(PCF)。在PCF方式中,時間域被劃分為超幀
格式。在超幀的無競爭期,由中心控制節點(一般是AP)進行輪詢,某一時刻僅允許一個站點發
送。而在超幀的競爭期,使用改進的CSMA/CA方式,或稱分布接入方式(DCF)。這樣,IEEE8021
1MAC除了能以競爭接入方式支持非同步業務外,無競爭的訪問方式還可支持同步業務或時限業
務。時限業務對於實時數據和語音通信是至關重要的。
1.CSMA/CA與DCF
a)基本的CSMA/CA與訪問優先權
如上所述,IEEE802.11MAC有兩種訪問控制方式:分布式(DCF)和集中控制方式(PCF),二者
的基礎是CSMA/CA。IEEE802.11MAC採用的基本的CSMA/CA演算法非常簡單:當監測到信道空閑期
間大於某一幀間隔(IFS)後立即開始發送幀;否則延遲接入直至監測到需要的幀間隔,然後選
擇退避時延進入退避;退避結束後重新開始上述過程。基本的CSMA/CA利用物理層提供的載波
監測指示信號CS監測信道的忙閑。IEEE802.11MAC規定了三種訪問優先權,依優先權不同,IS
不同。
Short優先順序:對需要立即響應業務(如某些控制幀)的優先順序。例如,MAC層的Ack幀,或當
採用PCF時主機對輪詢的響應幀等。該優先順序的幀間隔被稱為SIFS。
PCF優先順序:PCF接入方式的優先順序。該優先順序的幀間隔被稱為PIFS。
DCF優先順序:DCF接入方式的優先順序。該優先順序的幀間隔被稱為DIFS。上述各IFS滿足:DF
S>PIFS>SIFS。
b)增強型CSMA/CA
為了增強基本CSMA/CA對非同步業務傳輸的可靠性,IEEE802.11MAC建立在基本CSMA/CA的基
礎上使用MAC層確認機制,也就是CSMA/CA+Ack,這樣可以在MAC層對幀丟失予以檢測並重新發
送。此外,為了進一步減小在各種環境下的碰撞概率,源站與目的站可在數據傳送前交換簡短
的控制幀,即RTS/CTS,它們以Short優先順序接入信道。RTS/CTS幀中的Duration欄位被各站點
(目的站除外)用於設置它們的網路分配矢量(NAV:Net Allocation Vector),以確定信道將被
佔用多長時間,這樣,載波監測的功能可由監測、維護CS及NAV實現。IEEE802.11MAC要求DC方
式必須支持基本的CSMA/CA,可選地支持增強型CSMA/CA,即CSMA/CA+Ack與CSMA/CA+Ack+RS/C
TS。
c)延遲接入與退避演算法
如上所述,欲發送幀的站檢測到信道忙時就會延遲接入,直到監測到信道空閑時間大於I
FS/SIFS後選擇一個退避時間值然後進入退避狀態。這樣可解決正在處於延遲的多個站間的
競爭。
在退避狀態下,只有當檢測到信道空閑時退避計時器才計時。如果檢測到信道忙,則退避
計時器將停止計時,直到檢測到信道空閑時間大於DIFS後計時器才重新繼續計時。這一做法
的作用是:當多個站延遲並進入隨機退避狀態後,退避時間值(Backoff)最小的站將在競爭中
獲勝,從而獲得對媒體的訪問權:在競爭中失敗的站會保持在退避狀態直到下一個DIFS。這樣
,這些主站就有可能比第一次進入退避的新站具有更短的退避時間。另外,退避過程也可重傳
。
d)防止重幀
因為在IEEE802.11MAC中引入了確認和重傳,所以可能產生重幀現象,即在接收站可能會
收到多個相同的幀。IEEE802.11MAC利用幀中的MPDU-ID域防止重幀現象。同一MPDU中的幀具
有相同的MPDU-ID值,在不同MPDU中的幀其MPDU-ID值不同。接收站保持一個MPDU-ID緩沖區它
將拒收那些MPDU-ID值與緩沖區某一MPDU-ID值相同的重傳幀。
2.中心網控方式PCF
a)PCF支持的業務類型
如圖2所示,PCF方式由上述CSMA/CA協議提供的訪問優先順序實現,它可支持無競爭型時限
業務及無競爭型非同步業務。而DCF僅支持競爭型非同步業務。
@@49E19001.GIF;圖2 IEEE802.11 MAC的業務模型@@
b)超幀結構
@@49E19002.GIF;圖3 PCF的超幀結構@@
IEEE802.11MAC使用圖3所示的超幀實現PCF。在一個超幀期間(SFP),PCF使用無競爭期C
FP),DCF使用競爭期(CP)。
在超幀開始時,如果信道空閑則PCF獲得信道訪問權;否則PCF會延遲直到它檢測到信道空
閑時間大於PIFS,才能獲得信道訪問權。這樣,就可能引起超幀的擴展,導致超幀中CFP的起始
點可變,並且CFP的長度可變。DCF的非同步業務將自動地延遲到CFP之後才能獲得信道訪問權。
c)PCF協議原理
PCF協議基於輪詢機制。某站(如手持或固定站點)如希望提供無競爭服務,則需要向APA
ccess Point,即基站)發出請求,經許可後該站將被列入輪詢序列,從而參與無競爭業務。
AP以PCF優先順序向參與無競爭業務的站發送下行數據幀(CF-Down業務),具體使用幀頭控
制域的輪詢比特實現輪詢。如果被輪詢到的站有緩存的數據,則在檢測到一個SIFS後立即將
數據發出。當AP發出輪詢後,如果在PIFS時間內沒有響應,那麼AP將恢復對信道的控制,發出
下一個輪詢幀。當發生下列情況時,參與無競爭業務的站不對AP的輪詢進行響應:沒有上行的
無競爭業務(CF-Up)等待發送,並且對前面收到的下行無競爭幀(CF-Down)也無須進行確認。
3.網同步
無線網路(WLAN)中每個站均有其內部時鍾,所謂網同步指這些時鍾的同步。在多區WLA中
,AP(基站)控制著網同步,它周期性地發送含有其自身時鍾信息的信標幀,BSS內與AP連接的各
站對照此信標修改自己本地時鍾。而在自組WLAN中,所有站均承擔有定期發送網同步信標的
責任,各站根據確定的演算法將本地時鍾與"聽"到的時間進行比較並調整,這樣,在一定時間內
全網時鍾能夠達到同步。
無線網路中的許多功能都藉助各站同步的時鍾實現,例如,下面幾個典型的功能就是利用
同步實現:
·節能管理,允許MT關閉其接收機直到下一信標到達為止。
·物理層管理,比如當物理層使用跳頻擴展頻譜方式時,網同步用於確定跳頻定時。
·支持時限業務,利用網同步完成超幀定時。
盡管信標發送應該是定期的,但它也必須遵循CSMA/CA這一基本信道訪問原則,因此確定
的"信標間隔"只能是預計發送時刻。信標中含有時戳、信標間隔等內容。信標以廣播方式發
送,含有發送者的物理網地址(NID)。
如何在入網時獲取同步,這一問題實際上是解決越區切換的基礎。
4.節能管理
IEEE802.11MAC提供的節能管理機制允許網中各站點收發器在一段時間內關閉,使之工作
於低功耗節能模式。其基本原則是在不同環境中,使網中站點獲得合理的性能/功耗比。
在多區WLAN中,當一個站希望進入節能模式時,應事先通知AP。而AP將暫存發往該站的數
據並在適當的時刻轉發給該站。在由AP定時發送的信標中含有業務指示表TIM,該表中標識了
哪些站在AP中暫存有待收數據。工作於節能模式的站點仍需以一定的時間間隔定時"蘇醒"以
便接收像信標幀這樣的控制幀。在TIM被標識的站點應當向AP申請或做好等待接收被暫存數
據的准備。
在自組WLAN中,沒有像AP這樣的站點始終處於激活狀態並為其它站點提供暫存服務。為
了支持節能工作模式,需要各站在全網同步的基礎上定時"蘇醒"。當某站要向一個處於節能
模式的站點發送數據時,就預先發送一種具有聲明性質的控制幀(ATIM),這樣可使處於節能模
式的目的站能定時打開收發器並維持一段時間的正常工作狀態,以便接收源站點後續發來的
數據。
結論
對於無線網路,目前世界標准(IEEE802.11)已經確定,網卡硬體和相應的IC陸續推出,價
格逐漸下降,無線網卡的軟體也已漸成熟,其市場將會越來越明朗,如再與移動Intenet網結合
,仿照行動電話蜂窩網的形式來組網,其前景將更看好。
Ⅱ H大的PADAVAN固件怎麼設置SS和去廣告的內網IP規則
點這里自定義內網、外網 IP 訪問代理轉發控制功能
輕量級隧道代理s-s 訪問控制功能
Ⅲ 匯編語言中cs.ds.es.ss怎麼用
想知道他們怎麼用,就必須了解他們的用途,他們和其他寄存器如何合作,寄存器定址和存儲器定址如何完成?單說這幾個段寄存器,不涉及其他寄存器,是不能真正了解掌握他們的。學習需要循序漸進,「莫在浮沙築高台」
---------------
寄存器是中央處理器內的組成部份。寄存器是有限存貯容量的高速存貯部件,它們可用來暫存指令、數據和位址。在中央處理器的控制部件中,包含的寄存器有指令寄存器(IR)和程序計數器(PC)。在中央處理器的算術及邏輯部件中,包含的寄存器有累加器(ACC)。
寄存器是內存階層中的最頂端,也是系統獲得操作資料的最快速途徑。寄存器通常都是以他們可以保存的位元數量來估量,舉例來說,一個「8位元寄存器」或「32位元寄存器」。寄存器現在都以寄存器檔案的方式來實作,但是他們也可能使用單獨的正反器、高速的核心內存、薄膜內存以及在數種機器上的其他方式來實作出來。
寄存器通常都用來意指由一個指令之輸出或輸入可以直接索引到的暫存器群組。更適當的是稱他們為「架構寄存器」。
例如,x86指令及定義八個32位元寄存器的集合,但一個實作x86指令集的CPU可以包含比八個更多的寄存器。
寄存器是CPU內部的元件,寄存器擁有非常高的讀寫速度,所以在寄存器之間的數據傳送非常快。
[編輯本段]寄存器用途
1.可將寄存器內的數據執行算術及邏輯運算;
2.存於寄存器內的地址可用來指向內存的某個位置,即定址;
3.可以用來讀寫數據到電腦的周邊設備。
[編輯本段]數據寄存器
8086有14個16位寄存器,這14個寄存器按其用途可分為(1)通用寄存器、(2)指令指針、(3)標志寄存器和(4)段寄存器等4類。
(1)通用寄存器有8個,又可以分成2組,一組是數據寄存器(4個),另一組是指針寄存器及變址寄存器(4個).
數據寄存器分為:
AH&AL=AX(accumulator):累加寄存器,常用於運算;在乘除等指令中指定用來存放操作數,另外,所有的I/O指令都使用這一寄存器與外界設備傳送數據.
BH&BL=BX(base):基址寄存器,常用於地址索引;
CH&CL=CX(count):計數寄存器,常用於計數;常用於保存計算值,如在移位指令,循環(loop)和串處理指令中用作隱含的計數器.
DH&DL=DX(data):數據寄存器,常用於數據傳遞。
他們的特點是,這4個16位的寄存器可以分為高8位:AH,BH,CH,DH.以及低八位:AL,BL,CL,DL。這2組8位寄存器可以分別定址,並單獨使用。
另一組是指針寄存器和變址寄存器,包括:
SP(StackPointer):堆棧指針,與SS配合使用,可指向目前的堆棧位置;
BP(BasePointer):基址指針寄存器,可用作SS的一個相對基址位置;
SI(SourceIndex):源變址寄存器可用來存放相對於DS段之源變址指針;
DI(DestinationIndex):目的變址寄存器,可用來存放相對於ES段之目的變址指針。
這4個16位寄存器只能按16位進行存取操作,主要用來形成操作數的地址,用於堆棧操作和變址運算中計算操作數的有效地址。
(2)指令指針IP(InstructionPointer)
指令指針IP是一個16位專用寄存器,它指向當前需要取出的指令位元組,當BIU從內存中取出一個指令位元組後,IP就自動加1,指向下一個指令位元組。注意,IP指向的是指令地址的段內地址偏移量,又稱偏移地址(OffsetAddress)或有效地址(EA,EffectiveAddress)。
(3)標志寄存器FR(FlagRegister)
8086有一個18位的標志寄存器FR,在FR中有意義的有9位,其中6位是狀態位,3位是控制位。
OF:溢出標志位OF用於反映有符號數加減運算所得結果是否溢出。如果運算結果超過當前運算位數所能表示的范圍,則稱為溢出,OF的值被置為1,否則,OF的值被清為0。
DF:方向標志DF位用來決定在串操作指令執行時有關指針寄存器發生調整的方向。
IF:中斷允許標志IF位用來決定CPU是否響應CPU外部的可屏蔽中斷發出的中斷請求。但不管該標志為何值,CPU都必須響應CPU外部的不可屏蔽中斷所發出的中斷請求,以及CPU內部產生的中斷請求。具體規定如下:
(1)、當IF=1時,CPU可以響應CPU外部的可屏蔽中斷發出的中斷請求;
(2)、當IF=0時,CPU不響應CPU外部的可屏蔽中斷發出的中斷請求。
TF:跟蹤標志TF。該標志可用於程序調試。TF標志沒有專門的指令來設置或清楚。
(1)如果TF=1,則CPU處於單步執行指令的工作方式,此時每執行完一條指令,就顯示CPU內各個寄存器的當前值及CPU將要執行的下一條指令。
(2)如果TF=0,則處於連續工作模式。
SF:符號標志SF用來反映運算結果的符號位,它與運算結果的最高位相同。在微機系統中,有符號數採用補碼表示法,所以,SF也就反映運算結果的正負號。運算結果為正數時,SF的值為0,否則其值為1。
ZF:零標志ZF用來反映運算結果是否為0。如果運算結果為0,則其值為1,否則其值為0。在判斷運算結果是否為0時,可使用此標志位。
AF:下列情況下,輔助進位標志AF的值被置為1,否則其值為0:
(1)、在字操作時,發生低位元組向高位元組進位或借位時;
(2)、在位元組操作時,發生低4位向高4位進位或借位時。
PF:奇偶標志PF用於反映運算結果中「1」的個數的奇偶性。如果「1」的個數為偶數,則PF的值為1,否則其值為0。
CF:進位標志CF主要用來反映運算是否產生進位或借位。如果運算結果的最高位產生了一個進位或借位,那麼,其值為1,否則其值為0。)
4)段寄存器(SegmentRegister)
為了運用所有的內存空間,8086設定了四個段寄存器,專門用來保存段地址:
CS(CodeSegment):代碼段寄存器;
DS(DataSegment):數據段寄存器;
SS(StackSegment):堆棧段寄存器;
ES(ExtraSegment):附加段寄存器。
當一個程序要執行時,就要決定程序代碼、數據和堆棧各要用到內存的哪些位置,通過設定段寄存器CS,DS,SS來指向這些起始位置。通常是將DS固定,而根據需要修改CS。所以,程序可以在可定址空間小於64K的情況下被寫成任意大小。所以,程序和其數據組合起來的大小,限制在DS所指的64K內,這就是COM文件不得大於64K的原因。8086以內存做為戰場,用寄存器做為軍事基地,以加速工作。
以上是8086寄存器的整體概況,自80386開始,PC進入32bit時代,其定址方式,寄存器大小,功能等都發生了變化。
=============================以下是80386的寄存器的一些資料======================================
寄存器都是32-bits寬。
A、通用寄存器
下面介紹通用寄存器及其習慣用法。顧名思義,通用寄存器是那些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使用的寄存器,修改他們的值通常不會對計算機的運行造成很大的影響。通用寄存器最多的用途是計算。
EAX:通用寄存器。相對其他寄存器,在進行運算方面比較常用。在保護模式中,也可以作為內存偏移指針(此時,DS作為段寄存器或選擇器)
EBX:通用寄存器。通常作為內存偏移指針使用(相對於EAX、ECX、EDX),DS是默認的段寄存器或選擇器。在保護模式中,同樣可以起這個作用。
ECX:通用寄存器。通常用於特定指令的計數。在保護模式中,也可以作為內存偏移指針(此時,DS作為寄存器或段選擇器)。
EDX:通用寄存器。在某些運算中作為EAX的溢出寄存器(例如乘、除)。在保護模式中,也可以作為內存偏移指針(此時,DS作為段寄存器或選擇器)。
同AX分為AH&AL一樣,上述寄存器包括對應的16-bit分組和8-bit分組。
B、用作內存指針的特殊寄存器
ESI:通常在內存操作指令中作為「源地址指針」使用。當然,ESI可以被裝入任意的數值,但通常沒有人把它當作通用寄存器來用。DS是默認段寄存器或選擇器。
EDI:通常在內存操作指令中作為「目的地址指針」使用。當然,EDI也可以被裝入任意的數值,但通常沒有人把它當作通用寄存器來用。DS是默認段寄存器或選擇器。
EBP:這也是一個作為指針的寄存器。通常,它被高級語言編譯器用以建造『堆棧幀'來保存函數或過程的局部變數,不過,還是那句話,你可以在其中保存你希望的任何數據。SS是它的默認段寄存器或選擇器。
注意,這三個寄存器沒有對應的8-bit分組。換言之,你可以通過SI、DI、BP作為別名訪問他們的低16位,卻沒有辦法直接訪問他們的低8位。
C、段選擇器:
實模式下的段寄存器到保護模式下搖身一變就成了選擇器。不同的是,實模式下的「段寄存器」是16-bit的,而保護模式下的選擇器是32-bit的。
CS代碼段,或代碼選擇器。同IP寄存器(稍後介紹)一同指向當前正在執行的那個地址。處理器執行時從這個寄存器指向的段(實模式)或內存(保護模式)中獲取指令。除了跳轉或其他分支指令之外,你無法修改這個寄存器的內容。
DS數據段,或數據選擇器。這個寄存器的低16bit連同ESI一同指向的指令將要處理的內存。同時,所有的內存操作指令默認情況下都用它指定操作段(實模式)或內存(作為選擇器,在保護模式。這個寄存器可以被裝入任意數值,然而在這么做的時候需要小心一些。方法是,首先把數據送給AX,然後再把它從AX傳送給DS(當然,也可以通過堆棧來做).
ES附加段,或附加選擇器。這個寄存器的低16bit連同EDI一同指向的指令將要處理的內存。同樣的,這個寄存器可以被裝入任意數值,方法和DS類似。
FSF段或F選擇器(推測F可能是Free?)。可以用這個寄存器作為默認段寄存器或選擇器的一個替代品。它可以被裝入任何數值,方法和DS類似。
GSG段或G選擇器(G的意義和F一樣,沒有在Intel的文檔中解釋)。它和FS幾乎完全一樣。
SS堆棧段或堆棧選擇器。這個寄存器的低16bit連同ESP一同指向下一次堆棧操作(push和pop)所要使用的堆棧地址。這個寄存器也可以被裝入任意數值,你可以通過入棧和出棧操作來給他賦值,不過由於堆棧對於很多操作有很重要的意義,因此,不正確的修改有可能造成對堆棧的破壞。
*注意一定不要在初學匯編的階段把這些寄存器弄混。他們非常重要,而一旦你掌握了他們,你就可以對他們做任意的操作了。段寄存器,或選擇器,在沒有指定的情況下都是使用默認的那個。這句話在現在看來可能有點稀里糊塗,不過你很快就會在後面知道如何去做。
指令指針寄存器:
EIP這個寄存器非常的重要。這是一個32位寬的寄存器,同CS一同指向即將執行的那條指令的地址。不能夠直接修改這個寄存器的值,修改它的唯一方法是跳轉或分支指令。(CS是默認的段或選擇器)
上面是最基本的寄存器。下面是一些其他的寄存器,你甚至可能沒有聽說過它們。(都是32位寬):
CR0,CR2,CR3(控制寄存器)。舉一個例子,CR0的作用是切換實模式和保護模式。
還有其他一些寄存器,D0,D1,D2,D3,D6和D7(調試寄存器)。他們可以作為調試器的硬體支持來設置條件斷點。
TR3,TR4,TR5,TR6和TR?寄存器(測試寄存器)用於某些條件測試。
Ⅳ 8086/8088求物理地址時那些CS,DS,SS,IP什麼的有什麼用要怎麼求,求教!
...
求物理地址時基本上恩他們沒太大關系吧。。
他們只是存放數據的寄存器(相當與變數),比如把1234放到cs里,以後寫cs就是1234這個東東。
然後後來就有人規定一些東西一般只放特定含義的東西。
怎麼說呢,就像2l說的cs是放段基址的,在8086里一個20位的地址是由2個16位的地址構成的,所以要兩個16位的寄存器才能表示一個地址,cs里的內容+另一個特定的寄存器里的內容構成一個特定的地址而且這個地址是程序的......ds+另一個構成...數據地址的..ss一般用於堆棧的。比較復雜,還是看看書把,和定址有關。當訪問不同的東西(程序,數據,堆棧)時會配上不同的(cs,ds,ss)段寄存器。
至於物理地址的求法:
一個8086里地址是20位的它由兩個16位的數構成,一個叫段地址,一個叫偏移地址,
實際物理地址=段地址*10H+偏移地址,
10H是十六進制的10,(一般地址都是給出16位的形式。所以一般就是段地址後面加個0再與偏移地址相加。在程序中依據訪問不同內容段地址在cs,ds,ss中選(特殊的定址除外),例如用ip做偏移地址時,會調用cs作為段地址,實際物理地址就是cs*10h+ip,...)
Ⅳ 小米路由器能用ss嗎
手機設置小米路由器的步驟:
1、首先,手機需要打開WIFI且連接到要設置的無線路由器上。
2、接下來兩步和電腦中一樣,打開瀏覽器,在地址中輸入無線路由器的IP地址,如192.168.1.1,然後再點擊「進入」。
3、馬上打開用戶登錄頁面,輸入正確的帳號和密碼後,觸摸「用戶登錄」。
4、帳號和密碼驗證通過後即會進入無線路由器後台管理頁面,首先顯示的是「狀態」頁面和導航鏈接。
5、選擇「設備信息」,再滾動到頁面底部,可看到詳細的「設備基本信息」。
6、再選擇「乙太網介面信息」,同樣再滾動到頁面底部,可看到詳細的網路和客戶端信息。
7、再選擇「WLAN介面信息」,同樣滾動到頁面底部,可看到已存在的詳細的無線網路配置信息。
8、同時設定需要的配置信息,繼續滾動到頁面底部,選擇「保存/應用」按鈕,保存配置信息。
9、在導航鏈接處選擇「廣域網訪問設置」,再滾動到頁面底部,可看到「WAN」和「網路信息」,接需要配置好後「保存/應用」(有的路由器這里不能配置)。
10、然後,選擇「用戶管理」,滾動到頁面底部,可以在「訪問控制」裡面更改路由器後台管理員的帳號和密碼,設定完成後選擇「保存/應用」即可。
11、所有的設定配置完成後,需要選擇「設備重啟」鏈接重新啟動無線路由器以使設置生效。
Ⅵ 匯編語言中 cs, ds,ss 的區別
最近想初步了解一下匯編的內容,在網上搜了搜,發現一篇寫得很不錯的文章,特地轉過來留存。寫得淺顯易懂,而且加入了很多個人的見解,比書上寫的好懂多了。比較欽佩作者,可惜找了半天沒有找到這篇文章的原作者是誰。轉載地址: http://www.zxbc.cn/html/20070611/22772.html 學習匯編前你應該知道的知識
1、匯編需要什麼工具和程序,到哪裡下載?
目前階段,匯編程序僅需要兩個程序就夠了。masm.exe,link.exe。 前者是編譯程序,後者是鏈接程序。另外,為了驗證和調試程序,還需要一個程序debug.exe,該程序由windows本身就提供。
將二者下載後,放到某一個目錄中(任意目錄都可以),考慮到很多命令需要通過鍵盤敲入,所以建議你不要把文件放入到長文件名目錄、中文目錄或很深的目錄中。比如你可以建一個「D:\Masm」目錄,並建議此後的程序都放這個目錄,此後稱這個目錄為匯編目錄。 2、學習匯編需要有哪些編程方面的知識?
沒有任何編程方面的知識,學習此語言等於緣木求魚,所以請放棄學習的想法。一般來說至少要知道如下幾點:
*)程序的運行邏輯結構有順序(按語句依次執行)、分支結構(IF...THEN...ELSE...),循環結構(FOR...NEXT)三種結構。
*)知道什麼是子程序,什麼是調用。
*)匯編程序員的視角。不同編程視角編程要求是不一樣的。比如刪除文件:
>>用戶的視角是找到「刪除」按鈕或菜單,然後單擊一下即可。
>>高級程序員的視角是知道刪除的文件,並發出刪除命令。這些通過API實現。
>>匯編程員的視角是得到要刪除的文件名,找到該文件所在位置,通過調用刪除「中斷命令」進行刪除。
>>操作系統開發人員的視角則是接到刪除命令後,先找到系統根目錄區,由根目錄區的鏈接依次找到子目錄區,直到找到要刪除的文件,然後按照操作系統刪除文件的規則對該文件名進行修改。比如DOS,只把第一個字元改成"?"。 按程序語句等價的角度看,一行VB的列印語句,用匯編實現大約需要一百二十多行。知道匯編語言的視角後就要知道,前面的道路是坎坷的,沒有耐心是不行的。想通過幾分鍾幾行程序就完成很復雜的操作不是件容易的事。 3、學匯編有什麼用?
匯編產生於DOS時代或更早,而現在是Windows時代,所以可能 遺憾地說:盡管還有批牛人在用匯編開發核心級程序,但我們幾乎沒什麼用,除了必要時間能拿來分析一兩個程序的部分代碼之外,別的也就沒干什麼用了。並且並不是所有的匯編命令都能在windows下使用。而泛泛地追求「時髦」而學本語言,最後的結果是損了夫人又折兵。所以學之前你要考慮好。我勸那些為了當「黑客」而學匯編的人就此止步。
第零講 預備知識 1、一個匯編程序的編譯過程是怎麼樣的?
1)首先你需要找一個編輯器,編輯器用任何「純文本」編輯器都可以。比如記事本。編好以後保存到匯編目錄中。擴展名為asm,比如myfirst.asm。但這里建議你找一個能顯示出當前行的編譯器。這樣出錯後排錯很容易。
2)然後在DOS下進入D:\Masm目錄中,輸入「masm myfirst.asm",如果有錯系統會提示出錯的行位置和出錯原因。 3)然後再輸入「link myfirst.obj」,即可看到當前目錄下有一個myfirst.exe程序。 2、宏匯編和匯編有什麼區別嗎?
二者的區別在於前者提供宏,後者不提供。後者已找不到了,所以你可以認為二者沒有區別。 3、機器語言、匯編語言、高級語言的關系
最早的計算機採用機器語言,這種語言直接用二進制數表示,通過直接輸入二進制數,插拔電路板等實現,這種「編程」很容易出錯,每個命令都是通過查命令表實現,既然是通過「查表」實現的,那當然也可以讓計算機來代替人查表實現了。於是就產生了匯編語言,所以不管別人怎麼定義機、匯語言,我就認為,二者是等價。後來人們發現,用匯編語言編某一功能的時候,連續一段代碼都是相同或相似,於是就考慮用一句語言來代替這一段匯編語言,於是就產生了高級語言。因此,所有高級語言都能轉化成匯編語言,而所以匯編語言又可轉化成機器語言。反之,所有機器語言可以轉成匯編語言(因為二者等價)。但並不是所以匯編語言都能轉成高級語言。 4、計算機的組成
通常都把計算機定義成五部分: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系統、輸出系統。
為了簡單起見,我們如此理解:運算器+控制器=CPU。存儲器=內存(暫不包括外存,也不包括CACHE)。輸入系統=鍵盤(不包括滑鼠),輸出系統=顯示器(不包括列印機,繪圖儀)。 5、寄存器和內存的區別
寄存器在CPU中。內存在內存條中。前者的速度比後者快100倍左右。後面的程序要求每條指定要麼沒有內存數據,要麼在有一個寄存器的參與下有一個內存數據。(也就是說,不存在只訪問內存的指令)。 6、匯編語言的計數
與生活中的計數不一樣,匯編中的計數是從0開始的。比如16個計數,則是從0~15,而不是生活中的1~16。這一點看起來簡單,真運算起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不信等著瞧。 7、進制問題
又與生活中不一樣的地方是進制。切記下面的常識:
*)計算機內部存儲都用二進制。
*)我們的匯編源程序默認都用十進制。(除非你指明類型)
*)我們用的調試程序debug默認的都是十六進制。(無法指明其他類型)
其中十六進制的十六個個位數依次是:0,1,2,3,4,5,6,7,8,9,A,B,C,D,E,F。 8、進制轉換
一個比較簡單的方法是查表法。
十進制 十六進制 二進制
0 0 0000
1 1 0001
2 2 0010
3 3 0011
4 4 0100
5 5 0101
6 6 0110 7 7 0111
8 8 1000
9 9 1001
10 A 1010
11 B 1011
12 C 1100
13 D 1101
14 E 1110
15 F 1111
好了,結合6,7,8三條。大家來算一個「題」。某一組數據顯示時,每個數據佔了四個位置,每行共十六個。問:十六進制的13位置在哪裡(第幾行,第幾列)。
格式如下:m m m m n n n n o o o o p p p p '註:之所以沒用ABC是怕與上面十六進制弄混。
r r r r s s s s t t t t u u u u
第一講 基礎知識
1、訪問內存
程序在內存中,訪問內存是幾乎每一程序都要進行的操作,計算機對內存編址是線性的,也就是說是一維的,比如256M的內存,地址就應該是從0~(256M-1),這個地址稱為物理地址或絕對地址。
1.1 地址表示
但從匯編程序員的角度看,內存卻是二維的,要說明一個地址,需要給出兩個值,就象你在平面上指定一點需要說出(X,Y)坐標一樣,匯編程序員的內存視角也需要兩個「坐標」,前一個稱為段地址(Segment),後一個稱為偏移地址(Offset),該地址稱為邏輯地址。
比如「1234:3DF5」就是一個地址。「1F3F:」不是一個地址,因為他只有段地址,沒有偏移地址。注意此後的地址都用十六進製表示。
1.2 地址計算
前面提到,計算機編址是一維的,匯編程序員是二維的,那麼二者怎麼換算呢?由後者到前者的換算方法是,「段地址串」後面加個「0」,然後再加上偏移地址。
比如「1234:3DF5」(十六進制的加減運算參見相關資料)
12340 --串後加了一個0
3DF5
-----
16135 --注意此串仍然是十六進制。
所以,匯編程序員眼中的地址「1234:3DF5」就是物理地址(計算機編址):16135。
知道了由後者向前者的轉換,那麼由前者向後者的轉換呢?
「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繼續往下看。
1.3 到底哪個地址對 知道了1.2的地址演算法後,我又發現一個問題:
「1000:6135」的物理地址是多少呢? 10000+6135=16135。
「1001:6125」的物理地址呢? 10010+6125=16135。
......
那麼到底哪個對呢?問題的回答是這樣的:假設我現在讓你按一下「L」鍵,我可以告訴你如下幾種方法中的一種或幾種。1 請按一下「L」鍵; 2請按一下鍵盤上第四行第十個鍵;3 請按一下第十列中的第四個鍵;4 請按一下「K」右邊的鍵;5 按標准指法單擊一下右手無名指。 舉上面的例子也就是說,同一個地址有很多種表示方式,具體用哪一種,要看實際使用時的情況。但無論用哪種方式,只要能達到目的即可。(實際中該問題一般不會受此問題困擾,但初學時突然想不通)。
1.4 有多少內存可以訪問
無論是段地址還是偏移地址都是四位十六進制(如果不夠四位,前面補0)。也就是說:總共可以訪問的地址說是:0000:0000~FFFF:FFFF。 總共FFFF0+FFFF+1=10FFF0個地址。也就是不到1M的空間。
記住如下結論:
*) 不管你實際內存有多少,目前我們只能訪問不到1M的空間。
*) 而實際上連這1M也用不完。其中上端的384K的址只能讀不能寫,只能讀,一般稱為ROM。
*) 低端的640K可以讀寫。但這640K的低端100多K也不能隨便寫,因此DOS系統使用該區。
*) 原來1024M的內存,匯編程序只能使用其中400多K。這段內存的容易相當於一個普通文檔的大小。不過這就足夠了。
Ⅶ Mac 協議中的 DIFS PIFS SIFS 。
SIFS
Short Interframe Space(SIFS):在802.11系列無線區域網中SIFS是固定值,SIFS是最小的幀間間隔,因此採用SIFS的節點具有訪問無線鏈路的最高優先順序。它等於節點從發送狀態切換到接收狀態並能正確解碼所需要的時間,或者從接收狀態轉為發送狀態所需要的時間,在SIFS過期後可能發送的數據包包括ACK、CTS幀,不同標准中規定的SIFS值不同。
Standard SIFS(μs)
IEEE 802.11b 10
IEEE 802.11a 16
IEEE 802.11g 10
DIFS
DCF Interframe Space(DIFS):在DCF協議中,節點在開始發送數據之前需要監測信道是否空閑。如果信道已經空閑,則節點仍需等待DIFS段時間才開始發送數據;而如果在DIFS時間段內任一時刻信道被監測為忙,則節點不得不推遲它的數據發送。DIFS和SIFS間的計算關系如下:
DIFS = SIFS + (2 * Slot time)
Standard Slot Time(µs) DIFS(µs)
IEEE 802.11b 20 50
IEEE 802.11a 9 34
IEEE 802.11g 9 or 20 28 or 50
PIFS
PCF Interframe Space(PIFS):PCF使得AP等待PIFS而不是DIFS時間以訪問信道,由於DIFS > PIFS > SIFS,因此AP總比普通節點具有更高的訪問信道的優先順序。
PIFS = SIFS + Slot time
Standard Slot time(µs) PIFS(µs)
IEEE 802.11b 20 30
IEEE 802.11a 9 25
IEEE 802.11g 9 or 20 19 or 30
EIFS
Extended Interframe Space(EIFS):在前一幀出錯的情況下,發送節點不得不延遲EIFS而不是DIFS時間段後再發送下一幀。
EIFS = Transmission time of Ack frame at lowest basic rate + SIFS + DIFS
希望能幫到你
Ⅷ 路由器 訪問列表的設置
什麼是訪問列表
IP Access-list:IP訪問列表或訪問控制列表,簡稱IP ACL
ACL就是對經過網路設備的數據包根據一定的規則進行數據包的過濾
訪問控制列表的作用
內網布署安全策略,保證內網安全許可權的資源訪問
內網訪問外網時,進行安全的數據過濾
防止常見病毒、木馬、攻擊對用戶的破壞
ACL一般配置步驟
1、定義規則(哪些數據允許通過,哪些數據不允許通過);
2、將規則應用在路由器(或三層交換機)的介面上。
兩種類型:
標准ACL(standard IP ACL)
擴展ACL (extended IP ACL)
IP標准訪問列表的配置
1、定義標准ACL
編號的標准訪問列表(路由器和三層交換機支持)Router(config)#access-list <1-99> {permit|deny} 源地址 [反掩碼]
命名的標准訪問列表(路由器、三層交換機和二層交換機支持)
2、應用ACL到介面
Router(config-if)#ip access-group <1-99> { in | out }
3、命名的標准訪問列表(路由器、三層交換機)
switch(config)# ip access-list standard < name >
switch(config-std-nacl)#{permit|deny} 源地址 [反掩碼]
switch(config-if)#ip access-group name { in | out }
IP擴展訪問列表的配置
1.定義擴展的ACL:
編號的擴展ACL (路由器和三層交換機支持)
Router(config)#access-list <100-199> { permit /deny }
協議 源地址 反掩碼 [源埠] 目的地址 反掩碼 [ 目的埠 ]
命名的擴展ACL (路由器、三層交換機和二層交換機支持)
switch(config)# ip access-list extended {name}
switch(config)#{ permit /deny } 協議 源地址 反掩碼 [源埠] 目的地址 反掩碼 [ 目的埠 ]
2.應用ACL到介面:
Router(config-if)#ip access-group <100-199> { in | out }
switch(config-if)#ip access-group name { in | out }
基於時間的訪問控制列表
通過基於時間的定時訪問控制列表,定義在什麼時間允許或拒絕數據包。
只不過在配置ACL之前定義一個時間范圍。然後再通過引用這個時間范圍來對網路中的流量進行科學合理的限制。
對於不同的時間段實施不同的訪問控制規則
在原有ACL的基礎上應用時間段
任何類型的ACL都可以應用時間段
基於時間的列表的配置
校正路由器時鍾
在全局模式
Clock set hh:mm:ss date month year 設置路由器的當前時間
Clock up_calender 保存設置
配置時間段
時間段
絕對時間段(absolute)
周期時間段(periodic)
混合時間段:先絕對,後周期
Router(config)# time-range time-range-name 給時間段取名,配置ACL時通過名字引用
配置絕對時間
Router(config-time-range)# absolute { start time date [ end time date ] | end time date }
start time date:表示時間段的起始時間。time表示時間,格式為「hh:mm」。date表示日期,格式為「日 月 年」
end time date:表示時間段的結束時間,格式與起始時間相同
示例:absolute start 08:00 1 Jan 2007 end 10:00 1 Feb 2008
配置周期時間
Router(config-time-range)# periodic day-of-the-week hh:mm to [ day-of-the-week ] hh:mm
periodic { weekdays | weekend | daily } hh:mm to hh:mm
取值 說明
Monday 星期一
Tuesday 星期二
Wednesday 星期三
Thursday 星期四
Friday 星期五
Saturday 星期六
Sunday 星期日
Daily 每天
Weekdays 平時(星期一至五)
Weekend 周末(星期六至日)
示例:periodic weekdays 09:00 to 18:00
3、關聯ACL與時間段,應用時間段
在ACL規則中使用time-range參數引用時間段
只有配置了time-range的規則才會在指定的時間段內生效,其它未引用時間段的規則將不受影響
access-list 101 permit ip any any time-range time-range-name
驗證訪問列表和time-range介面配置
Router# show access-lists !顯示所有訪問列表配置
Router#show time-range ! 顯示time-range介面配置
註:1、一個訪問列表多條過濾規則
按規則來進行匹配。
規則匹配原則:
從頭到尾,至頂向下的匹配方式
匹配成功,則馬上使用該規則的「允許/拒絕……」
一切未被允許的就是禁止的。定義訪問控制列表規則時,最終的預設規則是拒絕所有數據包通過,即deny any any
顯示全部的訪問列表
Router#show access-lists
顯示指定的訪問列表
Router#show access-lists <1-199>
顯示介面的訪問列表應用
Router#show ip interface 介面名稱 介面編號
一個埠在一個方向上只能應用一組ACL。
銳捷全系列交換機可針對物理介面和SVI介面應用ACL。
針對物理介面,只能配置入棧應用(In);
針對SVI(虛擬VLAN)介面,可以配置入棧(In)和出棧(Out)應用。
訪問列表的預設規則是:拒絕所有。
對於標准ACL,應盡量將ACL設置在離目標網路最近的介面,以盡可能擴大源網路的訪問范圍。
對於擴展ACL,應盡量將ACL設置在離源網路最近的介面,以盡可能減少網路中的無效數據流。
Ⅸ Internet與Pac路由控制
平時可能會經常用到Proxy(dali包含敏感詞,一下均以proxy代替)工具,如:ss,v2等。這些都是最常見的proxy工具,但是上面有些配置讓你摸不著頭腦,為什麼打開了不生效?為什麼有的網站訪問不了?那麼接下來就開始講一些internet路由控制的知識,讓你對Internet Proxy這塊清晰明了。
注意:一下內容均為Internet控制,僅能控制瀏覽器訪問,若無顯式聲明,應用程序的流量不會走該控制 。
Proxy不同於傳統的vpn,它是當你在訪問某個站時,設備之間的中繼點。Proxy工作於應用程序級別的,並不會加密流量,也不會提供任何安全措施。常見類型有:Http Proxy和Socks Proxy這兩種類型。
咱們平時用的ss就是一個Http Proxy,默認埠是1080;v2提供了兩種,一種是默認10808的Socks Proxy,另一種是10809的Http Proxy。
ss
ss默認埠 ss默認埠
v2,v2的10809埠則是必須顯式啟用proxy後才能生效。
在 控制面板->網路和 Internet->internet選項->連接->區域網設置 控制本地請求瀏覽器流量的路由。
ss和v2啟用/禁用proxy,全局/pac模式均是控制這里的變化而實現的。
如果我們勾選直接手動指定proxy埠,那麼所有流量均走proxy(注意:這裏手動設置的必須是Http proxy類型的);也就相當於ss和v2的 全局模式。
如果使用自動配置腳本配置,那麼就是根據pac腳本的內容(一段JavaScript腳本)進行流量控制,也就是ss和v2上的 pac模式。
那麼什麼是pac呢?
pac全稱 proxy auto-config。一個PAC文件包含一個JavaScript形式的函數「FindProxyForURL(url, host)」。這個函數返回一個包含一個或多個訪問規則的字元串。用戶proxy根據這些規則適用一個特定的proxy或者直接訪問。當一個proxy無法響應的時候,多個訪問規則提供了其他的後備訪問方法。瀏覽器在訪問其他頁面以前,首先訪問這個PAC文件。PAC文件中的URL可能是手工配置的,也可能是是通過網頁的(WPAD)自動配置的。
pac提供了集中控制流量的的返回值:
1. DIRECT: 直連。
2. Proxy host:port:http proxy。
3. Socks5 host:port:socks proxy。
通過下圖的pac腳本可以明確的看出其網路路由的過程。
最後以一個圖來表示以上所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