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領導人訪問中國
❶ 為什麼朝鮮來中國都是非正式訪問
清朝前朝鮮一直中國的chongshuguo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在世界上還是一個被國際社會制裁的國家,它的國家領導人除了中、俄兩國之外是不允許踏出世界一步地。其次,朝鮮這個國家至今受到我們中國的嚴密保護,連美韓都承認的事實;作為一個不完整地國家,他們的任何一位領導人來訪自然都是非正式訪問,有時還是不公開得秘密訪問
1、「非正式訪問」完全是辦私事,與國務無關。比如說西哈努克親王動不動就來中國治病、休息,這是「非正式」,不可能奏兩國各國鳴炮二十一響。但這次東鄰元首的訪華,似乎不在此類。中樞幾大常委乃至他訪問的所在地督撫,都是以正式的政治活動規格迎接。
2、「非正式訪問」,則是兩國不平等,如果一個藩國元首去宗主國,肯定不用照著國際上通行的平等兩國之間的禮儀接待。但在倡導國國際關系「五項基本原則」的中國,早就聲明國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對東鄰的態度從前幾任領導開始,就非常親和而平等了。明朝和高麗那種朝貢關系肯定不可能存在於今天。
3、可能,雙方已經親密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不能分別。如果來串一次門,還要搞那麼多繁文縟節的程序,就是
太生分了,不能體現兩位之間比其他人之間的更親近的關系。如此才「
非正式」串門?因為這位東鄰元首的父親在世時,來華夏曾說過類似的
話,雙方要多多走親戚。
❷ 介紹一下北朝金正日
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日
金正日 (Kim Jong Il) 1942年2月16日生於中朝邊境白頭山密營,1950年9月至1960年就讀於平壤紅旗萬景台革命學院和平壤南山中學,1964年畢業於金日成綜合大學政治經濟系。
1964年6月至1974年2月,金正日先後任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科長、副部長、部長、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書記、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政治委員會委員。從1980年10月起,他歷任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政治局常委、書記、中央軍委委員。1982年至1998年,他被選為歷屆朝鮮最高人民會議代表。1990年12月至1993年4月他先後擔任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國防委員會第一副委員長和委員長。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日成1994年7月逝世後,金正日於1997年10月就任朝鮮勞動黨總書記。1998年9月和2003年9月分別再次當選國防委員會委員長。
金正日曾於1975和1982年兩次被授予「共和國英雄」稱號。1992年4月他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元帥稱號。他還曾三次被授予金日成勛章並獲得過金日成獎及其他勛章、獎章和稱號。
1983年曾訪問中國。2000年5月和2001年1月對中國進行非正式訪問。2004年4月對中國進行非正式訪問 。 朝鮮領導人金正日對中國的訪問
金正男(34歲)、次子金正哲(24歲),以及三子金正雲(22歲)三人
老大金正男:典型的「電腦迷」
作為金正日的長子,金正男的生活歷程與他的父親年輕時候很相似,他既過得逍遙自
北朝鮮,現在處境十分惡劣。已經有十幾年,沒有對外公布一些重要的經濟指標數據了。
經濟上很困難,不過實行的是先軍政策 。2000萬人口有100多萬軍隊。大量朝鮮難民冒著被槍斃的危險逃到我國映證飢荒並不是謠言。有一系列朝鮮難民沖擊駐華外國使領館事件為證。
經濟主要是農業,工業比較薄弱,而且主要是軍事工業。但是大量的技術裝備需要進口,經濟不發達的朝鮮想快速撈錢備戰,據說只好撈偏門。往來於日朝之間的萬景峰號客輪,就被指責走私軍火,毒品,運送被綁架的人質。朝鮮特工綁架日本平民到朝鮮卻是不爭的事實。從一個方面應證朝鮮不光彩的作為。美國罵他是流氓國家,無賴國家,失敗政權也不是隨口胡說的,是有把柄的。
朝鮮處於內憂外患中,唯一能想到的自保用的法寶就是核武器,外界估計朝鮮已能製造原子彈,但是還不能小型化,又沒什麼運載工具。打不到美國,又承受美國巨大的軍事壓力,他就暗示搞「核捆綁」戰術,也就是說美國一旦打我,我就亂扔核武,死也要拉幾個墊背的。所以周遍國家就緊張了,才來六方會談嘛。所以美國指責朝鮮是地道的核訛詐。
至於朝鮮社會主義問題嘛也不用多說。你可以查查資料,看看朝鮮哪些重要職位不是他老金家的親戚占著,據外國媒體報道,金正日又准備把他兒子培養成第三代領導人。都家天下了還什麼社會主義啊
❸ 抗美援朝發生在什麼時候
抗美援朝,又稱抗美援朝運動,是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群眾性運動。那麼具體的發生時間是什麼時候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抗美援朝發生在什麼時候,希望大家喜歡!
抗美援朝時間
抗美援朝時間是1950年11月4日到1953年7月27日,一共持續了將近三年的時間。在抗美援朝中,中國派出的志願軍協同朝鮮軍隊作戰。在中國志願軍前往朝鮮作戰前,朝鮮的領導就前往中國同毛澤東進行談判。
朝鮮領導人表示下一步就要進攻韓國了,而毛澤東拒絕了進行援助,是因為他覺得此時時機還沒有成熟,不適合派兵進入朝鮮。一段時間後,經過一系列的談判,毛澤東同意了朝鮮領導人的請求,可是中國並不知道具體作戰的時間。
在6月的時候朝鮮軍隊便開始進攻韓國,而此時美國的艦隊便進入了台灣海域附近,就是為了防止中國軍隊進入朝鮮,之後美國還向聯合國遞交了 議案 ,表示要組合各國軍隊形成聯合國軍隊來幫助韓國抵禦朝鮮的進攻,最後達成了協議,以美國為首的多個國家組成軍隊幫助韓國抵抗朝鮮。
於是毛澤東便發表講話要求集合所有力量幫助朝鮮打敗美國。在美國攻打的朝鮮的時候,在上空所投放的炸彈還炸死了三位中國公民,這是一種間接的向中國挑釁的行為。沒過多久,類似的事件再一次發生了。美國的飛機曾多次飛到中國領空上方,眼看著戰爭就要蔓延到中國東北地區。
在1950年10月8日的時候,朝鮮領導人向中國提出了請求派兵援助朝鮮。中國同意後便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最終在1950年11月4日,中國共產黨發表宣言,表示要集中力量抗美援朝。所以抗美援朝時間是1950年11月4日到1953年7月27日。
❹ 抗美援朝「中朝聯合司令部」成立始末
戰事初期,朝鮮人民軍一路高歌猛進,及至7月底已將韓軍逼退到了釜山一線,只要再加把勁便可以順利地達成目標。
此時朝鮮半島名義上是南北朝鮮主政,實際上南北背後各自站著美國和蘇聯。
這是因為二戰後的雅爾塔會議決定,以北緯三十八度線為界,以南為美國託管區,以北為蘇聯託管區。
隨著時勢變化,南北朝鮮分別建國,李承晚在美國的扶持下成為韓國總統。
北朝鮮則推選金日成為領導人,後在蘇聯的扶持下迅速壯大。
南北分裂後,金日成一直想要統一朝鮮半島,他堅信只有戰爭才能實現這個願景 。
實際上這場朝鮮戰爭不僅是金日成想要民族統一的結果,更是美蘇兩國的博弈 。
金日成訪蘇,希望斯大林能夠支援他發起朝鮮戰爭。
這時候蘇聯的戰略重心仍在歐洲,不願在亞洲與美軍有正面沖突,只給了少量武器贊助。
不久後,金日成訪問中國,希望能得到毛主席的支持。
然而此時的中國正自顧不暇,毛主席對金日成的想法表示贊同,但規勸他不要急著發動戰爭,還需等待時間。
金日成明知沒有外援,還是不管不顧地發動了朝鮮戰爭,他認為此時朝鮮人民軍的素質、裝備大好,正是發動戰爭的最好時機。
朝鮮戰爭爆發後,斯大林不同意本國返回安理會,因此蘇聯無法行使一票否決權。
最終導致聯合國做出了不利於朝鮮的決定: 成立聯合國軍,直接對這場戰事進行干預。
斯大林聞訊後,敦請中方成立一支守衛東北邊境的軍隊,以防止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參戰後朝鮮戰爭局勢迅速惡化,進而威脅到了中、蘇兩國的利益。
這一請求被我方認可,東北邊防軍隨之成立。
金日成已然取得了南朝鮮的大多數土地,被眼前的勝利蒙蔽了,中方屢屢提醒,讓他抽出一部分兵力守衛好仁川一帶。
可金日成卻充耳不聞,結果被麥克阿瑟成功實施了仁川登陸。
朝鮮人民軍被攔腰截斷,退到釜山的友軍被兩面夾擊,在麥克阿瑟的領導下,韓國在半個月時間內便恢復了所有領土。
美軍的目標當然不僅僅是幫助韓國恢復政權,只怕整個朝鮮都要被他們收入囊中,我國與朝鮮毗鄰,唇亡齒寒,我方不能視而不見。
9月30日,周總理通過有關渠道講明了中國的態度:
美帝毫無顧忌,翌日即突破了三八線,並一路北進直至鴨綠江,並宣稱:「在 歷史 上,鴨綠江並不是中朝兩國截然劃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礙。」
到了這一步,中國其實已然沒有了選擇,東北地區作為新中國的重工業重心,是萬萬出不得意外的,絕不能讓這些「外來強盜」時時盤踞在我東北邊境之畔。
是以毛主席力排眾議入朝參戰,並緊急調回西北地區的彭德懷,擔任這場抗美援朝大戰的總指揮。
10月19日晚,彭德懷帶領中國人民志願軍秘密入朝,隨即展開了第一次戰斗。
此戰乃是趁敵不備「打悶棍」,這一戰略方針也確實得到了充分發揮,我軍果然首戰即勝。
當時,只有由原東北邊防軍轉隸而成的志願軍第一批部隊先期入朝,總計25.2萬餘人。
「抗美援朝」這是我方對於此戰的定性,也就是說這一戰是為援助朝鮮而打,按理說這一戰的主角應該是朝鮮。
可志願軍的體量以及戰力,都是遠遠蓋過了朝鮮人民軍的,美軍入朝後是反客為主,李承晚的韓軍只有默默摸魚的份兒。
中國當然不會如此盛氣凌人,可也不能一切都放任給朝鮮方面,需要對那無數志願軍兒郎的生死負責,對國內的無數人民群眾負責。
這樣便牽扯出了一個問題,志願軍入朝後與朝鮮人民軍的軍事合作,指揮層面該如何去協調。
彭老總入朝後,金日成派朴一禹前來交涉,表示志願軍入朝是為援助,指揮權應該歸朝鮮方面,志司應搭建在朝軍司令部附近。
如果是普通的軍事合作,這樣的要求尚算合理,可是朝鮮戰爭太不尋常。
聯合國軍和志願軍參戰後,本來的交戰雙方,即朝鮮和韓國已淪為了配角,他們的軍隊已然不能左右大局。
首先,朝鮮方面的軍事指揮能力堪憂。
在7月間,中方屢屢提醒朝鮮美軍可能於仁川登陸,但金日成乃至其他朝鮮人民軍高層,都把這一防患於未然之長策拋諸腦後,只一門心思盯著眼前的土地。
原本10萬朝鮮人民軍氣勢如虹一個多月里打到了釜山,可僅僅半個月時間,便被從仁川登陸的聯合國軍給打回了三八線以北。
及至志願軍入朝之際,朝鮮人民軍所剩的只有三萬殘兵,唯有躲在一些窮山惡水,與敵人打游擊的份。
其次,志願軍光先頭部隊就有25萬多人,後續還會有更多,以少馭多、以小使大,這明顯是不現實的。
再者,中朝兩國軍隊有很大的不同。
志願軍是在二十多年的革命戰爭中,一步步由弱到強成長起來的,習慣於以高度機動性、靈活戰術、戰士的能動性等為獲勝之要素。
可是,在蘇聯幫助下趕走日本侵略者的朝鮮方面,卻是繼承了蘇軍的大開大合、火力為先。
當時,中國還沒有建成裝甲部隊,可朝鮮人民軍卻在蘇聯的支持下,已然裝備起了一支擁有350輛坦克的規模化裝甲部隊。
在炮火、重機槍等優勢火力方面,也確實要比中國強得多,可沒有英明的指揮員去分配到合適之處,也便只是一堆靈巧的傢伙事兒。
種種因素匯成了彭德懷的一句話: 「我要對中朝人民,對幾十萬士兵負責啊!」
在彭德懷的心中,金日成的提議有些不太現實,一番反駁後金日成只得悻悻罷了。
同年11月,第二批部隊20、26、27軍入朝後,志願軍人數已超過40萬,而第三批部隊正在准備。
眼見於此,金日成再也不好意思提要由朝鮮方面指揮中朝兩軍了。
金日成退而求其次,要雙方指揮所合並在一起。
不過,關於統一指揮的交涉,此時還沒有形成最終意見,貿然合在一起,怕是會多生嫌隙,反而不利於戰事的推進,此議暫時作罷,兩軍依舊各打各的。
不過,兩軍的配合還是很必要的,朴一禹被金日成派到志司,擔任雙方的中間聯絡人。
我方大方地任命朴一禹為志願軍副司令、副政委、黨委副書記。
抗美援朝戰爭初期,朝鮮人民軍與志願軍因為語言不通,在配合中多次出現過問題。
11月4日的博川之戰,我39軍正在圍攻美24師,被朝軍誤以為是敵軍,竟對我方發動攻擊,讓被圍之敵趁勢脫逃。
第二次戰役中,宋時輪手下的26軍在厚昌,也被朝軍坦克給轟擊過。
一段時間內,經朝方軍管的鐵路,也不允許志願軍使用,讓我方運輸效率大大降低……
種種情況讓毛主席和彭德懷意識到了,必須要盡快地促成中朝軍隊的統一指揮。
經過一番考慮後,彭德懷委託使館人員向金日成提出這個問題,望朝鮮人民軍總部能盡快向志司聚攏。
不成想,金日成只是虛應故事,只將方虎山、崔仁兩部派上戰場,在敵後進行游擊作戰。
至於兩軍配合,只由朴一禹帶領少數通信聯絡人員,為雙方進行有關傳達。
而兩軍總部靠向一處之議,被金日成給明言拒絕了,統一指揮還是處於僵局之間。
毛主席了解到前線的情況後,決定雙管齊下:
一方面由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高層,直接就這一問題進行交涉,要一切以戰場大陸為重;
另一方面,由蘇聯方面對金日成進行規勸。
11月中旬,周總理按照毛主席的意思,給斯大林發了這樣一封電報:
志願軍入朝取得的巨大勝利,讓斯大林對彭德懷的指揮能力極其佩服。
收到中方的電報後,很快便給出回復:
在斯大林的意見下,金日成與什特科夫聯袂到了志司,就統一指揮的問題進行交涉。
作為蘇聯派到朝鮮戰場上的顧問,什特科夫自然是以斯大林的意見為先,先是擺出了一個極具對比性的事實: 朝鮮人民軍使用最好的蘇聯武器,卻敗得一塌糊塗。
志願軍入朝後以「萬國牌」武器,卻能將敵軍打得節節敗退,並消滅大量敵人,是以由中方統一指揮戰事,不應該有任何異議。
眼見背後的「主子」抱著如此態度,金日成哪怕再不願意,也只好捏著鼻子認了。
12月3日,金日成去到北京與毛主席一番會談後,隨即做出最終表態:
從這個表態中,足見金日成還是心有不甘的 ,身為朝鮮領導人卻要聽中方的調遣,他實在難以接受,可是蘇聯方面的威懾卻讓金日成不得不如此。
他知曉,沒有了蘇聯的支持,他這個領袖是做不下去的。
其次,一旦真正惹怒了中方,單憑朝鮮人民軍是無法抵抗得住敵軍的。
不管怎麼說,統一指揮的願望還是達成了,前線成立起了兩軍聯合指揮部,組織建軍、正面作戰、敵後戰場以及與作戰相關的種種事宜,均由聯合指揮部統一協調。
成立的聯合指揮部,以彭德懷為最高指揮,朝鮮人民軍的金雄偉、朴一禹為副手。
自此,中朝才開始了相對融洽的聯合作戰,後續戰役中也因此而發揮了諸多優勢。
首先,朝鮮人民軍是當地人,對於地形地貌等有著充分認識,也能爭取到當地民眾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改善志願軍後勤運輸的困境。
其次,朝鮮人民軍裝備著大量優勢武器,在統一指揮後便能夠將其優勢發揮出來,在局部戰場給敵以重擊。
然而,統一指揮並不代表著萬事大吉,該有的矛盾還是會有的,畢竟中朝兩國的訴求有所不同。
中國只願給美帝一些教訓,讓朝鮮半島恢復到戰前的一個狀態,可朝鮮方面卻想的是一統南北。
這不,在第二次戰役結束後,平壤得以收復,還將敵軍趕到了三八線附近,算是基本完成了我方的戰略意圖,餘下的只消穩扎穩打,莫讓局勢再生大的變化。
是以,彭德懷下令收兵暫作休整,可金日成與什特科夫卻主張要繼續南進,把好不容易取得的優勢繼續擴大下去。
金日成想的是藉助志願軍的力量,來實現他一統朝鮮半島的夙願,而什特科夫表示應該勝追擊,一直把敵軍都趕下海。
彭德懷卻知曉,如此想太過不現實了,敵軍經歷了兩次挫敗,可其軍事實力卻依舊強悍,那兩次戰役中,敵軍是吃了不熟悉我軍戰斗方式的虧 ,再想繼續下去怕是不易了。
且志願軍的補給線很是脆弱,糧草、軍衣、武器、醫葯等方面的補充,都很艱難,再次發動大型戰役只怕是不易。
毛主席綜合考慮了這些情況後,指示盡快發動第三次戰役,將漢城給攻陷下來,大大挫傷敵人的囂張氣焰。
於是乎,第三次戰役在1950年的最後一日打響,此役志願軍集中了六個軍的優勢兵力,朝鮮人民軍也集結了三個軍,兩方合力對敵方陣線發起迅猛攻勢。
雖成功攻克漢城,將敵軍趕至三七線附近,此間卻是損失不小。
原是時任美第8集團軍司令兼「聯合國軍」地面部隊司令的上將李奇微故意所為,他針對志願軍機動性強、戰術靈活,而專門研究出來的磁性戰術。
金日成與什特科夫卻還不肯滿足,認為如此的大好局勢,應該繼續猛攻猛打,盡快把敵軍趕到大海中去。
面對這樣的盟軍,志願軍也頗為無奈,彭老總只得親自出面,與金日成進行交涉,眼見對方主意甚篤,便表明了早就與國內商量好的對策:
由已然休整完畢的朝鮮人民軍繼續南進,志願軍則負責仁川—襄陽線以北地帶,為朝軍打消後方以及側翼的所有隱患。
金日成明白,只靠朝鮮人民軍,哪裡能與兵力更多、武器更精良的聯合國軍對抗?
如果真無法拉上志願軍一道,人民軍自己單干,怕是只有再次送人頭的份,無奈之下只得同意暫時休整一段時間再說。
斯大林知曉前線的不和後,站在了彭德懷一邊,稱 「真理在彭德懷同志手裡,他是當代天才的軍事家」 。
斯大林還嚴厲批評了什特科夫這位顧問,要他此後莫要再干涉彭德懷用兵。
為了統一指揮,彭德懷趁戰事空隙,專門召開了一次中朝高幹聯席會議,就此前三個戰役進行了總結,就此後的有關任務進行了合理規劃,而後便是一番鼓舞軍心的講話。
當初彭德懷擬定初稿後發回國內,毛主席進行了多次修改,添上了這么一大段令人熱淚盈眶的文字:
樹欲靜而風不止,中朝想要暫時停止軍事行動,可敵軍卻不願意給我們這個緩沖機會。
僅僅十多天後,敵方便發動了第四次戰役,所謂的南進自然不用再提,如何抵抗敵軍的大力反撲才是當前要緊。
敵軍此次是有極有針對性的,較之以前三次戰役,更是發狠了。
盡管有彭德懷的英明指揮,中朝兩軍的傾力合作,還是被敵軍一路北推。
聯合國軍不止收復了漢城,還把戰線重新恢復到了三八線一帶,而此戰中敵我雙方的戰損,都要比前三次加起來還多得多。
此役之後,金日成才真正意識到了敵軍的恐怖所在、志願軍的強大所在、朝鮮人民軍的局限所在。
此後,金日成不斷號召廣大朝鮮同志切實配合志願軍的行動,為早日結束這場讓朝鮮人民深受創傷的戰爭而不懈努力。
第四次戰役落幕的次日,第五次戰役便浩浩盪盪地展開,此役中聯合國軍主帥由麥克阿瑟換成了更加難纏的李奇微。
在其磁性戰術的深刻施行之下,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在此戰中所付出的傷亡,竟然比敵軍還要多,但中朝軍隊卻絲毫沒有退縮,不計後果、予敵重擊。
五次戰役結束之後,美帝已然被狠狠地打疼了,聯合國軍內部也多有齟齬,一時間無力再戰,便開始謀求在談判桌上解決爭端。
雖然這一時期的停戰談判,大多隻是敵方用來恢復戰力的手段,我軍也同樣需要休整,順勢應承了下來,從此朝鮮又多了一個重要戰場——談判桌。
此後兩年多的時間里,我方與敵軍又打又談,打的時候一往無前,談的時候錙銖必較,無論是武戰還是文戰,中方都不曾有絲毫退縮。
在彭德懷與李克農兩位「泰山石敢當」的主持之下,敵方可謂是吃足了苦頭,其中朝鮮軍民付出了良多,與我軍之配合也越發嫻熟,真正做到了親如一家。
夫妻之間都有爭吵,兄弟之間也有齟齬,更何況是兩個國家之間呢?
有矛盾很正常,只要妥善地解決,雙方的關系只會更加緊密。
在這一方面,中國從上到下都做到了極致,毛主席寬大胸懷總領一切,彭德懷面面俱到切實執行。
數百萬志願軍對待敵人無所畏懼、以命相博,面對友軍則肝膽以照、不計前嫌,中朝兩國無數民眾,皆是以自己之所、無私支援前線。
正所謂「上下同欲者勝,同舟共濟者贏」,抗美援朝的勝利便是完美驗證了這一點。
我方以兩國之力對戰十八國,在武器裝備、後勤補給等均不如人的情況下,硬是打贏了,這是一個偉大的奇跡,可也未嘗不是一種必然!
如今,距離朝鮮戰爭已經過去了近70個年頭,可那些驚心動魄的故人與故事,依然每每振奮人心,贊嘆前人的壯舉,珍惜當下的和平。
我們能做的不過是竭盡所能,讓這份堅實的基業愈加輝煌!
向老一輩領導人和志願軍戰士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完-
❺ 2010年5月3日,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日搭乘專列通過鴨綠江中朝友誼大橋,開始了訪華之旅.金正日最先踏上的
中朝友誼大橋又名鴨綠江大橋,位於鴨綠江上,是連接中國遼寧省丹東市與朝鮮平安北道新義州市的跨國橋梁,丹東地區除東港沿海平原大部分屬遼東山地丘陵外,為長白山脈向西南延伸的支脈東南坡.故金正日最先踏上的中國領土所屬省級行政區為遼寧省,地形區為長白山.
故選:B.
❻ 朝鮮領導人出國訪問是坐飛機嗎
當然是坐飛機,除了跟韓國和中國有陸地相連以外,去其他國家都得坐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