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樹嶺國家實驗室訪問學者
㈠ 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的工程進展
2000年7月,中科院院長路甬祥訪問英國時參觀了英國的散裂中子源ISIS。ISIS平均每年用戶達1500人,在近20台中子散射譜儀上開展700多個實驗,建造ISIS的盧瑟福實驗室每年發表500篇高水平的相關論文,早已成為世界級實驗室。回國後,路甬祥即要求中科院論證我國建造散裂中子源的可行性,這樣的大科學平台,對提高國家科技創新能力十分重要,中國太需要了!
2001年2月18-20日,根據路院長等領導的批示,中科院召開了主題為「21世紀中子科學的發展」的香山會議(第157次),會上介紹了國內外中子散射研究的進展, 並對在我國建設「散裂中子源」的設想進行了討論。
2001年5月8-9日, 中國散裂中子源研究第一次院士咨詢研討會召開,會議對建設「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必要性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建議對「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先進性和可行性進行進一步的調研。
2001年8月26-27日, 中國散裂中子源研究第二次院士咨詢研討會召開,會議聽取了中科院專家和海外專家的專題報告,通過了建設25Hz、100kW的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方案。會後呈交了建造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的項目建議書。
2001年12月31日,中科院路甬祥、白春禮等領導聽取了物理所和高能所的匯報以及海外專家的評論,同意啟動「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概念設計。經估算,散裂中子源在我國國內的潛在用戶在1900個以上。
2002年4月22-26日,第一屆中國散裂中子源靶站和慢化器的國際論證會在北京舉行,來自世界主要的幾個散裂中子源的最高級科學家參加了會議。
2002年7月,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多學科平台散裂中子源的關鍵技術的創新研究」啟動(2004年7月結題)。
2003年4月,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重點項目「多學科應用的散裂中子源」啟動(2004年5月結題)。
2004年7月26-31日,為了傳授中子散射基礎知識、培養潛在用戶,物理所舉辦了第一屆中子散射暑期培訓班,注冊人數達109名。
2004年8月4-6日,第一屆散裂中子源多學科應用研討會在物理所召開,180餘名專家學者和研究生參加了會議。會議通過了項目組提出的第一期五台中子散射譜儀建設計劃,有兩家用戶提出,在項目組資助少於1000萬元的前提下自建2台譜儀。會議決定成立中子散射用戶聯盟,確定了用戶工作條例。
2004年10月15-16日,在第25次中美高能物理合作聯合委員會會議上,4項與散裂中子源相關的合作項目首次列入了中美高能物理雙邊合作計劃。
2004年12月8日,物理所召開了「物理所散裂中子源用戶研討會」,會議決定成立「物理研究所散裂中子源用戶專家組」,確定了用戶專家組人員名單。 2005年6月1日,中科院計劃局組織了CSNS項目建議書專家評審會。由魏寶文院士等19位專家組成的專家組聽取了項目組的總體報告及3個分報告。與會專家充分肯定了CSNS建設的重大科學意義,並認為項目建議書中提出的建造一台束流功率100kW、重復頻率25Hz的散裂中子源的方案是綜合考慮了用戶需求、投資強度、建造周期以及技術難度提出的,符合我國國情。中科院組織物理所和高能所的相關力量,對方案設計及關鍵技術開展了三年左右的前期研究,為CSNS的建造打下了基礎。考慮到國際上散裂中子源迅猛發展的態勢和國內對散裂中子源越來越迫切的需求,CSNS應當按照國家大科學工程立項程序盡快立項。
2005年6月2日,中科院院長辦公會同意將CSNS上報國家發改委,並決定在CSNS完成立項前提供3000萬元經費進行前期預制研究。
2005年7月19日,國務院科教領導小組原則批准未來5年內建造9個重大科學裝置,預計投入金額60億元,其中CSNS造價為12億元。
2005年7月27-29日,第二屆散裂中子源多學科應用研討會在物理所召開,170餘位專家學者和研究生參加了會議。與會者對中子散射技術、譜儀及應用、CSNS的建設構想,以及中子散射應用在我國科學研究各領域中的廣闊前景有了進一步了解。
2005年11月27日,中科院計劃局和基礎局組織召開了CSNS前期預制研究專家評審會,會議肯定了前期預制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意啟動CSNS預制研究。
2006年2月27日,中科院物理所的CSNS靶站譜儀工程中心(籌)掛牌。
2006年4月25-27日,CSNS加速器工程設計國際研討會在高能所召開,全面評估了加速器各部分的工程設計。
2006年7月31日,第三屆散裂中子源多學科應用研討會在物理所召開。會議邀請了美國、日本、英國散裂中子源項目負責人介紹國際動態,並請用戶對CSNS的性能提出要求,供改進總體設計和譜儀參數參考。
2006年8月3-4日,中科院召開了主題為「同步輻射與中子散射交叉的前沿科學問題」的香山會議(第281次),參加者包括國內科研院所以及美國等20家單位的54名專家學者。會議重點討論了同步輻射技術與中子散射技術的交叉、散裂中子源與反應堆中子源技術的交叉、同步輻射和中子散射技術與凝聚態物理、軟物質與生命科學、成像與醫學等科學領域的交叉等。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就充分發揮散裂中子源這一多學科應用平台作用各抒己見,達成了許多重要的共識,提出了許多很好的建議。
2006年11月12-15日, 由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和中國科學院共同主辦的第一屆中美中子散射技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美國國家技術標准局、阿岡國家實驗室、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洛斯阿拉莫斯國家試驗室、德國的慕尼黑中子散射中心、哈邁和予利希研究所、英國盧瑟福研究所、法國的勞厄-朗之萬和里昂-布里淵研究所、日本質子加速器研究聯合體、澳大利亞布拉格研究所、韓國原子能研究所、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中科院物理所、高能所、化學所、金屬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八個國家的實驗室負責人、專家、學者、研究生共160餘人參加了會議。
2007年2月13日,中科院與廣東省人民政府簽署了《中國科學院、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暨廣東東莞散裂中子源國家實驗室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共同向國家申請在廣東省東莞市建設我國首台、世界一流的脈沖中子科學綜合實驗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屆時還將共同建設廣東東莞散裂中子源國家實驗室,以確保中國在中子散射科學領域的先進地位。
2007年2月,CSNS離子源研製取得新進展。作為預注入器的負氫離子源是整個散裂中子源裝置的關鍵設備之一,它提供的束流流強直接影響到散裂靶上最終達到的流強。高能所通過消化吸收從英國ISIS獲得的資料,自行設計和製造了負氫離子源核心部件Penning源,並在ISIS專家的指導和協助下進行了一系列測試。ISIS專家對於測試結果給予了熱情的稱贊和肯定。
2007年2月,CSNS主磁鐵鋁絞線及線圈試樣研製獲得成功。CSNS快循環同步加速器(RCS)中的主磁鐵是由帶直流偏置的25Hz正弦交流源激勵,採用中空水冷鋁絞線線圈是最有效的方法。高能所聯合上海克林技術有限公司、蘭州近物所科近泰基技術有限公司和合肥等離子體所聚能電物理技術有限公司分別研製鋁絞線二極磁鐵試驗線圈。經過與多家鋁導線生產單位的協作,國內有兩家試製成功中空水冷鋁絞線。三個合作單位研製成功的鋁絞線線圈,經初步檢測,性能指標均滿足設計要求,解決了散裂中子源RCS環主磁鐵研製中的一個核心問題。研製過程中所取得的多項技術和工藝,為國內相關技術的發展起到了推動和促進作用。
2007年4月25日,CSNS舉行科學報告會,中科院院士方守賢、CSNS項目負責人韋傑等就散裂中子源的安全性、應用等作了報告。專家指出:CSNS基於新一代加速器,不需要核材料,其動力來自電能,其輻射控制在環保安全范圍,是世界一流的安全裝置。在散裂中子源附近居住一年,居民受到的輻射量僅相當於乘一次飛機。 2007年4月26日,廣東東莞中子科學中心在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正式掛牌,這標志著我國首台散裂中子源項目建設及東莞散裂中子源國家實驗室正式啟動。
2007年4月26-29日,「第十八屆先進中子源國際合作會議」在廣東東莞召開,約100名國外科學家、100多名國內科學家以及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工程師參加會議。這是先進中子源國際合作會議首次在中國舉辦,意義重大。
2007年5月1-3日,第一屆CSNS項目國際顧問委員會評審會在高能所舉行,這是CSNS工程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CSNS參照國際慣例設立了國際顧問委員會(由國際科技顧問委員會、國際加速器顧問委員會及國際靶站譜儀顧問委員會組成)。顧問委員會委員均為國際和國內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作為國內首座世界水平強流質子打靶設施,國際經驗對於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建設極為重要。國際顧問委員會將在工程建設期間,對於工程建設和發展中的關鍵科學問題和技術問題定期提供評議和咨詢意見,調動和發揮各方面的作用和積極性,確保工程的順利進行。會議聽取了總體及各個分系統的報告,對CSNS的整體方案和具體技術參數進行了全面評審,對總體指標、加速器及靶站譜儀均提出了方向性的建議,對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具體的意見。
2007年7月6日,CSNS項目可行性研究工程地質勘察評審會在廣東省東莞市大朗鎮召開。參會單位有高能所、物理所、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東莞市市政府及該市發改局、規劃局、科技局、財政局、環保局、建設局、國土局、松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大朗鎮政府。評審組由7名地勘專家及高能所、物理所代表共11人組成。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經過兩個多月的勘察,完成了CSNS項目可行性研究工程地質勘察。專家組聽取了該項目負責人的成果匯報,進行了現場考察和討論,審查和評議了項目組提交的《CSNS可行性研究工程地質勘察報告》總報告、附件及相應圖件。評審組認為,報告提出的預選場址適合作為散裂中子源工程的建設場地,且選擇中等風化花崗岩或變質岩作為散裂中子源工程裝置地基。該報告經必要修改後可作為開展下一階段方案規劃設計的依據性文件。
2007年12月2-4日,受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委託,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組織專家對中科院申報的《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建議書》進行了評審。來自中咨公司、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清華大學等單位的14位專家擔任評估組的評委。評估專家組聽取了項目總體情況、科學意義與用戶需求、建設方案與關鍵技術、土建工程、通用設施與環境保護、工程經費質量與進度管理等方面的匯報,並從項目建設的必要性、需求分析、建設目標、方案的合理性、投資估算的合理性、項目效益分析和風險分析等方面進行了提問。經座談、交換意見以及內部討論後,評估組認為:「散裂中子源是大型的多學科共用的研究平台,對國家科學技術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在中國建設散裂中子源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時,建議盡快立項上馬。項目組經多年艱苦努力,深入細致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並且很好地反映在項目建議書上。專家組認為,項目建設的技術方案合理可行,符合中國國情,達到了評審要求。專家們對散裂中子源項目下一步工作的開展也提出了非常有益的建議。
2008年5月31日,CSNS二極磁鐵電源樣機在單網孔B鐵諧振網路上成功實現了滿負荷測試,載入電流1160+860sin(50 t),其中直流1160安培,交流電流860安培,交流頻率為25Hz。在通電的過程,諧振系統工作正常,各部件承受了設計電壓。這是自2008年2月22日在諧振負載連接完成後首次實現滿負荷運行。二極磁鐵諧振電源系統是CSNS預研的重要攻關項目,這種應用在粒子加速器上的大功率諧振電源在我國首次研製成功,標志著CSNS電源及磁鐵樣機研製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2008年6月5日,CSNS直線射頻系統與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合作研製的串聯諧振脈沖高壓電源樣機經過專家測試組現場測試,其主要技術指標均已達到設計要求,諧振電抗器Q值大於350,在速調管陰極高壓66kV、高頻輸出功率380kW的情況下,電源整機效率達88%,工作穩定可靠,專家驗收組一致同意通過產品驗收。該項目是CSNS預研的重點項目,它根據我國射頻專家自主提出來的新型脈沖高壓電源方案,在國際上首次將傳統的電容電感串聯諧振原理與調制器(電子開關)相結合,為速調管提供脈沖高壓。它具有結構簡單、安全可靠、故障率低、便於維護等優點。目前這種新型方案國內外尚無採用同類設備結構的報道。其工藝難點在於,對電抗器電感量和電容器電容量精度要求很高,諧振電容器的正切損耗控制在0.04%,高Q值大功率電抗器的研製,其製作工藝十分考究。此研製項目屬開創性的研究工作,全部依靠國內的技術基礎和力量自主研發而成,這是CSNS直線高頻功率源研製工作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2008年6月17日,國家環保部組織的CSNS環境影響評價專家審評會在廣東省東莞市召開。來自環境保護部核安全與環境專家委員會、環境保護部安全管理司、環境保護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合肥同步輻射國家實驗室等單位的10位專家擔任審評組的評委,廣東省環保局、東莞市環保局、大朗鎮環保分局、廣東省產業發展研究院等單位列席。CSNS項目經理韋傑介紹了項目總體情況、科學意義與用戶需求、建設方案與關鍵技術等。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編制單位清華大學的劉原中教授報告了環境狀況及施工期環境影響分析、建設項目對環境的影響、輻射監測、輻射防護與安全管理、公眾參與等內容。與會專家對東莞市大朗鎮擬選場址進行了考察,並從場址地址、地震、劑量管理目標值、輻射源項等環境影響方面進行了提問,項目組進行了答辯。專家組認為:「報告書對建設散裂中子源的必要性、工程的特點及相關的環境影響作了比較清楚和系統的描述;報告書的格式與內容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要求,編制依據充分,評價目的明確,對環境影響因子識別和評價描述清楚,內容比較全面,滿足本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要求;該項目對環境的影響是可以接受的結論可信」。
2008年7月17-19日,亞洲未來加速器委員會第三屆強流質子加速器研討會(The 3rd ACFA-HPPA Mini-workshop)在高能所召開。來自日本J-PARC、韓國KAERI、高能所等科研單位40餘名代表參加了研討會。研討會意在交流強流質子加速器在亞洲的發展狀況、並希望通過討論進一步加強亞洲各國在該領域的合作研究。日本J-PARC、韓國KAERI和高能所的專家分別報告了各自的研究進展情況,並就LINAC運行調束、RCS環設計與預制研究、超導技術等議題展開了詳細的討論。與會代表就進一步研究合作達成共識,研討會取得了圓滿成功。目前,日本J-PARC調束獲得初步成功,將為中國散裂中子源的設計、建設提供更多的參考和經驗。與會專家參觀了CSNS關鍵設備預研成果。前兩屆研討會分別在日本KEK和韓國KAERI舉行。
2008年9月28日,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散裂中子源(CSNS)項目建議書,該項目的總體科學目標是建成世界一流的中子散射多學科研究平台,並在項目建成後組建國家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
㈡ 張衛寧的個人簡介
姓名:張衛寧 英文名:Jaco Chang屬相:羊生日:11月7日星座:天蠍血型:B籍貫:福建偶像:谷村新司最喜歡的數字:3最喜歡的顏色:綠最喜歡的食物:辣椒最喜歡的運動:足球,羽毛球
㈢ 徐南平的人物履歷
1978.09——1982.06,合肥工業大學無機化工專業學習;
1982.09——1985.04,上海化工研究院無機化工專業碩士研究生;
1985.04——1986.02,上海化工研究院助理工程師;
1986.02——1989.12,江蘇省南京化工學院化學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
1989.12——1993.06,江蘇省南京化工學院講師、副教授;
1993.06——1996.10,南京化工大學教授(期間:1994.06——1994.12,任美國匹茲堡大學訪問教授);
1996.10——1999.05,南京化工大學研究生處處長(期間:1997.05——1997.08,任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訪問教授);
1999.05——1999.10,南京化工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院長;
1999.10——2001.12,南京化工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院長,江蘇久吾高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兼);
2001.12——2002.06,南京工業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2002.06——2006.05,南京工業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南京九思高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兼)(期間:2002年11月作為JSPS學者訪問日本名古屋大學);
2006.05——2008.04,江蘇省蘇州市副市長(掛職)、南京工業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期間:2007.10起擔任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8.04——2011.07,江蘇省省長助理、省政府黨組成員;
2011.07——2013.01,江蘇省省長助理,省政府黨組成員,省科技廳廳長、黨組書記;
2013.01——2015.01,江蘇省政協副主席,省人民政府黨組成員,省科技廳廳長、黨組書記;
2015.01——2015.05,江蘇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黨組成員,省科技廳廳長、黨組書記;
2015.05——2015.11,江蘇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黨組成員;
2015.11——,科學技術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20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黨的十八大代表,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十二屆省委委員,省十一屆政協委員。
㈣ 追尋人類起源的資料
生命--人類的起源
自古以來,人類起源的問題就一直困擾著人們。神話傳說和宗教理論使人們一直認為是神造了人。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不斷認識和了解了更多的自然知識,達爾文的「進化論」逐漸被人們了解和接受,並已成為主流學說。但是,長期以來關於生命以及人的起源問題從未停止過爭論。
下面摘錄了幾篇關於生命演化及生物多樣性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丹麥科學家發現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丹麥哥本哈根地質博物館米尼.羅森在格陵蘭西部發現了37億年前由浮游生物留下的痕跡。這一發現表明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可能起源於37億年以前,從而使生命的起源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羅森研究了37億年前岩石中碳的兩種同位素,他們發現,遠古岩石中兩種碳的同位素的含量與現代岩石相似。這說明岩石里含有浮游生物排泄的廢物和它本身的遺骸。《北京經濟報》99.2.4
科學家分析格陵蘭岩石發現 38.5億年前地球上就有生命法新社洛杉礬11月4日電 在格陵蘭發現的岩石表明,至少38.5億年以前地球上就存在生命,這比以前人們認為的早4億年。
l1月號《自然》雜志說,在格陵蘭西南的阿基利亞島發現的岩石在洛杉礬加利福尼亞大學進行了分析,結果證明了上述結論。
參加分析研究的科學家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聖迭戈斯克里普斯海洋學院、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地球和太空系、國立澳大利亞大學和英國牛津布魯克斯大學.
斯克里普斯海洋學院的斯蒂芬•莫伊日什說:「我們的證據雄辯地證明,至少在38.5億年以前地球上就存在生命,而這還不是最後的結論.我們很可能發現生命存在的時間還要早。」
岩石中的碳化物在洛杉礬加利福尼亞大學用離子微探針進行了分析,這種儀器使科學家能知道樣品確切的成份。
莫伊日什說.發現的生命的形式也許是一種簡單的微組織,但是,由於高溫和壓力的破壞,它實際的形狀和性質不能確定。
在此以前有關生命存在的證據是洛杉礬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威廉•舍普夫提供的,那種像細菌一樣的化石表明在34.6億年前地球上存在生物。參考消息 96.11.9
地球生命可能來自外星瑞典的科學家前天公布,宇航員從地球帶到火星去的兩種細菌,在回到地球後仍然生存,這意味火星生命可以來到地球。
斯德哥爾摩皇家科技研究中心的米列伊科夫斯基及其他科學家在美國亞特蘭大的一個會議上解釋,由於這兩種頑強的細菌能抵受高速、輻射及高溫,因此經歷「全程」後仍能生存。
一些科學家還表示,由於火星先於地球冷卻,可能會比地球早一步形成生命。如果火星上真有微生物,當火星受到沖擊後,依附在脫落的火星表層上的微生物,便能避開火星的引力,運行到地球或其他行星上。如果微生物能抵受太空上的輻射,便有可能安全降落地球上繁衍發展。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謎
中國新聞社昆明4月17日消息:最近,根據在貴州甕安發現的數以萬計的動物胚胎和成體化石,我國科學家提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前四千萬年——5. 8億年前動物就已分化,出現了許多「長不大的動物」,從而初步破解了長期困惑世界古生物界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謎。
專家指出,這一發現使包括人類在內的動物起源和動物多樣性歷史前推到5.8億年前,當時的甕安動物群猶如寒武紀大爆發的一支序曲,奏響了動物多樣性之歌。
距今5.4到5.3億年的寒武紀,由於許多動物爆發式地出現,地球驟然熱鬧起來,這就是寒武紀大爆發。寒武紀前的動物化石則少之又少。由於化石記錄缺乏,生命大爆發的原因至今是個謎。大爆發前的世界是什麼樣?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一系列疑惑牽動著無數古生物學家的心。
據新華社報道,1998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陳均遠研究員等人在貴州甕安發現了5. 8億年前、迄今已知最早的多細胞海綿及其胚胎化石,震驚了世界。
除海綿化石外,科學家還首次發現大量兩胚層動物胚胎化石。兩側對稱是生命進化史上的一次跳躍。從原始的輻射對稱到兩側對稱,動物才有頭尾和神經,也因此向復雜化方向發展,才可能演化出人等高級動物。這些甕安兩側對稱動物,成為迄今世界最早的兩側對稱動物。(完)
溫泉里噴出了生命嗎地球上的生命是怎樣開始的?它是一下子從洋流中波浪起伏的淺潮中產生的還是由沸騰的深海火山噴泉帶來的?這個大問題一直使科學家們困惑不解。
最近,在一艘名為「朱的斯的抉擇」的鑽探船上進行考察的來自9個國家的25位科學家已經偶然發現了能夠揭開這一大謎團的重要線索。這次活動對加拿大溫哥華島以西240公里處的海底進行了探測,他們在海底通過鑽探取出岩心,對礦物和生物資源的貯藏進行了分析。但這次鑽探重新碰開了地下熱液的裂口。高達290攝氏度的熱水一下於就從裡面噴了出來。
海底的天然溫泉引趙了科學家們的興趣,因為通過這個渠道可以研究在新的洋底表面層發現的鐵、銅、鋅、錳等金屬礦藏的形成。更為重要的是,這些礦藏似乎與地質構造的形成甚至可能與生命本身的起源有關。在地質構造形成的過程中,大陸扳塊在極長的時期內漂移碰撞。
這些板塊的運動使地殼產生了裂縫。如果這些裂縫出現在海底,海水就會滲透進去。當海水遇到炙熱的火山岩石後,它會變得非常熱、然後再攜帶—些礦物質通過熱液口返回到海洋中。經過億萬年的地質構造和沉積的過程,這些礦藏最終被理在了下面。
如果是這樣的話,新發現的裂口就可以為揭開那一古老的謎團提供一些線索。由於熱液存在的時間有限,那麼生物有機體如何能有足夠的時間在這種熱量中進行演變呢?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它們會從一個裂口換到另一個裂口嗎?
華盛頓大學的微生物學家梅拉妮•薩米特認為,溫哥華的那些裂口可能會提供一些答案。她說:「我們現在可以從頭開始,看看這些地方是如何被生物佔領的,這是第一次能有機會觀察—個新的熱液裂口和在這種環境下迅速生長的動物群落是如何隨著時間發展變化的。」
一些科學小組將利用一部水下機器人對裂口處的地質、化學和生物情況進行研究,他們還在附近安裝了一些設備對溫度和壓力的變化進行監測。這些數據將存在水下計算機里,等幾年之後進行下一次探索時再把它打開。 《中國海洋報》97.1.1O文/英杉
為什麼地球上的生物只有兩性英國科學家認為,地球上的生物之所以只有雄雌兩性,是因為大約20億年前我們的祖先曾經遭受到細菌的感染。
地球上存在無數種生命形式,為什麼多數物種只有雄雌兩性?多少年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世界各地的科學家。
蘑菇育多達36OOO種性別,—種被稱做粘菌的奇異生物大約有13種性別,但是這些生物只是地球生物分為雄雌兩性這個幾乎普遍適用的規律罕見的例外。這種現象提出了一個進化方面的神秘的問題,如果地球生物有10O種性別,並且可以與其中任何一種物種交配,那麼地球生物在其周圍的環境中找到伴侶的幾率將達到99%。
如果說看起來生物只有兩性使物種的生存變得困難而不是更容易的話,那麼為什麼地球上的生物只有兩性呢?赫斯特認為,這完全要歸因於地球生物是如何通過遺傳獲得—組特定的,被稱為線粒體的基因。
與細胞核或細胞中心部分攜帶的基因(不同,線粒體脫氧核糖核酸(DNA)可以迅速進行自我復制。
看起來以前好像有過某種細菌,線粒體就源於這些細菌。線粒體進行自由復制的能力是它們的細菌祖先遺留下來的。
因為線粒體DNA可以快速復制,如果99%的地球生物可以與任何同種生物交配的話,線粒體出現的任何突變都可能迅速擴散開來。如果這種突變是有害的,那麼突變引起的後果可能是災難性的。對於地球上其他的物種來說。尋找一個配偶可能有些困難,但是從進化的角度來說,這種生殖也有益處,可以減少突變。《大眾科技報》2OOO.2.17文/方留民
在南極冰湖底尋找生命英國、美國和俄羅斯等國正准備對南極洲最大的冰下湖泊—— 「東湖」進行聯合探測。科學家計劃用兩年時間鑿透「東湖」表面原達4000米的冰層,以研究冰封數百萬年的湖水中是否有不為人知的生命形式存在。
據報道,探測「東湖」所用的冰層鑽探機由美國航空航天局研製,類似的裝置將來很可能用於在木星衛星上尋找生命。
科學家們已經在木衛二上發現下厚厚的冰層,並猜測冰層下可能有生命存在,美國航空航天局表示,「東湖」探測計劃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測試未來木衛二冰層鑽探考察設備的機會。
參與該項目的科學家表示,「東湖」湖水中很可能存在活的低級牛命形式。目前,考察小組在覆蓋「東湖」表面的巨大冰層上進行了幾十米的試鑽探,結果發現了一些未曾見過的微生物。科學家們指出,「東湖」湖底是地球上最為封閉的水生環境,形成時間至少在200萬年之前,其中可能存存的原始生命形式與地球上其他生命的演化是完全割裂的,這將為研究地球生命的起源提供新線索。
另外,如果能夠在「東湖」中找到生物,就證明了生命可能在完全新閉的環境中歷經數百萬年而不滅,這也將成為科學家們判斷木衛二等其他星球的冰層下是否可能有生命存在的重要依據. 《中國科協報》98.4.26
進化論不值得相信呂應鍾教授我在 1977 年 12 就發表過〈為何要相信進化論?〉一文,堅決相信進化論是錯的。廿多年來仍然如此觀點,在我出版的《宇宙科學與生命哲學》一書中,也對達爾文的進化論提出極科學的批判。
1998 年 6 月 6 日《民生報》編譯賴慧芸報導法國生物學家雷米夏文最近發表了〈達爾文主義:一個神話的破滅〉,提出達爾文的進化論發表已經 100 多年了,科學家非但無法繼續發揚這個理論,還開始懷疑這個理論的真實性。讓我這位長久以來反對進化論的人大為振奮。夏文說〈創世紀〉理論告訴我們,一切都是上帝所造的,但是上帝從此不再創造,我們也無從得知這個理論是否正確,達爾文理論最大的功勞是啟動了科學對生命起源的研究,一百多年來,我們對生命、對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卻無法證實達爾文理論的真偽。
譬如生活在深海中的章魚和烏賊。其生活環境中一片漆黑,這里大部份的魚類也都盲目,卻生活得很自如;但是章魚和烏賊的眼部構造,為何又和人類的眼睛雷同?啟人疑竇的是,在漆黑的環境里,擁有一雙亮眼有什麼作用?而且生活環境相同,為什麼會產生兩種完全不同的適應法呢?可見為了順應環境所強調的「適者生存」理論,並不一定成立。
又如寄生在羊肝中的肝吸蟲,母蟲每次產 1500 萬個卵左右,卵會隨著糞便排出,這時必須有一種蝸牛爬過,卵附著上蝸牛,經由蝸牛移生於植物上,再由羊只吃下植物,回到羊肝中繁殖。在此過程中,1500 萬個卵大約有十多個卵能存活,這種繁殖過程簡直太荒謬,早該在物競天擇中被淘汰,但是肝吸蟲幾百萬年來.都是用相同的方法繁殖。
生活在澳洲樹上的樹獺,行動非常緩慢,排泄時必須爬到地上來,這個舉動非常可笑,雖然它在土地上的排泄有助於增加樹木的養份,但是由於它行動緩慢,地面上的捕食者很容易得逞。為了排泄,冒生命危險,也太不合理了。還有很多動、植物的繁殖、生存過程,很類似這樣不合理的情況,按照物競天擇的說法,早就滅跡了,但是它們比人類在世間的時間還久遠,而且許多動、植物的結構在百萬年間都沒有重大改變。「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原則,就如同上帝造物一樣,也只是一個我們無法證明的神話。
此外,依據達爾文的演化理論,生物由簡單演化到復雜的過程中,中間應還有許多階段,但是根據化石的研究,這一演變過程的脈絡至今仍無法建立起來。現在有很多的物理學家、生物學家開始認為,宇宙有一個目的、有一個方向。他並沒有提出上帝的說法,他說的是電腦中使用的「程式」,一個簡單的程式,常會有出人意料的發展。尤其是當電腦有了內部的邏輯之後,常會出現設計人意想之外的反應,我們的世界可能也早已有這樣的「程式」。
我相信到下個世紀,就會證明進化論的謬誤的,不過目前我說此話,會有不少自認為科學的學界人士會反對我,但我要說「時間會證明我是對的」!
生命科學新發現地球誕生時己有生命 澳大利亞科學家發現了地球在27億年前已有原始生命形式的證據,研究人員說,他們這次研究所發現的分子化石,是被保存下來的世界上最早的生物分子。這一發現把生命證據前推到地球剛誕生之時。
世界上最早的花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孫革等中國科學家最近在遼寧北票地區發現1.45億年前的被子植物--遼寧古果,它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有確切證據的世界上最早的花。被子植物是植物界最繁盛的類群,人類吃的米麥,穿的棉麻,賞的梅蘭都屬此類。
植物有共同祖先 12國科學家組成的國際聯合科研小組研究認為,所有陸生植物的共同祖先是4.5億年前在淡水中的一種針尖大小的原始植物,正是這種植物的進化和演變才有了如今地球上約50萬種的綠色植物。研究還指出,蘑菇從植物演化角度看與其是植物,還不如說更接近動物。
疲勞是一種病毒 莫斯科兒科醫學研究所生物學博士瓦蓮京娜•瓦西里耶夫娜通過長期研究發現,人體疲勞綜合症是一種類似信息病毒所導致的疾病,這種病毒載有破壞人體組織的負面信息,對人體具有侵略性,能破壞體內的化學反應,損害細胞壁。
好膽固醇基因 經過40年的研究,科學家終於發現了控制人體里「好膽固醇」即高密度膽固醇的基因ABC1。沒有「好膽固醇」,攻擊人體心臟和阻塞血管的「膽固醇」及其他脂肪的含量就會無限制地增加。這一發現有助於科學家找到治療一些最常見心臟病的方法。
四種人類新基因 東方肝膽外科醫院王紅陽等人在國際上首次克隆鑒定了四種人類新基因PCP—1、DBP —1、SIRP家族和FL6,還初步闡明了部分基因特性、信號傳導途徑及基本生物學功能,確定了上述基因與腫瘤、特別是肝癌的相關性。(摘自《上海科技報》)
科學家在深海發現第三類生物
(這種原始生物可能是早期生命形式)[美聯社華盛頓8月23日電] 解開了生活在洋底近沸點水中的微生物密碼的科學家說, 這種微生物是生物第三大分支的一員——這類生物包括生活在其它任何生物都無法生存的地方的微生物。在今天出版的《科學》雜志上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一批研究人員說, 他們解開了一種被稱之為揚氏甲烷球菌(Methanococcus Jannaschii)的微生物的1700 個基因密碼,並確定,它是被稱之為原始生物類的一員。
基因組研究所的J.克雷格.文特爾說, 「這是一種與我們知道的生物非常不同的生物形式。這種微生物中三分之二的基因是科學和生物界所不熟悉的。 」文特爾是撰寫這份報告的高級科學家。他說,報告表明, 這種微生物是同生命的其它兩個基本分支——細菌和包括植物、動物和人類在內的真核細胞類——不同的一類中的一員。
細胞結構是這些生物形式之間的主要區別。真核細胞類的細胞有核結構,而細菌沒有。
文特而說,原始生物有另外兩種生命形式的某些特徵, 但是它在功能和生活方式上有根本的區別。
作為生命第三分支而存在的原始生物,首先是設在厄巴納的伊利諾伊大學的卡爾. 沃伊斯和拉爾夫.S.沃爾夫於1977年提出的。
他們的結論受到了人們的懷疑,只是到最近隨著人們在任何一類生命都無法生存的地方發現了越來越多的奇異的新生命的形式,他們的結論才為人們所接受。
有些科學家曾認為,這種原始生物可能是生命最早的形式,他們還說,它可能是其它星球最可能存在的生命形式。文特爾說,它在進化樹上的確切位置現在仍無法肯定。
揚氏產甲烷球菌生活在太平洋底2623 米水深的一座火山口的邊沿上, 它要求的溫度為85攝氏度——稍底於沸點。而且要求的壓力必須是每平方厘米260公斤。
這種微生物和大多數細菌及全部植物、動物和人類不同,它的生活不受陽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而且不以有機碳作為食物源。這種微生物靠火山口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氮和氫為生,釋放甲烷(天然氣)。
為了研究這種微生物,沃伊斯和他在伊利偌伊大學的同事建造了一個鋼瓮, 給這種微生物保持高壓和高溫,並把具有爆炸性的甲烷排放掉。
文特爾說,「單單是使這種微生物在實驗室中活著就是相當大的難題。」伊利偌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從這些微生物中抽取了脫氧核糖核酸(DNA), 接著文特爾小組解開了1700個基因結構的密碼。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也參加了這些研究工作。
約有五百種原始生物現在已被確認,文特爾說,另外還可能有一百萬種。 這種生命形式被認為在地球上產生大約30%的生物量,其中大部分在南極。(參考消息96.8.28)
地下3000米處有活細菌美科學家新發現 新華社今日上午專電美國田納西州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在弗吉尼亞州和科羅拉州地下3000多米深處發現活的細菌,這些活的細菌被命名為「地獄桿菌」。
據美科研人員提供的消息,這些活的生物體是在90攝氏度高溫、巨大的壓力和缺氧的條件下得以生存的.它們以鐵為食,生命活動的廢物是極微小的磁體。它們大約是從恐龍滅絕時就生活在地球深處,幾乎從未繁殖和未遇到其他任何生命形式,其生命過程非常緩慢。
新的活的生物體的發現將在更大的程度上吸引美國航空航天局的科學家尋找地外文明,這是因為:既然在地下3000米深處的極端條件下有生物存在,那麼在火星、木星、土星等星球上的極端條件下也就不排除有某種生命形式存在的可能。 (摘自楊子晚報97.9.8)
科學家發現世界上最耐熱的蠕蟲新華社倫敦2月8日電科學家在太平洋底最新發現的一種龐培蟲,終日生活在溫度高達80攝氏度的環境中而無恙。它因此成為迄今發現的蠕蟲中新的耐熱「冠軍」。
美國特拉華大學的卡里博士在最新一期《自然》雜志上介紹說,龐培蟲通常長6、7厘米,生活在與洋底泉口相連的管形通道中。這些泉口受海底火山影響一直處於高溫狀態。
卡里及其同事們乘坐潛水裝置深入洋底,將溫度計放人龐培蟲居住的通道進行了測量。結果表明,龐培蟲身體所處的管形通道內溫度為80攝氏度,而其頭部伸出通道之外,其周圍溫度為20攝氏度。
研究人員對龐培蟲何以能承受如此高溫而感到迷惑不解。他們發現,龐培蟲身體被一種活的細菌包圍,他們猜測這種細菌可能發揮了某種隔熱作用。細菌中存在很多耐熱品種,一些細菌可忍受 l13鑷氏度的高溫。 淮陰日報 98.2.10
發現地層深處生命現象湖北省留美學者劉實博士在黑暗、幽深的地底下,是否存在著生命現象?湖北省留美學者劉文博士剛剛取得的一項新發現,對這個科學問題作出了肯定回答。他與研究小組的夥伴們通過一系列科學實驗,從來自地層深處幾千米的岩石樣本中發現了一種不為人知的「嗜高溫鐵還原菌」。劉實認為,這種細菌可能在地球生命起源初期就巳出現。
美國專家認為劉的這一發現將為人類探測火星生命現象提供幫助。
(摘自3月3O口《湖北日報》)
科學家解釋深海底部細菌生存之謎按傳統的論斷,深海底部熱泉中不大可能存在生命現象,但近十幾年科學家卻在那裡發現了大量微生物。英國和挪威科學家最近作出解釋,認為它們是靠死亡的海洋生物生存的。
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和挪威卑爾根大學的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在英國《自然》雜志上發表報告說,他們發現海洋生物死亡後會沉向海底,在海底形成富含有機物的沉積物,這些有機物會分解形成乙酸鹽,而乙酸鹽能為微生物提供碳等必要元素,以供細菌維持生存。
科學家解釋說,生物生存需要形成生命的物質和維持其生存的能量。對於深海微生物來說,其物質基礎是由死亡的海洋生物殘骸提供的,其能量來源則是熱泉等提供的熱量和蘊含在海洋生物殘骸中的能量。研究人員說.這種生存形式與通常的生命現象迥異,生命現象遠比人們原先想像的頑強,生存方式也豐富得多,因而他們推測火星等星球上的環境可能會產生命命現象。
淮海日報 97.8.10
美科學家發現新的海底生物美國科學家最近在墨西哥灣發現一種寄生在海底固體天然氣上的海洋蠕蟲類生物。據認為,這一發現對研究如何開發海底天然氣資源很有幫助。
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查理斯.菲舍爾等4人7月份駕駛潛艇對墨西哥灣海底進行探測,他們在離新奧爾良南150海里、600米深的海底處發現了這種生物。由於這種生物寄生在凍結的天然氣積冰丘上,他們稱之為「冰蟲」。「冰蟲」呈扁平狀,粉紅色,長2.5厘米到5厘米,身體兩邊有12條長1毫米左右的腿,腿上長滿了細須。
天然氣積冰丘表面與冰差不多,是由水和天然氣在海底高壓和低溫的環境下形成的透明固體,主要由甲烷組成。這種透明固體易燃、易爆、毒性很大。科學家們旱就認為積冰丘上可能有人類尚未發現的微生物,但並沒有想到,這種劇毒的環境中竟然還生存著「冰蟲」這種動物。
「冰蟲」的發現對於研究海底水合物的形成和開發利用將產生一定影響。《中國專利報》97.9.15
地球上新發現的生命1980年,探險科學家在大海深處的熱泉噴口發現了大量的微生物,其顯著的特點是:依靠洋底裂隙中不斷上升的熱液攜帶的化學能維持生命。以後,發現這些微生物的分布還較為廣泛。因此,科學家把它們定為地球上的第三大生命域。
人們又驚異地發現,離陸地的數百米至千米深處也存在著生命,且數量巨大,從而構成了地球上的第四天生命域。1992年,瑞典在尋找深部油氣時,於3900一4200米地下深處的流體樣品中,發現並培養出好幾種厭氧、喜溫的發酵型細菌。之後,又在世界不同地區的許多地方都證實了地下深部微生物的存在。
專家們證實,這些微生物具有豐富多樣和新陳代謝的特徵,其中有些是無法在地表培養出來的。這類生命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生活在高溫高壓環境下,據實際觀測,其最高溫度高達110C,它們厭氧,不依賴於太陽光和地表能源,而主要靠深部流體攜帶的化學能生活。
美國一些宇宙學專家認為,此種生命形態可能在宇宙中許多星體中都存在,而地球上的這些中命形態只不過是整個生命形態的一個分支。因此,人們可以想像在其它星球中尋找 「外星生命」是完全可以成為現實的。 《湖北科技報》99.1.1文/侯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