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斯訪問
❶ 誰第一位訪問新中國的人1.羅斯福2.艾森豪威爾3.肯尼迪4.尼克松
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八日,美國第三十七任總統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訪華。他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位訪問中國的美國總統。他在中國的七天被稱為「改變世界的一周」,是二十世紀國際外交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❷ 誰知道是哪位美國總統於1972年訪問中國,使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尼克松
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 (Richard Milhous Nixon)於1913年1月9日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附近的約巴林達鎮。愛爾蘭人後裔。1934年獲惠特爾學院學士學位。後進杜克大學專修法學,1937年獲法學士學位。1937年至1942年在加利福尼亞州惠特爾當律師。1938年6月加入共和黨。1942年至1946年在海軍服役,升為海軍少校。
1946年,尼克松當選為美國眾議院共和黨議員,開始步入政界。1950年當選為美國聯邦參議員。1952年,他作為艾森豪威爾的競選夥伴,當選為美國副總統。1956年他再度當選為美國副總統。1959年在競選總統中以微弱票差被約翰·肯尼迪擊敗。競選失敗後,尼克松先後在洛杉磯和紐約從事律師工作。
1968年尼克松重返政壇,在當年的美國大選中,他擊敗民主黨人漢弗萊和獨立競選人華萊士,當選為美國第46屆(第37任)總統。1972年1月連任第47屆總統。1974年8月因「水門事件」被迫辭去總統職務。
1994年4月18日傍晚,尼克松在新澤西家中突患中風,當即被送往康奈爾中心急救。21日下午起,他陷入「深度昏迷狀態」。22日在紐約康奈爾醫療中心逝世,享年81歲。
尼克松於1972年2月首次訪華,成為訪問中國的第一位美國總統。訪華期間中美兩國政府發表了著名的《上海公報》。尼克松為打開中美關系大門並為改善和發展中美兩國關系作出了重要貢獻。
尼克松1962年寫了《6次危機》一書,記敘他自己的生活經歷,自道短長,自言甘苦。退出政壇後,他在隱居式生活中大量讀書,尤其偏愛政治家的著作。讀書之餘以筆耕為樂,於70年代末和80年代先後出版了《尼克松回憶錄》、《真正的戰爭》、《領袖們》、《別再有越南》和《1999:不戰而勝》、《超越和平》。
1940年6月與瑞安結婚。他們有兩個女兒。
❸ 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的訪問中國
1969年珍寶島事件後,毛澤東主席決定和美國加強關系。而美國的新總統,理查德尼克松為遏制蘇聯力量,結束越戰,也想與中國走的更近。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國總統尼克松正式訪華。2月28日,中美兩國發表了指導兩國關系的《中美聯合公報》,中美交往的大門終於被打開,東西方握手跨過1萬6千英里和20年敵意之橋梁。尼克松此次訪華是20世紀國際外交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尼克松對此引用毛澤東的話:「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就是今日,就在此時。」
毛澤東主席在中南海會見了尼克松總統。22日,周恩來總理同尼克松總統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會談,就中美關系正常化及雙方關心的其他問題進行了討論。周恩來表示:台灣問題是阻礙兩國關系正常化的關鍵。尼克松表示:美國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26日,周恩來總理陪同尼克松總統赴杭州訪問。之後,尼克松一行飛往上海。
28日,中美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在公報中,雙方聲明:「中美兩國關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國家的利益的。」在台灣問題上中方重申了「一個中國」的原則,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必須從台灣撤走。美方聲明:「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並「確認從台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中美聯合公報》是中美兩國簽署的第一個指導雙邊關系的文件。它的發表,標志著中美隔絕狀態的結束和關系正常化進程的開始。
為促進中美友好關系,中國政府將一對大熊貓「興興」和「玲玲」送給美國人民。
尼克松對中國的訪問改變了冷戰平衡,他在中國的勝利使人們淡忘了在越南發生的越來越悲哀的事件。
1976年2月,尼克松第二次訪問中國,此時已經卸任的尼克松雖然是以平民身份到中國訪問,但依然受到了總統般的禮遇,他還同毛澤東主席進行了1小時40分鍾的會談,只比福特總統在1975年12月同毛的會談少10分鍾。
1978年12月16日晚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於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這為尼克松訪華以及同毛澤東的會晤畫上圓滿的句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