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第一次訪問中國
⑴ 中國和美國在歷史上第一次接觸是什麼時候
1、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1844年7月3日,中美簽訂《中美望廈條約》。雖然稱是中美條約,但是那時候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沒有成立,不能稱之為中國,只能是清政府或者大清國。
2、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抗美援朝開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得到了解放軍全軍和中國全國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配合。1953年7月,雙方簽訂《朝鮮停戰協定》,從此抗美援朝勝利結束。此時間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應該是中國和美國在歷史上的第一次接觸。
⑵ 第一次訪問新中國的美國總統是( )
尼克松訪華的。
⑶ 建國後第一次訪問中國大陸的美國在任總統是
1972年,尼克松訪華
⑷ 理查德·尼克松第一次訪華的經過及意義是怎樣的
理查德·尼克松於1969年1月20日就職後就把同中國恢復關系放在了重要位置。1970年2月9日,尼克松在致國會的對外政策報告中正式提出:「採取力所能及的步驟來改善同北京的實際上的關系。」1970年3月,美國國務院宣布放寬對去中國旅行的官方限制。4月,又放寬了貿易限制。1970年10月,美方又通過羅馬尼亞齊奧塞斯庫向中國傳話。10月25日,尼克松要求葉海亞向中國政府傳話:美國願意派一位高級使節秘密訪華。10月26日,尼克松在歡迎齊奧塞斯庫的祝酒會上第一次故意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提法。
中國領導人從各種渠道獲悉尼克松希望與中國打通關系的信息,並予以高度重視。積極研究並尋求打開中美關系大門的途徑。受毛澤東的委託,陳毅、葉劍英、徐向前、聶榮臻四位老帥定期開會討論國際形勢。1970年12月25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了毛澤東與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在天安門城樓上的合影。這幅精心選擇的照片向美方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中國願意改善與美國的關系:毛澤東告訴斯諾,中國正在考慮允許左中右各派政治色彩的美國人訪問中國。毛主席的這些話,尼克松幾天後就知道了。1970年12月9日,周恩來總理通過葉海亞總統傳話說,歡迎尼克松的代表到北京來談判。1971年1月,中國政府通過羅馬尼亞一位副總理給美國傳話,「中國准備在北京接待一位美國的特使」來解決「美國對台灣的佔領」問題。1971年4月中旬,日本東京舉行第三十一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後,中方主動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這個後來被譽為「小球推動大球」的行動成為世界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話。美中外交關系突破開始於「乒乓外交」,尼克松說這是完全沒有預料到的方式。
7月6日,在基辛格訪華前3天,尼克松在堪薩斯發表了當前世界上有五大力量中心的講話,他說:「美國的政策目標從長期來看,必須是結束大陸中國的與世隔絕狀態和使我們同大陸中國的關系正常化。」
此後,基辛格於7月9日至11日,秘密訪問中國,這次代號為「波羅」的行動,啟動了美中關系的大門。7月16日(美國是15日晚上),中美同時發表著名的公告:尼克松總統曾表示希望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周恩來總理邀請他在適當時間訪問中國。尼克松愉快地接受了這一邀請。中美兩國領導人的會晤,是為了謀求兩國關系的正常化,並就雙方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基辛格訪華取得了圓滿成功。1971年7月15日,尼克松宣布:他即將出訪中國。在得知這一消息後,台灣島上下一片驚慌,連85歲高齡的蔣介石聽了半天都說不出話來。
1971年10月20—26日,是基辛格的第二次中國之行。周恩來和基辛格磋商上海公報草稿。作為他的實現「一代人的和平」計劃的一部分,尼克松總統經過這番周密的外交准備後,終於水到渠成。尼克松對自己訪華極為重視,出訪前他做了各方面的准備,特別是就中國的文化、歷史以及政治方面向有關人員提出了許多問題,作了盡可能詳細的了解。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時30分,尼克松乘坐的「空軍一號」專機降落在北京南苑機場。專機降落的時間是尼克松總統親自選定的,這個時間是美國東部時間星期日晚上10時30分,正是公眾收看電視的黃金時間。為了突出尼克松總統走下飛機時與周恩來握手這一歷史性的鏡頭,尼克松特別要求,在總統走下飛機時,不能有任何其他美國人在電視鏡頭里出現,以免分散觀眾的注意力。就連基辛格和國務卿羅傑斯也被告知,只有到總統同周恩來握完手後,才准許他們下飛機。據尼克松事後說: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要糾正1954年「日內瓦會議」期間,當時的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拒絕與周恩來握手的失禮行為。為防止有人違規隨總統走出艙門,美國方面指派了一名粗壯的副官擋住機艙通道,以使總統順利完成這一歷史性的握手。在距離舷梯盡頭還有幾步台階的時候,尼克松就早早地向等候在舷梯下的周恩來總理伸出了手。在兩只手彼此緊握的一剎那,風度翩翩的周恩來意味深長地說道:「總統先生,你把手伸過了世界上最遼闊的海洋同我握手,我們之間已經有25年沒有交往了。」尼克松激動地說:「我感到很榮幸,終於來到了你們偉大的國家。」後來,尼克松在回憶錄中寫道:「我們的手一接觸,一個時代宣告結束,另一個時代宣告開始了。」
尼克松一行剛剛到達釣魚台國賓館一小時,周恩來也隨之趕到。他告訴美國客人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消息:毛澤東主席要馬上會見尼克松。同尼克松的會談原定10分鍾,但由於賓主雙方談得盡興,不知不覺一個小時過去了。
當天晚上,周恩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盛大國宴,歡迎尼克松一行。國宴的盛大場面,通過國際通訊衛星直接傳到了美國的千家萬戶。在周恩來的精心安排下,軍樂隊演奏了尼克松最喜愛的樂曲《美麗的亞美利加》;在祝酒詞結束前,尼克松援引了毛主席的一首詞:「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並借題發揮說:「讓我們兩國人民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新世界。本著這樣的精神,讓我們共同舉杯為毛主席和周總理,為中美兩國人民的友誼,為世界所有人民的友誼與和平乾杯。」
1972年2月28日,舉世聞名的中美上海聯合公報發表。美國拒絕正式承認中國政府達20多年之久。尼克松實行政策上的大轉變,不論就他個人說,還是就這件事的國際影響來說,都是同樣意味深長的;而且這件事也肯定了尼克松本人的一個說法:「中國之行的這一周是改變世界的一周。」
在中方舉行的國宴上,尼克松總統使用筷子的熟練手法,引起周恩來注意,稱贊他和夫人使用筷子技巧「堪稱一流」。得到了周恩來的高度贊賞,尼克松夫婦開心極了。尼克松認為,政治家融入到訪國家的文化而受贊賞,是最成功和最光彩的事。
尼克松訪華,為中美這兩個世界上最大的國家恢復正常關系、實現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鋪平了道路。他是歷史上第一個訪問中國的美國在職總統。作為政治家的尼克松,其高明之處在於他能夠根據世界形勢的變化,修正自己固有的觀點。美國著名歷史學家貝文·亞歷山大對尼克松訪華大加稱贊,說他是「羅斯福以來在對華關系方面最有眼光的人」。
⑸ 歷屆美國總統訪華
1972年2月21日11時30分,美國總統尼克松的專機到達北京。開始了新中國成立後美國總統第一次訪華歷程
1975年 12月1日-5日福特訪華
1984年 4月26日-5月1日里根訪華
1989年 2月25日-26日喬治·布希訪華
1998年 6月25日-7月3日柯林頓訪華
2001年10月18日至20日,美國總統小布希訪華
2002年2月21日至22日,小布希對中國進行了為期兩天的工作訪問
2005年11月19日至21日,小布希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2008年8月,小布希帶著家人到北京觀賞奧運會
2009年11月15日,奧巴馬訪華
⑹ 上世紀70年代第一位訪問美國的中國領導人是誰第一位訪問中國的美國總統是誰
上個世紀70年代,第一位訪問中國的美國領導人就是尼克松總統。不過後來因為水門事件而倒台。
⑺ 第一個訪問中國的美國總統尼克松是哪一年訪華的
尼克松是1972年訪華的。
文革後期,中共開始考慮緩和與西方的關系,中美之間展開秘密談判。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抵達北京,受到周恩來總理等中國領導人的歡迎。2月28日,中美上海聯合公報發表,宣布中美兩國關系走向正常化。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的關系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尼克訪華的一周被稱為「改變世界的一周」。中美兩艘大船在當時的世界格局中,各自轉個180度大彎來之不易。此後中美逐漸打破堅冰,建立彼此尊重的關系,啟發了國際政治中意識形態體系的更新,推動了世界和平與經濟流通,堪稱20世紀政治史上的里程碑。
同時,中美關系的改善對中國的意義重大,這使中國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聯系加強,關系得到改善,為以後的改革開放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在當時,使中國不再處於兩個拳頭打人的不利局面,在實際上結束了以往的以意識形態決定對外政策的指導方針。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八十年代末蘇聯、東歐劇變對中國的影響。
⑻ 第一位訪問新中國的美國總統是
1972年2月,理查德·尼克松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了歷史性的訪問。
但是早在清朝末年,就有兩位美國總統相繼到過中國,只不過一位是在離職後,一位是在當選前。格蘭特和胡佛
⑼ 第一個訪華的美國總統是誰
1960年艾森豪威爾訪問中國(台灣)
⑽ 建國以來,美國總統幾次正式訪華分別是誰什麼時間
1972年2月21日11時30分,美國總統尼克松的專機到達北京。開始了新中國成立後美國總統第一次訪華歷程
1975年
12月1日-5日福特訪華
1984年
4月26日-5月1日里根訪華
1989年
2月25日-26日喬治·布希訪華
1998年
6月25日-7月3日柯林頓訪華
2001年10月18日至20日,美國總統小布希訪華
2002年2月21日至22日,小布希對中國進行了為期兩天的工作訪問
2005年11月19日至21日,小布希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2008年8月,小布希帶著家人到北京觀賞奧運會
2009年11月15日,奧巴馬訪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