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
① 張軍的人物經歷
1985年,張軍本科畢業於復旦大學;
1988年,獲得復旦大學經濟學碩士;
1990年,倫敦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國際暑期學院(ISSE))結業;
1992年,獲得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
1992-1995年間分別獲得「英國文化委員會」(British Council) 和「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US Committee o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with China)提供的獎學金在英國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 和華盛頓州立大學(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1988-1993, 復旦大學經濟學系助教、講師;
1993-1997, 復旦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
1997-至今,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1994,10-1995,5 任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經濟系客座副教授
1997,9-1998,3 任英國倫敦經濟學院STICERD 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
1998,3 任丹麥奧胡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訪問教授
1998,11-1999,1 任日本東京都立大學經濟學部招募研究學者
1999,7-8, 任日本青山學院國際政治與經濟系IMBA 講座教授
2000,6-8, 任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2000,9-2001.9 任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
2002.6-8 任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訪問學者
2002,9-2003,1 任韓國慶北國立大學特聘講座教授
2003,1 任香港嶺南大學亞太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員
2003,6-8 任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訪問學者
2004,6-7 任韓國全南國立大學商學院講座教授
2005,6-9 任芬蘭赫爾辛基聯合國大學「經濟發展世界研究院」(WIDER)訪問研究員。
2005,7-2006,12 任日本早稻田大學「亞洲共存」數字教學項目特聘講座教授
2006,4- 任復旦大學「當代中國經濟」長江特聘教授
2007,5-8 任加拿大女王大學政策研究學院訪問研究員
2007,1 2 任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員
2008,3-5 任美國耶魯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② 賴建誠簡介
賴建誠目錄
個人簡介
相關作品兒子的采訪
經濟史的趣味
個人簡介
相關作品 兒子的采訪
經濟史的趣味
展開 編輯本段個人簡介
賴建誠(1952)。1982年,巴黎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博士;1992年3月,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台灣清華大學經濟系教授。專項:經濟史、經濟思想史。
編輯本段相關作品
有著作《經濟史的趣味》:《兒子的采訪》已被列入冀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第24課。
兒子的采訪
在我兒子剛讀完小學二年級上學期時,老師留了一個作業,讓他們當小記者采訪爸爸。共有6個問題,有一大半是資料性的:在哪裡工作?負責哪一方面的事務等等,其中的第五題是:「爸爸的夢想是什麼?怎樣實現?」 我說:「我有3個願望。」兒子用拼音加漢字的方式寫下這句話,然後抬頭看著我。 「第一個願望是吃得下飯。」 他愣了一下,認為我在開玩笑,很鄭重地表示這個作業的分數是其他作業成績的3倍,所以不能隨便應付。我說你是記者,人家怎麼說你就應該怎麼寫,既然不相信就不要采訪了。 他無奈地寫下:「第一個願望是吃得下飯。」 第二個願望是「睡得著覺」。 這下他真的著急了:「別人的願望都是要當科學家或是做重要的事情,你的願望連小孩子都知道,你是不是想害我被老師處罰?」 我又重復了剛才的說法:不相信就不要采訪。 他急得跑去廚房向媽媽哭訴,她也同意我的觀點,記者就是記錄者,不能要求被采訪者如何回答。他擦乾眼淚寫完這句之後,抬起頭失望地看著我。 「第三個願望是笑得出來。」 這一下他失去控制了:「別人的父母都是在幫助子女,只有你才會存心害自己的兒子。」 「要不然你照我的話寫完之後,再寫一篇《我眼中的爸爸》,附在采訪記錄後面,讓老師了解這不是你隨便寫的,而是你爸爸的本性就是如此。」 他覺得有道理,憤恨之下很快地寫了一篇沒分段的作文,我除了把注音改為漢字之外,照抄如下: 「在我每次有重要問題問爸爸的時候,他都想騙我,可是我對他說:這是很重要的問題,他還是繼續開玩笑,我跟他說:這可是分數最高的作業!我爸爸做什麼事都是隨隨便便的,每次回家,鞋子也不脫就看電視,而且看的節目都是摔跤和相撲,都是一些無聊的節目。所以這個爸爸還要嗎?雖然他有很多缺點,但是他還是很疼我呀!爸爸很奇怪,一會兒罵你,一會兒又對你好。可能因為我是他兒子吧!也可能是他腦筋有問題吧!老師,您覺得呢?」 第二天,我問他老師怎麼說?他有點兒不好意思:老師上課時把我叫到前面,說我的采訪和作文做得都非常好,給我98分,是全班最高的,比班上的模範生還高,還把我的作文念給全班同學聽。 「那她有沒有說為什麼?」 「她說她先生的工作最近不太順利,已經有好幾天睡不著覺了,每天也只吃得下一點東西。你爸爸的三個願望很有意思。」 「那你現在了解我不會害自己的兒子了吧?」 他點點頭,可是還不能明白為什麼。 他的老師推薦《我眼中的爸爸》參加作文比賽,獲得了入選獎,對於功課平平的他,這是一大奇跡。希望他在人生的旅程中,能比我晚許久才體會到:要實現這三個願望還真的不太容易。
經濟史的趣味
國際書號: 9789866274176 頁數: 488 裝幀: 平16開 版次: 1 分類: 經濟學總論 出版日期: 2010/08/01 出版社: 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文字: 中文(繁) 簡介 繼《西洋經濟史的趣味》之後,賴建誠教授2010年推出《經濟史的趣味》,延續一慣知性,輕松,好讀,有趣的風格,延伸出「中國經濟史」的部份,讓讀者能更全面的理解、參照、進入和人類生活習習相關的經濟世界。是難得一見的推廣型的著作。本書所挑選的文章,大都輕松有趣,從全世界成千上萬位經濟史學者努力的成果中,找出適合大眾閱讀的幾篇。分為上部《西洋經濟史的趣味》及下部《中國經濟史的趣味》共66篇文章。
③ 姚大力的個人簡介
姚大力,1949年生,江蘇蘇州人。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兼職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蒙元史、邊疆史。畢業於昆明師范學院史地系、南京大學研究生院,並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學位。1987年至1991年任南京大學歷史學系系主任。1993—1995年、2005年分別在美國哈佛大學、日本慶應大學作訪問學者。先後發表三十餘篇學術論文,並參與編撰了韓儒林主編《元朝史》、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等,著有《漠北來去》、《北方民族史十論》、《讀史的智慧》等書。 1975年畢業於昆明師范學院(今雲南師范大學)史地系。
1978年至1986年間在南京大學歷史系就讀碩士與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韓儒林教授去世後,轉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翁獨健教授繼續指導學位論文的寫作。
1987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博士學位。 1987年起任南京大學副教授。
1987年至1991年任南京大學歷史學系系主任。
1993年至1995年在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和東亞系作訪問學者。
1997年調復旦大學歷史系。
1999年晉升正教授。
2005年在慶應大學作訪問教授,同年底調本校歷史地理研究中心。
2009年11月1日起兼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特聘教授。
現任中國元史研究會副會長。
④ 徐興無的介紹
徐興無,男,1964年7月19日生,江蘇揚州人。1987年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同年進入該系古代文學專業攻讀碩士學位課程,1990年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進入該專業攻讀博士學位課程,1993年畢業,獲文學博士學位;同年留聘南京大學中文系,在古代文學專業任教。1997年聘為副教授。2000年7月至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擔任訪問學者,2001年7月回國。2002年擔任副系主任。2003年聘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中國古代文學。1999年3月赴香港中文大學擔任訪問學者。1999年10月,赴台灣清華大學參加其與北京清華大學聯合主辦的「紀念聞一多先生百周年誕辰學術研討會」。2000年8月至2001年8月,赴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擔任訪問學者。2003年12月,赴香港浸會大學參加「漢魏六朝宗教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⑤ 朱健剛的工作經歷
教授,並兼任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公民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並兼任香港中文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等客座研究員。曾在香港中文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
2010年12月至今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教授
2011年5月至今 中山大學公益慈善研究中心副主任,秘書長
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 美國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
2009年1月至今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人類學系副教授
2004年5月至2008.12月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2007年10月至今 香港中文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研究員(兼)
2006年12月至今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公民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兼)
2004年2月至2006年9月中山大學廣東發展研究院公民社會中心主任(兼)
2004年2月至今 中山大學中國族群研究中心研究員(兼)
2005年3月至今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特約研究員(兼)
2002年10月至2003年10月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1998年10月至2002年8月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研究助理
1998年7月至1998年8月 北京大學中國國情研究中心調查項目經理
1997年8月至1999年2月 上海社區發展研究會調研員(兼)
1997年4月至1998年9月 錦麗斯集團戰略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1997年2月至1997年10月 浦東持續教育學院教師(兼)
1995年7月至1995年8月 《湖南日報》實習編輯與記者
⑥ 談談申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需要怎樣的背景
很多國內高校老師從事人文學科專業想申請哈佛燕京學社資助的訪學,但熟聯不知,眾多申請人當中,能我得資助的人確寥寥,這是官方2007-2009年統計的申請人並成功獲得felllow的訪學名單,也想申請哈佛大學的訪學的朋友們也可以做一個參考。
哈佛燕京學社獎學金,是由哈佛燕京學社資助的旨在培養東亞和東南亞歷史與文化專門研究人員的項目。
哈佛燕京學社是於1928年成立的非贏利性機構,最早是由美國人發起並資助,哈佛大學與當時國內的燕京大學聯合組成的中國文化與歷史的研究機構,本部設於哈佛大學。現任學社主任是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系主任杜維明教授。
⑦ 李建民的個人簡介
姓名:李建民(Jianmin Li)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博士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助理(1990.8-1997.1),助研究員(1997.1-2001.9),副研究員(2001.9-2007.3),研究員(2007.3-)
史語所人類學門召集人(2007.7-2009.10)
《新史學》雜志社常務社員
中國出土資料學會(東京)會員
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1998)
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副教授(2001)
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客座副教授(2002-2003)
台北大學歷史系兼任副教授(2003)、合聘(2005)、教授(2009)
長庚大學醫學院傳統中醫研究所兼任副教授(2005)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國傳統科技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2006-2009)
長庚醫學院「中醫始信社」社員(2007- )
國立中國醫葯研究所《中醫葯雜志》編輯委員(2008-)
《校園》(基督教福音派雜志)編輯委員(2009-)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座教授(2010) 中央研究院「年輕研究人員著作獎」(1998)。
「立青中國科學史青年學者傑出論文獎」(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主辦,2001)。
第三屆「大象優秀科技史論文獎」(北京: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主辦,2001)。
中央研究院「胡適紀念研究講座」(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2007 -2008)。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98年度「傑出研究獎」(2010) 旅行者的史學
我的碩士論文以漢代的「樂舞百戲」為題,後來修訂出版《中國古代游藝史》。1990年代初,我閱讀了張舜徽的《愛晚廬隨筆》,內容有論古代武術,他認為「武術包括甚廣,由健身強體之法,發展而為雜技、百戲」等,內容涉及了馬王堆帛畫《導引圖》及醫家華佗五禽戲等。我對中國醫學史最早的興趣即是從馬王堆出土的醫學書入門的。出土醫書在考古挖掘、整理拼復的過程實際已經歷經了羼亂(disturbance)的結果;如何就考古數據的扭曲情況進行解讀,並置入傳世文獻的秩序中,修復出比較合理的醫療史圖像,無疑是史學家極具冒險又辛苦的工作。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見於《死生之域》、《生命史學》及《旅行者的史學》三本專著。
在我研究中國醫學史的歷程里,沒有注意中醫外科史的問題。目前中國醫學史研究的主流,基本上是針灸、內科傾向所建構出來的身體觀(感)及技術史,不少醫學史研究者以學習針灸做為入門,甚至本身即是針灸醫生。然而,如果回顧歷史,外科的起源無疑早過內科;人類在環境受刀傷,皮膚有潰瘍,易受感染,甚至各種原因造成體表的腫脹,或者骨傷脫臼等等,無疑占絕大部分。內科的成立需要在經絡學說、臟象學說等條件成熟後,才逐漸與外科有所區隔。最早醫學的目光所凝視的身體是皮膚、肌(筋)肉、骨骼,而不是相對抽象的氣、經脈等概念吧!
未來十年,我將從事中醫外科史的相關課題的探討。例如:中醫外科的分流;中醫內科的擴大化,以及外科的「內科化」的原因為何?如果我們重新從外科構思中醫的身體觀及技術史,將會與現行醫學史的既有研究成果有什麼不一樣的新面貌等等。我也想在研究的基礎上,將成果影像化。我也極有興趣行有餘力撰寫歷史小說,並在C.P. Snow的The Masters的啟示下,反思及回顧什麼是學院生活。
據說有一種稱為「旅行者的史學」。歷史學者彷佛遠途的客旅相見,雖然不知其姓名,但忻忻論學終日而不覺睏倦;就讓我們與我們之前的世代,及一同尋道的同儕保持合一性的對話,並等待我們之後來到的求道者。
⑧ 如何評價南京大學顏世安教授
很有實力的一位教授。
顏世安,1956年生,1983年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1986年南京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畢業,留系任教。南京大學歷史學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兼職教授。
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台灣大學高等人文社科研究院客座研究員。研究領域為先秦史、先秦思想史。獲寶鋼優秀教師獎,政府特殊津貼。
1997年獲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學位。2000年任教授,2001年任博士生導師。2003年任南京大學思想家研究中心兼職教授。
1998-1999年度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2005年10至11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中心訪問學者,2009年9至12月台灣大學高等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客座研究員。曾在中央電視台《讀書時間》欄目介紹莊子,《百家講壇》欄目講老子。
道家思想研究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莊子研究的論文和專著曾獲第一屆全國優秀社科論文獎三等獎(1994年),江蘇省第七屆社科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01年)。
2004至2006年連續三年被浦口的本科生評為「我最喜愛的老師」。2006年評為南京大學教學名師,同年獲寶鋼優秀教師獎。2009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
這些都是他的成就和實力的展現。
⑨ 安德明的介紹
安德明,男,漢族,1968年10月出生於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1987~1997年就讀於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其間曾先後在張紫晨教授和鍾敬文教授門下學習民俗學,分別於1994年及1997年獲得民俗學專業的碩士和博士學位。2000年8月~2001年8月,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民俗學與民族音樂學系做訪問學者。2006年8月~2007年8月,受哈佛燕京學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資助,在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做訪問學者。1997年7月至今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現為民間文學研究室研究員、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導師。
⑩ 葛劍雄:國學泰斗為何師出美國
編者按:「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一所大學、一個學術機構的歷程,總是與許多重要的學人名字相連結,這些學人亦經歷著書齋內外的各種選擇,他們的治學、處世、經驗、際遇又映射著一個時代的歷史跌宕。洪業的一生,正反映著中國近百年來知識分子所面對的各種抉擇與問題,他一生的經歷與故事、治學與交遊都與中國近百年來歷史有著極豐富而深遠的關聯。葛劍雄教授,師從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而譚其驤先生畢業於燕京大學,正是洪業嫡傳弟子。改革開放以後,中國跟哈佛燕京學社恢復關系,葛劍雄於1985年到哈佛燕京學社當訪問學者一年,其所在的研究所裡麵包括我在內有七個人先後得到過哈佛燕京學社的資助到美國訪學。葛教授上承燕京學脈,追憶師承與學術淵源,演講生動而深摯。 要點二:一些資料,當初大家都當廢紙一樣,洪業有眼光把它收了過去。現在哈佛燕京圖書館裡面的中文書,是我們國內所沒有的。 要點三:一方面我們很遺憾好多書都賣到外國去了,另一方面我們也承認要是哈佛燕京學社沒有收購這批書,很多書後來肯定都會毀掉的。 如下是經過騰訊文化整理的葛劍雄講座內容:哈佛燕京學社成立歸功於美國富豪和傳教士講到哈佛燕京學社,很多人都把它跟哈佛大學混在一起,其實它是一個獨立的機構,而非哈佛大學的一部分。我和一些學者都是帶著雙重身份到哈佛大學去訪學,既是哈佛大學的訪問學者,更主要的是哈佛燕京的交流學者。 哈佛燕京這個機構的出現要感謝兩個人,其一是資金贊助者——美國人霍爾,他是發明了電解鋁後成為美國鋁業公司的老闆。但是霍爾本身是窮人出身,他將所有的資產都捐給哈佛大學,並規定,必須用其中一部分資金來研究中國文化。他提出這個規定的原因,我曾聽過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霍爾認識兩個中國留學生,他們品德高尚、學習勤奮、智慧過人,霍爾認為中國文化對這兩名留學生有大的影響,因此規定經費裡面必須有一部分用於研究中國文化。我在美國也聽到另一種說法,他做這樣的規定完全是出於對中國文化的重視,但並不是文化侵略,因為去哈佛燕京訪學前,我們必須簽署承諾「以後必須回國服務」。當時有些人千方百計想留在美國,哈佛燕京的管理人員很生氣地說道:「我們給你錢是讓你幫助中國做研究,你們都留下來干什麼呢?」最初,很多中國學者英語不好,外文系的人因為英語好獲得很多訪學機會,哈佛燕京的人會抱怨外文系的人派得太多。後來,哈佛燕京派人到中國與學者見面,有時甚至不讓你講英文,講中文就可以。 第二個重要的人物是司徒雷登,我們這一代人都讀過毛主席的《別了,司徒雷登》,將他作為反面人物,作為美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代表。毛主席寫的這篇文章,實際上是對美國侵華政策的嚴厲批評。我有一次到美國的一個革命後代聯誼會裡面去做報告,碰到司徒雷登的外甥,他招待我到他的家裡參觀。他後來很感慨,說:「美國人都忘了司徒雷登,中國人卻還記得他。」我說:「我們記住他因為毛主席把他當成反面人物批判,這是政治造成的悲哀。」 司徒雷登原來是一個傳教士,因為他的父輩是在杭州傳教的傳教士,司徒雷登生在杭州,會說杭州方言,他先會中文,然後再回美國學習英文,所以人家說他了解中國超過了解美國。燕京大學是教會學校,資金不多,所以他千方百計到美國爭取資金。他聽說霍爾資助中國研究的經費,想爭取,但被北大捷足先登。因為哈佛大學要將錢用於研究中國文化,必須找一所中國的大學合作,當時肯定首選北大,燕京大學那一年剛剛建立,還是一所小學校,沒有資格。 但是第二年,哈佛大學用這筆錢在上海找一個美國人幫忙搜集敦煌的資料,這個美國人採取帝國主義卑鄙的手段,到敦煌買通了看管的人,用膠布貼在敦煌石窟的壁畫上面,把壁畫揭走,美國現在有一些博物館裡面放著的就是他當初用膠布揭走的畫。這個消息傳出來後引起了中國人的憤慨,一方面披露這個消息,一方面要求政府制止。正是在這個時候,司徒雷登及時地到哈佛大學游說,稱燕京大學才應該是哈佛合作的對象,哈佛大學決定把這筆錢交給燕京大學,並建立哈佛燕京學社。 洪業主持哈佛燕京學社:中西文化交流重要基地如果沒有司徒雷登的努力,哈佛不會跟燕京大學合作,也就不會發生之後的故事。哈佛燕京學社建立起來後到1950年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都由洪煨蓮主持溝通。洪煨蓮生在海外,中文基礎不好,對中國的了解也很有限,但是他到了國內以後被中國文化的魅力所吸引,發奮學習中國文化,並且成為研究杜甫的專家,他到中國的時間不長就表現出了對中國文化極強的研究能力。 更重要的是洪煨蓮不僅自己作學問,還起了很好的溝通組織作用。那筆錢做了幾件事: 第一方面,培養人才。哈佛燕京學社資助學生去美國學習,以燕京大學為主,也包括燕京以外的學者,專業並不限於歷史,還包括人文方面。燕京大學為節約經費,縮短留學時間,跟哈佛達成協議,凡是燕京大學合格畢業的研究生,哈佛大學承認他同時是哈佛的碩士,然後到美國讀博深造。 我的老師譚其驤先生,按照規定畢業時可以同時取得哈佛大學的碩士學位,然後赴美留學,但他碩士還沒有畢業,論文就先完成,哈佛方面就請他到哈佛去上課,他連碩士證書都沒有拿。而其他的同學,都是在中國拿到燕京大學的畢業證書後到美國讀哈佛的博士。海峽兩岸一些重要的歷史學家大多數都是通過這個途徑成功的。另外還在美國資助中國的留學生,他們學成歸國,對國內學術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此外,由於中國文化與日本有很多相似之處,他資助美國的學生、學社到中國和日本進行學術研究。其中就包括美國最重要的中國專家費正清,他不僅在學術上有所成就,對美國的政治也有很大影響,比如中美建交前,總統尼克松等人就曾經向他做過咨詢,中美關系改善後,費正清又到中國訪問,回到美國後寫了很詳細的報告。美國研究中國問題的人,基本上都是他的學生。還有一位哈佛燕京資助的埃德溫?賴肖爾,後來成為美國研究日本問題的專家,曾經做過美國駐日本大使。 第二方面,哈佛大學委託燕京大學用這筆錢在中國買書,在哈佛燕京建成圖書館,現在館內藏有中文、日文、韓文、越南文等書籍,對於亞洲研究十分重要,其中很多中文書的善本是我們國內所沒有的。洪業還很有眼光的將當時大家當廢紙一樣的資料搜集整理。我在哈佛燕京訪學的大部分時間都呆在這個圖書館裡面,現在去的年輕人也幾乎都泡在裡面。 美國委託燕京大學買書需要付很高的手續費,燕京大學就拿這筆手續費購買圖書。最初,燕京大學裡面主要是西文書,中文書籍不多,更沒有中國古籍,後來,靠這筆手續費購買的書籍文獻,基本上可以滿足中國歷史文化研究的需要。在燕京大學我們甚至還發現了一些稿本,其中有一本就是清朝末年汪士鐸的手稿,汪士鐸對中國人口有很多獨特的觀點,又被稱為中國的馬爾薩斯。汪士鐸曾提出要減少人口必須要減少婦女,所以他鼓勵一部分女孩子從小明確不許結婚,非常極端,由此也可以看出清朝末年人口矛盾的尖銳性。這樣的書以前並沒有出過,燕京大學把它作為稿本書出版。一方面我們很遺憾好多書都賣到了國外,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承認,如果哈佛燕京學社沒有收購這批書,很多書後來肯定都會被毀掉。來源: 騰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