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編程軟體 » 交叉編譯技術ppt

交叉編譯技術ppt

發布時間: 2022-10-05 10:19:04

⑴ 在哪種操作系統中編程比較好

依據個人情況來決定,每個人需求不同選擇不同,主要發展領域不同,選擇系統也是有差異,現在操作系統有Windows系統、linux系統等。
對於不同的人來說這三個系統的重要性不同,對於一般用戶,比如喜歡玩兒游戲啊,搞多媒體啊,對於電腦軟硬體都沒什麼基礎知識的話,那麼WINDOWS無疑是最佳選擇!
對於MAC OS在很多硬體的兼容上是可能會存在一些問題,如果你是那種MAC OS迷,而且想嘗試一下MAC OS ,那也是值得去做的,只要你的機器能讓MAC OS 跑起來就可以!套用一句比較經典的話!這個系統是誰用誰知道!可能在一些方面會給你驚喜哦!
LINUX對於沒有用過LINUX的人來說是很難上手的,對於游戲朋友用LINUX也是比較痛苦的,因為LINUX不是用來玩兒游戲的。新手用LINUX也很難發揮出LINUX的功能,這種情況下你只能感覺LINUX真的很難用,而且功能不怎麼樣!但是當你真的地會用LINUX了,理解LINUX了,你的觀點也變了,無疑LINUX在很多方面是非常優秀的!功能是強大的!但往往功能越強大,越優秀的東西就不怎麼容易駕馭!如果你了解LINUX,理解它。那麼LINUX是不會讓了解它,理解它的人失望的!

⑵ 如何交叉編譯開源庫

所謂的搭建交叉編譯環境,即安裝、配置交叉編譯工具鏈。在該環境下編譯出嵌入式Linux系統所需的操作系統、應用程序等,然後再上傳到目標機上。
交叉編譯工具鏈是為了編譯、鏈接、處理和調試跨平台體系結構的程序代碼。對於交叉開發的工具鏈來說,在文件名稱上加了一個前綴,用來區別本地的工具鏈。例如,arm-linux-表示是對arm的交叉編譯工具鏈;arm-linux-gcc表示是使用gcc的編譯器。除了體系結構相關的編譯選項以外,其使用方法與Linux主機上的gcc相同,所以Linux編程技術對於嵌入式同樣適用。不過,並不是任何一個版本拿來都能用,各種軟體包往往存在版本匹配問題。例如,編譯內核時需要使用arm-linux-gcc-4.3.3版本的交叉編譯工具鏈,而使用arm-linux-gcc-3.4.1的交叉編譯工具鏈,則會導致編譯失敗。
那麼gcc和arm-linux-gcc的區別是什麼呢?區別就是gcc是linux下的C語言編譯器,編譯出來的程序在本地執行,而arm-linux-gcc用來在linux下跨平台的C語言編譯器,編譯出來的程序在目標機(如ARM平台)上執行,嵌入式開發應使用嵌入式交叉編譯工具鏈。

工具/原料
電腦系統:win7系統。虛擬機系統:workstation6.5 。虛擬機安裝的linux版本:fedora9.0。內核:linux2.6.25 。
方法/步驟
1
我使用的交叉編譯工具鏈是arm-linux-gcc-4.4.3,把它放在linux系統的路徑是圖一

2
在linux系統的路徑/home/song/share下放了交叉編譯工具鏈arm-linux-gcc-4.4.3的壓縮包,另一個版本的不用。有的人可能會問到怎麼把這個壓縮包弄到虛擬機的linux的系統的,我是通過samba服務從主機復制到虛擬機的,這里的share文件夾就是我samba伺服器的工作目錄,多了不說,這不是重點。
然後通過命令mkdir embedded 建立一個arm-linux-gcc的安裝目錄,如圖二所示。當然安裝路徑和目錄名稱「embedded」可以依自己的喜好而定。
步驟閱讀
然後通過命令將share文件夾下的arm-linux-gcc-4.4.3.tar.gz復制到這里的embedded文件夾下, 當然這里你也可以不進行這一步我這是為了方便以後管理,將arm-linux-gcc安裝到embedded文件夾下,方便以後尋找。

然後使用tar命令:tar zxvf arm-gcc-4.4.3.tar.gz將embedded文件夾下的arm-linux-gcc-4.4.3.tar.gz解壓縮安裝到當前目錄下

執行完解壓縮命令,就已經將交叉編譯工具鏈arm-linux-gcc-4.4.3安裝到linux系統上了,這里默認安裝到了圖六所示的路徑上。

接下來配置系統環境變數,把交叉編譯工具鏈的路徑添加到環境變數PATH中去,這樣就可以在任何目錄下使用這些工具。 vi /etc/profile 編輯profile文件,添加環境變數。

在profile中的位置處,添加圖八所示的紅線標注的一行,路徑就是圖六中的紅線標注的路徑後面加上/4.4.3/bin。

圖八中的路徑一定是你自己的安裝路徑,可以使用pwd命令查找一下那個bin目錄的路徑。添加完路徑後,保存退出。接下來使用命令:source /etc/profile,是修改後的profile文件生效,如圖九所示。

然後,使用命令:arm-linux-gcc -v查看當前交叉編譯鏈工具的版本信息,如圖九中的紅線標注第③行所示。很明顯 可以看到,如果不執行第②步,則查看版本信息不成功。
然後驗證交叉編譯工具鏈是否安裝成功並且可以使用,如圖九所示,隨便找一個目錄編輯一個hello源代碼。

編輯好hello.c文件後,保存退出。然後使用交叉編譯器對hello.c進行編譯,並生成可執行文件hello

這里生成的hello文件並不能像gcc編譯出來的文件那樣直接使用「./hello」命令執行並顯示內容 因為它是一個二進制文件,只能下載到開發板上執行!

至此,搭建交叉編譯環境步驟結束。

⑶ 怎麼在安卓中編譯vim

一般都不會在手機上編譯程序的。即使是手機上用的軟體也是在電腦上編譯好在傳到手機上去。這稱作交叉編譯,這種技術現在已經很成熟了。

你如果想試在手機上編譯,可以先寫一個簡單的小程序(比如 hello world)看能編譯並執行么。這步主要是確認你的編譯環境已經就緒。並不是說你的手機安裝了那些工具,就一定能正常工作,所以還是有必要一試。
然後去 vim 源碼的根目錄,執行 ./configure 試試。看看會不會報什麼錯(我估計會有一堆)。如果沒有,那麼很可能按在電腦上編譯的步驟正常編譯試試了。這方面教程很多,自己搜搜即可。

⑷ 編譯器開發的四種技術

編譯程序的開發常常採用這四種:自編譯、交叉編譯、自展和移植等技術實現。

⑸ 如何使用latex編譯ppt文件

當處理很大的文檔時,經常將文件分成若干個部分分別進行編譯,這時我們可以使用LATEX所提供的命令\input\include\includeonly\input{texfile}
文件名只需指定基本名,不需加擴展名.tex,它等價於直接將文件「文件名.tex」中的內容輸入到命令\input所處的位置.此命令可以放在文檔的任何地方(導言區或正文區),而且可以相互嵌套。您可以將經常使用的導言放在單獨的一個文件中,使用時置於源文件之首。在\begin{document}....\end{document}之間加入多個\input命令.導言區加入\listfiles可以得到讀入文件的清單.\include{texfile}
使用\input命令的缺點是,通過\input命令合並起來的文章(不管那部分) 每經過一次修改,所有的文件都要被重新讀入和處理。若用\input命令僅載入那個特定的文件,那麼所有的頁碼、章節、插圖和公式等的自動編號都從1開始,這會使交叉引用產生混亂。更好的辦法是採用\include命令。它只能放在文檔的正文區,不能嵌套,且與命令\includeonly{文件清單}結合使用。文件清單列出當前正在處理的文件(其中的文件名不需要加後綴.tex,各文件名用逗號隔開)。若\input命令後的文件名在文件清單中,則此命令等價於\clearpage\input{文件名}\clearpage,否則相當於換頁。因此文檔應該在新頁開始(如章與章之間)分割。\include命令可以幫助我們省去很多寶貴的編譯時間。它的主要好處是頁面、章節和公 式編號的附加信息可以由\includeonly命令提供,因此交叉引這類命令,如\ref和pageref命令等能生成正確的結果。此命令可多次使用, 所需的導言區僅有一個。

⑹ 想要從事 linux嵌入式方面的應用軟體開發。我該怎麼學呢

韋東山的那本書挺經典,卓越的鏈接:
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ref=sr_1_1?_encoding=UTF8&s=books&qid=1274700325&asin=B001DCEA46&sr=8-1

《嵌入式Linux應用開發完全手冊》以S3C2410、S3C2440開發板為例,從分析硬體上電執行的第一條指令開始,到構造出一個類似PDA、基於Linux的桌面GUI系統,帶領讀者學習、掌握從最底層到最高層的軟體編寫方法。

《嵌入式Linux應用開發完全手冊》全面介紹了嵌入式Linux系統開發過程中,從底層系統支持到上層GUI應用的方方面面,內容涵蓋Linux操作系統的安裝及相關工具的使用、配置,嵌入式編程所需要的基礎知識(交叉編譯工具的選項設置、Makefile語法、ARM匯編指令等),硬體部件的使用及編程(囊括了常見硬體,比如UART、I*IC、LCD等),UBoot、Linux內核的分析、配置和移植,根文件系統的構造(包括移植busybox、glibc、製作映象文件等),內核調試技術(比如添加kgdb補丁、棧回溯等),驅動程序編寫及移植(LED、按鍵、擴展串口、網卡、硬碟、SD卡、LCD和USB等),GUI系統的移植(包含兩個GUI系統:基於Qtopia和基於X),應用程序調試技術。

《嵌入式Linux應用開發完全手冊》從最簡單的點亮一個LED開始,由淺入深地講解,使讀者最終可以配置、移植、裁剪內核,編寫驅動程序,移植GUI系統,掌握整個嵌入式Linux系統的開發方法。

1、Linux 基礎
安裝Linux操作系統 Linux文件系統 Linux常用命令 Linux啟動過程詳解。
2、Shell 編程基礎
Shell簡介 認識後台程序Bash編程熟悉Linux系統下的編輯環境。
3、Linux 下的 C 編程基礎
linux C語言環境概述 Gcc使用方法 Gdb調試技術。
4、嵌入式系統開發基礎
嵌入式系統概述 交叉編譯 配置TFTP服務 配置NFS服務 下載Bootloader和內核 嵌入式Linux應用軟體開發。
4、嵌入式系統移植
Linux內核代碼 平台相關代碼分析 ARM平台介紹 平台移植的關鍵技術 移植Linux內核到 ARM平台 了解移植的概念 能夠移植Linux內核移植Linux2.6內核到 ARM9開發板。
5、嵌入式 Linux 下串口通信串列I/O的基本概念 嵌入式Linux應用軟體開發流程 Linux系統的文件和設備。
6、嵌入式系統中多進程程序設計Linux系統進程概述 嵌入式系統的進程特點 進程操作 守護進程 相關的系統調用了解Linux系統中進程的概念。
...
網上很多~可以先從虛擬機玩起。
A.一般安裝一個VMWARE虛擬機,再從網上下載個RedHat9.0的光碟鏡像。
這個比較適合入門linux,當然也有Cygwin的,不過不推薦。
B.然後就可以按照上面的步驟學起來了,等把linux的shell和gcc,gdb,系統編程,gui(QT,miniGUI,MicroWin等等)玩好之後,可以買個開發板了,這里就不說明具體品牌了,2410/2440開發板很多的。
C.然後開始玩開發板,常用的代碼編輯工具有:SourceInsight,UE。
還有代碼比較工具,BeyondCompare。
當然還有ADS1.2,這個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先把ARM開發板當單片機開發板玩!先熟悉具體硬體設備的使用,如UART,SPI,LCD控制器等,最後再去玩Bootloader,系統移植,內核,文件系統,應用編程,驅動編程。。。

⑺ 如何linux模塊的交叉編譯makefile需要怎麼寫。

PC機上建立交叉編譯環境。
具體如何建立去網上找一些資料看看。
makefile也可以找一寫類似的模塊就行修改移植。

⑻ 單片機的開發也屬於交叉編譯吧

交叉編譯
由於計算機的指令集與ARM上的指令集不一樣。所以當程序能正常在PC上執行時,不一定能正常地在ARM上執行。
一般交叉編譯的過程是這樣的:PC調試的程序 =====> 調試可用,通過交叉編譯器將代碼指令轉換成對應的ARM平台代碼指令 ====> 移植到ARM平台上使用。

而單片機的過程也有些像。你像這類高深的問題不會出現在單片機上。其實你要明白什麼是編譯。
編譯就是將 高級的語言轉換成機器能識別的語言。這個過程就叫編譯。
單片機的C語言在平台上能運行,是因為有模擬軟體。而經過編譯之後,就變成單片機能執行的代碼了。
而ARM不一樣。PC中Linux下,程序也能執行,但不是模擬。他是真正的運行。但你移植到ARM平台就不一定能執行,需要轉化代碼的指令。這個轉換過程你可以當成是交叉編譯。

其實說白了吧。沒多大區別,就是轉換成他們能執行的代碼就對了。但只是單片機不這樣叫。因為單片機的代碼是沒辦法直接在PC上跑的。只能通過模擬軟體跑。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⑼ 「編譯」與「編譯器」是什麼意思

編譯是動詞
編譯器是名詞
編譯(compilation , compile)
1、利用編譯程序從源語言編寫的源程序產生目標程序的過程。
2、用編譯程序產生目標程序的動作。

編譯就是把高級語言變成計算機可以識別的2進制語言,計算機只認識1和0,編譯程序把人們熟悉的語言換成2進制的。
編譯程序把一個源程序翻譯成目標程序的工作過程分為五個階段:詞法分析;語法分析;中間代碼生成;代碼優化;目標代碼生成。主要是進行詞法分析和語法分析,又稱為源程序分析,分析過程中發現有語法錯誤,給出提示信息。
(1) 詞法分析
詞法分析的任務是對由字元組成的單詞進行處理,從左至右逐個字元地對源程序進行掃描,產生一個個的單詞符號,把作為字元串的源程序改造成為單詞符號串的中間程序。執行詞法分析的程序稱為詞法分析程序或掃描器。
源程序中的單詞符號經掃描器分析,一般產生二元式:單詞種別;單詞自身的值。單詞種別通常用整數編碼,如果一個種別只含一個單詞符號,那麼對這個單詞符號,種別編碼就完全代表它自身的值了。若一個種別含有許多個單詞符號,那麼,對於它的每個單詞符號,除了給出種別編碼以外,還應給出自身的值。
詞法分析器一般來說有兩種方法構造:手工構造和自動生成。手工構造可使用狀態圖進行工作,自動生成使用確定的有限自動機來實現。
(2) 語法分析
編譯程序的語法分析器以單詞符號作為輸入,分析單詞符號串是否形成符合語法規則的語法單位,如表達式、賦值、循環等,最後看是否構成一個符合要求的程序,按該語言使用的語法規則分析檢查每條語句是否有正確的邏輯結構,程序是最終的一個語法單位。編譯程序的語法規則可用上下文無關文法來刻畫。
語法分析的方法分為兩種:自上而下分析法和自下而上分析法。自上而下就是從文法的開始符號出發,向下推導,推出句子。而自下而上分析法採用的是移進歸約法,基本思想是:用一個寄存符號的先進後出棧,把輸入符號一個一個地移進棧里,當棧頂形成某個產生式的一個候選式時,即把棧頂的這一部分歸約成該產生式的左鄰符號。
(3) 中間代碼生成
中間代碼是源程序的一種內部表示,或稱中間語言。中間代碼的作用是可使編譯程序的結構在邏輯上更為簡單明確,特別是可使目標代碼的優化比較容易實現。中間代碼即為中間語言程序,中間語言的復雜性介於源程序語言和機器語言之間。中間語言有多種形式,常見的有逆波蘭記號、四元式、三元式和樹。
(4) 代碼優化
代碼優化是指對程序進行多種等價變換,使得從變換後的程序出發,能生成更有效的目標代碼。所謂等價,是指不改變程序的運行結果。所謂有效,主要指目標代碼運行時間較短,以及佔用的存儲空間較小。這種變換稱為優化。
有兩類優化:一類是對語法分析後的中間代碼進行優化,它不依賴於具體的計算機;另一類是在生成目標代碼時進行的,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具體的計算機。對於前一類優化,根據它所涉及的程序范圍可分為局部優化、循環優化和全局優化三個不同的級別。
(5) 目標代碼生成
目標代碼生成是編譯的最後一個階段。目標代碼生成器把語法分析後或優化後的中間代碼變換成目標代碼。目標代碼有三種形式:
① 可以立即執行的機器語言代碼,所有地址都重定位;
② 待裝配的機器語言模塊,當需要執行時,由連接裝入程序把它們和某些運行程序連接起來,轉換成能執行的機器語言代碼;
③ 匯編語言代碼,須經過匯編程序匯編後,成為可執行的機器語言代碼。
目標代碼生成階段應考慮直接影響到目標代碼速度的三個問題:一是如何生成較短的目標代碼;二是如何充分利用計算機中的寄存器,減少目標代碼訪問存儲單元的次數;三是如何充分利用計算機指令系統的特點,以提高目標代碼的質量。
編譯器,是將便於人編寫,閱讀,維護的高級計算機語言翻譯為計算機能解讀、運行的低階機器語言的程序。編譯器將原始程序(Source program)作為輸入,翻譯產生使用目標語言(Target language)的等價程序。源代碼一般為高階語言 (High-level language), 如 Pascal、C++、Java 等,而目標語言則是匯編語言或目標機器的目標代碼(Object code),有時也稱作機器代碼(Machine code)。
一個現代編譯器的主要工作流程如下:
源代碼 (source code) → 預處理器 (preprocessor) → 編譯器 (compiler) → 匯編程序 (assembler) → 目標代碼 (object code) → 連接器 (Linker) → 可執行程序 (executables)

工作原理
[編輯本段]

編譯是從源代碼(通常為高階語言)到能直接被計算機或虛擬機執行的目標代碼(通常為低階語言或機器語言)的翻譯過程。然而,也存在從低階語言到高階語言的編譯器,這類編譯器中用來從由高階語言生成的低階語言代碼重新生成高階語言代碼的又被叫做反編譯器。也有從一種高階語言生成另一種高階語言的編譯器,或者生成一種需要進一步處理的的中間代碼的編譯器(又叫級聯)。
典型的編譯器輸出是由包含入口點的名字和地址, 以及外部調用(到不在這個目標文件中的函數調用)的機器代碼所組成的目標文件。一組目標文件,不必是同一編譯器產生,但使用的編譯器必需採用同樣的輸出格式,可以鏈接在一起並生成可以由用戶直接執行的可執行程序。

編譯器種類
[編輯本段]

編譯器可以生成用來在與編譯器本身所在的計算機和操作系統(平台)相同的環境下運行的目標代碼,這種編譯器又叫做「本地」編譯器。另外,編譯器也可以生成用來在其它平台上運行的目標代碼,這種編譯器又叫做交叉編譯器。交叉編譯器在生成新的硬體平台時非常有用。「源碼到源碼編譯器」是指用一種高階語言作為輸入,輸出也是高階語言的編譯器。例如: 自動並行化編譯器經常採用一種高階語言作為輸入,轉換其中的代碼,並用並行代碼注釋對它進行注釋(如OpenMP)或者用語言構造進行注釋(如FORTRAN的DOALL指令)。

預處理器(preprocessor)

作用是通過代入預定義等程序段將源程序補充完整。

編譯器前端(frontend)

前端主要負責解析(parse)輸入的源代碼,由語法分析器和語意分析器協同工作。語法分析器負責把源代碼中的『單詞』(Token)找出來,語意分析器把這些分散的單詞按預先定義好的語法組裝成有意義的表達式,語句 ,函數等等。 例如「a = b + c;」前端語法分析器看到的是「a, =, b , +, c;」,語意分析器按定義的語法,先把他們組裝成表達式「b + c」,再組裝成「a = b + c」的語句。 前端還負責語義(semantic checking)的檢查,例如檢測參與運算的變數是否是同一類型的,簡單的錯誤處理。最終的結果常常是一個抽象的語法樹(abstract syntax tree,或 AST),這樣後端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優化,處理。

編譯器後端(backend)

編譯器後端主要負責分析,優化中間代碼(Intermediate representation)以及生成機器代碼(Code Generation)。

一般說來所有的編譯器分析,優化,變型都可以分成兩大類: 函數內(intraproceral)還是函數之間(interproceral)進行。很明顯,函數間的分析,優化更准確,但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完成。

編譯器分析(compiler analysis)的對象是前端生成並傳遞過來的中間代碼,現代的優化型編譯器(optimizing compiler)常常用好幾種層次的中間代碼來表示程序,高層的中間代碼(high level IR)接近輸入的源代碼的格式,與輸入語言相關(language dependent),包含更多的全局性的信息,和源代碼的結構;中層的中間代碼(middle level IR)與輸入語言無關,低層的中間代碼(Low level IR)與機器語言類似。 不同的分析,優化發生在最適合的那一層中間代碼上。

常見的編譯分析有函數調用樹(call tree),控制流程圖(Control flow graph),以及在此基礎上的 變數定義-使用,使用-定義鏈(define-use/use-define or u-d/d-u chain),變數別名分析(alias analysis),指針分析(pointer analysis),數據依賴分析(data dependence analysis)等等。

上述的程序分析結果是編譯器優化(compiler optimization)和程序變形(compiler transformation)的前提條件。常見的優化和變新有:函數內嵌(inlining),無用代碼刪除(Dead code elimination),標准化循環結構(loop normalization),循環體展開(loop unrolling),循環體合並,分裂(loop fusion,loop fission),數組填充(array padding),等等。 優化和變形的目標是減少代碼的長度,提高內存(memory),緩存(cache)的使用率,減少讀寫磁碟,訪問網路數據的頻率。更高級的優化甚至可以把序列化的代碼(serial code)變成並行運算,多線程的代碼(parallelized,multi-threaded code)。

機器代碼的生成是優化變型後的中間代碼轉換成機器指令的過程。現代編譯器主要採用生成匯編代碼(assembly code)的策略,而不直接生成二進制的目標代碼(binary object code)。即使在代碼生成階段,高級編譯器仍然要做很多分析,優化,變形的工作。例如如何分配寄存器(register allocatioin),如何選擇合適的機器指令(instruction selection),如何合並幾句代碼成一句等等。

編譯語言與直譯語言對比
[編輯本段]

許多人將高階程序語言分為兩類: 編譯型語言 和 直譯型語言 。然而,實際上,這些語言中的大多數既可用編譯型實現也可用直譯型實現,分類實際上反映的是那種語言常見的實現方式。(但是,某些直譯型語言,很難用編譯型實現。比如那些允許 在線代碼更改 的直譯型語言。)

歷史
[編輯本段]

上世紀50年代,IBM的John Backus帶領一個研究小組對FORTRAN語言及其編譯器進行開發。但由於當時人們對編譯理論了解不多,開發工作變得既復雜又艱苦。與此同時,Noam Chomsky開始了他對自然語言結構的研究。他的發現最終使得編譯器的結構異常簡單,甚至還帶有了一些自動化。Chomsky的研究導致了根據語言文法的難易程度以及識別它們所需要的演算法來對語言分類。正如現在所稱的Chomsky架構(Chomsky Hierarchy),它包括了文法的四個層次:0型文法、1型文法、2型文法和3型文法,且其中的每一個都是其前者的特殊情況。2型文法(或上下文無關文法)被證明是程序設計語言中最有用的,而且今天它已代表著程序設計語言結構的標准方式。分析問題(parsing problem,用於上下文無關文法識別的有效演算法)的研究是在60年代和70年代,它相當完善的解決了這個問題。現在它已是編譯原理中的一個標准部分。

有限狀態自動機(Finite Automaton)和正則表達式(Regular Expression)同上下文無關文法緊密相關,它們與Chomsky的3型文法相對應。對它們的研究與Chomsky的研究幾乎同時開始,並且引出了表示程序設計語言的單詞的符號方式。

人們接著又深化了生成有效目標代碼的方法,這就是最初的編譯器,它們被一直使用至今。人們通常將其稱為優化技術(Optimization Technique),但因其從未真正地得到過被優化了的目標代碼而僅僅改進了它的有效性,因此實際上應稱作代碼改進技術(Code Improvement Technique)。

當分析問題變得好懂起來時,人們就在開發程序上花費了很大的功夫來研究這一部分的編譯器自動構造。這些程序最初被稱為編譯器的編譯器(Compiler-compiler),但更確切地應稱為分析程序生成器(Parser Generator),這是因為它們僅僅能夠自動處理編譯的一部分。這些程序中最著名的是Yacc(Yet Another Compiler-compiler),它是由Steve Johnson在1975年為Unix系統編寫的。類似的,有限狀態自動機的研究也發展了一種稱為掃描程序生成器(Scanner Generator)的工具,Lex(與Yacc同時,由Mike Lesk為Unix系統開發)是這其中的佼佼者。

在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早期,大量的項目都貫注於編譯器其它部分的生成自動化,這其中就包括了代碼生成。這些嘗試並未取得多少成功,這大概是因為操作太復雜而人們又對其不甚了解。

編譯器設計最近的發展包括:首先,編譯器包括了更加復雜演算法的應用程序它用於推斷或簡化程序中的信息;這又與更為復雜的程序設計語言的發展結合在一起。其中典型的有用於函數語言編譯的Hindley-Milner類型檢查的統一演算法。其次,編譯器已越來越成為基於窗口的交互開發環境(Interactiv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IDE)的一部分,它包括了編輯器、連接程序、調試程序以及項目管理程序。這樣的IDE標准並沒有多少,但是對標準的窗口環境進行開發已成為方向。另一方面,盡管近年來在編譯原理領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基本的編譯器設計原理在近20年中都沒有多大的改變,它現在正迅速地成為計算機科學課程中的中心環節。

在九十年代,作為GNU項目或其它開放源代碼項目標一部分,許多免費編譯器和編譯器開發工具被開發出來。這些工具可用來編譯所有的計算機程序語言。它們中的一些項目被認為是高質量的,而且對現代編譯理論感興趣的人可以很容易的得到它們的免費源代碼。

大約在1999年,SGI公布了他們的一個工業化的並行化優化編譯器Pro64的源代碼,後被全世界多個編譯器研究小組用來做研究平台,並命名為Open64。Open64的設計結構好,分析優化全面,是編譯器高級研究的理想平台。

⑽ yocto交叉編譯工具在哪個目錄

概述YoctoProject是一個開源協作項目,它提供了一些模板、工具和方法來支持面向嵌入式產品的自定義Linux系統,不管硬體架構是什麼。我想要告訴那些對yocto這個名稱不甚理解的用戶的是,術語yocto是最小的SI單元。最為一個前綴,yocto表示10^-24。本文將提供一個分步指導,向您介紹如何使用YoctoProject的行業標准開源工具為嵌入式設備創建自定義的Linux操作系統,並使用QEMU在一台虛擬機中啟動操作系統。YoctoProject是由大型硬體公司和操作系統供應商資助的、由Linux基金會贊助的開源項目,提供了一些行業領先的工具、方法和元數據來構建Linux系統。YoctoProject的兩大主要組件由YoctoProject和OpenEmbedded項目一起維護,這兩個組件是BitBake和OpenEmbedded-Core,前者是構建引擎,後者是運行構建過程所使用的一套核心配方(recipe)。下一節會介紹所有項目組件。YoctoProject簡介作為一個協作項目,YoctoProject有時也稱為「umbrella」項目,它吸納了許多不同的開發流程部分。在整個YoctoProject中,這些部分被稱為項目,包括構建工具、稱為核心配方的構建指令元數據、庫、實用程序和圖形用戶界面(GUI)。PokyPoky是YoctoProject的一個參考構建系統。它包含BitBake、OpenEmbedded-Core、一個板卡支持包(BSP)以及整合到構建過程中的其他任何程序包或層。Poky這一名稱也指使用參考構建系統得到的默認Linux發行版,它可能極其小(core-image-minimal),也可能是帶有GUI的整個Linux系統(core-image-sato)。您可以將Poky構建系統看作是整個項目的一個參考系統,即運行中進程的一個工作示例。在下載YoctoProject時,實際上也下載了可用於構建默認系統的這些工具、實用程序、庫、工具鏈和元數據的實例。這一參考系統以及它創建的參考發行版都被命名為Poky。您還可以將此作為一個起點來創建您自己的發行版,當然,您可以對此發行版隨意命名。所有構建系統都需要的一個項目是工具鏈:一個編譯器、匯編程序、鏈接器以及為給定架構創建二進制可執行文件所需的其他二進制實用程序。Poky使用了GNUCompilerCollection(GCC),不過您也可以指定其他工具鏈。Poky使用了一種名為交叉編譯的技術:在一個架構上使用工具鏈為另一個架構構建二進制可執行文件(例如,在基於x86的系統上構建ARM發行版)。開發人員常常在嵌入式系統開發中使用交叉編譯來利用主機系統的高性能。元數據集元數據集按層進行排列,這樣一來每一層都可以為下面的層提供單獨的功能。基層是OpenEmbedded-Core或oe-core,提供了所有構建項目所必需的常見配方、類和相關功能。然後您可以通過在oe-core之上添加新層來定製構建。OpenEmbedded-Core由YoctoProject和OpenEmbedded項目共同維護。將YoctoProject與OpenEmbedded分開的層是meta-yocto層,該層提供了Poky發行版配置和一組核心的參考BSP。

熱點內容
深圳航天信息稅盤伺服器地址 發布:2024-03-28 22:47:51 瀏覽:203
玩csol伺服器連接中斷怎麼辦 發布:2024-03-28 22:46:19 瀏覽:905
apk加密軟體 發布:2024-03-28 22:36:14 瀏覽:695
cpu不能直接訪問的存儲器 發布:2024-03-28 22:31:49 瀏覽:440
嘀嘀打車源碼 發布:2024-03-28 22:26:02 瀏覽:934
資料庫脆弱點 發布:2024-03-28 22:25:06 瀏覽:800
2021款es升級了哪些配置 發布:2024-03-28 21:26:44 瀏覽:384
下述調度演算法 發布:2024-03-28 21:22:24 瀏覽:616
捷達哪個配置裝有esp 發布:2024-03-28 21:17:41 瀏覽:196
天氣源碼 發布:2024-03-28 21:14:11 瀏覽: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