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不完善粒的計演算法
『壹』 關於小麥入庫檢驗中不完善粒的問題
小麥由皮層、胚、胚乳三部分構成,脫粒時內外稃已除去,粒形卵圓或橢圓。頂端生有茸毛,叫麥毛。背面隆起,背的基部有胚。腹面扁平,中間有一道凹陷的溝,叫腹溝。麥毛和腹溝容易潛藏灰塵與微生物,對保管不利。為切實加強小麥的保管工作,確保存糧安全,現結合我市倉儲保管工作的實際情況,簡述一下小麥在儲藏過程中的保管方法。
一、小麥保管的基本特點:
小麥具有後熟期長,耐高溫,吸濕性強,能長期儲存,但易生蟲等特點。
小麥後熟期的長短隨品種而異,一般以發芽率達80%為完成後熟標志,大多數品種後熟期在兩個月左右,少數要80天以上,其中白皮小麥後熟期較短,紅皮小麥後熟期較長。後熟中的小麥其呼吸量大,代謝旺盛,易出現糧堆上層出汗、發熱、生霉等不良變化,其中白皮小麥較甚於紅皮小麥,小麥在完成後熟作用以後,品質有所改善,保管穩定性有所提高。
小麥具有較高的耐熱性。據有關試驗資料反映,水分在17%以上乾燥時糧溫不超過46℃,水分在17%以下乾燥時糧溫不超過54℃,酶的活性不降低,不喪失發芽率,也不降低麵粉品質,磨成的麵粉的品質反而有所提高,做成饅頭松軟膨大。這為小麥採用高溫日曬或高溫密封殺蟲提供了可能。
小麥吸濕能力及吸濕速度較強,在保管期間極易受外界濕度影響,而使含水量增加,其中白皮小麥吸濕性大於紅皮小麥,軟質小麥大於硬質小麥,癟粒與蟲蝕粒大於完整飽滿粒。吸濕嚴重的,可引起發熱霉變生芽,因而做好防潮工作是小麥安全保管的重要環節。
小麥收購時正當夏季高溫,雖然有利於及時乾燥入庫,但也適於蟲害活動。入庫的新麥往往會被感染,又因小麥無外殼保護,更易遭受多種蟲害的侵蝕。這也是小麥安全保管應嚴加註意的問題。
二、小麥安全儲藏的基本條件。
(一)倉房條件(備倉工作)
在小麥收購入庫之前,要從防潮、防雨、防蟲、防污染的要求出發,選擇倉房屋面不漏雨,地坪不返潮、牆體無裂縫,門窗能密閉,符合安全儲藏小麥的倉房作備倉,嚴禁用危房倉儲存小麥。在備好足夠倉房的同時,首先要進行必要的檢修整理,清掃、消毒和鋪墊防潮隔濕工作,有條件的單位,可將收糧工具、包裝物、器材等放入空倉,進行空倉薰蒸消毒,對長期出租堆放或污染過農葯化肥的倉房,一定要作防污處理。其次,對收購場地進行清理、平整,曬場周圍的環境衛生要打掃清潔、清除垃圾、污物、雜草,疏通庫區內的排水溝,做到「倉內面面光、倉外三不留」,保持收購場地清潔乾燥。
(二)設施條件
在糧食收購之前,應對以下工具、器材、設備進行校正、維修、購置。
1、物理檢驗儀器校正、維修;
2、計量設備的校正、維修;
3、「三防設施」的配備要齊全,有效;
4、存氣箱、地上籠、風機的整理、檢修、試運轉;
5、微機測溫系統調試或者其它測溫工具的准備;
6、密封所用薄膜的購置及准備。
(三)員工培訓
在糧食收購之前,各購銷公司及直屬單位要組織收購單位的化驗員、防化員、驗糧員進行業務培訓和技術交流,統一目光,並進行市場質量調查,對收購中可能出現品質問題進行分析,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及時解決收購中出現的問題和統一收購標准。
(四)品質條件:
糧食品質是安全保管的關鍵和前提,是糧食安全保管的內在因素。在糧食收購中要嚴把質量關,小麥入庫的質量標准原則上應控制在以下標准之內:水分在13%以下;容重在750克/升以上;雜質在1.5%之內;不完善粒在6%以下;其它質量指標以國標規定的中等標准為准。不符合以上標準的小麥一律要經過整曬、清理、除雜等措施,經化驗合格後方可入庫。在收購過程中,要加強領導、監督和檢查,要公平交易,嚴禁收購人情糧,嚴格做到「五分開」(品種、好次、干潮、有無蟲、新陳),實行分級入庫。包裝糧收購時,最好要包包扦樣,防止以次充好,摻雜使假,增加保管工作的難度。
三、小麥保管的主要措施:
一曬、二凍、三防蟲,是小麥安全保管的三大環節。
(一)高溫密閉:
小麥高溫日曬,可同時取得乾燥降水,促進後熟和殺滅害蟲的良好效果。
利用夏季高溫曝曬小麥,將麥溫曬到50℃左右,延續二小時以上,水分降到12.5%以下,下午3時左右趁熱入倉,密閉保管。使糧溫保持40℃以上,持續10天以上,這樣可以有效地殺死害蟲。需要注意的是熱入倉密閉保管小麥使用的倉房、器材、工具和壓蓋物均須事先徹底消毒,充分乾燥,做到糧熱、倉熱、工具和器材熱,否則有結露現象的發生,所以,在熱密閉期間還須加強糧情檢查。
高溫密閉的優點是殺蟲效果好,能促進小麥後熟作用的完成,增強儲糧穩定性。這種方法適用倉容量小,收購進度快,收購天氣溫度高的情況。
(二)低溫冷凍密閉:
低溫是糧食保管最理想的狀態,小麥雖然耐高溫,但對長年保管來講,保持一定的低溫,對延長種子壽命與品質,提高小麥保管的穩定性,延緩小麥的陳化,則有更多的優越性,各單位應趁「三九」嚴寒的冬季,利用機械通風技術或進行翻倉、除雜、攤涼、冷凍,並麥溫降至0℃左右,而後趁冷進倉,密閉壓蓋,進行冷密閉,這對消滅越冬害蟲,有極好效果,並可延緩外界高溫的影響。根據各地實踐,在過夏時,糧堆中層糧溫保持在25℃左右,下層糧溫保持在20℃左右,可多年保持小麥的優良品質。
熱密閉與冷密閉交替應用,是儲量較少的糧庫保管小麥的好方法,一般可以做到不變質不生蟲。對儲量較大的糧庫,全部做到熱密閉和冷密閉,可能在條件上有時受到限制,但只要抓住冬季通風降溫,防止結露,春曖前適當密閉防止吸濕,以及加強檢查,做好蟲害防治等三項工作,一般都可常年安全保管。
(三)防治殺蟲:
危害小麥的主要害蟲是麥蛾、玉米象、谷蠹、大谷盜、赤擬谷盜等。小麥收購季節氣溫較高,儲糧害蟲生長、繁殖很快,各收購單位要邊收購邊防治,收購廒間不易鋪得太多,收購成功一個廒間就要整理、密閉、套封一個廒間,利用高溫密閉、後熟缺氧,低葯量熏蒸,有效地滅殺儲糧害蟲。
熱密閉與冷密閉都是防治小麥害蟲的有效方法,如在缺乏這種條件的單位,應抓緊葯劑防治。對出現的麥蛾成蟲或發現有玉米象,谷蠹、大谷盜、赤擬谷盜等,不管密度大小,應立即用葯劑熏蒸撲滅,防止後患。
在收購工作已接近尾聲時,各收購單位要把工作重點放到小麥保管工作上,原則上在七月底之前,對所有庫存小麥要進行清消、密閉、套封、熏蒸,徹底進行防治。常規保管的小麥倉使用磷化鋁投葯量為15克/噸左右,一面封用磷化鋁投葯量為3克/噸左右,五面封用磷化鋁投葯量為5克/噸左右。熏蒸前,要仔細檢查氣密性,熏蒸過程中,要安排專人值班,熏蒸後,要檢測熏蒸效果,防止熏蒸效果不佳,延誤防治時間和時機,造成小麥不必要的降等。
(四)通風降溫:
通風是用外部空氣置換糧堆內的空氣,以改善儲糧條件的換氣技術。通風有自然通風和機械通風兩種。夏季高溫入庫的小麥在季節轉換時,由於糧溫較高,氣溫偏低,加上後熟期作用,小麥呼吸旺盛,容易產生「出汗」現象,糧堆表層小麥容易結露,使糧堆上層溫度上升,水分增高,如不及時降溫,會產生發熱霉變,嚴重的發生「結頂」現象。因此,各儲糧單位,在季節轉換時期,要加強倉間管理,利用有利時機,適時開啟門窗,經常翻動糧面或開溝,抓緊時間通風,降低糧溫,確保儲糧安全。
對常規保管中自然通風來講,因為不消耗能源,為獲得更多的通風機會,在天氣乾燥的情況下,一般僅要求氣溫低於糧溫即可通風。
對機械通風而言,允許降溫通風的條件是:平均糧溫與氣溫差應大於等於8℃和即時糧溫下的糧堆平衡絕對濕度大於或等於大氣絕對濕度。結束降溫通風的條件是:平均糧溫與氣溫溫差應小於或等於4℃;糧堆溫度梯度小於等於1℃/米糧層厚度;糧堆水分梯度小於等於0.3℃/米糧層厚度。
四、糧情檢查:
糧食在保管期間,由於本身的新陳代謝,蟲、霉、菌的危害,加之於環境變化的影響,糧堆生態系統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因此,各儲糧單位要嚴格執行查糧制度,本著「有倉必到、有糧必查、查必徹底」的原則,認真檢查,將「三天一小查,五天一大查,刮風下雨及時查,汛期天天查「的查糧制度落實到實處。糧情檢查主要范圍為:糧食水分、糧食溫度、蟲害情況、糧堆季節轉換時期是否結露等,對檢查結果,要如實在規范的糧情檢查記錄上填寫齊全。分管業務負責人每月要在糧情檢查記錄上簽名,以保證糧情檢查的真實性。
(一)溫度、濕度檢查:
利用倉內安裝的糧溫測定工具,對儲糧糧溫、濕度進行定期巡測。巡測的內容包括糧溫、倉溫、氣溫、倉內外大氣的相對濕度,即通常所講的「三溫二濕」。
糧溫檢查層點的確定,要考慮有代表性,一般分為上、中、下三層,每層的深度視糧堆的高度和樁形而定。每層設點數量,視糧堆大小而定,一般掌握散裝糧面不滿100平方米的,三處分布設點,即三層9點;超過100平方米的五處分布設點,即三層15點(常講的三層五處15點)。
若糧情穩定、安全,在低溫季節,3-5天巡測一次;
若糧情不穩定,在高溫季節,新倉儲糧,每天必須巡測一次;
若糧溫升得過快,測溫點不穩定或有的測量值有疑問,先對測溫工具進行校正,更應到現場檢測,必要時要翻動糧面,進行目測,「觀其形,聞其味」,將異常情況消滅在萌芽狀態。
(二)水分檢查:
根據倉庫的面積和高度,參照測溫點的布置,按垂直距離3米分層隨機取樣,每層扦取一份混合樣品,每份樣品不少於1公斤。取樣層還應包括距糧面和倉底各5-30厘米的糧層,並分別在倉庫的向陽面、背陰面距倉壁5-30厘米及中心部位設點,共6個點取樣,每份樣品不少於1公斤。
水分測定,低溫季節三個月檢測一次,高溫季節每月檢測一次;對糧情有變化和異常的點,要隨時取樣檢測,認真查明原因,防止霉變的發生。
(三)蟲害檢查:
取樣採取定點與易發生害蟲部位相結合的辦法。糧面面積在100平方米以內的,設5個取樣點;糧面面積在100-500平方米的,設10個取樣點;在500平方米以上的,設15個取樣點。堆高2米以下的,一般糧面取樣,堆高2米以上的設兩層取樣。在高溫季節,應在北面背陰處上層取樣,在低溫季節,應在南面朝陽處中、下層取樣。每點取樣不少於1公斤。
害蟲檢查取樣與水分取樣不一樣,它不是混合樣,而是在每一取樣點扦取的樣品。
害蟲密度的計算是以所取樣品中最高一點的害蟲數量代表整倉的害蟲密度。
根據害蟲在不同溫度下生長發育情況。可將害蟲的檢查期定為:
糧溫在15℃以下,每三個月檢查一次;
糧溫在15-20℃時,每一個月檢查一次;
糧溫在20-25℃時,每15天檢查一次;
糧溫在25℃以上時,每七天檢查一次。
(四)品質檢查:
糧食品質的檢測,應按儲備糧品質控制指標規定的項目和要求,每年檢測兩次,原則時間安排在每年4月、10月各檢測一次,對「不宜存」小麥,應及時銷售和輪換,對「陳化」小麥要及時上報處理。
『貳』 什麼是不完善粒,怎麼檢測
不完善粒是對有蟲蝕、病斑、生芽、霉變、破損、凍傷、烘傷或未熟等缺陷,但仍有食用價值的糧食、油料顆粒的統稱。糧食不完善粒的檢測是與水分、容重一樣重要的檢測項目,直接涉及到穀物的質量和定價。但是,這么多年來,這個水分與容重以及糧食的其他指標都已經有非常成熟的一些設備來進行檢測,大大解放了人類的勞動。同時,也能夠提供更加高效、更加精準的檢測數據。但是不完善粒的檢測一直沒有非常合適的產品能夠代替人工。前幾年國外的一些廠商也製作了不完善粒檢測設備,但是在國內使用效果都不好,主要還是因為咱們中國地大物博,糧食的品種非常的豐富,就拿小麥來說,我們從南方到北方,小麥的品種、外形、輪廓都有很大差異,而且隨著不同的天氣條件,也會有不同的差異,就導致設備的檢測誤差很大不能使用。而且不完善粒主要通過外觀檢測,不像其他指標檢測的是內涵,外觀檢測非常的錯綜復雜,也導致能夠完全實現這個指標自動化檢測的設備遲遲沒有面世。2021年,高哲在國內正式推出了這個小麥不完善粒自動檢測設備,經過省質檢中心、國家糧庫、還有麵粉加工企業充分的使用,基本上能夠代替人工,質檢人員就不用再像以前一樣費時費力的盯著每一顆穀物去觀察,而且大大提高了檢測的效率。尤其是像麵粉加工企業,本身就是薄利行業,為企業增效降本也帶來了非常顯著的變化。
『叄』 小麥不完善粒de 國家標準是多少啊/ 百分之幾 謝謝
GB 1351-2008規定
等級 容重/(g/L)不完善粒/% 雜質/(%) 水分/(%) 色澤、氣味
總量 其中:礦物質
1 ≥790 ≤6% ≤1.0 ≤0.5 ≤12.5 正常
2 ≥770 ≤6%
3 ≥750 ≤8%
4 ≥730 ≤8%
5 ≥710 ≤10%
等外 <710 —
註:「—」為不要求。
『肆』 小麥不完善粒標准
法律分析:1、一級小麥
容重≥790g/L,不完善粒≤6.0%,雜質的總量≤1.0%(其中礦物質≤0.5%),水分含量≤12.5%,色澤和氣味正常。
2、二級小麥
容重≥770g/L,不完善粒≤6.0%,雜質的總量≤1.0%(其中礦物質≤0.5%),水分含量≤12.5%,色澤和氣味正常。
3、三級小麥
容重≥750g/L,不完善粒≤8.0%,雜質的總量≤1.0%(其中礦物質≤0.5%),水分含量≤12.5%,色澤和氣味正常。
4、四級小麥
容重≥730g/L,不完善粒≤8.0%,雜質的總量≤1.0%(其中礦物質≤0.5%),水分含量≤12.5%,色澤和氣味正常。
5、五級小麥
容重≥710g/L,不完善粒≤10.0%,雜質的總量≤1.0%(其中礦物質≤0.5%),水分含量≤12.5%,色澤和氣味正常。
法律依據:《糧食流通管理條例》 按照新標準的技術要求,將對本省小麥收購活動經營者應具備的小麥質量檢驗能力的規定,上報省級人民政府進行發布。各小麥收購預案實施省份承擔托市收購任務的企業,應及早配備必需的小麥質量檢驗儀器,完善各項規章制度,改善小麥儲運條件。各小麥收購點要加大宣傳力度,在顯著位置公布新標准和國家糧食收購政策規定的質價標准,將各品種小麥的收購價格上榜、質量指標上牆、標准樣品上台,讓農民明白售糧。對售糧農民提出關於新標准方面的問題,要耐心解釋、清楚說明,確保小麥收購工作準確、快速、有序地進行。
『伍』 小麥等級劃分標准,小麥不完善粒標准
回答1、一級小麥:容重≥790g/L,不完善粒≤6.0%,雜質總量≤1.0%,水分含量≤12.5%。2、二級小麥:容重≥770g/L,不完善粒≤6.0%,雜質總量≤1.0%,水分含量≤12.5%。3、三級小麥:容重≥750g/L,不完善粒≤8.0%,雜質總量≤1.0%,水分含量≤12.5%。
一、小麥等級劃分標准,小麥不完善粒標准
1、一級小麥
容重≥790g/L,不完善粒≤6.0%,雜質的總量≤1.0%(其中礦物質≤0.5%),水分含量≤12.5%,色澤和氣味正常。
2、二級小麥
容重≥770g/L,不完善粒≤6.0%,雜質的總量≤1.0%(其中礦物質≤0.5%),水分含量≤12.5%,色澤和氣味正常。
3、三級小麥
容重≥750g/L,不完善粒≤8.0%,雜質的總量≤1.0%(其中礦物質≤0.5%),水分含量≤12.5%,色澤和氣味正常。
4、四級小麥
容重≥730g/L,不完善粒≤8.0%,雜質的總量≤1.0%(其中礦物質≤0.5%),水分含量≤12.5%,色澤和氣味正常。
5、五級小麥
容重≥710g/L,不完善粒≤10.0%,雜質的總量≤1.0%(其中礦物質≤0.5%),水分含量≤12.5%,色澤和氣味正常。
二、小麥其他分類
以下內容是根據小麥的皮色、粒質和播種季節分類:
1、白色硬質冬小麥:種皮為白色或黃白色的麥粒不低於90%,角質率不低於70%的冬小麥。
2、白色硬質春小麥:種皮為白色或黃白色的麥粒不低於90%,角質率不低於70%的春小麥。
3、白色軟質冬小麥:種皮為白色或黃白色的麥粒不低於90%,粉質率不低於70%的冬小麥。
4、白色軟質春小麥:種皮為白色或黃白色的麥粒不低於90%,粉質率不低於70%的春小麥。
5、紅色硬質冬小麥:種皮為深紅色或紅褐色的麥粒不低於90%,角質率不低於70%的冬小麥。
6、紅色硬質春小麥:種皮為深紅色或紅褐色的麥粒不低於90%,角質率不低於70%的春小麥。
7、紅色軟質冬小麥:種皮為深紅色或紅褐色的麥粒不低於90%,粉質率不低於70%的冬小麥。
8、紅色軟質春小麥:種皮為深紅色或紅褐色的麥粒不低於90%,粉質率不低於70%的春小麥。
9、混合小麥:不符合以上各條規定的小麥。
10、其他類型小麥的分類方法另行規定。
『陸』 小麥水分太高扣量怎麼扣怎麼算
水分含量:實際水分含量低於標准規定的糧油,以標准中規定的指標為基礎,每低0.5個百分點增量0.75%,但低於標准規定指標2.5個百分點及以上時,不再增量。實際水分含量高於標准規定的糧油,以標准中規定的指標為基礎,每高0.5個百分點扣量1.00%;低或高不足0.5個百分點的,不計增扣量。
雜質含量:實際雜質含量低於標准規定的糧油,以標准中規定的指標為基礎,每低0.5個百分點增量0.75%;實際雜質含量高於標准規定的糧油,以標准中規定的指標為基礎,每高0.5個百分點扣量1.5%;低於或高於不足0.5個百分點的,不計增扣量。礦物質含量指標超過標准規定的,加扣量0.75%, 低於標准規定的,不增量。
不完善粒含量:不完善粒含量高於標准規定的糧油,以標准中規定的指標為基礎,每高1個百分點,扣量0.5%;高不足1個百分點的,不扣量;低於標准規定的,不增量。
(6)小麥不完善粒的計演算法擴展閱讀
小麥需要土層深厚,結構良好耕層較深,有利於蓄水保肥,促進根系發育。土壤結構是指固體(有機體和無機體)、液體、氣體的組成比例,它與土壤水分、空氣,溫度、養分有著密切關系,如沙土、重粘土結構不良,難以形成高產。
冬型品種適期的日平均溫度為16~18℃,半冬型為14~16℃,春性為12~14℃。溫空的高低受地理緯度和海拔的影響,即緯度和海拔愈高,氣溫愈低,播種期可早些。
小麥長日照作物(每天8至12小時光照),如果日照條件不足。就不能通過光照階段,不能抽穗結實。小麥光照階段在春化階段之後。
『柒』 小麥不完善粒怎麼檢驗,試樣是多少
就是用小麥種子數粒盤,把種子放入薯立盤後,查出不完善賣力的數字,然後換算成百分比,就可以得出小麥不完善率的比率了,式樣為300粒以上就可以了。
『捌』 不完善粒怎麼檢測的
正確的操作方法是 :分取完善粒試樣 10 0粒 ,對每一粒小麥進行外觀鑒別和剖粒觀察 ,如果呈玻璃狀透明體的硬質部分佔整粒小麥的 1/ 2 (5 0 % )以上 ,則該粒小麥即為硬質小麥 ,全部硬質小麥顆粒的總和占 10 0粒小麥的百分比即為該批小麥的角質率。不完善粒是對有蟲蝕、病斑、生芽、霉變、破損、凍傷、烘傷或未熟等缺陷,但仍有食用價值的糧食、油料顆粒的統稱。在檢驗小樣雜質的同時,按質量標準的規定揀出不完善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