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操作系統 » 國家獸葯基礎資料庫

國家獸葯基礎資料庫

發布時間: 2022-08-24 14:28:04

A. 葯智網的網站特色

葯智網的模式為威客交易模式,所不同的是針對醫葯、生物、化工方面的技術、學科難題方面的交易,因此葯智網提供的特色服務如下:
全國獨一無二的葯品資料庫,包含了
葯品標准資料庫
系統收錄了2010、2005年葯典、1-75冊新葯轉正標准、中葯成方制劑、中成葯匯編、地標升國標、進口標准、單頁標准……在內的全部國家葯品標准。
葯材標准資料庫
系統收錄了2010、2005年葯典;蒙葯、藏葯、維吾爾醫常用葯材;福建省、山東省、北京市、河南省、江蘇省、江西省、湖南省、海南省、廣東省、上海市、黑龍江省、雲南省、廣西、西藏自治區……在內的全部地方中葯材標准。
國外葯典資料庫
提供USP32、BP2009、JP15全文在線查詢。
標准紅外光譜圖資料庫
中葯方劑資料庫
葯包材標准資料庫

B. 中國獸葯信息網114網怎樣查詢批准文號

如果你知道需要查詢的獸葯產品的批准文號,進入中國獸葯信息網,進入「數據查詢」(打開獸葯基礎信息查詢系統),點擊左邊的「獸葯產品批准文號數據」,直接在批准文號欄里輸入批准文號就會得到,關於獲得這個批准文號的獸葯產品的資料。如果你要查詢這款獸葯的信息,就在它前面的小框里打鉤,能得到詳細的資料。
在不知道批准文號的情況下,(前面步驟一樣)依然是進入到「獸葯產品批准文號數據」查詢,在「企業名稱」里和「通用名」里輸入你要查詢的葯物的生產廠家和獸葯產品的通用名就能得到它的批准文號數據。

C. 國家獸葯基礎信息查詢系統為什麼進不去

國家獸葯基礎信息查詢系統於2012年8月完成I期建設,上線6個資料庫(獸葯生產企業GMP證書和獸葯生產許可證、獸葯產品批准文號、國內獸用生物製品批簽發、進口生物製品批簽發、化葯監督抽檢結果數據、生葯監督抽檢結果數據),2013年12月,完成了II期5個資料庫(臨床試驗審批、國內新獸葯注冊、進口獸葯注冊、標簽說明書、國家標准)的建設。目前該系統包含11個資料庫,約25.5萬余條數據,涵蓋了獸葯生產企業、監督抽檢、注冊審批、標准等全部基礎數據,系統中的數據相互關聯、信息完整,可基本滿足行業查詢需要。

D. 犬細小病毒疫苗生產日期怎麼查看

下載」國家獸葯綜合查詢」app就可以查詢了。
打開app,點擊國家獸葯基礎資料庫,然後點擊國產生物製品批簽發數據,填寫疫苗批號,然後就可以查詢到生產日期了。
小孩子的疫苗查詢可以在手機瀏覽器裡面輸入「疫苗查詢」然後輸入疫苗生產批號點擊查詢,就可以查詢到疫苗的信息了。

E. 論述:科學技術和國家發展目標的關系

一、背景
(一)科學技術已成為推動各國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

自1992年聯合國制定《21世紀議程》以來,世界各國都在採取行動,促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追求的目標。2002年8月聯合國將召開「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進一步探討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行動和措施,充分表明了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對可持續發展的強烈關注。為了保證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維護生態平衡,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緩解人口增長的壓力,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滿足21世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世界各國都把發展科學技術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措施。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極大地推動了各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特別是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和再生能源技術、先進製造技術、航天航空技術、海洋技術以及環保技術的發展為緩解資源短缺、抑制環境惡化、改善人類健康狀況、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技術途徑。
1994年我國在世界上率先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在推動《中國21世紀議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中,科技發揮了巨大作用。圍繞人口、資源、環境等可持續發展領域的一些重大問題開展了前瞻性、戰略性研究,為各級政府戰略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通過一系列技術政策的制訂,提高了政府宏觀管理的能力;在一批影響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關鍵技術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解決了一些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得到大大加強,促進了可持續發展相關產業的迅速發展,並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區域可持續發展模式;初步形成了一支可持續發展科研隊伍,為我國可持續發展科技工作奠定了基礎。

(二)我國可持續發展需要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持和保證

未來10年,我國可持續發展將面臨一系列的嚴峻挑戰,既要處理好人口、資源、環境等領域長期積累的問題,又要解決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如何更好地發揮科學技術的作用,為推動我國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和保證,是科技工作面臨的中心任務。
(1)龐大的人口數量、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仍然制約可持續發展的實施。影響我國可持續發展的諸多矛盾並沒有得到根本性的緩解,人口、資源和環境等領域面臨的各種重大問題和挑戰依然存在。人口數量、老齡化問題以及各種重大疾病嚴重威脅著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油氣等戰略性礦產資源短缺將直接影響到國家的安全,水資源危機將直接威脅到中華民族的未來生存;而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綜合利用率低、生產效率低、能耗高以及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問題依然存在。生態環境的透支日益嚴重,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面積不斷擴大,水污染、大氣污染和固體廢棄物污染日益嚴重,生物多樣性銳減,自然災害頻繁發生。
進入新的世紀,我國順利實現了第二步戰略目標,全面進入小康社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發展和完善,我國的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形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將遇到一系列新問題和新矛盾,解決這些新問題和新矛盾需要依靠科技進步。

(2)經濟全球化和全球環境問題使我國面臨新的挑戰。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明顯加強,我國加入WTO後將更深地融入一體化的全球經濟中,這既為我國的戰略性經濟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也使我國的傳統產業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使我國的環境保護面臨新的挑戰。環境問題的國際影響日益顯著,環境問題越來越多地與全球政治、經濟、貿易、外交等問題交織在一起,逐步成為影響一個國家長期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樣將對我國的可持續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經濟全球化和全球環境問題構成了新世紀我國可持續發展事業十分重要的國際背景,意味著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將面臨比以往更加復雜的外部環境和外部約束,只有大力推動科技進步,才能有效克服這些外部約束,保證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順利實施。

(3)技術創新不足、創新體系不健全已制約可持續發展的實施。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創新能力則是科學技術競爭的核心。我國科學技術創新能力尤其是原始創新能力不足的狀況日益突出和尖銳,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科學技術發展乃至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因此,加強技術創新,推進國家可持續發展技術創新體系的建設,是促進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的當務之急。

二、指導方針和發展目標

人口、資源、環境工作關繫到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安全,關繫到我國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關繫到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人口眾多、資源相對短缺和生態環境脆弱的現實國情,決定了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必須依靠科技進步,把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工作緊密結合,統籌安排,協調推進。

(一)指導方針

可持續發展科技工作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解決人口、資源、環境重大問題為出發點,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為主線,以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為動力,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科學技術支撐,全面推進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協調發展(簡稱「創新、協調發展」方針)。

(二)原則

遵照「創新、協調發展」指導方針,可持續發展科技工作根據自身的特點,必須遵循如下原則:

1. 國家目標與市場需求相結合。可持續發展科技工作要從國家目標出發,解決可持續發展中的重大科技問題,以政府投入為主體,加強宏觀調控,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同時要調動社會各界的積極性,運用市場機制,圍繞市場需求開發先進適用的技術,推動產業發展。
2. 總體規劃與分類指導相結合。根據我國不同地區的發展特點,在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實行分類指導,各地要選准切入點,積極開展符合區域特點的可持續發展科技工作,促進區域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3. 關鍵技術突破與技術集成相結合。要圍繞制約發展的重大關鍵技術,集中力量重點突破,實現技術跨越;在此基礎上,加強高技術與適用技術的有效集成,提高解決問題的技術能力。
4.自主創新與國際合作相結合。要大力提高可持續發展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充分利用國際社會對可持續發展重視的有利時機,積極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加強國際科技合作。

(三)發展目標

我國可持續發展科技工作到2005年目標是:突破一批人口、資源、環境領域的重大關鍵技術,初步具備以自主創新為主解決可持續發展重大問題的科技能力;建立一批可持續發展技術示範基地、示範區和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培育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新興產業;初步建成與可持續發展相適應的可持續發展科技創新體系,提高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科技創新能力;培育一支高素質、結構合理的科研和管理隊伍,全面提高我國可持續發展決策的科技水平與決策能力。
我國可持續發展科技工作到2010的總目標是:建成與可持續發展相適應的科技創新體系;具備以自主創新為主解決可持續發展重大問題的科技能力;建立和完善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技術標准與產業技術體系;形成高素質、結構合理的科研和管理隊伍;全面推動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為我國第三步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技術支撐。

三、重點任務與領域

根據當前以及未來十年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現狀和發展目標以及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的要求,可持續發展科技工作重點圍繞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自身素質、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建設和保護生態環境以及促進相關產業發展,開展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相關科技活動,以全面推動我國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一)重點任務

1. 加強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為國家可持續發展決策服務。
圍繞未來十年我國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等重大問題,開展前瞻性、戰略性研究,為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政府部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重點開展可持續發展相關法律、法規、政策以及指標體系研究;國家和區域資源開發、環境保護、人口與健康等發展戰略研究;水資源、礦產資源和糧食安全保障研究;全球環境問題及對策研究。
2. 集中研究開發一批對可持續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關鍵技術,提高可持續發展技術水平和能力。圍繞對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面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關鍵技術,集中力量開展研究,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系列和技術系統,提高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技術支撐能力,參與國際競爭。重點開展生殖健康與節育、重大疾病控制、環境與健康、食品安全等技術;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及綜合利用、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等技術;海洋監測與預報、海洋資源開發與保護等技術;環境污染監測與控制、清潔生產、生態環境整治等技術;災害監測、預報和防災減災技術;小城鎮建設等研究。
3. 加強可持續發展領域的科技示範工作,探索不同的發展模式。科技示範工作主要從區域發展、社區發展和科技綜合示範三個層次展開。選擇不同生態環境和資源賦存類型的區域,進行合理開發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示範,提高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引導當地群眾脫貧致富;選擇一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城鎮,辦好國家和地方兩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探索推進地方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抓住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機遇,實施綜合示範工程,通過先進實用技術優化組合和綜合集成,建立一批可持續發展相關技術綜合示範點和產業化基地。
4. 加強基礎研究和基礎性工作,提高可持續發展科技能力建設。
圍繞人口、資源、環境等領域的重大科學問題,開展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研究;加強可持續發展學科建設;加強人口與健康、資源與環境、社會安全、城鎮建設等科學數據的收集積累、監測網路、資料庫和有關可持續發展相關信息系統建設,實現信息共享和有效利用;做好有關種質資源、科學標本的收集、整理、保存工作;積極開展可持續發展領域的技術政策和標准研究,補充完善可持續發展領域相關的國家標准;建立可持續發展科技相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研究開發基地等。
5. 加速可持續發展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以科技為先導推動醫葯衛生、資源、環保、海洋等領域產業結構調整,加大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力度,用高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由原來注重數量向注重質量和效益方向轉變;重點推動中醫葯產業、創新葯物產業化、環保設備國產化、生態產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海洋產業的發展;培育一批新興產業的發展。
6.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可持續發展創新體系。進一步加強科學研究體系、技術開發體系、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加強產學研聯合,形成以科研機構、高校、中介服務機構、企業和政府相互連動的可持續發展創新體系和運行機制。推動可持續發展領域科研體制改革,按照分類改革原則,整合現有科技資源,創造有利於發展的環境。

(二)重點領域

1.人口數量控制。積極開展人口與計劃生育領域的科研和技術創新,以適合廣大農村人口的節育技術為突破口,加強新型避孕節育方法研究,提高節育新技術的應用率和效果;研究開發高水平、系列化的計劃生育葯具和技術以及節育技術不良反應監測技術;研究出生缺陷的產前篩選和診斷技術以及提高兒童生活質量的優育技術等。
2. 健康與重大疾病的防治。開展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糖尿病、傳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綜合防治技術研究;開展制葯關鍵技術、新劑型及相關標准研究,建設創新葯物研究開發技術平台,加快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葯物的開發;提高中葯質量控制水平,加快中醫葯現代化、國際化進程;結合重大疾病的綜合防治研究,開發常用、重大醫療設備及介入治療器具;積極開展環境內分泌干擾物的污染現狀以及與健康影響的研究;研究長期低濃度接觸有機物對健康的影響,開發有害有機污染物綜合治理新技術;室內空氣有毒物質污染及防治對策研究等。
3.食品安全。開展食品監測和評估研究,研究制定適應WTO規則的對策;開展農葯和獸葯殘留檢測方法和技術、生物毒素和中毒控制常見毒物快速測定技術等急需的快速篩檢方法研究;研究建立我國主要化學污染物和致病微生物的食品安全標准體系和進出口食品安全檢測與管理預警系統;研究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HACCP實施指南;開展綜合示範研究,以初步建立我國食品安全技術保障體系。
4. 水資源安全保障。重點開展水資源的合理配置、保護、調控及管理體系研究;重大調水工程的戰略和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安全飲用水保障供給技術、工業和農業節水技術、空中水資源人工調控技術、污水資源化利用技術、雨洪利用技術、受污染水體修復技術等,為我國水安全保障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5.油氣資源安全保障。重點開展油氣資源評價研究;開發高精度綜合評價和復雜油田評價技術、隱蔽油氣藏綜合識別技術、非均質復雜油氣藏的測井技術、優質高效鑽井技術、大型油田穩產技術、稠油油藏和低滲透油藏開發技術;天然氣開發技術和煤層氣開發技術,提高我國油氣資源的探明程度和油氣採收率,為我國油氣安全保障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6.戰略礦產資源安全保障。重點開展固體礦產資源保障程度分析研究;開發礦產資源綜合勘查與評價技術;深部和復雜礦采礦技術與裝備;低品位與難選冶礦有效利用技術與裝備;大型礦產資源基地和我國優勢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低污染、低能耗、短流程強化冶煉技術;高附加值產品制備技術;礦山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和環境保護技術;非金屬礦的高效利用技術;煤的高效生產和選煤技術與裝備;鹽湖資源的綜合利用和深加工技術;提高我國礦產資源對國民經濟的保障程度和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
7.海洋監測與資源開發利用。重點開展海洋環境監測技術、海洋環境預報技術、海洋信息技術、海洋生物技術、海水養殖技術、海洋活性物質開發利用技術、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以及海水化學資源利用技術、海洋灘塗開發技術、海洋油氣高效勘探開發技術、深海資源勘探開發技術、河口海岸帶治理與開發技術、海洋工程技術、海洋設施監測與修復技術以及海洋環境保護技術,提高海洋資源的開發水平和對海洋環境的保護能力,促進海洋經濟的發展。
8.清潔能源與再生能源。圍繞煤炭清潔利用,開發先進適用技術;研究燃料電池技術;開發農村小水電利用技術,加速農村生物質能利用技術的更新換代;發展沼氣技術,太陽能利用技術、風能利用技術,地熱直接利用和發電技術,潮汐能發電技術的試驗和研究;加快氫能製取、貯存和利用裝置的開發步伐,取得技術上的突破。
9.環境污染控制與生態綜合治理。重點發展和完善主要環境污染物監測技術和設備;特殊污染物的監測技術和設備;煙氣脫硫技術與設備,機動車污染控制技術;城市污水處理成套技術與裝備;開展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處置及資源化利用技術與裝備;特殊危險廢物以及廢舊家電的處理處置技術;低能耗高性能環境友好材料開發技術;化工、冶金、輕工等行業清潔生產工藝技術;生態環境監測技術研究,開展生態系統的評估研究;開發水土保持技術、防沙治沙技術、受污染土壤修復技術、脆弱生態地區的綜合整治技術以及礦山復墾技術研究;加強生物入侵防治技術研究;為改善環境質量提供技術保障,促進環保產業的發展。
10.減災防災。重點開展自然災害監測新技術和監測儀器設備研究,加強高技術在災害監測領域的應用,進一步完善自然災害監測系統;發展新一代預報技術,提高災害預報的准確率、預報時效;發展自然災害應急管理技術,建立信息決策支持系統;研究城市及基礎設施的安全、風險評價和檢測方法;針對火災、危險品的化學泄漏、重大中毒、工業事故等人為災害的特點,研究應急處置和救援技術;重大危險源檢測與監控技術、治理技術以及城市「生命線工程」的安全技術研究;研究開發成套的救災技術與裝備,提高我國抗災救災的技術水平;研究建立綜合性的風險評估技術體系,初步建立災害快速評估和應急管理技術系統;加強綜合減災的科技示範。
11.城市與小城鎮建設。研究開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所需的關鍵技術;開發小城鎮建設中所需的關鍵技術;開發市政設施優化運營管理技術、市政設施的服務與管理信息化技術、小城鎮基礎設施優化管理技術。
12.全球環境問題。重點分析全球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臭氧層保護等國際公約對我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相關領域的影響,開展有關重大科學問題研究,加強相關的基礎性工作,研究提出履約的技術措施和對策,研究制定我國相關領域發展方向、產業布局與應採取的調整措施和對策。

四、支撐條件與措施

(一)加強領導,強化《綱要》的落實,共同推動可持續發展科技工作

1.各地區、各部門要進一步提高對可持續發展以及科技促進可持續發展的認識, 切實將可持續發展科技工作作為政府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來抓。要加強對《綱要》實施的落實,要明確本地區、本部門可持續發展科技工作的歸口管理機構,加強綜合協調,提高服務水平。要嘗試建立可持續發展科技工作的考核指標,逐步建立對各級領導幹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考核機制。
2.為了促進《綱要》的實施,科技部將制定相應的科技計劃,實施一批重大科技行動;各地區要根據本綱要的基本原則與目標,結合當地具體情況和問題,制定地方可持續發展科技計劃,並將其納入地方科技計劃以及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規劃加以實施。各部門要根據行業特點,制定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科技發展規劃和計劃,推動行業的科技進步。
3. 各地區、各部門要建立不同層次的可持續發展專家咨詢機制。對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規劃的制訂以及重大工程建設等,積極開展跨學科、跨領域、跨部門的專家咨詢;對於新技術研究開發、引進技術的推廣應用,要針對當地環境資源條件,開展多學科專家咨詢。努力形成各行各業的可持續發展科學、綜合決策機制。

(二)建立有效的保障機制,增加對可持續發展科技的投入

1.政府的投入是可持續發展科技工作的主要投入渠道,尤其對於影響到當地長遠發展的可持續發展科技項目,政府要全力投入。各級政府要在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時,加大可持續發展科技投入在科技投入中所佔的比重。各級政府應積極創造條件,設立專項資金,用於支持可持續發展科技事業。
2. 加強科技與金融及資本市場的結合。各級政府科技計劃項目的實施要注重和資本市場的有機結合,吸引資本市場向相關的科技產業化項目傾斜。盡快建立和完善科技風險投資機制,適時建立風險投資基金。
3.積極嘗試新的運行機制,多渠道、多層次籌措資金,積極吸引社會各界和企業參與可持續發展科技事業。

(三)營造良好環境,加強不同層次的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

1.創造公平、寬松的學術環境,建立人才激勵、合作競爭的有效機制,培養學科、結構合理的人才隊伍。要通過重大科研項目實施帶動科技人才培養,使優秀人才特別是青年優秀人才脫穎而出。重點建設好技術創新、科學研究、科技企業家、科技管理、科技中介服務等隊伍。
2.按照「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方針,積極採取切實措施,以多種形式鼓勵與吸引海外優秀人才回國工作或以其他形式為祖國建設服務。
3.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系統和大眾宣傳媒介,建立形式多樣的培訓中心,持續地開展教育、培訓和科普活動,以提高公眾的可持續發展意識。

(四)深化科研體制改革,建立可持續發展科技創新體系

要根據國家科技體制改革大的方針和總體部署,積極穩妥地推進可持續發展相關科研機構的體制改革,逐步形成一支適應市場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科技工作特點,高效和有創新能力的科研機構和人才隊伍。「十五」期間,要加快對公益類科研院所改革的進程,加大投入力度,在現有改革試點的基礎上,擴大改革的范圍;加強對可持續領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監測站網等基礎性工作的建設和管理;要大力發展可持續發展科技咨詢服務機構,形成新的產業。

(五)建立高效、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科技管理體系與監督制度

1. 要充分發揮部門、地方積極性,加強部門、行業、地方間的集成與聯合、協調與配合,使研究開發與技術推廣、企業技術改造、重點工程建設、重大技術引進消化吸收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國家、部門、地方與企業四個層次相互聯系、各有側重的科技管理體系。
2. 建立「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運行機制。堅持「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實行重大科技項目招投標制;改革國家計劃項目的經費管理制度,全面實行課題制;建立科學的科技評估制度,積極扶持獨立的中介科技評估機構,逐步建立科研項目承擔單位的信用制度,以推進可持續發展科技管理工作的科學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六)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國際合作

1.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事業,已成為國際合作的熱點。要充分利用這一有利的時機,通過廣泛宣傳,拓寬國際合作渠道,爭取國際援助,廣泛吸引外資,推動可持續發展科技工作。
2.積極參與全球性、區域性資源環境等科學領域的國際合作計劃,使我國在這些領域前沿佔有一席之地。

F. 山西農業大學代碼是多少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院校代碼
10113

山西農業大學(山西省農業科學院)(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XAU),簡稱「山西農大」,是山西省人民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入選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是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優秀高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高校、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範基地、山西省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高校、山西省「1331工程」高校、省級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範基地,為CDIO工程教育聯盟成員單位。

學校始建於1907年,初名私立銘賢學堂,創始人為孔祥熙,後發展為私立銘賢農工專科學校、私立銘賢學院;1951年改私立為公辦,成立山西農學院;1979年更名為山西農業大學,列入全國重點大學。2019年,山西農業大學和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合署改革,成立新的山西農業大學。

截至2022年4月,學校有太谷、太原龍城2個校區,佔地面積3588畝,建築面積134.37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39.1億元;設有21個教學單位,開辦本科專業69個;有教師、科研人員及職工4495人,在校生2.7萬餘人,其中本科生23928人,碩士和博士研究生3380人;館藏紙質藏書208餘萬冊,電子圖書370萬冊;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9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4個。

G. 國家獸葯綜合查詢 查詢次數

在國家獸葯網站進行查詢,凡是我們購買的正規獸葯,無論是國產的,還是進口的,都一定能夠在在中國獸葯信息網(http://www.ivdc.org.cn/)/國家獸葯綜合查詢APP上的「國家獸葯基礎信息庫」中查詢到相關信息。所以當面對不熟悉的獸葯名稱/企業名稱...,點開國家獸葯基礎資料庫,一查便知真假。
家獸葯綜合查詢APP,這款由中國獸醫葯品監察所組織開發的app,實屬鏟屎官必備!!!可以直接掃描下圖二維碼下載,或者自己在手機應用商城裡搜索下載。
在品牌官網查詢
一般大的品牌都有官網,我們可以在網上搜索看看。以碩騰為例。我們點進官網,即可看到它在中國大陸所銷售的所有葯品。

H. 國家公務員考試專業目錄分類

您好,中公教育為您服務。

為規范招錄機關設置專業條件,方便考生報考,實行本專業分類指導目錄。招錄機關設置專業條件時,除專業不限的職位以外,應按目錄中的專業類別設置,可根據需要設置多個專業類別。本目錄僅供考生和招考部門在報名及資格審查中參考。

1. 哲學、政治學和馬克思主義理論類:哲學、邏輯學、倫理學、宗教學、科學社會主義、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國革命史、中國共產黨黨史、政治學、國際政治、行政學(管理)、外交學、國際文化交流、政治經濟學、國際事務、思想政治教育、黨政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學與行政學等專業。

2. 公共管理類:衛生管理類、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學、公共事業管理、公共關系、土地資源管理、國防教育與管理、勞動關系、勞動與社會保障、公共安全管理、城市管理(監察)、社區管理、村(鄉)鎮管理、農村行政管理、社會福利事業管理、涉外事務管理、行政管理辦公自動化、教育(行政)管理等各專業公共行政管理、文化產業等各類產業管理、航運管理等各類交通運輸管理、自然保護區等各類保護區和開發區管理等專業。

3. 衛生管理類:衛生監督、衛生信息管理、公共衛生管理、醫學文秘、醫院管理等專業。

4. 社會學類:社會學、應用社會學、經濟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女性學、倫理學、人類學、人口學(工作)、社會工作(含司法社會工作方向等)、社會管理、社區服務(管理)、社區康復、家政學(服務)、老年服務(管理)、青少年工作(管理)等專業。

5. 經濟管理類:經濟學類、財政稅收類、金融類、會計與審計類、管理科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工業經濟、工程管理、項目管理、土地管理、企業管理、(市場)營銷、市場開發、市場營銷教育、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投資(學)、(企業)人力資源(人事)管理、物流管理、旅遊管理、旅遊管理與服務教育、涉外旅遊、導游、旅行社經營管理、景區開發與管理、國際貿易、貿易經濟、工業外貿、國際商務、商務策劃管理、國有資產管理、物業管理、特許經營管理、連鎖經營管理、資產評估、商品學、產品質量工程、國際企業管理、飯店(賓館、酒店)管理、(企業)理財、林業信息管理、管理工程、國際工程管理、國際市場營銷、商務管理、醫葯營銷等各種專業營銷、工商企業管理、工商行政管理、證券投資與管理、會展經濟與管理、電子商務、經濟信息管理、經濟管理(學)、勞動經濟、農村區域發展、農業經濟、農業經營管理、農林經濟管理、房地產經營與管理、鄉鎮企業管理、建築工程營造與管理、國際文化貿易、網路經濟(學)、體育經濟、海洋經濟、農業經濟、運輸經濟、勞動經濟、投資經濟(管理)、房地產(開發)經營(或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等專業。

6. 經濟學類:財政稅收類、金融類、經濟學、國際經濟、發展經濟(學)、國民經濟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等專業。

7. 財政稅收類:財政(學)、稅收(務)、涉外稅收等專業。

8. 金融類:金融(學)、金融工程、金融管理、經濟與金融、國際金融、信用管理、證券、證券投資、期貨、貨幣銀行學、保險(學)、保險(實務)、醫療保險實務等專業。

9. 會計與審計類:會計(學)、審計(實務)、財務管理、財務會計(教育)、國際會計、會計(財務)電算化、注冊會計師、會計與統計核算、財務信息管理、工業(企業)會計等各類專業會計等專業。

10. 數學、統計類:數學、數理基礎科學、應用數學、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機)科學、統計(學)、計劃統計、經營計劃與統計、統計與概算、國土資源調查等各類專業統計調查等專業。

11. 法學類:法學(含民法、商法、刑法、經濟法、行政法、國際經濟法、國際公法、國際私法、環境資源法、財稅金融法、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等方向法學)、訴訟法、知識產權法、法律(事務)、國際法、刑事司法、監獄學、律師、涉外法律(事務)、經濟法律事務、公安法制等專業。

12. 漢語言與文秘類:漢(中國)語言文學(教育)、漢語言、中國語言文學(化)、中文應用、對外漢語、華文教育、應用語言學、戲劇影視文學、古典文獻、文學、中國文學、漢語言文學與文化傳播、秘書(學)、文秘(學)、中文(文秘或秘書)教育、現代秘書、司法文秘(秘書)等各類專業文秘(秘書)、新聞(學)等專業。

13. 新聞傳播類:新聞(學)、傳播(學)、廣播電視新聞(學)、編輯出版(學)、媒體創意、廣告(學)、工業設計、影視藝術技術、廣播電視技術(工程)等專業。

14. 文物考古與歷史學類:歷史、中國歷史、世界歷史、考古(學)、文物保護、博物館等專業。

15. 民族宗教類:民族學、宗教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等專業。

16. 外國語言文學類:根據職位需要設置相應語種。

17. 圖書與檔案學類:圖書館(管理)、檔案(管理)、科技檔案、圖書檔案管理等專業。

18. 計量測量類:計量技術、測量技術、檢測技術、精密儀器、幾何計量測試、光學計量、無線電計量測試、熱工計量測試、力學計量測試等專業。

19.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類:計算機科學(技術或教育)、各類(計算機)軟體技術(工程)、各類(計算機)網路技術(工程)、各類(計算機)資料庫(技術)、各類(計算機)信息科學(工程或技術)、各類(計算機)信息管理(或應用)、各類計算機管理(或應用)、各類計算機控制(技術)、各類計算機通信(通訊)、各類(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信息)網路安全(監察)、信息安全、系統理論(科學或工程)、管理信息系統、地球(地理)信息系統(科學或技術)、智能科學與技術、信息與計算(機)科學、計算數學及其應用軟體、計算機與經濟管理、計算機系統維護、計算機硬體(器件或設備)、電器與電腦、可視化程序設計、Web應用程序設計、多媒體製作、圖形圖像製作、動漫設計與製作、電子商務、辦公自動化技術、軟體測試等專業。

20. 電氣電力類:電力(電氣)工程、電氣自動化、電站自動化、電站測控、變電運行、高壓輸配電線路、(電力)線路運行、電氣技術教育、微電機、電機與電器、各類電力(電氣)自動化、發電廠及電力系統、電廠設備運行與維護、電廠熱能動力裝置、火電廠集控運行、水電站及電力網、供用電技術、電網監控技術、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農村電氣化技術、電工(技術)、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自動化等專業。

21. 電子信息與自動化類:電子信息(工程)科學(技術)、微電子(技術)、電子工程(技術)、電子工藝與管理、應用電子技術、電子應用、電子與信息技術、儀器儀表、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光電技術(信息工程)、光信息科學(技術)、控制工程、數控技術(設備)、各類自動化專業、電磁場技術、真空電子技術、無線(電)技術、通信工程、信息顯示、信息物理工程、信息對抗技術、電子聲像技術、圖文信息技術、生物醫學工程、醫學信息學(工程)、醫療器械工程、醫學影像工程、假肢矯形工程、生物信息技術、雷電防護科學與技術、數字媒體技術、建築電氣與智能化、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生產過程自動化技術、工業網路技術、檢測技術及應用、理化測試及質檢技術、液壓與氣動技術、電子測量技術與儀器、電子科學與技術、數字媒體藝術、微電子學、電子設備與運行管理、通信網路(系統)、(移動)通信技術、程式控制交換技術、汽車電子技術、(電子)儀器儀表、廣播電視網路技術、有線電視工程技術等專業。

22. 機械類:機械設計、機械製造、機械工程、機械裝備、精密機械、工業工程、機械自動化、自動化設備、製造工程(工藝)、機械維修及檢測技術、機電技術、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製造自動化與測控技術、數控技術(設備)、模具設計與製造、玩具設計與製造、材料成型與控制技術、焊接技術及自動化、液壓與氣動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製造、各類機電或動力設備的運行或維護等、(電子)儀器儀表、醫療儀器儀表等各類專業器械設備、各類汽車(車輛)製造(裝配)與維修(檢測或運用)技術、汽車改裝(整形)技術、製冷與冷藏技術、車輛工程等專業。

23. 公安類:犯罪學、犯罪心理學、偵查(察)學、刑事偵查(察)、刑事(科學)技術、技術偵查、經濟偵查、警察指揮與戰術、禁毒(學)、經濟犯罪偵查、信息網路安全監察、公安信息技術、公安情報學、犯罪情報信息、公安視聽技術、公安圖像技術、法醫學、警犬技術、警衛(學)、涉外警務、邊防管理(或指揮)、邊防公安、出入境管理、消防管理(指揮)、火災勘查、科技防衛、安全防範工程(技術)、公安(安全)保衛、國內安全保衛、公安學、公共安全管理、公安管理、警察管理、核生化消防、預審(案審)、痕跡檢驗、文件檢驗、物證技術、法化學、治安(學、管理)、(道路)交通管理(工程)、交通事故處理、公安文秘、公安法制等專業。

24. 司法監所管理類:犯罪學、監獄學、獄政管理、刑事執行、勞教管理、罪犯管教、罪犯教育、矯正教育學、罪犯心理矯治、涉毒人員矯治、司法管理等專業。

25. 教育學類:教育(學)、思想政治教育、科學教育、初等教育、小學教育、學前教育、(現代)教育技術(學)、教育管理、職業技術教育管理、特殊教育、言語聽覺科學、化學教育等各學科教育等專業。

26. 心理學類:心理學、應用心理學(含臨床心理學方向等)、犯罪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心理咨詢等專業。

27. 體育學類:體育教育、運動訓練、體育管理(服務)、運動人體科學、運動生物力學、體育生物科學、社會體育、警察體育、休閑體育、競技體育、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康復與健康、體育保健康復、武術等專業。

28. 藝術類:(可以按照小類設置專業條件)

A音樂小類:音樂學、作曲、(音樂)指揮、音樂表演、民族音樂、交響樂、聲樂、歌劇、戲劇戲曲音樂、音樂劇、鋼琴、管弦、各種樂器演奏、現代器樂打擊樂、音樂科技與藝術、音樂教育、音樂工程等專業。

B美術小類:美術、繪畫、中國畫、油畫、戲劇影視美術設計、雕塑、書法、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動畫、木偶表演與製作等專業。

C電影電視廣播小類:電影編導、廣播編導、電視編導、影視學、電視藝術、電影學、廣播電視藝術、攝影等專業。

D舞蹈小類:舞蹈學、舞蹈編導、芭蕾舞、中國舞、民族舞蹈等專業。

E戲劇戲曲小類:戲劇學、戲曲學、戲劇影視文學等專業。

F表演小類:戲劇戲曲表演、話劇表演、影視表演等專業。

G舞台藝術類:舞台美術、照明藝術、錄音藝術等專業。

H播音小類。

I主持小類。

J導演小類。

K藝術管理小類:藝術管理、文化事業管理等專業。

L雜項小類:藝術學、公共藝術、藝術設計、新媒體藝術、會展藝術與技術等專業。

29. 物理、力學類:物理學、應用物理學、工程物理、核物理、力學、聲學、光電子技術科學、工程結構分析等專業。

30. 化學化工類:化學(基地)、應用化學、化工、化學工程與藝術、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化學工藝、應用化工技術、精細化工、有機化工、工業生物工程、化工設備(維修)等專業。

31. 材料學類:材料物理、材料化學、冶金工程、金屬材料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復合材料與工程、焊接技術與工程、寶石及材料工藝學、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再生資源科學與技術、稀土工程、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生物功能材料、電子封裝技術、陶瓷、硅酸鹽等專業。

32. 大氣與天文學類:天文、空間科學、氣象(學)、大氣科學(技術)、大氣探測技術、應用氣象技術、防雷技術等專業。

33. 地理科學類:地理、地理信息系統(科學與技術)等專業。

34. 地質地礦類:地質、地質工程、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地球與空間科學、采礦工程(或技術)、石油工程、煤及煤層氣工程、天然氣、礦物加工、勘查、資源勘查與開發、礦物資源、地質礦產勘查、勘察工程、區域地質調查及礦產普查、地質礦產勘察技術、礦山地質、岩礦鑒定、礦山測量、水文地質與勘查技術、金屬礦產地質與勘查技術、鈾礦地質與勘查技術、非金屬礦產地質與勘查技術、岩礦分析與鑒定技術、寶玉石鑒定與加工技術、工程地質勘查、水文與工程地質、礦物加工工程等專業。

35. 海洋科學類:海洋(科學)技術、海洋管理、海洋資源、(近岸)海洋環境(科學或工程)、海洋生態、海洋水文、近岸海洋學、海洋生物(工程)、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海洋放射生態學、軍事海洋學、漁業資源與漁政管理等專業。

36. 環境科學類:環境科學(工程)、資源環境科學(工程)、生態學、海洋資源環境、(近岸)海洋環境(科學或工程)、海洋生態、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海洋生物資源與環境、地下水科學與工程、水質科學與技術、水務工程、災害防治工程、輻射防護、環境安全類、(環境)安全工程、環境經濟、農業生態學、綜合規劃、生態植物修復、環境經濟與管理、環境監察、環境監測、環境治理(技術)、環境評價、農業資源與環境、農業環境保護技術、資源環境與城市(城鄉規劃)管理、城市檢測與工程技術、水環境監測與保護、城市水凈化技術、室內檢測與控制技術等專業。

37. 能源動力類:電氣電力類、熱能動力工程、風能動力工程、能源工程、核工程、核技術、核化工與核燃料、核反應堆、核電、熱能動力設備與應用、城市熱能應用技術、(城市)燃氣工程、供熱工程等專業。

38. 城建規劃類:城鄉規劃、城市(鎮)規劃、園林規劃、道路規劃、土地規劃等專業。

39. 建築建設類:建築學、土木工程、工業與民用建築、給排水、工程管理、建築工程(管理)、建築經濟管理、工程監理、工程造價、建築工程預決算、公路與城市道路工程、交通土建工程、道路交通工程、道路(工程)、橋梁(工程)、隧道(工程)、機場建設、渡河工程、地下工程、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工業與民用建築工程、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房屋建築工程、建築設計(技術)、城鎮建設、礦井建設、建築工程技術、建築施工技術、水利水電建築工程、涉外建築工程、建設工程管理、建築裝飾工程技術、室內設計技術、中國古建築工程技術、歷史建築保護工程、環境藝術設計、園林工程(技術)、基礎工程技術、建築設備工程技術、建築電氣工程技術、市政工程(技術)、給排水工程(技術)、消防工程(技術)、空調工程、(城市)燃氣工程、供熱工程等專業。

40. 交通運輸類: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交通運輸、交通工程、油氣儲運工程、航海技術、輪機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物流、海事管理、交通設備信息工程、交通建設與裝備、物資儲運、道路交通、城市交通、載運工具運用工程、汽車運用技術、交通運輸管理、交通管理、交通工程管理、高等級公路維護與管理、路政管理、交通安全與智能控制、城市交通運輸、公路監理、道路橋梁工程技術、水運管理、海事管理、港口業務管理、各類軌道交通工程(設備、技術或管理)等專業。

41. 景觀類:園林、景觀學、風景園林、景觀設計、城市園林(設計、管理)、園林綠化、園林技術等專業。

42. 水利類:水利水電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水資源與海洋工程、港口海岸(航道)及治河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利用、海岸與海洋工程、水文與水資源、水文自動化測報技術、水信息技術、水政水資源管理、水利工程(施工技術)、水利水電建築工程、灌溉與排水技術、河務工程與管理、城市水利、水利水電工程管理、水務管理、水利工程監理、水土保持等專業。

43. 測繪類:測繪工程、遙感科學與技術、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工程測量(技術)、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大地測量與衛星定位技術、地圖制圖技術、礦山測量等各類專業測量或測繪等專業。

44. 輕工紡織類:輕化工程、包裝工程、印刷工程、紡織工程、服裝設計與工程、服裝設計與工藝教育、裝潢設計與工藝教育、輕工生物技術、非織造材料與工程數字印刷、染整技術、高分子材料加工技術、制漿造紙技術、香料香精工藝、表面精飾工藝、現代紡織技術、針織技術與針織服裝、絲綢技術、服裝設計、染織藝術設計、紡織品裝飾藝術設計、新型紡織機電技術、紡織品檢驗與貿易、包裝技術與設計、印刷技術、印刷圖文信息處理、印刷設備及工藝、出版與發行等專業。

45. 農林業工程類: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農業電氣化與自動化、農業建築環境與能源工程、農業水利工程、農業工程、生物系統工程、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設施農業技術、觀光農業、森林工程、木材科學與工程、林產化工、經濟林、林業技術、林產化工技術、木材加工技術、森林采運工程、林業經濟信息管理等專業。

46. 生物科學類: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物工程、應用生物教育、化學生物學、分子科學與工程、生物信息學、生物信息技術、生物科學與生物技術、動植物檢疫、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植物生物技術、動物生物技術、生物資源科學、生物安全、植物科學與技術、應用生物科學、植物資源工程等專業。

47. 植物生產類:農學、園藝、植物保護、茶學、茶葉生產加工技術、農藝教育、園藝教育、園藝技術、特用作物、草業科學、種子科學與工程、食用菌、作物生產技術、種子生產與經營、中草葯栽培技術、煙草(栽培技術)、野生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等專業。

48. 森林資源類:林學、森林(資源)保護、植物保護、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野生動物保護與利用、自然保護區資源管理、野生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森林(生態)旅遊等專業。

49. 動物科學類:動物科學、動物醫學、畜禽生產教育、蜂學、昆蟲學、蠶學、動物葯學等專業。

50. 水產類:漁業(綜合技術)、海洋漁業、淡水漁業、水產、水產養殖(技術)、水族、海水養殖、漁業資源與漁政管理、水生動植物保護、海洋捕撈技術等專業。

51. 動植物檢疫類:動物或植物檢疫、生物安全、植物保護、動物科學、動物醫學、生物技術、生物工程、化學生物學、分子科學與工程、生物科學與生物技術、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植物生物技術、動物生物技術、農產品質量檢測、飼料與動物營養、特種動物養殖、畜牧、獸醫、獸醫醫葯、動物防疫與檢疫等專業。

52. 醫學類:基礎醫學、醫學信息學、臨床醫學(含臨床病理學方向、臨床急救醫學方向、眼與視光學方向、放療方向等)、中西醫臨床醫學、預防醫學、衛生檢驗檢疫、婦幼保健醫學、營養學、口腔醫學、口腔修復工藝學、中醫學(含中醫骨傷方向)、針灸推拿學(含康復醫學方向等)、中草葯栽培與鑒定、中葯資源與開發、中醫臨床醫學、中西醫結合、麻醉醫學、醫學影像學、醫學檢驗、衛生檢驗與檢疫技術、放射醫學、康復治療學(技術)、眼視光學(技術)、精神醫學、醫學技術、聽力學、醫學實驗學、醫學美容技術、醫學信息學(工程)、醫療器械工程、醫學影像工程(技術)、生物醫學工程、醫學檢驗技術、醫學生物技術、口腔醫學技術、醫學營養、呼吸治療技術、護理(學)、助產、護士、涉外護士、產假護士等專業。

53. 葯學類:制葯工程、葯理學、葯學、中葯(學)、葯物制劑、應用葯學、臨床葯學、海洋葯學、葯事管理、化工與制葯、制葯學、葯物分析、葯物化學、生物制葯、獸葯生產與營銷等專業。

54. 食品類:食品科學與工程、農產品儲運與加工、食品工藝、烹飪與營養、食品質量與安全、食品營養與檢驗(檢測)、乳品工程、糧食工程、釀酒工程、葡萄與葡萄酒工程、食品加工技術、食品貯運與營銷等專業。

55. 航空航天類:飛行器設計工程、飛行器動力工程、飛行器製造工程、飛行器環境與生命保障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程力學與航天航空工程、航天運輸與控制、飛行技術、(航空航天)質量與可靠性工程等專業。

56. 武器類:武器系統、發射工程、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彈葯工程、爆炸技術、特種能源工程與煙火技術、地面武器機動工程等專業。

本專業目錄由省級公務員主管部門負責解釋。

更多詳情咨詢公務員考試網

如有疑問,歡迎向中公教育企業知道提問。

熱點內容
c語言fread返回值 發布:2025-07-12 16:57:32 瀏覽:680
王者榮耀在哪裡顯示賬號密碼 發布:2025-07-12 16:36:42 瀏覽:898
打包sql資料庫 發布:2025-07-12 16:19:27 瀏覽:797
php日誌查看 發布:2025-07-12 16:12:10 瀏覽:214
ftp目錄映射為本地盤符 發布:2025-07-12 16:06:59 瀏覽:645
nas存儲百科 發布:2025-07-12 16:03:17 瀏覽:126
python的sort函數 發布:2025-07-12 15:53:21 瀏覽:50
ensp伺服器怎麼設置web根目錄 發布:2025-07-12 15:47:56 瀏覽:286
安卓怎麼設置二卡發信息 發布:2025-07-12 15:43:50 瀏覽:743
如何看到無線密碼 發布:2025-07-12 15:43:13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