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庫物理圖
『壹』 資料庫體系結構分為三級:外部級、概念級和什麼
資料庫的體系結構分成三級:外部級、概念級和內部級。
1、外部級
外部級最接近用戶是單個用戶所能看到的數據特徵,單個用戶使用的數據視圖的描述稱為「外模式」。
2、概念級
概念級涉及到所有用戶的數據定義,也就是全局性的數據視圖,全局數據視圖的描述稱為「概念模式」。
3、內部級
內部級最接近於物理存儲設備,涉及到物理數據存儲的結構。物理視圖的描述稱為「內模式」。
拓展資料:
資料庫的三級模式是資料庫在三個級別(層次)上的抽象,使用戶能夠邏輯地、抽象地處理數據而不必關心數據在計算機中的物理表示和存儲。
實際上 ,對於一個資料庫系統而言一有物理級資料庫是客觀存在的,它是進行資料庫操作的基礎,概念級資料庫中不過是物理資料庫的一種邏輯的、抽象的描述(即模式),用戶級資料庫則是用戶與資料庫的介面,它是概念級資料庫的一個子集(外模式)。
『貳』 在 資料庫範式中邏輯圖和物理圖有什麼區別
簡單說來,邏輯圖不考慮存儲和分布,物理圖=邏輯圖+存儲和分布,一般表現為實體-對象模型或者ER圖
『叄』 資料庫課程設計實例 JSP ER 邏輯圖 物理圖 流程圖
JSP文件---------- Servlet ------ JAVABean -----------SQL---------------- Servlet------------JSP
『肆』 資料庫概念圖和資料庫物理圖
資料庫概念圖圖是讓你或者其他開發人員更直觀的了解資料庫中各個表的關系。
可以從資料庫概念圖生產資料庫物理圖。當然生成的物理圖還需要設計補充各種詳細的欄位信息。資料庫物理圖是可以直接生成資料庫的(如果你是用的資料庫受到當前PowerDesigner支持的話)。
E-R也應該給出,那個是說明系統中各個實體之間關系的,雖然某種一定程度上會跟資料庫概念圖重復,不過這是描述系統的不同角度。
『伍』 物理圖是怎樣繪制的呢
首先,科學家從人類的DNA中鑒定出15000種單一的遺傳標記——序列標簽位點STS。這些STS各約300個鹼基大小,在基因組中僅出現一次,然後,通過篩選含有人基因組DNA片段的酵母人工染色體庫(YAC)來確定這些STS標記在基因組上的順序。YAC庫就是一個含有人類染色體約1MbP大小片段的酵母人工染色體克隆群,約三萬個克隆。如果2個STS標記間距小於1Mb,它們將可能存在於同一個YAC克隆中。這樣,利用自動的機器,分別以STS片段為標記探針對每個YAC染色體DNA進行PCR擴增,接著將反應產物轉移至一種可吸附DNA的支持物上,鑒定出陽性克隆,然後將結果輸入資料庫中,利用計算機軟體分析就可確定這些STS的順序。如果要更精確地確定STS之間的准確距離,還可結合利用稱之為BAC和MAC的技術。BAC是細菌人工染色體的簡稱,可克隆長度為80~200Kb的異源DNA片段,確定距離較近的STS標志。MAC則是以哺乳動物細胞作為宿主細胞的人工染色體技術,作為異源DNA片段的載體,MAC所裝載的異源DNA片段長度可達10Mb左右,比YAC容量大,這樣,間隔較大的STS標記間的距離也可以確定了。最終,以STS為物理標志的物理圖譜就繪製成功了。
人類基因組物理圖的問世是基因組計劃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被遺傳學家譽為20世紀的「生命(生物學)周期表」。與門捷列夫在100多年前所發現的元素周期表相比,意義同樣重大和深遠。利用一張遺張圖,研究人員可將一種特定的遺傳病的遺傳模式同標記順序的遺傳模式進行比較,迅速確定引起該遺傳病的基因的位置。然後,計算機把數據固定在物理圖框架內。遺傳圖與物理圖結合在一起,就能迅速確定與疾病有聯系的基因。物理圖問世標志著離人類基因組全序列測定僅有一步之遙了。
『陸』 資料庫中 概念模型,數據結構模型和物理模型三大類的典型代表分別是什麼
概念模型:只是一種設計思想,設計E_R圖的思想
數據結構模型
:就是畫
E-R圖物理模型:就是做資料庫啦
『柒』 資料庫的物理結構設計指的是什麼
Log File物理結構
log block結構分為日誌頭段、日誌記錄、日誌尾部
Block Header,佔用12位元組
Data部分
Block tailer,佔用4位元組
Block Header
這個部分是每個Block的頭部,主要記錄的塊的信息
Block Number,表示這是第幾個block,佔用4位元組,是通過LSN計算得來的,佔用4位元組
Block data len,表示該block中有多少位元組已經被使用了,佔用2位元組
First Rec offet,表示該block中作為第一個新的mtr開始的偏移量,佔用2位元組
Checkpoint number,表示該log block最後被寫入時的檢查點的值,佔用4位元組
『捌』 資料庫表的物理結構是什麼
Log File物理結構
log block結構分為日誌頭段、日誌記錄、日誌尾部
Block Header,佔用12位元組
Data部分
Block tailer,佔用4位元組
Block Header
這個部分是每個Block的頭部,主要記錄的塊的信息
Block Number,表示這是第幾個block,佔用4位元組,是通過LSN計算得來的,佔用4位元組
Block data len,表示該block中有多少位元組已經被使用了,佔用2位元組
First Rec offet,表示該block中作為第一個新的mtr開始的偏移量,佔用2位元組
Checkpoint number,表示該log block最後被寫入時的檢查點的值,佔用4位元組
『玖』 資料庫中物理層、邏輯層、視圖層的區別
資料庫中物理層、邏輯層、視圖層的區別為:層數不同、主要功能不同、媒介不同。
一、層數不同
1、物理層:物理層位於三層構架的最下層,與用戶直接接觸,將操作結果反饋到邏輯層。
2、邏輯層:邏輯層在三層構架中位於視圖層與物理層中間位置,同時也是視圖層與物理層的橋梁,實現三層之間的數據連接和指令傳達。
3、視圖層:視圖層位於三層構架的最上層,與用戶直接接觸。
二、主要功能不同
1、物理層:物理層實現數據的增加、刪除、修改、查詢等操作。
2、邏輯層:邏輯層對具體問題進行邏輯判斷與執行操作。
3、視圖層:視圖層是實現系統數據的傳入與輸出。
三、媒介不同
1、物理層:物理層的媒介為資料庫系統。
2、邏輯層:邏輯層的媒介為BBL 系統。
3、視圖層:視圖層的媒介為Web瀏覽頁面。
『拾』 資料庫邏輯結構設計和物理結構設計
一般可將資料庫結構設計分為四個階段,即需求分析、概念結構設計、邏輯結構設計和物理設計。
邏輯結構設計的任務是把概念模型,例如E-R圖轉換成所選用的具體的DBMS所支持的數據模型。在設計關系模型時,為了將來查詢統計的需要,也有些是為了標准化的需要,對於某些屬性要採用代碼。
對一個給定的邏輯數據模型求取與應用需要相適應的物理結構的過程稱為資料庫物理設計。這種物理結構主要指資料庫在物理設備上的存儲結構和存取方法。對於關系資料庫系統,數據的存儲結構與存取方法由DBMS決定並自動實現,我們物理設計主要考慮的是在網路環境下資料庫的分布及索引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