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資料庫
㈠ ncbi,embl和什麼並稱三大資料庫
DDBJ:DNA Data Base of Japan 是日本人建立的核酸資料庫;
NCBI中的Genbank是美國建立的核酸資料庫;
EMBL是歐洲建里的核酸資料庫;
這三個資料庫是連通的,數據共享。
㈡ 全球最大的資料庫是什麼
世界上最大的十個資料庫:
1.全球氣象數據中心: 220千兆網路數據,6個petabytes的其它數據。
2.全美能源研究科技計算中心: 2.8個petabytes (1個petabyte 約等於1千千兆)。
3.AT&T: 323千兆信息。
4.Google: 每天有9千1百萬次搜索量。
5.Sprint: 具體數據容量不詳,但其擁有2.85萬億條資料庫行。
6.ChoicePoint: 250千兆數據。
7.YouTube: 45千兆視頻。
8.Amazon: 42千兆數據。
9.中央情報局: (Secret)。
10.美國國會圖書館: 1億3千萬項條目(書籍、圖片、地圖等),20千兆文本。
㈢ 全球最大的資料庫是什麼
世界上最大的十個資料庫:
1.全球氣象數據中心: 220千兆網路數據,6個petabytes的其它數據。
2.全美能源研究科技計算中心: 2.8個petabytes (1個petabyte 約等於1千千兆)。
3.AT&T: 323千兆信息。
4.Google: 每天有9千1百萬次搜索量。
5.Sprint: 具體數據容量不詳,但其擁有2.85萬億條資料庫行。
6.ChoicePoint: 250千兆數據。
7.YouTube: 45千兆視頻。
8.Amazon: 42千兆數據。
9.中央情報局: (Secret)。
10.美國國會圖書館: 1億3千萬項條目(書籍、圖片、地圖等),20千兆文本。
㈣ 世界上三大文獻檢索資料庫是哪幾個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 - EI—Engineering Index《工程索引》 - ISTP—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 《科技會議錄索引》 - SCI SCI(《科學引文索引》,英文全稱為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In 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簡稱ISI)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獻檢索工具,其出版形式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碟版及聯機資料庫,現在還發行了互聯網上Web版資料庫。 SCI收錄全世界出版的數、理、化、農、林、醫、生命科學、天文、地理、環境、材料、工程技術等自然科學各學科的核心期刊約3500種。ISI通過它嚴格的選刊標准和評估程序挑選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減,從而做到SCI收錄的文獻能全面覆蓋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ScI所謂最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指的是報道這些成果的文獻大量地被其它文獻引用。為此,作為一部檢索工具,SCI一反其它檢索工具通過主題或分類途徑檢索文獻的常規做法,而設置了獨特的「引文索引」(Citation Index)。即通過先期的文獻被當前文獻的引用,來說明文獻之間的相關性及先前文獻對當前文獻的影響力。 SCI以上做法上的特點,使得SCI不僅作為一部文獻檢索工具使用,而且成為科研評價和的一種依據。科研機構被SCI收錄的論文總量,反映整個機構的科研、尤其是基礎研究的水平;個人的論文被SCI收錄的數量及被引用次數,反映他的研究能力與學術水平。 此外,ISI每年還出版JCR(《期刊引用報告》,全稱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對包括SCI收錄的3500種期刊在內的4700種期刊之間的引用和被引用數據進行統計、運算,並針對每種期刊定義了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等指數加以報道。一種期刊的影響因子,指的是該刊前二年發表的文獻在當前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數。一種刊物的影響因子越高,也即其刊載的文獻被引用率越高,一方面說明這些文獻報道的研究成果影響力大,另一方面也反映該刊物的學術水平高。因此,JCR以其大量的期刊統計數據及計算的影響因子等指數,而成為一種期刊評價工具。圖書館可根據JCR提供的數據制定期刊引進政策;論文作者可根據期刊的影響因子排名決定投稿方向。 EI Ei Compendex是全世界最早的工程文摘來源。Ei Compendex資料庫每年新增的50萬條文摘索引信息分別來自5100種工程期刊、會議文集和技術報告。Ei Compendex收錄的文獻涵蓋了所有的工程領域,其中大約22%為會議文獻,90%的文獻語種是英文。Ei公司在1992年開始收錄中國期刊。1998年Ei在清華大學圖書館建立了Ei中國鏡像站。 SCI、SSCI 簡介 目前,在國際科學界,如何正確評價基礎科學研究成果已引起越來越廣泛的關注。而被SCI、SSCI收錄的科技論文的多寡則被看作衡量一個國家的基礎科學研究水平、科技實力和科技論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評價指標。那麼,究竟什麼是SCI和SSCI呢?我們根據所掌握的資料,簡介如下: 一、SCI簡介-- SCI即《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簡稱ISI)創建的,收錄文獻的作者、題目、源期刊、摘要、關鍵詞,不僅可以從文獻引證的角度評估文章的學術價值,還可以迅速方便地組建研究課題的參考文獻網路。SCI創刊於1961年。經過40年的發展完善,已從開始時單一的印刷型發展成為功能強大的電子化、集成化、網路化的大型多學科、綜合性檢索系統。-- SCI從來源期刊數量劃分為SCI和SCI-E。SCI指來源刊為3500多種的SCI印刷版和SCI光碟版(SCI Compact Disc Edition, 簡稱SCI CDE),SCI-E(SCI Expanded)是SCI的擴展庫,收錄了5600多種來源期刊,可通過國際聯機或網際網路進行檢索。SCI涵蓋學科超過100個,主要涉及農業、生物及環境科學;工程技術及應用科學;醫學與生命科學;物理及化學;行為科學。-- 二、SSCI簡介-- SSCI即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創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來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科學論文的數量進行統計分析的大型檢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錄1809種世界最重要的社會科學期刊,內容覆蓋包括人類學、法律、經濟、歷史、地理、心理學等55個領域。收錄文獻類型包括:研究論文,書評,專題討論,社論,人物自傳,書信等。選擇收錄(Selectively Covered)期刊為1300多種。 三、SCI、SSCI交叉關系-- SSCI對其收錄期刊范圍的說明中明確告知該資料庫中有一部分內容與SCI重復,這是因為學科之間本身有交叉,是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結合的跨學科的研究在文獻中的自然反映。 另外,SSCI從3400餘種自然科學期刊中,通過計算機檢索文章主題和引文後,生成一個與社會科學有關的文獻目錄,此目錄再經ISI編委會審核,選擇與社會科學密切相關的文獻加入SSCI。因此SSCI也收錄了相當數量的自然科學文獻,二者的交叉關系更為密切。 EI簡介 EI是美國《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的簡稱。EI創刊於1884年,由美國工程情報公司(Engineering Information Co.)出版發行。EI是工程技術領域內的一部綜合性檢索工具,報道內容包括:電類、自動控制類、動力、機械、儀表、材料科學、農業、生物工程、數理、醫學、化工、食品、計算機、能源、地質、環境等學科。- ISTP簡介 ISTP是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的縮寫,是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的網路資料庫Web of Science Proceedings中兩個資料庫(ISTP和ISSHP)之一。專門收錄世界各種重要的自然科學及技術方面的會議,包括一般性會議、座談會、研究會、討論會、發表會等的會議文獻,涉及學科基本與SCI相同。 ISTP收錄論文的多少與科技人員參加的重要國際學術會議多少或提交、發表論文的多少有關。我國科技人員在國外舉辦的國際會議上發表的論文占被收錄論文總數的64.44%。 在ISTP、 EI、 SCI這三大檢索系統中,SCI最能反映基礎學科研究水平和論文質量,該檢索系統收錄的科技期刊比較全面,可以說它是集中各個學科高質優秀論文的精萃,該檢索系統歷來成為世界科技界密切注視的中心和焦點。
㈤ 大數據常用哪些資料庫
通常資料庫分為關系型資料庫和非關系型資料庫,關系型資料庫的優勢到現在也是無可替代的,比如MySQL、SQL Server、Oracle、DB2、SyBase、Informix、PostgreSQL以及比較小型的Access等等資料庫,這些資料庫支持復雜的SQL操作和事務機制,適合小量數據讀寫場景;但是到了大數據時代,人們更多的數據和物聯網加入的數據已經超出了關系資料庫的承載范圍。
大數據時代初期,隨著數據請求並發量大不斷增大,一般都是採用的集群同步數據的方式處理,就是將資料庫分成了很多的小庫,每個資料庫的數據內容是不變的,都是保存了源資料庫的數據副本,通過同步或者非同步方式保證數據的一致性,每個庫設定特定的讀寫方式,比如主資料庫負責寫操作,從資料庫是負責讀操作,等等根據業務復雜程度以此類推,將業務在物理層面上進行了分離,但是這種方式依舊存在一定的負載壓力的問題,企業數據在不斷的擴增中,後面就採用分庫分表的方式解決,對讀寫負載進行分離,但是這種實現依舊存在不足,且需要不斷進行資料庫伺服器擴容。
NoSQL資料庫大致分為5種類型
1、列族資料庫:BigTable、HBase、Cassandra、Amazon SimpleDB、HadoopDB等,下面簡單介紹幾個
(1)Cassandra:Cassandra是一個列存儲資料庫,支持跨數據中心的數據復制。它的數據模型提供列索引,log-structured修改,支持反規范化,實體化視圖和嵌入超高速緩存。
(2)HBase:Apache Hbase源於Google的Bigtable,是一個開源、分布式、面向列存儲的模型。在Hadoop和HDFS之上提供了像Bigtable一樣的功能。
(3)Amazon SimpleDB:Amazon SimpleDB是一個非關系型數據存儲,它卸下資料庫管理的工作。開發者使用Web服務請求存儲和查詢數據項
(4)Apache Accumulo:Apache Accumulo的有序的、分布式鍵值數據存儲,基於Google的BigTable設計,建立在Apache Hadoop、Zookeeper和Thrift技術之上。
(5)Hypertable:Hypertable是一個開源、可擴展的資料庫,模仿Bigtable,支持分片。
(6)Azure Tables:Windows Azure Table Storage Service為要求大量非結構化數據存儲的應用提供NoSQL性能。表能夠自動擴展到TB級別,能通過REST和Managed API訪問。
2、鍵值資料庫:Redis、SimpleDB、Scalaris、Memcached等,下面簡單介紹幾個
(1)Riak:Riak是一個開源,分布式鍵值資料庫,支持數據復制和容錯。(2)Redis:Redis是一個開源的鍵值存儲。支持主從式復制、事務,Pub/Sub、Lua腳本,還支持給Key添加時限。
(3)Dynamo:Dynamo是一個鍵值分布式數據存儲。它直接由亞馬遜Dynamo資料庫實現;在亞馬遜S3產品中使用。
(4)Oracle NoSQL Database:來自Oracle的鍵值NoSQL資料庫。它支持事務ACID(原子性、一致性、持久性和獨立性)和JSON。
(5)Oracle NoSQL Database:具備數據備份和分布式鍵值存儲系統。
(6)Voldemort:具備數據備份和分布式鍵值存儲系統。
(7)Aerospike:Aerospike資料庫是一個鍵值存儲,支持混合內存架構,通過強一致性和可調一致性保證數據的完整性。
3、文檔資料庫:MongoDB、CouchDB、Perservere、Terrastore、RavenDB等,下面簡單介紹幾個
(1)MongoDB:開源、面向文檔,也是當下最人氣的NoSQL資料庫。
(2)CounchDB:Apache CounchDB是一個使用JSON的文檔資料庫,使用Javascript做MapRece查詢,以及一個使用HTTP的API。
(3)Couchbase:NoSQL文檔資料庫基於JSON模型。
(4)RavenDB:RavenDB是一個基於.NET語言的面向文檔資料庫。
(5)MarkLogic:MarkLogic NoSQL資料庫用來存儲基於XML和以文檔為中心的信息,支持靈活的模式。
4、圖資料庫:Neo4J、InfoGrid、OrientDB、GraphDB,下面簡單介紹幾個
(1)Neo4j:Neo4j是一個圖資料庫;支持ACID事務(原子性、獨立性、持久性和一致性)。
(2)InfiniteGraph:一個圖資料庫用來維持和遍歷對象間的關系,支持分布式數據存儲。
(3)AllegroGraph:AllegroGraph是結合使用了內存和磁碟,提供了高可擴展性,支持SPARQ、RDFS++和Prolog推理。
5、內存數據網格:Hazelcast、Oracle Coherence、Terracotta BigMemorry、GemFire、Infinispan、GridGain、GigaSpaces,下面簡單介紹幾個
(1)Hazelcast:Hazelcast CE是一個開源數據分布平台,它允許開發者在資料庫集群之上共享和分割數據。
(2)Oracle Coherence:Oracle的內存數據網格解決方案提供了常用數據的快速訪問能力,一致性支持事務處理能力和數據的動態劃分。
(3)Terracotta BigMemory:來自Terracotta的分布式內存管理解決方案。這項產品包括一個Ehcache界面、Terracotta管理控制台和BigMemory-Hadoop連接器。
(4)GemFire:Vmware vFabric GemFire是一個分布式數據管理平台,也是一個分布式的數據網格平台,支持內存數據管理、復制、劃分、數據識別路由和連續查詢。
(5)Infinispan:Infinispan是一個基於Java的開源鍵值NoSQL數據存儲,和分布式數據節點平台,支持事務,peer-to-peer 及client/server 架構。
(6)GridGain:分布式、面向對象、基於內存、SQL+NoSQL鍵值資料庫。支持ACID事務。
(7)GigaSpaces:GigaSpaces內存數據網格能夠充當應用的記錄系統,並支持各種各樣的高速緩存場景。
㈥ 國際著名的三大蛋白質資料庫
國際著名的三大蛋白質資料庫有UniProt資料庫、The Human Protein Atlas資料庫、PhosphoSitePlus資料庫。
1、UniProt資料庫
蛋白組學常用資料庫UniProt(全稱UniProt Protein Resource),建立於1986年,由Swiss-Protein、TrEMBL、PIR-PSD三大蛋白質資料庫聯合成立的,其信息量豐富、資源廣泛,是目前公認的首選免費蛋白質資料庫。
2、The Human Protein Atlas資料庫
The Human Protein Atlas內含近30000種人類蛋白質的組織和細胞分布信息,並提供免費查詢。
瑞典Knut&Alice Wallenberg基金會利用免疫組化技術,檢查每一種蛋白質在人類48種正常組織,20種腫瘤組織,47個細胞系和12種血液細胞內的分布和表達,其結果用至少576張免疫組化染色圖表示,並經專業人員校對和標引,保證染色結果具有充分的代表性。
3、PhosphoSitePlus資料庫
PhosphoSitePlus資料庫是一個由CST和NIH聯合開發的免費資源資料庫,總結歸納了海量通過科學研究發現的蛋白修飾位點,包括磷酸化、甲基化、乙醯化、泛素化等,並且包括一些CST公司發現但未發表的蛋白修飾位點。
該資料庫是動態的、開放的、高度互動並持續更新的。它有助於研究PTMs在正常和病理細胞/組織中的作用,同時它也是發現新的疾病標志物和葯物靶點的有力工具。
性能及歷史
蛋白質資料庫(HPDB),建於2005年5月,動態展示生物大分子立體結構,滑鼠點擊放大分子結構、原子定位、測定原子之間距離,可用於教學或科研。服務對象是能夠熟練使用中文的生命科學、醫學、葯學、農學、林學等領域的大中專學生、教師及科技工作者。
分子結構特徵描述採用漢語,同時提供英文原文以供考證。對於善於使用英文的讀者,我們提倡直接訪問RCSB PDB,一來可以減少網路擁擠,二來可以減少由於HPDB的翻譯不妥帶來的不便。
蛋白質資料庫(HPDB)對每個蛋白質分子結構說明部分做了中文翻譯(最新加入資料庫的分子除外),內容包括分子結構定性描述、樣品的來源、表達載體、宿主、化學分析方法、分子結構組成成分等。這些信息並同蛋白質分子結構數據存儲於資料庫,因此HPDB支持中文查詢。
蛋白質資料庫(HPDB)雖然翻譯了「分子結構說明」部分,但為了保證數據的可靠性和准確性,HPDB對一級結構序列及大分子結構坐標數據等未做任何改動,資料庫保持RCSB PDB核實後的原始實驗數據文件,並保持PDB文件格式和蛋白質分子編號。
㈦ 什麼是四大國家基礎資料庫
「四大基礎資料庫」在國家電子政務建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國家信息化和電子政務建設的一項重要基礎設施。無論在政務領域,還在企業領域,「四大基礎資料庫」有著廣泛的應用場景和共享需求,四大基礎資料庫的建設不僅能實現數據的共享,同時在建設的過程本身也推進著各業務流程的整合及優化。
四大基礎庫分別是:人口基礎資料庫、法人資料庫、宏觀經濟資料庫,自然資源與空間地理資料庫,也有的專家稱「四大基礎資料庫」是國家層面四大主資料庫。
1、人口信息資料庫
人口信息庫的主體包括公民身份號碼、姓名、性別、民族、出生地等基本信息,還包括各部門業務系統在利用人口基本信息過程中產生的、其他部門存在共享需求的人口信息。
人口信息資料庫主要來自公安局、人社局、民政局、衛生局、教育局等,另外我市在綜治辦、市民卡中心、便民服務中心也有部分數據。
2、法人單位信息資料庫
法人單位信息資料庫的數據主要來源於市場監督局的企業注冊登記庫和組織機構代碼庫,編辦的事業單位注冊登記、民政局的社會團體登記庫、國稅地稅的稅務資料庫,以及統計局的基本單位普查庫等。
3、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信息資料庫
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信息資料庫是以電子地圖為基礎,整合道路、行政區劃、建築、植被、地下管線等基礎數據,以及土地利用、規劃用地、園林綠化、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專題數據。
4、宏觀經濟基礎信息資料庫
宏觀經濟基礎信息數據包括全市主要經濟指標、地方財政收入、稅收完成情況、金融機構信貸情況、各鎮(區)主要經濟指標等信息,以統計經濟信息為基礎。
(7)3大資料庫擴展閱讀
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已開始積極建設「四大基礎資料庫」,並在「四大基礎資料庫」基礎上建設「數字城市」,有些發達地區的地方政府已開始從「數字城市」向「智慧城市」轉型升級,進入「大數據」時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信息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李克強總理也提出了「互聯網+」概念,這充分說明了信息化的重要性。
「四大基礎資料庫」正是政府信息化建設的基礎,對電子政務具有非常重要意義,既能加強政務資源的整合、共享與交換,打破信息孤島,避免重復建設,又能推進政府職能部門業務協同,強化服務意識,通過數據加工和挖掘還能為政府決策提供知識依據和大數據的支持。
㈧ 世界上的三大文獻檢索資料庫是哪幾個
世界上的三大文獻檢索資料庫是SCI(科學引文索引 )、EI(工程索引 )、ISTP(科技會議錄索引 ) 。
1、SCI即《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簡稱ISI)創建的,收錄文獻的作者、題目、源期刊、摘要、關鍵詞,不僅可以從文獻引證的角度評估文章的學術價值,還可以迅速方便地組建研究課題的參考文獻網路。
SCI創刊於1961年。經過40年的發展完善,已從開始時單一的印刷型發展成為功能強大的電子化、集成化、網路化的大型多學科、綜合性檢索系統。--
2、EI是美國《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的簡稱。EI創刊於1884年,由美國工程情報公司(Engineering Information Co.)出版發行。
EI是工程技術領域內的一部綜合性檢索工具,報道內容包括:電類、自動控制類、動力、機械、儀表、材料科學、農業、生物工程、數理、醫學、化工、食品、計算機、能源、地質、環境等學科。
3、ISTP是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的縮寫,是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的網路資料庫Web of Science Proceedings中兩個資料庫(ISTP和ISSHP)之一。
專門收錄世界各種重要的自然科學及技術方面的會議,包括一般性會議、座談會、研究會、討論會、發表會等的會議文獻,涉及學科基本與SCI相同。
重視程度:
在國際科學界,如何正確評價基礎科學研究成果已引起越來越廣泛的關注。而被SCI、SSCI收錄的科技論文的多寡則被看作衡量一個國家的基礎科學研究水平、科技實力和科技論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評價指標。
在ISTP、 EI、 SCI這三大檢索系統中,SCI最能反映基礎學科研究水平和論文質量,該檢索系統收錄的科技期刊比較全面,可以說它是集中各個學科高質優秀論文的精粹,該檢索系統歷來成為世界科技界密切注視的中心和焦點。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三大檢索
㈨ 國內五大論文資料庫
國內五大論文資料庫如下:
一、中國知網提供的《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
也稱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由清華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收錄1994年以來國內6 600種期刊,包括了學術期刊於非學術期刊,涵蓋理工、農業、醫葯衛生、文史哲、政治軍事與法律、教育與社會科學綜合、電子技術與信息科學、經濟與管理。
收錄的學術期刊同時作為「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統計源期刊」。
但是收錄的期刊不很全面,一些重要期刊未能收錄。
二、中國生物醫學文獻資料庫(CBMDISC)
資料庫是中國醫學科學院信息研究所開發研製,收錄了自1978年以來1 600餘種中國生物醫學期刊。
范圍涉及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葯學、中醫學及中葯學等生物醫學的各個領域。
三、中文生物醫學期刊資料庫(CMCC)
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醫學圖書館資料庫研究部研製開發。
收錄了1994年以來國內正式出版發行的生物醫學期刊和一些自辦發行的生物醫學刊物1 000餘種的文獻題錄和文摘。
涉及的主要學科領域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葯學、醫學生物學、中醫學、中葯學、醫院管理及醫學信息等生物醫學的各個領域。
並具有成果查新功能醫學全在線
四、萬方數據資源系統(China Info)
由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研製。
該資料庫收錄的期刊學科範圍廣,包括了學術期刊於非學術期刊,提供約2 000種的電子期刊的全文檢索。
被收錄的學術期刊都獲得了「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來源期刊」的收錄證書。
個別期刊甚至將「遴選」改成「精選」,或者乾脆去掉。
很多作者因此誤以為這就是核心期刊。
五、維普資料庫
也稱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維普科技期刊資料庫,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重慶分所出版。
收錄了1989年以來我國自然科學、工程技術、農業科學、醫葯衛生、經濟管理、教育科學和圖書情報等學科9 000餘種期刊,包括了學術與非學術期刊。
收錄期刊數量很大,但不足之處是部分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公布的非法期刊也被收錄了。
一般的,學術期刊都能進入至少1個國內期刊資料庫。
期刊據資料庫不是期刊的評價體系,對科研處的期刊性質評價也就缺乏足夠的意義,故不宜作為期刊性質評價的依據。
另外還有:
1、萬方數據
萬方數據提供中國大陸科技期刊檢索,是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建立的專業學術知識服務網站。
隸屬於萬方數據資源系統,對外服務數據由萬方數據資源系統統一部署提供。
2、全國報刊索引
收錄全國包括港台地區的期刊8000種左右,月報道量在1.8萬條以上,年報道量在44萬條左右,書本式用戶有3500多家,現又出版光碟資料庫。
反映了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文化、文學藝術、歷史地理、科技等方面的發展情況,提供了國內外最新學術進展信息。
該索引是我國收錄報刊種類最多,內容涉及范圍最廣,持續出版時間最長,與新文獻保持同步發展的權威性檢索刊物,也是查找建國以來報刊論文資料最重要的檢索工具。
正文採用分類編排,先後採用過《中國人民大學圖書分類法》和自編的《報刊資料分類表》,1980年起,仿《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分21類編排,1992年全面改用《中國圖書資料分類法》(第三版)編排,2000年開始用《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第四版)標引,計算機編排。
在著錄上,《全國報刊索引》從1991年起採用國家標准——《檢索期刊條目著錄規則》進行著錄,包括題名、著譯者姓名、報刊名、版本、卷期標識、起止頁碼、附註等項。
同時,「哲社版」採用電腦編排,增加了「著者索引」、「題中人名分析索引」、「引用報刊一覽表」,方便了讀者的使用。
3、超星數字圖書館
為目前世界最大的中文在線數字圖書館,提供大量的電子圖書資源提供閱讀,其中包括文學、經濟、計算機等五十餘大類,數十萬冊電子圖書,300萬篇論文,全文總量4億余頁,數據總量30000GB,大量免費電子圖書,並且每天仍在不斷的增加與更新。
覆蓋范圍:涉及哲學、宗教、社科總論、經典理論、民族學、經濟學、自然科學總論、計算機等各個學科門類。
本館已訂購67萬余冊。
收錄年限:1977年至今。
4、維普資訊
維普資訊是科學技術部西南信息中心下屬的一家大型的專業化數據公司,是中文期刊資料庫建設事業的奠基人,公司全稱重慶維普資訊有限公司。
目前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綜合文獻資料庫。
從1989年開始,一直致力於對海量的報刊數據進行科學嚴謹的研究、分析,採集、加工等深層次開發和推廣應用。
5、中宏資料庫
中宏資料庫由國家發改委所屬的中國宏觀經濟學會、中宏基金、中國宏觀經濟信息網、中宏經濟研究中心聯合研創。
是由18類大庫、74類中庫組成,涵蓋了九十年代以來宏觀經濟、區域經濟、產業經濟、金融保險、投資消費、世界經濟、政策法規、統計數字、研究報告等方面的詳盡內容,是目前國內門類最全,分類最細,容量最大的經濟類資料庫。
發展現狀
在資料庫的發展歷史上,資料庫先後經歷了層次資料庫、網狀資料庫和關系資料庫等各個階段的發展,資料庫技術在各個方面的快速的發展。特別是關系型資料庫已經成為目前資料庫產品中最重要的一員,80年代以來,幾乎所有的資料庫廠商新出的資料庫產品都支持關系型資料庫,
即使一些非關系資料庫產品也幾乎都有支持關系資料庫的介面。這主要是傳統的關系型資料庫可以比較好的解決管理和存儲關系型數據的問題。隨著雲計算的發展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關系型資料庫越來越無法滿足需要,
這主要是由於越來越多的半關系型和非關系型數據需要用資料庫進行存儲管理,以此同時,分布式技術等新技術的出現也對資料庫的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於是越來越多的非關系型資料庫就開始出現,這類資料庫與傳統的關系型資料庫在設計和數據結構有了很大的不同,
它們更強調資料庫數據的高並發讀寫和存儲大數據,這類資料庫一般被稱為NoSQL(Not only SQL)資料庫。而傳統的關系型資料庫在一些傳統領域依然保持了強大的生命力。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資料庫
㈩ 資料庫的3大範式
第一範式(1NF)是指資料庫表的每一列都是不可分割的基本數據項,同一列中不能有多個值,即實體中的某個屬性不能有多個值或者不能有重復的屬性。
第二範式(2NF):要求資料庫表中的每個實例或行必須可以被惟一地區分,資料庫表中不存在非關鍵欄位對任一候選關鍵欄位的部分函數依賴(部分函數依賴指的是存在組合關鍵字中的某些欄位決定非關鍵欄位的情況),也即所有非關鍵欄位都完全依賴於任意一組候選關鍵字。
第三範式(3NF):要求一個資料庫表中不包含已在其它表中已包含的非主關鍵字信息,在第二範式的基礎上,數據表中如果不存在非關鍵欄位對任一候選關鍵欄位的傳遞函數依賴則符合第三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