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操作系統 » 漢書七九演算法

漢書七九演算法

發布時間: 2022-09-20 19:08:29

㈠ 的古代生男生女推演算法,看夫妻演算法和漢書演算法如何去

生男生女對照表的預測對象主要是女性,根據女性的年齡及受孕月份來測算。由於對照表依照古代天乾地支等規律制定,在測算上多需採取傳統計演算法。如:年齡需是女性的出生年月加9個月的農歷虛齡,受孕月份則以農歷月份為准。
它根源周易,依照陰陽、五行、八卦的公式推算而生,大致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由各朝大內宦官掌管,這個生男生女清宮表中1~12是代表懷孕月份,18~45代表女性的年齡,生男生女清宮表是以虛齡計算的加上服中葯就能生控制生男孩或生女孩

㈡ 中國足球的起源

蹴鞠----中國足球的起源
蹴鞠
「蹴鞠」一詞,最早載於《史記·蘇秦列傳》,蘇秦游說齊宣王時形容臨苗:「臨苗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蹴」即用腳踢,「鞠」系皮製的球,「蹴鞠」就是用腳踢球,它是中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有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三種形式。

蹴鞠流傳了兩千三百多年,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

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和」與「中庸」,多數情況下的社會文化心理是重「文治」而輕「武功」。人們推崇謙謙君子的溫文爾雅,鄙薄孔武之士的爭強好勝。在這種社會文化背景下,蹴鞠由對抗性比賽逐步演變為表演性競技。

【溯源】

《史記》和《戰國策》最早記錄了足球運動的情況。《史記》和《戰國策》記載都表明,在當時的齊國故都臨淄,蹴鞠已發展成一種成熟的游樂方式,而且在民間廣為盛行。齊宣王於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在位,由此可以斷定:在距今二千三百多年前或更早的一段歷史時期,在齊國故都臨淄城足球活動就已廣泛開展。蹴鞠已發展成一種民間盛行的體育和娛樂活動項目。

秦統一六國後,蹴鞠運動一度沉寂。西漢建立後,又復興盛。漢朝人把蹴鞠視為「治國習武」之道,不僅在軍隊中廣泛展開,而且在宮廷貴族中普遍流行。《西京雜記》上就記載:劉邦當了皇帝之後,把父親劉太公接到長安城的未央宮養老,吃穿用度極盡豪華,終日看歌舞伎樂。但他卻並不滿意,終日悶悶不樂。原來劉太公自幼生活在城市下層,接近凡夫走卒、屠狗殺牛之輩,工作之餘的娛樂活動離不開斗雞、蹴鞠。於是,劉邦就下了一道聖旨,在長安城東百里之處,仿照原來沛縣豐邑的規模,造起了一座新城,把原來豐邑的居民全部遷住到新城,劉太公和劉溫也遷住到那裡。又開始「斗雞、蹴鞠為歡」,這才心滿意足。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知道,在戰國時期,足球是城市下層人民喜愛的娛樂活動,到了西漢初年,足球也得到貴族階級的喜愛。桓寬的《鹽鐵論》中說,西漢社會承平日久,「貴人之家,蹴鞠斗雞」為樂,一般的人們也是在「康莊馳逐,窮巷蹴鞠」。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就很喜歡觀看蹴鞠運動。《漢書》記載,漢武帝在宮中經常舉行以斗雞、蹴鞠比賽為內容的「雞鞠之會」,寵臣董賢的家中還專門養了會踢球的「鞠客」(類似於今天的球星)。可見,在西漢時期,足球活動的社會面更為擴大了。
由於蹴鞠運動的興盛,漢代還出現了研究這項運動的專著,漢代曾有人寫了一部《蹴鞠二十五篇》,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體育專業書籍,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體育專業書籍。班固在寫《漢書·藝文志》時,把《蹴鞠二十五篇》列為兵書,屬於軍事訓練的兵技巧類,可惜後來失傳了。西漢時期的項處是第一個因足球而名垂史冊的人,不過他的經歷卻很不幸。《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名醫淳於意為項處看病,叮囑他不要過度勞累,但項處不聽,仍外出踢球,結果嘔血身亡,這也使得項處成為了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個狂熱「球迷」。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足球製作技術也有所改進。唐代在制球工藝上有兩大改進:一是把用兩片皮合成的球殼改為用八片尖皮縫成圓形的球殼。球的形狀更圓了。二是把球殼內塞毛發改為放一個動物尿泡,「噓氣閉而吹之」,成為充氣的球,這在世界上也是第一個發明。據世界體育史記載,英國發明吹氣的球是在十一世紀,比我國唐代晚了三、四百年時間。

唐代的球體輕了,可以踢高。球門就設在兩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稱為「絡網為門以度球」。在踢球方法上,漢代是直接對抗分隊比賽,「僻脫承便,蓋象兵戍」。雙方隊員身體接觸就象打仗一樣。唐代分隊比賽,已不是直接對抗,而是中間隔著球門,雙方各在一側,以射門「數多者勝」。從足球技術來說,是一種發展:而間接對抗,從體力訓練來說,卻是足球運動的一個退步。
由於球體輕了,又無激烈的奔跑和爭奪,唐代開始有了女子足球。女子足球的踢法是不用球門的,以踢高、踢出花樣為能事,稱為「白打」。唐代詩人王建有一首《宮詞》說在寒食節這一天,宜春院的伎女以踢球為樂。唐太宗、玄宗都愛看踢足球,當時球門是「樹兩修竹,絡網於上,以門為度球。球又分左右朋,以角勝負」。唐代不僅有了女子足球,而且有的女子踢球技術還很高超。
不僅皇帝宮中有這樣的習俗活動,民間也有。詩人王維《寒食城東即事》詩中說,「蹴鞠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里」,可見踢球之高。杜甫《清明》詩中也說,「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也說明了踢球習俗的普遍。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南宋時期,詩人陸游在《春晚感亭》詩中描寫過這個情景:「寒食梁州十萬家,鞦韆蹴鞠尚豪華。」又《感舊末章蓋思有以自廣》詩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鞦韆蹴鞠趁清明」的詩句。
有比賽就有球星。當時以踢球出名的都是些什麼人呢?如果你讀的古書多,大概已經猜到了:惡少年。更出挑的是唐代的若干皇帝,例如唐文宗,常常爬上一個「勤政樓」去居高臨下看人家蹴鞠和摔跤,這場景可真夠諷刺的,比起列祖列宗,市井氣重了不少。當然,也不只是他一個人如此,等到幾代之後的唐僖宗,自己就變成了一個惡少年,親自蹴鞠斗雞,而唐代的末代皇帝昭宗被朱溫逼迫著從長安搬遷到洛陽的路上,六軍都跑光了,只剩下一批神策軍或者惡少年出身的「打球供奉」跟著他,可見感情深厚。中唐以後的軍隊當中,本來就有不少是惡少年,平日間就在街上蹴鞠斗雞賭博的。
蹴鞠在宋代獲得了極大的發展。施耐庵的《水滸全傳》中,寫了一個由踢球發跡當了太尉的高俅。小說雖然在人物事跡和性格上作了誇張,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實。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當了殿前都指揮使,這要算是最早的著名球星之一了。
高俅因踢球而發跡,告訴了我們這樣兩件事:一是宋代的皇帝和官僚貴族是喜愛踢球的,有些人本身愛踢球,有些人愛看踢球。宋徽宗趙佶是個足球迷,他看了宮女踢足球後寫詩道:「韶光婉媚屬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爭蹴鞠,兩朋庭際再輸贏。」《文獻通考》介紹:「宋女弟子隊153人,衣四色,綉羅寬衫,系錦帶,踢綉球,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上海博物館藏一幅《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
宋代社會上還有了專門靠踢球技藝維持生活的足球藝人。據記載,北宋汴梁城和南宋臨安城,在皇宮宴會上表演踢球的名手,就有蘇述、孟宣、張俊、李正等;在市井瓦子里的踢球藝人,有黃如意、范老兒、小孫、張明、蔡潤等。
宋代的足球和唐代的踢法一樣,有用球門的間接比賽和不用球門的「白打」,但書上講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所謂「腳頭十萬踢,解數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樣動作和由幾個花樣組成的成套動作,指用頭、肩、背、胸、膝、腿、腳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終日不墜」。由此看來,宋代的足球,由射門比准已向靈巧和控制球技術方面發展。
宋代制球工藝比唐代又有提高,球殼從八片尖皮發展為「十二片香皮砌成」。原料是「熟硝黃革,實料輕裁」。工藝是「密砌縫成,不露線角」。做成的球重量要「正重十二兩」。足球規格要「碎湊十分圓」。這樣做成的球當然質量是很高了。當時手工業作坊製作的球,已有四十個不同的品種,每個品種各有自己的優缺點。制球工藝的改進,促進了踢球技術的發展;而制球手工業的發展又反映了社會需要量的增加。
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和發揚互助,至少在南宋時期,宋代的踢球藝人還組織了自己的團體,叫做「齊雲社」,又稱「圓社」。這是專門的蹴鞠組織,專事負責蹴鞠活動的比賽組織和宣傳推廣,這是我國最早的單項運動協會,類似於今天的足球俱樂部;也可以說,它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樂部。
到了元代,關漢卿等人的散曲中記述了男女對踢足球的情景。但這種男女對踢,已不是雙方尋求自身的娛樂,而是以婦女踢球作為一種伎藝供他人欣賞。薩都刺《妓女蹴鞠》散曲中說:「畢罷了歌舞花前宴,習學成齊雲天下圓」。可見踢球和歌舞一樣,都是宴會上的伎藝。「占場兒陪伴了英豪」的婦女,大都是「謝館秦樓」、「鳴珂巷裡」的「絕色嬋娟」,可見踢球成了妓女娛客的手段。踢球娛樂的社會性已大大縮小,它不再是節日的活動內容,也不再是宴會上的節目,而是和放盪行為相聯系的娛樂。
《明史》上記載,擁兵三吳、稱兵割據的吳王張士誠的弟弟張士信,「每出師,不問軍事,輒攜樗蒲(一種賭具)、蹴鞠,擁婦女酣宴。」可見踢球已和淫樂連在一起。所以,朱元璋稱帝之後,傳下聖旨,嚴厲禁止軍人踢球。朱元璋的聖旨只能禁止軍人踢球,但並不能改變足球的娛樂性質。被稱為明代社會網路大全的小說《金瓶梅》中,有一段描寫西門慶在麗春院看妓女李桂姐踢球的事:西門慶吃了一回酒,出來外面院子里先踢,又教桂姐與兩個圓社踢。「一個捎頭,一個對障,拗踢拐打之間,無不假喝彩奉承。」上述描寫,也很能表明明代踢球的娛樂性質。
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關足球活動的記載,就寥寥無幾了。我國古代的蹴鞠活動,自戰國起經歷了幾千年,在漢、唐、宋時代,曾經象彗星一樣,發出閃亮的光輝;後來,投入清代社會的水中,只留下一點泡沫,終於暗落了。
蹴鞠
藝術特色
蹴鞠是中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蹴鞠比賽有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三種形式。
有球門的蹴鞠比賽又可分為雙球門的直接競賽和單球門的間接比賽。雙球門的直接競賽是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蹴鞠的主要方式,且被用於軍事練兵。進行直接對抗比賽時,設鞠城即球場,周圍有短牆。比賽雙方都有像座小房子似的球門;場上隊員各12名,雙方進行身體直接接觸的對抗,就像打仗一樣,踢鞠入對方球門多者勝。

在專門的競賽場地--鞠城,球門兩廂對應,兩邊隊員相對進攻,進球為勝由雙球門競賽演變而來的單球門間接比賽是唐(公元618年~907年)宋(公元960年~1279年)時期蹴鞠的主要方式,主要用於為朝廷宴樂和外交禮儀競賽表演。進行間接對抗比賽時中間隔著球門,球門中間有兩尺多的「風流眼」,雙方各在一側,在球不落地的情況下,能使之穿過風流眼多者勝。
無球門的散踢方式稱作白打,歷時最久,開展得最為廣泛,有一人到十人場戶等多種形式。白打則主要是比賽花樣和技巧,亦稱比賽「解數」,每一套解數都有多種踢球動作,如拐、躡、搭、蹬、捻等,古人還給一些動作取了名字,如轉乾坤、燕歸巢、斜插花、風擺荷、佛頂珠、旱地拾魚、金佛推磨、雙肩背月、拐子流星等。
【傳承意義】
流行了數千年的蹴鞠的興衰,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變化、新陳代謝的歷史規律。跨越時間上的歷史距離,消亡的古代蹴鞠又在興盛的現代足球中獲得新生。

2004年7月15日,國際足聯主席布拉特先生在第三屆中國國際足球博覽會上向世界正式宣布「足球起源於中國」,山東淄博被正式確認為世界足球起源地。在2006年德國世界盃期間,布拉特再次表示:「足球起源於中國,臨淄是足球的故鄉,不僅是你們的驕傲,是中國人的驕傲,也是全世界的驕傲,是所有喜歡足球、喜歡世界盃的人的自豪。」
2006年4月,作為德國世界盃的一部分,德國漢堡足球博物館正式開館,向觀眾展示豐富的足球歷史文化,包括作為足球起源地的燦爛的中國蹴鞠文化。

㈢ 「冬至」到底是什麼

冬至節簡介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冬至節的由來與傳說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冬至傳說之一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葯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葯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面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冬至傳說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冬至傳說之三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節的風俗
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為年節食品。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
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早在南宋時,臨安人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後逐漸盛行開來,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製作各異,鮮香味美,遍布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雲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古人有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還有不少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有功效,民間至今有冬至有進補的習俗。

在我國台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 祖先,在台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節日,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 在今天江南一帶仍有:吃了冬至夜飯長一歲的說法,俗稱「添歲」。

與冬至有關的詩詞
與冬至有著密切關系的是在北京流傳了幾百年的《九九歌》。從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單元,連數九個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過去了。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小至
(唐)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綉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
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
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
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
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望三秦?

邯鄲冬至夜
(唐)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㈣ 《漢書》卷二十一上·律歷志第一上

《虞書》曰“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齊遠近,立民信也。自伏羲畫八卦,由數起,至黃帝、堯、舜而大備。三代稽古,法度章焉。周衰官失,孔子陳後王之法,曰“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舉逸民,四方之政行矣”漢興,北平侯張蒼首律歷事,孝武帝時樂官考正。至元始中,王莽秉政,欲耀名譽,征天下通知鍾律者百餘人,使羲和劉歆等典領條奏,言之最詳。故刪其偽辭,取正義著於篇。

一曰備數,二曰和聲,三曰審度,四曰嘉量,五曰權衡。參五以變,錯綜其數,稽之於古今,效之於氣物,和之於心耳,考之於經傳,鹹得其實,靡不協同。

數者,一、十、百、千、萬也,所以算數事物,順性命之理也。《書》曰“先其算命”本起於黃鍾之數,始於一而三之,三三積之,歷十二辰之數,十有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而五數備矣。其演算法用竹,徑一分,長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為一握。徑象乾律黃鍾之一,而長象坤呂林鍾之長。其數以《易》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九,成陽六爻,得周流六虛之象也。夫推歷生律制器,規圜矩方,權重衡平,准繩嘉量,探賾索隱,鉤深至遠,莫不用焉。度長短者不失毫氂,量多少者不失圭撮,權輕重者不失黍累。紀於一,協於十,長於百,大於千,衍千萬,其法在算術。宣於天下,小學是則。職在太史,羲和掌之。

聲者,宮、商、角、徵、羽也。所以作樂者,諧八音,盪滌人之邪意,全其正性,移風易俗也。八音:土曰塤,匏曰笙,皮曰鼓,竹曰管,絲曰弦,石曰磬,金曰鍾,木曰祝。五聲和,八音諧,而樂成。商之為言章也,物成孰可章度也。角,觸也,物觸地而出,戴芒角也。宮,中也,居中央,暢四方,唱始施生,為四聲綱也。徵,祉也,物盛大而繁祉也。羽,宇也,物聚臧,宇覆之地。夫聲者,中於宮,觸於角,祉於徵,章於商,宇於羽,故四聲為宮紀也。協之五行,則角為木,五常為仁,五事為貌。商為金,為義,為言。徵為火,為禮,為視。羽為水,為智,為聽。宮為土,為信,為思。以君、臣、民、事、物言之,則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唱和有象,故言君臣位事之體也。

五聲為本,生於黃種之律。九寸為宮,或損或益,以定商、角、徵、羽。九六相生,陰陽之應也。律十有二,陽六為律,陰六為呂。律以統氣類物,一曰黃鍾,二曰太族,三曰姑洗,四曰蕤賓,五曰夷則,六曰亡射。呂以旅陽宣氣,一曰林鍾,二曰南呂,三曰應鍾,四曰大呂,五曰夾鍾,六曰中呂。有三統之義焉。其傳曰,黃帝之所作也。黃帝使泠綸自大夏之西,昆侖之陰,取竹之解谷,生其竅厚均者,斷兩節間而吹之,以為黃鍾之宮。制十二筒以聽鳳之鳴,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比黃鍾之宮,而皆可以生之,是為律本。至治之世,天地之氣合以生風。天地之風氣正,十二律定。

黃鍾:黃者,中之色,君之服也。鍾者,種也。天之中數五,五為聲,聲上宮,五聲莫大焉。地之中數六,六為律,律有形有色,色上黃,五色莫盛焉。故陽氣施種於黃泉,孳萌萬物,為六氣元也。以黃色名元氣律者,著宮聲也。宮以九唱六,變動不居,周流六虛。始於子,在十一月。大呂:呂,旅也,言陰大,旅助黃鍾宣氣而牙物也。位於丑,在十二月。太族:族,奏也,言陽氣大,奏地而達物也。位於寅,在正月,夾鍾:言陰夾助太族宣四方之氣而出種物也。位於卯,在二月。姑洗:洗,潔也,言陽氣洗物辜浩之也。位於辰,在三月。中呂:言微陰始起未成,著於其中旅助姑洗宣氣齊物也。位於巳,在四月。蕤賓:蕤,繼也。賓,導也,言陽始導陰氣使繼養物也。位於午,在五月。林鍾:林,君也,言陰氣受任,助蕤賓君主種物使長大茂盛也。位於未,在六月。夷則:則,法也,言陽氣正法度,而使陰氣夷當傷之物也。位於申,在七月。南呂:南,任也,言陰氣旅助夷則任成萬物也。位於酉,在八月。亡射:射,厭也,言陽氣究物,而使陰氣畢剝落之,終而復始,亡厭已也。位於戌,在九月。應鍾:言陰氣應亡謝,該臧萬物而雜陽閡種也。位於亥,在十月。

三統者,天施,地化,人事之紀也。十一月,“乾”之初九,陽氣伏於地下,始著為一,萬物萌動,鍾於太陰,故黃鍾為天統,律長九寸。九者,所以究極中和,為萬物元也。《易》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六月,“坤”之初六,陰氣受任於太陽,繼養化柔,萬物生長,楙之於未,令種剛強大,故林鍾為地統,律長六寸。六者,所以含陽之施,楙之於六合之內,令剛柔有體也“立地之道,曰柔與剛”“乾知太始,坤作成物”正月,“乾”之九三,萬物棣通,族出於寅,人奉而成之,仁以養之,義以行之,令事物各得其理。寅,木也,為仁。其聲,商也,為義。故太族為人統,律長八寸,象八卦,宓戲氏之所以順天地,通神明,類萬物之情也。“立人之道,日仁與義”“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後以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此三律之謂矣,是為三統。

㈤ 我想問問懂歷史的 漢書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中第一頁「三十 王韓廣始」中三十是什麼意思

送你一個秦楚之際月表,自己看
公元前 秦 楚 項 趙 齊 漢 燕 魏 韓
209 二世元年
七月 楚隱王陳涉起兵入秦。
八月 二。葛嬰為涉徇九江,立襄強為楚王。 武臣始至邯鄲,自立為趙王,始。
九月。楚兵至戲。 三。周文兵至戲,敗。而葛嬰聞涉王,即殺強。 項梁號武信君。 二 齊王田儋始。儋,狄人。諸田宗強。從弟榮,榮弟橫。 沛公初起。 韓廣為趙略地至薊,自立為燕王始。 魏王咎始。咎在陳,不得歸國。
208 二年十月 四。誅葛嬰。 二 三 二。儋之起,殺狄令自王。 二。擊胡陵、方與,破秦監軍。 二 二
十一月 五。周文死。 三 四。李良殺武臣,張耳、陳餘走。 三 三。殺泗水守。拔薛西。周市東略地豐沛閑。 三 三。齊、趙共立周市,市不肯,曰「必立魏咎」雲。
十二月 六。陳涉死。 四 四 四。雍齒叛沛公,以豐降魏。沛公還攻豐,不能下。 四 四。咎自陳歸,立。
端月 楚王景駒始,秦嘉立之。 五。涉將召平矯拜項梁為楚柱國,急西擊秦。 趙王歇始,張耳、陳餘立之。 五。讓景駒以擅自王不請我。 五。沛公聞景駒王在留,往從,與擊秦軍碭西。 五 五。章邯已破涉,圍咎臨濟。
二月 二。嘉為上將軍。 六。梁渡江,陳嬰、黥布皆屬。 二 六。景駒使公孫慶讓齊,誅慶。 六。攻下碭,收得兵六千,與故凡九千人。 六 六
三月 三 七 三 七 七。攻拔下邑,遂擊豐,豐不拔。聞項梁兵眾,往請擊豐。 七 七
四月 四 八。梁擊殺景駒、秦嘉,遂入薛,兵十餘萬眾。 四 八 八。沛公如薛見項梁,梁益沛公卒五千,擊豐,拔之。雍齒奔魏。 八 八。臨濟急,周市如齊、楚請救。
五月 九 五 九 九 九 九
六月 楚懷王始,都盱台,故懷王孫,梁立之。 十。梁求楚懷王孫,得之民閑,立為楚王。 六 十。儋救臨濟,章邯殺田儋。榮走東阿。 十。沛公如薛,共立楚懷王。 十 十。咎自殺,臨濟降秦。 韓王成始。
七月 二。陳嬰為柱國。 十一。天大雨,三月不見星。 七 齊立田假為王,秦急圍東阿。 十一。沛公與項羽北救東阿,破秦軍濮陽,東屠城陽。 十一 咎弟豹走東阿。 二
八月 三 十二。救東阿,破秦軍,乘勝至定陶,項梁有驕色。 八 楚救榮,得解歸,逐田假,立儋子市為齊王,始。 十二。沛公與項羽西略地,斬三川守李由於雍丘。 十二 三
九月 四。徙都彭城。 十三。章邯破殺項梁於定陶,項羽恐,還軍彭城。 九 二。田假走楚,楚趨齊救趙。田榮以假故,不肯,謂「楚殺假乃出兵。」項羽怒田榮。 十三。沛公聞項梁死,還軍,從懷王,軍於碭。 十三 魏豹自立為魏王,都平陽,始。 四
後九月。 五。拜宋義為上將軍。 懷王封項羽於魯,為次將,屬宋義,北救趙。 十。秦軍圍歇鉅鹿,陳餘出收兵。 三 十四。懷王封沛公為武安侯,將碭郡兵西,約先至咸陽王之。 十四 二 五
207 三年十月 六 二 十一。章邯破邯鄲,徙其民於河內。 四。齊將田都叛榮,往助項羽救趙。 十五。攻破東郡尉及王離軍於成武南。 十五。使將臧荼救趙。 三 六
十一月 七。拜籍上將軍。 三。羽矯殺宋義,將其兵渡河救鉅鹿。 十二 五 十六 十六 四 七
十二月 八 四。大破秦軍鉅鹿下,諸侯將皆屬項羽。 十三。楚救至,秦圍解。 六。故齊王建孫田安下濟北,從項羽救趙。 十七。(救趙)至栗,得皇欣、武蒲軍。與秦軍戰,破之。 十七 五。豹救趙。 八
端月 九 五。虜秦將王離。 十四。張耳怒陳餘,棄將印去。 七 十八 十八 六 九
二月 十 六。攻破章邯,章邯軍卻。 十五 八 十九。得彭越軍昌邑,襲陳留。用酈食其策,軍得積粟。 十九 七 十
三月 十一 七 十六 九 二十。攻開封,破秦將楊熊,熊走滎陽,秦斬熊以徇。 二十 八 十一
四月 十二 八。楚急攻章邯,章邯恐,使長史欣歸秦請兵,趙高讓之。 十七 十 二十一。攻潁陽,略韓地,北絕河津。 二十一 九 十二
五月 二年一月 九。趙高欲誅欣,欣恐,亡走,告章邯謀叛秦。 十八 十一 二十二 二十二 十 十三
六月 二 十。章邯與楚約降,未定,項羽許而擊之。 十九 十二 二十三。攻南陽守齮,破之陽城郭東。 二十三 十一 十四
七月 三 十一。項羽與章邯期殷虛,章邯等已降,與盟,以邯為雍王。 二十 十三 二十四。降下南陽,封其守齮。 二十四 十二 十五。申陽下河南,降楚。
八月。趙高殺二世。 四 十二。以秦降都尉翳、長史欣為上將,將秦降軍。 二十一。趙王歇留國。陳餘亡居南皮。 十四 二十五。攻武關,破之。 二十五 十三 十六
九月子嬰為王。 五 十三 二十二 十五 二十六。攻下嶢及藍田。以留侯策,不戰皆降。 二十六 十四 十七
206 十月 六 十四。項羽將諸侯兵四十餘萬,行略地,西至於河南。 二十三。張耳從楚西入秦。 十六 二十七。漢元年,秦王子嬰降。沛公入破咸陽,平秦,還軍霸上,待諸侯約。 二十七 十五。從項羽略地,遂入關 十八
十一月 七 十五。羽詐坑殺秦降卒二十萬人於新安。 二十四 十七 二十八。沛公出令三章,秦民大悅。 二十八 十六 十九
十二月 八。分楚為四。 十六。至關中,誅秦王子嬰,屠燒咸陽。分天下,立諸侯。 二十五。分趙為代國。 十八。項羽怨榮,分齊為三國。 二十九。與項羽有納,見之戲下,講解。羽倍約,分關中為四國。 二十九。臧荼從入,分燕為二國。 十七。分魏為殷國。 二十。分韓為河南國。

5 秦楚之際月表 公元前 秦 楚 項 趙 齊 漢 燕 魏 韓
九。義帝元年。諸侯尊懷王為義帝。 十七。項籍自立為西楚霸王。 分為衡山。 分為臨江。 分為九江。 二十六。更名為常山。 分為代。 十九。更名為臨災。 分為濟北。 分為膠東。 正月。。分關中為漢。 分關中為雍。 分關中為塞。 分關中為翟。 三十。燕 分為遼東。 十八。更為西魏。 分為殷。 二十一。韓 分為河南。
二。徙都江南郴。 西楚主伯,項籍始,為天下主命,主十八王。 王吳芮始,故番君。 王共敖始,故楚柱國。 王英布始,故楚將。 王張耳始,故楚將。 二十七。。王趙歇始,故趙王。 王田都始,故齊將。 王田安始,故齊將。 二十。王田市始,故齊王。 二月。。漢王始,故沛公。 王章邯始,故秦將。 王司馬欣始,故秦將。 王董翳始,故秦將。 王臧荼始,故燕將。 三十一。王韓廣始,故燕王。 十九。王魏豹始,故魏王。 王司馬昂始,故趙將。 二十二。王韓成始,故韓將。 王申陽始,故楚將。
三 二。都彭城。 二。都邾。 二。都江陵。 二。都六。 二。都襄國。 二十八。都代。 二。都臨災。 二。都博陽。 二十一。都即墨。 三月。都南鄭。 二。都廢丘。 二。都櫟陽。 二。都高奴。 二。都薊。 三十二。都無終。 二十。都平陽。 二。都朝歌。 二十三。都陽翟。 二。都洛陽。
四 三。諸侯罷戲下兵,皆之國。 三 三 三 三 二十九 三 三 二十二 四月 三 三 三 三 三十三 二十一 三 二十四 三
五 四 四 四 四 四 三十 四。田榮擊都,都降楚。 四 二十三 五月 四 四 四 四 三十四 二十二 四 二十五 四
六 五 五 五 五 五 三十一 齊王田榮始,故齊相。 五 二十四。田榮擊殺市。 六月 五 五 五 五 三十五 二十三 五 二十六 五
七 六 六 六 六 六 三十二 二 六。田榮擊殺安。 屬齊。 七月 六 六 六 六 三十六 二十四 六 二十七。項羽誅成。 六
八 七 七 七 七 七 三十三 三 屬齊。 八月 七。邯守廢丘,漢圍之。 七。欣降漢,國除。 七。翳降漢,國除。 七 三十七。臧荼擊廣無終,滅之。 二十五 七 韓王鄭昌始,項羽立之。 七
九 八 八 八 八 八 三十四 四 九月 八 屬漢,為渭南、河上郡。 屬漢為上郡。 八 屬燕。 二十六 八 二 八
205 十。項羽滅義帝。 九 九 九 九 九。耳降漢。 三十五。歇復王趙。 五 十月。王至陝。 九 九 二十七 九 三 九
十 十 十 十 三十六 六 十一月 十。漢拔我隴西。 十 二十八 十 韓王信始,漢立之。 屬漢,為河南郡。
十一 十一 十一 十一 歇以陳餘為代王,故成安君。 三十七 七 十二月 十一 十一 二十九 十一 二
十二 十二 十二 十二 二 三十八 八。項籍擊榮,走平原平原民殺之。 正月 十二。漢拔我北地。 十二 三十 十二 三
二年一月 二年一月 十三 二年一月 三 三十九 項籍立故齊王田假為齊王。 二月 二年一月 二年一月 三十一 十三 四
二 二 十四 二 四 四十 二。田榮弟橫反城陽,擊假,走楚,楚殺假。 三月。王擊殷。 二 二 三十二。降漢。 十四。降漢,昂廢。 五
三。項羽以兵三萬破漢兵五十六萬。 三 十五 三 五 四十一 齊王田廣始。廣,榮子,橫立之。 四月。王伐楚至彭城,壞走。 三 三 三十三。從漢伐楚。 為河內郡,屬漢。 六。從漢伐楚。
四 四 十六 四 六 四十二 二 五月。王走滎陽。 四 四 三十四。豹歸,叛漢。 七
五 五 十七 五 七 四十三 三 六月。王入關,立太子。復如滎陽。 五。漢殺邯廢丘。 五 三十五 八
六 六 十八 六 八 四十四 四 七月 屬漢,為隴西、北地、中地郡。 六 三十六 九
七 七 十九 七 九 四十五 五 八月 七 三十七 十
八 八 二十 八 十 四十六 六 九月 八 三十八。漢將信虜豹。 十一
九 九 二十一 九 十一 四十七 七 後九月。 九 屬漢,為河東、上黨郡。 十二
204 十 十 二十二 十 十二。漢將韓信斬陳餘。 四十八。漢滅歇。 八 三年十月 十 二年一月
十一 十一 二十三 十一 屬漢,為太原郡。 屬漢,為郡。 九 十一月 十一 二
十二 十二 二十四 十二。布身降漢,地屬項籍。 十 十二月 十二 三
三年一月 三年一月 二十五 十一 正月 三年一月 四
二 二 二十六 十二 二月 二 五
三 三 二十七 十三 三月 三 六
四 四 二十八 十四 四月。楚圍王滎陽。 四 七
五 五 二十九 十五 五月 五 八
六 六 三十 十六 六月 六 九
七 七 三十一。王敖薨。 十七 七月。王出滎陽。 七 十
八 八 臨江王驩。始,敖子。 十八 八月。周苛、樅公殺魏豹。 八 十一
九 九 二 十九 九月 九 十二
203 十 十 三 二十 四年十月 十 三年一月
十一。漢將韓信破殺龍且。 十一 四 趙王張耳始,漢立之。 二十一。漢將韓信擊殺廣。 十一月 十一 二
十二 十二 五 二 屬漢,為郡。 十二月 十二 三
四年一月 四年一月 六 三 正月 四年一月 四
二 二 七 四 齊王韓信始,漢立之。 二月。立信王齊。 二
三。漢御史周苛入楚,死。 三 八 五 二 三月。周苛入楚。 三 六
四 四 九 六 三 四月。王出滎陽。豹死。 四 七
五 五 十 七 四 五月 五 八
六 六 十一 八 五 六月 六 九
七 七 十二 淮南王英布始,漢立之。 九 六 七月。立布為淮南王。 七 十
八 八 十三 二 十 七 八月 八 十一
九 九 十四 三 十一 八 九月。太公、呂後歸自楚。 九 十二
202 十 十 十五 四 十二 九 五年十月 十 四年一月
十一 十一 十六 五 二年一月 十 十一月 十一 二
十二。誅籍。 十二 十七。漢虜驩。 六 二 十一 十二月 十二 三
齊王韓信徙楚王。 十三。徙王長沙。 屬漢,為南郡。 七。淮南國 三。趙國 十二。徙王楚,屬漢,為四郡。 正月。。殺項籍,天下平,諸侯臣屬漢。 五年一月。燕國 復置梁國。 四。韓王信徙王代,都馬邑。 分臨江為長沙國。
二 屬淮南國。 八 四 二月。甲午,王更號,即皇帝位於定陶。 二 梁王彭越始。 五 衡山王吳芮為為長沙王。
三 九 五 三月 三 二 六 二
四 十 六 四月 四 三 七 三
五 十一 七 五月 五 四 八 四
六 十二 八 六月。帝入關。 六 五 九 五
七 二年一月 九。耳薨,謚景王。 七月 七 六 十 六。薨,謚文王。
八 二 趙王張敖始,耳子。 八月。帝自將誅燕。 八 七 十一 長沙成王臣始,芮子。
九。王得故項羽將鍾離轔,斬之以聞。 三 二 九月 九。反漢,虜荼。 八 十二 二
十 四 三 後九月。 燕王盧綰始,漢太尉。 九 五年一月 三

熱點內容
內置存儲卡可以拆嗎 發布:2025-05-18 04:16:35 瀏覽:336
編譯原理課時設置 發布:2025-05-18 04:13:28 瀏覽:378
linux中進入ip地址伺服器 發布:2025-05-18 04:11:21 瀏覽:612
java用什麼軟體寫 發布:2025-05-18 03:56:19 瀏覽:32
linux配置vim編譯c 發布:2025-05-18 03:55:07 瀏覽:107
砸百鬼腳本 發布:2025-05-18 03:53:34 瀏覽:944
安卓手機如何拍視頻和蘋果一樣 發布:2025-05-18 03:40:47 瀏覽:742
為什麼安卓手機連不上蘋果7熱點 發布:2025-05-18 03:40:13 瀏覽:803
網卡訪問 發布:2025-05-18 03:35:04 瀏覽:511
接收和發送伺服器地址 發布:2025-05-18 03:33:48 瀏覽: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