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歷轉換陰歷演算法
Ⅰ 農歷的演算法是怎麼算的
農歷一年為12或13個月,每個月天數依照月亮圍繞地球運行周期而定,為29或30天,閏年為13個月,中國農歷年平年為353或354天,閏年為384或385天,平均每年約為365.2422天(即地球環繞太陽一周的時間)。
農歷基本上以19年為一周期,由於農歷一年約為355日,與地球年相差約11日左右,所以每3年要置一閏月,每19年要置7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也叫閏年,具體閏哪個月,則要視節氣情況靈活而定。如公歷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這個日子,都是閏四月初五。
閏月加到哪個月,以農歷歷法規則推斷,主要依照與農歷的二十四節氣相符合來確定。自冬至開始,逢單數為節氣,逢雙數為中氣,如輪到一個月只有節氣沒有中氣,即為上一個月的閏月。農歷的閏月天數與正常月份天數一樣,為29或30天。
(1)陽歷轉換陰歷演算法擴展閱讀:
農歷的優點:
1.農歷是定歷,它具有天文年歷的特性,能很好地和各種天象對應,如它的節氣嚴格對應太陽高度,歷日較嚴格地對應月相,閏月的不發生頻率和發生頻率對應地球近日點和遠日點,其它天象如日出日沒,晨昏蒙影,五星方位,日月食,潮汐等,就連歷月也大致對應太陽高度;
2.農歷歷月的天數只有29日和30日兩種,且由定朔日規定,人為因素最小,不易隨意改動;
3.歲首有較強的天文學意義,具有陰月陽年的天文學意義;
4.陰陽合歷,最體現漢民族天人合一、陰陽和諧的傳統文化;
5.干支紀年和十二生肖紀年循環使用;由於它包含節氣十分利於四季劃分,由於它包含月相,所以也十分反映潮汐,日月食等天象和月亮對氣候的影響。
參考資料來源:農歷(中國傳統歷法)-網路
Ⅱ 農歷和陽歷是怎麼算的
1、陽歷的來歷
陽歷即太陽歷,也就是公歷,它是國際通用的。我國自民國元年起採用陽歷,為與我國舊有之歷相對稱,陽歷又稱「新歷」。陽歷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為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妙。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陽歷每年分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只有28天。又規定7月以前,單月為大月,雙月為小月;8月以後,雙月為大月,而單月為小月。每年所余的5小時48分46秒,只至四年約滿一天,這一天就加在第四年的2月里,這一年叫閏年,所以閏年的2月有29天。
2、陽歷閏年的確定
一般來說,用4去除陽歷的年份,能除盡的就是閏年,像1984、1988年等都是閏年。但是,因為陽歷一年的確切天數應該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比平年365天多出5小時48分46妙,四年一共多出23小時15分4秒。如果每四年一閏加一天的話,又多了44分56少,四百年差不多就會多加出3天來,所以,每四百年得扣去3天才行。故又訂了一條補充規定:每逢陽歷年份是整百的那一年,比如公元1800、1900、2000年等,能被400整除,所以不是閏年。但公元2000元又是閏年,因它的2月有29天。
陰歷
1、陰歷的來歷
陰歷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為一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歷一年有365天左右,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差別。
陰歷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運行,因而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歷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後來人們定了一個新歷法,就是所謂陰陽台歷。現在我國還在使用的夏歷(也叫農歷或陰歷)就是這種陰陽合歷。它跟陰歷一樣,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也就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歷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來調整四季。陰歷約每過二三年多有一個閏月。
2、陰歷閏月的確定
至於陰歷哪一個月,這就牽涉到了節氣了。說一年有二十四節氣,只是一種傳統的說法,往細方面說,應該說一年有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中氣。這十二個中氣,哪個中氣屬於哪個月,是有規定的:雨水是正月的中氣;春分是二月的中氣;穀雨是三月的中氣;小滿是四月的中氣;夏至是五月的中氣;大暑是六月的中氣;處暑是七月的中氣;秋分是八月的中氣;霜降是九月的中氣;小雪是十月的中氣;
Ⅲ 將公歷轉換成農歷的換算公式公式是什麼
A2輸入西歷日期
農歷公式:="農歷"&TEXT(A2,"[$-130000]m月d日")
或A2自訂格式為----[$-130000]農歷m月d日
農歷閏月月份會加1,如潤7月會顯示8月,8月順延為9月….,12月順延為13月。
以上適用於Excel2007版以上
Ⅳ 陽歷與陰歷是怎樣換算
陽歷與陰歷之間沒有固定的公式換算。直接翻歷書或在手機的日歷上就可以查到。過去一般都是近似的認為陽歷比陰歷早四十天。
Ⅳ 日期的陽歷和陰歷怎麼換算~
陽歷和陰歷之間是不能換算的,二者採用的計算方法不同,沒有特殊關系可以查詢,只能分別計算。
公歷是陽歷的一種,陽歷就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
公歷別稱公元、西歷、西元等,是一種源自於西方社會的紀年方法,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Aloysius Lilius對儒略歷加以改革而製成的一種歷法。1582年,時任羅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頒行,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
公歷是一種平均太陽歷,只有回歸年,不管朔望月。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為365.2422天,因此,平均每4年便會少大約1天的時間。
因此,公歷規定每4年裡有1個閏年,將這一天加在天數最少的2月,故閏年的2月有29天。實際操作中為了方便,規定凡是能被4除盡的年份(末尾有兩個0的要被400除盡),皆為閏年。如1996,2000等皆為閏年。
農歷也是「陰陽歷」,又稱為夏歷、陰歷、舊歷,是東亞傳統歷法之一。農歷屬於一種陰陽歷,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但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一個回歸年,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太陽直射點的周年運動)的變化特徵,所以又有陽歷的成分。
平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由於每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採用設置閏月的方法使這幾年的平均日數盡。
和陰歷一樣,在19年裡中設置了7個閏月。不過和陰歷不同的是,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以利於農業種植等活動。紀年用天乾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這種歷法相傳創始於夏代,所以又稱為夏歷。也叫舊歷。
這就導致了農歷和陰歷的起始月份不一樣,陰歷是以正月初一為一年的起點,而農歷是按24節氣來劃分的,也就是說立春是農歷的起點。
(5)陽歷轉換陰歷演算法擴展閱讀
陽歷
陽歷就是太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一年12個月,這個「月」實際上與朔望月無關,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
陰歷
陰歷,又稱太陰歷,是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個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的一種歷法。
因朔望月較之回歸年易於觀測,遠古的歷法幾乎都是陰歷。但是朔望月的長度(29.5306日)為一個月的平均值,全年12個月,同回歸年(365.2422日)相差約10日21時,所以,需要設置閏月,三年閏一個月,五年閏二個月,十九年閏七個月。
Ⅵ 求陽歷陰歷的換算的演算法
陰歷日期是以月亮的圓缺為計月單位,其以逢朔為初一,以月望為十五(大月為十六日),以月晦為二十 九日(大月為三十日)。然而目前記時通常用陽歷日期表達,如欲將陽歷日期換算成陰歷日期可以用以下兩種方法:其一是查《新編萬年歷》,如查1984年6月8日是陰歷幾日?翻開萬年歷6月10日是陰歷十一,則逆推6月8日是陰歷初九。其二可以利用公式推算陰歷日期:
設:公元年數-1977(或1901)=4Q+R
則:陰歷日期=14Q+10.6(R+1)+年內日期序數-29.5n
(注:式中Q、R、n均為自然數,R<4)
例:1994年5月7日的陰歷日期為:
1994-1977=17=4×4+1
故:Q=4,R=1 則:5月7日的陰歷日期為:
14×4+10.6(1+1)+(31+28+31+30+7)-29.5n
=204.2- 29.5n
然後用29.5去除204.2得商數6......27.2,6即是n值,余數27即是陰歷二十七日。
http://www.21web.org/web/ncu/gongjuxiang/yinyangliizhaobiao.htm
Ⅶ 陰歷怎麼換算陽歷
沒有固定的轉換法,雖然都是12個月,但是陰歷是5年2閏,陰歷也有大月小月之分,大月是30天小月是29天,陽歷除了4年一次閏年的2月份是29天,平年是28天,象一,.三,五,七,八,十,臘月份,是31天,其餘的月份是30天,是固定的。
Ⅷ 可有人知道陰歷和陽歷之間如何轉換,是一個怎樣的演算法!
陽歷日期推算陰歷日期的方法:
陰歷日期是以月亮的圓缺為計月單位,其以逢朔為初一,以月望為十五(大月為十六日),以月晦為二十九日(大月為三十日)。然而目前記時通常用陽歷日期表達,如欲將陽歷日期換算成陰歷日期可以用以下兩種方法:
可以利用公式推算陰歷日期:
設:公元年數-1977(或1901)=4Q+R
則:陰歷日期=14Q+10.6(R+1)+年內日期序數-29.5n
(注:式中Q、R、n均為自然數,R<4)
例:1994年5月7日的陰歷日期為:
1994-1977=17=4×4+1
故:Q=4,R=1
則:5月7日的陰歷日期為:
14×4+10.6(1+1)+(31+28+31+31+7)-29.5n
=204.2- 29.5n
然後用29.5去除204.2得商數6......27.2,6即是n值,余數27即是陰歷二十七日。
Ⅸ 農歷新歷怎麼計算
農歷即陰歷,以太陰圓缺一周為一月,歷時29日12小時44分2.8秒,太陰圓缺十二周為一年,歷時354日8小時48分33.6秒。每一年的12個月中,6個單數月份(即1、3、5、7、9、11月)為「大建」,每月為30天;
6個雙數月份(2、4、6、8、10、12月)為「小建」,每月為29天;在逢閏之年,將12月改大月為30天。
該歷以30年為一周期,每一周期里的第2、5、7、10、13、16、18、21、24、26、29年,共11年為閏年, 不設置閏月,而在12月末置一閏日,閏年為355日,另19年為平年,每年354日。故平均每年為354日8小時48分。
按該歷全年實際天數計算,比回歸年約少10日21小時1分,積2.7回歸年相差一月,積32.6回歸年相差一年。該歷對晝夜的計算,以日落為一天之始,到次日日落為一日,通常稱為夜行前,即黑夜在前,白晝在後,構成一天。
公歷也就是陽歷,它是國際通用的。我國自民國元年起採用陽歷,為與我國舊有之歷相對稱,陽歷又稱「新歷」。陽歷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為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妙。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
陽歷每年分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只有28天。又規定7月以前,單月為大月,雙月為小月;8月以後,雙月為大月,而單月為小月。每年所余的5小時48分46秒,只至四年約滿一天,這一天就加在第四年的2月里,這一年叫閏年,所以閏年的2月有29天。
(9)陽歷轉換陰歷演算法擴展閱讀
由於公歷和農歷的計算方法不同使每年的天數不同,而每年的第一天的起始時間也不同,所以使公歷和農歷的月份和日期不同步,大致相差一個月左右。
因為農歷是我國歷史上一直採用的歷法,所以我國絕大多數的地方都是以出身時的農歷來確定人的生日,這也是一種民族習慣。
在正式場合,出生年份是公歷,如身份證、記錄、簡歷等。您可以查看日歷,輕鬆了解上述情況。公歷的日期一般用阿拉伯數字表示,陰歷的日期用阿拉伯數字下的中文數字表示。
Ⅹ 陰歷陽歷的換算公式
陰歷陽歷是無法換算的,因為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而陰歷是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歷法,兩者不同。
太陽歷的歷年近似等於回歸年,一年12個月,這個「月」,實際上與朔望月無關。陽歷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根據陽歷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但在每個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兩弦。
陰歷定月的依據是月亮的運動規律:月球運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為天體上之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周,出沒於黃道者兩次,歷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為月球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謂之「恆星月」。
(10)陽歷轉換陰歷演算法擴展閱讀:
區別關系
陽歷也就是國際通用的公歷,陽歷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做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秒。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一年分做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四年的尾數積累起來共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里,這一年叫做閏年,故而閏年的二月有29天。
陰歷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個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歷一年只有354天左右,按照一般的說法,也沒有平年潤年的區別。
陰歷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公轉運行,因此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歷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後來人們定了一個折中的歷,即是所謂陰陽合歷,我國還在使用的夏歷(也有人叫它農歷),即是這種陰陽合歷。
它跟陰歷一樣,也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歷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以調整四季,夏歷約每過二、三年多一個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