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的演算法
『壹』 三伏天,三伏怎麼算
夏至以後的第3個庚日、第4個庚日分別為初伏(頭伏)和中伏的開始日期,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第一天。
我國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夏至以後的第3個庚日、第4個庚日分別為初伏(頭伏)和中伏的開始日期,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第一天。因為每個庚日之間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規定的時間是10天。又因為每年夏至節氣後的第3個庚日(初伏)出現的遲早不同,中伏的天數就有長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
三伏飲食文化
俗言道:「寒有三九,熱有三伏。」每逢三伏,古人一方面以清涼飲料避暑,另一方面又舉行相應的風俗活動,如「飲酒避惡」等。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三伏食俗文化。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朝代、各個地區風俗不盡相同。諸如北宋夏日節食是「伏日綠荷包子」,「綠荷」即荷葉,用荷葉裹包子有清暑的作用。
浙江台州三伏日,老年人有食雞粥的風俗,名為「補陽」。概而言之,我國三伏食俗的由來與漢代作「伏臘節」有關,最初是一種慶農活動。這也從一個側面體現出了我國食俗文化的豐富多彩。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三伏
『貳』 三伏天怎麼算出來的 每年三伏天怎麼樣計算
導讀:三伏天在24節氣中的小暑和處暑之間,也是節氣的一種。每年三伏時期,天氣溫度都比較高,大家除了要注意防曬,還要預防中暑。三伏天每年時間都不一樣,那麼三伏天怎麼算出來的呢?想知道每年三伏天怎麼樣計算,就和我一起去了解下吧。
初伏、中伏、末伏稱為三伏,在三伏中的日子就是三伏天,每年都有30天或40天。從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這天算初伏的第一天,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這天算是末伏的第一天。因此,中伏可能會是二十天。比如從中伏第一天算起經過十天都還未跨過立秋日,則這一年的中伏就為二十天。如果立秋當日是庚日,則立秋這天進入末伏,這種情況是比較少見的,2014年就屬於這種情況。
入伏的計算非常繁瑣,若無萬年歷,幾乎是沒有人能刻意掌握的,除非你很用心的每日記錄。要想掌握入伏的日期,先要熟悉我國獨有的「干支紀法」。
我國古代習慣用「天干」和「地支」搭配起來記錄年、月、日和時辰。天乾和地支是我國古代用做記錄次序的漢字元號。天干一共有10個,即我們所熟悉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一共有12個,即人們用來記錄12屬相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10個天乾和12個地支按順序一一搭配起來循環使用,共可不重復地搭配60對,例如甲子、乙丑、丙寅等等,最後一對是癸亥。然後再從頭來,循環使用。這60對就是人們常說的「六十花甲子」;人們也常用「花甲之年」來形容60歲人的年齡。
干支記日就是把農歷每一天都用干支標注,例如2014年6月18日(農歷五月二十一)是「庚申」日、21日是「癸亥」日等等。歷法上規定,每年夏至日(6月21或22日)開始的第三個庚日出現那天就是初伏開始的日子。所謂庚日,就是用干支紀日時,每逢有庚字出現的日子,例如庚子日、庚寅日等等。由於天干共10個,每隔10天就有會有一個庚日。2014年6月21日夏至的前三天是庚日(庚申),夏至後的第一個庚日(庚午)在6月28日;第二個庚日(庚辰)在7月8日;第三個庚日(庚寅)在7月18日。確定入伏的日期可用「夏至三庚」的口訣,即從夏至這天算起,第三個庚日就是入伏的日期。今年就是7月18日這天開始入伏 。
如果夏至當天就是個庚日,那麼這年入伏的時間就早,例如2000年和2002年就是這種情況,在7月11日就入伏了。如果趕上夏至的前一天是庚日,夏至後的第一個庚日離夏至最遠,那麼這年入伏的時間就晚,例如2006年和2004年就是這種情況。
順便說說每年中伏的天數為何不固定。初伏(頭伏)的天數是指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到第四個庚日這10天;中伏的天數是指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到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的這段時間(10天或20天)。末伏的天數是指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到第二個庚日的10天。由於天干共10個,每隔10天就有一個庚日,所以初伏和末伏的時間固定為10天。但中伏的時間就不固定了,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因為庚日每10天出現一次,而一年為365天或366天,不是10的整倍數,所以庚日每年出現的日期是不相同的。從夏至到立秋這47天內,可能有4個庚日,也可能有5個庚日。如果有4個庚日,中伏就是10天;如果有5個庚日,則中伏從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起,經第五個庚日,到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便為20天了。
相對的「三九」就沒有這么復雜了。入九的時間是非常固定的,規定為冬至這一天為初九的首日,非常容易記憶。
三伏天如何預防中暑
1、遮陽傘
出行時要躲避烈日,可以戴遮陽帽,墨鏡,打遮陽傘。行走時盡量走陰涼的地方,出門塗防曬霜。
2、多喝水
夏季出汗較多,多喝水,保證充足的水分攝入,補充鹽和礦物質。
3、喝降溫湯
多喝降溫飲品,一些飲品能有效降低體內熱量,是預防中暑不錯的選擇,例如,涼綠豆湯、涼山楂汁、涼金銀花茶、涼的菊花茶、西瓜、黃瓜、西紅柿等。
4、充足睡眠
保持充足睡眠,夏天日長夜短,加之氣溫高、人體代謝較快,很容易造成睡眠不足,從而造成精神萎靡,容易誘發中暑,每天最好保證8小時左右睡眠。
5、穿寬松衣服
穿寬松衣服外出時,不要穿化纖品類服裝,以免不能及時排汗散熱,多穿棉、麻、絲類宜吸汗的衣物。
6、少食多餐
應少食多餐,當吃的東西越多時,所攝入的熱量也越多,如果選擇少食多餐可以分散集中的熱量攝入。
7、抹風油精
塗抹風油精防中暑,高溫天氣出門前可在人中、太陽穴、印堂處塗點風油精,可有效預防中暑。
8、避免陽光下工作
避免在正午工作,正午太陽光最強,溫度最高,工作的人們最好避開這段時間,另外不要連續工作,工作強度大也是誘發中暑的原因之一。
『叄』 24節氣中的頭伏,二伏,三伏是怎麼算的啊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歷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
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看來,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計算公式
21世紀新演算法——庚日公式:GR = (D - [Y/4]) MOD 10(GR庚日、D偶數年1單數年6、Y年、[ ]取整、MOD取余)
初伏GR加10(2084年例外不加)、中伏GR+20、末伏GR大於7時減1小於8時加9(2096年例外減1),比如2006年GR = (1 - [6/4]) MOD 10 = 0 (10),初伏7月20日、中伏30日、末伏8月9日。
『肆』 三伏天的天數是怎樣計算的
三伏的具體日期是由節氣的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
三伏是按農歷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歷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間。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歷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循環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每年進入三伏天之後,都是很熱的,特別是第三伏的十天,是最熱的。
『伍』 三伏天如何計算
夏至後的第3個庚日入伏,夏至後第4個庚日進入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進入末伏,立秋後第二個庚日出伏。
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復一次。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三伏天30天,有些年份三伏天40天的情況。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段。「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干支歷的節氣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入伏」後,全國多地將會進入持續高溫模式。是一年夏天當中最悶熱潮濕的一段時間。
『陸』 三伏天要什麼時候才完 三伏天的演算法
1、三伏是按農歷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歷的7月上旬至8月中下間。
2、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處暑之中,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歷「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可以這樣理解:「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稱之為「伏」,是因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內。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
3、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歷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
4、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循環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復一次。
5、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看來,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柒』 「三伏」是怎麼算的
「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每年出現在陽歷7月中旬到8月中旬。按我國陰歷(農歷)氣候規律,前人早有規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為二十天,則共有四十天。
據《通書》、《陰陽歷書》和《萬年歷》查考可知:今年是陽歷公元2005年,陰歷乙酉(雞)年。「三伏」是:7月15日,陰歷初十庚子日為初伏(又叫頭伏);7月25日陰歷二十庚戌日為中伏(二伏);8月14日,陰歷七月初十日庚午日為末伏(三伏)。
一般年份,每伏十天,三伏共三十天。但今年的「年份」就是「中伏」(二伏)二十天。因此,「三伏」期共四十天。即從陰歷初十初伏起,至末伏的最後一天(陰歷七月二十日)出伏止,前後正好四十天。
「三伏天」是按照我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每年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指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俗話說「熱在三伏」,按照我國傳統歷法,今天開始進入夏季常年相對最熱的「三伏天」。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個連續時段。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始日(今天是今年的初伏始日),第四個庚日為中伏始日,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為20天,比如今年。一般說來,「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氣溫最高。當然,古人的這種推算方法並不十分科學,並不一定與當年的氣象實際緊密結合,各地全年中的極端最高氣溫也不一定出現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但不管怎麼說,「三伏天」確實是盛夏酷暑的時候,大家要注意防暑降溫
參考資料:我查了不少資料才湊這么詳細的呢,真不簡單,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