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圖紙演算法
『壹』 圖紙上怎麼算平方
按照圖紙尺寸計算就行了!演算法基本上都是加減乘除不復雜,只要看懂圖紙算量一點問題都沒有!看不懂那就算不出來!一般圖紙給的都有各個局部工程尺寸多看多問看多了就懂了!
希望幫到你望採納
『貳』 建築工程預算施工圖圖紙怎麼計算工程量造價
初學者是要系統的學習一下,看您的提問,您應該還是什麼都不懂的,我大概給您說說吧
首先,先學識圖,就是學看圖紙,土建的話學看建築平面圖和結構平面圖
第二,多看看一些現場的施工工藝,預算準不準就是看現場經驗夠不夠
第三,學習工程量的計算規則,計算方法,哪些要算,哪些不要算
第四,土建中鋼筋是比較難的一塊,單獨拿出來學習
第五,可以那圖紙開始試著練習下
可以網路下志建學預算,上面說的5點都有,一個挺好的學預算的教程,希望可以幫到您y∩__∩y
『叄』 建築平面圖中一層挑高的演算法
挑高,您說的是層高嗎......建築平面圖中一層層高的演算法、建築平面圖中一層的標高減取首層±0.00
層標高就可以了。例如:建築平面圖中一層的標高是3.6M。3.6M-0.00=+3.6M。
『肆』 平面圖怎麼算建築面積,求分析,謝謝。
1、單層建築物
單層建築物的建築面積,應按其外牆勒腳以上結構外圍水平面積計算.單層建築物高度在2.2m及以上者應計算全面積;層高不足2.2m者應計算1/2面積.勒腳是指建築物外牆與室外地面或散水接觸部位牆體的加厚部分;高度是指室內地面至屋面(最低處)結構標高之間的垂直距離.
勒腳
單層建築物設有局部樓層者,局部樓層的二層及以上樓層,有圍護結構的應按其圍護結構外圍水平面積計算,無圍護結構的應按其結構底板水平面積計算.層高在2.2m及以上者應計算全面積;層高不足2.2m者應計算1/2面積.圍護結構是指圍合建築空間四周的牆體、門、窗等.
2、多層建築物
多層建築物的建築面積應按不同的層高劃分界限分別計算.首層應按其外牆勒腳以上結構外圍水平面積計算;二層及以上樓層應按其外牆結構外圍水平面積計算.層高在2.2m及以上者應計算全面積;層高不足2.2m者應計算1/2面積.這里我將這種演算法簡稱為「層高界限計演算法」.層高是指上下兩層樓面(或地面至樓面)結構標高之間的垂直距離;其中,最上一層的層高是其樓面至屋面(最低處)結構標高之間的垂直距離.
3、單(多)層建築物的坡屋頂內空間
單(多)層建築物的坡屋頂內空間,當設計加以利用時,其凈高超過2.1m的部位應計算全面積;凈高在1.2m至2.1m的部位應計算1/2面積;凈高不足1.2m的部位不應計算面積.設計不利用時不應計算面積.這里我將這種演算法簡稱為「凈高界限計演算法」.凈高是指樓面或地面至上部樓板(屋面板)底或吊頂底面之間的垂直距離.如圖2:第(1)部分凈高<1.2m,不計算面積;第(2)、(4)部分1.2m≤凈高≤2.1m,計算1/2面積;第(3)部分凈高>2.1m,應全部計算面積.
4、地下建築、架空層
地下室、半地下室(包括相應的有永久性頂蓋的出入口)建築面積,應按其外牆上口(不包括採光井、外牆防潮層及其保護牆)外邊線所圍水平面積計算.層高在2.2m及以上者應計算全面積;層高不足2.2m者應計算1/2面積.房間地平面低於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過該房間凈高的1/2者為地下室;房間地平面低於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過該房間凈高的1/3,且不超過1/2者為半地下室;永久性頂蓋是指經規劃批准設計的永久使用的頂蓋.
『伍』 拿到圖紙怎麼下手,怎麼算混凝土的量,鋼筋的量,怎麼看鋼筋圖
從結構施工上看只要看結構圖,就有鋼筋的具體數量了;從預算的角度,而鋼筋是一根一根地計算的,另外,我們還把混凝土的比重看成是2.4,把鋼筋混凝土的比重看成是2.5,這也可以非常大概的了解在一般情況下鋼筋混凝土的含鋼量。
總之,精確的算,必須逐根計算後匯總。
鋼筋計算原理及計算方法
鋼筋重量=鋼筋長度*根數*理論重量
鋼筋長度=凈長+節點錨固+搭接+彎鉤(一級抗震)
柱
基礎層:筏板基礎〈=2000mm時, 基礎插筋長度=基礎層層高-保護層+基礎彎折a+基礎縱筋外露長度HN/3+與上層縱筋搭接長度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筏板基礎〉2000mm時, 基礎插筋長度=基礎層層高/2-保護層+基礎彎折a+基礎縱筋外露長度HN/3+與上層縱筋搭接的長度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地下室:柱縱筋長度=地下室層高-本層凈高HN/3+首層樓層凈高HN/3+與首層縱筋搭接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首層:柱縱筋長度=首層層高-首層凈高HN/3+max(二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邊長尺寸(圓柱直徑))+與二層縱筋搭接的長度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中間層:柱縱筋長度=二層層高-max(二層層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圓柱直徑))+max(三層層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圓柱直徑))+與三層搭接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頂層:
角柱:外側鋼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1.5LAE
內側鋼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LAE
其中錨固長度取值:
當柱縱筋伸入梁內的直徑長〈LAE時,則使用彎錨,柱縱筋伸至柱頂後彎折12d,錨固長度=梁高-保護層+12d;當柱縱筋伸入梁內的直徑長〉=LAE時,則使用直錨:柱縱筋伸至柱頂後截斷,錨固長度=梁高-保護層,
當框架柱為矩形截面時,外側鋼筋根數為:3根角筋,b邊鋼筋總數的1/2,h邊總數的1/2。
內側鋼筋根數為:1根角筋,b邊鋼筋總數的1/2,h邊總數的1/2。
邊柱:外側鋼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1.5LAE
內側鋼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LAE
當框架柱為矩形截面時,外側鋼筋根數為:2根角筋,b邊一側鋼筋總數
內側鋼筋根數為:2根角筋,b邊一側鋼筋總數,h邊兩側鋼筋總數。
中柱:縱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錨固
其中錨固長度取值:
當柱縱筋伸入梁內的直徑長〈LAE時,則使用彎錨,柱縱筋伸至柱頂後彎折12d,錨固長度=梁高-保護層+12d;當柱縱筋伸入梁內的直徑長〉=LAE時,則使用直錨:柱縱筋伸至柱頂後截斷,錨固長度=梁高-保護層。
『陸』 根據建築圖進行結構計算的步驟是什麼
一, 分析建築條件,准備初步工作:
1. 底框部分:
(1) 根據建築條件圖布置框架柱軸網,由抗震概念設計,盡量不要出現單根柱而不能形 成一榀框架的情況,柱距一般為 6 米;
(2) 柱截面初步設計;單層商鋪部分的框架柱截面設為 350X350,底框部分的框架柱設 為 400X400;
(3) 根據柱軸網確定剪力牆的分布(長度和距離) ;
(4) 剪力牆一般分布在樓梯間處,與電信專業協調,預留電表箱位置;
(5) 剪力牆往往矮而長,變形能力差,多為剪切破壞,宜開豎縫保證高寬比大於 1.5;
(6) 根據底層店面部分的牆厚確定框架梁,柱偏心;
(7) 根據框架柱的設置和柱距,確定框架梁的高度和寬度(一般上面有出承重牆的框架 梁寬度不小於 350,其它牆梁寬度不小於 300,高度不小於凈跨的 1/5)(框架結構梁截面 ; 尺寸控制辦法: 計算時用 TAT, 看計算結果配筋圖內的配筋率圖; 要求全截面配筋率 1.5-1.7 之間)
(8) 其框架和抗震牆的抗震等級,6,7 度可分別按三,二級採用;
2. 磚混部分:
(1) 根據縱橫牆的布置及可能會有的屋面構架,確定構造柱的位置和種類, (最外圍的構 造柱直接升到女兒牆,門窗洞口處的構造柱尺寸最好與門洞處的短牆吻合)
(2) 根據戶型布置設置梁,包括其寬度和高度(其位置應把樓板分成規則的矩形,在陽 台較大窗洞處或門窗連續設置處應設置過梁,且其高度加上門窗的高度應等於樓層高度) ;
(3) 根據戶型布置確定板厚,一般取短向跨度的 1/35,但是最好不要小於 100,客廳不 小於 120,否則影響使用;陽台,廚衛一般為 90,屋面板厚 120,樓梯梯板厚度為板跨的 1/28,且平台梁高度與其下的窗高之和要等於建築標高;
(4) 根據牆體外立面的腰線做法,確定外圍圈樑的高度和做法;
(5) 根據總體要求,設置不同的結構標准層與荷載標准層;
(6) 陽台處的挑梁高度為挑出長度的 1/3-1/6;
二, 輸入計算模型,進行程序計算:
1. 底框部分:
(1) SAT-8 計算底框時不能考慮風荷載.若在"底框結構空間分析方法"中選取"有限元整 體演算法"可計算風荷載,但結果偏小建議不使用;
(2) 上部承受牆荷載的牆梁寬度不於 300;
(3) 過渡層如果開洞大於 800,需要設邊梁;
(4) 抗震牆厚度不小於凈高的 1/20, 且宜開設洞口形成若干牆段, 其高寬比不宜小於 2;
(5) 注意:梁和柱的偏心,應根據建築要求與砌體外牆平齊,且上部的砌體抗震牆與底 部的框架梁或抗震牆應對齊或基本對齊;
(6) 注意:剪力牆材料為混凝土及其強度等級;
(7) 材料等級:整個工程鋼筋等級應統一為 II 級或 III 級,樓板,梁為 C30 混凝土,柱 為 C25 混凝土,剪力牆為 C30 混凝土;
(8) 在 SATWE 中進入底框模型後選取荷載時, 選取上部磚混荷載的標准組合來計算配筋, 這樣可以不用單獨建立磚混的計算模型
(9) 在模型中,應輸入底層的磚牆,並計算出二層磚混結構與底框結構的抗側剛度之比, 為保證房屋的整體抗震性能較好,最好在 1.3-1.8 之間(1.5 左右) ,以此確定剪力牆的是否 開洞和增減長度; (10) 通過 JCCAD 得出綜合模型中的柱底內力設計值簡圖,用柱底內力除以單樁豎向承 載力特徵值,確定框架柱下應該設置的樁數,並由此確定承台類型(單樁,兩樁等) ;
(11) 對於小牆垛的強度和梁端支承處砌體的局壓的計算應予以重視;
(12) 一般不考慮牆梁荷載折減,否則應在設計說明中提出對施工及使用的要求;
(13) SAT-8 計算底框時不能進行柱雙偏壓驗算.但是當縱橫向尺寸接近及角柱可根據經 驗調整柱配筋,或用高層版 TAT 進行雙偏壓驗算;
(14) 當平面布置較規則時(無柱列錯位情況)SAT-8 計算結果與採用 PK 計算無顯著差 別.
2. 磚混部分:
(1) 門窗洞口的輸入必須盡量准確,門上方設置過梁,上方有梁的門窗洞口,其牆可不 用輸入,牆上不應設轉角窗;
(2) 構造柱先不輸入,待進行初次計算後得出哪些地方需要加構造柱(打出計算書) ,再 加入所需構造柱,直到滿足抗震計算要求;
(3) 該部分的梁用 SATWE 中的"有限元整體演算法"計算;門洞過梁的配筋應以列表的形式 表示;
(4) 建築材料:一層為 MU10 燒結粘土磚,M7.5 混合砂漿(室外地坪以下為 M7.5 水泥 砂漿) ,二層以上為 MU10 燒結粘土磚,M5.0 混合砂漿(底框結構時,二層改為 M7.5 混合 砂漿) 一層以上板柱與梁, , 圈樑和屋頂構架可以用 C20 混凝土; 輕質隔牆一般採用 3KN/m2 的加氣混凝土砌塊;
(5) 修改部分樓板的板厚和部分構件的材料,以符合要求;
(6) 計算基礎時,板的活荷載可以折減,計算梁,板時,不折減;坡屋面的面荷載要用 水平投影的值; (7) 閣樓層的高度=起坡處的高度+成坡部分高度的一半;
(8) 准確把握總體信息,分清自然層與結構,荷載標准層的對應關系,進行總體裝配;
(9) 陽台如果有分戶隔牆,最好不要按照承重的磚混結構考慮,應考慮層層設置挑梁, 上面輸入牆荷載.
三, 根據電算結果,繪制施工圖:
1. 基礎部分: (如果純磚混建築採用樁基礎,那麼計算時仍應按照底框模型來計算,但程序 中的中梁剛度放大系數不應取 2,應該取 1,總體信息中的底框層數注意修改為2).
(一)承台:
(1) 根據柱底內力設計值簡圖確定柱與牆下所需樁數, 一般有單樁 (配筋按照構造要求) , 兩樁,三樁,四樁,五樁等,需要通過計算配筋;
(2) 柱下所需樁數及樁之間的間距(一般為 4d) ,確定承台尺寸: a.承台厚度不小於 300;且應比基礎梁高度大 200 為宜; b.承台寬度不應小於 500,邊樁中心至承台邊緣的距離不宜小於樁的直徑或邊長,且樁的外 邊緣至承台邊的距離不小於 150;
(3) 承台配筋,對於矩形承台應按雙向均勻通長配置,直徑不宜小於 Ф10,間距不宜大 於 200,三樁承台,鋼筋應按三向板帶均勻布置,且最裡面的三根鋼筋圍成的三角形應在柱 截面范圍內;單柱單樁的承台按構造配筋,根據重慶市規范,應設置 Ф12@100 的封閉箍;
(4) 承台主筋除滿足計算要求外,還應符合最小配筋率要求,主筋直徑不宜小於 Ф12, 箍筋不宜小於 Ф8;
(5) 承台受彎計算中, 在得出 X, 方向柱邊的彎矩後, Y 除以 0.9*fy*Ho,可得出配筋面積; (6) 當承台混凝土強度等級低於柱或樁的混凝土強度等級時,尚應驗算柱下或樁上承台 的局部受壓承載力;
(二)基礎梁:
(1) 由承台和剪力牆的分布情況布置基礎聯系梁,單樁承台宜在互相垂直的方向上設置, 兩樁承台宜在其短向設置;
(2) 寬度不應小於 250,且應根據上部的承重情況加寬(當承受剪力牆時,應每邊多出 剪力牆 50,當承受設縫時,寬度應寬出每片牆外邊各 50) ,高度可取承台中心距的 1/10~1/15;
(3) 基礎梁設計,荷載取基礎基本組合,配筋計算可以用 JCCAD 中的計算結果,也可以 以樁為支點按照連續梁模型用設計值進行計算 (可簡化為簡支)上下縱筋直徑不小於 2Ф12, , 並應按受拉要求錨入梁內;
(4) 樁頂進入基礎梁內長度為 50,樁的主筋錨入到基礎梁長度不小於 30d;
(5) 梁頂面宜與承台位於同一標高;梁頂面一般比一層室內地面低 50cm;
(6) 要注意突出部分(如樓梯入口處的門樓,立面上的構架等)下面也要設置基礎梁, 有的需要打樁;
(7) 基礎拉梁高度取跨長的 1/20,然後取柱子豎向力的 1/10 作為地梁的軸力,以計算地 梁的縱筋; 2. 底框部分:
(一) 梁:
(1) 對生成的框架梁(牆托梁)配筋結果,需要根據這部分內容在規范中的要求進行調 整; (需對照規范逐條校對) ;
(2) 依據配筋驗算圖自行配筋.不管是否按牆梁計算,必須滿足托牆梁的構造要求.對 非托牆梁可放鬆腰筋配置.因牆梁為拉桿受力,麵筋拉通不宜小於 2Ф18;樑上,下筋放大 系數 1.05
(3) 住宅部分的框架梁按照牆梁處理,編號均為 KZL-X,箍筋間距均為 100;
(4)寬度大於 350 的梁,均採用 4 肢箍,且上下縱筋至少 4 根貫通;
(5)由於衛生間降板 400,且板厚 120,故其周圍的梁截面應取到 550; (6)對於高度 h 大於 500 的框架梁,應設置不少於 2Ф14 的腰筋,間距不應大於 200,且 根據框架梁計算結果確定並標出是構造需要(G) (構造要求腰筋總面積不應小於腹板截面 面積 bhw 的 0.2%)還是抗扭計算需要(N) ;如計算需配受扭筋則扭筋間距≤200:梁高 400-450 不少於 2 根(雙邊) 梁高 500-650 不少於 4 根(雙邊) 梁高 700-850 不少於 6 ; ; 根(雙邊) 梁高 900-1050 不少於 8 根(雙邊) ;
(6) 框架梁跨中截面縱向受力鋼筋總配筋率不應小於 0.6%;
(7) 框架梁每跨底部的縱向受力鋼筋應通長配置;
(8) 單獨表示的梁要有標高,一般是建築標高-0.030=結構標高;
(9) 主次梁交接處,梁有集中力處應附加箍筋和吊筋,優先採用附加箍筋;
(10)加大過渡層及屋面圈樑配筋;
(11)截面往往由箍筋配置情況控制.查看配筋驗算簡圖時,注意箍筋面積不超過 2.2 (D12@100) ;若縱筋面積較大,實際配筋率可能超過 2%時,宜增大梁截面重新計算,將 箍筋直徑控制在 12 以內; (12)應加強支座處的配筋,特別是框架梁為牆梁支座時; (13)如梁太密集,可以分畫為橫向梁和縱向梁兩張圖,
(二) 柱:
(1) 最好按照計算書中的數值自行配筋,以免自動生成時出現一些錯誤;
(2) 框架柱和剪力牆要根據軸壓比的大小進行多次調試,如果軸壓比小於 0.5,就應減小 截面,或者沿縱橫兩個方向截面高度不同,以求使截面優化,應盡量接近規范要求的 0.9, 且截面尺寸盡量接近;
(3) 框架柱箍筋不小於 Ф8,且應在支座處加密;
(4) 框架柱受力鋼筋不小於 3 根 HRB400 的 18;
(5) 樓梯間處的柱子要注意偏位,以滿足凈空要求;
(三)牆:
(1) 對於剪力牆,要求其抗側向剛度與上部二層的抗側向剛度之比符合規范要求;
(2) 抗震牆周邊設置梁(暗梁)和邊框柱(暗柱) ,梁寬度不宜小於牆厚的 1.5 倍,截面 高度不小於牆厚的 2.5 倍,邊框柱的截面高度不宜小於牆厚的 2 倍;
(3) 抗震牆的豎向和橫向分布鋼筋配筋率不應小於 0.25%,並採用雙排布置,拉筋間距 不應大於 600,直徑不小於 Ф8;
(4) 抗震牆的邊緣構件包括暗柱(沿全高加密箍筋) ,暗梁,設置在牆的邊框位置和開洞 周圍,具體配筋見規范;
(5) 盡量加強過渡層的構造措施,如能接受,可採取措施加大過渡層縱牆來抵抗平面外 彎矩的能力; (四)板: (1) 應採用雙層雙向通長配筋,且每方向配筋率不應低於 0.25%; (2) 長寬比滿足:6,7 度時不宜超過 4,8 度時不宜超過 3,9 度時不宜超過 2.5,否則 須驗算樓板平面內的抗彎承載力及其變形對整個結構的影響; (3) 不宜開設大洞口,樓梯,電梯間的周圍應設置抗震牆圍成的筒體,且必須嚴格按照 抗震牆的設計及施工要求進行設計及施工;
(4) 其外側邊緣應設置邊緣拉梁予以加強,拉梁可利用縱向框架梁或底部外縱牆,拉梁 負筋至少應有 50%且不低於 0.25%配筋率的鋼筋貫通梁全長.
3. 磚混部分:
(1) 關於構造柱:
1) 編號要清楚,凡有涉及該編號構造柱的圖紙中必須要畫其配筋大樣,且標明起始標高;
2) 構造柱縱筋不小於 4Ф14,箍筋間距不大於 200;八度超過五層採用 4Ф14, 即縱筋加 大一級;還應根據《建築抗震設計規范》P76 的要求,對角柱,邊柱從嚴要求;
3) 應符合《建築抗震設計規范》的要求,較大洞口(內縱牆,橫牆>=2m,外縱牆 >=2.4m)兩側應設構造柱;特別要注意:《建築抗震設計規范》第 7.3.2.5 條)房屋高 ( 度和層數接近限值時,縱,橫牆內構造柱尚應符合下列要求: a.橫牆內的構造柱間距不宜大於層高的二倍;下部 1/3 樓層的構造柱間距適當減小; b.當外縱牆開間大於 3.9m 時,應另設加強措施.內縱牆的構造柱間距不宜大於 4.2m. (規 范的 7.3.2.5 的"接近"是指達到《抗規》第 7.1.2 條表中限制的層數或差一層. )
(2) 根據各層板配筋簡圖人工配筋或調整自動生成的鋼筋(面積,規格,間距等) ,板厚 與標高不同的板,板底鋼筋和上部負筋必須斷開;
(3) 當有 I,II 級鋼筋混用時,應注意:板的鋼筋面積按照 I 級鋼筋計算;
(4) 板上下的鋼筋間距宜相等,或互為倍數,直徑級差均取一級,樓板的最小配筋率 (ρmin=As/h)應按照規范取用;
(5) 負筋不宜過細,一面被踩塌,較大直徑的鋼筋不宜過疏,否則易開裂;
(6) 陽台部分需要清楚表示截面大樣,其下面的拖梁和邊梁需要根據計算結果配筋,其 大樣要注意與總體圖協調(如牆體和構造柱的有無等) ; (7) 屋頂構架的梁,板配筋均可按構造配置,支撐構架的柱子從屋頂起,注意其與下部 構造柱的銜接問題; (8) 屋面屬於溫度,收縮應力較大的區域,配筋間距宜取 150~200,在板的未配筋表面 布置溫度鋼筋,其上,下表面沿縱,橫兩個方向的配筋率均不宜小於 0.1%,常採用拉通一 半配筋面積,不足另加的配筋方法; (9) 跨度小於 2 米的板鋼筋只需說明雙層雙向可用雙層雙向 Ф8@200,坡屋頂由於梁數 量較多,故均為小面積板,可用雙層雙向 Ф8@150; (10) 一些細部尺寸在"樓板模板配筋圖"中已經表示的,在"梁平面整體配筋圖"中可不再 表示; (11) 板中的各種負筋,由於板的計算跨度唯一,故負筋伸入板內的長度應相等,且應准 確標出負筋端部到牆邊或梁邊的距離; (12) 現澆挑板陽角加輻射狀附加筋; (13) 配筋計算時,可考慮塑性內力重分布,將板上筋乘以 0.8~0.9 的系數,板下筋乘以 1.1~1.2 的系數.但是,按彈性計算的雙向板鋼筋是板某幾處的最大值,不必再人為放大, 支承在外牆上的負筋不宜過大(一般板厚≥150 時,採用 10@200,否則用 8@200;非矩形 板宜減少支座配筋, 增大跨中配筋; 輕質隔牆下只有在垂直單向板長邊且不可能移位的位置, 下面才加粗鋼筋以形成暗梁; (14) 樓板計算時,磚混結構房間外牆(包括樓梯間牆)不應按固接計算,樓板邊支座應 按鉸接計算; (15) 雨蓬和陽台的豎板現澆時,最小厚度應為 80,否則難以施工;豎筋應放在板中部, 當做雙排筋時,高度若小於 900,則最小板厚為 100,否則為 120; (16) 挑板鋼筋應留有餘地,並應採用大直徑鋼筋,防止踩彎,應將挑板支座的負筋伸過 全跨; (17) 應註明施工質量控制等級; (18) 多層砌體結構在抗震設防地區,樓板面有高差時,其高差不應超過一個梁高(當錯 層樓蓋高差不大於 1/4 層高且不大於 700mm) 超過時, ; 應將錯層當兩個樓層計入房屋的總 層數中. 當錯層樓蓋高差不大於 1/4 層高且不大於 700mm,錯層交界的牆體,除兩側樓蓋 處圈樑照常設置外,還應沿牆長每隔不大於 2m 增設一根牆中構造柱; (19) 關於挑梁:
1) 陽台挑梁有時與牆中的煙道矛盾;
2) 頂層挑梁有時為兩層板荷載,不能選用標准層的挑梁;
3) 挑梁外露與牆內部分標高不同時應注意梁在折角處的寬度及鋼筋錨固;
4) 嚴格控制挑梁埋入砌體的長度:即挑梁埋入砌體長度 l1 與挑出長度 l 之比宜大於 1.2, 當挑樑上無砌體時,l1/l 之比宜大於 2; (20)圈樑兼過梁時,過梁部分的鋼筋應按計算另行增配;(第 7.1.5.4 條) (21) 砌體結構的大梁,應根據《砌體結構設計規范》第 6.2.5 條設計.即:當梁跨度大 於或等於下列數值時,其支承處宜加設壁柱,或採用其他加強措施: a.對 240mm 厚的磚牆為 6m,對 180mm 厚的磚牆為 4.8m; b.對砌塊,料石牆為 4.8m; (22) 凸窗檯板抗傾覆要計算足夠; (23) 坡地上多層砌體房屋的層數和總高度計算的要求:高度,層數應從低處算起; (24) 躍層住宅六層上躍層的樓梯,一般放在客廳的樓板上,而一般情況下其下又不允許 加梁,可以在樓梯下加暗梁(板)的方法解決.即: a.如果樓梯與廳的現澆板短向平行, 可以認為現澆板的一部分也是樓梯的一部分, 鋼筋疊加. 但要注意疊加後的鋼筋間距不要過小. b.如果樓梯與廳現澆板長向平行,則於板短向在樓梯下加暗梁或板下附加筋.暗梁寬度或板 下附加筋放置寬度為局部荷載下的有效分布寬度(荷載規范附錄二). (25) 縱牆抗震驗算不過時,可將內縱牆改為 140 厚的鋼筋混凝土牆,造價雖略增高,但 可在建築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增加使用面積; (26) 樓梯間牆體水平支撐較弱,頂層牆體較高,在 8,9 度時,頂層樓梯間橫牆和外牆 宜沿牆高設 2φ8@500 的通長筋,9 度時,休息平台處宜增設一鋼筋帶; (27) 獨立梁的受力鋼筋均不得小於 Ф14,Ф12 一般用於構造筋及架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