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操作系統 » linux的安裝過程

linux的安裝過程

發布時間: 2022-09-28 12:34:53

『壹』 linux系統怎麼安裝

Linux系統跟windows系統的安裝不大一樣,有不少需要注意的地方,以Redhat Linux 9.0為例
一、 安裝前的注意事項。

關於機器配置:Linux設計之初衷就是用較低的系統配置提供高效率的系統服務!因此安裝Linux並沒有嚴格的系統配置要求,只要Pentium以上的CPU、64MB以上的內存、1GB左右的硬碟空間即可正常安裝基本的Linux系統並能運行一些系統服務;要順暢地運行Linux的圖形界面,建議內存要在128MB以上。

其它硬體支持上:Linux目前支持幾乎所有的處理器(CPU)。另外要提一下,如果你手頭的Linux版本較早的話,可能只支持很少的顯卡、音效卡類型,而一般現在所使用的版本,如本文後例的RedHat Linux9.0,就不需擔心這些了。

關於安裝方式:Redhat Linux 9.0可以有兩種方式進行安裝。一種是硬碟安裝,即從網上直接下載Linux的ISO映像文件。一共包括三個文件①shrike-i386-disc1.iso;②shrike-i386-disc2.iso;③ shrike-i386-disc3.iso,這就好似三張安裝光碟。接著使用Daemon Tool之類的虛擬光碟機軟體將其解壓出來,找到dosutils目錄,執行裡面的autoboot.bat批處理文件即可。

另一種最方便的就是光碟安裝(一般是3CD)。 Redhat Linux 9.0保留了以前版本中的字元模式安裝界面,並同時具有「豪華」的GUI圖形化界面。在開始安裝時RedHat 9會對安裝光碟介質進行檢測,以防止在安裝過程中的因光碟無法讀取等情況造成安裝失敗,非常實用
二、 實際安裝過程。

無論是從硬碟安裝還是光碟安裝,最終都會進入如下的安裝過程。全圖形化界面,我們可以很快上手。

第一步:選擇安裝語言:RedHat支持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的語言,當然包括中文。這一步比較簡單,直接選中簡體中文一項點「next」即可。選擇為簡體中文後,剩下的安裝步驟即為全中文,在安裝結束後,Linux的界面也將默認為簡體中文!
第二步:選擇鍵盤類型。在這一步里是要我們選擇在系統上使用的鍵盤布局類型,一般點選其默認「U.S. English」即可
第三步:選擇你的滑鼠類型。這一步和上一步一樣,一般以其默認即可。這里有點小小的問題需注意:盡量在列表中找到與你滑鼠相匹配的類型,否則安裝完成後的系統操作會出現錯誤。比如你還用的是比較 老的串口(扁口)滑鼠,要在「設備」一欄內選擇與其對應的埠
第四步:確定安裝類型。一共提供了四個選擇。上面三項其實是省心設計,因為要定製自己的Linux系統,完全可以選擇第四項「定製」!而如果你想要安裝過程更快一些,可以根據自己的用途選擇前面三項。每一項都有說明,大家應該不難理解,這里不在詳述。我們選「定製」進入下一步
第五步:確定磁碟分區方式。REDHAT Linux 9.0提供了兩種分區方式——自動分區和使用DISK DRUID程序進行手動分區。

其中自動分區選擇,如果你是新購的計算機,硬碟上沒有任何操作系統,建議使用此選項,它會自動根據磁碟和內存的大小,分配磁碟空間和SWAP空間。一定注意要是硬碟沒有安裝過任何操作系統,因為它會自動刪除原先硬碟上的數據並格式化成為Linux的分區文件系統(EXT2、EXT3等格式)!

而手動分區就更好一些。如果你的系統已安裝過windows系列的操作系統,就可以用這種DISK DRUID程序的方式進行手動分區。利用DISK DRUID可以很方便的對磁碟分區進行刪除、添加和修改
第六步:開始磁碟分區。這是Linux安裝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Linux有自己的文件系統格式(redhat linux默認為EXT3),而且其分區在Windows操作系統下無法識別,所以要為Linux單獨開辟一個(或若干個)分區。在使用DISK DRUID對磁碟分區進行操作時,有四個重要的參數需要仔細設定:它們是掛載點、文件系統類型、分區大小以及驅動器
以下對四個參數作個簡單說明:
1、 掛載點:它指定了該分區對應Linux文件系統的哪個目錄。意思就是將不同的物理磁碟上的分區映射到不同的目錄,這樣可以實現將不同的服務程序放在不同的物理磁碟上,當其中一個分區損壞不會影響到其他的分區數據。
2、 文件系統類型:可選擇的類型有EXT2、EXT3、REISERFS、SWAP等。前兩個是系統默認類型,SWAP是建立虛擬內存空間。
3、 大小:以MB為單位。這里主要提一下SWAP分區大小,一般設為物理內存的兩倍,如果你的物理內存大於1GB,SWAP分區建議設置為2GB。
4、 驅動器:即是指計算機中有多個物理磁碟,可以很方便的選擇你要進行分區操作的那個物理磁碟。類似於「FDISK」分區中的操作。
第七步:配置引導裝載程序。當你機子還有windows系統存在時,就要注意在這里配置一下了。框內部分即為你機器里安裝的所有系統列表,如果沒有發現其它系統而你確實安裝過的,可以點「添加」進行加入,不然計算機將會默認啟動Linux,你先前的操作系統將無法啟動!點「編輯」可以設定某個系統的啟動等待時間
第八步:網路配置。如果你是撥號上網的話,就直接選NEXT;而如果你是通過區域網或是寬頻上網,就需要填寫IP和網關。到這一步,安裝程序會自動檢測計算機的所有網路設備,故要進行配置,直接點選安裝程序檢測到的本機網路設備,再點「編輯」即可進行配置。可以選擇DHCP動態分配和手動配置兩種方式,請根據你的網路類型而定此步的設置。
第九步:防火牆配置。這一步是網路安全配置。對系統安全要求較高的朋友可以選擇「高級」級別,而一般的用戶勾選「使用默認的防火牆規則」即可。另外就是注意「允許進入」一項,在這里對你的Linux將要開展的一些服務作規劃,如要架設WEB伺服器,上網沖浪,應當勾選「www(HTTP)」一項;「SSH」是一種對系統進行保護的安全機制,建議勾選
接下來是選擇系統默認使用語言、時區選擇、以及設置根口令這三步。由於這幾步沒什麼需要注意的,按其默認點下一步即可,唯有設置根口令一步提醒一下,只有在管理時才使用根帳號。
第十步:欲安裝軟體組選擇。即定製你的Linux程序組,從上往下有「桌面」、「應用程序」、「網路組件」等詳盡的分類,當選定某一個組件後,點擊「細節」可以查看此組件所包含的子組件數(前面也有數字提示)
要使Linux以圖形界面啟動,就點選「X窗口系統」;在「應用程序」中「圖形化互聯網」也應點選,這樣才能在Linux系統下正常的瀏覽網頁及進行各種網路應用。一般說來,在「 程序組件」所示的所有選項中,可以點選右邊的「細節」按鈕一個一個的去看看,挑自己最實用的安裝
第十一步:開始安裝。經過前面十步,現在終於可以開始安裝了。Linux比起windows操作系統的安裝來說,要慢得多,根據你機器的配置情況,此過程會持續一小時左右.期間會讓提示讓你插入第二張、第三張光碟,因此得乖乖的呆在電腦面前!OK,一小時過後,滿足的使用你的Linux系統吧

『貳』 如何安裝linux系統 具體步驟

我也是暑假才裝的ubuntu 9.04,我裝的是vista與Ubuntu雙系統。一. .我推薦你下個UltraISO軟體,做一個U盤啟動,具體方法如下:在工具欄找到 啟動,下拉框中選 寫入硬碟映像 ,接下來選你的U盤盤符,寫入方式選USB-HDD,等完成後一個啟動U盤就做好了。安裝的時候,開機時,按F12,不過不同的電腦可能不同,選USB啟動。二. 分區問題 我幫你找了個很詳細的教程一.掛載點
在Linux系統裡面,「分區」,被稱作「掛載點」,簡單明了的說,「掛載點」意思就是:把一部分硬碟容量,「分」成一個文件夾的形式,用來干什麼事情。這個文件夾的名字,就叫做:「掛載點」。所以,和Windows有著本質上的超級大的區別,你在任何linux發行版系統裡面,絕對不會看到C盤,D盤,E盤這樣的,你能看到的,只有「文件夾」形式存在的「掛載點」。
在Linux 系統裡面,有一些已經定義好,用來干一些事情的掛載點,常見的「掛載點」有:
1. Boot
大家應該很常見這個英文,是引導的意思。對於Linux來講,一部分容量,用來「掛載」Boot,就是用於存儲系統的引導文件
2. / 或者 /ROOT
就一個符號,是Linux系統特有的,是「根目錄」的意思。根目錄,用來存儲用戶的一些基本配置文件,軟體設置文件等等很多
3. home
「家」的意思,在Linux系統裡面,它是用來存儲用戶的程序,文件,文檔等等所有資源。因此,進行「分區」操作的時候,它是要分的很大很大很大的。
4. SWAP
這個,是Linux和Windows最大的區別了。Windows沒這個東西,只有Linux才有。其實它也不是一個「掛載點」,為了菜鳥們理解方便,我這里姑且把它當作一種掛載點。SWAP分區,是讓「內存」臨時存儲文件的專用空間。
小知識:對於大部分常見的Linux核心的系統,上述的 2,4.有它們2個「掛載點」,就夠了。當然,Linux下還有其他很多「掛載點」,可以進行詳細的設置,我說的2和4,只是必須的,一定要有的,最最基礎的!沒有它們2個掛載點,根本不能繼續安裝系統的!
5. usr
用來存放系統自帶的,或者通過更新安裝的軟體的地方。
6. tmp
臨時文件存儲地方,大家可以理解為Windows下的: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Local Settings\Temp 目錄。^_^
7. 自行設置「掛載點」
咱們在Windows裡面,可以通過「新建文件夾」來存儲一類東西,當然在Linux下也行。除了這個方法,你也可以在「分區」的時候,自己設置一個「掛載點」(其實功能就等於建立個專門的地方,存放專門的東西」)

其他,還有很多很多。我不一一細說了,下面有張圖,裡面有各個文件夾對應的功能,存貯的東西。大家都可以在「分區」的過程中,手動「掛載」,設置具體容量。

二.Linux系統下,硬碟光碟機等設備的命名規則
Linux 好像很喜歡「另類」,它對硬碟設備的命名方法,也和Windows有很大區別。在Linux系統裡面,你的硬碟設備信息,是專門存儲在「dev」這個掛載點裡面的。上面我沒有提到這個掛載點,大家知道就行了。後面會見到。它的硬碟命名方法是:
1. IDE 介面的硬碟,Linux下稱為(或者說是顯示為):HD
2. SATA 硬碟或者 SCSI硬碟,稱為: SD
3. 光碟機,就是 CDROM 了。如果有多個光碟機,是按數字命名排列的,比如:CDROM0,CDROM1,CDROM2
4. 硬碟裡面的 Windows下的分區
以Ubuntu 8.04以上為例,它已經很好很好的支持 Windows分區類型(FAT32,FAT,NTFS)的讀寫操作了。你系統安裝好後,它就能自動識別這些Windows分區。它們會以「該分區的容量大小+分區卷標」,來標明,比如: 22.5G GAME, 30G System^^^這樣。在你系統的「位置」裡面,就能看到的。
5. 如果你有多硬碟………………
剛才說了,在Linux裡面,硬碟被分為:HD 和 SD,那麼,根據英文26個字母的順序。第一塊硬碟,就是 hda,那麼,這塊硬碟的第一個掛載點,就是 hda1,以此類推 hda2,hda3^^^
剛才說了,多塊硬碟,是根據26個字母順序排的,那麼, hdb就是第二塊硬碟了。這個應該很容易理解吧?它的「分區」,自然就是:hdb1,hdb2,hdb3……………………同樣道理,大家應該能知道, sdb3,是什麼意思了吧?

三.關於常見掛載點的容量設置
每個人的硬碟大小都不同,自然也沒有「定論」了,我大致說下,大家可以根據自己實際情況,酌情考慮
1. boot
Linux系統,它的引導文件很小很小,這個boot掛載點,大家分 100M,就足夠了(這個基本上能算是定論!不管你硬碟多大,就分這么多,足夠足夠了!等你安裝完了系統,去看看它,其實就占 45M——50M)

小知識:BOOT掛載點,並不是必須的。但是個人建議,如果你要做雙系統,最好是單獨分出來,等你安裝grub引導器的時候,把它安裝到boot上,就是雙系統了,這樣做,目的就是更明確,更方便。
2. / (有些linux發行版,這個也寫做:/root,功能道理是一樣的)
剛才說過了,得大點,至少5G以上
3. home
剛才也說了,是要求最大最大最大的。。。。。。你就盡量分吧。嘿嘿!網上常見的,80的硬碟,分給它 70G的都有………………
4. SWAP
有一個不成文的小規律: 電腦內存,小於 1G的,SWAP分 512M;內存大於 1G的,分 1G就行。
5. TMP
臨時存放些垃圾的,自己看著吧了。大不了用滿了清理唄。

小知識:linux和windows不一樣,垃圾很少很少,可以說是幾乎沒有,所以,在linux系統下,你完全不用考慮,系統垃圾文件的問題喔!所以,用linux,自然就不用天天吵著:我怎麼清理垃圾阿!
6. usr
占你整個容量的 15%差不多吧。呵呵,自己酌情考慮,其實你不「掛載」這個都行的。
Linux的分區,之所以讓大家頭疼,就是因為它並不是給每個分區,分配一個「字母盤符」,而是通過具體的文件夾名字,來進行「掛載」,進行功能的區分。其實,大家在潛意識里,明白這些掛載點的意思,就行了。別非想著Windows,分區就得有個盤符。。。。。。。^_^想用Linux,很多觀念都必須要改變滴~

四.實戰 Ubuntu 8.04.1 硬碟分區

基礎知識說完了,該進入正題了,以:Ubuntu 為例,來一步一步的圖文說明分區過程。

硬碟「分區」,是Ubuntu系統安裝過程的:第三步,前兩步我實在覺得沒必要說了。

1. 系統語言選擇—— 都知道選擇中文(簡體)吧?而且默認就是,直接回車即可!
2. 選擇時區 —— 默認就是 (SHANGHAI),會拼音的都明白。中國上海。直接回車
3. 開始頭疼的硬碟分區
首先出現的是這個界面,我們選擇「手動」

⑴ 這里,就是Ubuntu系統的「分區」軟體界面了。每種Linux系統,都自帶分區軟體,他們的界面和使用方法,也大致相同,菜鳥們學會一種,就完全可以應付所有的了。雖然網上也有很多專門給Linux系統「分區」的第三方軟體,但我個人還是推薦大家用系統自帶的,方便,直接,快捷~
如圖,下面列出了我的硬碟設備:dev/sda ,還用解釋么?sda:「sata介面第一塊硬碟」

⑵我們選中下面的「空閑空間」行,就能點擊「新的分區」了。

⑶點擊「新的分區」,我們來創建掛載點。界面如圖,我逐個解釋

★新分區的類型
boot 和 swap(交換分區)是主,其他的掛載點,都是邏輯。這個不解釋了。當然不是定論
★新建分區容量: 自己填寫吧
★新分區位置: 默認就行,選擇「開始」
★用於
Linux的「分區」,也有很多種類,就像是Windows包括NTFS,FAT32。 現在這個時代,建議大家選擇 Ext3 日誌文件系統就行了。還有一種 R...FS,具體名字忘了,^_^,也可以。不過我都用Ext3,實質存放檔案的分割區。事實上除了ext3外,GNU/Linux可以使用ext2、xfs、reiser及jfs等檔案系統存放檔案,每個檔案系統都有其長短處,不過初學者先使用ext3。

一會兒要建立SWAP掛載點,就是在這里選擇!別忘了!
★ 掛載點
不解釋了,前面開始時候就介紹了,「分區」軟體裡面羅列了常見的:boot, /, home,usr,temp
看看,這裡面已經提供了如下這些掛載點,大家直接選擇就行了:

⑷第一步,建立 BOOT 掛載點的「分區」,看圖吧,最直接

⑸第二步:建立 SWAP ,交換空間

⑹建立 /,根目錄掛載點
⑺建立 HOME,用戶掛載點
⑻到這里,最基本的,就建立忘了,教程裡面,我就建立這幾個,其他的,大家想建立,可以照貓畫虎就行了,應該這個本事都具備吧?^_^ 看下面的圖,是已經都掛載好的硬碟了。

4. 填寫個人信息:用戶名,密碼(輸入2遍),填寫計算機名稱
5. 開始「全自動」安裝。。。。。。。。。
6. 最後重啟,就裝完系統拉!
其實我裝的時候就分了/root boot swap home,總共我是分了20G。(Linux下可以打開FAT32,ntfs的盤就是xp下的盤,在xp下不能打開ext格式的盤) 三 關於怎麼切換系統,開機的時候有操作系統的選擇,你可以選擇windows或Linux。四 按步驟來的話一般是不會使文件丟失的,不要擔心。當然可以用GHOST備份。五 分區的話可以用分區魔法師,文件不會丟失的。分區最好是空出一部分。(圖傳不上去,很抱歉,可以自己到網上搜索)

『叄』 linux系統的安裝過程是

我來給你回答吧。我給你下面的內容,是我以前回答過的,也不算復制粘貼吧。這個答案是我當時一邊操作一邊寫的,應該對你有幫助吧。
-------------------------------------------------
-------------------------------------------------
額,我來給你解答下吧。恩,盡量每一步都寫上。是我自己一點點寫啊。
1.放張光碟進去。然後來進入BOIS,然後選擇啟動CD-ROM。為啟動項。當然,不要以為這樣就好了,後面會出來一段英文,要按任意鍵,不然還是以原系統啟動的。
2.進入安裝模式。這個時候來,會有2個選擇,一個是以圖形界面啟動,還有就是命令行了。當然,你什麼都不管,會自動以圖形界面啟動滴。也就是類似WINDOWS的桌面系統。
3.系統會檢驗硬體。檢驗完後來,會問你是不是要檢測光碟。會出來兩個選擇,一個是OK,,一個是SKIP。當然嘍,不需要去檢測了,直接選擇SKIP就可以了。
4.就是選擇語言啦,輸入法啦之類的,這個不用多說了,大家都知道。
5.要開始安裝系統類型了。好像有「個人桌面」,「工作站」,「伺服器」,還有「定製」。一般不是選擇個人桌面就是選擇定製。用個人桌面來,系統會主動為你進行磁碟分區與軟體包的選擇,比如RPM包之類的。但是不是很適合學習的。如果你想去學習來,推薦定製了。如果你選擇了個人桌面來,就沒啥子了。如果選擇了定製來,請看第6點。
6.選擇定製,然後又會出來一個框框。選擇用DISK DRUID 手工分區。然後又會進入一個界面。其中有一個是新建,用來新建分區滴。(注意,硬碟只能有3個主分區,和一個邏輯分區,如果分成4個主分區,那麼最多隻能分4個區了。不懂的話可以去看看硬碟的mbr,學習下沒壞處)。其中,一定要分區的是「/」,根目錄。/HOME,是自己的目錄啦。再下面一行的文件類型選擇EXT3。還有一個是SWAP,是虛擬內存,也要有的。不過直接在系統類型裡面找就好了。。然後完成分區。
7.對網路防火牆,IP地址之類的,直接自動獲取就好了。
9.選擇時間啊還有root密碼。這個root是超級管理員用戶,用戶名是root,所以直接設定密碼就好了。
剩下的就沒什麼了。還有一個需要注意的就是,如果在選擇RPM包的時候,你選擇了安裝所有。需要個"/"留下足夠大的內存哈、。大概10G多久可以了吧。
10.安裝好,進入LINUX系統啦。會再讓你設定一個用戶,這個是普通用戶,無法和root相提並論的。
11。然後你就進入了期待已久的LINUX系統了。
額,這是我一邊安裝一邊寫的。不過也可能我們的不一樣,所以可能操作會有差別,大概就這么多了。】
如果你是安裝LINUX虛擬機,只要注意鏡像文件的使用,其他的都是一樣的。
希望你能成功啊。

『肆』 linux系統怎麼裝

1、首先,使用光碟機或U盤或你下載的Linux ISO文件進行安裝。
界面說明:
image001
Install or upgrade an existing system 安裝或升級現有的系統
install system with basic video driver 安裝過程中採用基本的顯卡驅動
Rescue installed system 進入系統修復模式
Boot from local drive 退出安裝從硬碟啟動
Memory test 內存檢測
註:用聯想E49安裝時選擇第一項安裝時會出現屏幕顯示異常的問題,後改用第二項安裝時就沒有出現問題
2、這時直接"skip"就可以了
image002
3、出現引導界面,點擊"next"
image003
4、選中"English(English)"否則會有部分亂碼問題
image004
5、鍵盤布局選擇"U.S.English"
image005
6、選擇"Basic Storage Devices"點擊"Next"
image006
7、詢問是否忽略所有數據,新電腦安裝系統選擇"Yes,discard any data"
image007
8、Hostname填寫格式"英文名.姓"
image008
9、網路設置安裝圖示順序點擊就可以了
image009
10、時區可以在地圖上點擊,選擇"shanghai"並取消System clock uses UTC前面的對勾
image010
11、設置root的密碼
image011
12、硬碟分區,一定要按照圖示點選
image012
13、調整分區,必須要有/home這個分區,如果沒有這個分區,安裝部分軟體會出現不能安裝的問題
image013
14、詢問是否格式化分區
image014
15、將更改寫入到硬碟
image015
16、引導程序安裝位置
image016
17、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本教程最關鍵的一步,也是其他教程沒有提及的一步,按圖示順序點擊
image017
18、取消以下內容的所有選項
Applications
Base System
Servers
並對Desktops進行如下設置
即取消如下選項:
Desktop Debugging and Performance Tools
Desktop Platform
Remote Desktop Clients
Input Methods中僅保留ibus-pinyin-1.3.8-1.el6.x86_64,其他的全部取消
image018
image019
19、選中Languages,並選中右側的Chinese Support然後點擊紅色區域
image020
20、調整完成後如下圖所示
image021
21、至此,一個最精簡的桌面環境就設置完成了,
image022
22、安裝完成,重啟
image023
23、重啟之後,的License Information
image024
24、Create User
Username:填寫您的英文名(不帶.姓)
Full Name:填寫您的英文名.姓(首字母大寫)
image025
25、"Date and Time" 選中 "Synchronize data and time over the network"
Finsh之後系統將重啟
image026
26、第一次登錄,登錄前不要做任何更改,這個很重要!!!登錄之後緊接著退出
第二次登錄,選擇語言,在紅色區域選擇下拉小三角,選other,選中"漢語(中國)"
image027
image028
27、登錄之後,請一定按照如下順序點擊!
至此,CentOS安裝完成,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與我聯系!!
image029
如果你使用的是 VMware,可以參考:VMware 安裝 Centos7

『伍』 Linux系統怎麼安裝

成功安裝slackware
12.0
在昨天11:40pm左右完成對SLACKWARE
12.0的安裝。主要是正確安裝了KDE桌面以及其桌面配置。在昨天12:00AM
時已經完成了命令行的安裝,差個桌面進不去
敲了
startx
電腦它丫的反應是切斷MONITOR
的信號
"NO
SIGNAL"
這招實在恨毒!我是想看看最新的K桌面是啥樣子。又去整個
xorgconfig
本人是菜鳥級的用戶,對LINUX命令表現無能,就是傻眼了。還好論壇上有位老外寫了個從光碟安裝方法,對配置是有借鑒作用,雖然我是從硬碟安裝的(從各種LINUX論壇去搜高手寫的文檔,網路和GOOGLE早已搜刮過了,經過扒皮抽筋吸髓,差不多了,也找到了一兩副文檔有效,還是LINUX論壇里的好)
硬碟安裝時一個重點:
#以下為那個朋友寫的體會,我也是按這方法才安成的
昨天反復安裝了N遍,折騰一天都沒裝好;今天早上起來又裝了一次,終於裝好了^_^。
我把CD1的文件解壓到文件夾slack,在把CD2里目錄slackware裡面的文件解壓到slack/slackware(CD1和CD2
都有目錄
slackware,裡面放的就是軟體包),等到要求輸入安裝文件來源的目錄的時候,輸入:/slack/slackware(以前都是輸入:
/slack,所以失敗)。
還有2個疑問:
1.命令:fdisk/mbr
作用是修復引導區嗎?
2.用GRUB安裝的時候,輸入命令:kernel
(hd0,0)/bzImage
root=/dev/hda1
其中(hd0,0)和/dev/hda1必須指的是同一個分區嗎?
還有一個網友說是直接把
slackware
文件夾放到ISO文件所在的盤的根目錄下,我兩種都試了,成功的是後一個的方法,slackware直接放在根目錄下。
有一點我在昨天6:AM時第一次安裝時,安裝的
*.ISO文件放在NTFS的D盤中,好像是不行,安裝時提示是在FAT

LINUX分區里找*.ISO文件。之後的12:00PM時,我已經把全部ISO放在FAT32的E盤,然後就是把第一個ISO里的全部解壓到E:\
slack下面,又把第二個ISO中的slackware文件解壓到E:\slack\slackware下面,就是和第一個解壓後的ISO文件里的
slackware放在同一個文件夾下。也就是那個朋友寫的意思。
中午折騰到下午晚飯時間,還是沒有整好系統,自己亂配置了xorgconfig
導致了三四次出現系統找不到MONITOR
和不支持16位的系統,真的崩潰,精神上和體力上,雙重的!更郁悶的還是整到最後時刻進不了WINDOWS
我想自己用FDISK/MBR
試試看能不能修復一下子?答案是不行!因為我不是不懂怎麼弄DOS命令。結果最終於是兩個系統都不能進去。只好找WINDOWS安裝盤求救,整了個全新的
WINXP。
我想了一下子是我自己在成功啟動X-WINDOWS後去配置了個PPPOE我想上網,比較貪心,要試試看,新系統能不能上網,之前有個mandrake
2006
裝起後就會把網卡給弄壞,返回到WINXP里,本地連接上一個紅紅的×
網張電纜被撥出一個漂起的紅氣球!要關機等一段時間後才會好的,我是前天晚上關上,第二天再開機才好。所以我得出的結論是要關機一段時間後。這次完安裝
SLACKWARE
後不打算再玩PPPOE了,否則這東西再弄壞了WINXP或者SLACK本身,真是虧大了!
這個東西對我來說可能就是多一種學習寫代碼的工具,裝了接近6G的空間,有點奢侈,當然這個東西可以聽歌,看電影,娛樂不能少。裡面SCREEN
SAVER
很炫的,看了很喜歡,華麗!!!!
KDE的可能現在流行,做得也漂亮。
還有一點是硬碟安裝時要選擇"INSTALL
FROM
HARD
DISK"
對於這條,我的硬碟是SCSI的,ISO在E盤,就是sda6
,在這里我填了
/sda6
回車
接下來還有一個選擇源文件目錄,就是解壓的目錄
"
SELECT
SOURCE
DIRECTORY"
對這條,我就是寫上/slackware
後面就是參考網上搜刮來辦。
用GRUB時,只寫了三條,只是先把
第一個ios下
slackware-12.0-install-d1.iso\kernels\huge.s\
bxImage
解壓出來放在C:\
再把第一個ISO下
slackware-12.0-install-d1.iso\isolinux\
initrd.img
解壓到
C:\
至於引導用的GRUB
是要網上下的,要用到一個
grldr
的文件,網上都有這么寫的。在C:\下找到
boot.ini
改里的東東,最後一行添加
C:\grldr="啟動GRUB"
重起後選擇GRUB接下來敲下面這些東西:
GRUB>>
kernel=(hd0,0)/bzImage
GRUB>>initrd=(hd0,0)/initrd.img
GRUB>>boot
我之前裝了矮人工具箱的東西,它把那個C:\grldr="啟動GRUB"
改成了
C:\grldr="矮人工具箱"
而我再追加一條
C:\grldr="啟動GRUB"
重起後,選擇啟動GRUB,直接進了矮人工具箱,真叫人郁悶,這下子就不用裝矮人工具箱了,本來那裡面有個純的DOS可以用的,雖然自己不會用DOS,但是那是個純的
DOS多少還是有點心動,據說功能比命令提示符強多!那個矮人DOS是6.22的版本。因為沒有軟盤,所以不能用軟盤裝,現在配機器也少有裝那個軟盤的。所以想到用矮人來裝個DOS。

『陸』 如何裝linux系統

安裝Linux系統有不同的方法,但通常最常用的是下載並刻錄Live CD的方式。在這里介紹Live CD和Live USB兩種方法。Live CD法相對簡單一些,因此除非用的是上網本,或根本無法刻錄CD,否則本著有便宜就佔得原則,果斷選用Live CD法吧。

一、Live CD法

(1)安裝Linux時會順帶安裝一個叫GRUB的新引導程序。它會替代正常的引導程序,在計算機啟動時從Windows系統和Linux系統中進行選擇。通常這一步不用我們操心,大多數發行版會默認安裝GRUB。但Windows用戶要注意,重裝Windows系統會破壞GRUB程序,重裝後要重新手動安裝GRUB,具體方法在這里 。

(2)當然,如果想讓開機菜單更炫一點,可以花點時間研究一下 Burg程序 。但這純屬錦上添花的功能,因此建議放在Linux安裝完成之後進行。

四、到這里,Linux的安裝就大致完成了!

現在只需重啟計算機,便能進入GRUB菜單。當看到Linux和Windows的選擇界面,點擊進入Linux,這時系統可能還會安裝幾個程序,而現在就可以在Linux里,看都有些什麼功能。

『柒』 遠程安裝Linux操作系統的方法

遠程安裝Linux操作系統的方法

Linux這個詞本身只表示Linux內核,但實際上人們已經習慣了用Linux來形容整個基於Linux內核,並且使用GNU 工程各種工具和資料庫的操作系統。下面是我收集的關於遠程安裝Linux操作系統的方法,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一、引言

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是利用軟碟機或光碟機引導Linux後,再通過本地的光碟機安裝Linux。但是,這種安裝方法在以下的幾種情況下就不能適用:

無軟碟機和光碟機:很多公司為了節省成本,計算機一般都不帶光碟機或軟碟機,這樣就無法通過本地安裝Linux;

非標準的軟碟機和光碟機:雖然筆記本都會配置光碟機,但是並不一定都是標準的IDE設備,有些是通過USB介面,有些是通過1394介面(例如Samsung的Q10)。在Linux安裝時所引導的Linux內核一般都不會帶這些介面的驅動,所以也無法通過本地安裝Linux;

另外,在一些場合,如機房中,有大量的計算機需要同時安裝Linux,如果通過光碟機的方式一個個安裝,不僅效率低,也不利於維護。

筆者在工作過程中,就遇到過第二種情況。一台Samsung的Q10筆記本需要安裝Redhat Linux 8.0,但是通過光碟機引導後發現,安裝程序無法訪問光碟。針對這個問題,筆者經過查閱資料和摸索,找到了在Q10上安裝Linux的方法。在下面的討論中,如不做特別聲明,都將以Q10為例,介紹如何通過PXE Bootrom來遠程安裝Linux。

二、基本原理

1) 什麼是PXE

PXE(Pre-boot Execution Environment)是由Intel設計的協議,它可以使計算機通過網路啟動。協議分為client和server兩端,PXE client在網卡的ROM中,當計算機引導時,BIOS把PXE client調入內存執行,並顯示出命令菜單,經用戶選擇後,PXE client將放置在遠端的操作系統通過網路下載到本地運行。

PXE協議的成功運行需要解決以下兩個問題:

既然是通過網路傳輸,那麼計算機在啟動時,它的IP地址由誰來配置;

通過什麼協議下載Linux內核和根文件系統

對於第一個問題,可以通過DHCP Server解決,由DHCP server來給PXE client分配一個IP地址,DHCP Server是用來給DHCP Client動態分配IP地址的協議,不過由於這里是給PXE Client分配IP地址,所以在配置DHCP Server時,需要增加相應的PXE特有配置。

至於第二個問題,在PXE client所在的ROM中,已經存在了Tftp Client。PXE Client使用TFTP Client,通過TFTP協議到TFTP Server上下載所需的文件。

這樣,PXE協議運行的條件就具備了,下面我們就來看看PXE協議的工作過程。

在上圖中,PXE client是需要安裝Linux的計算機,TFTP Server和DHCP Server運行在另外一台Linux Server上。Bootstrap文件、配置文件、Linux內核以及Linux根文件系統都放置在Linux Server上TFTP伺服器的根目錄下。

PXE client在工作過程中,需要三個二進制文件:bootstrap、Linux 內核和Linux根文件系統。Bootstrap文件是可執行程序,它向用戶提供簡單的控制界面,並根據用戶的選擇,下載合適的Linux內核以及Linux根文件系統。

三、步驟

有了前面的背景知識,接下來就可以正式操作了,下面按照順序給出了操作步驟:

1) 配置DHCP Server

選用ISC dhcp-3.0,DHCP Server的配置文件是/etc/dhcpd.conf,配置文件的內容如下:

option space PXE;

option PXE.mtftp-ip code 1 = ip-address;

option PXE.mtftp-cport code 2 = unsigned integer 16;

option PXE.mtftp-sport code 3 = unsigned integer 16;

option PXE.mtftp-tmout code 4 = unsigned integer 8;

option PXE.mtftp-delay code 5 = unsigned integer 8;

option PXE.discovery-control code 6 = unsigned integer 8;

option PXE.discovery-mcast-addr code 7 = ip-address;

class "pxeclients" {

match if substring (option vendor-class-identifier, 0, 9) = "PXEClient";

option vendor-class-identifier "PXEClient";

vendor-option-space PXE;

# At least one of the vendor-specific PXE options must be set in

# order for the client boot ROMs to realize that we are a PXE-compliant

# server. We set the MCAST IP address to 0.0.0.0 to tell the boot ROM

# that we can't provide multicast TFTP (address 0.0.0.0 means no

# address).

option PXE.mtftp-ip 0.0.0.0;

# This is the name of the file the boot ROMs should download.

filename "pxelinux.0";

# This is the name of the server they should get it from.

next-server 192.168.0.1;

}

ddns-update-style interim;

ignore client-updates;

default-lease-time 1200;

max-lease-time 9200;

option subnet-mask 255.255.255.0;

option broadcast-address 192.168.0.255;

option routers 192.168.0.254;

option domain-name-servers 192.168.0.1,192.168.0.2;

option domain-name "mydomain.org";

subnet 192.168.0.0 netmask 255.255.255.0 {

range 192.168.0.10 192.168.0.100;

}

host q10 {

hardware ethernet 00:00:F0:6B:38:5B;

fixed-address 192.168.0.22;

}

dhcpd.conf配置文件中幾個關鍵部分說明如下:host q10{…}定義了筆記本Q10網卡的MAC地址與IP地址的'對應關系,表明DHCP Server為Q10分配一個固定的IP:192.168.0.22;filename ""指定bootstrap的文件名;netx-server指定TFTP Server的地址。其它的配置請讀者參考DHCP Server的手冊。

2) 配置TFTP server

選用tftp-hpa,TFTP Server的配置文件是/etc/xinetd.d/tftp,配置文件的內容如下:

service tftp

{

socket_type = dgram

protocol = udp

wait = yes

user = root

server = /usr/sbin/in.tftpd

server_args = -u nobody -s /tftpboot

disable = no

per_source = 11

cps = 100 2

}

這里制定了/tftpboot為TFTP Server的根目錄位置。

3) 配置bootstrap

bootstrap文件在dhcpd.conf中被指定為pxelinux.0文件,放置在/tftpboot。Linux內核以及Linux根文件系統也放置在/tftpboot。pxelinux.0在執行過程中,要讀配置文件,所有的配置文件都放在/tftpboot/pxelinux.cfg/目錄下。由於PXElinux具有為不同的PXE Client提供不同的Linux內核以及根文件系統的功能,所以要通過不同的配置文件名來區分出不同的PXE Client的需求。比如一個PXE Client由DHCP Server分配的IP地址為192.168.0.22,那麼相對應的配置文件名為/tftpboot/pxelinux.cfg/C0A80016(註:C0A80016為IP地址192.168.0.22的十六進製表示)。如果找不到,就按照順序C0A80016-> C0A8001-> C0A800-> C0A80-> C0A8-> C0A-> C0-> C->default查找配置文件。

/tftpboot/pxelinux.cft/C0A80001配置文件的具體內容如下:

DEFAULT install

PROMPT 1

LABEL install

KERNEL vmlinuz

APPEND initrd=initrd.img devfs=nomount ramdisk_size=16384

此配置文件指定了Linux內核以及根文件系統的名稱,並給內核傳遞了一些參數,其中ramdisk_size參數要非常注意,它指定Linux內核啟動後建立ramdisk的大小,如果設置太小,Linux的安裝過程就可能無法進行。

4) 製作Linux內核/根文件系統

因為需要通過網路安裝,所有選擇Redhat Linux 8.0安裝盤(disk #1)中E:imagesootnet.img(光碟機的盤符為E:)。bootnet.img包括Linux內核、Linux根文件系統(有安裝程序在內)。用bootnet.img製作一張引導軟盤,方法在DOS命令行運行E:dosutils awrite E:imagesootnet.img,根據提示製作。製作完畢後,將引導軟盤中的vmlinuz(Linux內核)和initrd.img(Linux根文件系統)拷貝到Linux Server的/tftpboot下。

5) 啟動DHCP Server/TFTP Server

在Linux Server上,運行service dhcpd start和service xinetd restart。

6) 啟動Q10

Q10加電後,在出現Samsung公司徽標時,在左下角會提示用戶按F12進入網路引導。按F12後,Q10進入網路引導過程。首先通過DHCP Server獲得了IP地址,然後下載並執行bootstrap文件pxelinux.0;在執行中,讀入配置文件/tftpboot/pxelinux.cfg/C0A80016。此時屏幕上出現boot:,敲入install,就進入了Redhat Linux 8.0的網路安裝界面,一切OK!

四、結束語

雖然以上的討論是針對Samsung Q10筆記本,但是工作原理和安裝方法對於其它類型的計算機也是適用的,不過要記住,計算機的網卡中必須要有BootROM--PXE Client。同時,PXE協議也可作為無盤Linux技術,用於引導放置在遠程的Linux。實際上,只要根據需要,在Pxelinux的配置文件的APPEND選項中,為Linux內核傳進需要mount的文件系統的位置參數即可。

;

『捌』 簡述安裝Linux操作系統的主要步驟

1、打開VMware選擇文件->新建虛擬機。

『玖』 如何安裝linux系統

用以前的版本Red Hat Linux 7.0為例說明安裝過程,如下:

塞入第一張光碟,讓計算機從CDROM啟動,馬上就出現了簡潔的歡迎信息。敲回車,可以進入默認的安裝模式-圖形界面,滑鼠操作,基本和6.1、6.2類似。敲入「text」,可以進入文本安裝模式,和6.0以前的版本相似。不支持滑鼠,需要使用鍵盤操作,主要是為了兼容。如果你的計算機使用圖形模式不好用,比如,屏幕出奇的大,按鈕怎麼也找不到,那就使用此模式。

打入「expert」,可以進入所謂的專家模式,實際上就是安裝程序把所有的步驟都交給了你,隨遍你怎麼設置,如果你的機器有些特殊的硬體,安裝程序無法正確配置,那就試試這樣的方式。

敲入「linux rescue」,會進入「救援」模式,主要用於原有的Linux系統無法正常啟動的情況。使用這個辦法,實際上你是進入了一個微型的Linux系統,裡面有許多可以用來拯救操作系統的工具程序。

如果你有特殊硬體的安裝驅動盤,就敲入「linux dd」,它會提示你插入軟盤,讀取進系統。以便更好的利用它們。

敲回車進入默認安裝模式,內核啟動後,出現語言選擇選單,18種語言,可惜就是沒有中文。選「english」,再挑鍵盤,滑鼠。值得一提的是,我的雙飛燕4D+滑鼠自動的被認出三鍵。要知道,第三鍵在Linux環境下的作用很大。許多操作可以用它來實現,如果你沒有三鍵滑鼠,就使用模擬三鍵的方法,左右鍵同時按下,即表示第三鍵。

安裝界面非常好用,左面有及時詳盡的幫助信息,右面是選項。完全滑鼠操作。

在系統安裝的階段,最重要的事情是看清楚左面的說明!因為許多的朋友都有過慘痛的教訓-漫不經心,結果,硬碟裡面所有的東西都被幹掉了,系統癱瘓。簡直欲哭無淚,好些人不停的到網上請教恢復的辦法。

這里詳細說明一下,RedHat 7.0有兩大類安裝方式:Install 或者 upgrade。前者包含下面三種選擇: WorkStation、ServerSystem、Custem System。用滑鼠可以很容易的切換。後者則是升級程序,使用RPM,可以把硬碟原有的舊版本的Linux軟體替換掉。

WorkStation---一般用戶推薦此方式。工作站類型安裝將會清除掉所有硬碟上原有的所有Linux分區信息。不管與Linux無關的分區,如聞到死98。不過,安裝非常容易,如果硬碟有Windows98,它會自動配置LILO的雙啟動,但是,如果和NT並存,就不要使用這種方法,應使用定製方式,否則,很可能你的NT再也起不來了。

ServerSystem---伺服器類型安裝將會幹掉所有硬碟上所有分區的一切信息。絕對不是開玩笑!要是你的機器作為網路伺服器,就使用它。

Custem System ---定製類型的安裝。不喜歡上面的類型,或者想嘗試自由的配置過程,就用它。

我使用WorkStation類型,下面的步驟是分區,如果你經驗不足,或者怕麻煩,可以使用自動分區辦法,安裝程序會自動創建「/」、「swap」、「/boot」分區。當然,原來硬碟上的Linux分區信息全部抹除,如果機器中裝有Windows98則不要管它,它會安然無恙的。

格式化完分區後,下面是挺有意思的時區選擇,右上邊有張世界地圖,滑鼠箭頭往上一放,程序自動選擇最近的地區時區,我們肯定選擇China啦。

下一步,輸入超級用戶-root的口令,也可以在這里建立必要的普通用戶賬號。注意,口令是非常重要的屏障,最好使用大小寫字母混合數字的口令形式。MD5 Password 和 Shadow Password也是不可少的。

在選擇軟體包群組的時候,有Gnome、KDE、Games三種,看來RedHat對游戲迷想的挺周到。注意群組是可以多選的,可以安裝三種分組的任何組合。

安裝程序自動生成了很友好的軟體包選擇界面,左側是樹型圖示,把所有的軟體包按應用范圍分成了不同的歸屬,如Internet應用、X 窗口、軟體開發,資料庫、共享庫文件等等。右面是代表軟體的圖標,「打勾」的狀態就表示選中了,而屏幕下側則是針對右側軟體包的註解說明,介紹這個軟體是干什麼用的,有什麼特點。

我在裡面找到了好多新出爐的程序,看看,操作數碼相機的,支持ISDN的,使用刻錄機、掃描儀的。流口水了吧?相信很快,Linux不能很好的支持新硬體的歷史就要成為過去了。這部分內容也應該是屬於RedHat 7.0的新特點之一吧。

往下的操作步驟就平常了,配置X窗口,選擇顯示器,挑顯卡。我的Premedia2可以輕松的認出,而這一點,最新的TurboLinux6.1也沒做到。這可能是由於X Free 4.0的緣故。TurboLinux 6.1用的是X Free 3.3.6。

定製合適的X解析度,選中默認的窗口環境,然後測試一下,成功就繼續,否則重新調整直到成功為止。我為我的14寸顯示器(老土 :-)選中了「800X600」,24位彩色。

真正的拷貝過程開始了,看看估計的時間,你可以去喝杯茶水,不過要回來,因為最後需要使用第二張光碟完成安裝,然後是製作啟動軟盤,不樂意就跳過去。馬上,「祝賀安裝完畢。」

急不可耐的重新啟動後,發現有了新的變化。RedHat 7.0把LILO啟動界面圖形化了,屏幕顯示出小紅帽圖像和需要啟動的操作系統,使用鍵盤箭頭可以切換。 可惜,我並不喜歡這個圖形,對於玩過圖形的我而言,它太粗糙了。

進入Linux系統。OK!

『拾』 LINUX操作系統怎麼安裝

一、安裝前的准備
Linux安裝光碟支持由光碟機啟動安裝,用戶只要對BIOS進行相應設置,就可以由光碟直接啟動進入Linux的安裝界面。在正式安裝Linux操作系統之前,用戶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1.硬碟空間
Linux需要在硬碟上建立自己的磁碟分區,如果用戶不希望對現有系統下的硬碟進行重新分區,建議使用一些第三方工具軟體,如Partition
Magic等,對硬碟上已經存在的分區進行壓縮,從而為安裝Linux騰出足夠空間。用戶需要為Linux預留大約500兆硬碟空間,既可以位於已經存在的擴展分區,也可以是沒有被劃分分區的硬碟空間。Red
Hat
Linux
6.0可以在安裝過程中自己創建分區,所以用戶所要做的只是為Linux操作系統預留足夠的硬碟空間即可。
2.記錄用戶機器硬體配置信息
雖然Linux的安裝過程已經被盡可能的簡化,但是Linux仍然有可能不能自動檢測到用戶系統中的所有硬體配置。用戶在安裝過程中可能要回答某些硬體的設置問題,為了保證安裝的系統可用,好用,建議用戶在安裝之前記錄下系統的硬體配置信息。一個最簡單的方法是在Windows下用滑鼠右擊「我的電腦」,選中「屬性」,在出現的對話框中點擊「設備管理」。其中包含了用戶需要知道的所有信息,用戶尤其應當注意顯示器、顯卡和音效卡的配置情況。
二、開始安裝
注意,在啟動Linux的安裝過程之後,沒有類似Windows系統安裝中「退出安裝」的功能選項。如果用戶在安裝過程中碰到無法解決的問題而不能繼續進行安裝時,可以同時按下「Ctrl+Alt+Delete」鍵退出安裝過程,等到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之後重新進行安裝。
Red
Hat
Linux的安裝過程採用圖形界面,由鍵盤進行控制。其中「Tab」鍵用於在不同的選項之間移動,空格鍵用於選定或取消對某一項的選擇,「Enter」鍵用於按動屏幕中高亮度突出顯示的按鈕。在屏幕的底部顯示可能會用到的鍵盤命令。
1.啟動安裝過程
安裝過程一開始,首先出現歡迎對話框,用戶按「Enter」鍵繼續。Red
Hat先會詢問用戶使用何種語言、用戶使用的鍵盤類型(默認選項為美式鍵盤」)以及安裝軟體的位置(選擇「本地CD-ROM)。在隨後的升級或安裝系統的詢問中選擇「安裝」,使用何種安裝類型選擇「自定義安裝」。
Red
Hat在用戶對上述問題作出答復之後,檢測用戶系統中是否存在SCSI
設備。如果Linux自己沒有找到任何的SCSI
設備,就會詢問用戶是否使用了SCSI
設備。大多數用戶可以回答「否」,如果用戶確實使用了SCSI
設備,就要在列出的SCSI
設備驅動中進行選擇,並提供一些基本的配置參數以便使Linux系統能夠正常使用該設備。
2.使用Disk
Druid建立Linux文件系統
在第1個過程結束之後,Red
Hat將會提示用戶建立Linux文件系統。在被詢問使用何種工具時,選擇Disk
Druid。(見^22020305a^1)
現在用戶需要在預留的硬碟空間中創建兩個分區。第一個分區作為Linux的根(root)分區,用於安裝Linux文件。第二個分區作為交換分區,用於補充用戶的物理內存。該分區相當於Windows
系統中的交換文件,但是Linux需要建立一個獨立的交換分區。在硬碟預留空間添加分區的方法如下:
按「F1」鍵添加分區,輸入「/」作為安裝點(mount
point),選擇Linux
Native(Linux本地分區)作為分區類型,然後在設定完分區大小之後按「OK」完成分區添加過程。
用戶可以按照同樣的步驟添加一個交換分區。注意「安裝點」一項空出,選擇「Linux
Swap」作為分區類型,交換分區的大小不能低於用戶物理內存的實際大小。例如,如果用戶內存為36MB,交換分區的大小至少應當為36MB。
Disk
Druid將會顯示出用戶添加的兩個分區的信息:一個較大的根分區和一個較小的交換分區。用戶選擇「OK」,當Red
Hat詢問用戶是否將所做的改動保存到分區表時回答「是」。這樣就完成了整個分區的添加過程。
在添加完分區之後,用戶需要對新分區進行格式化。Red
Hat首先格式化交換分區,然後再格式化根分區。建議用戶在格式化過程中選擇「檢查損壞的區塊」選項。
3.安裝可選軟體包
用戶可能已經發現在Red
Hat
Linux光碟中,除了核心操作系統之外,還含有大量功能強大的實用軟體。如圖像處理功能可以與Photoshop媲美的Gimp,使用廣泛的Web伺服器Apache等。Linux的安裝程序規定了一組默認安裝的軟體,包括E-mail客戶端軟體、Telnet、
FTP
以及Web瀏覽器等。但是在默認情況下將不安裝列印機支持程序和DOS/Windows
連接程序。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安裝哪些軟體。(見^22020305b^2)
下面對Linux的X
Window系統做一個簡單介紹。X
Window系統為用戶提供了Linux系統下類似於Windows系統的圖形化用戶界面。但是與Windows不同,X
Window支持多個介面,其中包括最著名的GNOME和KDE。X
Window並不直接決定用戶的桌面環境,而是由X
Window的一個部件窗口管理器進行控制。目前流行的窗口管理器有幾十種之多,其中一些採用類似Win
95/98
的用戶介面,而另外一些則模仿Mac系統的用戶介面。GNOME和KDE都屬於桌面環境,在窗口管理器之上提供一系列方便用戶使用Linux系統的工具和應用程序。
這里筆者對X
Window系統進行介紹的目的是希望用戶理解。如果需要在Linux系統中使用圖形界面,就應當確保在系統的安裝過程中選擇安裝了所有必需的X
Window軟體包,包括GNOME和KDE。GNOME
有可能已經被設定為默認安裝軟體,用戶只有通過手動選擇安裝KDE。
一旦用戶選擇了需要安裝的所有軟體包,點擊「OK」,然後Red
Hat
就會告訴用戶將要創建安裝記錄,再次選擇「OK」之後,安裝程序開始將用戶選定的軟體復制到硬碟上。當復制過程中出現黑屏時,用戶大可不必緊張,因為這是安裝程序啟動了自帶的屏幕保護程序。用戶可以通過點擊任何一個鍵盤鍵回到安裝界面。

熱點內容
扁桃玩的伺服器地址 發布:2025-05-17 12:18:25 瀏覽:509
u盤上傳歌 發布:2025-05-17 12:14:51 瀏覽:613
入門c語言設計 發布:2025-05-17 12:08:31 瀏覽:41
c3演算法 發布:2025-05-17 12:04:19 瀏覽:365
phprecv 發布:2025-05-17 11:55:00 瀏覽:611
福建時鍾監控網關伺服器雲主機 發布:2025-05-17 11:54:28 瀏覽:249
c資料庫壓縮 發布:2025-05-17 11:39:22 瀏覽:963
安卓手機如何連接音響功放 發布:2025-05-17 11:37:48 瀏覽:962
破解exe加密視頻 發布:2025-05-17 11:23:41 瀏覽:979
我的世界伺服器圈太大了怎麼辦 發布:2025-05-17 11:15:21 瀏覽: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