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預演算法
1. 新預演算法若能出台會對我國的財稅體制改革產生怎樣的影響
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預算反映了政府活動的范圍和方向,是中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撐。2014年8月,全國人大修訂了《預演算法》,為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奠定了法律基礎。修訂後的《預演算法》明確規定建立全口徑預算體系,完善地方政府債務管理閉環制度,系統規范轉移支付,並將公開透明的預算管理納入法律。
原預演算法是在1994年分稅制改革後制定的,於1994年3月22日在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審議通過,並於1995年1月1日開始實施。原預演算法在規范預算管理、促進依法理財、加強宏觀調控、推動中國經濟社會進步等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隨著公共財政體制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原預演算法已難以適應中國經濟發展環境的需要,存在著預算內容不完善、預算編制不夠科學合理、預算執行不嚴格按照規定和規范等問題。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2. 新預演算法和舊預演算法的區別
修改後的預演算法要求「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納入預算」,業內人士認為,這有助於建立政府預算全口徑體系,強化地方政府預算約束。此外,由於新預演算法賦予省級地方政府適度的發債權,未來地方債規模或會擴大。
繼地方債試點「自發自還」後,新預演算法的修訂為地方債務的陽光化再度指出明確方向。
新預演算法明確指出,將「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納入預算」。中國建投投資研究院特約研究員鄧海清指出,收支均納入全口徑的核算,並且輔以信息公開程度和透明度的增強,將有助於地方政府預算約束的強化,解決地方財政軟約束的詬病。
此外,新預演算法也為省級政府發行地方債開了一個口子:「經國務院批準的省、自治區、直轄市預算中必須的建設投資的部分資金,可以在國務院確定的限額內,通過發行地方政府債券以舉借債務的方式籌措。」
東莞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陳龍認為,這意味著地方發債規模將會擴大。但擴大後地方債如何授權、如何透明,仍是未知數。
新預演算法指出:「除前款規定外,地方各級政府不得以任何形式舉借任何債務」,「除了法律另有規定外,地方政府及其所屬部門、單位不得以任何方式,為任何單位和個人債務提供任何擔保。」
3. 中央預算:年度預算:地方預算
中央預算是由國務院直屬的單位的各種支出的安排,補償地方預算的資金預算、軍隊預算、對外援助預算等等構成。中央預算使用資金是中央國庫資金,通過國稅收的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途徑獲得的。
地方預算是指地方政府支出的,用於地方行政地方民生開支等,是通過地稅收取,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途徑獲得的,比如賣地。
兩者的資金構成、使用方向都不一樣的。
年度預算是指預算有效期為一年的財政收支預算。這里的年度是指預算年度,大體上有公歷年制和跨歷年制。所謂公歷年制,即從公歷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目前採用公歷年制的國家主要有法國、德國等。
一、拓展資料
在財政預算中,嚴格的說或者按照2014年新頒布的《預演算法》規定,全國預算包括中央預算和地方預算。對於中央級的預算,嚴格的不說「中央總預算」,只說「中央預算」,因為中央預算即是指中央本級預算,不存在匯總下一級預算。但在我國由於傳統習慣或者按照1995年1月1日施行的《預演算法》,也將「全國預算」叫做「中央政府預算」或者「中央預算」的,舊《預演算法》第四條「中央政府預算(以下簡稱中央預算)由中央各部門(含直屬單位,下同)的預算組成。中央預算包括地方向中央上解的收入數額和中央對地方返還或者給予補助的數額。」
對於地方級的預算,則有「地方預算」與「地方總預算」的區分。如省級總預算,是由省本級預算和匯總的下屬各市的總預算組成,而各市級的總預算,又是由市本級預算和匯總的縣區預算組成。
2014年頒布、2015年1月1日施行的新的《預演算法》第三條國家實行一級政府一級預算,設立中央,省、自治區、直轄市,設區的市、自治州,縣、自治縣、不設區的市、市轄區,鄉、民族鄉、鎮五級預算。
全國預算由中央預算和地方預算組成。地方預算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總預算組成。
地方各級總預算由本級預算和匯總的下一級總預算組成;下一級只有本級預算的,下一級總預算即指下一級的本級預算。沒有下一級預算的,總預算即指本級預算。
4. 在新的預演算法實施條例出台前老的預演算法能用嗎
您好!在新的預演算法實施條例出台以前,舊的預演算法依然有效。謝謝閱讀!
5. 請問預演算法修訂:如何遏制政府超收沖動
從1994年實行分稅制改革以來,我國財政超收絕對規模在不斷擴張:1994年全國財政超收400多億元,2004年為2000多億元,2007年達到7000多億元,2011年則達到歷史峰值14000多億元。2011年超收規模為當年預算值15.6%,決算收入偏離預算收入的程度呈越來越嚴重之勢。與財政超收相伴的,是財政超支。除了增加對於民生方面的支出、調入預算穩定基金等渠道之外,也有大量財政資金在年末被「突擊」花掉,造成了浪費,也降低了效益。業內專家指出,大量的超收與超支,是對預算監督制約作用的逃避。目前修訂的預演算法二審草案,雖然增加了對超收收入的規定,但不少業內專家認為規定的范圍過於寬泛,恐怕難以切實遏制住超收沖動;預算的嚴肅性,也可能被這些不夠詳細的規定侵蝕。超收動因二審稿第32條,新增了這樣一句話:「各級政府不得在預算之外,向預算收入徵收部門和單位下達收入指標。」這句話在業內專家看來,是極具中國特色的。因為正如很多地方稅收征管員所抱怨的,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下,雖然中央下調了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但分攤到地方征管員處的任務並沒有減輕,依舊是例行的舊有標准。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朝才指出,稅收收入這一塊,目前能進行比較准確的預測。但政府性基金,如國有土地出讓金,完全可以理解為一種財產收入;而財產收入,牽涉到價格問題、需求問題,要預測得很准確有一定難度。他同時指出,之所以有這么多超收收入,一方面是謹慎原則,寧願少編一些入預算,超出的部分,被視為成績;另一方面,可能部分政府認為,超收的收入更好花。也有業內專家指出,其實道理很簡單,任何一個政府都希望有一筆活錢,有了這筆錢,就能做很多事情。現在只是備案制度,政府先確定了錢怎麼花,花向哪裡,然後只需向人大報備一聲即可,決定權在政府手裡。王朝才指出,政府每年都超收,在一定意義上,是對人大監督的逃避。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的預算會差這么多;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有意為之。其他國家的預算,與最終決算相比,差距在2%-3%之間,甚至有國家要求控制在1%以內。其實,進行比較精確的預算編制,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不過,王朝才也指出,地方政府的支出壓力也很大。地方官員的政績思想,都不希望落後,都希望多做事,自然就需要比較多的收入。32條的規定說「不得」下達其他指標,是強調要「程序合法」,即如果有突發情況,地方政府由於不能發債,但又需要增加開支,這個時候要先調整預算,報經人大批准後,再依法增加收入。要避免那種不追加預算,不調整預算,就先行下達徵收指標的。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指出,現在預演算法修訂,應當把強化地方預算,作為一個目標。分稅制改革以來,發揮了它的作用,但中央財政越來越強大,使得地方財政越來越弱化,地方財政越來越依靠中央財政,這不利於地方財力的完善和獨立。如何抑制超收沖動?二審稿對超收收入的規定如下:「各級政府年度預算執行中有超收收入的,除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安排支出外,可以用於沖減赤字,或者安排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用於補充以後年度預算資金的不足」。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雍君認為,「除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安排支出外」,這些規定仍具有不確定性。如果二審稿要求,預算執行過程中,超過預算收入規模的一定比例以上的,都需要進入預算調節穩定基金,這才能真正消除那種「人為操縱、少報預算」的動機。在有關「預算調整」的章節中指出,「需要增加預算總支出的」,屬於預算調整的范疇;也就是說,在預算執行中,若出現增加預算總支出的,需要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或者地方各級人大常委會批准。但第67條,又指出「在預算執行中,各級政府依照有關法律和行政法規規定應當增加的支出,不屬於預算調整」,與對超收收入的規定,相呼應。全國政協委員、上海財經大學教授蔣洪認為,超收收入不需要抑制,超收收入多了的話,不是預算的問題,而應該去調整收入政策。要解決超收的問題,關鍵要靠降低稅負,應該是通過政府的收入政策來解決。王朝才則認為,關鍵要通過加大執法力度,從源頭上解決預算編制不準確這個問題。如果規定,政府編制的預算若與實際執行的結果相差了5%以上,則要求負有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受到相應的行政處罰,甚至刑罰;這樣,通過加大執法力度,自然就能從源頭上來解決超收問題。其他漏洞除了財政超支帶來的浪費,業內專家還指出,「預算調整」相關規定過於寬松,也可能導致財政資金的浪費。所謂「預算調整」,就是在預算執行中,出現的某些特定的變動情況;針對這些預算變動,需要編制預算調整方案,且報同級人大常委會批准通過,才能執行相應預算安排。二審稿第63條指出,預算調整隻包括以下四種情況:1.收支平衡的預算出現赤字,或要增加債務;2.增加預算總支出;3.調入預算穩定基金,或者減少預算總支出;4.減少農業、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社保等重點支出。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指出,預算調整目前只是針對一些總額變化,缺少了重要的一個科目——「預算調劑」,即不同支出類別間的變動。如,行政部門可以將原本用於「教育」的開支,用於「衛生」等其他科目;或者,也可以將原本用於「校舍建設」的開支,用於「福利」方面的開支等。蔣洪也認為,原關於預算調整的條款,意味著行政部門可以幾乎不受限制地進行項目調劑,人大審批的預算只在收支總額上具有法律意義。他建議在預算調整中增加一條,「類、款、項級科目支出額增加或者減少大於預算數1%以上」。王朝才還指出,二審稿中,雖然針對預算完整性,提出有四本賬本,但實際還有部分政府收入沒有列進去,如地方融資平台。地方融資平台雖然是以公司的形式組建的,但他們如果倒閉,當地政府其實也要負擔連帶責任,拖欠的款項,也需要由當地政府兜底,就是變相的「地方債」。沒有寫入預算的後果,就是躲避了相應的監督。
6. 零基預演算法的演變及比較
現代預算編制工作是在資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之後,隨著現代預算制度的建立而逐步形成的。17世紀,英國編制了世界上第一個國家預算,到了20世紀,絕大多數國家都建立了國家預算編制制度。其間,預算編制方法也經歷了多次變革。由於早期的政府預算內容比較單一,預算編制採用十分簡單的「職能預算編製法」。隨著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政府預算所包含的內容逐漸增多,為滿足這一需要,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預算程序,其中包括現代的預算編制方法,如「計劃和績效預算編製法」(績效預算)、「項目預算編製法」(項目預算)等等,目前世界相當多的國家使用「零基預算編製法」(零基預算)。
上述國際通行的預算編制方法(績效預算、項目預算),均用於改進政府預算規劃和評估的功能。績效預算(Performance Budget)是一種強調工作項目和活動業績計量的預算編制方法。通過編制績效預算,可以對投入成本和產生效益進行比較。項目預算(Program Budget)是依據實施項目或執行的功能的總成本來組織提議的支出預算。而零基預算(ZBB),是指不考慮過去預算項目和收支水平,以零為基點編制的預算。零基預算主要是作為計劃工具,而不是控制或評估的工具。因此,作為編制具有法律效力的國家年度財政收支計劃,即國家預算的預算編制方法來說,零基預演算法具有明顯的優越性。
由此可以看出,預算編制方法是處於經常的變革和發展之中。如果認真分析每一種預算編制方法,就可以發現,在新的預算編制方法中,往往可以看到舊的影子。即每一次變革,對原有的預算編制方法並不是全盤拋棄,而是揚棄,即在吸取原有方法優點的基礎上創新。
7. 預演算法規定財政轉移支付包括哪些
財政轉移支付也稱財政轉移支出,本意是財政資金轉移或轉讓,主要是指上下級預算主體之間按照法定的標准進行的財政資金的相互轉移。 主要形式有: (1)稅收返還、體制補助和結算補助,這幾部分是1994 年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後財政轉移支付的主要組成部分,其性質是維護既得利益,是舊體制的延續,不具有均等化功能。 (2)一般性轉移支付,是在支付過程中按規范和均等化的原則進行,這是國際上通常稱為的均衡性轉移支付。 (3)專項轉移支付,服務於中央宏觀政策目標,用於增加農業、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扶貧等方面的專項撥款,目前這些重點項目主要用於中西部地區。但其核定並不規范,加之往往被層層截留和被擠占、挪用,其性質屬於非均等化轉移支付。 (4)其他轉移支付,包括上述的民族地區轉移支付、調整工資轉移支付、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三獎一補」轉移支付等,其性質屬於專項轉移支付,但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均等化的性質。
8. 新預演算法2015年開始實施是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說2015年發生的相關預算行為受新的預演算法拘束。
9. 新舊預演算法實施條例對比
法律分析: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比如四條 預算由預算收入和預算支出組成。 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應當納入預算。 預算包括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具體變動需要結合條例查看。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預演算法實施條例》
第七條 預演算法第十五條所稱中央和地方分稅制,是指在劃分中央與地方事權的基礎上,確定中央與地方財政支出范圍,並按稅種劃分中央與地方預算收入的財政管理體制。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具體內容和實施辦法,按照國務院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八條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政府應當根據中央和地方分稅制的原則和上級政府的有關規定,確定本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財政管理體制。
10. 新時期的預演算法與清末的預算案有什麼異同
新時期的預演算法與清末的預演算法有什麼異同?原來那純屬於計劃的,現在是計劃市場相結合。